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外國現代詩歌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高中語文;現代詩歌;教學現狀;思考
[中圖分類號]G633.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6058(2017)07002301
眾所周知,詩歌能陶冶情操、純凈心靈,提高文學修養。因此,在人教版的高中語文課本第一冊第一單元,就專門安排了中國現當代詩歌、外國詩歌的學習,可見編者的用心良苦。但是,在現實的教學過程中卻很少有教師愿意花大功夫去引導學生領略現代詩歌的美,也很少有學生真正對現代詩歌感興趣。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現代詩歌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的現狀
1.現代詩歌地位不高
中國的現代詩歌誕生于前夕,它受到外來思想文化的影響,并融合了古典詩歌的藝術及民族風格,具有獨特的文學魅力。但是中國現代詩歌無論從數量上還是質量上,以及詩人的數量上都遠遠不及擁有幾千年文化歷史的古典詩歌。
造成現代詩歌在高中語文教學中地位不高的另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高考語文試卷并未將現代詩歌作為重點考核的部分。比如在考查詩歌鑒賞時經常會把古典詩詞的賞析作為重點考核對象,高考作文也明確注明除詩歌外體裁不限等等。在現在這樣一個以高考為指揮棒的急功近利的社會,教師、學生、家長都不會花大力氣去學習、關注與高考無關的內容,現代詩歌的地位也就被慢慢地邊緣化了。
2.教師的詩歌素養不高
語文教師的詩歌素養直接影響著詩歌的教學質量。長期以來,現代詩歌在中國文學中屬于小眾文學,一般的人都喜歡聽故事而不喜歡讀詩,喜歡看小說而不喜歡看詩集,甚至許多語文教師對于現代詩歌的體驗、對于現代詩歌的知識儲備非常少,再加上教師工作的繁忙及個人興趣愛好等原因,平時接觸現代詩歌的機會少之又少,詩歌素養不高。這就直接導致了教師在現代詩歌的教學過程中為了完成教學計劃,只會枯燥地照本宣科,就詩論詩,不能很好地引導學生領略現代詩歌的美。有的教師甚至是“一筆代過”,草草教完,大大抹殺了學生對于詩歌的學習興趣。
二、現代詩歌教學的思考
如何能夠提高現代詩歌的教學質量,讓學生從詩歌中獲取更多的文學養料,提高學生的文學修養呢?筆者認為應該從以下幾點做起。
1.教師要有深厚的現代詩歌素養
高中教師作為課堂教學的設計者、引領者,要想讓學生在詩歌課堂教學中學得有滋有味、興趣盎然,教師本身必須具有深厚的詩歌素養,要成為一個有詩意的人,做到“腹有詩書氣自華”。在教學過程中,對詩歌有獨到的藝術見解,有較高的藝術修為。
2.激發學生學習詩歌的興趣
托爾斯泰說過:“成功的教學所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興趣。”要想提高現代詩歌的課堂教學質量,必須喚起學生對詩歌的興趣。教師可以選擇性地向學生推薦一些優秀的適合他們閱讀的經典現代詩歌,提高學生的閱讀量,培養學生閱讀詩歌的習慣。并且不定期地進行詩歌朗誦比賽,鼓勵學生自己創作詩歌,舉行新詩創作大賽,讓學生有展示自己才華的平臺。教師還可以把學生的優秀詩作推薦給出版社進行刊登,讓學生在這些實踐活動中提高學習現代詩歌的熱情。
3.引導學生領略現代詩歌的藝術之美
優秀的文學作品能給人以美的享受,優美的詩歌更是如此。徐志摩先生的《再別康橋》,整首詩歌音律和諧,朗朗上口,極富音樂美;句式靈活自由、長短相間、錯落有致,具有建筑美;夕陽下的柳樹,隨波起伏的青荇等美妙的意境可以讓讀者陶醉其中,極具繪畫美。這正是聞一多先生“三美原則”的完美體現。生活中不缺乏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教師要引導學生去感覺、去體會詩歌中的美,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培養學生對詩歌的興趣。
4.不能孤立地進行現代詩歌教學
中國的現代詩歌受外來思想文化的影響,并融合了古典詩歌的藝術及民族風格。在教學過程中,如果能結合古典詩歌、外國詩歌的鑒賞,對于現代詩歌的教學將會起到觸類旁通、舉一反三的效果。
關鍵詞: 語文教學 現代詩歌 鑒賞 技巧
現代詩歌,或稱現代詩、新詩,通常也包括翻譯的現當代外國詩歌,是一種主情的文學體裁,它高度凝練集中地反映社會生活,用豐富的想象、富有韻律美的語言、分行排列的形式,來抒發思想情感。在現行初中語文教材中,現代詩歌有了明顯的量增加,且內容不同、風格迥異,這意味著現代詩歌在語文教學中的審美取向、社會地位得到了重新審視和切實回歸,詩歌鑒賞也成為語文考試的一個重要考查點。但在實際的語文教學中,由于多種因素的影響,特別是應試教育“指揮棒”的存在,多數語文教師帶有功利性,加之詩歌鑒賞題又多考查古代詩歌,因此現代詩歌的鑒賞便成為語文教學中的一個盲點。多數學生平時對現代詩歌的學習僅止于誦讀,根本不能達到鑒賞的程度。
