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投筆從戎的班超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古代歷史成語故事大全·利令智昏
戰國時期,秦國派大將白起帶領人馬攻伐韓國。不幾天,秦國便攻占了韓國的野王(今河南泌陽縣),斷絕了上黨(今山西長治市北)的交通。這樣一來,上黨城孤立無援,眼看就要失守。上黨守將馮亭看到野王已經失守,認為上黨也會保不住的,與其讓秦國占了上黨,還不如親手把它轉交給趙國,韓國就可以和趙國聯合起來共同抵抗秦國的侵略。
當馮亭派人把上黨的地圖帶給趙孝成王時,趙王左右為難,他不知該怎么辦,于是召集大臣們商議,其中有一個叫趙豹的大臣勸趙王不要接受,因為無端地接受別人送來的東西,就會引起禍患,韓國之所以把上黨獻給趙國,目的是想讓秦國把矛頭指向趙國。可是趙王并不同意他的意見,于是又和平原君趙勝商議,平原君認為即使發兵百萬,一年半載也不一定能攻下一座城池,現在卻不費一兵一卒,就可得到上黨的土地,決不能坐失良機。
趙王聽了平原君的話,非常高興,于是派平原君到上黨去接受土地,并封馮亭為華陽君。
然而,沒過多久,趙國就大禍降臨了。這是因為秦國看到即將到手的土地卻被趙國占領了,便又派白起去攻打趙國,趙國派出了只會紙上談兵的趙括(詳見“紙上談兵”小節)去應戰,結果吃了敗仗,秦國在長平之戰中消滅趙國士卒40多萬。后來,差一點兒還打進趙國的都城邯鄲呢。
——《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
【求解驛站】形容因貪圖私利,使人頭腦發昏,甚至失去理智,不辨是非。利,利益、私利;令,使;智,理智;昏,昏亂,神志不清楚。
【活學活用】他見錢眼開,~,如今被繩之于法,實在是大快人心。
【妙語點撥】司馬遷在評價這件事時,認為平原君是一個行為高出一般世俗弟子的公子,但卻不明白“利令智昏”的道理,利這個東西,能夠使聰明人沖昏頭腦,喪失理智。平原君貪圖馮亭的利誘,以致趙國在長平損失了40多萬人,幾乎連趙國的都城邯鄲也快失去了。后來,人們用“利令智昏”來形容因貪利而失去了理智。
【近義】見利忘義、利欲熏心
古代歷史成語故事大全·投筆從戎
東漢初年,有一位非常杰出的政治家和外交家,此人名叫班超。年輕的時候,班超家里很窮,靠幫官府抄寫公文勉強過日子。
抄寫工作十分辛苦,而且抄寫的東西還非常多,經常要工作到半夜才能睡覺。官府對于抄寫的要求也非常嚴格,抄錯一個字,就要責罵,還要扣工錢,甚至開除。因此,班超工作時特別小心翼翼,每天都累得腰酸背痛,眼睛直冒金星。除了累以外,抄寫工作還特別枯燥。一份同樣的公文常常要抄好幾遍,有時甚至多達幾十遍,這使得班超非常煩躁。
有一天,他正在抄寫公文的時候,寫著寫著,突然間站起來,狠狠地將筆扔到地上,非常憤怒地說:“大丈夫應該像傅介子、張騫那樣,在戰場上立下功勞,怎么可以在這種抄抄寫寫的小事中白白地消耗一生呢!”傅介子和張騫兩個人,生在西漢,曾經出使西域,替西漢立下無數功勞。因此,班超決定學習傅介子、張騫,為國家的外交事業做出偉大的貢獻。
從那以后,班超就扔掉了手中的筆參了軍。
永平十六年(公元73年),奉車都尉竇固出兵攻打匈奴,班超隨從北征,在軍中任假司馬(司馬)之職。假司馬官很小,但它是班超文墨生涯轉向軍旅生活的第一步。班超一到軍旅之中,就顯示了與眾不同的才能。他率兵進擊伊吾(今新疆哈密西四堡),戰于蒲類海(今新疆巴里昆湖),小試牛刀,斬俘很多敵人。竇固很賞識他的軍事才干。
由于他作戰非常勇敢,立下許多戰功,很快就被封了官。
后來,他建議和西域各國來往,以便共同對付匈奴。朝廷采取他的建議,就派他帶著數十人出使西域。在西域的三十多年中,他靠著智慧和膽量,度過各式各樣的危機。
班超一生總共到過五十多個國家,和這些國家保持和平,也同時宣揚了漢朝的國威,后被封為定遠侯。后來,人們把班超投筆于地、參軍作戰的故事叫做“投筆從戎”,用來比喻棄文從武,有志報國。
