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藥用植物學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中藥學專業的藥用植物學是一門重要的專業基礎課,它與后續的專業課如中藥學、中藥鑒定學、中藥炮制學等課程銜接緊密。該課程是一門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的課程,但實際情況卻是以理論教學為主,這種情況已不能適應現階段高職教育的要求。《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要求“深化職業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要求“職業教育與生產勞動、社會實踐相結合,突出做中學、做中教,強化教育教學實踐性和職業性,促進學以致用、用以促學、學用相長”。以此為宗旨,筆者學院對藥用植物學進行了較為全面、深入的課程改革探索,課改主要圍繞以下“四改”分別展開,主要包括:改教學內容,改教學方法,改教學手段,改考核評價機制。
一、改教學內容
結合企業崗位要求,同時結合目前高職學生“以碎片化學習”為主的學習特點,打破藥用植物學原有的系統教學內容,改為“碎片化教學”。即將原有的系統課程體系“打碎”成“四大碎片”,每一個碎片形成一個完整的項目,最終將整個課程分為以下四個項目:藥用植物形態認知項目、藥用植物顯微認知項目、藥用植物顯微技能實訓項目、藥用植物基源鑒別實訓項目。理論和實訓的課時數比例為1∶1.5。理論內容適當精簡,實訓課程結合企業崗位要求,重點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職業道德與責任心。
二、改教學方法
課程改革的核心任務是轉變學生學習方式,這樣培養出來的學生更具有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要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首先要從改變教師的教學方法開始。改變傳統以講授為主的教學方法,代之以較為先進、更適合學生學習特點和專業培養目標的教學方法,如翻轉課堂教學法、情景教學法、案例教學等。如在藥用植物形態認知項目教學中,講到根與根莖如何區別時,教師可采用設定情景及理實一體化教學方法,拿出何首烏、大黃、白芷、天麻、生姜等原藥材讓學生去探究并解決問題,教師進行難點解答。教師從傳統的主講角色轉變成主導角色,學生由原來的被動聽課角色變為主動學習角色。這樣,在教師新教學方法的引導下,學生的學習方式由被動變主動,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均逐漸提升。
三、改教學手段
傳統的一支粉筆加黑板的教學手段早已不能滿足現代高職學生對課堂的需求,簡單的PPT也對學生失去了吸引力,現代的學生在課上或課下需要更多的視覺沖擊和互動。因此各種教學媒介應運而生,有基于QQ平臺的騰訊課堂,有基于微信平臺的雨課堂以及各種APP軟件。教師要做的就是不斷學習新的教學媒介,給學生呈現更具吸引力、更有效果的教學手段。
四、改考核評價機制
教學方法、教學手段發生變化,考核評價機制必然要隨之改變??己嗽u價機制的改變包括以下三方面內容。首先,改變考核時間??梢噪S堂測試,利用藍墨云班課等APP軟件,教師每堂課都可以進行測試;同時結合每個項目進行單元測試和期末綜合測試。其次,改變考核方式。可有傳統筆試,也可進行移動終端測試及現場面對面考核,可以采用學生自評、組內評價、教師評價相結合的評價考核機制。再次,改變考核內容。有傳統理論考核,也有操作技能考核、實訓結果考核、創新能力考核、職業素養考核等。例如,可以對學生進行“常用藥用植物識別”考核,可以對學生徒手切片的技能進行考核,也可以對學生進行藥用植物臘葉標本制作成果、浸制標本制作成果的考核,還可以對學生進行植物標本創意貼畫考核等。通過改變考核評價機制,學生的動手能力、崗位操作能力、創新能力都不同程度得到提升。
五、小結
通過以上“四改”的不斷推進,教學效果明顯增強,學生在以下幾方面發生改變:學習主動性、動手能力和專業實踐能力都得到提升,創新能力得到鍛煉和提高,團隊合作能力也得到提升。
參考文獻:
[1]姜建輝,王化東,金虹.高職高?!端幱弥参飳W》教學模式改革與實踐[J].新教育時代:電子雜志,2015(11).
