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張籍的秋思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加快,部分城市的投資力度減弱,投資效益低下、質量不高等問題日益凸顯,僅僅依靠投資和出口拉動經濟增長的方式已難以為繼,迫切要求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使經濟增長由原來的依靠投資、出口拉動為主,轉向以消費、投資、出口三者協調拉動。目前,我國消費總量僅占到我國GDP45%左右,與發達國家消費需求占到國內GDP80%左右相比,仍有較大差距。從表1可以看出,2008年~2011年間,我國三大需求對經濟的貢獻度,投資始終占第一位,消費需求始終占第二位。消費需求對經濟的貢獻率平均為44.8%。從表2可以看出,2008年~2011年間,我國居民消費支出總額呈現不斷增長態勢,但城鎮居民消費總額與農村居民消費總額之比卻不斷擴大,城鄉之間消費的不平衡性越來越突出。從居民的消費結構上來看,衣、食等基本消費品的支出,依然占據居民消費支出的較高比例。居民的居住類支出和交通、文化娛樂類支出,占據了居民消費支出總額的40%左右,居民的消費結構呈現出不斷升級態勢。
從家庭人均消費支出情況來看,2008年~2011年,恩格爾系數的平均值與衣、食消費類支出占支出總額比例,有較高的相近度。這也進一步印證了基本消費品支出占居民消費支出比例維持在40%。隨著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斷提高,基本消費支出占消費支出總額的比例還會進一步降低。
影響我國消費需求的因素分析
1.宏觀經濟環境及政策因素。政策因素對居民消費具有較強的引導性。2004年,國家出臺的一系列鼓勵汽車消費的政策,為居民消費結構升級創造了良好的政策環境。2009年以來,國家出臺政策抑制房價過快上漲,也顯著影響著居民消費總量。由此可見,政府對宏觀經濟政策的穩定性,鼓勵和抑制某類消費的政策,都會不同程度地影響到居民的消費需求。2.居民的收入水平。表5通過居民消費支出總額,除以13億人口,可計算得出人均居民消費支出。相關模型計算表明,人均居民消費支出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間的相關性明顯。居民每增加一個單位的收入,就會有0.68個單位的消費支出。此外,根據表2的統計數據可以看出,城鎮居民與農村居民收入比呈現不斷擴大態勢,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社會消費支出總額。3.消費品的價格水平。實際利率變動通過收入效應和替代效應,會增加或減少消費。當實際利率提高或降低時,人們的收入水平也相應提高和降低,這種收入效應,會增加或降低當前消費。據統計,2008年~2011年間,我國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平均為3%,累計增加8.5%。消費品價格水平較高,直接影響居民的消費意愿。4.消費者的預期及消費者的心理因素。從表6的統計數字看出,2012年6月份以來,消費者信息指數不斷下降,消費者對未來預期的不確定性增強,這都進一步降低了消費者的消費意愿。5.人口數量、人口構成、消費者偏好等要素。人口的迅速增長、就業人數的增加都會推動市場需求的迅速增長。人口結構包括年齡、性別、職業、地區、文化等各個結構。不同年齡段、不同性別、不同職業、不同文化背景的消費者各有不同的消費需求,對消費產品的選擇也會處于不斷變化的狀態中。據統計,截至到2011年年底,我國60歲以上的老人人口數量為1.85億,已進入到老齡化社會,這意味著我國城鄉居民的消費傾向趨于降低。此外,消費者偏好的變化也直接影響市場消費需求的變化。消費者的消費習慣也在不同程度地影響著消費者偏好,當消費者習慣消費某一類產品時,這類產品的消費數量就會大幅度增加,如對化妝品、時裝、娛樂性商品的消費。不同年齡段的消費者,會依據自己偏好的不同,選擇屬于自己的商品消費。
擴大消費需求的對策建議
岑參
故園東望路漫漫,
雙袖龍鐘淚不干。
馬上相逢無紙筆,
憑君傳語報平安。
秋思
張籍
洛陽城里見秋風,
欲作家書意萬重。
復恐匆匆說不盡,
行人臨發又開封。
唐代著名邊塞詩人岑參的《逢入京使》是一首懷鄉之作,與他其余的富有浪漫氣息的邊塞詩風格迥異。此詩不假雕琢,語言平淡樸實但又透露出豐富韻味,千百年來,膾炙人口,百讀不厭。細細品味此詩,發現它與中唐詩人張籍的同是懷鄉之詩《秋思》有許多相似之處。我就題目、思想內容、結構安排、語言這幾方面談談兩者的異同。
看到《逢入京使》這個題目,很難讓人想到這首詩表達的是思鄉之情,反而由于岑參的生平、遭遇而認為這是一首抒發自己的抱負,希望建功立業的詩。等看了正文“故園東望路漫漫,雙袖龍鐘淚不干”才明白詩人在思念家鄉,可是這好像和題目沒什么關系,而接下去引出“入京使”,點名題目,讓讀者恍然大悟:原來詩人是要人京使者來“傳語報平安”。《秋思》與《逢入京使》不同,從“秋思”兩字,不難知道詩人所要表達的思想內容。首句“洛陽城里見秋風”就點了題,向讀者展示了詩人作詩的背景:秋天木葉枯黃,百花凋零,秋風帶有肅殺之氣,一種凄涼蕭索的景象使人產生凄寂的感覺,自然而然地勾起客居他鄉的詩人對家鄉對親人的思念。