《語文課程標準》對詩歌教學的基本要求之一是:通過詩歌教學,讓學生了解詩的表現方法和語言特點,逐步學會鑒賞詩歌。其實,詩歌鑒賞題一般從對字詞的理解、作品的風格和內容方面考查學生,如果教師平時對學生有這方面的訓練,學生的詩歌鑒賞能力和水平就會有顯著的提高,考試時學生也就不會總是困惑不解了。
對于現代詩歌的鑒賞,我覺得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引導學生掌握鑒賞技巧。
一、看作者
大凡有名的作家,都有自己獨特的人生經歷,有自己與眾不同的作品風格,或清麗、或哀婉、或豪放、或沉郁,知其人,曉其風格,對其作品的理解也就容易多了。例如:著名詩人艾青,雖出身地主家庭,但自幼由一位貧苦農婦養育,對人民疾苦有著切身的體會,后加入左翼作家聯盟,目睹了祖國的滿目瘡痍。抗戰爆發后,艾青在遍地抗日烽火中深切地感受到時代的精神,激發了詩情,抗戰期間是他詩歌創作的期。了解艾青的這些人生經歷后,我們便不難認識艾青詩歌創作的期。了解艾青的這些人生經歷后,我們便不難認識艾青詩歌的特點:抗戰前的詩歌表達其熱愛祖國的深摯感情,有著濃郁的泥土氣息,詩風沉雄,情調憂郁而感傷;抗戰期間的詩歌則傾訴著民族的苦難,歌頌為祖國的戰斗,滲透著時代氣息,筆觸雄渾,氣勢壯闊,情調奮發昂揚。讀其《黎明的通知》,我們便不難體會到詩人向往光明、歌頌光明的可貴熱情和高度責任感,以及其對革命必然勝利的信心。
二、審題目
有些詩歌的題目就暗示了所寫的內容,學生通過審題,可以了解詩歌的大意。
例如何其芳的《我為少男少女們歌唱》,少男少女不僅是新生命的代表,更是熱愛追求新生活,勇于塑造自我的形象代表;“歌唱”是喝彩的意思。因此,這首詩表達的就是詩人熱愛青少年、熱愛新生活的思想感情。
三、整體把握意境
把握意境是作品描寫某種事物所達到的藝術境界,是作家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生活圖景和諧統一的結果。讀一首詩,如不從整體上把握其意境,“只見樹木,不見森林”,就很難深刻理解詩的含義。意境的營造離不開具體的意象,因此要從詩的意象營造的具體氛圍中,把握它要暗示或啟迪讀者的東西,即詩歌的主題。以席慕蓉的《鄉愁》為例:詩歌中的意象“笛”“月”,無不渲染著離愁別緒與思鄉之情。古人的“羌笛何須怨楊柳”、“中軍置酒飲歸客,胡琴琵琶與羌笛”等詩句中的“羌笛”無不渲染著離愁別緒;“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中的“月”也在訴說著詩人對家鄉、親人、故國的思念。因此我們就能深切體會到《鄉愁》中詩人那一腔深沉濃郁、永遠都揮不去的思鄉之情。
四、品味詩歌的語言
古人是非常注重錘煉語言的。唐代盧廷讓就有“吟安一個字,拈斷數莖須”的苦吟,更有賈島“推敲”的故事傳誦至今。分析鑒賞詩歌,除了從整體上把握意境外,還要對重點詞語悉心體味。現代詩歌的語言風格有以下幾種:或工巧或典雅;或明快或深沉;或輕靈或凝重;或熱情奔放或委婉含蓄。但每一首好的詩歌語言都講究精練、優美、音樂性,講究變化。例如《紙船――寄母親》中的詩句:“這是你至愛的女兒含著淚疊的。”其中“疊”這一動作,不是隨意的,而是“含著淚”的,這三個字就將女兒對母親的眷戀、思念流諸筆端,這一小小的例子足見詩歌語言的精練。
五、掌握詩歌的表達技巧
主要從三個方面來掌握詩歌的表達技巧。
(一)表達方式。記敘往往明確過程,描寫使對象更為具體生動,議論抒情往往點明主旨。抒情有直接抒情和間接抒情(寓情于景、借景抒情)。如《紙船――寄母親》一詩,前兩節運用記敘、描寫,敘寫了疊紙船、拋紙船的過程,蘊含了對母親的思念。第三節詩人思念至極,展開想象直接抒情,點明題旨,感情達到最強烈狀態,讓人愴然不已,這是全詩最精彩的一筆。
(二)修辭手法。現代詩歌中常用到的修辭手法有:比喻、擬人、反復、夸張、設問、對偶、反問、排比。理解修辭手法的作用,可幫助讀者更明確地理解意象,從而更好地理解詩歌主旨。例如:余光中在《鄉愁》中將“鄉愁”比成“郵票、船票、墳墓、海峽”,讀者就更深切地理解四個意象寄托的一種情思――鄉愁,從而更好地把握主題。
(三)表現手法。現代詩歌中常用到的表現手法有:動靜結合、虛實結合、托物言志、聯想、想象、襯托、象征、引用典故。例如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第一節中詩人看到“遠遠的街燈”,星星點點,時隱時現,像天上的明星,就自然地把二者聯系起來,并用“比喻”把這種聯想表現出來,既描繪了迷人的夜景,又暗示了對光明未來的追求和對黑暗現實的不滿。而對牛郎織女新生活的想象,則表達了人們對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
“觀千劍而后識器,操千曲而后曉聲”。要提高對現代詩歌的鑒賞能力,必須多讀現代詩歌,我們在現代詩歌的教學中要善于激發學生的興趣,著力于朗讀、背誦,少做無謂的分析。也只有平時注重對學生多進行這方面的訓練,才能使學生對現代詩歌鑒得準、賞得真。
