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鄉愁朗誦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語文教學;《鄉愁》;美育滲透
中圖分類號:G63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010X(2015)03-0050-02
生活中不是沒有美,而是缺少發現。語文課文中蘊含著許許多多美育因素,但教學中往往缺乏發掘與滲透。美育滲透要有意識地讓學生接受美的熏陶,增強美的感受,在不知不覺中享受美的感動,產生美的追求。在此,僅以余光中先生的《鄉愁》的教學為例,談談一些做法。
一、妙語導課,創設美的氛圍
新課伊始,最忌教師一上課就板書課題,再好的內容也難以顯出其美的特質來。因此,精心設計一段導語,緊緊抓住學生的注意力,創設一個美的氛圍,就顯得十分必要。在教學本課前,我設計了這樣的導語:
“愁”是文學作品恒久的主題,古人早就有許多寫鄉愁的名句,讓我們來欣賞一下(多媒體):
(一) 李清照的愁: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
(二) 李煜的愁: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三) 賀鑄的愁:試問閑愁都幾許?一川煙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
古人通過形象的比喻來表達濃濃的愁思。李清照的愁太沉太重,船載不動;李值某釤多太長,如春水東流,綿綿不盡;賀鑄的愁太密太細,剪不斷理還亂。他們都能借助形象來表達愁思。今天,讓我們來品味一下臺灣詩人余光中先生的《鄉愁》吧,看看他借助什么形象來表達鄉愁呢?
一二分鐘的開場白,創設出奇妙、新奇的氛圍,讓學生明白原來愁這種看不見、摸不著的情感,竟可以用文字表達得如此美妙。激發了學生學習新課的濃厚興趣。
二、配樂誦讀,體會音韻美、意境美
有了一個好的開頭,美的氛圍,隨后教師以配樂朗誦將這種美進一步擴散、加濃、放大。讓學生輕輕的閉上眼睛聆聽。教師選放一曲舒緩而傷感的古箏曲,和著舒緩的音樂節奏用淡淡的、略帶傷感的語調,聲情并茂地朗誦:
小時候
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
我/在這頭
母親/在那頭
長大后
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
我/在這頭
新娘/在那頭
后來啊
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
我/在外頭
母親啊/在里頭
而現在
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
我/在這頭
大陸/在那頭
學生陶醉其中。優美的音樂,回環往復的詩歌,一唱三嘆的音韻美征服了他們,完全可以收到舞臺上表演的藝術效果。這份濃濃的鄉愁深深的打動了學生,他們很容易地理解詩歌形象:小時候的郵票、長大后的船票、后來的墳墓、現在的海峽所呈現出來的凄楚意境;腦海中浮現出的一幅幅動人的畫面:小時候離家讀書,鄉愁唯有通過那小小的郵票,以寫信的方式向母親訴說心中的思念,以一封封家書解鄉愁;長大后為生活所迫奔走他鄉,既思念母親,又思念新婚的妻子,縷縷鄉愁只有寄情于那一張張來來回回的船票,一次次探親;后來一方矮矮的墳墓,把詩人與母親、生者與死者永遠的隔開了!母親的死別,無法化解鄉愁,現在那一灣淺淺的海峽把游子與大陸分離且無法逾越,依然難解鄉愁。
之后,再作進一步的教學,在理解詩歌內容的基礎上,教給學生朗讀技巧,讀出詩歌的節奏感,注意語調及重音的處理,通過有表情地朗誦課文,讀出詩歌的音韻美來。再讀,竟發現每一節鄉愁是“在這頭”、“在那頭”的回環反復;還有四節中“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淺淺的”在同一位置上運用,更使全詩顯得低回掩抑,如泣如訴,不知不覺間竟能背誦了。此時,學生對這首詩的音韻美、意境美有了深刻的感受,但似還意猶未盡,由無意識的感受開始轉入到有意識的追尋美。
三、 察其外形,體會結構美
這首詩除了聽覺上給人凄美感外,在整首詩的結構上,全詩共四節,每節四行,節與節之間均衡對稱,長短句式相結合,于整齊之中有參差之美,更有學生說,看《鄉愁》的每一節外形似一只小船,尖尖的船頭,窄窄的船身,正準備越過淺淺的海峽,駛向心靈的故鄉呢!
