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描寫桂花的作文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作文三步法”主要通過有針對性、有階段地對學生展開“感知能力訓練”、“多維思維訓練”和“再生情感訓練”來逐步提高學生的感知能力、思維能力和情感能力。感知能力訓練程序由“理論訓練——操作訓練——成形訓練”三個步驟組成。
本學期我開始對學生展開感知訓練教學。下面本人就《作文三步法》感知“物”的能力訓練談幾點體會。在感知“物”訓練中,有如下幾個方面值得注意:
第一,感知“物”應從學生熟悉的生活內容入手。
《作文三步法》教材感知能力訓練習作安排四篇感知“物”的內容:1、杏樹。2、狗。3、海。4、小草。我們當地的孩子很少見過杏樹,如果讓他們感知沒有見過的“物”,肯定是寫不好作文的。教師應該學會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于是,我根據實際情況選擇平時較常見的桂花樹作為觀察感知對象來訓練學生的感知能力。
例文(一)《桂花樹》
①我家門前的桂花樹開花了。②每天清晨,桂花樹亭亭玉立,迎來送往著上班上學的人們。。③銀灰色的樹干托起一團綠云般的樹冠,密密肥實的葉片中點綴著,一簇簇星星點點的半黃色的小花,好像秋天田野里沉旬旬的稻穗,又像節日之夜金燦燦的焰火,熬是好看!④中午時分,還常看到許多蜜蜂、蝴蝶圍著她在歌唱跳舞。⑤傍晚清風吹來,花香四渥,把整個院都熏醉了,吸一口,甜津津的,清爽的。只要你從這兒經過,準會給你染上一身濃濃的馨香。桂花的芳香在花的王國可是出了名的。……
作者開頭一句點題。第二句用視覺感受桂花樹的形狀。第三句用視覺感受樹干、樹冠、葉片、花朵的色彩、形狀。第四句用聽覺、嗅覺、膚覺感受桂花樹聲音氣味。從習作上看,學生不僅能調動所有的感覺器官(眼、鼻、耳、手)感知事物,同時還能調動感覺器官感知“物”的全方位(上下、前后、內外),從不同角度,不同時態,不同情感等方面著手,使眼前的“物”呈現出了逼真的立體美、變幻美和動態美。
第二,感知“物”要選好觀察點。
只有對“物”進行細致觀察才能描寫具體。感知“物”的訓練,除了選擇熟悉的“物”入手外,感知訓練還應該學會選擇觀察點,“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這里的“橫”與“側”講的就是觀察點。選擇恰當的觀察點,才能有利于看清物的貌和特點。很多同學在描寫事物時不能做到具體形象,其關鍵是沒有把握“物”的特點。寫物的特點主要表現在“物”的形狀,顏色、音響、質地等方面,只有多方面地去觀察和感知,才能充分認識其特點,并進而真正把握它表現它。
例文(二)《草》
春天剛到,山坡上就冒出了星星點點嫩嫩的淡黃的小芽,一個個像剛落地的娃娃,擠眉弄眼地打量著這個世界。不幾天,再看,它們一個個又像魔術師玩魔術似的變了:多了、綠了、高了,在微風的吹動下,歡快地抖動著身子向你點頭微笑呢!散在這草絲中的各種各樣的花,像星星一樣調皮地朝你眨著眼睛。早晨,翠翠的葉片上凝著幾滴晶瑩的露珠,陽光下,特別耀眼。彎下身,掐下一片來放在嘴里嚼嚼,清涼中還有點甜味呢!難怪每天一大早,羊兒、豬兒、牛兒滿山坡都是,它們津津有味地啃吃這些嫩葉,就像饑餓的嬰兒吸著母親的奶液。然而奇怪的是,這些小生靈就像變戲法似的一夜之間又恢復了原來的形狀,在卷成筒形的葉蕊里,又抽出幾片新的嫩葉來,就這樣抽了又抽,仿佛那葉筒里抽不完的葉片。啊,小草,你真好,一刻也不停息地打扮著故鄉的春天!