參考文獻:
整個初中階段,現代詩歌教學一直扮演著十分尷尬的角色。學生對詩歌的學習有著濃厚的興趣,繪聲繪色的朗讀總能使他們展開豐富的想象并產生創作的欲望,然而現代詩歌內容較深廣,手法較多樣,意境較高遠,往往使學生在認知解讀上形成一定的難度。實際教學中教師為了解決問題一味地“就詩論詩”,習慣于照本宣科,層層剖析,“把閱讀作為肢解作品的過程,忽視對作品的整體把握和美的感受”,使得“讀不懂”“講不好”的問題在現代詩歌教學中普遍存在,完全抹殺了學生原本非常純真、非常濃厚的學習興趣。
為了突破現代詩歌教學這種尷尬的局面,筆者在對整個初中階段現代詩歌教學的實踐中進行反思,總結出以下幾條途經以實現突圍。
一、讓朗讀使現代詩歌如出學生之口,如出學生之心
朗讀,是基于將相對抽象的文字,經過自己的充分想象,激活成具體的、有情感的形象,之后用聲音表達出來。相對于文字來說,它是具體的,形象化的。教學中,緊緊圍繞現代詩歌的特點反復誦讀,幫助學生進入到藝術氛圍中,加強對詩歌美的感受。
筆者在教學艾青《我愛這土地》一課時,用了最樸素卻又最有效的朗讀法。朗讀時,形式是多樣的:分散讀、個別讀、教師范讀、齊讀、齊背。筆者先讓學生自由讀幾分鐘,初步感受詩的停頓、節奏、重音。這個時候,學生還不是把握得很準。然后由一兩個同學來讀,其他同學參與評議。評議也是多種形式,師評生,生評生,生評師。讀讀議議中,學生逐漸體會到文中的感情。然后齊聲朗讀。一次次地朗讀,學生對語調、語速的快慢、音長音短、節奏、重音也就把握得較好了。這個時候,教師再來一次范讀。
學生的每一次朗讀,都是對文本的推敲,對詩歌的理解也就更深了。而教師的范讀則是引導學生進入詩情的先導。一首原本不起眼的詩歌,通過教師范讀,可使學生迅速進入意境。
教師通過組織學生反復而不重復地誦讀這些詩句,可以將無聲的文字變成有感情的音響,能使語言更富有活力,更能使詩句的生命力跳躍出來。
在教學舒婷的《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時,筆者放手讓學生進行朗讀體驗,發現學生完全能通過自己的朗讀把握詩人情感的脈搏。有學生說:“我從破舊的老水車、熏黑的礦燈、貧窮、悲哀、痛苦的希望等詞語看到了祖國所遭受的磨難,所以我在讀這些詩句的時候要表情沉重,聲音舒緩低沉。”還有學生說:“祖國的過去再痛苦,詩人也從來沒有悲觀失望,我看到了緋紅的黎明、雪白的起跑線、含著眼淚的笑臉,所以讀這些詩句的時候我的表情是歡欣愉悅的,聲音高亢激昂。”都說詩人善于捕捉新的意象,使讀者產生新鮮的聯想,而我們的學生卻能通過他們的朗讀,他們的吟誦玩味,進入詩歌高遠的意境,領悟深遠的意味,感受真實的情感。課堂中,教師沒有對詩歌作任何的講解,但是還有什么比饒有興致的朗讀更能激發學生學習詩歌的積極性?就像特級教師余漪說的那樣:“要反復讀,把無聲的文學變成有聲的語言,讀出感情,讀出氣勢,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
二、讓意境帶領學生感受現代詩歌的魅力
詩歌,是用意象來思維的,詩人那些簡短的文字所傳遞出的無比豐富的內在信息都要透過詩歌中的意象去把握。這一規律決定了詩歌必然有意境。意境是客觀物象同作家主觀情感高度融合的結晶和語言呈現。我們知道,現代詩歌往往不對社會現實作全面具體細致的描繪,而是選取最富有特征的片段。在教學中,我們就要抓住這些片段努力讓學生了解觸發詩人抒情的那些因素,找準詩人抒情憑借的對象,感受在這些生活畫面和藝術形象中所包含的情感。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與詩人的感情產生共鳴,而逐步進入詩人所創造的意境。
臺灣詩人余光中的《鄉愁》巧妙地將景與情融合,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從景與情中去品味作者所營造的意境。詩歌中出現的四個意象:郵票、船票、墳墓、海峽,由近及遠,由微到巨,由淺入深,營造了對家鄉的無限思念以及由此延伸的對祖國的思念。四個意象不僅催生出了作者無限遐想的空間,更是給了讀者——我們的學生無限品味的空間,從而使學生領會了詩人的思想和詩歌的主題。
很多時候,現代詩歌呈現出“形象新奇,用語奇特,句法松散,情感跳躍”的特點,要想把握詩歌主旨,品味詩歌意境,就需要引導學生通過想象、聯想的途徑來完成。《星星變奏曲》是朦朧詩派詩人江河的作品,其中有不少詩句意境新奇,學生很難理解,如:“誰不愿意,有一個柔軟的晚上,柔軟得像一片湖,螢火蟲和星星在睡蓮中游動”。為了讓學生能體會這幾句詩的意境,筆者讓學生將這幾句詩擴展成一段話,讓學生通過自己的聯想和想象將詩歌中缺失的形象補充完整,這樣,在他們的頭腦中就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一幅安寧、平靜、柔和、溫馨的夏夜圖。
