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歌頌教師的散文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蓄情;情感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0568(2012)21-0156-02
散文是主情的文學樣式,它強調作者獨特情志的抒寫,王充在《論衡·超奇》中說:“精誠由中,故其文語感動人深”。這里所說的“精誠”,就是激動、真摯、深厚的感情。冰心在《關于散文》中亦云:“文章寫到了有風格,必須是作者自己對他所描述的人、物、景有著濃厚真摯的情感。他的抑制不住沖口而出的,不是人云亦云東抄西襲的語言,乃是代表濃厚真摯的情感、獨特的語言。”散文只有飽含著濃郁的情感,才能感動人,鼓舞人,打動讀者的心。可見,“情感”是散文的生命。
散文既有這樣的特質,那在具體教學中,教師如何啟導學生的情感必然是散文教學成敗的關鍵所在。實踐證明,充分的蓄情,能有效點燃散文教學的情感火焰。
蓄情,就是創設情境。情境,在語文教學中的合理運用很重要,它使有關教學的各種元素融合在一起,達到心靈溝通,思想撞擊,從而共同進入文本的境界。好的教學情境,可以讓學生找到新知識的停靠點、參與的切入點和思維的激活點,促使學生用已有的知識去探索新知識,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和興趣。創設情境就是教師用各種方法營造出情感的磁場,為學生和作者、編者心靈的溝通鋪平道路,架設橋梁。
一、充分蓄情,導入新課
新穎獨特的導入語可以起到一鳴驚人的效果,達到“一石激起千層浪”的作用。教師可以用語言導入創設故事情境,用音樂導入創設審美情境,用畫面導入創設直觀情境,用實物導入創設真實情境,用表演導入創設活動情境,用問題導入創設問題情境,用三維動畫導入創設虛擬情境等。當然,這些手段并不是孤立的,實際操作中往往可能兼用好幾種方法,只是有所偏重而已。在教育現代化建設步伐不斷加速的今天,多媒體更成為課堂的寵兒,為創設情境提供了更多的便利。例如學習《我的母親》時,可以這樣來創設情境:先播放《懂你》MTV,稍作停頓,然后深情地說:“同學們聽過這首歌嗎?喜歡這首歌嗎?知道它為什么會響遍大江南北嗎?因為它歌頌的是超越時空界限的、在天地間永恒激蕩的母愛。誰不是為人兒女?誰又沒有沐浴過母愛的光輝呢?今天,我們來學習鄒韜奮先生的《我的母親》,去認識一位20世紀初的一位平凡而偉大的母親。”在這里,有令人潸然淚下的弦律,有母親辛勤勞作的畫面,有如泣如訴的歌詞和導語,它們交織成一個令人感動、心酸,感覺真誠的情境,形成了歌頌母親的審美空間,有助于學生感受母親的“可愛的性格”、“努力的精神”和“能干的才具”,進而理解母愛的無私和偉大。
二、充分蓄情,朗讀課文
“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對于散文這種意蘊特別深厚的文體來說,讀顯得十分重要。散文教學時,要創設情境,朗讀是不二選擇。如教學《濟南的冬天》,除用張瞳的演讀渲染氣氛,引學生入境外,還可以多采用讀的方式,創設情境。在感受陽光朗照下的小山這一段,讓學生合上書本,聽老師的范讀,我們老師朗讀雖無名家之范,但至少能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調,通過聽讀,學生感受到了濟南冬天陽光朗照下的小山慈善、舒適的特點,為體味語句打下基礎。在體會濟南冬天的水的特點時,可用配樂朗誦的手段,輕快的曲調,定下了贊美、驚嘆的感情基調,再加上幾遍的讀,水的特點、作者的感情不言而明。
