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艾灸法論文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原發性肝癌/中醫藥療法;肝瘀脾虛;辨證論治
原發性肝癌是指自肝細胞或肝內膽管細胞發生的癌,為我國常見惡性腫瘤之一,其死亡率較高,在我國居于第三位。手術切除是本病的首選治療方法,但是大多數患者在確診時已失去手術的最佳時機。不能行根治性手術,若得不到有效治療,平均生存期僅7.5周[1]。中醫藥作為綜合治療的重要組成部分,有一定的療效和獨特的優勢,報道如下。
1辨證論治
辨證的出發點在于揭示疾病發展過程中某一時刻的病理變化,它是一個動態的概念[2],是防治疾病的精髓之所在。
段平等[3]將肝癌辨證分3型:肝郁脾虛、瘀毒不化型:治以疏肝健脾、化瘀解毒抗癌之法,方取四逆散合白蛇六味湯加減;毒瘀互結型:治以健脾補腎、養氣血、解毒化瘀抗癌之法,方取四君子湯加減;熱毒蘊結型:治以清熱解毒、瀉肝利膽之法,方取龍膽瀉肝湯加減。何秀蘭等[4]報道王沛教授一般將肝癌分為4型論治:肝郁脾虛型,常以疏肝解郁、益氣健脾寬中為治,方用逍遙散、異功散、參苓白術散等加減;氣血瘀滯型,常以活血化瘀、理氣散結為治,方用血府逐瘀湯、桂枝茯苓丸等加減;濕熱蘊結型,常以清熱解毒、利濕消腫為治,方用茵陳蒿湯、五苓散、五皮飲等加減;氣陰兩虛型,治以益氣養陰補腎,方用一貫煎、大補陰丸、生脈散、六味地黃丸等加減。沈敏鶴[5]總結吳良村教授治療肝癌經驗,根據肝癌患者常見的脈、舌、主癥、體征將肝癌辨證分為3型:肝郁脾虛型:治以健脾行氣、疏肝解毒;濕熱瘀毒型:治以清熱利濕、化瘀解毒;肝腎陰虛型:治以養陰清熱、消癥散結。劉瑞林[6]等總結晚期肝癌48例,分為:氣滯血瘀型,治則為疏肝理氣、活血化瘀,佐以健脾,以小柴胡湯合大黃蟲丸加減;脾虛濕困型,治則為益氣健脾化濕,佐以疏肝活血,以四君子湯合逍遙散加減;肝膽濕熱型,治則為清利肝膽濕熱,佐以活血化瘀,以茵陳蒿湯合鱉甲煎丸加減;肝腎陰虛型,治則為滋陰柔肝養血,佐以軟堅,以滋水清肝飲合蘭豆楓楮湯加減。高曉紅[7]等總結晚期肝癌28例,分為3型:肝郁脾虛型,方以加味四君子湯合柴胡疏肝散加減;濕熱瘀毒型,治宜清熱利濕、散瘀解毒,方以茵陳蒿湯加減;肝腎陰虧型,治宜滋陰益腎、清熱解毒,方以一貫煎加減。王曉光[8]總結原發性肝癌46例,依據患者臨床癥狀、體征分為4型:肝郁脾虛挾瘀型,治以疏肝健脾、化瘀散結,予小柴胡湯加減;血瘀氣滯挾痰濁型,治以理氣化瘀軟堅、培補脾氣,兼化痰濁,予鱉甲煎丸加減;濕熱蘊毒血瘀絡阻型,治以清利濕熱、解毒化瘀,扶正消積,予黃連解毒湯加茵陳蒿湯加減;氣陰兩虛血瘀互結型,治以益氣養血、補脾益腎,化瘀消積,予一貫煎合六君子湯加減。楊通禮等[9]將肝癌分為5型,肝郁氣滯型用柴胡疏肝散、逍遙散加減;肝郁血結型用隔下逐瘀湯或桃紅四物湯加減;肝脾兩虛型用四君子湯、黃芪建中湯或參苓白術散加減;濕熱相搏型用龍膽瀉肝湯、黃連解毒湯加減;痰瘀膠結、氣滯血瘀型用犀黃丸、小金丹、甘草芍藥湯加味。李雅玲等用健脾理氣法治療48例晚期肝癌,1年生存率為43.7%,5年生存率為17.6%,中位生存期為12月。