四、發散練習,創造美
為什么一段耐人尋味的故事會多次在朗誦教學中被引用?為什么雖然無奈還必須不厭其煩地講呢?這要從講堂上面對學員們使用一切可能被利用的攝錄設備(攝像機、錄音機、手機)“錄”課說起。
近幾年,常樂于收到邀請為大學、主持人提高集訓、全國朗誦考級、高考前培訓、企業文化培訓等機構講授文藝作品演播、朗誦、語言表達藝術相關內容。學員們對語言藝術的熱愛,對教師的信任和熱情,每一次我都很享受教學相長的過程,大家越是信任,就越是有一種使命感和責任感。然而,有一種尷尬卻怎么也無法躲避,而且必須要面對,那就是上面提到的“錄”課。記得有一次也是較夸張的一次,一進講堂就感到現場熱的氣氛超出以往,當走上講臺,除了學員們熱情洋溢的目光,撲面而來的還有那許多先我一步占據了講臺的錄音機、手機等“錄課”設備,它們早已整裝待發;再抬頭看,最后面兩排攝像機隆重的專業化的支在了三腳架上對著講臺……我笑了,向大家說:“今天改新聞會啦?”一時無語,面面相覷,忽然有人反映過來,大家隨之而笑。請大家落座后,無奈之下我又一次不厭其煩講了那故事,仍語重心長:“大家可能記得唐代詩人盧綸的《塞下曲》:
林暗草驚風, 將軍夜引弓。
平明尋白羽, 沒在石棱中。
詩中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漢朝飛將軍李廣出獵,大隊人馬夜路行進,飛將軍忽然發現路邊草樹晃動,他判斷是只猛虎,說時遲,那時快,飛將軍迅速舉箭、箭出、命中,攔腰穿透了大獸,箭也牢牢地叉在老虎身上,飛將軍欲拔箭抬虎,卻大驚:這怎么不是虎,竟是一塊虎型巨石?!飛將軍詫異:‘我怎么會有這么大的力氣?!’于是再射,可出去的箭被巨石彈得杳無蹤影……”故事講完了,我請大家解悟其中的含義,又是面面相覷,少時,有學員試探著理解說:第二次射箭沒成功是因為有雜念了,不專心了。大家附和,我說,我更愿意理解第一次是一念真心。一念,是指只有一個目的,沒有別的念頭或想法,形容專心只做一件事。“真”字在詞典中的解釋是與客觀事實相符合,與“假”、“偽”相對。真誠,真心。我接著說真心是人的本能,是人本來具足的能力及能量,只是我們對它沒有足夠的認識。飛將軍本能的一念真心可使竹箭穿頑石,可見這一念真心的能量,大得不可思議,它屬于每個人。
近年來一些發達國家傾力研究這樣的課題―― 宇宙的形成,也就是研究宇宙是怎樣產生的,美國科學家經多年用數學演算后得出了這樣的結論:宇宙是爆炸產生的,是一個叫做原點的東西爆炸形成了宇宙,還特別告訴大家原點有多大――一個頭發絲的橫斷面能裝一百萬億、億、億個原點。這樣的體積不能說它有,也不能說它無,爆炸不知從何時開始, 也不知何時結束,如果非要給這個原點一個直觀的定義那可視為它是一種能量。若依照傳統文化經典的解釋會對原點說的更清楚更明了――它“過去無始,未來無終”,是心念,是起心動念。我們不難理解原點就是念頭。科學為我們證明了這種心念的能量大得能形成宇宙,那么反觀李廣射石給我們的啟示那是很深的,毫無疑問,一念真心蘊涵無盡的能量,雖不可思議卻是自然規律、客觀事實。科學為我們建立了信心,求證了方法,我希望大家不要期待課后三心二意地反復聽錄音、看錄像,放下各種攝錄設備,也就是放下不專的二心,用一念真心傾聽,用一念真心領悟, 就在課上解決問題,相信自己,你會看到一念真心化腐朽為神奇,你會相信,一念真心會幫你敲開朗誦藝術之門。
那次課上和學員們研習的作品是當代著名詩人、評論家余光中的詩《鄉愁》。
