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鼎湖山聽泉課文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初中語文;單元整體性閱讀;教學設計
中圖分類號:G63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3)21-0068
筆者在此結合蘇教版語文九(上)第一單元的課文,從教材的調整、拓展、分層練習等三方面,與讀者一起交流,并愿意接受讀者的批評指正。
一、單元整體性閱讀教學原則的認識
充分重視單元整體閱讀中的共性和個性特點,課文只是其中的典型例文,既尊重教材編排的原則(主題和課時數的安排),又不局限于這一原則(重點歸類、寫法歸類等):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和初中語文知識結構的安排,重在幫助師生構建整體性的“知識與技能的目標”,滲透連貫性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充分體現在教師教、學生學的“過程與方法”中,有效地改變目前閱讀教學中肢解單元的教學法、過于注重考題訓練而忽視能力培養的應試做法。
二、嘗試(一):蘇教版語文九(上)第一單元整體性閱讀教學內容的調整方案
該單元四篇課文(《鼎湖山聽泉》、《林中小溪》、《飛紅滴翠記黃山》、《畫山繡水》)中,第三篇要求自讀(1課時完成),其他為精讀(2~3課時完成),全部是散文(分別為游記散文、詠物抒懷散文、文藝性散文、游記散文)。
根據單元參考教學目標和本單元要求學生掌握的知識和能力,筆者將教學順序和重點調整如下:
第1~3課時《鼎湖山聽泉》
教學重點:重點訓練第2、3、4、8段的朗讀,學習移步換景和由景悟理的寫法。
第4課時《飛紅滴翠記黃山》
教學重點:重點訓練第6、15、16、17段的朗讀,進一步學習變換角度和由景悟理的寫法。
第5~6課時《畫山繡水》
教學重點:重點訓練第1~5段的朗讀,學習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相結合的寫法。
第7~8課時(補充課外學習――寫景方法相似的美文。)
1. 《林中小溪》(半課時)課內文章,嘗試讓學生部分講、評。
教法:教師交代背景后,主要讓學生說、評,重點學習:寫什么景?抒什么情?悟什么理?
2. (利用學生手中《讀本》課外文章)《海邊荒石》(1課時),嘗試讓學生用課內學的方法說、評。
學法:先預習后課堂自讀為主,學習重點:線索?景物特點?感情變化?感悟的哲理?質疑?
3. (拓展學習賈平凹的散文)《丑石》(半課時),與《海邊荒石》比較閱讀。
課堂自讀,學習重點:文中你認為最經典的一句話是什么?如何理解?
三、嘗試(二):蘇教版語文九(上)第一單元整體性閱讀教學內容拓展文章板書設計
海邊荒石 (高立群)
(一)形散――兩線貫穿
敘事線索:(明線)
§1、2 看海石 ―§3、4挑、揀海石 ―§5、6看海石 ―§7反思丑石―§8回放海石
(結果:美、寶藏)(結果:犯傻)(結果:丑、死亡)( 結果:彌補錯誤)
感情線索:(暗線)
§1被震懾―§3被誘惑、想占有―§5大吃一驚 ―§7自責―§8、9對海水的尊重和敬重
§4沉醉 §6迷惑、不敢相信
(二)神不散――突出一個哲理
(三)重點寫法――
1. 即景生情(被美石震撼――丑石自責),借物喻理(丑石――聯想法布爾“荒石”――感悟哲理:每一種事物都有適合自己生存的環境和方式,人們對美的事物,只能尊重和欣賞,不能占為己有。)
2. 巧用對比,觸動心弦,引發思考:
(1)石頭出水前后的狀態;
(2)法布爾與其他昆蟲學家對自然研究的態度;
(3)法布爾與我對石頭的態度。
四、嘗試(三):蘇教版語文九(上)第一單元整體性閱讀教學分層作業設計
第一課(第一課時) 鼎湖山聽泉 (謝大光)
