1000部丰满熟女富婆视频,托着奶头喂男人吃奶,厨房挺进朋友人妻,成 人 免费 黄 色 网站无毒下载

首頁 > 文章中心 > 重陽節百首古詩

重陽節百首古詩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重陽節百首古詩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重陽節百首古詩

重陽節百首古詩范文第1篇

近重陽、偏多風雨,絕憐此日暄明。問秋香濃未,待攜客、出西城。正自羈懷多感,怕荒臺高處,更不勝情。向尊前,又憶漉酒插花人。只座上、已無老兵。

凄清,淺醉還醒,愁不肯,與詩評。記長楸走馬,雕弓笮柳,前事休評。紫萸一枝傳賜,夢誰到、漢家陵。盡烏紗便隨風去,要天知道,華發如此星星,歌罷涕零。

【前言】

《紫萸香慢·近重陽》由宋代詞人姚云文創作,被選入《宋詞三百首》。這首詞詠嘆重陽節,抒發了物是人非的蕭索凄涼。詞的上闋寫樽前懷友,下闋則抒發憶昔傷今之慨,借“盡烏紗便隨風去”,以風吹落烏紗帽而見自己白發點點的細節,表達了屈仕元朝的無奈和滿心的酸楚。詞緊扣重陽節之習俗來寫,使事用典貼切而意蘊豐厚。從結構看,以擬趁興出游始,以“歌罷涕零”結,感情轉宕變化出乎自然,意脈清晰,章法渾成。

【注釋】

紫萸香慢,姚云文創調,詞中有“問秋香濃未”、“紫萸一枝傳賜”句,故取以為名。

暄明:暖和明亮。

正自:正好。羈懷:客居他鄉的情懷。

荒臺:又稱戲馬臺,在今江蘇省徐州市,舊傳為項羽閱兵之地。六朝宋武帝劉裕曾在此大宴賓客,后世以此為登高游樂之所。

漉酒插花人:典出東晉陶淵明,此處代指故人。漉酒:濾酒。

老兵:此處亦代指舊友。

長楸:喬木林。

走馬:跑馬。

笮柳:以箭射柳。喻指箭術高明。笮:竹制盛箭器,引申為射擊。

紫萸:茱萸。

漢家陵:此處代指宋朝帝王的陵墓。

華發:白發。

星星:頭發斑白的樣子。

【翻譯】

偏偏是臨近重陽風雨越多,今日如此溫暖明麗特別叫人愛惜。試問秋花的芳香是否濃郁?我欲攜同朋友走出西城游歷。我正自飄泊羈旅,滿懷著無限愁緒,就怕登上荒臺的高處,更是難以承受悲戚。面對著酒宴,又將濾酒、插花的友人回憶,只是座席上已沒有昔日的舊侶。

我感到悲楚凄清,微酒入腸淺醉又醒。積郁的愁情,比詩篇抒寫的更加沉重。記得沿著楸樹茂盛的大道乘馬奔行,手持雕弓,施展百步穿楊的技能,這些往事休再論評。重陽節朝廷傳賜下一枝紫萸,有誰的夢魂曾到故國園陵?任憑著烏紗帽隨風吹去,要讓老天知道,斑白的華發已如此叢生,我感慨長歌呵涕淚交進。

【賞析】

“近重陽、偏多風雨,絕憐此日暄明。問秋香濃未?待攜客、出西城。”快到重陽佳節了,風雨偏多。于是我分外珍惜今日的溫暖晴朗。不知秋香濃與不濃?還是待我和朋友出西城去游覽一番再說吧。首句交待了大致背景,時近重陽,陰雨連綿,難得遇上一個晴朗的好天氣,故與友人結伴出城秋游。

“正自羈懷多感,怕荒臺高處,更不勝情。”南朝時宋武帝劉裕北伐前曾于重陽日在此處大宴官兵。句意即:正滿懷羈旅之愁,不忍登高臨遠,只怕更加傷情。“正自”句隱含了詞人對故國的思念,對南宋不思振作終至亡國的憤慨。怕登高臺,寫出了詞人內心深處國破家亡的傷痛。