余光中,祖籍福建,1928年生于南京,曾就讀于金陵大學、廈門大學,1949年隨父母遷香港,次年赴臺灣,曾赴美進修,后任臺灣中山大學文學院院長。一生圍繞思鄉著有許多詩文,被稱為“鄉愁詩人”。這首家喻戶曉的《鄉愁》情深深意切切,淋漓盡致地道出了一個游子夢牽魂繞歸故里的思鄉情和中國情。詩中一枚郵票、一張船票、一方墳墓、一灣淺淺的海峽,濃縮了詩人漫長的望鄉之悲旅;我們仿佛聽得見他那綿綿的低訴,我們看得到他滿含淚水望穿了的雙眼; 隨時間的腳步從 “小時候”、“長大后”、“后來啊”、“而現在”他一路走來,把對母親、妻子的思念與對祖國的巨大之愛濃濃地融在了一起。所以,我們在朗誦這篇作品時要真切體會他曾說的“我的血系中有一條黃河的支流”的肺腑之言,從中體會炎黃子孫對母親、對祖國的孝道。
尊敬的各位領導、敬愛的各位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下午好!
今天,* *一中,師生歡聚一堂,共慶五四青年節;
今天,書香校園,選手摩拳擦掌,再譜朗誦新篇章。
緊張的期中考試剛剛拉下帷幕,為了緩解壓力,活躍校園氣氛,校領導特意籌劃了幾項別開生面的活動。今天,在這明媚的陽光下,和煦的春風里,詩歌朗誦會如期而至。我們本次詩歌朗誦會的主題是讀書、立志、成才。在誦讀中,我們與歷代圣賢平等對話;在誦讀中,我們感受歷代圣賢的思想:
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循循善誘的孔子猶在眼前;
富貴不能,貧賤不能移孟子的話猶在耳畔;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的名言讓我們腳踏實地;
無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莊子讓我們懂得了勤學不輟的道理;
讓我們在誦讀中傳承民族智慧,讓中華五千年文化滋潤我們茁壯成長!
節目主持串詞:
七年級組
我們首先進行的是七年級組比賽,有請1號選手呂金蓓為我們朗誦一首春意濃濃的詩歌――《春日抒懷》。
欣賞同樣的春日,心情愉悅的人會看到:天藍得可愛,云白的迷人;心情郁悶的人卻感覺:天傷心地藍著,云無奈地白著。處于同樣的社會,有的人如行尸走肉,雖生猶死;有的人因為有了俯首甘為孺子牛的精神,雖死猶生。請聽2號選手李芳慧給我們朗誦《有的人》。
華夏文明,上下五千年,是黃河哺育了億萬炎黃子孫。啊!黃河,我們的母親河,我要為您唱一支贊歌,請聽3號選手劉蘭朗誦《黃河頌》。
一首充滿激情的黃河頌過后,讓我們欣賞4號選手楊恩慧帶來的《女孩》。
梅花向來是文人墨客的筆下寵物,為什么呢,聽完劉君的《詠梅》詩二首,相信你會心領神會,下面有請5號選手劉君。
一曲我們民族的偉大精神,將要在你的哺育下發揚滋長的黃河頌剛剛還在耳邊縈繞,洋裝雖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國心的赤子之情已上心頭。有請6號線選手楊文靜為我們朗誦《我的中國心》。
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競折腰,以偉人的筆觸描繪了壯麗河山的雪景,下面有請7號選手楊晴為大家朗誦《沁園春 雪》。
欣賞完一代偉人留給我們的精彩篇章后,我們再去聆聽一下那如泣如訴、感人肺腑的呼喚《,你在哪里》,有請8號選手尚威偉。
相同的篇章,不同的風采,下面有請9號選手劉建華偉我們朗誦《沁園春 雪》。
一曲黃河頌唱遍了大江南北,也唱進了每位同學心里,下面再次欣賞《黃河頌》,朗誦者10號選手秦聰。