一、【基礎知識】(共7分)
B)1. 下面是兩個寓理于物的例句,請你另選物品(鏡子、風箏等),寫一個既符合物品特點,又包含生活道理的句子。(2分)例:
(1)蠟燭:站得不端正,必然淚多命短。(2)月亮:正因為有圓有缺,才使人不感其乏味。
鏡子(或風箏):
(參考答案:風箏:因為有線的約束,飛的高度總超不過線的長度。 鏡子:當面把人放在心里,過后卻把一切忘記。 路:越是泥濘,越能留下深深的足印。 粉筆:每寫出一字,都要留下一片潔白 路標:只能給人指路,不能替人走路。)
二、【閱讀理解】閱讀課文《鼎湖山聽泉》相關語段,完成下列題目。(共18分)
(語段略)
B)3.語段主要寫了哪三個內容?(3分)
B)4.仿照語段中的畫線句自己寫一句話。(2分)
B)5.請用橫線在語段中畫出能表現“我”心靈之旅和心靈凈化過程的句子。(2分)
B)6. 用波浪線畫出總起全段的句子,多畫少畫都不給分。(2分)
B)7. 入夜時分,作者聽泉并感悟到了“一番滋味”,請說說此處“滋味”的涵義?(2分)
C)8. “這萬般泉聲,被一支看不見的指揮棒編織到一起,匯成一曲奇妙的交響樂。”中交響樂“奇妙”在何處?(2分)
B)9. 判斷(用“√”或“×”表示):(3分)
(1)文中多次運用襯托手法,如用景物朦朧、視線模糊來反襯聽覺的敏銳、泉聲的清朗;用低處泉聲反襯高處泉聲的悅耳;用白天聽泉反襯深夜聽泉的清晰。( )
(2)在聽泉和看泉上,文章以“聽”為主。( )
(3)在聽泉和頌泉上,文章也以“聽”為主。( )
A)10.“山間林密,泉隱其中,有時,泉水在林木疏朗處閃過亮亮的一泓,再向前尋,已不可得。”一句寫出了山泉的半含半露,《小石潭記》中也有類似描寫,請默寫出來。(2分)
第一課(第二課時) 鼎湖山聽泉 (謝大光)
一、【課外閱讀】閱讀魯彥的《故鄉的楊梅》,完成文后題目。(15分)(文章略)
B)1.作者是從哪幾個方面來描寫楊梅的特點的?(3分)
B)2.文章第3、4、5段的順序能否調換?說出你的理由。(2分)
B)3.文章第4段畫線句子在表達上有什么特點和效果?(4分)
B)4.“它最先是淡紅的,像嬌嫩的嬰兒的面頰,隨后變成了深紅,像是處女的害羞,最后黑紅了”句中的加粗詞語能否刪去?為什么?(4分)
B)5.文章最后一句僅八個字,卻用了三個嘆詞,這在表達上有什么作用?(2分)
C)二、【看看寫寫】閱讀課文第8段,也寫一段詠物抒懷的片段,要求模仿觸景生情、由景悟理(借物喻人)的寫法――即要有景、情、理的融合。不少于100字。(5分)
那柔曼如提琴者,是草叢中淌過的小溪;那清脆如彈撥者,是石縫間漏下的滴泉;那厚重如倍司轟響者,應為萬道細流匯于空谷;那雄渾如銅管齊鳴者,定是激流直下陡坡,飛瀑落下深潭(景、情)……在這泉水的交響之中,仿佛能夠聽到歲月的流逝,歷史的變遷,生命的誕生、成長、繁衍、死亡,新陳代謝的聲部,由弱到強,漸漸展開,升騰而成為主旋律(情、理)……啊,我完全陶醉在泉水的歌唱之中(情)……孕育生機,滋潤萬木,泉水就是鼎湖山的靈魂。(情、理)
參考(學生宋純逸習作):瑟瑟的秋風吹過我的臉頰,帶著片片落葉飛到我的身邊,那么的輕盈、飄逸,就像一只只偏偏飛舞的蝴蝶。但它畢竟不是蝴蝶,沒有絢目的衣裳。身上有的,只是秋帶來的枯黃。陽光帶著清晨特有的涼爽照耀在落葉上。那枯黃的落葉卻仿佛注入了新的活力,折射出萬道金光。(景、情)
枯葉哪里來的活力?它們不是只能消逝于泥土中嗎?抬頭仰望,我笑了。樹上掛滿了碩大的果實。我想:那果實不就是落葉生命的凝聚嗎?前代的奉獻,讓今日的果樹碩果累累,那碩果其實就是落葉的靈魂,是秋的思想。秋帶來的不僅是蕭條,更有重生的喜悅。它承載了春夏的生機,又為冬的涅作鋪墊,落葉不正是繼承了秋的精神嗎?從容地面對生死,把生機埋入土地,為來年的成長奉獻養料。(情、理)
秋天喲,沒有春天的生機,夏的活力,冬的純潔,但只有你,才能用蕭條埋下生機,讓將來的世界迸發活力。清晨的秋霜漸漸化了,我仍在窗前,看著落葉一片片落下,這落葉里,是我人生的起步――因為她告訴我,生命的精彩,不僅在欣欣向榮的成長中,也在孕育這欣欣向榮的落葉中。(情、進一步感悟理)