【關鍵詞】《藥用植物學》教學改革理論實踐
【中圖分類號】G642.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3089(2018)15-0023-02
《藥用植物學》是一門以具有防治疾病和保健作用的植物為對象,用植物學的知識和方法來研究它們的形態、組織結構、分類鑒定、資源開發和合理利用的學科[1]。它是藥學、中藥、中藥資源學專業必修的一門專業基礎課[2]?!吨兴庤b定學》《中藥化學》《中藥炮制學》等相關學科都需要藥用植物學的基本理論和方法作為基礎,可見《藥用植物學》是后續課程的重要支撐?!端幱弥参飳W》課程的主要特點是內容相對抽象、知識點多、需要記憶的內容多[3]。然而,隨著大多數院?!端幱弥参飳W》教學過程從雙學期轉為單學期,《藥用植物學》理論及實踐學時都有所壓縮[4]。目前,我校的《藥用植物學》課程為理論30學時,實踐15學時。因此,在課程學時數調整后,有必要對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考核方式等進行相應改革,以適應新的教學要求的需要,提高該課程的教學質量。
一、教學內容改革
1.調整教學順序
《藥用植物學》的學科體系中,被劃分為3個小學科:植物形態學、植物解剖學和植物分類學,正常的教學過程是按照這種排序,循序漸進地進行學習。但分析這三個小學科的內容可發現,植物形態學和分類學知識多為植物肉眼可見的宏觀特征,易于理解;而植物解剖學知識多為微觀特征,涉及植物的顯微結構,較為抽象。植物形態學的內容又分為根、莖、葉、花、果實、種子六大器官,而這六大器官的形態特征恰好是不同科屬植物分類的基礎。如講到花序類型、花冠類型、雄蕊類型、胎座類型及果實類型時,都會以代表科屬為例。如十字花科的上述特征類型分別為“總狀花序、十字形花冠、四強雄蕊、側膜胎座、角果”,因此,在形態學部分講解時,可開始滲透分類學的知識,而在分類學部分講解時,又可以不斷復習鞏固形態學已學習過的內容,前后間隔時間較短,更利于學生連貫記憶。在植物形態學和分類學知識講授完畢之后,再來學習植物顯微結構部分,這樣由簡入難,由形象到抽象,由宏觀到微觀,既便于學生理解掌握,又可以精減學時,做到事半功倍。
2.強調《藥用植物學》與《中藥鑒定學》學科的聯系
《藥用植物學》教學的主要目的之一是為學生學習《中藥鑒定學》奠定基礎。因此,在教學中緊密與《中藥鑒定學》知識結合是對《藥用植物學》教學的較高要求。本課程會在植物分類學部分先詳細講解重點“科”的識別特征,隨后著重講解每個科的中藥材種類及其基原物種的關系,每個科選取最常用的1~2種中藥材的鑒別特征進行講解。如講到“唇形科”植物時,以“益母草”為例,它的干燥地上部分為藥材“益母草”的藥用植物來源。“益母草”藥材有如下性狀特征:(1)莖方形,上部多分枝;(2)表面灰綠色或黃綠色;(3)體輕,質韌,斷面中部有髓;(4)葉片皺縮,多破碎,易脫落;(5)輪傘花序腋生,小花淡紫色,花萼筒狀,花冠二唇形[5]。講解過程中可對“莖方形、輪傘花序、花冠二唇形”等唇形科代表性鑒別特征做重點強調。該方法既有助于學生鞏固學到的分類知識,又可使學生對藥材鑒定有初步的認識。又如本課程在顯微鑒定部分會以常用中藥材特征為例,如“厚壁組織”中“石細胞”一節,讓學生仔細觀察黃柏、黃連、杜仲、麥冬等等中藥材石細胞顯微特征圖片,從而直觀的理解石細胞形態的分類方法,同時間接掌握部分中藥材的顯微鑒別要點,易于后續學習。
3.體現《藥用植物學》在科研領域的發展和延伸
本次選用的教材為“十三五”規劃教材,該教材融入了新的知識點,更強調學科的應用性,更滿足于中藥規范化生產的需求[4]。增加的章節有“藥用植物的生長發育與調控”、“藥用植物的遺傳變異與進化”等。這些內容是現代藥用植物栽培、資源利用保護、中藥生物技術等后期學習的基礎,也是目前藥用植物科研的新方向。講解此部分內容時,會要求學生課后查閱相關資料,課上就相關問題進行討論??紤]到學生層次為大學二年級,因此延伸內容不會過多,如學生有濃厚興趣,可鼓勵其課下查閱更多資料,或嘗試參與大學生創新課題。
二、教學方法改革
1.提出問題,貫穿教學