“向尊前、又憶漉酒插花人。只座上、已無老兵。”據蕭統《陶淵明傳》記載,陶淵明曾取頭上葛巾濾酒。老兵,指謝奕事。據《晉書》載,奕嘗逼桓溫飲酒,溫走避之。奕遂引溫一兵帥共飲曰:“失一老兵,得一老兵。”此處應指當初和自己同生共死的戰友。句意是說:面對美酒筵席,不禁追憶起了從前濾酒插花的友人,今天,座上已再無舊朋的身影了。結句無限凄清,從文中的“荒臺”、“老兵”可以想見,詞人曾經參加過抗元戰爭,有過戎馬生涯。“座上已無老兵”,舊友或已亡故沙場或已風燭殘年,已經不能和從前一樣漉酒插花,指點江山了,想起這些,心中無限的感傷。

“凄清。淺醉還醒。愁不肯、與詩平。”我感到無限凄清,借酒消愁,醉了還醒。心中的憂愁太深了,盡管一個勁兒地作詩填詞,但也無法抹平這份久久的積怨。

“記長楸走馬、雕弓繮柳,前事休評。紫萸一枝傳賜,夢誰道、漢家陵。賜,夢誰道、漢家陵。”長楸,古時道邊種楸樹,綿延很長,稱“長楸”,此處化用曹植《名都篇》:“斗雞東郊道,走馬長楸間。”繮柳,這里取百步穿楊之意。古時的風俗,重陽節登高要插戴茱萸。意即:記得當初長楸走馬,雕弓在手百步穿楊。而今往事不堪回首,再也無從評說。只記得每當重陽佳節,朝廷便傳賜茱萸的情形。如今,夢魂也難到故國園陵了。詞人回憶當初,感慨萬千,于凄愴之中流露出憤激之情。“紫萸”句暗示故國已亡。

重陽節百首古詩范文第2篇

一、前期作品《醉花陰》賞析

醉花陰

薄霧濃云愁永晝,瑞腦消金獸。佳節又重陽,玉枕紗廚,半夜涼初透。東籬把酒黃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醉花陰,詞牌名。這首詞是李清照的前期作品,它寫了女詞人自己在重陽節的感觸。每逢佳節倍思親,作者與丈夫各處一地,重陽節到,更加深了內心的寂寞,引發了對遠人的思念。

全詞分為上下兩闋。上闋著重寫在室內的感受。首句寫天氣不好,天空布滿“薄霧濃云”,這種陰沉沉的天氣最使人感到愁悶難挨,只好待在屋里獨個兒看著香爐里瑞腦香的裊裊青煙,真是百無聊賴!

“佳節”句點明時令是重陽。古人對重陽節(九月九日)是十分重視的,這天親友團聚,相攜登高,佩茱萸,飲菊酒。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詩:“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李清照在此點出重陽,顯然有弦外之音,暗示當此佳節良辰,丈夫不在身邊,怎不“每逢佳節倍思親”呢?“佳節又重陽”的“又”字,是有很濃的感彩的,突出地表達了她的傷感情緒。接著寫時令轉涼,睡到半夜,涼意透入帳中枕上。“半夜涼初透”,看來不只是寫時令,更是寫孤獨愁悶的心情。

下闋著重寫室外獨自把酒賞菊的愁情。“東籬”句是回過頭來寫這天“黃昏后”,強打起精神來“東籬把酒”。古時,把酒賞菊是重陽節的一個主要節目,李清照當時雖無這個興致,但也總要應個景吧,再說白天已經在屋里悶坐了一天,傍晚也該出來散散心了。重陽是盛開的時節,她一邊飲酒,一邊賞菊,染得滿袖花香。然而,再美再香,也無法送給那日夜思念的遠人啊。“有暗香盈袖”是化用了《古詩十九首》“馨香盈懷袖,路遠莫致之”的句意,暗寫她無法排遣的對丈夫的思念。“莫道”句是寫自己心中愁情萬斛,只得匆匆離開東籬,回到閨房。可偏又是晚來風急,瑟瑟西風把簾子掀起,使人感到一陣寒意。聯想到剛才把酒相對的,對照自己,不禁感嘆“人比黃花瘦”。一個“瘦”字,寫出了離愁之重,思情之深。