總的來說,我們所追求的詩歌教學,還是應該引導學生從鑒賞的角度出發,從尋找意象走進詩境,到品味情、景進入詩境,到通過想象、聯想感悟詩境,直至推敲詞句內化詩境,使學生真正體會到詩歌的魅力所在,從中受到熏陶,受到感染,提高他們的審美能力和文學修養。
三、讓拓展豐富學生的積累,激發學生的創作
教育家葉圣陶說過“詩歌就像是個礦藏,開采起來很艱難,但它卻蘊藏著最美最晶瑩的寶石……”,而我們教師要做的,就是積極向學生推薦課外優秀詩作,不斷增加學生詩歌的閱讀量,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鼓勵學生大膽創作,把自己的想法用富有詩意的語言表達出來。
當然,推薦的作品不是無選擇的堆積,也不是游離于教材的標新立異、漫無目的,而是既有重點、統一點,又有涉獵廣度的點面結合。
比如在教學余光中的《鄉愁》后,筆者開設了一堂專題詩歌欣賞課。先請學生列舉了古代詩歌中與思鄉之情有關的詩句,再向學生推薦了德國詩人艾興多爾夫《思鄉》、蘇格蘭詩人羅伯特·彭斯《我的心兒在高原》等經典外國詩歌,最后在悠揚的《鄉愁四韻》歌聲中,同時展示余光中、李廣田、席慕蓉等詩人的同題《鄉愁》,這些詩與歌都深情無限且不難理解,讓學生了解不同的意象卻能傳遞出同樣的感情,既開闊了視野,也深刻了思想,甚至有學生主動提議也讓他們寫寫鄉愁。
語言的精粹——詩歌的學習,就是在“不求甚解”的量的積累中,在不斷的熏陶中尋求質的突破,以典型的模糊思維方式,最終達到對詩境的“感悟”,“操千曲而后曉聲,觀千劍而后識器”。這些拓展性積累和訓練開闊了學生的視野,豐富了他們的聯想和想象,使他們能領悟到詩歌的神韻,激發他們學習詩歌、學寫詩歌的興趣。
教師抓住學生對現代詩歌的興趣和“神往”,引導學生用“詩意”的眼光來觀察和體味生活,鼓勵他們發揮自己的想象和聯想,抓住一些富有特征和意味的形象,傳達一種特定的意境,來表現自己獨特的情感體驗。課后練習在詩歌閱讀環節有一首小詩《野草》(范若丁):
——在沒有冬天的地方,野草
你會枯亡嗎?
——我將枯亡
為了肥沃那生我養我的土壤
——在被火燒過的地方,野草
你會復生嗎?
——我定復生
為了撫慰那眷我念我的母親
這是一首淺顯易懂的小詩,更是一首容易模仿的小詩。課后筆者以此為契機要求學生仿照《野草》一問一答的寫法,試著寫一首短詩。有學生寫——《流星》
——如果沒有黑夜的陪襯,流星
你還會如此閃光嗎?
——我會閃光
因為我燃燒的是一顆純潔的心
——如果不是機遇的巧合,流星
你會情愿如此犧牲嗎?
——我定犧牲
劃過星際的那一刻是我生命最幸福的一瞬
西方來自亞里士多德臨摹仿說的影響,而過分重視人物形象的刻畫。包括英美人在內的西方人的詩歌意象常常注重個體精神,個體創新,他們的詩歌意象不穩定,個性化比較強。與中國人不同,西方人,注重個體的創新,冒險,打破傳統,言前人所未言,這才有了20世紀的英美詩歌的崛起和令人矚目的成就,代表人物龐德是這場意象主義運動的倡導者和現代主義詩歌的開山鼻祖。龐德借用東西文化,通曉古今中外,使用翻譯的手法再創造中國古典,最終成為意象派詩歌的大師,寫出了《在地鐵里》這首意象詩歌的經典詩作:忽明忽暗熙攘人群里的面龐/陰濕的樹枝上面的幾片花瓣。寥寥幾筆勾勒出了一幅美麗的畫卷。他創辦的《詩刊》成了意象詩歌開始的標志,他的《詩章》也同樣被視為意象派綱領。主張詩應該描繪“意象”,“一種在一剎那間表現出來的理性和感情的集合體”。發軔于法國超現實主義運動在60年代的美國發展成了一個新的詩歌流派新超現實主義或稱“深度意象派”或者后現代派,漸漸成為一場大規模的詩歌運動。他們的意象已經遠遠超出了意象派的誤區,從表層事物的關聯,轉向了深層次的意象。
詹姆斯,萊特的《春之意象》是深層意象的典型代表作:兩個運動員/正跳舞在風的教堂里/一只蝴蝶/飛落在你綠色話聲的枝條上//幾匹羚羊熟睡在月亮的灰燼。正如布萊曾說的,“深層意象詩是通過對無意識的開掘,使得想象的跳躍和比喻的轉換成為可能,使意象從心靈深處躍起。”在詩中我們可以看到幾個意象:兩個運動員,一只蝴蝶和幾匹小羚羊從深層潛意識中跳出來。與詩人的主觀感覺密不可分,表達了詩人特有的感受。讀者惟有透過表面荒謬或不相干的聯系,才能把握深層意象詩的精髓。詩人張振民出生于60年代末期,在詩的田地里已辛勤耕耘20多年。他的詩歌里有第三代詩人呼吁的個體意識,又有英美詩歌的滲透,還有民族本土精神。因此讀他的現代詩可以領略不同于傳統表達形式的意象,無不含著外國詩歌的影響。詩人張振民在《新詩集的黑夜比你長》一書中運用了大量的比喻、夸張和象征等手法,突破了傳統詩歌不重視“象”的局域,突出了“象”的作用。用詩人特有的聯想和獨特的情感填滿了意和象的溝壑,在他的詩作里“意”和“象”渾然一體。
從《一粒芝麻》中的意象可以看出詩人卓越的才華和駕馭深層意識的能力:一粒芝麻從田間穿過/途經我身旁/多香啊/小南風突然臥倒/鴿子與麻雀的歡躍/眼睛的光亮與麻雀的嘈鬧/攪在一起/把秋天閃在了山崖/太陽的光線披散開來/我低低的喘息/像芝麻就要起飛/瓦藍天空的窗口向西/此時我與二兩秋波的距離/僅僅相隔一層香氣/這香氣在穹窿之下/多像一粒芝麻溢出的/生命的全部意義。