點評:
寫景切入點――秋風、落葉;
入理切入點一:陽光下落葉枯黃,折射出萬道金光――從容面對生死,為冬的涅鋪墊;
入理切入點二:落葉歸根――奉獻養料,埋下生機,是我人生的起步;
1.揭示矛盾,引進教材。揭示矛盾,形成一種沖擊,既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誘發他們的學習動機,又可以引導學生走進教材。例如,《背影》這篇敘事散文,從記敘的內容看,文章的題目是否可用《回憶我的父親》?《回憶我的父親》這個題目明白如話,既通俗,又樸實,那么為什么作者不用這么好的題目,而偏偏用《背影》呢?再如,老舍的《濟南的冬天》這篇散文,可不可以把題目改為《冬天的濟南》?這兩者有什么區別?這些問題的提出,對中學生來說,具有相當的挑戰性,在閱讀課文和討論問題時,其積極性和主動性就能得以充分發揮。
2.由淺入深,連貫提問。對于課文的關鍵處要抓住不放,提出一組互相連貫的問題,引導學生的認識是由淺入深。如《三顆枸杞豆》,可以在學生們充分預習的基礎上設計以下的問題:(1)這是什么樣的三顆枸杞豆?(2)這三顆富有深刻意義,催人奮進的枸杞豆征服了“我”,但在之前“我”是什么樣的人呢?之后又變成什么樣了?從哪里可以看出來?(3)“我”與三叔的兩次相遇,兩次對話中你獲得怎樣的體會?這些問題把分析、概括、想象連貫組合,既能幫助學生深入理解課文、發展思維,又能強化學習過程,培養學生主動探索的興趣。
3.縱橫展開,促進遷移。縱向深入,析清思路;橫向展開,品味語言。如《鼎湖山聽泉》一文,就可以從寫作思路和語言品味不同的角度提出一些縱橫交錯的問題:(1)題目中“聽泉”二字是關鍵,貫穿全文的是“聽”字,還是“泉”字?(2)課文行文非常清晰,結構層次分明。請用“泉”組一個詞概括各部分的大意。(每空限填一字)(3)朗讀課文開頭,開頭交代鼎湖山的背景有什么作用?(4)在聽泉的過程中,作者分別聽到了哪些?文中哪些語言可以表現出泉的美?(5)精讀第八段,作者分別聽到了哪些不同的泉聲?他領悟到了什么?等等。
通過這些問題引導學生探索,既能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又能在潛移默化中培養了其讀書能力。
現代文教學中提問要具備藝術性,文言文亦然。文言文比較難懂,學習起來比較枯燥,所以在文言文的教學中尤其要注意課堂提問的藝術性,這樣可以更好地培養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啟發式提問。“啟”是為了“發”。問題的提出要能抓住學生的興奮點,要“一石激起千層浪”。如教《〈論語〉六則》時,開篇可以設計這樣一個問題:“火之光、電之光能照亮時間的道路,思想之光能點燃人們思想的火花,那么誰是偉大的思想家呢?聯合國曾組織評選世界十大思想家,如牛頓、哥白尼等,你們知道排在第一位的是誰嗎?”“這個人就是距今兩千年的孔子,我們今天學習的《論語》就是談學習的思想觀點。”這一啟發,不僅使學生對孔子產生敬意,而且有一種民族自豪感,自然對課文內容掌握得比較好。
2.對比式提問。有對比,才能有鑒別。有些知識,通過互相對比,更能激發學生思維的興趣。《曹劌論戰》中有這么一個句子“犧牲玉帛,弗敢加也”,教到這里,我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這里的“犧牲”和“我可犧牲不起啊”、“劉胡蘭光榮犧牲了”這三個不同語言環境里的“犧牲”含義相同嗎?這一對比有強烈的刺激作用,同學們思考后爭相回答,課堂氣氛十分活躍。同一個詞,在不同的語言環境中不太一樣,前一個人“犧牲”是專指古代祭祀用的豬牛羊等;第二個“犧牲”是“舍棄、丟掉”的意思;第三個“犧牲”是指為了正義的事業獻出生命。這樣的對比提問,不僅使大家正確理解三個詞語的含義,而且知道中國文字的豐富有趣,極大地激發了學生探究的濃厚興趣。