這首詞藝術上的一個顯著特點,是作者善于在自然景物描寫中加進自己濃重的感彩,使客觀環境和內在情緒融為一體,從而創造出形神俱佳的藝術形象。最后三句,用黃花來比喻人的憔悴,以消瘦暗示相思之深,形象與環境顯得十分和諧,給人留下難忘的印象,成為千古傳誦的名句。

二、后期作品《聲聲慢》賞析

聲聲慢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雁過也,正是傷心,卻是舊時相識。滿地黃花堆集,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聲聲慢》是李清照后期詞的代表作之一,這首膾炙人口的千古名篇描寫了喪偶流離的不幸給她精神上造成的巨大痛苦和悲傷。情調雖然低沉,卻反映了南渡初期許多離鄉背井、骨肉分離的人的共同感受,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全詞開篇連用七個疊字,“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從動作、環境到內心感受,多層次,多側面地描寫了一個無伴的婦人內心空虛、茫然失措,四顧尋覓的恍惚、凄慘、悲的心態,由淺入深地寫盡了詞人的悲怨之情。接下來寫“乍暖還寒”“晚來風急”的物境,使她“將息”不得,“敵他”不得,而空中飛過的雁不正是“云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一剪梅》)句中曾給她帶來丈夫書信的那群鴻雁嗎?可雁雖在,人已不在了,哪里還有丈夫的書信啊!

詞的下半闋,詞人首先寫滿地黃花,無人共摘,一任風侵雨掠。同是黃色的,南渡前是“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與丈夫的離別,使她憂愁得比黃花還瘦,還有比這更深的戀情嗎?我們從中也看出詞人孤芳自賞的矜持和灑脫,這是另一種美的情趣。而南渡后的《聲聲慢》中的卻是“滿地黃花堆集,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這時的已是零落堆集,無人堪摘了。這里不只是說丈夫去世了,如今還有誰將它采擷,只能任它零落堆集了,同時還隱含有詞人預感生命將逝的悲哀。

后面接著寫獨守窗兒,呆滯木然地挨到黃昏,卻又遭陣陣苦雨,折人心脾。通過滿地堆集憔悴的黃花的描寫和自喻,抒發昔盛今衰、身世變遷之嘆,突出詞人晚景年老色衰、孤苦無依的困境。最后則通過梧桐細雨對心靈的敲擊,將愁情推向,導發出“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的絕望呼告。

重陽節百首古詩范文第3篇

古詩詞是我國古代文化的精粹,歷史悠久,作品豐富,題材廣泛,意境清新,含義深刻,語言生動,韻律優美,具有極高的審美價值和很強的藝術感染力。作為中國獨有的一種文學樣本,無論在語言、內容、形式、精神情感等方面都以其獨特的魅力影響著一代又一代后人。中國古詩是語文教學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一名小學語文教師,應該使學生愉快、輕松的學好古詩,經過多年的探索,我有以下幾點粗淺體會。

一、激發學生誦讀激情

“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在古詩教學中,教師應采取開放式誦讀的教學態度,以發展學生的內在潛能,強化學生參與意識,幫助學生達到“自我學習,自我訓練”的目的。教學時,教師要注意激發學生誦讀的興趣,扎扎實實地引導學生誦讀。

詩讀百遍,其義自見。以讀為主是當今語文課堂教學的主旋律,要做到“以讀為本”、“以講助讀”,而且對詩歌的學習,更要通過朗讀這一主要形式來讓外部語言轉化為內部認識。重視朗讀,首先要尊重學生獨特的體驗,讓學生自由朗讀,讀出自己的感悟。所以,要鼓勵學生自讀自悟,真正貫徹“以讀為本”的理念,把更多的時間還給學生,采用各種形式的讀,讓學生在讀中理解、感悟、體驗、積淀,從而培養他們對詩歌的語感,接受潛移默化的語言熏陶。慢慢讀,細細品。把詩讀進去了,越讀越有味,越讀越有興趣,讀多了,感悟多了,學生對詩句的意思自然就會明白三分。不必強讓學生說詩意,就以讀代譯,意會古詩不可言傳的語言美。