再如品讀《春》中的“春風圖”一節:“‘吹面不寒楊柳風’,不錯的,像母親的手撫摸著你。”一句中引用的詩句讀得一字一頓,“母親的手”和“撫摸”兩處用重音連讀,讀得語重而情深,讓人感覺到春風的和煦、舒坦和柔情。“風里帶來些新翻的泥土的氣息,混著青草味兒,還有各種花的香,都在微微潤濕的空氣里醞釀。”這句讀得氣徐聲柔。“泥土的氣息”和“青草味兒”讀重音,給讀者以嗅覺上的美感。學生在教師的朗讀中進入角色,不僅仿佛置身于萬物復蘇、爭奇斗妍的春天之中,而且將從這篇散文的形象美、繪畫美、音樂美中受到強烈的感染熏陶,喚起感情的共鳴。
三、充分蓄情,展開聯想
有人說,聯想是散文的神經,沒有聯想就沒有散文。讀《濟南的冬天》,我們都有深刻的感受,老舍真不愧是一位語言大師,在許多看似漫不經心的文字下面,卻給我們營造出了許多美麗的意境。要感受這些意境,我們不妨創設一些情境,引導學生展開想象。如“一個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曬著陽光,暖和舒適地睡著,只等春風來把它們喚醒”,可以引導學生聯系想象這樣的畫面:一個老人,坐著搖椅,在暖融融的陽光下,瞇縫著雙眼。或想象冬天某個陽光朗照的午后,我們躺在草地上、黃草山上,曬著陽光的情景。 又如《荷塘月色》中有這樣一段描寫:“月光是隔了樹照過來的,高處叢生的灌木,落下參差的斑駁的黑影:彎彎的楊柳的稀疏的倩影,像是畫在荷葉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勻,但光與影有著和諧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著的名曲。”教師引導學生憑借語言的中介,進行聯想和想象:一幅光影相間,淡雅朦朧,明暗相宜的月下美景,并感受出景物中寄寓著一種至情至深的意境,正是在這個特定的景情中觸發了我們的情感,激起活躍的想象,仿佛隱約聽到遠處小提琴演奏的美妙旋律,琴聲飄忽不定,也仿佛感覺到月光與荷葉也顫動起來,但顫動又不十分分明,此時此刻學生便會不由自主地生發出一種喜悅和滿足,感到一種心靈的震顫。在散文教學中,為學生創設情境,引導他們展開聯想,有助于他們將已有的情感經歷,相似的生活情景聯系起來,從而進入文章的意境,并拓寬情境。
學生的散文學習是從情感喚起開始的,以情感體驗貫穿全過程,并以情感積淀和養成為最終結果。蓄情猶如交響樂中的序曲,有“轉軸撥弦三兩聲,未成曲調先有情”的效果,它進行的是一個思維方向的引導,將各種各樣的情緒調整到與教學內容緊密相關的情境中,為引導學生開掘情感的源流提供了幫助。
關鍵字:中學語文 散文教學
在語文教學中,相比于其他文學樣式,散文在概括生活深度和廣度上更全面,在人物形象的刻畫以及表達的情感方面更細膩,更真實,更豐富。因此在學生鑒賞能力的培養過程中,散文具有更大的優越性。目前在中學語文教材中選取的散文都是文質兼美的美文,能喚起學生對美得追求,非常有助于幫助學生掌握散文的基礎知識,激發他們感知美、欣賞美、創造美,養成高效閱讀和鑒賞散文的習慣與能力。本文從兩個方面,來探討中學散文的教學問題。
一、引導學生體驗教材所選的散文之美
教學美學論中談到學生學習語文的審美活動時說到:語文教學充滿了鮮明的美。。那我們在散文教學過程中,需要從哪些方面引導學生進入散文的審美欣賞和情感體驗呢?