兩首詩在內容上都從描寫眼前的實景來引出思鄉之情:岑參“故園東望”引出“雙袖龍鐘”,張籍是“見秋風”而“欲作家書”:兩位詩人都想用寫家書的方式讓別人捎信來傳達感情:岑參碰到入京使是在西去邊疆的途中,時間倉促,沒有紙筆,只能把對家鄉親人的無限思念傾注在匆忙說出的“憑君傳語報平安”這一句極普通的話里,使它包含了豐富的感情,“平安”二字在這樣一種情況下意蘊無窮,給家人帶去安慰的同時也使詩人懷鄉思親之心得到慰藉。和岑參相比,張籍雖有紙筆,寫了信而不是口頭傳達,但“作家書”時思緒萬千,欲說還休,恐怕把所要表達的給疏漏了,而等到“行人”走時,又匆忙開封檢查,可見詩人對這封家書的重視,含蓄曲折地表達了他對家鄉親人的深切懷念:兩首詩都描寫了實際生活中人人可以遇到的極平常的事:遠離家鄉思念家鄉親人。兩個詩人都通過具體情節來抒發自己的真實感情,不加任何修飾把自己的經歷寫進詩里。所不同的是,《逢入京使》中隱隱地表達了國事與家事難以兩全的矛盾心理:想念故土親人,但為了建功立業不得不把國家大事放在第一位,因而僅報“平安”,表現了詩人開闊豪邁的氣概。而張籍的詩所表達的感情比較單純,僅是一個宦游者對家人的思念。
《逢入京使》以路逢入京使者為中心組織詩的層次結構,但詩中只有“君”字提及入京使,重點不在“逢”時,而在“逢”前“逢”后,入京使作為過渡,承前啟后,這獨具匠心的安排讓讀者體會到詩人感情變化的復雜:詩人“故園東望”,“雙袖龍鐘”,是悲切;遇到入京使,能捎家書,是驚喜;馬上相逢匆匆,無紙筆,是遺憾;只能捎口信來報平安,是無奈。感情一波三折,構成全詩波瀾起伏。形象地反映出詩人的心情。在這一點上,《秋思》與它有異曲同工之妙:詩人從特定的環境“洛陽城里見秋風”寫起。是感傷;思念家人,鋪開紙筆,是激動;思緒澎湃,想說又不知從何說起,是矛盾;復恐說不盡思念之情,是慌亂;臨發又開封,是擔心。全詩層層推進,復雜微妙的心思盡現。雖沒用一個“思”字,卻通過一連串心理和細節描寫,把自己對家人的感情淋漓盡致地表達出來,從而增強了思鄉效果。
親愛的妻子:
家里一切都好嗎?兒子應該長得很高了吧!想當初,我出來時,兒子還在襁褓中“哇哇”地哭呢!可是時間過得飛快,一晃眼幾年過去了……
父母親好嗎?岳父岳母好嗎?……
……
家里有什么需要,你捎信過來,我都幫你寄過來。
辛苦你了,我親愛的妻子!
苦念你的丈夫:張籍
某年某月某日
寫完信,張籍將信紙小心翼翼地折好。他披上大衣,向驛館走去。
張籍在驛館門口左顧右盼,終于等到了信使。張籍猶豫地將家書交給信使,說:“這可是我的家書,一定要謹慎些,不能有一個萬一!”“好嘞!放心吧!”“唉,再讓我看一看吧,省得有什么漏掉了的。”“好。”
張籍終于看好了,信使將信放進皮袋。“啪——啪——”皮鞭抽在馬兒身上,馬叫了聲,飛快地跑了。張籍望著馬兒跑的方向,久久不肯離去。
張籍回到住處,寫下了流芳百世的詩——《秋思》:
洛陽城里見秋風,欲作家書意萬重。
復恐匆匆說不盡,行人臨發又開封。
《秋思》的譯文一年一度的秋風,又吹到了洛陽城中,催我寫一封家書,將萬重心意與親人溝通。捎信人即將出發,我又拆開了緘上的信封,趕快再添上幾句,說不盡的心事,無奈太匆匆。下面是我對張籍《秋思》的故事改編:
秋天,已悄悄來臨。
洛陽城的秋天,使我感到凄清。樹上的黃葉兒,打著轉兒,不一會兒,就靜靜地躺在了地上。秋雨綿綿,任憑那涼颼颼的雨絲兒拂在我的臉上。此時,身在異鄉,人為異客,而我的心卻是思鄉之心。
“家里還好嗎?經濟會不會短缺?父母妻兒安康嗎?也許他們在怪我不孝吧?……”心中,或許是想家吧,我不停地自問。
窗外的黃葉如蝶,又似一張張信紙,引起了我給家中寫信的念頭。于是,我備好紙筆。可是,要寫了,卻覺得心中的話語太多太多。這一夜,我一夜未眠……
第二天,屋旁正好路過一個老鄉。我急忙開門,說了聲:“大哥,麻煩一下。”“什么話,自己人,有啥事,說吧!”“我這有封信,想請你幫我捎回家去。”說著,我遞上了那封信。“好的,一定送到。”老鄉說完,就上了馬,這就向我道別。“再見,大哥——哎,等等,能不能再讓我看看,有沒有落下什么話。”“行!”他解下包袱,把信遞還給我。我又看了一遍,覺得差不多了,就再交給他。他問我還需什么,我也說不清還忘了什么,就搖了搖頭,看著老鄉把那信封小心翼翼地裝進包袱。
改寫:
洛陽城里見秋風,欲作家書意萬里。
復恐匆匆說不盡,行人臨發又開封。
秋風蕭瑟,讓人們感到刺骨又凄涼的感覺,樹上那一片片枯黃的樹葉,紛紛的落了下來,擋住了人們的視線,有的落到了大地媽媽的懷抱里,而有的卻飄到了河面上,隨風飄動,如同一位漂流他鄉的游子久久沒有回到溫暖的家,此時此刻,被詩人張籍秦眼目睹了,他情不自禁想到了自己,樹葉落在他的身旁,那么,我是否也該回家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