作者通過視覺、聽覺、觸覺、味覺、從遠處、近處、高處、低處、靜態,動態感知春草的新、美、多,并且不斷換位,換時、換情的對“物”多角度的描寫。一幅質地優美,情思動人的畫面變呈現在讀者面前,令人喜而忘返。
第三,感知“物”還須運用上恰當的修辭手法。
例文(三)《綠葉》
夏天來到了,綠葉由淡綠變成深綠,葉片也比以前大了,厚了,滿滿地綴了一樹,展示出蓬勃的生機。她們互相依偎著,擁抱著,親切地嬉戲著,交談著。微風吹來,發出美妙動聽的聲音——“嘩啦啦……”那片片青翠欲滴、油光滑亮的綠葉,一團團,一簇簇,把樹木裝扮成一把把綠色的傘,一座座綠色的亭,把花朵陪襯得更加艷美。
作者采用擬人、排比修辭手法把綠葉可愛之處描繪出來。她們互相依偎著,擁抱著,親切地嬉戲著,交談著。微風吹來,發出美妙動聽的聲音——“嘩啦啦……”你會不由自主地稱贊,這是一處多美妙的景色啊。
例文(四)《小狗》
在許多動物中,我最喜歡的是狗,我家的小狗黑子,渾身都是黑色,只有脖頸處有一處白毛,就像一塊晶瑩的白玉,一面閃亮的小鏡鑲在那里,走起路來一擺擺的……。
正是作者用上形象的比喻,才使得筆下的“物”生動傳神富有情趣。我們在描寫“物”時,過去往往是三言兩語就無話可說了,其原因就是缺乏聯想和想像,且不會用上恰當的修辭手法。
第四,感知“物”還應浸透自己真情實感。
例文(五)《大海》
隨著腳下的震動,我終于相信我已置身于一望無際的海面前。看吧,海水泡哮著、洶涌著,那不是暴怒,那是大海的在歡笑,它擁著一朵朵碩大而又純潔的花在迎接著我,我仿佛置身于花海與歡迎的人群中。聽吧,海浪沖擊巖石所發出的巨大的聲響已為我匯成了一首雄壯的交響曲,那飛濺的浪花不正是等待我暢飲的一杯杯濃香的酒嗎?它在向我招呼著:快來吧,大海的胸懷是最博大的,它會任你盡情地享受。
第一曲:巧設情境,激發興趣
教師要善于創設情境,營造學生樂于寫作的氛圍,激發學生的寫作欲望,通過親身體會,才能寫出好文章。在三年級上冊第一單元作文《介紹一次活動》教學時,筆者組織學生吹泡泡比賽,先分組進行初賽,評出選手再決賽。要求大家仔細觀察比賽的場景,觀看同學的神態動作,體會人物的心情。學生身臨其境,樂在其中,寫的習作非常生動,有的寫泡泡形態、顏色變化萬千,美麗無比,有的自己比賽時心情激動、緊張、扣人心弦,有的寫熱鬧歡樂的比賽場面,學生自擬的題目更是精彩紛呈,有《吹泡泡》《一堂有趣的作文課》《我是魔術師》等。
第二曲:不拘一格,科學指導
筆者根據每一組課文的作文訓練要點,布置作文,使學生明確寫作目的,收集有關寫作素材,有意淡化針對題目的具體指導,鼓勵學生發揮創造思維,不拘一格地選擇角度去反映生活,表達見解,抒感。在《介紹家鄉的景物》的作文教學中,筆者制作了課件,利用多媒體展示南部風光:美麗的桂博園,迷人的升鐘湖,霓虹燈閃爍的嘉陵江大橋,筆者以桂博園為例,指導學生如何抓住景物特點寫。學生有的寫秋天桂花飄香的美景,有的寫文化路夜晚璀璨的燈光,有的描述了春天一群孩子在池塘抓蝌蚪,有的寫大人肆意踐踏桂博園草坪、采摘桂花的一幕,作者在文中發出呼吁:請保護我們的家園。試想,如果針對這一題目作具體指導,學生的作文也許都成了南部風景優美,哪來如此鮮活的描寫、深刻的思考?
第三曲:行筆成文,巧妙引導
淡化對具體文題的指導,并不是要放棄對寫作知識和技巧的指導。那么怎樣指導學生把頭腦中的形象通過語言文字生動地表現出來呢?