《毛詩序》中說:“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言為詩。情動于中而形天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因此,在指導學生誦讀時,教師也可以讓學生一邊讀一邊“手舞足蹈”。當那種悅耳順暢的音韻美,均勻和諧的節奏美和著拍子從學生們的口中流溢出來時,感染力和效果是不言而喻的。

激發學生誦讀興趣的方法很多,如表演讀,配樂讀,想象畫面讀等,教師可根據實際情況靈活運用。

二、體味古詩詞的韻味

音樂性是詩歌的藝術生命,音樂美是詩歌的文學特質。詩歌的音樂美主要表現在音韻的和諧、節奏的鏗鏹,平仄的協調、聲調的抑揚頓挫。當學生的古詩文積累到一定數量時,就可以開展形式多樣的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提高學習古詩文的熱情,體味古詩文特有的詩韻。想要深入體味詩歌的韻味,就要采取多種形式讓學生誦讀。或集體放聲朗讀,如潮水奔騰;或自由低聲微吟,如細流涓涓;或一人登誦,眾人賞聽;或男女分隊輪讀,比賽吟詠。

1、聯系生活實際吟誦。古詩詞學習應該與學生的生活實際密切聯系起來,貼近生活,融入生活。根據時令節氣的變化,選擇與之相應的古詩詞和學生一起背誦,使學生感覺古詩詞離實際生活很近。春節即將來臨,家家戶戶忙著采購年貨,街上賣對聯,寫對聯的人多了,年味越來越濃,仿佛可以聽到那陣陣清脆的爆竹聲了,師生吟誦“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尤眨總把新桃換舊符”;春天來了,小草綠了,花兒開了,燕子忙著筑巢,我們吟誦“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重陽節到了,我們背誦《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等詩詞,了解古時候重陽節的風俗習慣,讓學生感覺到古詩詞表現的內容就在我們身邊,詩人的思想、情感就在文字中。

2、按詩詞內容分類吟誦。根據古詩詞描繪的內容不同進行分類吟誦,能達到輕松學習的目的。讓學生吟誦古詩文時,就有意識地滲透歸類背誦的方法,讓學生按類別將所學古詩進行整理。最常見的是按照四季順序歸類,只要老師一提到描寫四季的古詩,學生自然而然地想到描寫春景的《惠崇〈春江曉景〉》、《游園不值》、《錢塘湖春行》;描寫夏景的《池上》、《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描寫秋景的《山行》、《秋夕》;描寫冬景的《梅花》、《逢雪宿芙蓉山主人》……W生們對這些詩信手拈來,隨著詩人的腳步,走過了五彩繽紛的四季。

讓學生讀的根本目的,除了讓學生懂得停頓、重音、速度、語調的要領,更要達到“目視其文,口發其聲,心同其情,耳醉其音”的效果。

三、融入古詩詞的情境

古詩本是有情物。友情、親情、愛情,愛國之情、民族之情、山水之情,都融入了千古傳誦的佳句名篇中。因此,在古詩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認真揣摩語言,體會意境,以詩傳情,品詩悟情。

誦讀是古詩教學的核心手段,充分誦讀,能使“心入于境,情會于物”,以至心領神會,通達“悟”的境界。詩是通過意境來反映生活,表達感情的。意境就是詩中所描繪的畫面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交融而成的藝術境界的美。所以誦讀古詩詞首先要“入境”。“作者胸有境,入境始與親。” 只有“入境”,才能領會詩人的真情實感,才能理解古詩詞美的內涵。如杜甫的《春望》:“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國家殘破在詩人眼中,連盛開的花兒也會落淚,鳥兒的鳴囀也令人心悸。可見戰爭之亂給詩人帶來的憂傷是巨大的。這兩句詩情景交融,意在言外,構成了風韻靈成、含而不露的獨特的意境美。“有境界則自成高格”,古詩的意境美,是詩人在創作中的情感升華和寄托。因此,教師在古詩教學中,要引導學生通過反復地誦,將身心完全融入到詩中,讀入其“境’,悟其“神”,會其“意”,對詩歌內涵的領悟更加深刻,情感也得到進一步升華,既陶冶了性情,又感染了情操,達到詩人合一的境界。