3.設問式提問。成功的課堂教學,總要向學生不斷提出新的疑難問題。只有這樣,才能達到激發學生興趣,發展他們的智力,培養其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之能力的目的。“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愿天寒”,出自唐代白居易的《賣炭翁》,可以提出這樣的問題:“賣炭翁”身上“衣正單”,為什么還要“愿天寒”。同學們迅速進入了積極的思維狀態,在老師的點撥下,認識到一車炭是他維持生活的希望,這種矛盾的心理,是賣炭翁生活陷入絕境的反映,同學們還在不知不覺中收到思想教育。
當然,激發學生思維興趣的提問方式還遠遠不止這些,且無論是在現代文還是文言文中都極為重要,這是檢驗我們教師智慧,追求高效課堂的重要途徑。■
參考文獻:
關鍵詞:初中語文;提問;有效性;提高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6-5962(2013)07-0143-01
提問教學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是比較重要的,能夠讓人產生一種懷疑以及探索的心理狀態。當學生有這樣的心理之后,能夠調節自己的思維,不斷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本文針對初中語文的教學實際,對語文課堂上的有效性提問教學的相應策略進行了探索。
1創設提問教學情境,激發學生興趣
從建構主義的理論中可以得知,在教學中提倡情境、協作和對話。所以,在課堂上可以通過提問,為學生創設良好的教學情境。在課堂上,可以進行師生對話,也可以進行生生對話,讓學生的學習興趣得到最大程度的激發,激發學生的情感共鳴,充分提高教學效率。比如,在對九年級語文上冊《鼎湖山聽泉》這一課進行教學的時候,可以通過多媒體的形式,為學生展示鼎湖山的美麗風光。待學生觀察之后,教師開始進行提問:①讓他們對畫面中所展現的美麗風光進行描述。學生充分回答之后,再問:②鼎湖山美麗風光主要表現在什么方面?學生會將答案集中到"泉"上來。再問:③泉的特征是什么?具體美感是什么?學生的答案主要集中在眼睛所見層面。教師讓學生閉上眼睛,播放泉水的聲音,再問:④聽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這樣,學生就可以從"看"轉移到"聽"上來。教師可以進行總結性設問:通過以上對比分析,"看"和"聽"有什么樣的區別? 對領悟自然的魅力有何幫助? 通過以上提問,創設良好的教學情境,教師可以在課堂上對學生的思維進行充分的引導,可以讓學生較好地理解語文的具體情感,從而激發學生的興趣,提高教學效率。
2所提問題要難易適度
既不能過于淺白,沒有思考的余地,又不能太艱深,讓人難以琢磨,無從下手。太淺白,索然無味,提不起學生興致;太艱深,學生答不了,不僅達不到教學目的,反而挫傷學習積極性,事與愿違。其難度應以較高水平學生經過思考或討論或稍加提示點撥可以答出為上限。如教學《失街亭》時有人設計了問題"諸葛亮為什么揮淚斬馬謖?",這就未免過于簡單,這個問題根本不富于啟發性,相信多數學生都會以漫不經心的態度對待,這對良好的閱讀習慣、閱讀能力的培養沒有多大價值。如果換一種方式如向學生提出"街亭失守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街亭對蜀軍有怎樣的重要性?何以知之?"之類問題,那學生的反應或許就會大不一樣。這些問題非經過閱讀思考不能答出,但通讀全文,整體思考之后大部分同學都能比較好地回答。這樣的啟發提問對培養學生研讀文本的習慣,形成分析歸納、提取文章信息等能力是大有裨益的。