詩人透過一粒芝麻感悟人生的意義,春華秋實的價值。把一系列意象羅列在一起,對深層意識的挖掘詩人用一粒芝麻和香氣讓人聯想到收獲和秋天,小南風和鴿子與麻雀給人收獲的時動態的喜悅。第三節里太陽的光線告訴我們已到了夕陽西下的時候和就要被加工的芝麻。最后兩節里蘊含著自然界規律的秋天描寫成了二兩秋波,散發著田園生活的收獲濃縮成了一層香氣,和一粒小小芝麻所蘊含的生命的意義巧妙地凝結在一起。
90年代的詩人有個共同的特點:風格比較輕快,沒有逼真的描繪,從主觀意識出發,運用象征、暗示、類比等對客觀事物進行抽象地概括。《汜住那座山》是一首詠秋詩,詩人使用形象的語言,再現客觀景物和浮現在詩人的深層意識中的真情。中國詩歌的傳統就是重情,觸景生情,主張情的抒發。在這首詩里,詩人先渲染秋天的氣氛:那座山上的秋天/該紅的果實紅了/到山上看看吧/山上的空氣香得濃縮成一團/有幾顆青果躲在樹葉后面/閃著春天的媚眼/。通過視覺意象效果渲染果實紅了,之后是嗅覺意象效果描繪秋天香得濃重。接著詩人近觀,用秋天的漫山紅色的果實中幾粒別致的青果意象營造了一個秋天的美麗的圖畫。紅果、青果、春天的眉眼、一團香氣等嶄新的現代意象令人耳目一新。這些眉眼似乎還有一些糾纏/不肯離開/殊不知/果樹對葉子的眷戀已層林盡染。詩人接著用紅色表達果樹對綠葉的一往情深,而相比之下青果、春天的眉眼比不起紅色之戀的沉重。詩人并未停留于此,不滿足于實景再現和不止步在青果、紅果等的類比,而是充滿西方詩歌批評理論中的預見性和哲理性,深化詩人對秋之迷戀:記住那座山/在樹前/我的心已漫山紅遍。詹姆斯?萊特璇于《開始》,月亮把一兩根羽毛掉落到田野里。/黑麥在傾聽。/別動。/現在。/它們在那里,月亮的孩子,在嘗試/它們的翅膀。/在樹木之間,一個纖細的女子抬起她可愛的/面龐的影子,現在她步入空中,現在她徹底/消失,在空氣中。/我獨自站在一棵老樹下,我不敢呼吸/不敢移動。/我傾聽。/麥子斜靠著它的黑暗,/我斜靠著我自己的。意象月亮、羽毛、黑麥、月亮的孩子、翅膀、纖細的女子、麥子和黑暗等相繼出現,疊加,思維在跳躍,比喻在轉換營造了一幅浪漫的夜景圖畫。
意象的形成都會深深地打上時代的烙印,任何詩人都肩負著社會的責任,時代的責任,“社會責任是詩人的自然屬性”。意象的形成也是詩人自我情感表達的結果。任何詩人都是時代的記錄者,社會責任的肩負者,文化的承傳者。現代詩歌突破困境和提升思想的捷徑就是根基于和傳統文化之中發揚光大民族精神。詩歌不是語言的框架,不是詞語的游戲,是時代的脈搏,文化的凝結,社會的縮影。詩人一反朦朧詩的浪漫主義詩風傳統和浮夸的氣氛渲染,用樸素簡單的風格搏動讀者的心弦。詩歌是詩人激情的進發,詩人對時代脈搏的輕叩,對樸素的捧撫,充滿了對自然的傾心,用敏銳的靈角觸及被忙碌的現代生活所塵封的世界之心。詩人對面有個植物園,成了詩人忙中偷閑必去的消遣圣地。這里可以暫時遠離塵世的喧囂,生活的繁瑣,都市熙熙攘攘中的一塊平靜的港灣,而這種平靜是心靈的平靜,是靈魂的凈化。而現代人卻對此熟視無睹,美麗的風景沒有讓人們帶回到平靜的田園風光之中,自然和往昔似乎成了現代人的盲點。遍地雜草竹子與樹/丁香花的夜語/池塘的露宿/千萬雙眼睛居然捕捉不到/一縷來自民間的風俗。
作者從獨特的視角觀察現代新生的美麗是拔地而起的樓臺,類比為一株株的植物,籠罩住了塊塊的田地。固內有建筑/草木蒼生落地為戶/拍一拍胸膛敢問八
面來風/這眾多生長的摟舍/算不算植物/又有幾塊閑田被美麗罩住/。拋開現代人實用主義的觀點,人工樓合與所取代的自然田園誰更美麗。這種美麗讓我們重新審視和思考現代生活的價值,這也是詩人不同于朦朧詩和其他抒情詩的地方。
始于2004年秋的高中語文選修課程設置從試點到現在己經整三年了。《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以下簡稱《課程標準》)在“課程目標”和“實施建議”中闡述了高中語文選修課的規劃和建議,把語文課改推到了一個新的高度。較之以前出臺的有關選修課的規定(例如1996年版《全國普通中學語文教學大纟綱>)具有無可比擬的廣度和深度。可以說它顛覆了幾十年來甚至上百年來我們對于語文教材、語文教法以及語文學法的觀念,對于整個語文教育界來講,堪稱震撼也必然會帶來新的發展機遇。這次語文課程改革中提出高中語文選修課的構想并對之下了很大的功力。于是高中語文選修課的設置也成為本次課改的一個亮點,語文選修教材也成為熱點問題之一。當下的語文選修教材都有哪些新的特點、選修教材怎樣編制才更合理、如何合理地利用語文選修教材等都是值得我們思考的問題。筆者試就目前通過審查出版的五家出版社的高中語文選修教材談談自己的一些淺顯的看法。
二、高中語文教材所呈現出的新特點
(一)教材編寫理念的創新性
