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葛朗臺的故事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又是一個寒假,語文老師組織學生們參加主題為“我的月亮”的讀書活動,我讀了法國名作家巴爾扎克的一部小說《歐也妮?葛朗臺》,小說寫了純潔的少女歐也妮,吝嗇冷酷的父親,善良的母親和忠心耿耿的仆人娜儂的一段故事。
故事的主題是人與人之間為了利益的競爭,有錢的格朗臺先生手握500萬法郎以上的財產卻只讓妻子兒女住類似骯臟的地窖性的房屋,而且,家里的所有人買任何一樣物品都要請示他,女兒為了救助破產的堂弟偷偷給了他5000法郎,父親知道后幾乎要把女兒趕出家門。其他家族為了和葛朗臺一家攀上關系,瘋著搶著想去把歐也妮娶進自己家門,而他們僅僅是為了老葛朗臺的500萬法郎,而老葛朗臺也想拉進其他皇室貴族的關系堅決不讓歐也妮嫁給其他人,這樣的世界實在令人驚恐。
讀了這部小說之后,我想到,現在的社會中難免會有小說中的情節:員工與領導拉關系,為了求人辦事兒送禮,巴爾扎克將社會中的這種陋習通過文字全部敘述出來,嚴厲的抨擊了這一現象,并警告了其他人。我想,在現實生活中人們不要把金錢當成是世界的全部,人們不能永遠沉浸在利益之中,忘記了親情,忘記了世界上還在愛你的人,忘記了生活的意義,忘記了生命的價值。生活中可能很多人都沒有讀過《歐也妮?葛朗臺》,不過善良的人總會出現的,他們會阻止這種事,因為他們已經看透了金錢和利益的真面目。
這次的“我的月亮”活動讓我在名家小說里領悟到了很多,我在讀書中領會到了金錢的意義和面對利益時的想法。我以后還要繼續讀下去,為以后的語文學習打好基礎。
俗話說的好:“有錢能使鬼推磨。”有了錢,就可以買自己想買的東西;有了錢,就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有了錢,就可以去自己想去的地方。
上個星期天,我在家看了一本書,叫做《歐也妮。葛朗臺》。在看完這本書后,給了我很大的啟示。
故事是說了:老葛朗臺的獨生女兒,天真美麗的歐也妮愛上了破產落魄的表弟夏爾。為了資助夏爾,她將父親給自己的金幣全部贈給了他,這一舉動激怒了愛財如命的老葛朗臺,父女倆發生了激烈的沖突,一向膽小而嫻熟的母親因此一病不起,而歐也妮這個癡情的姑娘,最終等到的卻是發了小財的負心漢。
既然名著已經成為高考的一部分,把握高考名著閱讀題的備考策略也就至關重要。
一、明確考題題型
為了避免簡單的考查識記,名著閱讀題的考查題型采取了主觀題與客觀題相結合,主觀題兩道,共十分,以簡答的形式呈現。客觀題一道,共五分,以雙項選擇的形式出現,縱觀2008~2012年的高考中,題干皆表述為“下列有關名著的說明,不正確的兩項是”,即要求考生辨識錯誤的選項。本類試題從2008年開始出現于江蘇高考試卷,五年高考中,題型沒有發生改變。
二、明確命題范圍
必須認真研究《考試說明》中相關的命題要求,研究歷年高考真題,明確出題的指向,才能使教學有的放矢。江蘇省歷年高考“文學名著閱讀”題的考試范圍,主要是《考試說明》中推薦的10部文學名著:羅貫中的《三國演義》、曹雪芹的《紅樓夢》、魯迅的《吶喊》、巴金《家》、沈從文的《邊城》、巴爾扎克的《歐也妮·葛朗臺》、海明威的《老人與海》、郭沫若的《女神》、的《雷雨》、莎士比亞的《哈姆萊特》。根據2013最新江蘇省高考語文《考試說明》,的《雷雨》改換成老舍的《茶館》。其中中國作品7部,外國作品3部。體裁豐富,小說7部,戲劇2部和現代詩1部。每份試卷涉及的試題共為7部名著,簡答題兩道,各涉及一部名著,客觀選擇題涉及5部;每個選項涉及1本書,選出2個答案,選對一個得2分,選對2個得5分。2008年名著閱讀選擇題的五道選項分別涉及《女神》《家》《三國演義》《歐也妮·葛朗臺》《哈姆萊特》,第一道簡答題關注于《吶喊》,第二道簡答題則是關注于《紅樓夢》,另外三部作品則沒有涉及。