2中藥制劑
覃燕明[10]使用艾迪注射液對31例晚期原發性肝癌進行治療,有效率達54.8%.官純壽等[11]對38例肝癌患者靜脈注射薏苡仁注射液,20d為1療程,結果:在改善臨床癥狀,提高生活質量方面療效顯著。顧小俠等[12]在肝癌治療中辨病與辨證相結合,以巖舒注射液清熱解毒,抗瘤抑瘤,同時配合中藥煎劑,能有效改善癥狀,部分地抑制或縮小腫塊,明顯延長了生存期,提高了生存期生活質量。
3單方驗方
蔡新[13]用露蜂房20g煎服,1次/d,治療2例,1例存活16年。孫忠義等[14]用單味田基黃水煎,濃縮成口服液,治療肝癌30例,臨床癥狀均有不同程度的緩解,B超復查發現有患者腫塊縮小。殷常春等[15]使用蜂膠片治療中晚期原發性肝癌配合中藥及支持治療,具有改善臨床癥狀、提高生存質量、穩定及縮小腫瘤病灶等作用,未發現明顯毒副作用。
4結語
晚期肝癌大多已無治愈的可能,且全身情況較差,中醫藥在改善肝癌患者癥狀、延長生存期、提高生存質量、控制癌腫等方面取得了良好的療效,但目前,原發性肝癌臨床辨證分型及療效評價標準缺乏量化指標,治療結果的可比性和重復性差,不利于臨床科研的深入。今后應加強多學科間的合作,加強中醫藥抗腫瘤機制的研究,開發新的抗癌中藥劑型。
【參考文獻】
[1]楊世忠,劉釗.固本活血解毒法治療原發性肝癌的實驗研究[J].長春中醫學院學報,2005,21(1):3940.
[2]程學蓮,王伯慶.淺談脾虛與肝癌的相關性[J]吉林中醫藥,200,27(8):57.
[3]段平,張來鵬,汪慧珠,等.中醫藥治療晚期原發性肝癌[J].新鄉醫學院學報,1998,15(4):375.
[4]何秀蘭,周而復,袁尚華,等.王沛教授治肝癌臨床經驗總結[J].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2004,10(3):7071.
[5]沈敏鶴,吳良村.運用中醫治療原發性肝癌[J].中國腫瘤,2000,9(5):238239.
[6]劉瑞林.中醫中藥治療晚期肝癌48例[J].中國保健醫學研究版,2007,15(10):117118.
[7]高曉紅.原發性肝癌28例[J].湖南中醫雜志,2002,18(5):27.
[8]王曉光.原發性肝癌46例證治規律探討[J].遼寧中醫藥雜志,2003,30(11):887888.
[9]楊通禮.中醫藥治療肝癌基本原則和方藥初探[J].中國醫藥學報,1996,11(6):4245.
[10]覃燕明,湛永滋.艾迪注射液治療晚期原發性肝癌的療效觀察[J].廣西醫學,2003,25(12):3739.
[11]官純壽,易屏,劉艷娟,等.薏苡仁注射液治療原發性肝癌的研究[J].中國中西醫結合消化雜志,2001,9(6):355356.
[12]顧小俠,劉書林,陶玉華.巖舒注射液治療中晚期肝癌32例臨床觀察[J].吉林中醫藥,2005,25(9):45.