3結合教學目標進行有效提問,突出教材的重點和難點
在上課之前,教師要對教材內容進行充分理解,了解學生的心理結構。圍繞教學目標,對教材的重點和難點進行把握,通過提問的方式,可以將語文教學的重點和難點突出,形成良好的教學目標。比如,在對八年級語文《人琴俱亡》這篇文言文的學習過程中,教師要對課文進行反復理解,明確文本主要體現的是兄弟情深。在課文中,第一句話就說兩個人都病了。子敬去世了,但是子猷只是猜測子敬去世了,子猷沒有悲傷,而是要去看子敬。當子猷來到子敬屋里,并不是問子敬的情況,而是徑直走到子敬的床上,取下琴來彈,但是,發覺琴已經不是原來的琴了,這時才痛哭流淚,不久就去世了。在對文本進行梳理之后,教師可以對學生進行充分的提問:①為何子猷在感知子猷死亡的時候,為何沒有痛哭?②子猷在奔喪的時候,為何徑直去床上取琴來彈?為何彈琴的時候不協調了?是真的不協調嗎?為何琴不協調了卻痛哭流淚?在課堂上通過這樣的提問,教師可以將課文的教學目標逐步轉移到學生身上。學生能夠在分析這些問題的時候,充分理解文本的含義,從而感知到子猷和子敬兩兄弟之間的深厚情感。
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要針對教學目標進行提問,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在思考問題的時候,對課文的重點和難點進行深層次的理解,取得相應的學習效果。所提問題要緊緊圍繞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點內容,讓學生準確明白學習目標,讓學生的思維能力逐步擴展,提高自己的分析能力、判斷能力,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
4結合學生實際,通過提問促使學生的"發展區"發展
在初中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中,進行提問教學的時候,要充分結合學生實際,并且提問要充分促使學生的"發展區"發展。在此,對學生的"最近發展區"進行必要的理解。"最近發展區"是心理學家維果茨基的"最近發展區"理論,在他的理論中,基礎性理論和出發點是先確定兒童發展的兩種水平。在他看來,學生的發展分為兩種水平:第一種水平是現有的發展水平,主要表現為學生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第二種水平是最近發展區,指的是那些處于剛剛形成的發展能力,學生還不能獨立解決任務,但可在別人的幫助之下,通過集體活動來完成具體的任務。在初中學習階段,學生對語文中出現的很多知識是不能自己完成的,而要通過集體的能力逐步完成。
5科學地確定問題的指向,切忌提"漫談式"問題,單求課堂"熱鬧",弄得最終不知所問所答是為何而來
【關鍵詞】美育;感知;鑒賞;表達;體驗
小學語文教材中有許多優秀的文學作品,其間深邃的思想內涵,熾熱真摯的情感,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如詩如畫的山川美景,精妙雋永的名言佳句,曲折感人的故事情節,在我們面前展示出一幅幅神奇美妙、絢麗多姿的畫面。作為語文教師,應如何引導學生去感知、品味、鑒賞教材中的美育資源,讓美的形象深深融入學生心靈,從而提高他們的審美情趣呢?
一、創設情境感知美
夸美紐斯說:“美的事物總是具體的、形象的、可感的。”教師在教學時注意創設有利于誘導學生情感動蕩,產生情感共鳴的情境,就能充分調動學生的感官去感受美。
1.語言引入情境