三、明確設題角度
《考試說明》對加試中設有名著閱讀題進行如此的說明:“要求了解名著名篇的主要內容、藝術特色等。”因此名著的設題角度可以說是多方面,從情節、人物、環境、主旨、風格、手法多個角度都可以命題。
(1)明確雙項選擇題的設題角度。主要要把握錯誤選項的設題角度,避免混淆。以2008~2012年的高考真題來剖析,名著選擇主要會從以下兩個角度設題:①曲解錯解。對文章的內容作出錯誤的解釋,使選項的表述和原著的內容不相符。2009年選擇題E選項中關于《老人與海》中的老人“終于保住了馬林魚”的表述就是對原著內容的錯解。2010年D選項錯認為《哈姆萊特》中哈姆萊特的復仇舉動是為了爭得騎士榮譽。2011年B項將《家》中覺民給覺新寫信的情節錯判為覺新給覺民寫信;E項將《歐也妮·葛朗臺》中老葛朗臺放棄搶奪梳妝匣的原因錯判為女兒拿刀以自殺威脅。②張冠李戴,把本不屬于某個人物的情節、特征或者不屬于某部作品的內容強加到這個人物或這部作品中。2008年試卷中A選項中將郭沫若創作的《鳳凰涅槃》和《女神之再生》兩篇作品內容混淆、對應錯誤;C項將《三國演義》曹操敗走華容道后哭郭嘉的情節誤判為哭荀彧。2009年A選項將小說集《吶喊》《風波》中固守舊制度的九斤老太錯誤地歸結為維護封建統治勢力的代表人物。2010年A項將《阿Q正傳》中,砸靜修庵的龍牌,拿走宣德爐等本是關于假洋鬼子的情節搬到阿Q身上。2012年B項將《雷雨》中當年周樸園所迎娶的有錢有門第的小姐錯判為蘩漪;D項將《邊城》中被稱作“岳云”的儺送誤判為天保。
(2)明確簡答題的設題角度。歸納近五年的名著閱讀高考真題,可發現以下幾個設題角度:①人事場景的判斷。側重考查考生在熟讀名著的基礎上能否進行有效地回憶與辨識。2008年簡答第一題要求考生能將“夏瑜”“九斤老太”“閏土”“單四嫂子”“陳士成”這五個人物分別與魯迅小說集《吶喊》中的作品做出正確的對應。2011年簡答第一題是針對《紅樓夢》判詞的辨析和考查,要求考生能夠對“枉自溫柔和順,空云似桂如蘭。堪羨優伶有福,誰知公子無緣。”這一判詞做出準確的判斷和深入的理解,能夠回憶辨識其中的“優伶”和“公子”所指何人。2012年簡答第一題要求考生從題干所給的一首詩來對《紅樓夢》的“黛玉葬花”和“寶玉娶親”的情節做出準確的辨識和判斷。②人物形象的總結。此類題型側重于考查學生能否對人物典型形象做出全面完整地認識和理解,能否辨識、再現或者概括、闡述體現個性特征的典型情節。2009年簡答第一題是關于《歐也妮·葛朗臺》中的老葛朗臺的人物形象,考查學生對吝嗇鬼這一形象的認知把握程度。2010年簡答第二題更具有針對性地要求考生從《三國演義》中“許攸投奔曹操”的情節去歸納概括曹操這一人物形象。③故事情節的概括。側重考查學生對名著故事情節的識記能力和概括復述能力。對某部作品、某個章節或篇目、某個事件進行簡明扼要的敘述。2009年簡答第二題要求考生能夠回憶并且概括《紅樓夢》中“冷子興演說榮國府”這一情節。2011年簡答第二題需要學生在對《雷雨》全篇情節的整體把握上,提煉、歸納魯侍萍所經歷的人生悲苦。④典型概念的理解。此類考題側重于考查學生能否理解并解釋每部作品中出現的經典型的概念,立足于學生對作品內容和主旨的理解。2008年簡答第二題需要學生理解并解釋《紅樓夢》中“金玉良緣”和“木石前盟”的含義。⑤作品主旨的探究。側重考查學生對作品意蘊的了解,把握作家在不同的人物、情節上所投射的思想意蘊,因此此類題型往往和情節、人物相聯系。2010年簡答第一題需要考生能夠結合人物形象理解并闡述《老人與海》中的主旨句“一個人可以被毀滅,但不能給打敗”的含義。2012年簡答題第二題要求考生能從魯迅的《藥》中的不同人物的語言中來探究其對革命者夏瑜的態度。