根據《課程標準》“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充分發揮語文課程的育人功能注重語文應用、審美與探究能力的培養,促進學生均衡而有個性地發展”;“遵循共同基礎與多樣選擇相統一的原則,構建開放、有序的語文課程”的基本理念11,選修教材是從不同側面來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有的側重語文實際應用能力的培養,例如人民教育出版社的《語言文字應用》、《演講與辯論》、《文章寫作與修改》等等;有的側重閱讀鑒賞能力的培養,例如五家出版社都出版的關于古代詩歌、現代詩歌等教材。本次語文選修教材的編寫,各家編寫者都注重了對學生的素質教育。語文學科在學生的素質教育過程中有自己獨特的優勢,己經出版的這幾套語文選修教材就是從這一點出發,將語文學習延伸到一個更寬廣的范圍。例如有的選修教材著力于學生的傳統文化底蘊的培養,立足于幫助學生陶冶心靈、蓄志養氣、崇美揚善、怡情悅性。在這一點上人民教育出版社的選修教材體現的尤為明顯,出版的《先秦諸子選讀》、《中國文化經典研讀》、《外國文化經典研讀》、《中國民俗文化》等一系列教材,對促進學生知、情、意全面發展方面是很有幫助的,而這些也恰恰是學生的素質教育中所不可或缺的部分。同時本次選修教材的編寫也為學生和老師提供了多樣化的選擇空間。不同的學生根據自己的原有基礎、自身發展方向和學習興趣可以選擇適合自己的教材。
(二)教材開發種類的多樣化
《課程標準》中明確提出了“高中語文選修課程設計五個系列:詩歌與散文、小說與戲劇、新聞與傳記、語言文字應用、文化論著研讀”111。根據這五個系列,己經有五家出版社出版發行了各自的選修教材,分別是人民教育出版社、語文出版社、江蘇教育出版社、廣東教育出版社、山東人民出版社。其教材名稱更可謂是“百花齊放”,具體如下:
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中國現代詩歌散文欣賞》、《外國詩歌散文欣賞》、《中國小說欣賞》、《外國小說欣賞》、《中外戲劇名作欣賞》、《影視名作欣賞》、《新聞閱讀與實踐》、《中外傳記作品選讀》、《語言文字應用》、《演講與辯論》、《文章寫作與修改》、《先秦諸子選讀》、《中國文化經典研i讀〉、《外國文化經典研讀》、《中國民俗文化》(共16種)
江蘇教育出版社:《現代詩歌選讀》、《唐詩宋詞選讀》、《現代散文選讀》、《唐宋家散文選讀》、《短篇小說選讀》、《〈紅樓夢〉選讀》、《中外戲劇名著選讀》、《新聞閱讀與寫作》、《傳記選讀》、《實用閱讀》、《寫作》、《語言規范與創新》、《當代語言生活》、《論孟選讀》、《〈史記〉選讀》、《魯迅作品選讀》(共16種)
語文出版社:《唐詩宋詞選讀》、《中外現代詩歌欣賞》、《唐宋家散文鑒賞》、《中國現當代散文鑒賞》、《〈紅樓夢〉選讀》、《外國優秀短篇小說欣賞》、《中外名劇選讀》、《經典電影作品選讀》、《新聞閱讀與寫作》、《名人傳記選讀》、《漢語學習與應用》、《演講與辯論》、《寫作基礎》、《〈論語〉選讀》(共14種)。
廣東教育出版社:《唐詩宋詞元散曲選讀》、《唐宋散文選讀》、《中國現代詩歌選讀》、《中國現代散文選讀》、《短篇小說欣賞》、《戲劇欣賞》、《電影文學欣賞》、《中國現當代小說選讀》、《新聞閱讀與寫作》、《傳記選讀》、《說話的藝術》、《語言文字規范與應用》、《常用文體寫作》、《〈論語〉選讀》、《先秦諸子百家名著選讀》(共15種)
山東人民出版社:《中國現當代詩歌選讀》、《中國現當代小說選讀》、《唐詩宋詞選讀》、《唐宋家散文選讀》、《中國古代小說選讀》、《19世紀歐美經典小說選讀》、《莎士比亞戲劇選讀》、《〈史記〉選讀》、《比喻與創新思維》、《語言的應用》、《〈論語〉〈孟子〉選讀》(共10種)。
不難看出,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各家出版機構可謂是鉚足了勁要趕高中語文選修教材這班車。參編機構如此之多、教材數量如此之大、種類如此之繁,這在我國語文教育史上還是第一次。無論是對展而言,選修教材的開發和投入使用無疑是有著積極意義的。
(三)教材編制方式的靈活性
我國現在的語文選修教材的編寫在借鑒國外經驗的基礎上又有所突破,初步形成了“文學鑒賞”、“語言應用”、“理解探究”三個大類。這三大類教材的編制也借鑒了外國的先進經驗,例如我們更加注重專題的設置以及對于語言的實際應用的水平,増加了很多語言實踐的內容。同時,廣大的語文教材的編寫者也都在努力遵循漢語自身特點的基礎上,在語文選修教材、在編寫方式上突破了以往的單一模式,追求個性特色。
第一,有合編,有分編。以“詩歌與散文系列”為例我們可以看出,有的是采取了“合編”的方式,即時間跨度大、內容涵蓋面廣、涉及的作家較多。例如人民教育出版社的《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中國現代詩歌散文欣賞》、《外國詩歌散文欣賞》就是采取的這種合編的方式;而有的出版機構則采取了“分編”的模式,即時間跨度上相對集中,題材也分得更細了:即在古代小說中再細分出某一文學體裁,其中最常見的方式就是單列一兩個朝代,比如除人民教育出版社之外的其他四家出版機構,均編有《唐詩宋詞選讀》一冊(廣東教育出版社的名稱為《唐詩宋詞元散曲選譜>)。
第二,有統編,有專編。“統編”用在這里是相對于“專編”而言。統編即各種作家作品統一編寫成一本教材。以“小說與戲劇”模塊為例,人民教育出版社的《中國小說欣賞》、《外國小說欣賞》、《中外戲劇名作欣賞》、《影視名作欣賞》都屬于統編的范圍,而其他四家出版社則針對某一兩本名著編有專門的教材,或者是以某個經典作家為主要內容編寫教材。例如上文列出的江蘇教育出版社的《〈紅樓夢〉選讀》、《論孟選讀》、《〈史記〉選讀》、《魯迅作品選讀》等。