重陽節百首古詩范文第4篇

關鍵詞:詩歌 鑒賞 意象 詩眼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6097(2012)04-0067-02

作者簡介:許花亭(1981―),女,江蘇豐縣人,本科學歷,中學一級教師,江蘇豐縣中學語文教師。研究方向:中學語文教學。

一、初讀:疏通大意

拿到一首詩歌進行鑒賞時,首先是初讀,疏通大意。在初讀過程中,首先要了解詩歌的題目、作者及作者所處朝代。另外,要特別注意閱讀詩文之后作者的注解,經驗告訴我們,這些信息往往是幫助我們理解詩文的關鍵。對詩歌主題把握準確與否,直接決定著我們對詩歌的理解程度,而且,有時就是這一兩個注解便能讓我們茅塞頓開。看清題目,是了解作品主旨和情感的窗口;看清作者,是為了能讓鑒賞者聯想到作者的風格或其擅長表現的詩歌主題,抑或由作者推知朝代,聯想背景,推知主題;看清朝代,是為了聯系時代背景;閱讀注釋,是為了把握一些難懂的字詞,幫助我們更準確無誤地理解詩歌內容。如杜甫的古今七律第一名作《登高》(這首詩是杜甫于唐代宗大歷二年九月九日在夔州登高之作。)讀到這首詩,初看題目,我們可能只知道表面意思:登上高處。繼續看作者――杜甫,我們可以知道,這首詩歌可能與憂國憂民的主題有關。初讀之后,再看注釋,我們知道,這是767年作者在夔州九九重陽登高之作。通過初讀,我們可以了解到這樣一些信息:一是作者在夔州,客居他鄉;二是這首詩寫于九九重陽節。初步判斷,這首詩反映了作者思鄉、孤獨的情感。

二、細讀:圈出意象

意是內在的、抽象的心意,象是外在的、具體的物象;意源于內心并借助于象來表達,象其實是意的寄托物。在《登高》一詩的首聯和頷聯中,我們可以圈出這么幾個意象:風、天、猿、渚、沙、鳥、落木、長江,這些景物本來是沒有情感的,但寄托了作者的主觀情思,就成了意象。這些意象仿佛使人置身于作者給我們設定的特定環境之中:蒼穹之下,長江邊,寒風陣陣刺人肌骨,一只孤鳥在空中不斷盤旋,兩岸落葉紛紛,迎面而來的是翻騰的長江,滾滾而逝,急劇地向兩岸沖去……通過這些意象,我們可以感受到作者內心的孤獨、寂寞。

不僅如此,古詩中的許多物象都被賦予特定意義。如韋應物的《聞雁》:故園渺何處?歸思方悠哉。淮南秋夜雨,高齋聞雁來。在讀完這首詩歌之后,我們會圈出其中這樣幾個意象:故園、秋夜、雨和雁。通過分析,我們可以知道,“雁”是候鳥,每到秋天,大雁便奮力南飛回歸故巢,這一景象常常牽動游子的思鄉之情。而另外的幾個物象“故園”“秋夜”“雨”更是我們所熟悉的,在秋夜聽雨,南飛的大雁牽動著自己的情思,這就寄寓了作者濃濃的鄉愁,反映了詩人此時內心的孤獨、失落、惆悵。所以,圈出這幾個物象之后再進行鑒賞,詩中濃濃的思鄉之情便可以一目了然。這讓我們很快找到了鑒賞的切入口,了解了作品中所反映出來的情感,答題也就變得簡單了。

三、精讀:抓關鍵句(詩眼)

詩眼好比人的眼睛,是一首詩中最傳神、最靈動、最精辟、最關鍵的句或字,即詩歌中最能開拓意旨和表現力最強的關鍵詞句。詩眼,一般是動詞或形容詞。析詩眼就是抓詩句中最精練傳神的動詞或形容詞進行品味,看其在拓深詩的意境、傳達詩人情感上所起的作用。詩是情感的結晶,詩眼和關鍵句恰恰是窺視作品內涵的窗口,能體現出詩人的寫作意圖、思想內容和表達技巧。如王維《過香積寺》:

不知香積寺,數里入云峰。古木無人徑,深山何處鐘。泉聲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禪制毒龍。

本詩頸聯“咽”“冷”二字是詩眼,極為生動傳神。勘探詩眼要把握意象的特征,體會一字傳神之妙。“咽”字寫泉聲:山中危石聳立,流泉不能輕快流淌,只能在巖石間艱難穿行,泉聲不暢,仿佛痛苦的哽咽之聲。“冷”字寫日色:夕陽西下,昏黃的余暉涂抹在茂密、幽深的松林上,泛出一片青綠、幽暗的冷光,日色似乎顯得陰冷。詩人用“咽”“冷”二字精當而生動地為深山老林中的泉聲、日色傳神寫照,足見體物之工。《登高》這首詩圈出意象后,我們還應尋找一些蘊涵有作者的情感的詞,即詩眼。通過精讀,我們可以發現這兩個詞,一是首聯中的“哀”,一是頸聯中的“悲”。這兩個詞語既是本詩的詩眼,也確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調。作者“哀”什么,“悲”什么呢?他“哀”,是因為深秋季節,身處長江之濱,寒風砭人肌骨卻老來無依;他“悲”,是因為重陽佳節,想登高祈福卻客居異鄉、百病纏身。思鄉的主題很明顯,那么憂國憂民的主題有沒有呢?有,最后一句告訴我們,詩人想為國盡忠,但已兩鬢斑白。整合以上信息,我們可以得出本文的主題既有思鄉,也有他詩歌中所表現出來的一貫主題――憂國憂民。如此,抓住“詩眼”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了詩歌的主旨,從而把握古詩歌鑒賞的大方向。如要更好地達到鑒賞詩歌的目的,還需要我們進一步解讀詩歌,帶題入詩。

四、解讀:帶題入詩

“帶題入詩”是指將問題帶入詩歌中再進行閱讀,找出考題所需要的有效信息。高考詩歌鑒賞的問題設置是緊緊圍繞高考考點展開的。一般而言,它往往包括詩歌鑒賞知識考點的多個方面,如詩歌的意象、語言、表達技巧及思想感情等。了解了詩的寫作背景,圈出了詩歌中的意象,把握了詩眼及主題之后,從它的問題入手,準確把握題目考查的知識點,然后搜索相關信息、醞釀答案,就會變得容易很多。如看到《登高》這首詩的詩歌鑒賞問題:這首詩描寫了哪些景?本詩表達了詩人什么樣的感情?我們可以首先仔細閱讀問題,然后再帶著疑問去品讀詩歌。第一個問題我們可以重點賞析本詩的前兩聯,緊抓其中的意象:急風、高天、哀猿、清渚、白沙、飛回的鳥、無邊且蕭蕭而下的落木、不盡且滾滾而來的長江,從蕭瑟的景物和深遠的意境中,可以體察出詩人壯志難酬的感慨之情和悲涼心境。第二個問題可以通過意象、詩眼及詩篇后四句,把握其感情。頸聯上句寫羈旅之愁:“常作客”,表明詩人多年漂泊不定的處境;“萬里”,說明夔州距離家鄉非常遙遠,是從距離上渲染愁苦之深;“悲秋”,又是從時令上烘托悲哀之重,“秋”字是在前兩聯寫足秋意后順勢帶出,并應和著“登高”的節候。下句寫孤病之態:“百年”,猶言一生;“百年多病”,遲暮之年百病纏身,痛苦之情可想而知;“獨”字,寫出舉目無親的孤獨感;“登臺”二字是明點題面,情才因景而生。這兩句敘述自己遠離故鄉,長期漂泊,而暮年多病,舉目無親,秋季獨自登高,不禁滿懷愁緒。尾聯進一步寫國勢艱危,仕途坎坷,年邁和憂愁引得須發皆白;而因疾病纏身,新來戒酒,所以雖有萬般愁緒,也無以排遣。由此,一種韶光易逝、壯志難酬、憂國傷時的悲愴便躍然紙上。

總之,詩歌鑒賞應以讀為主,以讀促思,讀中悟情,讓學生通過對詩歌的初讀、細讀、精讀、解讀,輕松透徹地領悟古詩的魅力。

參考文獻:

[1]陳世宏.讀懂詩詞“五看”[J].中學語文, 2008,(6).