根據教學目的要求,采用問題教學法,將教材的知識點以問題的形式呈現給學生,特別甄選出培養分析綜合能力的問題,引導學生主動思考,或鼓勵學生查閱文獻、實際觀察,進一步激發學生深入探討問題的興趣。例如,綜合比較分析方面的思考題:“與蕨類植物相比,裸子植物在適應陸生生活方面有哪些進步特征?二者間的最主要區別在什么地方?”等。又如在“藥用植物的生長發育與調控”章節,可查閱文獻資料,了解激素、光、溫度和基因調控藥用植物生長發育在實際應用中的情況,嘗試進行初步分析等。在引導學生思考后,應用表格等進行梳理,并使之系統化,便于學生比較記憶。
2.轉換教學場景,校園實踐
《藥用植物學》是一門理論與實踐結合十分緊密的一門學科,為了促進學生知識、能力、素質的協調發展,本課程有15學時的實踐課程,即走出教室,進行室外授課。校外授課分為校園內實習、藥用植物園實習和標本制作三部分。教師應結合教材內容,根據植物生長規律、因時制宜、有計劃的讓學生參加實踐活動。在校外授課中,學生可直接面對植物,教師應引導學生做到利用眼看、手摸、鼻聞、口嘗等方式來全方位認識植物,同時用植物學術語細致講解其鑒別要點,從而加深學生對所學理論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全部課程結束前,教師會指導學生學時植物標本的制作方法,使得學生掌握中藥資源采集方法,提高學生動手及實踐能力。
3.以學生為主體,交換課堂
傳統的教學模式主要是以教師為主體,學生屬于知識的接受者[6]。這種講授式的教學方式往往容易忽視學生學習自主能力的培養[7],尤其《藥用植物學》是一門多知識點、記憶的學科,僅用此法,易使學生被動學習,產生厭學的情緒。因此,可在《藥用植物學》的教學方法上引入“交換課堂”的互動教學方法[8],即把講臺交換給學生,要求學生挑選與藥用植物相關的熱門研究方向或自己感興趣的某一科/屬/種植物,查閱資料,制作ppt并在課堂上講解,講解結束后教師進行點評并組織所有學生進行交流討論。如“十三五”教材新增的開放性章節“藥用植物的生長發育與調控”等,可使用“交換課堂”的方法授課。該種方法既可以使得學生鞏固所學到的理論知識,又能很大程度的活躍課堂教學氣氛,同時充分鍛煉學生分析問題能力、交流表達能力,培養學生對植物科學的興趣、好奇和探索精神。
三、考核方式改革
以往的考核方式通常是理論考核占80%~90%,在這種考試模式下,學生往往會到期末考試前再突擊記憶,死記硬背,難以達到《藥用植物學》教學的根本目的。為此我們將考試進行了改革,將學生的期末成績分為三大部分,日常出勤考核、3次實踐考核和理論課考核,所占比例分別為10%、30%、60%。
理論課考核采取閉卷考試形式,卷面分為100分,學生所得成績以60%計入總成績。第1次實踐考核的時間安排于“藥用植物的物質與能量代謝”章節之后,考核形式為口試答辯類,要求學生3~5人一組,挑選感興趣的科/屬/種植物,查閱相關資料(可包括古代傳說、奇聞趣事、前沿研究進展、種植經驗等),制作ppt講解,每組8~10分鐘,學生所得成績以10%計入總成績;第2次實踐考核的時間安排于“植物形態學”部分授課及校園內實踐全部結束后,地點安排于藥用植物實驗室內,將30種校園內中常見植物實物間隔擺放于實驗臺上,學生依次觀察每種植物的形態,1min內在答題紙上寫出其植物名、所歸科屬,之后依次輪轉,學生所得成績以10%計入總成績;第3次實踐考核的時間安排于“植物分類學”部分授課及藥用植物園實踐結束后,每位學生尋找一種藥用植物并制成標本,同時輔以文字描述其名稱(包括中文名及拉丁名)、科屬、形態特征、采集地、采集人和采集日期,學生所得成績以10%計入總成績。
《藥用植物學》教學改革是一個需要長期探索研究的課題。為了不斷提高《藥用植物學》的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教師應依據《藥用植物學》課程標準,結合當前《藥用植物學》的發展趨勢,從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考核方式等方面不斷進行探索和革新,從而使得學生更高效、更系統的掌握《藥用植物學》相關知識,為后續課程的學習及科研能力的培養打下良好基礎。
參考文獻:
[1]劉春生.藥用植物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6:2.