一位好教師,他的語言會讓學生有如沐春風,有如作春雨的。一位教師在執教課文《悲壯的一幕》時,是這樣開頭的:“同學們,對一個人來說,生命無疑是十分寶貴的,但對不同的人來說,生命的意義各不相同。印度詩人裴多斐說:‘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二者皆可拋。’文天祥則說:‘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前蘇聯民族英雄科馬洛夫又是怎樣看的呢?讓我們共同走進那悲壯的一幕吧。”短短的幾句話,既引發了學生對生命價值的思考,又把他們帶入到了“悲壯的一幕”的情境中。聲情并茂的誦讀是再現形象,引入情境的另一方法。朱自清認為:“對于寫在紙上死的語言可以從聲音里得其意味,變成活的語氣。”朗讀具有移情效應,它能把無聲的文本語言活化為有聲的動人話語,借助朗讀者的語音、語調、表情給聽者以直接的感染。
2.表情渲染情境
教師的喜、怒、哀、樂等表情的顯露,可直接產生審美效應,也就是運用體態語言增加學生情感體驗。例如:在教學《悲壯的一幕》一課時,教師的表情應是凝重的,這種表情可直接感染學生,影響學生的情緒。更好地使學生理解科馬洛夫面對死亡無所畏懼,為人類的進步、科學事業的發展甘灑熱血的豪情壯志,從而讓教師、學生、作者和文中的人物在情感上達到共鳴。
3.電教媒體營造情境
葉圣陶說:“作者胸有境,入境始覺親。”電教媒體最能展現光、色、形、聲的豐富變化與組合,對于創設審美化的教學情境有其它教學手段無法比擬的優越性。教師以文本內容為基礎,通過多媒體技術創設出圖文并茂的音像畫面,使學生身臨“文境”,如聞其聲,如感其味,產生欲罷不能的閱讀和探究欲望。它不僅刺激了學生的感官,激發了學生的閱讀熱情,而且為文本內容設置了一個動感的閱讀背景。
二、品味語言鑒賞美
課文中優美的語言、含義深刻的句子往往能給學生以陶冶、啟迪,教師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細細的品味、推敲,從而欣賞語言文字的美。如:蘇教版語文第九冊《鼎湖山聽泉》一文,作者以細膩的筆觸記敘了鼎湖山奇妙的泉聲和聽泉時的美妙感受。文中第三段寫聽泉時的美妙感受,作者用了 “那像小提琴一樣輕柔的,是在草叢中流淌的小溪的聲音;那像……是……”一串排比句式,將四種不同的泉聲分別比成“輕柔”的小提琴聲,“清脆”的琵琶聲,“厚重”的大提琴聲,“磅礴”的銅管樂聲。句式整齊,娓娓道來,朗讀中可啟發學生聯系生活經驗,抓住表現泉聲特點的重點詞句,體會作者遣詞造句的準確精當及由此帶來美的享受。
三、說寫結合表達美
每個人的心田都是一塊肥沃的土地,如何在這塊土地上播下美的種子?李鎮西說:“教師要做的首先不是從零開始的培養,而是提供機會讓學生心靈的泉水無拘無束的奔涌。”語文課堂同時也是師生表現美、創造美、展示美的舞臺。學生們學過詩歌《春雨》過后,在我的鼓勵下,集體創作了另一首《春雨》:“春雨沙沙,春雨沙沙,冰雪融化,小河唱歌。落在大地,染綠小草。飄在山崖,點綠蒼山。小蟲醒來,叫聲不停;燕子飛來,唱著春歌,啄木鳥忙,捕捉害蟲;小小蜜蜂,采蜜忙忙;油菜花開,燦燦金黃;春風吹來,花紅樹綠。我們頂著蒙蒙細雨,提水澆草,松土澆樹,小樹花兒樂哈哈。春雨沙沙,春雨沙沙。”孩童的知識是有限的,但他們卻擁有幻想世界的無限天地。教師適當的引導和點撥,會讓孩童智慧的頭腦充滿詩意。
四、參與實踐體驗美
馬克思指出:“社會人的感覺和非社會人的感覺是不同的”,“對于非音樂的耳朵,最美的音樂也沒有意義”。人的審美感官,必須經過社會實踐的鍛煉,才能逐步得到完善。
1.課內外結合深化美感
16世紀意大利著名美學家塔索說過:“美是自然的一種作品。”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為人們創造了一個五彩繽紛的世界。高山巍峨,大江奔流,給人以壯美之感;春花秋月,青山綠水,則給人秀麗之美。生機盎然、氣象萬千的大自然為美育提供了取之不盡的源泉。我們在組織學生去觀賞大自然的美景時,要注意和語文教學內容相結合。在教學這類寫景的課文時,教師應根據課文的具體內容,因勢利導,不失時機地帶領學生到大自然中去觀賞同類或相似的景物,找到現實世界與文本語言的合拍點。
