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閩南神韻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云南少數民族;人類起源神話;分類;
中圖分類號:Q9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云南少數民族眾多,25個少數民族在這片神奇的土地上編制著各自美麗的神話,而獨具永久的魅力。本文將云南少數民族人類起源神話可歸結為二類:
一、兄妹婚生,人類得以繁衍
“兄妹婚”的神話記載,反映出上古人民為自己的繁衍編織出的神話是一種現實的追求,馬克思說:“任何神話都是想象和借助想象征服自然,……神話是通過人民的幻想用一種不自覺的藝術方式加工的自然和社會形式本身。”(《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二卷《(政治經濟批判)導言》),神話的原始思維是“以己度物”,兄妹婚反映了先民正視兩性。如彝族撒梅人《人類的起源》講述:古時,大地被水淹沒,只有一人剩下住在山上,一天神告訴他爬到山峰頂上避難,嘴里含米,兩腋下各夾一個雞蛋,洪水退后,他取下蛋,蛋里生出一對男女,是兩兄妹,當時世界已沒有人煙,兩兄妹找不到人成親,于是,抱蛋的人說現在就只剩下你倆和一副石磨,哥哥滾上磨,妹妹滾下磨,滾到山腳,兩磨合在一起,你倆就成親,兩兄妹照抱蛋人的話同時把石磨滾到山腳,兩扇磨恰好攏在一起,兩兄妹于是結婚了,人類才得到繁衍。拉祜族《人類的起源》記述:據說遠古時代,世界還沒有人煙,后來葫蘆里出來一男一女,哥哥叫扎底,妹妹叫娜底,兩人周游大地,卻不見一個人影他們倆告訴天上的神仙說:地面上冷冷清清,空無一人。神仙就叫他倆結婚,以繁衍人類,兄妹兩感到害羞沒有答應。可是兄妹兩因常居住在一起,妹妹就懷孕了。一天,妹妹在南亞河邊生下一個小孩,卻人河水沖走了,神仙發現他倆的臉色不對,遍追蹤至南亞河邊,把淹死的小孩撿回,用刀割成若干塊。先用白布包了一塊,就變成了拉祜族;其次用綢布包了一塊,變成了漢族,再次用滑綢布包了一塊,則變成了傣族;第四用黑布包了一塊,就變成了哈尼族;第五用紅布包了一塊,則變成了布朗族;第六用綠布包了一塊,便成了阿克(哈尼族支系);第七塊用灰布包了一塊,就變成了彝族。
二、葫蘆傳人,云南少數民族的人類起源神常常與葫蘆聯系在一起
山因水而靈秀,水因山而柔美,山水因人文而增神韻。
雄踞德化中部的福建省第二大山脈——戴云山脈,素有“閩中屋脊”之稱, 橫亙閩中。戴云山主峰海拔1856米,“一柱撐空”,高出云表,為福建省中部第一高峰,故古時有“天下無山高戴云”之說。
伴其左右的是九仙山和石牛山,發源于此的浐溪、涌溪環繞南北,形成了“三山繞二水”的生態自然景觀。其原生態,賦予人們一種難以言語的心靈向往。
德化的山素以峰險、石怪、洞幽、樹奇而聞名。三山四季皆勝景,步移景異,處處充滿神秘幽奇和詩情畫意。陽春,草長鶯飛,山花爛漫,踏青遠足賞春色;盛夏,浪遏飛舟,激情漂流,游山玩水享清涼;金秋,旭日東升,紅葉紛飛,登臨峰頂樂休閑;嚴冬,銀妝素裹,霧凇垂玉,瓊枝玉樹游仙境。