[13]蔡新.露蜂房治療癌腫的臨床應用[J].江蘇中醫,1993,(6):33.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社會的加速發展,傳統中醫藥學受到西方醫學的沖擊,日漸式微,發展緩慢。中醫藥發展路在何方?中醫藥學的傳承與創新已成為業內外關注的焦點。
小針刀療法的出現或可成為中醫藥現代化之路上的發展典型,而不懈踐行推廣小針刀療法的傳統中醫繼承者們也應得到大家的崇敬。
中醫藥創新―小針刀和小針刀療法
小針刀,一種針灸工具,由金屬材料制成,在形狀上似針又似刀,由朱漢章教授始創于上世紀70年代中后期。
小針刀療法則是朱漢章教授在中醫理論指導下,借鑒西醫外科手術原理,以小針刀為主要治療手段而創立的一門醫學新學科。它是一種介于手術方法和非手術療法之間的閉合性松解術,是在切開性手術方法的基礎上結合針刺方法形成的。其操作特點是在治療部位刺入深部到病變處進行切割、剝離,以達到止痛祛病的目的,主要適用于軟組織損傷性病變和骨關節病變。
經過20多年的探索和臨床應用實踐,小針刀療法逐漸形成了一整套包括理論、研究方法、關鍵技術在內的獨立而科學的新醫療體系,在形成自己治療特色的同時,也逐漸得到了社會大眾和政府相關部門的認可。
2002年3月,針刀醫學經典性著作《針刀醫學原理》由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標志著針刀醫學理論與實踐體系的形成。
2003年,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組織的由27所高等中西醫院校的29名專家參加的鑒定會上,確立了“針刀醫學”。
2004年,在由教育部組織的有四位院士參加的大型鑒定會上,確認針刀醫學在理論、技術、器械等方面具有原創性,特別是在臨床治療方面達到了國際領先水平。
2006年2月21~23日,主題為“針刀醫學發展與中醫現代化”的第272次香山科學會議召開。這次會議邀集了42位中西醫多學科專家、國家科技主管部門領導,就針刀醫學與中醫現代化的關系、中醫現代化的概念、針刀醫學創新之處以及針刀醫學對中醫現代化的作用等問題進行了熱烈的討論。與會者一致認為針刀醫學是中醫學范疇內具有原創性的新學科,是中醫現代化的范例之一。
至此,針刀醫學正式立足于中醫藥學中,并開始逐漸立足于廣大患者的心中。
融合互補―小針刀加艾灸療法
艾灸療法簡稱灸法,也是一種古老的中醫療法。灸法是運用艾絨或其他藥物在體表的穴位上燒灼、溫熨,借灸火的熱力及藥物的作用,通過經絡的傳導,以起到溫通經脈、調和氣血、協調陰陽、扶正祛邪的功效,最終達到治療疾病的一種治法。
《黃帝內經》的《靈樞•官能》說:“針所不為,灸之所宜。”《醫學入門》亦有“藥之不及,針之不到,必須灸之”的說法。灸法適用范圍十分廣泛,用于內科、外科、婦科、兒科、五官科等,尤其對乳腺炎、前列腺炎、肩周炎、盆腔炎、頸椎病、糖尿病等疾病有顯著療效。
小針刀加艾灸療法,是“先用小針刀對充血、水腫、纖維化、結疤等粘連組織進行松解,再配合牽拉和手法復位,促使粘連組織完全松懈和突出物的還納,以徹底解除對神經根的壓迫,達到‘減壓’和‘粘連松解’的目的”,疏通經絡,調和氣血。針刀后再對患處進行艾灸,使患處經絡通暢、循環加快、痙攣緩解、疼痛減輕而逐漸痊愈。
小針刀加艾灸相結合的療法能夠相互補充、融合,對于治療頸椎病、腰椎間盤突出癥、關節炎等病癥有顯著療效。該療法具有顯著的優越性:既可治標又可治本,不僅治療范圍廣,簡單易行,而且無后遺癥和并發癥,治愈率高,病人痛苦少,費用低廉。
醫者仁心―黃根寶其人其事
黃根寶,1961年出生于浙江省臨安市高虹鎮。1979年高中畢業后,即參加了臨安市橫畈供銷社的與中草藥相關的工作,從此與中醫藥結下一生情緣。