四、明確答題策略
在名著加試題中尤其是簡答題,要掌握解題的技巧和方法。
(1)審清題干要求。注意答題的切入點:是針對人物形象出題,還是針對故事情節,或者是思想主旨等;是要求“分析”還是要求“概括”;“分析”則需要結合具體內容進行闡述,“概括”則點明特點,無需闡釋。
(2)答案組織要點。不同的題目,其答案組織要點各不相同。概括故事情節時,需要從時間、地點、人物、起因、發展、結局這六個要素去組織答案。歸納人物形象,需要抓住人物的身份、地位、教養、經歷及重要情節和人物之間的對比。人事場景的判斷,復習備考時要熟悉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和主要故事情節,注意識記和辨別。典型概念和作品主題則需要在識記作品人物情節的基礎上,作出相應的歸納評判。
(3)語言簡潔通暢。一方面要將人物、事件、主題交代清楚,另一方面精煉簡潔、明白曉暢,避免顛三倒四、雜糅冗長、大而無當、表意籠統。
內涵式閱讀體驗主要有如下幾種方式:
一、為學生創設情景,讓學生在誦讀中體驗
“讀”是實施體驗式學習的最有效途徑之一。課堂上,要讓學生進行有情味的朗讀,讀出疑問,讀出氣韻。通過朗讀、默讀、范讀、齊讀、分組讀、分角色讀、美讀、精讀等形式,讓學生充分感知語言材料,促進知識的內化,陶冶情操,開啟智能。通過讀,學生作為教學的主體全身心地投入課文中,與作品對話,與自己的心靈對話。任何優秀的文學作品都是為了抒發作者內心的情感,表達內心體驗。課堂中教師要為學生營造一個朗朗誦讀、默默思考的全新學習氛圍,讓學生通過誦讀、思索、品味,體會作者在課文中所寄予的思想情感,讀出個人的體驗和感悟。
有的文章所表現的內容距離學生比較遙遠,學生往往進入不了角色。這時便需要教師在課文所表達的思想感情與學生的心靈之間搭橋。陳暉老師講課風趣幽默,深受學生歡迎。他讓學生讀魯迅的《藥》時,既讓學生聯系當時的社會背景理解華老栓一家的不幸命運,又啟發學生從國民劣根性這一角度去思考革命者夏瑜的悲劇根源,進而讀出魯迅那穿越時空的深邃的眼光。
二、指導學生在品味字詞中獲得體驗
如果說朗讀把學生帶入到一片神奇的“森林”之中,那一段段精彩的語句,那一個個巧妙的詞語,定會讓你回味無窮、流連忘返。通過品味詞語,學生獲得的體驗才能更加真切。如講《守財奴》時,我把課文里描寫葛朗臺的字詞單獨羅列出來,搶奪梳妝匣這個故事情節里,“瞪著金子的眼光”一句非常形象生動,我問學生:“什么是金子的眼光?”學生們積極發表自己的看法,有的說是閃閃發亮的眼光,還有的認為是餓虎撲食、老鷹捉小雞時的那種攫取的目光。品味葛郎臺見到金匣子時的一“縱”一“撲”,以及臨終前那駭人的一“抓”等幾個傳神之詞的巧妙運用,學生們更加深刻地體會到了葛郎臺的貪婪本質。
三、倡導對話,使學生的知識經驗得到豐富和升華