主席詩詞如此膾炙人口,引無數選手爭相傳誦,下面再次欣賞《沁園春 雪》,朗誦者11號選手張文博。
聽著七年級小選手聲情并茂的朗誦,我好想看到了朗誦習慣在我們一中校園已蔚然成風那是孕育語文素養的一片希望的田野。有請12號選手韓晴晴《在希望的田野上》。
九年級組
欣賞完七年級的朗誦后,我們有請九年級組1號選手李婷婷為我們朗誦《陽光少年》。
父親那樣小,小如一枚繡花針,不留痕跡;父親卻又是那樣的大,他寬寬的肩膀,是兒女的整個天空。下面欣賞《父親的小》,朗誦者2號選手楊麗丹。
一片白云,一條小河,一杯香茗。。。。請欣賞3號選手尚然的《白云。小河。香茗》。
念故鄉,念故鄉,故鄉真可愛;天甚清,風甚涼,鄉愁陣陣來。有請4號選手王妍,她朗誦的題目是《鄉愁》詩二首。
孩子是媽媽的希望,我們都在媽媽的關愛中成長。小羊羔也懂跪乳之恩,我們更應該學會感恩,為了老師的諄諄教導,為了含辛茹苦的母親,讓我們《做最好的自己》。有請5號選手趙小雪的《做最好的自己》。
做最好的自己,就能找回信心和勇氣,6號選手秦苗苗《我找回了信心和勇氣》。
下面欣賞新月派詩人徐志摩的經典之作《再別康橋》朗誦者7號選手劉倩。
我驕傲,我是一棵樹,有了山的昂首屹立,有了海的坦蕩磅礴,我會更加茁壯成長。8號解楠《我驕傲,我是一棵樹》。
驕傲的樹有了陽光雨露,就會茁壯成長;堅強的她找回了信心和勇氣,就能微笑著面對明天。9號黃楠《微笑著面對明天》。
悄悄地我走了,正如我悄悄地來。我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云彩。優美的詩句里掩飾不住淡淡的惆悵,濃濃的執著。有請10號選手李超《再別康橋》。
一首優美的《再別康橋》之后,我們跟隨11號選手李慧芳感受那《自然的微笑》。
一張張再平凡不過的白紙,一只只再普通不過的紙船,載滿了女兒濃濃的思念,請欣賞12號選手李欣的《紙船》(外一首)。
結束語
最是書香能致遠,書香蕩滌我們的思想;
腹有詩書氣自華,好書養育我們的靈魂。
相信同學們會以此次活動為契機,愛上朗誦的。
同學們,熱愛朗誦吧,它能夠讓你感受豪邁的激情,深邃的思想;
摘要:人教社初中語文第三冊《鄉愁》一課,收集了臺灣詩人余光中和席慕蓉的同題異作,兩首詩通過各自不同的物象,表達的是同一主題——海外游子對故土、故國濃濃的眷戀之情。本課的教學目標是:通過創設情境,使學生體會詩作的意境和感情,進而背誦詩篇,培養語感,打好新詩鑒賞的基礎,以實現“知情合一”。
關鍵詞:語文;信息技術;知情統一
中圖分類號:G43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1-7503(2014)01/03-0107-02
國家教育部制定的《語文課程標準》提出了要“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的基本理念,要求廣大教師注重現代化科技手段的運用,使學生能夠開闊視野,提高學習效率,初步獲得現代社會所需要的語文實踐能力。作為教師,我們應告別“一支粉筆走天下,只落得兩袖清風,一身粉末”的形象,應適應教育媒體的現代化趨勢,從而達到教育技術現代化的要求。
一、優化整合的多媒體VCD教學資源
多媒體VCD,是運用VCD機來點播音頻、視頻、動畫、圖形和文本的一種新型的教學媒體。湖南省教育音像出版社已開發出系列的多媒體VCD光盤,它將各種教學資源優化整合,為師生自主選擇教學資源提供了廣闊的平臺,同時,它以其信息的多元化、多樣化,為學生提供了生動、活潑、豐富多彩的學習環境。從教學方式、手段來看,它有別于傳統教學手段,它可以使語言文字所描述的內容變成形、聲結合的畫面圖式,讓靜態的審美對象活躍起來成為動態的審美對象,使學生直接受到美感熏陶,從而實現知識與情感的和諧統一,達到最優化的教育教學效果。總之,優化整合的多媒體教學資源帶給了我們一個更寬更廣的創意空間。