[2]李驍.藥用植物學教學中的幾點思考[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5,28(07):138-14.
[3]邵世光.《藥用植物學》教學方法的研究[J].時珍國醫國藥,2009,20(06):1475-1476.
[4]劉春生.論《藥用植物學》教學改革[J].中國實驗方劑學雜志,2017,23(16):1-3.
[5]康廷國.中藥鑒定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1:402-403.
[6]吳曉毅,劉長利,高偉,等.《藥用植物學》慕課的學習實踐與教學啟示[J].中國實驗方劑學雜志,2017,23(16):16-19.
一、比較法教學法和實物教學法的應用
比較法教學法應用在教學中可將兩個或多個教學對象進行比較,實物教學法可以利用較易取得的教學材料直接展示給學生,使學生在直觀上有認知。將兩者結合,使學生抓住藥用植物的主要特征。教學對象可以是橫向比較:比如校園常見的玉蘭和廣玉蘭,同屬于木蘭科木蘭屬,大多數同學對兩種植物容易混淆,而經過實物的觀察,很明顯兩者在植物的葉片和花的形態以及花期上都有不同:玉蘭是落葉喬木,先葉開花,花蕾入藥稱辛夷。廣玉蘭是常綠植物,葉片革質。牡丹和芍藥都屬于毛茛科,藥用部位不同。兩者花結構相似,但是牡丹木質化程度高,芍藥是草本,從植物外部形態上很容易區分。教學對象也是可以是不同科屬的縱向比較:比如枸骨和闊葉十大功勞,由于兩者葉片邊緣都變態形成刺狀,地方稱呼都稱為貓兒刺,老虎刺等,學生在學習的時候容易混淆。十大功勞屬于小檗科十大功勞屬,葉為復葉,小葉邊緣形成刺齒,果實成熟后紫黑色具有白粉;枸骨屬于冬青科冬青屬,葉子厚革質,葉片邊緣特化稱堅硬的刺齒并反卷,果實成熟后紅色。比較教學法和實物教學法相結合能夠直觀的展示形態相近、名稱相近的植物特征異同處,引導學生多角度、多方位的比較,培養學生發散思維。
二、校園植物在藥用植物教學中的應用
藥用植物學是理論性、實用性和直觀性較強的課程,而校園植物在創造良好的校園環境,育人氛圍的同時也為藥用植物學的教學提供了便利條件。城市學院校園綠化有紫荊、玉蘭、火棘、銀杏、廣玉蘭、迎春花、月季、野薔薇、杜英、紅葉李、金邊黃楊、灑金珊瑚、八角金盤、垂絲海棠、枸骨、十大功勞、南天竹等常見植物,有很多是藥用植物,為課堂學習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好素材。為了進一步加強和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完善藥用植物學的教學資源,課程教學中安排了部分內容走出教室,在校園中進行。在課堂上使學生能直觀的學習和掌握某些類群植物的形態和分類特征,課堂外通過學生間的合作,完成對特定類群植物的長期觀察和圖像采集、編輯整理工作,分組制作多媒體教學課件,在課堂上進行講解和討論,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熱情,實現教師和學生的良好互動。比如單葉和復葉的特點,復葉和小枝的區別,紫荊的果實如何形成的等。通過這種方式一方面鞏固理論知識,另一方面也強化了學生間的合作能力。利用校園植物資源來體現課程特色,既豐富了校園植物教學功能,也在一定程度上帶動了校園文化。