2.活動中體驗美感
第三冊《秋游》一課,描繪了學生們在老師帶領下到郊外秋游的情景。為了讓學生充分領略秋游的樂趣。我事先組織學生到郊外進行了秋游,回來后再學習這篇課文,學生憑借親身的體驗,感受到了秋天的美好景象和秋游時的歡快心情,由此產生的美感更強烈了。
一、教師自我情感的調動與參與
教師作為課堂的引導者,很明顯,教師上課時的情緒會深刻的影響著課堂的氣氛和學生學習的興趣與激情。對于這一點,每個一線老師肯定都會有所體會,在有些時候由于自己的情緒低落以至于上課時沒有激情,感覺這課越上越沒有勁,只希望早點打下課鈴。教師的情緒都如此低落,可想而知學生又怎么會有學習的興趣和激情。反之,如果教師能夠很好的調整自己的情緒,飽含激情地去上課,那時我們就會發現自己上課時的靈感越來越多,往往能夠有超水平的發揮,在這種氛圍下,學生的情感就會受到老師的感染,參與性也會逐漸提高,從而活躍課堂的氣氛,提高課堂的效果。因此,教師的激情是課堂情感滲透的基礎。
二、通過誦讀激感
朗讀有一種渲染情境的魅力。朗誦在課堂教學中 起到了其他手段難以替代的積極作用。在教學中,朗讀的形式有多種,如學生自由朗讀,默讀,齊讀,分角色朗讀,個人示范朗讀,也有教師范讀和聽錄音朗讀以及配音朗讀。這些方式可以根據教學需要使用一種或多種綜合運用。我在教學《鼎湖山聽泉》這篇文章的時候,就是先讓學生大聲自由朗讀,通過第一遍朗讀,學生既可以初步熟悉課文內容,又能夠對課文的情感有一個初步體會,接下來我又請幾個朗讀好的同學示范朗讀,并作適當的點評,然后集體朗讀,再聽錄音朗讀,比較自己剛才的朗讀有哪些情感沒有體會到,并根據剛才的錄音朗讀重新體會課文,在細節方面糾正自己的朗讀。通過這一遍遍的不同形式的朗讀,學生不但能夠體會到全文的語言美和修辭美,而且還將自己的情感在朗讀當中慢慢的沉入到課文的情感當中,被課文的情感所感染。學生在體會文本的情感并受到感染的同時還提高了學生自身的審美能力,情感也在不斷的朗讀體悟中獲得升華。在具體講解課文時,針對語言最優美“作者夜宿慶云寺” 這一段(第八段)進行了重點的誦讀,并配以古箏那清麗如水、飄然若云,空靈味十足的音色,這樣渲染出來的情境更凸顯出本段語言氣韻飄渺,超凡脫俗,靈氣逼人,清透心扉的淡雅寧靜意蘊深遠之美。此時音樂的美和文字的美在學生胸中產生共鳴,充分讓學生體會并享受到語文的語言美,修辭美,意境美。在我們的教材中有很多和《鼎湖山聽泉》相似的課文,它們或多或少的都有些語言優美意蘊深廣的語句或段落。碰到這些文章,朗讀就是一種重要的必不可少的情感滲透的方式。
三、通過品味細節來深化情感
上面談到的教師調動自我的情感和情境的創設都是為學生的情感體驗與激發創造一個良好的外部氛圍,誦讀更加著重的是對整體情感的領悟,在領悟中獲得情感的升華,而細節的品味則是在整體領悟了文本情感的基礎上通過研讀細節描寫來挖掘細節背后的人物的情感世界,以此來深化學生的情感體驗。我在教《范進中舉》的第五段范進喜極而瘋時,就抓住該段的三個“笑”字,讓學生去討論這三個笑有什么不同,有什么深刻的含義在里面。通過對前后文的學習和大家的討論,大家最終明確第一個“笑”字表現了范進幾十年的夙愿得以實現的高興喜悅,笑的背后還有對自己今后錦繡前程,升官發財,地位提升的憧憬與喜悅。后兩個“笑”字則表現了范進的瘋態,即使瘋了仍然忘不了中舉的喜悅。從三個“笑”字中可見范進扭曲的靈魂,深刻的反映了封建科舉制度對讀書人的毒害。通過對這三個“笑”字的細節品味,學生對范進這個人物的心理和情感都有了更深一層的了解,可以說學生在對范進這個人物的情感世界在宏觀地把握的基礎上,還在微觀上進行了深化。像這樣值得仔細品味的細節幾乎每篇文章都有,例如《變色龍》中四次對軍大衣的描寫,《孔乙己》中的數次提到“十九文大錢”這個細節等,在教學中,細節描寫的品味是情感教學不可忽視的內容。
四、通過合作討論來交流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