第三,教材內部單元編排各有特色。在選修教材單元的編制上更是非常靈活,多種多樣,可以說完全突破了以往教材編寫的條條框框,也能夠體現出編寫者的匠心獨具。同時古代詩歌散文系列的唐詩宋詞,有的是按照詩歌史為線索進行單元編排^其覆蓋的面也比較廣,山東人民出版社的《唐詩宋詞選讀》就以“氣象恢宏的盛唐詩歌”、“姿態恒生的中晚唐詩歌”、“北宋的舊曲新聲”、“南宋的亂世詞心”這樣的順序和標題來安排單元;有的是按照點、面結合的方式,并直接點明賞析的方法。例如人民教育出人論世”“置身詩境、緣景明情”,“因聲求氣、吟詠詩韻’的方式編排;有的采取精、泛相間的方式,江蘇教育出版社的(〈唐詩宋詞選讀》的單元編排模式就是按照這種點面結合的方式分為初唐詩、盛唐詩、李白詩、杜甫詩、中唐詩、晚唐詩、唐五代詞、北宋詞、東坡詞、南宋詞、稼軒詞等,并且每個階段的詩詞前面都有一個精當的定語對其特點加以概括,例如“風神初振”的初唐詩、聲律風骨兼備的盛唐詩、豪放飄逸的李白詩等等。其中李白詩、杜甫詩、東坡詞、稼軒詞又是其中最主要的單元,可謂點。其他幾個單元同時體現了唐詩時期詩歌發展的大體脈絡,可謂面。這種編排方式兼顧時代與主題。
(四)教材內容的時代性
語文教材的時代性也是《課程標準》所強調的。作為選修教材,由于模塊和體裁的限制,很多人覺得很難編出具有時代性的教材來,因為像古代詩歌散文這樣的板塊很難將其與時代性聯系起來。但是這個擔心在我們新的選修教材的編者看來并不是大的問題。廣東教育出版社的《〈論語〉選讀》中就有這樣的練習設計:孔子把自己的人生分為哪幾個階段?每個階段的人生任務如何?這對我們今天的人有什么啟發’,“孔子所講的'信’包括哪些內容?結合現實,談談你對'信’的理解“怎樣從現代意義上理解孔子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這些問題的設置都體現了編者引導青年學生關注現代、古為今用的良苦用心。再如江蘇教育出版社的《魯迅作品選讀》在“致同學們”中就直接提出“魯迅是活在現實中國的,每一個愿意并正在思考和關注社會、人生、文學問題具有中學文化程度的青年,都能夠和他進行心靈的對話與交流”,將魯迅的那個時代與學生所生活的時代緊密地結合起來。教材單元設計上有“感受魯迅一閱讀魯迅一研究與言說魯迅”這樣幾個環節,由魯迅作為一個和我們一樣的“人”開始再到走進他的世界,教材試圖打通魯迅和當代的中學生在思想上的隔膜其目的當然就是對當代的反思,有著強烈的時代性。其他的教材諸如《說話的藝術〉、《語言文字規范與應用》、《常用文體寫作》、《漢語學習與應用》、《演講與辯論》等選文內容所體現出的時代性更是顯而易見的。
(五)教材對象的“生本”性
這里的教材對象是指學生,也就是說本次選修教材是充分考慮學生的興趣和心理需要,著力于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紹人民教育出版社的選修教材時指出在教材的編寫中充分考慮到了學生的實際情況,秉持“導向性”、“自主性”、“通俗性”、“適應性”等原則,主要是讓選修教材從“教本”轉向“生本”,注意到學生的接受程度,旨在幫助學生建立自己的學習系統,突出學生的自主性,避免“告訴式”,重在提出問題,揭示現象,引導學生自己去觀察、思考、整理、體驗并得出屬于自己的結論14。語文出版社也提出了要著力培養學生的三個方面的能力,分別為“對鑒賞評價能力的培養”、“對表達應用能力的培養”、“對探究能力的培養”。山東人民出版社也致力于從學生自主學習的視角,敘述和呈現文本和活動,整個結構系統都旨在讓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應用拓展”等,在這一過程中,學生當然處在中心的位置。江蘇教育出版社和廣東教育出版社也在呈現方式上力求創新,為學生學習方式的變革構建平臺。
我們可以說各家出版社的語文選修教材大都有專題色彩,注意學生探究能力的培養,如針對《史記》、《論語》、《孟子》等編寫的文化選修教材,針對《紅樓夢》和19世紀歐美經典小說編寫的文學鑒賞教材等,都有較大的探究力度。
第二,注重學生實際應用能力的提高。針對“新聞與傳記”、“語言文字應用”兩個版塊編寫的教材也是充分從學生的實際生活出發,學生完全可以活學活用,將課堂上的語文學習轉化為實際生活中的語文能力。在篇目的選擇和設計上都考慮了學生的興趣,例如廣東教育出版社的《語言文字規范與應用》中的篇目《“小牛”與“小劉”》、《你上過堂嗎》、《“兩會”與“三農”》、《“不怕辣”“辣不怕”和“怕不辣”》《他又一次悲慘地死去》等篇目,只看標題就有吸引力,能引發學生打開課本先睹為快的沖動,激起他們的學習興趣,對提高學生的實際應用語文的能力無疑起著重要的作用。