三、關于大規模網路開放課程(MOOCs)和PBL教學模式
近年來,大規模網絡開放課程(MOOCs)及PBL教學方法在各多種課程中的應用在高等教育中越來越受到關注[2,3],PBL教學方法強調以學生為中心,將教學內容中的一個或多個具體問題任務由學生分工、合作完成,使學生掌握教學內容,達到教學目標。在全球MOOCs浪潮中,中國高校中網絡開放課程在線教學已經成為發展趨勢[3]。結合藥用植物學課程特點,可以利用和借鑒兩種教學模式,完善藥用植物學網絡教學管理系統,豐富教學內容,安排和引導學生自主的進行線上教學內容的學習,組織學生開展討論,撰寫學習體會;分組進行教學任務的執行,積極開展課堂的交流和討論,并由教師進行線上和課堂內的點評和總結。
四、教學過程中的幾點注意
不同的教學內容適合不同的教學方法,多種方法的合理組合能夠有效促進學生學習熱情和教學質量的提高,在教學過程中應注意以下幾點:
(1)現今多媒體課件是教師教學的主要手段,在各類課程中的普遍應用,教學過程中反應出一些問題:學生思維的模式化,缺少了思考能力;學生對于多媒體課件過于依賴,造成主次顛倒等。
(2)不易獲得的實物或抽象的結構,在課堂教學中應采用多媒體教學的方式,展示(顯微)圖片或板書手繪圖片,PPT應圖片結合文字說明,純文字或純圖片的PPT對于教學或者學生課后學習是不適合的。
1 野外實習基地的選擇
實習基地的選擇是關系野外實習成功與否的重要前提,合適的實習基地可保障和提高野外實習質量,因此基地的選擇尤為關鍵,可綜合考慮多方面因素,選擇交通設施便利、人為干擾影響較少、基礎資料充實、自然環境優美、藥用植物資源蘊藏量大種類豐富、②便于靈活安排實習路線、具有大規模接待能力的地點。我校曾經先后在湖北神農架、咸寧九宮山、武漢植物園、江西廬山等地進行藥用植物的野外實習,依據以上原則我校最終將廬山作為實習基地。
廬山,位于江西省九江市境內,北臨長江,南靠鄱陽湖,藥用植物資源極為豐富,共有野生和栽培藥用植物242科803屬1859種,其中野生的維管植物171科756屬1027種,包括蕨類植物27科38屬64種,裸子植物7科8屬11種,被子植物137科710屬952種。③常見藥用植物有石松、江南卷柏、紫萁、貫眾、廬山石韋、何首烏、益母草、魚腥草、海金沙、千里光、金蕎麥、杠板歸、孩兒參、黃連、大血藤、箭葉羊藿、華中五味子、山雞椒、獨行菜、垂盆草、楓香樹、杜仲、仙鶴草、野葛、鹽膚木、紫花前胡、過路黃、夏枯草、薄荷、栝樓、羊乳、桔梗、朱砂根、野菊、劉寄奴、淡竹葉、天南星、百合、多花黃精、玉竹、粉背薯蕷等。藥用部位包括了所有中藥類型,有根及根莖類、莖木類、皮類、葉類、花類、果實及種子類、全草類、樹脂類等。藥用植物種類幾乎涵蓋了藥用植物學教材中涉及到的所有科。廬山獨特的資源優勢為野外實習的順利和高質量的完成提供了重要保障。
2 野外實習的前期準備
2.1 物質準備
預先整理準備好實習期間所需物品,主要包括教學物品,有《中國高等植物圖鑒》、《廬山植物志》、《藥用植物學》等工具書;標本采集制作過程中所需的枝剪、鋤頭、采集袋、標本紙、標本夾、吸水紙、號牌、GPS、相機等;必要的常用藥品和常用急救醫療裝備;個人生活物品和必要證件等。