出于對中醫藥工作的酷愛,1995年,黃根寶拜師學醫,跟隨師傅學習中醫理論和治法,并在不斷摸索中辛勤實踐。
其實自從針刀療法被確立以來,國內已經舉辦了全國性培訓班500多期。到目前為止,國內接受針刀科學培訓醫務人員達10萬余人,國外達5000余人。
1990年中華中醫藥學會成立,針刀醫學創始人朱漢章教授任主任委員,隨后,國內28個省(市、直轄市、自治區)相繼成立了針刀醫學省級學會。2004年世界性的“世界中聯”針刀專業委員會成立,針刀醫學的影響力逐步擴大,滲透到國外,此后國外陸續有15個國家和地區成立了針刀醫學會。
1999年,黃根寶參加南京醫學院(現南京醫科大學)第五屆頸腰病高級研究班學習,以優良成績獲得“針刀醫學診療技術執業資格證書”,成為比較早接觸針刀醫學,研究、踐行針刀療法的醫生之一。
十余年來,黃根寶兢兢業業,不懈堅持,不斷進取,在針刀醫學領域不懈地進行探索和實踐。行醫至今,黃根寶治愈的病人達5000多例,在患者中間形成廣泛的影響力。
這期間,黃根寶參加了浙江省職業技能鑒定中心考試,榮獲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和社會保障部頒發的“按摩師證書”;還參加了中西醫專科病科主任高級專修班論壇、全國名老中醫治療疑難病臨床經驗高級專修論壇、全國中醫臨床研究學術論壇、中醫治病及干預模式論壇等多次學術交流活動。通過與全國各地相關領域專家的溝通交流,開闊了眼界,提升了自身理論研究和臨床實踐水平。
2011年6月,黃根寶參加第六屆中醫藥發展論壇,所撰寫的論文《特色療法治療頸、腰椎間盤突出癥―小針刀加艾灸》獲得優秀論文特等獎。同時,小針刀加艾灸療法被中華國際醫學交流基金會和中國民族衛生協會共同評為“2011中醫藥特色療法”。
2011年8月21日,由于在醫療衛生事業中所作出的重要貢獻,由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雜志社編委認定,將黃根寶入編《中國醫者先鋒大典》,成為中國醫者先鋒之一。
關鍵詞:八穴;生殖系統疾病;婦科疾病;膀胱功能失調;運動系統疾病
中圖分類號:R224.2文獻標志碼:B文章編號:1007-2349(2014)02-0081-02
八穴主要包括上、次、中、下兩側各4個,分別位于足太陽膀胱經,具有調經理氣、強腰壯腎、行血散瘀等功效,中醫治療主要通過推按、針刺、艾灸、穴位注射等從外到內對胞宮進行調理,從而對督脈、沖脈、任脈等產生影響,因此在臨床中廣泛使用。
1生殖系統疾病
1.1前列腺疾病徐鴻兵[1]在對120例前列腺增生癥患者進行治療時,對患者腰腧八陣穴透八進行針刺治療,取仲愚家傳特殊治療方法,采用8根28號4寸長針,從腰腧八陣處入針,分別從皮下上、次、中、下進行穿刺,并根據患者的具體體形進針,一般以0.5~1.5寸為宜。患者治療總有效率為82.5%。牛樺等[2]在前列腺增生癥的治療中,采取針刺八穴配合隔姜灸進行治療,取八穴、足五里、中極、氣海、三陰交穴。針刺后隔姜灸八穴,患者治療后前列腺明顯減小,連續10天后痊愈。由此可知,八穴聯合其他腧穴及灸法在前列腺疾病的治療中效果顯著。
1.2障礙徐遠建[3]在治療36例障礙患者時,采取割治八穴治療,取上穴,刀刃橫向刺入肌體內0.5~1寸并橫向分離,手下出現松動感時停止,采用棉球進行壓迫止血,并上藥包扎,1次/星期,依次可選擇次、中、下,患者共治療2次,治療總有效率為91.7%。楊列義[4]在59例陽痿患者的治療中,采用八穴穴位注射治療,主要藥物為硝酸士的寧1 mL、0.5%奴夫卡因9 mL,分別對上、次或者中、下交替治療。每穴位注射2.5 mL,隔日1次。治療后功能性陽痿患者41例有效率為92.68%,器質性陽痿患者14例有效率為42.85%,其余未明原因患者有效率為50%,總有效率為77.97%。