山中寺廟,更是給德化的山增添了靈氣和神韻,戴云山的戴云寺、九仙山的靈鷲巖、石牛山的石壺殿,似乎在傾訴著源遠流長的宗教文化,是鄉人、信眾心目中一處敬仰的圣地和頂禮膜拜的精神家園,因此每當置身于淘洗著心靈的山光水色中,那城市里的喧囂物欲,早已經煙消云散。
另一方面,德化的水柔媚至極。
岱仙飛瀑在石牛山下,瀑布落差184米,是華東單級落差最高的瀑布。“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唐代大詩人李白筆下的壯麗景觀,猶如是專為這里而寫。瀑布之水匯入浐溪的下游——岱仙溪。溪的兩岸綠樹蔥蘢,視野開闊,坐在竹筏上逐浪而行,清澈的溪水輕撫雙腳,耳畔盡是浪花的淺吟低唱。
基礎:丹桂成主打
南靖產茶歷史悠久,早在隋末唐初,南靖先民就有采制飲用野生茶的習俗;明朝萬歷年間,南坑村雅就開始成片種植茶葉;清朝光緒年間,奎洋鎮上洋合福坑的茶園已初具規模,兩地出產的茶葉均成為宮廷貢品。
南靖地理位置優越,自然條件得天獨厚,是發展茶葉生產的風水寶地。優越的生態環境,鑄就了南靖茶葉形優色美、香高味醇、神韻非凡的獨特品質。據權威部門檢測,南靖茶葉富含多種對人體健康有益的生化成分,具有顯著的保健功效和特殊的藥用價值。
近年來,南靖縣委、縣政府從當地獨特的自然條件出發,把茶葉確定為一項農業主導產業,大力實施海峽兩岸(福建南靖)高山茶“336”行動計劃,積極從茶樹品種改良、商標注冊、綠色認證、QS認證、龍頭帶動、技術創新、形象打造、市場拓展、茶市輻射、名優茶工程等多個方面推動茶產業快速發展。經過幾年來的持續發展,南靖茶產業規模不斷壯大,品種結構日益優化,品質不斷提升。全縣現有鐵觀音、丹桂、竹葉奇蘭、金觀音、本山、毛蟹、金萱、翠玉、春蘭、四季春、臺龍八號等優良茶樹品種20多個,總面積達12萬畝,年產干毛茶1.6 萬噸,產值達10億元。其中,丹桂是福建省農科院茶科所歷經19年從武夷四大名樅之一的肉桂自然雜交后代中選育的一個高香型的烏龍茶新品種。該品種香氣奇高、滋味醇厚、外形色澤翠綠、湯色金黃,其品質可與安溪鐵觀音相媲美,是閩南烏龍茶中的珍品,經試驗后證明非常適宜在南靖種植。為此,縣里提出了“主推丹桂”的思路,打出“喝丹桂、人富貴”的廣告,并采用輿論造勢、典型示范、苗木補助等辦法,大面積推廣丹桂種植。經幾年來推廣,目前該縣丹桂茶園面積已達3萬畝,成為南靖茶葉的主打品種。
觀念:“請進來、走出去”
為了讓南靖茶葉產業迅速壯大起來,南靖縣領導沒少費心思:政府財政補貼請名師到南靖茶葉產區指導、授課,組織茶農外出學習,讓茶商參加各種茶葉推介會。政府希望通過“請進來、走出去”的方式,讓茶農、茶商轉變生產、經營觀念。
有一次,該縣組織全縣茶農、茶商赴廣州推介南靖高山茶,差旅費全部由政府買單。即使是在這么好的條件下,茶商、茶農的積極性仍然不是很高,許多茶商本人不參加而由家屬代勞。讓人意外的是,參加此次推介會的茶商與來自國內外的6家茶葉營銷公司簽訂了總量達1000多噸的茶葉購銷合同,交易總額達4000多萬元,不少沒參加推介會的茶商后悔不已。如今,一有政府組團到外地進行茶葉推介,茶商們都爭先報名。