1.豐富學生的詞匯
詞匯是作文中塑造形象、表達思想的基本語言材料。詞匯豐富,表達時就得心應手,文章就生動感人。筆者在作文前要向學生提供可能運用到的優美詞句,并提供練習運用的機會。
2.提供仿寫的階梯
起步作文教學仿寫是有效指導學生寫作的階梯。教師要指導學生學會怎樣模仿,模仿什么。比如,學生初寫作文《家鄉的景物》時,指導學生模仿《美麗的小興安嶺》的寫作方法進行仿寫,初寫后挑選優秀的習作在班級中交流。在交流過程中,結合具體的作文引導學生要把認為最美的風景點寫具體。描寫的時候用上比喻句、擬人句等使事物更加生動形象。
第四曲:指導講評,交流展示
1.集體講評
作文講評時,筆者根據作文訓練的要求,選出有代表性的作文二三篇,進行集體講評。評講時,出示習作讀一遍,讓學生了解文章的基本情況。然后針對文章實際,引導學生共同討論。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大家你一言我一語,把作文的重點、難點就一一道出,在討論的過程中把握重點,相互學習,取長補短。
2.作文展示臺
設置多種多樣的作文展臺,譬如可以在教室的墻報開辟優秀習作展示欄,不僅可以讓學生之間互相學習交流,同時獲得了成功的喜悅,更升華了成功的體驗。
3.作文專輯
蘇教版四年級上冊第三單元包括《泉城》《九寨溝》《田園詩情》《桂花雨》四篇課文,文章文筆生動、語句清新,通過對景物的描寫表達作者對故鄉、對祖國的熱愛。本單元非常適合學生進行景物描寫方法的習作遷移學習。教學中,筆者圍繞“景物描寫”這一主題,將本單元課文進行整合對比教學,讓學生完整地認識寫景文章的不同寫作方法,通過實踐運用,最終落實“引導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這一目標。
單元導讀,整體感知
所謂“整體感知”,就是在一個單元內容學習之前,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對一個單元的課文內容整體感知,明確單元主題和學習要求,為本單元的學習奠定一份基礎。因此,筆者設立了“單元導讀課”,課堂上通過播放九寨溝、濟南泉水、荷蘭等影像資料,抓住契機,形成整體感知。學生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之后交流初讀印象,引發了學生想進一步了解的欲望。然后明確單元習作要求,讓學生做好準備。
深入感悟,提煉寫法
在學生對文本整體感知的基礎上,筆者設計了一個統領全文的問題作為切入點:你最喜歡哪篇寫景文章,把你感受最深的句段劃下來,寫寫自己感受。引導學生帶著問題批注閱讀,批注的方式多種多樣,可以是自己對文章內容的理解,也可以是對文章表達的情感所產生的共鳴,甚至可以是自己對文章內容的重新舉例等。再通過小組交流――小組匯報――教師相機引導,體會景物特征,指導感情朗讀,理解課文內容。
從本單元課文內容看,欣賞完名城濟南的七十二泉,又進入九寨溝的童話世界;領略過荷蘭鄉村的田園詩情,再沉浸在琦君故鄉那桂花的醉人芳香中……突破傳統文體劃分方法,從閱讀感受上來看,呈現在我們面前的是一幅幅美麗的風景。因此筆者又將全班學生分為四組,創設情境,讓每一組的學生化身成四篇課文的作者,以課文為基本的依據自主組織語言,分別介紹自己心中最美的家鄉風光,展示的形式多種多樣,合作與競爭的氛圍、自主選擇表達方式的愉悅、轉換角度體驗文本的新奇,為積累活動創設了良好的情境,讓語言得到了充分內化,也更有利于學習如何描繪家鄉的美麗景觀。而對于《桂花雨》一文的處理,筆者撇開整體上敘事的文體特征,引導學生去關注作者對于家鄉風物的描摹,對于童年快樂生活場景的描寫,對于家鄉人物風貌的描繪。通過學生的介紹和筆者的板書,四篇課文的寫作思路和方法也更加清晰地展現在每個人眼前,比如,從謀篇角度,《泉城》采用總分的方法,《九寨溝》采用了首尾呼應的方法,《田園詩情》則先概括介紹,然后以分鏡頭的形式具體展示。比如,從構段和遣詞造句的角度,《泉城》介紹每一處泉,總是先介紹位置,再具體描繪它們各自的特點;而《九寨溝》則采用移步換景的寫作方法,采用并列式結構,選取典型景觀,用生動形象的語言表現它們各自的特點。