1.3生殖器皰疹及不癥李海[5]在對200例生殖器皰疹患者的治療中采用白介素-2八穴封閉加口服泛昔洛韋聯合預防疾病復發,取八穴中的4個穴位,其中次、下為一組或者中、上為一組,垂直刺入,患者間隔4周治療1次,連續1年。1年內無復發26例(13%),復發2次以內102例(51%),2次以上72例(36%)。吳自力[6]在對7例不患者進行治療時采取八穴針刺治療,八穴為主穴,腎陰虛患者配合三陰交、太溪穴,腎陽虛者取足三里、會陽、腎俞。治愈率為71.4%,治療總有效率為85.7%。由此可知,在生殖器皰疹及不癥的治療中,八穴配合其他穴位治療效果顯著。
2婦科疾病
2.1盆腔炎常文明[7]采用針灸結合中藥保留灌腸治療濕熱瘀阻型慢性盆腔炎,藥方:赤芍、紅藤、丹皮、元胡各15 g,敗醬草、丹參、紫花地丁各20 g,三棱、黃柏、紅花各10 g,對八穴、關元、子宮進行針刺后,進行艾灸,總有效率為97.5%。由此可知,在盆腔炎治療中,針藥聯合使用療效顯著。
2.2原發性痛經鄭建平[8]在對36例膜樣痛經患者進行治療時,采取針刺八穴進行治療,針刺1.5~2寸,輕微捻轉使患者小腹出現酸麻感,溫開水或者溫黃酒送服活血止痛膠囊,治療總有效率為97.22%。由此可知,在痛經患者的治療中,對八穴進行針灸的基礎上同時聯合中藥治療具有良好治療效果。
3膀胱功能失調
3.1尿潴留柏強[9]針刺八穴治療中風后尿潴留,治療組患者取八穴針刺治療,對照組患者取水道、關元、地機、中極、陰陵泉、三陰交治療,治療組患者總有效率為93%,對照組患者總有效率為93%,2組數據比較無統計學意義,P>0.05。周凌云等在脊髓損傷性尿潴留患者的治療中,給予治療組患者電針八、會陽穴治療,對照組患者常規取穴電針治療,治療組總有效率、痊愈率分別為82.6%、43.5%,均優于對照組患者的63.2%、23.7%。臨床研究顯示,在腦卒中后、剖宮產術后、子宮癌術后、馬尾神經損傷等引起的尿潴留的治療中,采取針刺八穴效果顯著。
3.2尿失禁及膀胱功能影響崔玉瑩等[10]在48例中風后小便失禁患者的治療中應用頭針、艾灸聯合治療,分別取頭針雙側足運感區、八穴,患者痊愈16例,顯效19例,有效10例,無效3例,總有效率為96%。李桂香在女性膀胱過度活動癥的治療中,取針刺八穴,連接電針治療儀,留針20 min。電針刺激八穴治療膀胱過度活動癥在尿急、尿痛、尿頻、膀胱初感覺、排尿量、下尿路癥狀等方面評分明顯優于其他2組患者。在尿失禁及膀胱功能影響治療中,針刺八穴效果最佳。
4運動系統疾病
張世卿等[11]在46例強直性脊柱炎患者的治療中采用溫針灸華佗夾脊穴加八穴,患者治療效果明顯優于對照組,副作用小,安全性高,依從性更好。李溪在605例椎間盤突出癥患者的治療中,采取針刺八穴治療,患者治療總有效率為97.36%,效果顯著。由此可知,在運動系統疾病的治療中,針刺八穴具有溫經通絡、活血化瘀、強筋壯骨的效果,安全性較高,有著較大的臨床推廣價值。
5小結
八穴在其他疾病如腸瘺、腦卒中排便障礙、嬰兒便秘、繼發性不孕等的治療中均有著較好療效,然而在臨床應用中尚不廣泛。針刺八穴由于針刺的深度、角度、提插捻轉手法的不同以及個體因素差異,所產生的針感強弱、感傳的方向會不同,會導致不同的治療效果,因此在臨床疾病的治療中,需要醫療人員對八穴具體知識進行進一步深度掌握,進一步研究臨床操作規范,從而實現八穴治療的標準化、規范化,促進治療方法的完善。
參考文獻:
[1]徐鴻兵.腰腧八陣透八治療前列腺增生癥120例[J].國際中醫中藥雜志,2008,30(1):58.
[2]胡雨華,牛樺.針刺八穴配合隔姜灸在臨床中的應用[J].上海針灸雜志,2009,28(12):731.
[3]許遠建.割治八穴治療男性功能障礙36例[J].陜西中醫,2007,28(8):1068.