[2]毛建營.抓牢“詩眼” 品讀詩歌[J].新作文(中學作文教學研究), 2011,(4).

重陽節百首古詩范文第5篇

1993年11月9日,伴隨著一陣強烈地啼哭聲,一個白白胖胖的男嬰出生了。那就是我,在媽媽的肚子里折騰了一天的我,終于來到了這個世界上。那時,姥姥姥爺才五十多歲。因為爸媽要工作,沒有時間照顧我。就把我交給了姥姥姥爺來撫養。姥姥姥爺在年輕的時候就想要個男孩,但卻有了媽媽,二姨和小姨。我的出生無疑讓他們滿心歡喜。他們倍加地疼愛我。在我一歲的時候,姥姥姥爺帶我去院子里散步,街坊鄰居都夸我長得白白胖胖的,將來一定為大有作為!哥哥姐姐們也夸我非常的可愛。那時,我是那么的渺小,那么的稚嫩!

小時的我,體弱多病。只要一有個頭疼腦熱,姥姥姥爺都會心疼壞了。小時的我不能吃下整片的藥,姥爺就會就把藥片打碎,在兌上溫水,再用勺子送到我的嘴里。為了防止藥太苦,姥爺有時就會在藥里加上酸奶。這樣我就不會感覺藥苦了。我好幸福啊!

那時,當然不能和現在比了。小食品都比較的單一。但姥姥姥爺沒讓我嘴虧著,總給我買我最愛吃的冰糖。那時有賣一種用透明紙杯裝的果汁,很便宜。姥姥姥爺總是買來很多給我喝。他們知道我最愛吃蛋糕,有時,我還沒有過生日,他們就給我買蛋糕吃。我好幸福!可以說,我小的時候就是在糖水里長大的!我好快樂!那時也沒有什么玩的。每到周末,姥爺就會騎著自行車帶著我去玩。上公園,逛商店。每天晚上我總是躺在姥爺的身邊聽有趣的故事,在故事中入夢。每天姥姥都會教我唱歌。這些美妙的歌聲和有趣的故事伴我走過了童年!

慢慢地,我長大了,開始淘氣,不懂事。但是姥姥姥爺都沒舍得碰我一下!他們是那么的慈愛。那時我也好聰明。古詩會背百首。數也能數到一百。姥姥姥爺很高興……

我在姥姥家生活了七年,兒時的我是最快樂,最幸福的。因為姥姥姥爺給予了我數不盡的愛。現在,每當我去看望他們時,他們總會左上一大桌子的菜。但我知道,平時他們吃的都是粗茶淡飯,有時就糊弄一口。每當晚上我回家時,姥爺就會把門燈打開。照亮我前行的路。我感覺非常的難忘。我雖然已經是快二十的小伙子了。可是在他們面前,卻還是像小孩子一樣的愛撒嬌。雖然隨后我又有了表弟和表妹。但姥姥姥爺還是最喜歡我——他們的大外孫子!

主站蜘蛛池模板: 浦城县| 乌恰县| 株洲市| 浮梁县| 兴业县| 出国| 荣成市| 南通市| 株洲市| 漳州市| 平顶山市| 防城港市| 海林市| 望江县| 江西省| 平遥县| 洛川县| 二连浩特市| 高阳县| 贵南县| 垦利县| 安福县| 黑龙江省| 伊金霍洛旗| 阿拉善左旗| 册亨县| 平昌县| 大冶市| 平乡县| 吴堡县| 望城县| 高雄市| 大邑县| 文成县| 顺义区| 佛冈县| 肥东县| 威宁| 周口市| 讷河市| 即墨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