2.2 思想準備
實習前組織相關專業學生召開野外實習動員大會,讓學生明確野外實習目的意義和重要性端正實習態度;通報實習期間的基本安排和必要的相關準備;強調組織紀律性,實習過程中要服從紀律聽從安排,展現良好的當代大學生風貌,同時著重加強安全教育,包括生命安全和財產安全,提高學生的安全防范意識。
2.3 人員準備
根據實習情況和有關教學安排,協調好帶教老師,醫生、班主任等人員。根據學生專業、性別、帶隊教師的人數等綜合情況對學生進行實習分組。
2.4 交通工具安排
由于野外實習隊伍較龐大(我校每年有300人左右參與實習),路途較遙遠,挈帶物品較多,所以最好中途不要換乘而采取直接由學校到基地的一站式方式,一般宜選擇汽車作為交通工具,便于靈活安排。因此,野外實習之前要提前安排好交通工具,做好乘車安排以及各乘車小組的劃分等。
3 野外實習的教學實施
3.1 野外實習教學內容
我們根據藥用植物學理論教學內容,結合中部地區資源特點,選擇傳統大宗藥材基源植物的識別和采集為主。教學過程中主要以掌握植物識別的基本技能為重點,要求學生掌握兩百余種常見藥用植物的識別特征,在前期理論學習的基礎上、針對實物進一步加強對蓼科、毛茛科、木蘭科、十字花科、薔薇科、豆科、五加科、傘形科、唇形科、葫蘆科、桔??啤⒕湛?、天南星科、百合科等重點科特征的掌握。同時注重學生觀察能力(對植株特征、生境等的觀察)、種子植物臘葉標本的采集制作以及野外植物資源調查等方面的培養。
3.>,!<2 野外教學方法
對于植物的識別主要從“眼觀”(觀察植物各器官形態特征)、“鼻嗅”(聞植物所散發的特殊氣味)、“嘴嘗”(品嘗植物的味道),以及“手揉”(觸摸感受其質地、厚度、毛茸等)等方面入手,同時將某些方面特征相似容易混淆的科或植物加以區別比較,某些方面相同的特征進行歸類總結,并結合一些口訣、俗語、傳說、故事來激發學生的興致以便讓學生快速準確掌握常見植物的識別特征。
3.3 野外實習考核
野外實習教學環節結束后,為檢查學生學習效果,都會采取不同的形式進行考核,我校的野外實習考核主要是現場考試,即隨機選取30 種左右常見藥用植物要求學生在規定時間內寫出種名、科名,能獨立完成臘葉標本的制作,同時根據學生實習期間學習態度、組織紀律、團隊精神、實踐動手能力等給出綜合表現成績,最后按一定比例得出野外實習綜合成績。
4 小結與討論
關鍵詞:藥用植物;教學方法;野外實習
中圖分類號:G642.4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2)03-0135-02
《藥用植物學》是中藥學、藥學、中藥資源學等專業的基礎課。是否掌握藥用植物學知識將直接影響中藥鑒定學、生藥學、中藥商品學等后續專業課的學習效果。本課程內容分為上篇植物組織學和下篇藥用植物系統分類學兩大部分,是實踐性非常強的一門學科。我校自中藥學專業建立以來,一直堅持在神農架、九宮山、廬山等地進行藥用植物的野外實習,要求同學們識別200種以上常見藥用植物,掌握這些藥用植物的主要形態特征、識別要點,以及一些重點科的特征;熟悉這些藥用植物的藥用部位及主要功用;了解植物形態的描述方式及其生長習性、生境和分布,等等。為保證野外藥用植物實習的質量,同時在野外教學的過程中保護好當地野生資源和植被,要求我們對野外教學方法進行具體、周密的設計和準備。下面介紹我們具體的教學方法:
一、掌握重點科的特征識別植物
藥用植物有成千上萬,學習只能有針對性地掌握一些重點。藥用植物常集中分布在幾個重點的科,通過觀察具體藥用植物的形態掌握重點科的特征,又在掌握科的共性特征的基礎上掌握識別一些具體的藥用植物的個性特征。在現場的教學講解中,要力爭少而精,重點講解那些最關鍵的識別特征,而其他的特征只作一般的了解。例如蓼科植物的重要識別特征為:草本,莖節常膨大,單葉互生,全緣;具膜質托葉鞘。小堅果,部分或全體包于宿存花被內。其中膜質托葉鞘是觀察的重點。在掌握了這些共性特征后,就容易區別開當地各種蓼科植物,如虎杖:直立草本或小灌木狀,莖中空,全身有紫斑;戟葉蓼:葉戟形;金線草:葉大闊橢圓形,花序長如金線;何首烏:纏繞草本,葉片心形長柄;掌葉大黃:多年生粗壯草本,基生葉大型,有長柄,掌狀中裂;葒蓼:托葉鞘上部革質外展成環狀,有緣毛,總狀花序頂生或腋生,穗狀,花色粉紅或玫瑰紅色。豆科植物的識別特征為葉互生,有托葉,葉枕發達;莢果。其中最重要的是莢果。根據花的形態和花瓣的排列又分為3個亞科:含羞草亞科(花輻射對稱,雄蕊常多數),云實亞科(花兩側對稱,花瓣上向覆瓦狀排列);蝶形花亞科(花冠蝶形,常二體雄蕊,花瓣下向覆瓦狀排列)。在掌握這些特點的基礎上,再分別掌握各亞科的藥用植物。如含羞草亞科的合歡,二回羽狀復葉,小葉線狀矩園形,頭狀花序,花萼、花瓣小,花絲細長,淡紅色。云實亞科的紫荊,單葉,圓心形,假蝶形花冠,簇生莖桿,枝上;決明,羽狀復葉具小葉3對,種子近菱形。蝶形花亞科的藥用植物特別多,達200種以上,相似性也高,要一一區分。如烏拉爾甘草為多年生直立草本;莖帶木質,奇數羽狀復葉,兩面被白色短毛和腺體;總狀花序腋生,花冠紫紅或紫藍色,旗瓣有短柄,翼瓣和龍骨瓣具長柄。莢果彎曲成鐮刀狀或環狀,外面密布刺毛狀腺體。膜莢黃芪為多年生直立草本,奇數羽狀復葉,上面近無毛,下面伏生白色柔毛,總狀花序腋生,花冠黃色至淡黃色,子房有柄,被柔毛,莢果膜質,有長柄,被黑色短伏毛。槐為落葉喬木,奇數羽狀復葉,圓錐花序頂生,莢果念珠狀;苦參為半灌木,主根粗壯、斷面黃白色、味苦,奇數狀羽復葉,總狀花序頂生并于頂部腋生,雄蕊10枚、離生、僅基部連合,莢果圓筒狀,種子間縊縮,呈不明顯的念珠狀;其他如田皂角和山扁豆的雄蕊不成束,田皂角莢果節落,山扁豆的莢果從腹縫線裂開等。再如唇形科植物的識別特征為“莖方形,葉對生,無托葉,花冠唇形,2強雄蕊,4枚小堅果?!痹诖嘶A上,再分別掌握各種植物的特點,如黃芩為草本,葉狹披針形,全緣,下面有腺點,花序頂生,密集成偏于一側的總狀花序。半枝蓮小草本,葉卵狀披針形,有齒,花單生于莖枝上部的葉腋,集成偏于一側的總狀花序,花萼上唇背部有盾片。丹參為多年生直立草本,奇數羽狀復葉,下面密被毛,輪傘花序組成頂生總狀圓錐花序。夏枯草的花聚積呈穗狀,風輪菜的花聚生葉腋呈輪狀。
二、掌握特殊繁殖器官的形態特征識別植物