——《后漢書·班超傳》
【求解驛站】扔掉筆去參軍。指讀書人放棄文化工作參軍入伍。投,扔掉;戎,軍隊。
【活學活用】爆發后,革命青年紛紛~,奔赴抗日的前方。
【妙語點撥】班超四十歲投筆從戎,棄文就武,體現了他的雄心壯志。我們應像班超學習,從小就樹立遠大的志向,為實現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奮斗。成為一個棟梁之材,報效祖國。我們要意識到,國家利益高于一切,國尚不能國,何及家與個人?武能定國,文能安邦,不管投筆從戎也好,棄武從文也罷,都只有一個目的,為國雄于地球而貢獻出自己所有的力量。
【近義】棄文就武
古代歷史成語故事大全·改過自新
漢朝初年,有個名醫叫淳于意,作過齊國都城管理糧倉的長官,又稱太倉公,從小就喜歡鉆研醫術。漢高后八年(公元前180年),向同郡元里的公乘陽慶拜師學習醫術。這時陽慶已七十多歲,就把自己掌握的秘方全給了他,并傳授給他黃帝、扁鵲的脈書,和觀察面部不同顏色來診病的方法,使他預先知道病人的生死,決斷疑難病癥。學了三年之后,為人治病,預斷死生,多能應驗。他診治疾病和決斷生死的能力深受患者好評。
有一次,一個大商人的妻子生了病,請淳于意醫治。病人吃了藥,病沒見好轉,過幾天死了。大商人仗勢向官府狀告淳于意醫錯了病。當地的官吏判他“肉刑”(漢文帝初期的刑罰,刺面削鼻,剜膝砍腳)。
根據刑律罪狀,要押解到長安去受刑。淳于意有五個女兒,她們都跟在后面哭泣。淳于意又急又惱,大聲罵道:“生孩子不生男孩,到緊要關頭就沒有可用的人!”最小的女兒緹縈聽了父親的話很感傷。她提出要陪父親一起去長安,家里人再三勸阻也沒有用。
緹縈到了長安,托人寫了一封奏章,到宮門口遞給守門的人。當朝皇帝是開創了歷史上少有的盛世“文景之治”的漢文帝劉恒。漢文帝接到奏章,知道上書的是個小姑娘,倒很重視。那奏章上寫著:
“我叫緹縈,是太倉令淳于意的小女兒。我父親做官的時候,齊地的人都說他是個清官。這會兒他犯了罪,被判處肉刑。我不但為父親難過,也為所有受肉刑的人傷心。一個人砍去腳就成了殘廢;割去了鼻子,不能再按上去,以后就是想改過自新,也沒有辦法了。我情愿給官府沒收為奴婢,替父親贖罪,好讓他有個改過自新的機會。”
漢文帝看了奏章,十分同情這個小姑娘,又覺得她說得有道理,就召集大臣們,對大臣說:“犯了罪該受罰,這是沒有話說的。可是受了罰,也該讓他重新做人才是。現在懲辦一個犯人,在他臉上刺字或者毀壞他的肢體,這樣的刑罰怎么能勸人為善呢。你們商量一個代替肉刑的辦法吧!”
大臣們一商議,擬定一個辦法,把肉刑改用打板子。原來判砍去腳的,改為打五百板子;原來判割鼻子的改為打三百板子。漢文帝就正式下令廢除肉刑。這樣,緹縈救了她父親。
——《史記·吳王濞列傳》
【求解驛站】勇于改正自己的過失或者錯誤,重新做人。
【活學活用】原本以為他從監獄出來后,能夠~,沒想到又犯事了,真是不可救藥。
【妙語點撥】緹縈舍身救父的事跡令人欽佩,后被編入中國古代著名的“二十四孝”的故事里,萬代流傳。漢文帝廢除肉刑,看起來是件好事。但是實際執行起來,卻是弊病不少。有些犯人被打上五百或三百板,就給打死了,這樣一來,反而加重了刑罰。后來到了他的兒子漢景帝手里,才又把打板子的刑罰減輕。
宋公明為人沉穩,劉備做事敦厚,戍土謙穩厚實,終脫穎而出,施展風采,各得其所,故曰:為人沉穩,穩中求勝。
沉穩從志而來。一個人若沒有遠大的志向,只沉迷于現實的花花世界之中,自然無法擁有沉穩的性格。班超投筆從戎,志在報國,在對匈奴一戰中從容不迫,沉穩冷靜,終弘揚國威,不教胡馬度陰山。林則徐斬釘截鐵,志在禁煙,在與洋人交涉中不卑不亢,穩中含剛,終,讓洋人膽戰心寒。有遠大的志向,眼光便放得遠,心胸便沉穩下來,故曰:非有志者不能穩也。