二、創設情境,激感
《新課程標準》強調語文教學應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注重語文素養和人文素養的熏陶,特別是在教學情感豐富,內容含蓄的詩歌時更應注意。然而,學生受時代、閱歷,特別是情感體驗的限制,作品情感與學生情感之間存在著一定的差距,多媒體VCD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就可以拉近學生與作者之間的距離,使學生較好地理解詩歌的情感。以《鄉愁》為例,為引領學生走進自己所不熟悉的鄉愁世界,更貼近更真切地體會作者對故土、故國的眷戀之情,授課之初,筆者借助多媒體VCD資源播放“課文朗讀”部份,聲情并茂地范讀,屏幕上作者的畫像,詩文中形象的物體,配合以舒緩、低沉的音樂,營造出一種特殊的情境,叩擊學生的心靈,將他們的情感流向引入到作者的情感軌道上,從而引起審美共振。之后,筆者穩穩地抓住這一契機,播放多媒體VCD音像資源中“朗讀指導·示范”部分,學生邊聽邊讀,都沉浸在“與詩人談話”之中,都為詩歌的魅力所折服,都為朗誦者的高超技藝所感染,他們全神貫注地欣賞著、陶醉著、朗誦著。一時間,詩文中那種故土、故國與人的血脈相連的思鄉情結在課堂里散發開來,異彩紛呈。
三、啟迪思維,創造表現
詩歌的教學必須根據其文學特點,不僅注重領會其精練的富有節奏的韻律的語言,而且更應引導學生領悟詩人那強烈的感情和豐富的想象。而詩人豐富的想象,往往跨越時空,為了啟迪學生的想象思維,筆者利用多媒體VCD資源實現了教材難點到課堂亮點的難能可貴的審美轉化,同時,也豐富和擴展了學生的想象空間。這一環節,筆者首先用語言描述自己讀第一節詩后腦中出現的畫面,給學生以參照。與此同步進行的是選擇“內容拓展”中的一段視頻展示出來。教師深情的獨白加上《思鄉四韻》的配音渲染,使整個課堂都沉浸在母子依依不舍的離別情境之中,這些獨白的話語,喚起了學生的創作靈感,牽動了他們的思緒,學生們不由自主地逐個談論起二、三、四節的畫面,筆者則不失時機地為學生想象的畫面配以“背景音樂”中的歌曲,學生在品味中揣摩,在揣摩中創新,整個課堂洋溢在美妙和諧的氛圍之中,通過上一環節的學習,學生們在特定的情境氛圍中對“鄉愁”都有了各自獨特的理解和感悟,接著讓他們大膽地說出自己心中的“鄉愁”。一時間,學生創新思維的火花四處閃爍,他們的答案美妙絕倫:“鄉愁是窗前的風鈴,叮叮當當令人心傷”,“鄉愁是雨芭蕉,早瀟瀟晚也瀟瀟”,“鄉愁是故鄉那灣永遠流淌的小溪,無日無夜地奔流”,“鄉愁是別離時媽媽不斷的揮手”……這樣的自主、合作、創新的學習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與主動性,整個課堂的學習氣氛達到了。
四、再現情境,實現知情統一
一、導入環節,課內文章帶入叢書內容引出鄉愁
多媒體播放《鄉愁四韻》,再展示余光中的《鄉愁》,創設情境之后,教師深情表述:我們吃過了汪曾祺送來的鴨蛋,品味到了鄉愁;喝過了琦君釀過的春酒,也感受到了鄉愁。有人說,這個世界能留住人的不是房屋,能帶走人的不是道路。那些遠赴他鄉,天涯羈旅的游子們離開故鄉的時候是豪情萬丈,歸來時卻萬斛鄉愁。踏遍萬水千山,閱盡人間萬象,他們會埋藏多少欲說還休的心事呢?