今年一開春,南靖縣就制定了“培養百名制茶能手”的工作計劃。春茶生產期間,縣農業局一方面請進安溪制茶能手到靖城鎮為全縣的120名茶農傳授制茶技術;另一方面,選派20名茶農赴安溪縣感德鎮槐川村學習。他們回家后,有的立即購買先進制茶設備,有的忙于修剪茶樹,從茶園到茶葉加工坊進行全面改造,準備下季開始生產高檔茶……目前,全縣各茶區已掀起一股制好茶、比好茶的熱潮。
正是在政府主導的“請進來,走出去”推動下,南靖茶農、茶商的生產、經營觀念正悄然發生變化,各種經營行為由政府推動轉變為茶農、茶商自覺行為,由“要我做”轉變成“我要做”。
提升:改良品種 改進技術
南靖種茶歷史久遠,但品質、聲名一直平平。
轉折起于2001年,當時南靖農業的拳頭產品蘆柑價格走低,行情低迷。與此同時,閩南茶業逐漸火熱,安溪鐵觀音正如日中天,華安鐵觀音亦有起色。緣此,南靖縣決定轉型,推動茶產業興起,以解決農業出路問題。
首要一步是改良品種,淘汰毛蟹、梅占等老品種,引進鐵觀音、丹桂以及金萱、翠玉等臺灣品種。
據了解,幾年來,南靖共改造老茶園2.5萬畝,全縣優良品種比例已從原來的20%提高到90%以上,其中,丹桂面積已達3萬畝,成為南靖茶葉的主導品種。
品種更新,茶價兩異。1700多人的靖城鎮院前村家家戶戶種茶,擁有1000多畝茶園,“以前老品種,一斤毛茶賣不到十元,改種鐵觀音和丹桂后,可以賣二三十元,好的50-100元。”營銷大戶王碧明告訴記者,依靠種茶,院前村現在一戶年收入就達兩三萬元。有了好的原料,但不一定能制出好茶,這需要靠過硬的制茶技術來保證。對此,“從開始到現在,我們都是向安溪和華安學習,而且辦培訓班、外出學習,費用絕大部分都是政府掏的。”縣農業局局長簡經偉說。
今年4月初,南靖以政府名義專門邀請5位安溪感德鎮制茶高手前來辦培訓班,全縣有120多位茶農參加。隨后,他們又到感德鎮進行了一周的觀摩學習。
持續不斷的學習,以及制茶設備的更新,帶動了南靖茶葉采制技術水平的提高,名優茶比重逐年增加。如主產區梅林鎮,名優茶比重由原來的不足10%增加到現在的30%以上,精制廠由原來的32家增加到60家。
更關鍵的是,學習改變了很多茶農的觀念,“很多農民種了大半輩子的茶,自以為技術已經不錯了,但走出去一看,才懂得山外有山,才知道要不斷學習。”簡經偉說。
帶動:龍頭企業之力
值得注意的是,南靖在茶產業起步之時即選擇了龍頭企業帶動、助推的路徑,充分發揮“后發優勢”,使茶農、茶產業的發展得到一步躍升。
福建閩星集團匯全茶業開發有限公司即是本土茶企代表。從2002年初在書洋鎮楓林村改造1200畝老茶園開始,匯全公司的茶園面積不斷擴大,目前除了自有生態茶園3000畝,還擁有“公司+農戶”訂單式基地1萬多畝,覆蓋書洋、梅林等多個鄉鎮,帶動農戶4000多戶。
匯全公司董事長徐文煌介紹說,發展之初,他們幾乎承擔了所有的成本投入,“上百萬株的茶苗都是我們買了送給農民的”,道路等硬件投入更是如此,如梅林鎮茶葉基地13公里的道路即投入了30多萬元。“這些讓茶農來投資,不太可能,而且他們還有風險擔憂。”
申富茶葉有限公司則是外資茶企的代表。2003年,已在南靖經商多年的澳商呂良義在和溪鎮投資茶產業,目前已擁有800多畝茶園。“什么都是從頭開始,包括開荒、買茶苗、修路、建廠房等,已經投入600多萬元,還沒有賺錢。”呂良義告訴記者,之所以這樣做,“主要是想給當地農民找另一條路,特別是中年農民,出去打工也沒什么競爭力,而在家門口種茶比較合適。”