1.情景交融的意境美。抒情散文中處處有景,處處含情。自然環境給人以美妙的情感體驗,作者將它們化成紙上的美,引領讀者進入獨特的情感體驗。例如《春》中對花、草、山、水、雨種種春天景物的描繪,形成了一幅豐富而飽滿的春景圖,煥發出令人陶醉的美感。《海濱仲夏夜》中對海濱傍晚隨時間變化而變化的夜景的描繪,讓人如臨其中,如沐海風,令人心馳神往。這些或溫暖鮮明或生機勃勃的景象,不僅帶給讀者想象中視覺上的美,更帶來思想上美好事物的向往和情感上的陶冶,使讀者如臨其境,產生相似心靈感受的共鳴。就是心與景的統一,情與景的統一,意和境的統一。
2.讓人體悟生活的哲理美。不同時代的不同人對同一件事情會產生不同的心理體驗,形成不同的情感體悟。一些富有哲理的對情感經歷和生活經歷進行深度提煉和精致加工的的散文,往往以清晰的條理和簡明的道理讓人頓悟。比如《荔枝蜜》一文,作者通過細致地介紹和豐富的聯想,把蜜蜂釀蜜的可貴精神和勞動人民勤勞辛勤的品質聯系在一起,歌頌了勞動人民為子孫后代“釀造生活之蜜”的高貴品質。《白楊禮贊》中通過對白楊的禮贊,贊揚了中華兒女正直、質樸、緊密團結、力求上進、堅強不屈的精神和意志。《囚綠記》中寫“囚綠”的故事實際上就是贊美不屈服于任何黑暗勢力、頑強抗爭、永不氣餒的民族精神。這種通過象征和聯想構建的開放性哲理,讓人們追求一種更高的精神境界。
⒊.形散而神不散的結構美。散文結構精巧,篇幅大多短小精悍,轉承啟合間與文章主旨和諧統一。《故都的秋》一文中寓情于景,運用了總分的結構特征,在開篇寫下了“北國的秋,卻特別來得清,來得凈,來得悲涼”的文眼,下文便逐一展開對“清”、“凈”、“悲涼”的描繪,使文章通體緊密完整。《土地》一文中,作者從時間和空間上無限擴展,上下五千年,古今中外人間天上,內容繁復,應有盡有,但卻都由“土地”貫穿全文,表達出作者熱愛土地、保衛土地的思想感情。
⒋.準確生動的語言美。語言可以稱得上是散文極其重要的一個特征了,也是散文教學中的重點。散文在語言的運用上,或華麗多姿,或樸實無常,但總能在搖曳生姿的組合中創造出流動美、音樂美、繪畫美,各種修辭手法運用靈活,使得作者的思想感情飽滿而富有張力。語言的運用上體現出作者的性格特質和文學功底,情節快慢的設計,情感起伏的表達,都在語言的安排和建構上,從而產生不同的審美特質。
二、選擇教學法提升學生散文學習的興趣
在中學散文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注意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來調動起學生積極學習散文的興趣。可選擇的教學方法主要有這樣幾種:
1.講授法。在散文教學中,講授法主要運用在背景介紹、作者簡介以及相關基礎知識的講解中。例如高級教師程少堂在講解《荷塘月色》時,運用講授法介紹了作者朱自清的生平、文章寫作背景等,還講解了一些寫作手法的基礎知識,比如什么是通感,借景抒情如何運用等。講授法的優點是教師容易控制教學進程,能夠使學生在較短時間內獲得大量有系統的、有邏輯的知識。但如果運用不好,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不易發揮,就會出現教師滿堂灌、學生被動聽的局面。
2.討論法。討論法在散文教學中的運用還是很廣泛的,由于不同人對同一件事或物有不同的看法,大家通過討論相互交流而達成共識,形成與作者的感情的共鳴,或者個人的不同看法和感受在同學和教師之間進行交流溝通。例如程少堂老師在《荷塘月色》的講解中,說到《采蓮賦》一段曾經被刪除過,就“該不該刪除”這一問題在學生之間以及學生和老師之間形成了討論。學生認為不應該刪除,老師故弄玄虛說應該刪除,于是學生就積極思考,找出證據勸服老師,說這段對采蓮場面的描寫反映了作者因內心的苦悶而產生的對自由快樂的向往。然后總結討論結果:作者的這一段關于采蓮場面的描寫是不能刪去的,因為它恰好反襯出作者對現實生活的失望。