二、賞讀鄉愁,深入文本,感受作者情懷話鄉愁
首先請學生速讀《鄉情》《剪不斷的鄉愁》《愁鄉石》《想北平》。然后要求學生選出自己最喜愛的文章并概括其內容,說說作者如何用文字或借助什么物體表達這么抽象深沉的感受――鄉愁。學生細讀文本,深入思考之后,他們也能談出自己的閱讀感悟。
生:我喜歡的是《愁鄉石》,文章主要講述了作者到日本鵝庫瑪島度假,隔著中國海看到了遠方彼岸的祖國,借著7顆灰色小石子抒發了作者對遠方故鄉的懷戀與憂愁。228頁第七段,體現出其他的游客游玩時的愉悅,與下文作者的憂愁相比較。(其他同學作批注)我覺得作者身在異國他鄉,無時無刻不思念祖國。這七顆小石子和作者一樣樸實無華,都無時無刻不在感受祖國的海浪。
師:是啊,作者的愁鄉之情就這樣蕩漾在這片海上。可是滄海之上,永遠也釣不回逝去的昨天、離別的故鄉。
生:我喜歡的也是《愁鄉石》,230頁倒數第三段和231頁的第三段。運用了對比和語言描寫的手法,將游伴們的碩果累累與“我”幾乎空手而歸作對比,將“我”內心的哀愁與失落生動地展現在我們眼前,使我感到了作者對這幾顆小石子的重視,和它們對于作者的價值,同時也寫出了作者對于祖國,對于故鄉的熱愛與思念和她內心深深濃濃的鄉愁韻味。
師:你說的讓我想到納蘭性德的那句“當時只道是尋常”,當初有卻不珍惜,失去了才覺得彌足珍貴。
生:同樣是這篇文章,我喜歡230頁倒數第五段,運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寫出了普通灰色小圓石帶給作者溫馨的童年回憶,將作者對于故鄉的思念,以及背井離鄉,常年在外漂泊的酸楚心情表達得淋漓盡致,而作者站在沙灘上,隔著中國海遙望故鄉的情景,帶給我們一股濃濃的鄉愁韻味。
師(總結):張曉風8歲就離開浙江金華遠赴臺灣。那些年少夢幻如水一樣的流逝了。“一千五百年間事,只有灘聲似舊時”,無論張曉風在文壇上有怎樣叱咤風云的影響,此刻她的生命之舟都靜靜地停泊在了這片海邊,一一檢點,化作一聲長嘆,兩行清淚,滿目煙云。
生:我喜歡的是《剪不斷的鄉愁》,這篇文章是寫作者得知可以回大陸探親的消息,辦妥手續和安排探親行程時喜悅、興奮和激動的心情,充分表達了作者對故鄉,對祖國的思念之情。
師(總結):是啊,人還未走,心已歸家。那你想想作者的故鄉是湖南,為什么首站不去,卻選擇了北京?宋之問有句詩: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作者此時就是這樣的心情。
小結:這個重磅消息猶如李白那晚聽到的笛聲,一夜之間散入春風滿洛城。39年,在歷史的長河中不過彈指一揮間,但對于每個生命個體來說,都是一段漫長的歷程。“三十余年如一夢”啊,也許“欲買桂花同載酒,終不似,少年游”。但不管故鄉怎樣千變萬化,故鄉的人還是會認得這個游子的。
生:我喜歡的是《鄉情》,令我感同身受的是204頁最后一段和205頁最后一段。請老師幫我讀。
(學生笑。師:為什么?生:我覺得可以理解,但朗讀水平不行。)
師:作者是一名漂泊在外的游子,時間一轉眼就過去了。作者的故鄉世事滄桑,但作者對故鄉的愛并沒有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流逝,而是越發深沉。不管故鄉如何變化,作者的鄉情都是一杯釅釅的茶、醇醇的酒。