如今在南靖,像這樣的龍頭茶企已有20多家,其中有十多家臺企,在南靖動輒就有500畝以上的茶園。
業內人士指出,像這樣依靠龍頭企業帶動示范,既解決了產業發展之初大規模資金投入的難題,同時這些企業相對較為先進的管理,又可以促使產業發展快速步入正軌,少走彎路。
策略:打響海峽牌
2001年,臺灣金壺春茶葉有限公司董事長黃文和花了3年時間在國內尋找沒有農藥污染的“處女地”,以便做高端精品茶,最終相中書洋鎮高溪村。時任該縣的主要領導得悉后,立即聯系上黃文和,及時做好各項服務配套工作。最終,黃文和決定投資800萬元注冊漳州御品茶葉有限公司,引進了臺灣烏龍茶、四季春、金萱等臺灣品種,同時也把臺灣的先進技術“送”到南靖。
無獨有偶。在政府的引導下,梅林鎮茶葉營銷大戶簡天號花了40萬元從臺灣引進一部茶葉自動剪枝機,可節省400多個勞動力。由于目前茶葉加工的熟練工人奇缺,工資也是一直往上漲。如今,簡天號一天就可節省6萬元,一個月可節省180萬元。
除了引進臺灣先進技術外,南靖縣在推介產品的各種場合都不忘貼上“海峽”標識。2002年6月,南靖縣參加了首屆海峽兩岸茶文化交流會北京茶葉品鑒會,南靖臺式烏龍茶榮獲金獎和銀獎;2005年12月,該縣成功舉辦了首屆海峽兩岸(福建南靖)茶文化節,與此同時,南靖縣委、縣政府創建了海峽兩岸茶葉網。
平臺:政府搭建茶市
為了更好解決有茶無市的混雜零散狀況,發揮市場的輻射帶動作用,南靖縣委、縣政府于2005年8月在縣城嘉盛路西段,采用統一租進租出的辦法,僅用3個月時間,建成了漳州市首家縣級茶葉市場,現有茶店118間,面積5000平方米。縣里出臺了優惠政策:五年內,政府補助店租3元/平方米;政府出資100萬元對茶市進行統一包裝;電力投資80萬元完成三線下地;建設部門耗資40萬元完成街面鋪設和綠化。
洞頭地處中國浙江省溫州市甌江口外東南方向,區域內有168個大小不一的島嶼,被世人稱為“百島之縣”,清朝詩人王步霄曾惟妙惟肖地描繪其神韻:“蒼江幾度變桑田,海外桃源別有天;云滿碧山花滿谷,此間小住亦神仙。”
唱漁歌,構筑藍色夢
洞頭島是中國十四個海島縣(市)之一,長期以來,由于地處海島,島上的居民世代以漁業為生,海洋捕撈是其主要的生產作業,是漁民渴望致富的藍色夢想。隨著國家對海洋資源的保護以及漁業資源的日益枯竭,海洋捕撈風光不再,洞頭由此也從以海洋捕撈為主,走向以海水養殖為主的產業發展之路,漁民也從波濤洶涌的海上謀生轉向了相對風平浪靜的近海作業。
洞頭這個曾經的浙江海洋漁業捕撈漁場,經過多年不斷地更新、不斷地產業調整,洞頭漁民的藍色夢從海洋捕撈轉向海水養殖。這里的養殖業不僅有了規模,而且還擁有了省級和國家級的金名片:浙江省紫菜之鄉、中國羊棲菜之鄉。從格式網箱養魚到深水網箱養魚;從海帶、紫菜養殖,到羊棲菜、鼠尾藻養殖;從單純的魚類養殖,到鮑魚、海藻養殖……洞頭,一直圍著漁業打轉轉,舉著漁業作文章,那是一個“大唱漁歌”的時代。
“什么出世滑溜溜,什么出世兩條須,
什么出世背盔甲,什么出世無眼珠;
鰻魚出世滑溜溜,紅蝦出世兩條須,
蝦蛄出世背盔甲,海蜇出世無眼珠……”
這是一首以閩南語演唱的洞頭漁歌。它以豐富多彩的海洋魚類故事傳說為內容,表達了海島人民喜慶豐收時的喜悅心情,具有鮮明的海島特色和地域風格。