某些藥用植物的繁殖器官彰顯了它們鮮明的個性,在野外實踐的期,如果藥用植物的繁殖器官非常醒目和特殊的,可充分運用這些繁殖器官的特征來掌握藥用植物的識別。例如:虎耳草科的落新婦,長圓錐花序頂生,密生褐色長毛,開白花,很遠就能發現。報春花科珍珠菜,總狀花序頂生,倒圓錐形,向下微彎,開白花,似狼尾巴。虎耳草科黃水枝,總狀花序頂生,長達20cm,花白色或淡紅,碩果兩片不等大,長的似勺狀。人心藥,傘房狀圓錐花序頂生,花二型,孕性花白色至淡紫色。傘形繡球,傘形花序式聚傘花序頂生,花異型,放射花具4枚大的白色萼片。百合科萱草,花莖從葉叢間抽出,高于葉,頂端成疏生圓錐花序,鮮黃色、紫紅色、漏斗狀兩性大花。大戟科鐵莧菜,雌花序生于葉狀苞片內,合時如蚌。
三、掌握營養器官的特殊特征和重要共性特征
在野外實踐時期,如果藥用植物沒有繁殖器官,需要單純憑營養器官進行識別,常必須逐一介紹和掌握這些植物的識別要點。如果營養器官的特征是特異的,便于識別,就需要掌握。例如:薔薇科龍牙草的葉為參差羽狀復葉,棣棠花的葉狹卵形,葉脈下凹,有重鋸齒;木蘭科鵝掌楸的葉似馬褂;唇形科長管活血丹的葉對生,似銅錢,等等,這些特征有利于這些植物的識別。還有很多營養器官的特征是具有較大范圍共性的,例如莖是直立還是匍匐或攀援,是方莖還是圓莖;葉是單葉還是復葉,是互生、對生或輪生,是網脈、弧形脈或平行脈;有無乳汁;有無毛絨或腺體;有無特異氣味,等等。雖然這些特征非某一種植物特有的,但在一個具體的地區和具體的植物群落,也能依據這些特征把一些藥用植物與常見容易混淆的其他植物區別開。如聚花過路黃是直立或斜升的莖,過路黃是匍伏的莖;徐長卿、毛茛等的根是馬尾狀,天門冬、百部等的根是快狀,桔梗、沙參等的根是圓錐狀,麥冬、淡竹葉等的根中間膨大呈肉質等等;唇形科、玄參科、爵床科及馬鞭草科等部分植物的莖方形,其他大部分植物的莖為圓形;黃精、玉竹的地下莖為根狀結節,百合、石蒜為鱗莖;馬鞭草科大青、臭牡丹等有特殊臭味等等,這些特征針對特定形狀的植株,也能識別很多植物。在多數情況下,還需要有選擇性地把這些特征結合起來,組成某些植物較特殊的特征。但在實際實踐中,需要掌握的和記憶的特征宜少不宜多。如蘿科耳葉牛皮消單葉對生,葉基心形,有乳汁;大戟科白乳木葉呈不對稱倒卵形,背面邊緣有腺點,有乳汁;省沽油科野鴉椿小枝及芽紅紫色,奇數羽狀復葉對生,小葉邊緣有細鋸齒,白色,枝葉揉碎后有臭氣。這些特征組合,有利于植物的準確識別。
四、對易混藥用植物分組進行比較
蛇莓、三葉委陵菜和蛇含等屬薔薇科藥用植物,均為復葉,花黃色,5瓣,葉形極為相似。其中蛇莓和三葉委陵菜均為掌狀三小葉,蛇莓莖匍分枝,花單生葉腋;三葉委陵菜莖直立,聚傘花序;蛇含為掌狀五小葉,莖直立或斜上,聚傘花序。多花黃精與玉竹等屬百合科藥用植物,均為單葉互生,莖直立,植株較相似,其中多花黃精傘形花序腋生,有花3~5朵,根莖不規則結節狀;玉竹花單生或成對生于葉腋,根莖細長圓柱形。菝葜與牛尾菜屬百合科藥用植物,其植株、葉和葉脈較為相似。但菝葜為木質攀援小灌木,莖上有刺,葉柄扁,上端有卷須;牛尾菜為草質攀援藤本,莖上無刺,葉柄基部有卷須。牛尾菜又與粉背牛尾菜較為相似,但牛尾菜葉下表面綠色,全體無毛;粉背牛尾菜葉下面蒼白色,有微柔毛。紫萼與玉簪等屬百合科藥用植物,其植株和葉形極為相似,但紫萼葉較窄小,花紫紅色,較小,苞片1枚;玉簪葉較寬大,花白色,較大,苞片2枚。通過分組比較使共性和個性更加明了清晰,進而有利于植物的準確識別。
五、運用圖片庫進行復習和預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