師(總結):是啊,縱然功成名就,也掩不住靈魂里蕩漾的鄉愁,這種情懷一旦背負,就是一生。
生:我也喜歡《鄉情》,203頁第二段運用引用的修辭方法(學生批注),引用古詩“胡馬依北風,越鳥巢南枝”寫出所有動物對自己的出生地都深深地依戀,都有濃厚的思鄉之情,引出作者對故鄉的懷念之情。
小結:“蝴蝶夢中家萬里,杜鵑枝上月三更”,故鄉是每個游子心中的圣地。再踏故土,也許同學大多風流云散,也許故鄉早已物是人非。可在游子心中,依然“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生:我喜歡《想北平》,文章最后一段“還,不再說了吧,要落淚了,真想念北平呀!”我查閱資料,1936年,作者當時在青島。那時,日本帝國主義已經加緊了對中國的侵略,喪權辱國的“何梅協定”已簽訂,戰爭即將爆發,華北危急,北平危急,作者作為熱愛北平的愛國知識分子憂心如焚。思念家鄉之情同樣讓我想到艾青的詩句:“為什么我的眼里滿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我想此時的老舍和艾青內心都是一樣的,飽含了對家鄉的思戀之情。
小結:你說得真好。老舍的悠悠懷鄉之情溢于言表,拳拳赤子之心躍然紙上。有些往事不能回憶,有時故鄉無法想念。老舍像苦苦搜尋目標的獵戶,北平就是他心儀已久的七彩神鹿。滿弓的箭欲罷不能,只能任其出手,射中的卻是自己的心頭。
三、訴說鄉愁,從文本中走出,走進生活話鄉愁
教師先朗誦龍應臺《目送》中的一段話: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在和學生深入交流文本中作者鄉愁情感的基礎上,然后再聲情并茂地啟發學生:離開了那么久,家鄉的一草一木,一沙一石你還記得嗎?請回憶后動筆寫下。
(學生在老師的指引下,從文本中走出,回到自己的生活中,也能寫出自己對于鄉愁的理解。)
生:今天,我終于踏上了故鄉的土地,心中升起澎湃之情。我如今回到了我的故鄉,回到了生我養我的地方,吸一口故鄉的空氣,是一股親切的味道。一陣清風拂過我的臉頰,熟悉樸實的味道。今天,我回到了這里,回看一眼參天的古樹,小時,我曾在這里捉過知了,低頭望一眼刻在樹上的文字……
生:小時候的我是在老家度過的,老家在臨著長江的壩上。小時候我經常和哥哥們在長江邊上用泥巴捏成一個個小圓球,用葉子包著放在火上燒,待它們變硬,就可用作彈弓的子彈,這就是我小時候的一種樂趣。每每回憶,仍然讓我回味無窮。
四、我心依舊,老師自身感受話鄉愁
師:聽到大家對家鄉的深情回憶,再讀著作者感人肺腑的字字句句,老師也心潮澎湃。其實我也是一個背井離鄉的人,努力在合肥和大家過著一樣入鄉隨俗的生活。我也想到了我的故鄉、我的母親。我寫了一首小詩和大家分享:
故鄉是一壇陳年的老酒,
不忍開封,不忍開封,
哪怕抿上小小一口,
馥郁的芳香就會
潤了你的雙眸,醉了你的心頭;
故鄉是一座心靈的港灣,
何懼天涯,何懼天涯,
漂泊的游子將
所有的委屈,所有的疲憊
化作一只小小的歸帆,棲息在你溫暖的懷抱。
師(總結):有一首歌,不常聽,但一入耳,便能慰藉愁鄉之情。播放歌曲《故鄉的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