洞頭是一個移民之地,其先民大多從鄰近的溫州及較遠的福建遷徙而來,島上居民主要講溫州吳語和閩南語兩種方言。這里既保留甌越文化的遺風,也延續閩南文化的流韻,兩者和睦共處、相互交融,形成了獨特的海洋海島文化。甌閩人文薪火相傳,在島上,民間吹打、貝殼舞、貝雕……民俗文化獨樹一幟,其中就有海洋動物故事、七夕成人節等列入國家級或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講故事,向大海
在碧水藍天的百島洞頭,當你沉浸于沙灘、海浪、礁石的美景時,這里的導游會給你講述一個個形象生動的海洋動物故事,一下子把你帶到浩瀚神奇的海洋世界里。海洋動物故事在洞頭形成和傳播,已有200多年的歷史。茶余飯后,你總能聽到一些。這些故事口耳相傳,不斷地被改編、被充實,形成了洞頭特色的傳統文化。而今,故事里生故事。在洞頭人的智慧演繹下,那些古老的海洋動物故事,成了洞頭海島旅游的獨特風景和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新熱點。
我來到北岙九仙村,在村橋頭依稀就能看見遠方的船只,聽到飄來的承載著漁民情感的漁歌。“我喜歡聽這些故事,也喜歡講。因為它們不僅好聽,還能教育人、啟示人。”當筆者見到72歲的許根才老人時,他手里正拿著修改的文稿,一說起海洋動物故事,神情中露出童真般的笑容。許根才十二三歲時跟著做手工藝的父親幾乎走遍了洞頭的角角落落。每次他父親做工,都吸引了當地很多好奇的村民。他們圍在一起,一邊看手工藝,一邊你一句我一句地講故事,特別是那些海島特有的海洋動物故事。
“我覺得這些故事不寫下來太可惜了。”1985年之后,許根才一直致力于收集和整理海洋動物故事,并把它們記錄下來。為了讓故事更加真實和生動,他找老漁民講故事,求證故事細節,這種魚有沒有牙齒,那種魚有什么特點……在整理過程中,他一邊自學,一邊查字典,逐字記錄。至今,他已經整理海洋動物故事近70個。2008年,他將40多個海洋動物故事串連成一個故事集《百島奇譚》,成為洞頭人寶貴的精神財富。
今年76歲的海霞村許楚義老人曾是漁老大,“出海捕魚時,漁民喜歡喝酒,三杯酒下肚,‘話匣子’便打開了,‘三句不離本行’,這些故事為長期在漁船上生產、生活的船員們驅走寂寞。”許楚義說,“我們有時還會根據故事中海洋、魚種的作息、體征、習性,玩猜謎語。”如“沒腳會走,沒嘴會吼,沒頭會打筋斗”。謎底是“波浪”。又如謎底為“蝦”的謎語:“駝背老公公,胡須蓬松松。殺了沒有血,煮熟紅彤彤。”
“我們都是海洋民俗文化中的一滴水!目前,能講述此類故事的老人還有十多人。”《洞頭海洋動物故事集》主編邱國鷹介紹,從1979年開始洞頭縣采集海洋民間故事,先后組織60余人次,深入洞頭各個島嶼、漁村、岙頭,采集到涉及海洋動物的傳說、故事200多篇,有人變魚蝦的傳說,有魚蝦入藥的故事,有龍宮、人、魚類之間的故事。而純屬特定含義的海洋動物故事有100多篇,整理成文的80余篇,是全國同類故事搜集整理數量最多的縣之一。這些故事發表后,反響極大。收入這些故事的專集《東海魚類故事》,榮獲全國首屆(1972-1982)民間文學作品二等獎。另有多篇作品獲浙江省民間文學獎。
一、戲曲表演中“亮相”使用的審美價值