沉穩從難而來。一個人若沒有經歷無數的挫折與磨難,身陷蜜水與襁褓之中,自然無法擁有沉穩的性格,一遇困境,便心浮氣躁,豈能成所謂大事者哉。君不見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沒有經歷磨難,便無法形成沉穩的性格,也就無法取得輝煌的成就。始皇建秦以來,不居安思危,身陷聲色犬馬,終心浮氣躁,毫無沉穩。一夫作難而七廟隳,身死人手,為天下笑。倘若秦王不念紛奢,經歷磨難,以求沉穩,則可遞三世以至萬世而為君。
沉穩從無欲而來。孟子曰:“無欲者,可王矣。”無欲就是沒有私欲,作大事者,不能因蠅頭私利而毀壞全局,只有這樣才能練就出沉穩的性格,贏得最終的勝利。如來佛祖拋除私欲,性格沉穩,終修成正果,普渡眾生,諸葛孔明淡泊明志,寧靜致遠,終運籌帷幄,功成名就。有了私欲,心中自然無法沉穩下來,遇事則慌,處事則亂。霸王以一己私欲,趕走亞父,氣走韓信,終被困垓下,遺憾千古,長使英雄淚滿襟。霸王之敗,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鑒之,則必使后人而復哀后人矣。
宋公明以沉穩之心贏得了好漢的擁護,劉備以沉穩之心贏得了半壁江山,而自然界的大山以沉穩的性格也在四季中變化出不同的色彩。讓我們擁有一顆和大山一樣沉穩的心吧,在我們的人生中也變化出不同的色彩來。
西部,祖國版塊上神奇的土地!西部,世界文化,歷史上溝通東西方文化文明的偉大的橋梁!西部,這塊荒涼的土地,經過建設者獻出的青春和熱血,指揮與力量,又變得充滿生機。如今,在西部大開發已吹響的號角下,在建設者辛勤汗水的澆灌下,西部正在茁壯成長,煥發出勃勃生機,在白楊樹似的建設者地勞作下,西部正從荒涼走響繁榮,成為一片沖滿希望的土地。
過去,為了西部的建設,老一輩建設者獻出了心血與生命:如今為了加快西部的建設,新一代建設者正踏著他們的足跡,使西部更加充滿生機,充滿憧憬。2002年2月19日,1338米長的風火山隧道終于貫通了。這是中國人引以為傲的一條不簡單的隧道,因為這是一條造在青藏高原上的隧道。這是一條讓世界人驚嘆的高原鐵路—青藏鐵路。它經過了我國三代的領導的領導終于,拉薩就在身邊,這真是一條神奇的天路!
祖國西部的歷史文化也是令人無不引起對當年文化繁榮,商貿的遐想。著名的絲綢之路就是其中光輝的一頁。絲綢之路是古代貫通亞歐的主要通道。它東起我國今陜西西安,往西一直延伸到羅馬。在這條漫漫的長路而進行貿易中以產自我國的絲綢最常見,也具代表性,“絲綢之路”因此得名。絲綢之路不僅是一條商貿大道,也是一條促進亞歐各國與中國友好的路。一條路將遠隔千里的大家聯系在了一起,這真是一條偉大的路呀!歷史上有許多著名任務的故事都與絲綢之路有關,如出使西域的張騫,投筆從戎的班超,西天取經的唐僧等等。
我夢見自己來到了長安,看那“龍銜寶蓋,風吐流蘇”的盛況。東市西市,車水馬龍,人來人往,熙熙攘攘。大明宮上“萬國衣冠拜冕旒,朱雀街旁,儀仗整齊,旌旗招展……我夢見自己來到了揚州,看那大運河上,帆移影動,綿延數里。清風明月夜,賞二十四橋景,聽玉人吹簫聲……我夢見自己來到了齊魯大地,看見了那“小邑猶藏萬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稟俱豐實”的富庶景象。大街小巷路不拾遺,黃發垂髫怡然自得……我夢見自己來到了塞北,那大漠孤煙下,長河落日旁,漢家將士正策馬奔騰,追趕殘敵,要讓匈奴見識漢軍威武,告訴他們“犯強漢者,雖遠必誅”……我夢見自己來到了西域,大唐鐵軍正在秣馬厲兵,準備開疆拓土,揚中華聲威,震四方蠻夷……