教育教學在對話中生成、發展和完成。《語文課程標準》中說:教學方法“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教科書編者、文本之間的多重對話,是思維碰撞和心靈交流的動態過程。”即是說,閱讀以文本為中介,通過師生間的對話,激活學生的創造潛能,完成語言訓練的任務,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學生主體的體驗,是推動以對話為特點的閱讀教學過程進入最佳狀態的重要保證。在對話的場景中,由于充分展開了思與思的碰撞、心與心的接納、情與情的交融。每個學生都能感受到自主的尊嚴,感受到自身存在的價值。
四、比較鑒別,在對比體驗中加深印象
有比較才有鑒別,在教學中可引進課文的原稿或修改稿,并比較兩者的優劣。在教學《守財奴》時,我提問學生:葛朗臺稱贊女兒為什么說“你真是我的女兒”,而不說“你真是我的好女兒”?經過啟發引導,學生終于明白了葛朗臺并非一般地稱贊女兒“好”,而在賞識女兒像“我”一樣為了金錢什么都可以拿去交易。葛朗臺只會說“你真是我的女兒”,而不會說“你真是我的好女兒”。通過這么一比較,讓學生真正深入到葛朗臺的內心世界,窺見了他的丑惡,一石雙烏,同時收到語言教育和人文教育的良好效果。
只有通過深入比較,才能真正認識事物的本質特征。將品質相近或相反的人物對比閱讀,高尚愈顯其高尚,卑鄙愈顯其卑鄙,以此來激發學生的感情,陶冶學生的人格情操。我在講解《守財奴》中葛郎臺臨死前的情形時。引入中國文學史上的吝嗇鬼形象嚴監生的死亡過程,通過分析比較這兩個不同國度、不同時代的吝嗇鬼的死亡過程,學生可以透過文本深切地感受到葛朗臺貪婪本性的社會根源,從而更深刻地理解巴爾扎克對小說人物的處理、刻畫藝術。
五、馳騁想象,有利于學生內心體驗的豐厚和深化
想象是人類通向藝術殿堂的翅膀,是培養學生人文素養和創造性思維能力的重要手段。好的作品往往是一個空框結構,只向讀者提供一個多層次的結構框架,其間匿藏著許多“空白”,有待于讀者去發現、填補和闡析。讀者只有調動自己的聯想力和想象力,才能形成自己的真切體驗。獲得個性鮮明的深刻理解。
《項鏈》的結尾給人留下了豐富的想象空間,我鼓勵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設想一下瑪蒂爾德知道項鏈是假的以后會出現一種什么樣的表情?大家大膽想象,踴躍發言,有的學生說:“瑪蒂爾德悔恨不已,從此拋開享樂思想和虛榮心,開始腳踏實地的生活。”有的學生這樣設想:“女主人公百感交集,從此喜怒無常,精神崩潰,最后郁郁而終。”還有的學生認為瑪蒂爾德一定會惱羞成怒,和佛來思節夫人對薄公堂,討回項鏈。同學們振動想象的翅膀,為《項鏈》續寫了一個個生動精彩的結尾。通過豐富的想象,學生們深刻領悟到了文章結尾“空白”的藝術魅力,從而將他們引入一個含蓄空靈的藝術境界。
大表弟的梗是指英國影視演員丹·史蒂文斯。因為在英劇《唐頓莊園》中,飾演的角色MatthewCrawley,是LordGrantham的三重表親,唐頓莊園的Mary,Edith,Sybil的表弟,因此,被中國觀眾親切地稱呼為“大表弟”。
《唐頓莊園》是由英國ITV電視臺出品的時代迷你劇,由布萊恩·珀西瓦爾、詹姆斯·斯特朗聯合執導,朱利安·費羅斯編劇,休·邦尼維爾、伊麗莎白·麥戈文、瑪吉·史密斯、丹·史蒂文斯、米歇爾·道克瑞等領銜主演。
背景設定在1910年代英王喬治五世在位時約克郡一個虛構的莊園——“唐頓莊園”,故事開始于格蘭瑟姆伯爵一家由家產繼承問題而引發的種種糾葛,呈現了英國上層貴族與其仆人們在森嚴的等級制度下的人間百態。
(來源:文章屋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