閩南地方戲薌劇中角色的首次出場非常注重設計一個亮相動作,使觀眾看清楚演員的扮相和造型,其次演員才向觀眾自報姓名與身世背景,目的是為了讓觀眾更好的了解演員的角色和背景定位。
一般話劇表演內涵以“寫實”為美,再現生活是其藝術哲學所求。這樣的要求使得演員的出場不僅代表他個人的活動,而是代表劇定人物在特定生活環境中活動。必須將表演視為與生活一體,方能將觀眾置于生活真實環境而陶醉其問。但戲曲表演中并不以“寫實”為藝術哲學追求,而是將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寫意”充分闡釋出來,它將“亮相”視為一種特定的表現藝術,坦誠舞臺并不是生活本身,而是演員在演戲,這種“寫意”的審美,不回避藝術的假定性,反而大力宣揚假定性的魅力。一般演員的首次“亮相”,都是發生在戲劇矛盾沖突的前端剛好構成一種平穩的寫意空間,而演員的表現,就成為觀眾判定是否能夠滿足自己審美藝術感官的直接標準。
“亮相”的時間雖短,但絕對不止是一個簡單的表演程式,它包含了演員的性格、氣質、年齡、社會經濟地位以及心態情緒等一系列的戲曲信息,觀眾可以透過演員的出場將其定位確定下來。“亮相”融合舞蹈、雕塑、繪畫和音樂的美感。以動作美化、節奏韻律化的動態美,以生旦凈丑不同角色的臺步、舞步來展示風采,規定好先邁哪只腳、走幾步頓住、是否墊步、站何位置、腰怎么領、眼怎么隨等動作要領,動態的舞蹈美就會體現在獨具性格的雕塑美之上。而戲曲寫意的化妝技術、臉譜類型和服裝裝飾搭配之上盡顯繪畫美,以各種夸張、象征的圖案色彩和樣式,突出表現出不同演員的各自風采。而音樂美則是主要以打擊樂來襯托人物出場之時的氣氛和氣質昭示,和演員的內部節奏充分結合起來,以內外結合的節奏氣勢征服觀眾。
二、戲曲表演中“亮相”使用的秘訣闡釋
戲曲的亮相講究“精、氣、神”的存在,要求亮相之時最好達到雕塑美和動靜結合的神韻美,對于面部炯炯有神的眼睛特別講究。在傳統的表演中,“亮相”具備三種不同的程式:一種是在唱腔過門中上場,稱之為“唱上”,一種是在鑼鼓音樂的伴奏中上場,稱之為“打上”,另外一種是于無伴奏中上場,稱之為“靜上”。戲曲演員的上場亮相被要求帶情景戲上場,有些沒規定情景上場的,就是單純為了亮相而亮相,只亮了演員自己的“相”。
為了能夠更好地達到“亮相”的效果,演員必須在短暫的“亮相”里展示出戲曲中人物的各種必要訊息,這要求演員要深入研讀劇本內容,把握劇情戲理和發展,這樣才能夠讓觀眾眼前一亮。在京劇演員吳絳秋先生的《貴妃醉酒》一劇中,將楊玉環的“亮相”設計得獨具匠心。首先呈現在臺步上,不拘于普通的程式,沒有含羞的閨閣臺步,也沒有大方端莊的青衣臺步,只有符合妙齡女子楊玉環的高貴身份之上,輕快瀟灑且略帶嬌媚的臺步。出場時目不斜視、面含微笑,給人一種華貴典雅、嬌柔嫵媚的感覺。這樣的臺步設計將人物的身份地位、年齡心理都描繪到入味,使其具備鮮明的個性特征。在出場后的第一個亮相中,運用折扇、眼簾和水袖等技巧將一個初出深宮且嬌媚動人的美人形象表現出來。透過一系列的技巧動作將一幅美人賞月圖呈現在觀眾眼前,詩情畫意便在這無言表演的“亮相”中顯示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