3.郎讀法。朗讀分為很多種,有學生自己有感情地讀,有教師播放配音朗誦,有學生分角色朗讀等等。朗讀是對文本的再創造過程,學生在朗讀的時候就添加了對文章不同理解的個人色彩,通過朗讀的輕重緩慢就能看到學生對課文的初步理解。學生就應己當做朱自清,進入作者的內心,使文章的語言變成自己的心聲自然流淌出來。這樣就使學生完全融入作者的感情氛圍中去感受,去體驗,能夠更加真切理解作者的心境。由此可以看出,閱讀法不失為散文教學的必備方法。
4.自主學習法。在散文教學中,這種方法的運用主要體現在寫作能力的培養上。例如在學習《背影》之后,讓學生以親情為話題,模仿《背影》選取一個生活細節來練習寫作,以達到親情教育的目的;學習《春》和《荷塘月色》的通感寫作手法之后,讓學生在其他作品中尋找這種修辭的運用,或者進行自我創作,以達到學會運用修辭手法的目的;學習《荔枝蜜》之后,讓學生摹寫它“以小見大”的寫作技巧和行文結構等等。
總之,在散文教學過程中,不同的課文會采用不同的教學法,不同教學法的組合又會產生不同的教學效果。我們應該根據新課標要求,注意調整散文教學方法,達到培養學生學習能力,提升鑒賞美的能力的目標。
參考文獻:
如講記敘文,就讓學生體味到人情、人性的美,激起他們熱愛祖國、關心愛護環境和周圍人的意識;講說明文,就讓學生感覺出大千世界的博大精深和人類智慧的高超絕倫;講議論文,就讓學生會體驗到邏輯思維的美,激起他們思維的成長。在語文教材中,文學作品占了不小的比例,這些文質兼美、膾炙人口的古今中外名篇,以其進步的思想內容和完美的藝術形式的統一,歌頌了真善美,鞭撻了假惡丑,有著巨大的審美價值,這也是我們應用美進行文學教育最易成功的地方。
1、美讀
俗話說:先聲奪人。教師通過聲情并貌的朗讀,把詩歌、散文、小說、戲劇的精彩片段的意境和神韻出神入化地渲染給學生,這是一種時空藝術,一種聽覺美感,也是語文教師一項最重要的藝術功底,需要較高的技巧。
例如朗讀《記念劉和珍君》的第二部分,以悲憤的情感、低沉渾厚的語音、緩急交錯的節奏讀出;讀《詩經?關雎》,則以愉悅的情感、明快的語音、舒展的節奏讀出;讀《荷塘月色》則適于配樂,圣桑的《天鵝》最合適,音樂的旋律配上著名朗誦家的功力,就更感人至深了。《梁祝》、《二泉映月》、《命運交響曲》、《秋日的私語》、《藍色多瑙河》等名曲應該成為我們的常客。
2、美賞
散文的意境、小說的氛圍、詩歌的畫面感,是需要通過老師加以渲染描繪并藝術地再現出來的,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入境,情感得到升華。
《我的空中樓閣》是篇美文。我們就要從繪畫美、色彩美、動態美等角度加以揣摩。《雨中登泰山》之美,美在自然、美在人文、美在思想、美在結構、美在語言,自然的秀美、人文的奇美、思想的純美、結構的精美、語言的優美給我們構成了一個美的世界。
3、美析
文學作品的深刻性往往表現為形象及立意的含蓄、曲折,其美學意味不是一目了然、唾手可得的,這就需要老師進行挖掘、探索,“披文以入情”。
在分析課文時要做到語言美,有激情,有思想內涵。例如《為了忘卻的紀念》“原來如此!……”這個句子中,省略號里蘊涵的無窮意味:“我”是如此震驚、憤怒、悲哀……青年們是如此果敢、堅毅、壯烈……敵人是如此的卑劣、兇殘、暴虐……。所謂“哽咽不能語”,是先生此時此刻的情態;所謂“此時無聲勝有聲”是這個省略號所產生的巨大藝術感染力;所謂“于無聲處聽驚雷”是魯迅先生在這個省略號里發出的驚雷似的吶喊!