[4]楊列義.八穴穴位注射治療陽痿59例[J].中國針灸,1995,11(1):37.
[5]李海.白介素-2八穴封閉加口服泛昔洛韋預防CH復發200例臨床觀察[J].中國性科學,201l,20(8):14.
[6]吳自力,許綱鎖,徐悅濤,等.針刺八穴治療不癥7例報告[C].中華中醫藥學會第十屆男科學術大會論文集,2010:254.
[7]常文明.針灸結合中藥保留灌腸治療濕熱瘀阻型慢性盆腔炎療效觀察[D].廣州:廣州中醫藥大學,2010:14-15.
[8]鄭建平,岳燕瓊.針藥并用治療膜樣痛經36例[J].上海針灸雜志,2006,25(4):13.
[9]柏強.針刺八穴治療中風后尿潴留療效觀察[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06,15(8):1079.
[10]崔玉瑩,鄒淑凡.頭針、艾灸治療中風病人的小便失禁[J].針灸臨床雜志,1996,12(3):39.
[11]程雪榮,張世卿.溫針治療強直性脊柱炎46例[J].河南中醫,201l,31(3):277.
(收稿日期:2013-11-09)*基金項目:基金項目:昆明中藥廠有限公司管理與技術創新項目(KZY2012-01)
高血壓病(essential hypertension,EH) 是一種以動脈血壓持續升高為主要表現的慢性疾病,是我國目前非傳染性疾病中發病率最高、心腦血管并發癥最嚴重的疾病。長期血壓增高,可導致心、腦、腎等靶器官的損害,進而引起冠心病、腦卒中以及心、腎衰竭等,有較高的致殘率和致死率,嚴重地威脅著人類的健康和生活質量。
1 中西醫對高血壓病病因病機的認識
現代醫學對于高血壓病的發病機制尚未完全闡明,認為其發病的有關因素有遺傳、年齡、肥胖、食鹽攝入過多、吸煙、過量飲酒、環境以及諸多社會、心理因素等。目前闡述其發病機制的主要學說有:遺傳基因學說、腎素-血管緊張素-醛固酮學說、血管內皮功能異常學說、細胞膜離子轉運異常學說、心排血量改變學說、血管張力增高,管壁重塑學說、交感神經活性增加學說、胰島素抵抗學說等。此外還發現高血壓與炎性因子、神經遞質以及基因表達的時間依從性及相關基因的誘導表達密切相關[1,2]。
關于高血壓病的中醫病機,迄今尚無公認完整的理論。傳統中醫以五臟為中心的理論認為高血壓的病位為肝,但深入研究后發現,脾在高血壓病的發生、發展過程中也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目前認為,情志失調傷肝;過勞或過逸、飲食不節、傷脾是高血壓病機的起點。前者使肝郁氣滯,繼而導致肝火上炎或肝陽上亢,繼而發展為陰虛陽亢,肝腎陰虛,最終導致陰陽兩虛;脾虛失運可致氣虛、血瘀、痰濕中阻,瘀血與痰濁阻滯心脈可致胸痹心痛,痰瘀逆阻腦絡可致中風。痰瘀互結是臟腑功能虛損的產物,又是高血壓進一步發展的新的病因[3,4]。目前高血壓病的中醫辨證分型尚無統一標準,有的歸納為8個證型[5],多的分為17個證型[6]。
2 中西藥治療高血壓病各自的優勢與不足
中醫和西醫在治療高血壓病方面各有所長,同時也均有其不足之處。
西藥的優勢:降壓作用較強,特別是近年來上市的許多強效降壓藥,可有效地控制血壓;對于高血壓急癥,西藥硝普鈉、酚妥拉明等降壓作用迅速;對某些靶器官受損有逆轉作用,如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有減輕心肌肥厚的作用。其不足之處是:不良反應相對較嚴重,如影響水、鹽代謝,影響血脂、血糖代謝,某些藥物長期使用還可能影響等;降壓過程中血壓波動較大,早期或老年人高血壓對此尤為敏感;用藥后血壓雖能降至正常,但癥狀改善不理想;長期使用一種降壓藥,容易產生耐藥性,必須增加劑量或藥物種類才能有效控制血壓。