我夢見了蘇武,他衣衫襤褸,骨瘦如柴,卻在胡天飛雪中頑強地挺立著,雙眼遙望大漢的天空,以自己的軀體豎起一座偉岸的豐碑……我夢見了司馬遷,他用殘缺的身體一筆一畫地延續著生命的傳奇,筆端流淌出來的不僅是一段段鮮活的歷史,也有一種傲世的骨氣與一種獨立的人格……我夢見了班超,他毅然投筆從戎,仗劍天涯,在春風不度的地方,建功立業,揮灑血汗,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那是任俠尚武的陽剛之氣,那是開拓進取的時代強音……我夢見了李白,他廣袖飄飄,衣裾渺渺,在風中舞步,在月下獨酌,舉手投足盡顯豪放飄逸。月光灑滿了酒杯,也酒滿了他的華服,我仿佛看見一個民族的遺世獨立,一個文化的絕代風華……我夢見了唐太宗,這個雄才大略的偉人,宵衣旰食,日理萬機,與他的賢臣良將肝膽相照,群策群力,共同開創一段流芳百世,澤被萬年的曠世傳奇……
夢回漢唐,因為“漢唐”二字是我們民族內心深處最強烈的起搏;夢回漢唐,因為那是一個威服四海,氣吞萬里的盛世;夢回漢唐,因為那里有我們曾經失落的光榮與夢想……當我們民族邁開復興的腳步,去際會新的歷史大潮的時候,我們需要信仰,需要力量,需要漢唐的風骨與氣象,我們要再造雄漢盛唐。
夢回漢唐,超越漢唐。
歷史背景
絲綢之路通常是指歐亞大陸北部的商路,與南方的茶馬古道形成對比,西漢漢武帝時張騫首次開拓絲路和東漢時的班超經營西域并再次打通延伸了絲路。這不但是歐洲和中國的首次交往,也是21世紀初完整的絲綢之路路線。在通過這條長路漫漫的貿易中,中國的絲綢最具代表性,“絲綢之路”因此得名。絲綢之路不僅是古代亞歐互通有無的商貿大道,還是促進亞歐各國和中國的友好往來、溝通東西方文化的友誼之路。歷史上一些著名人物,如:出使西域的張騫、投筆從戎的班超、永平求法的佛教東渡、西天取經的玄奘,他們的一些故事都與這條路有關。
絲綢之路,從東亞開始,經中亞,西亞進而聯結歐洲及北非的這條東西方交通線路的總稱,是亞歐大陸的交通動脈,是中國、印度、希臘文化的交匯的橋梁。
貿易流通
正如“絲綢之路”的名稱,在這條逾7000公里的長路上,絲綢與同樣原產中國的瓷器一樣,成為當時一個東亞強盛文明的象征。各國元首及貴族曾一度以穿著用腓尼基紅染過的中國絲綢,家中使用瓷器為富有榮耀的象征。此外,阿富汗的青金石也隨著商隊的行進不斷流入歐亞各地。這種遠早于絲綢的貿易品在歐亞大陸的廣泛傳播為帶動歐亞貿易交流做出了貢獻。這種珍貴的商品曾是兩河流域各國財富的象征。當青金石流傳到印度后,被那里的佛教徒供奉為佛教七寶之一,令青金石增添了悠遠的宗教色彩。而葡萄、核桃、胡蘿卜、胡椒、胡豆、波菜、黃瓜、石榴等的傳播為東亞人的日常飲食增添了更多的選擇。西域特產的葡萄酒經過歷史的發展融入到中國的傳統酒文化當中。商隊從中國主要運出鐵器、金器、銀器、鏡子和其他豪華制品。
文化技術西傳
21世紀初已知最古老的印刷品:唐代的《金剛經》發現于敦煌。造紙術曾經為中國古代科技領先于世界作出了巨大的貢獻。隨著絲綢之路的開辟,紙制品開始在西域以及更遠的地方出現。很多人認為造紙術的西傳為歐洲及中亞帶來了一次巨大的變革,而最初這場變革卻是殘酷的:唐朝與新興的阿巴斯王朝在中亞的勢力摩擦不斷。在對中亞政治格局具有強大影響力的怛羅斯戰役中,阿拉伯人將中國戰俘沿著絲綢之路帶回撒馬爾罕,而這些戰俘中就有長于造紙術的中國工匠。最終造紙術就這樣傳播到世界各地。
地區沙漠密布,各國的繁榮與水往往是脫不開關系的。自漢朝派遣軍隊囤積在西域發展農業時,流傳于山區的坎兒井和井渠技術被軍人使用在西域,并逐步流傳至更遠的國家。《史記》中記載,貳師將軍李廣利率兵攻打大宛,利用斷絕水源的方式圍困城市。然“宛城中新得漢人知穿井”,令大宛人堅持了很長時間。
中國古代印刷術也是沿著絲路逐漸西傳的技術之一。在敦煌、吐魯番等地,已經發現了用于雕版印刷的木刻板和部分紙制品。其中唐代的《金剛經》雕版殘本如今仍保存于英國。這說明印刷術在唐代至少已傳播至中亞。13世紀時期,不少歐洲旅行者沿絲綢之路來到中國,并將這種技術帶回歐洲。15世紀時,歐洲人谷騰堡利用印刷術印出了一部《圣經》。1466年,第一個印刷廠在意大利出現,令這種便于文化傳播的技術很快傳遍了整個歐洲。
宗教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