當然傳統教育經過上千年的歷練也自有其長處,我們應在吸取傳統教育優勢的基礎上,學會熟練運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利用多媒體的直觀、高效和美感做一些課件,發揮網絡的優勢,展示一些優秀的課件和播放一些有價值的影像資料,從而開拓學生的視野,進一步激發他們學習語文的積極性。
另外一點也特別重要,那就是語文教師形象的審美自塑。教師作為學生的審美對象,既有內在美即學識和才能的欣賞,也有外在美的要求,而且內在美也是可以通過外在美表現出來的,這就要求教師要自覺地從這方面來塑造自己。教師的儀表要整潔、樸素、端莊、大方,高雅而又有時代感,嚴謹而又和藹可親;教師的言談要規范、明快、睿智、幽默,其中幽默是最高層次的語言美,是智慧的閃光,靈魂的火花;教師的舉止要莊重、瀟灑、熱情、隨和,深思慎行而又機智果斷,原則性強而又靈活變通。愛美之心人皆有之,相信聽這樣的老師的課,會如沐春風的,哪里還有厭煩之理?
“講”,不能和“灌”混為一談,不能片面地理解成“注入式”。任何教學都離不開講,講要注重藝術性,尤其語文教學更要講究藝術性。藝術性強的“講”,就能激發學生學興趣,啟發學生思維,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準確的理解力,提高較強鑒賞能力,充分發揮“講”在語文教學中的優勢,提高“講”的質量和實效。由此充分體現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地位。藝術弱的“講”,把講變成了“逐句逐句地翻”,學生感到索然寡味,徒然浪費了課堂時間;有時所講的內容教師自己也食而不化,學生聽起來更是吃力;有時隔靴搔癢,正是學生已經知道的講的不少,考生想知道的講的不多,所以學生覺得聽不聽都是那么回事。還有的是八股式的說教、標簽式的分析,這樣學生只能昏昏欲睡。可見講究藝術的語文教學太重要了。如何把握語文教學中“講”的藝術性呢?藝術,境界很高,“藝海無涯”,也沒有現成的答案,固定的模式,它總是激勵人們從實際出發,發揮學生最大的創造性。但任何藝術創造又不是主觀臆想的,而是有其客觀依據,有一定規律可尋的。“講”的藝術也必須受教育教學規律、學生的生理、心理發展規律和學科本身的特點所制約,教師必須把這些客觀的東西融會于中,經過頭腦加工形成自己的創造力,而講的藝術正是在這個過程中不斷提高的。
著名教育家葉圣陶曾說過:“教師不是來講書的,尤其不是來逐字逐句地翻譯,把文言譯成白話,把白話譯成另外一種白話,他的任務在指導學生的精讀,見不到處給他們點明,容易忽略處給他們指出,需要參證比較處給他們提示。當然遇到實在搞不明白處,還是給他們講解。”葉老的話啟迪了我們語文教學把握藝術性的方向和思維。
把知、情、義更好地統一起來,這樣講,對提高學生精讀課文、深入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的能力是很有幫助的。
在教學中進行比較講解也是講究藝術性的方式之一。教師通過比較講解,學生就能直觀真切地感受到不同,這對他們理解課文提高閱讀能力很有幫助。比如《醉翁亭記》和《岳陽樓記》都是游記散文。《岳陽樓記》借景抒情,寫出了“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政治抱負。而《醉翁亭記》通篇都是寫景敘宴游之樂,表面看與政治無關,但處處都是寫太守與民同樂,和諧融洽,內含著對太平盛世的歌頌和對自己政績的自得之情。兩篇文章,教師講解時要通過比較給學生以提示,學生就會深刻領悟,從而提高講的效率,起到點睛之作用。