中醫中藥降壓有以下優勢:采用“天人合一”的整體觀念和辨證施治的思維方式指導臨床治療。根據不同個體辨證施治,避免了只見“血壓”不見“人”的思維方式;降壓作用緩和,穩定血壓效果理想,可防止或緩和血壓的較大波動;改善癥狀效果明顯,能減輕患者的痛苦、有效地提高生活質量;中藥副反應小,與西藥合用能減量、減毒、增效;一些研究發現中藥在對某些器官損害的逆轉以及并發癥的防治方面有一定作用。 中藥的不足之處有:服用不如西藥方便。高血壓病為終生性疾病,目前無根治的方法,因此需要終生服藥,而中藥湯劑服用不方便,口感欠佳,所以患者難以長期堅持服用;降壓速度不如西藥快;目前尚無長效制劑[7,8]。
3 臨床治療
近年來高血壓治療逐漸從西醫治療向中西醫結合治療轉變,中西醫結合已成為臨床上常規的治療方法。目前中西醫結合治療主要包括以下幾種。
3.1 降壓西藥加降壓中成藥 已經上市的中成藥安宮降壓丸、降壓避風片、復方羚角降壓片、羅布麻降壓片及牛黃降壓丸等對于高血壓前期及早期高血壓均有治療作用。近年,幾種較有效的中藥制劑已被許多高血壓患者應用。
沈光茂[9]以非洛地平5 mg為對照組,每日2次口服,治療組在此基礎上服用降壓膠囊(防己、黃芪、白僵蠶、干地龍)2 g,每日3次。結果經過8周治療后兩組血壓均有明顯下降,治療組療效優于對照組:治療組有效率15%,顯效率85%;對照組有效率25%,顯效率75%。
方偉等[10]以氨氯地平5 mg,苯那普利10 mg為對照組;治療組在此基礎上加服杞菊地黃口服液10 mL,每日3次,療程2個月。結果治療組晨峰血壓與對照組相比有明顯降低,治療組有效率95.3%優于對照組的80.9%(P
3.2 降壓西藥加中藥方劑 高血壓病的治療強調個體化,降壓方劑可以根據患者具體病情調節方劑組成,較組成成分固定的中成藥更符合中醫辨證施治的理論。
李建民[11]將患者隨機分為中藥組、對照組和治療組,中藥組給予天麻降壓飲治療。藥用:天麻15 g,鉤藤20 g,決明子20 g,白芍20 g,澤瀉12 g,牛膝30 g,10 g,蒺藜20 g,龍骨20 g,牡蠣20 g。水煎濃縮至150 mL,封裝1袋,早晚各1袋;對照組依那普利每次5 mg,每日2次;治療組天麻降壓飲150 mL,早晚各1 袋,配以依那普利5 mg,每日2 次。療程均4周。結果治療組總有效率為90.0%,對照組總有效率82.5%,中藥組總有效率為62.5%。
王鴿[12]以西藥坎地沙坦4 mg及苯磺酸氨氯地平5 mg為對照組。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加用健脾平肝降壓湯治療,方劑組成:陳皮10 g,姜半夏15 g,茯苓15 g,炙甘草10 g,枳實5 g,竹茹10 g,石決明30 g,夏枯草15 g,澤瀉15 g,白術15 g,天麻10 g,水煎服,每日1劑,分2次口服。療程為1個月,1個療程結束后進行療效判定。結果觀察組總有效率為97.5%;對照組總有效率為88.2%。
3.3 降壓西藥加穴位敷貼 王炳陽[13]應用中藥降壓貼(全蝎、珍珠、天麻、決明子等)貼于臍部,每次1貼,2 d換1貼,12貼為1個療程。治療1級高血壓,有效率為94.7%,2級高血壓有效率為90.9%。
余學燕等[14]用吳茱萸,研末后用醋調糊,用紗布包后敷涌泉穴,雙側穴位同用,每日更換1次,10次為1療程,治療高血壓的總有效率為93.5%。
3.4 降壓西藥加針灸、推拿、浴足等非藥物治療 金日霞等[15]將60例高血壓患者隨機分為艾灸組用艾灸儀灸百會、內關、關元、雙側足三里、雙側涌泉穴;西藥組服用依那普利片,每組各30例,治療10 d。結果艾灸組降壓療效總有效率(83.3%)略高于西藥組(80.0%)。艾灸組癥狀療效顯效率較西醫組高,總有效率優于西藥。
楊文聰[16]將高血壓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及對照組。對照組患者服用氨氯地平降壓。治療組服用氨氯地平降壓的同時以足浴方(足浴方組成:吳茱萸、鉤藤、野、薟草、夏枯草各30 g)湯藥進行足浴治療。 臨床觀察2周~3周。對照組降壓總有效率80.0%;治療組降壓總有效率86.7%。對照組癥狀總有效率70.0%;治療組癥狀總有效率93.3%。