實踐運用,完成習作
仿寫引路,隨文練筆 從中年級的階段目標考慮,仿寫范文對逐步提高他們的寫作水平是有益的。“仿”不是機械模仿,不是仿照范文生搬硬套。“仿”的目的是使學生學會運用從范文中學到的一些基本的寫作技巧和語言,激發學生習作的興趣。
《泉城》一課中有這樣一組排比句式:“這些泉有的白浪翻滾,好像銀花盛開;有的晶瑩剔透,好像明珠散落;有的聲音洪大,聽起來如虎嘯獅吼;有的聲音底細,聽起來如秋雨瀟瀟。”于是,筆者引導學生:“濟南的泉還有什么樣子,會像什么?”同時出示句式:“有的__,好像__;有的__,聽起來如__。”學生已有經驗被激活,加上豐富的想象,生成了許多精彩的語句,如“這些泉有的銀光閃閃,好像寶石閃耀;有的聲音清脆,聽起來如風鈴搖擺……”
豐富素材,梳理提綱 為了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上課一開始,筆者先出示寫作素材,播放青島風景的影像資料,激發學生回憶起自己游覽美景時的快樂情景。隨后讓學生打開話匣,進行口頭表達,說說自己都去過青島的哪些地方,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緊接著,繼續引導學生觀察交流,說一段話給同桌聽,同桌評一評他介紹的景色美不美,說的通不通順?說的目的是引導學生進一步豐富習作素材。說完評完之后,帶領全班同學回顧本單元學到的不同寫景方法,根據課件出示習作提綱“我想先寫――,接著寫――,我還想寫――,最后寫――”,先在心里想想,最后落筆用學到的寫作方法介紹家鄉青島。
一、古典詩詞在小學語文教材中的基本內容和教學形態
古典詩詞作為資源已經納入小學教材的詩歌大約有六個方面:(1)寫人,如《牧童》;(2)寫景,如《鳥鳴澗》;(3)敘事,如《從軍行》;(4)送別,如《送孟浩然之廣陵》;(5)詠志,如《示兒》;(6)哲理,如《題西林壁》。這六個方面的詩歌大約50首,分別編入小學語文教材的各個年級的每一冊課文之中。由于古典詩歌特有的表現形式和豐富多彩的內涵使古詩詞的教學充滿了情趣,是小學階段的學生最喜愛的一種學習范本,也是教師最有挑戰性的一種課型。
古詩的教學通常運用情境法讓學生在創設的情境中欣賞詩詞的意境之美、情感之深、描寫之巧、背景之厚重。結合深情朗讀,通過議、說的基本教學流程體會詩歌的意境,領會詩歌的情感。具體到一首詩的教學,“讀”是指通過不同形式的讀,領讀、引讀、齊讀等方式讀通、讀懂古詩的基本意思。“議”指在讀的基礎上,對古詩詞意義作進一步的探究,從字、詞的運用,詩意的內涵,作者的經歷,寫作背景的挖掘,詩人情感的演繹進行深度的評議,從中引發學生的思維,調動學生的想象,激勵學生從詩詞的意境中再現詩人當時所處的環境、情境、心境,將詩的內涵議深、議透。“說”是將“議”的場景氛圍加以理性化,通過說的環節加以梳理,使“議”變得有序有理、有情有境,讓詩詞的簡約通過師生的共讀、共議進行合理的想象變得豐滿起來,形象起來,生動起來,還原詩人創作時豐富的情感世界、自然世界和理性世界。
古詩詞在整個小學語文教學中所占的比重并不很大,但其內涵卻獨具特色,可供學習的要件極其豐富,是可以無限發掘的教學資源寶庫。
二、古典詩詞教學與作文教學的結合