講的藝術性太廣泛了,它貫穿于教學的始終。引題講究藝術,吸引學生興趣,調動積極性,造成懸念;部分妙語連珠,落地有聲,引人入勝;結尾部分回味無窮,意蘊悠長,留下懸念。只要我們在實際教學中,多實踐、多吸收、多學習、多探索,努力提高講的藝術,教學就會收到事倍功半之效果。
一、朗讀能夠有效地促進學生說話能力的提高。這是朗讀訓練作用最淺顯,也是最基本的一點
朗讀,是一種出聲的閱讀,是經過大腦指揮口、耳、眼將文字轉化為有聲語言,調動口、耳、眼、腦等器官一起參與的復雜的思維活動過程。它與默讀的心理活動方式比較如下:
朗讀:目腦口耳腦
默讀:目腦
以上可以看出,默讀程度較朗讀程序大大地簡化了,雖速度快了,但使口、耳缺少了鍛煉。對語感的培養也大大削減了。
由此,從朗讀這一原理來看,朗讀不僅可以使學生加深對文章內容的理解,更好地感知文章的美學因素,而且可以有效地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學生的思維能力強了,他的概括能力、表達能力、組織語言的能力也就自然而然地強了。這些能力作用于說話上,學生必然會說得趨于簡明、流暢、連貫、得體、有條理,同時,如果學生經常性地朗讀,其結果必然是熟能生巧。表現在說話上,學生就能逐步取得發音清晰、音量適中、感染力強的效果。一般而言,朗讀能力強的學生,他的口頭表達能力也通常比較強。這也驗證了朗讀能夠促進學生說話能力提高這一點。另外,因為朗讀時要求采用普通話,這自然會提高學生說普通話的能力。
所以說,朗讀是培養語感的一種好方式,應切實地加強訓練。放聲朗讀文章,可以增強語音的感受能力、語義的感受能力和語法的感受能力。如果對精美的文章反復地朗讀,會增強對語言規范的敏感和鑒別能力。反之聽到不正確的讀音或詞不達意,生硬不通的句子,就會從感情上感到不適,并加以排斥。
二、朗讀能夠有助于深刻地體味文章所抒發的鮮明獨特的思想感情。這是朗讀訓練所應達到的基本目標之一。
我們常說作家在創作時總是披情入文。文章的思想感情是通過作家塑造的豐富的藝術形象來展示的。學生在朗讀課文時,把書面語言還原為口頭語言,作者的語言就好象成了讀者自己的語言。與此同時,學生的頭腦中會連續再現文章中的抒情載體-------藝術形象。這樣一來,學生能夠更好地感受到文章中蘊含的思想感情,從而產生強烈共鳴,受到潛移默化的思想教育。如在學習《,你在哪里》這首詩時,教師只有指導學生有感情地反復朗讀,讓學生真切地演繹人民對總理的深情熱切的呼喚和山谷、大地、松濤、海浪、廣場的回音,學生就能更深刻地感受到總理與人民心連心的深厚感情。在學習《白楊禮贊》這篇抒情散文時,教師可通過學生在朗讀文章時準確把握文章句調、語速、感情的變化,讓學生進一步理解白楊樹的象征意義,更深刻地領會作家通過贊美白楊樹意在歌頌北方農民質樸、嚴肅、不屈的性格和抗日軍民在民族解放斗爭中堅強,力求上進,執著奮斗的精神內蘊。
由此,教師應加強指導學生朗讀,尤其是應該精讀的文章,不能粗觀大意,淺嘗輒止,必須反復朗讀。在朗讀中推敲文章的含義、情調、韻味,想象作者寫作時的心境和情感,代作者說話,代作者表達思想,抒懷。經過這樣的朗讀,對文章的理解才會加深。
三、朗讀有助于學生更直觀地領略到文章的音樂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