3.5 其他療法 除藥物治療和針灸、推拿等非藥物療法外,食療、藥膳及心理療法等也是常用的防治高血壓的方法。如楊柏[17]發現用中草藥、槐花等泡茶飲用對高血壓有一定的治療效果。
4 小 結
高血壓病因其發病率、致殘率和致死率高而受到高度重視,單純應用西藥,雖可迅速降壓,但患者的癥狀未必能完全改善。中醫中藥雖然降壓效果不如西藥明顯,但是從長期療效來看,可以彌補西藥在上述方面的不足。中藥不僅能改善患者的癥狀和生活質量,而且在改善胰島素抵抗及阻止動脈粥樣硬化的形成方面優勢則越來越突出。目前中西醫結合治療高血壓在控制血壓、改善癥狀和減輕或逆轉靶器官損害等方面均已取得可喜的成果,體現了優勢互補,但與此同時尚還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所以在高血壓病的臨床治療中,必須始終注意處理好辨病與辨證、宏觀與微觀辨證、西藥與中藥以及藥物治療和非藥物治療之間的關系,以保證中西醫結合治療高血壓病的優勢。總之,中西醫結合治療高血壓病前景廣闊,值得廣大醫學工作者探索與發掘。
參考文獻:
[1] 王舒,楊華,石學敏.國外原發性高血壓的發病機制及診治研究新進展[J].中西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2010,8(3):342-344.
[2] 丁紹祥.原發性高血壓發病機制及治療探討[J].航空航天醫藥,2009,20(10):30-32.
[3] 鄧旭光.高血壓病中醫病機若干問題探討[J].中醫雜志,2001,42(4):197-199.
[4] 郭慧君,王知佳.高血壓病從瘀論治辨析[J].中國中醫急癥,2006,15(8):876-877.
[5] 殷惠軍,史大年.老年心血管疾病[M].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07:106-107.
[6] 朱克儉,蔡光先.高血壓病常見證候臨床流行病學觀察[J].中國醫藥學報,1991(1):62.
[7] 鄧旭光.高血壓病中西醫結合若干問題探討[J].中國中醫藥科技,1999,6:86-88.
[8] 陳學忠,尹方,蘇凱,等.中西醫結合防治高血壓病的切入點[J].中醫藥臨床雜志,2007,19(2):112-114.
[9] 沈光茂.中西醫結合治療高血壓40例分析[J].實用中醫內科雜志,2005,19(4):347-348.
[10] 方偉,祝光禮,魏麗萍.中西醫結合療法對高血壓患者血壓晨峰現象的影響[J].中華中醫藥學刊,2009,27(5):1110-1112.
[11] 李建民.中西醫結合治療高血壓病120例[J].遼寧中醫雜志,2011,38(2):322-323.
[12] 王鴿.中西醫結合治療高血壓79例臨床觀察[J].當代醫學,2011,17(3):162.
[13] 王炳陽.中藥降壓貼治療高血壓病30例[J].中國中醫藥科技,2004,9(11):315-316.
[14] 余學燕,朱曉梅.吳茱萸貼敷涌泉穴治療高血壓病31例[J].河北中醫,2004,26(10):757.
[15] 金日霞,劉瑩,趙樹群.灸法治療原發性高血壓臨床觀察[D].廣州:遼寧中醫雜志,2008,35(7):1085-1086.
[16] 楊文聰.足浴方對輕中度高血壓患者療效的臨床觀察[J].廣州中醫藥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8.
[17] 楊柏.高血壓的食療[J].湖南農機,2008(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