第三,提高拓展與夯實基礎同步。高中的語文選修課畢竟還是基礎教育的課程,無論如何學生還是要面對高考這一最終評價。各出版社的語文選修教材都考慮到了這一點。也就是如何處理選擇性與基礎性的統一的問題。江蘇教育出版社的《唐詩宋詞選讀》一冊中,在文本之后均有“品讀與探討”和“積累與應用”兩個小的板塊。在后一個板塊中就集中體現了夯實基礎的意圖,一般是要求學生背誦詩歌或者積累一定詞語等。山東人民出版社的《唐詩宋詞選i讀〉中也能體現這一特點,每個單元都有教師
語文出版社的《唐宋家散文鑒賞》,對語言文字和漢語知識的要求是比較高的,無論精讀篇目還是泛讀篇目,均有設計練習,重視語言品味的同時也重視語言的積累運用,比如標點或翻譯古文等。
三、高中語文選修教材所呈現的問題
(一)缺少精品教材
如前所述,現在共有72種語文選修課的教材,其中的35種己經于2005年在各實驗區投入實驗,其余的37種也己經在2006年投入使用。是否教材的多樣化就等于教材的精品化呢?答案是否定的。就單看以上列舉出的72種選秀教材,僅“唐詩宋詞”一項就有四本之多。雖然其編寫體制上有些差別,但內容大同小異,教材雖然多,但卻并未給人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絢爛之感。教材的多部、多套并不能說就是語文教材的多樣化。這在無形中造成了資源的浪費,相當多的優秀資源無法真正實現共享。
(二)編寫隊伍中缺少一線語文教師
仔細研究現在的選修教材我們不難發現,現在選修教材的編寫隊伍中真正的一線教師可以說是鳳毛麟角,多是大學以及各種研究機構的教授、專家。專家學者參與中學教材建設當然是一件好事,早在民國時期有很多專家學者參與中小學語文教材的編寫。但是我們現在的語文教育面臨著新的問題和挑戰,特別是在教學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我們的專家學者們可能對這些現實的問題并不像中學教師那樣了然于胸。我們可以翻翻現在的選修教材,有很多是某一方面的專家學者的學術論文,甚至有很多是最新的研究成果。比如在江蘇教育出版社的《語言規范與創新》中就有諸如《漢語的經濟性和藝術性》、《從汪曾祺小說看語音創新》等專業性較強的文章,這就有可能造成部分學生的負擔過重。因為有很多新的研究成果,連語文教師本身都需要一個消化吸收的過程,更何況課業負擔本己經過重的高中生了。
(三)教材使用過程中,“生本”讓位于“考本”
面對琳瑯滿目的選修教材,學校(或者地區更高一級的教研機構)代替學生選擇了選修課的教材,既然選修課的教材是既定的和被動的,學生在上所謂的選修課的時候就己經完全喪失了自主權,學校給我定什么教材,我就用什么。連進一步了解選修課的權力都被剝奪了,又從那里來談滿足學生愿望的選修課呢。既然教材是既定的,那語文教師在教授所謂的“選修課”的時候,只是拿著名為選修課的教材上必修課的內容。所以,在現實中,“生本”己經讓位于“教本”了。
而在選擇那些選修教材的時候,學校(包括更高一級的教研機構)當然考慮到的是自己的升學率了。既然有高考這個指揮棒,那學校也就有了方向,依然是“高考考什么,我就教什么”。己經蛻變成必修課的選修課于是又受到了另一輪的“剝削”:那就是在語文教師教的時候,只教高考可能考到的知識。于是選修課既不是“生本”,也不是“師本”,而是徹徹底底的“考本”。在定選修教材的時候,很多學校僅定幾冊選修教材,以山東版、人教版、蘇教版三家出版社的選修教材為例進行簡單分析。例如魯人版的《唐詩宋詞選讀》、《唐宋家散文選讀》、《〈史記〉選讀〉、《中國古代小說選讀》、《語言的應用》;蘇教版《唐詩宋詞選讀》、《唐宋家散文選讀》、《寫作》、《語言規范與創新》、《〈史記〉選讀》、《魯迅作品選讀》;人教版《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語言文字應用》、《先秦諸子選讀》等都是選修課中的重點的選擇書目。而其中又以魯人版和蘇教版的《唐詩宋詞選讀》和《〈史記〉選讀》最為炙手可熱。究其原因不難發現,高考在學校制定選修課計劃中仍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像現當代詩歌、中外戲劇之類的知識在高考中不會直接考,如果學了也不會有很明顯很直接的效果。而像古代詩歌,在高考中課時有5分是直接考古代詩詞的背誦默寫。而通過《史iS?的某些篇章的學習也能夠鞏固學生對于古代文言文實詞虛詞的掌握,這將直接轉化成高考語文科的分數。
此外,當下的選修教材在如何處理和必修教材的關系問題上還有待于進一步明確;多多少少還存在著“泛人文化”的傾向;如何建立相應的評價機制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問題,這里就不一一論述了。我們也知道,選修課的設置包括選修教材的編制和使用無論是對于廣大教師還是研究者來說,都是一個新事物,大家都在摸著石頭過河,所以對于這個新事物我們也不能過早地進行蓋棺定論的評價。但是我們仍然有理由相信,只要我們認真總結以往教材編寫的正確經驗,并在實踐中積累總結,我們的高中語文教材的編寫一定會在使用中逐步走向完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