古典詩詞作為一種教學資源已經深深地植根于語文教學這塊土壤中,其深邃的意境、豐富的內涵、神奇多變的表現手法讓后人嘆為觀止,是傳承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不可或缺的載體。如何讓它在語文教學的現實中發揮更有效的作用,讓古典詩詞這一資源得到更大的開發,有許多人已經進行了有益的嘗試。特別是將古典詩詞的教學與作文教學聯姻是古詩教學的一個創舉。
(一)作文引入擴大了古典詩詞教學的資源優勢
古典詩詞細細讀來猶如一幅幅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展現在眼前,之所以稱之為“經典”就是因為它具有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蘊,聚思想、藝術之大成。每一首流傳下來的古詩詞都反映了詩人所處的特定歷史背景,呈現給我們的是詩人詩情畫意的心境,金戈鐵馬的征戰,人生哲理的啟迪,舉頭望月的思緒……其內容之豐富,思想之深邃,想象之奇幻是其它藝術作品所無法匹敵的。所以把作文教學引入古詩詞教學之中,可以極大地發揮語文學科的資源優勢,為學生提供了無數個精美的寫作素材。
由于古詩詞的這種特殊的表現形式,這就為孩子的作文創作留下了不可窮盡的想象空間,他們可以憑借詩意的華美與用詞的精準展開想象的翅膀,遨游在詩人的心海,與詩人同命運共呼吸,演繹著詩人的傳奇人生。九年義務教育階段的孩子正處在認知世界、感知世界、體味人生的起始階段,這些孩子對什么都充滿好奇,性格特征表現為好動、喜問、接受能力強、充滿幻想但又很叛逆。而古典詩詞的表現手法恰恰是迷幻的,其意韻往往若隱若現,不容易一下子把握。需細細地探究追尋,方能刺激孩子的求知欲望,激發他們的想象,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沿著他們的性格特點引導他們逐步進入“讀”與“寫”的境界,讓他們在讀的過程中入情、入境,在寫的過程中有情、有境、合理有序。
讓讀古詩與寫作聯姻,既解決了當前“作文難”“作文假”的困境,又使古詩詞的教學得到深化和提升。
(二)讀古詩學作文豐富了學生的寫作素材
作文是小學階段學生學習中最為困難的一個環節,因為小學生的經歷和知識的局限性,學生的現實生活面比較窄,所以基本上沒有接觸學校、家庭以外的生活,生活單調,缺乏對社會和自然的了解和認知,所以,每到寫作文的時候,空話、假話一大堆。而把古典詩詞的教學作為學生的寫作素材是一種開創性的嘗試,具有深遠的意義。
以五年級閱讀課文《鳥鳴澗》為例,看古典詩詞教學與作文教學的結合。
這首詩是王維拜會朋友客居友人家里的作品,也是其山水田園詩中的精品。詩人借助鳥鳴澗優雅恬靜,空曠靜謐的環境,表態了對世俗生活的厭惡,對平淡清凈生活的追求和向往。要把這樣一首詩變成學生作文的寫作素材就需要讓學生理解感悟詩的意思,走進作者的內心世界。
通過反復誦讀學生可以知道這首詩寫的是傍晚到夜晚這一段時間鳥鳴澗的景色,進而可以想象這樣一幅畫面:晚飯后詩人獨自出門沿著彎曲的小路在桂花林中漫步,微風吹拂掛花無聲的飄落,散落于詩人的發梢,肩頭……聞著花的香味詩人仿佛被驚醒,放眼望去,夜已經來臨,眼前山色空明,寂靜迷蒙。讀著“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是不是有這樣的意境?讓學生邊讀邊體會、感悟。“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月亮慢慢地爬上山頂,清冽的光輝照亮了山谷,樹上的小鳥以為是天亮了,一下子被驚醒發出清脆的鳴叫。這小鳥的鳴叫使春天的山野更寂靜、更空曠……教學時可以通過課件,配音朗讀等方式激發學生興趣,打開學生的思路,引導學生進行想象,鼓勵學生把自己的所思所感說出來與大家分享、交流。
情與物融
我們的古典文學作品通常都是含蓄蘊藉的,作品的情感抒發往往不直接表達,而是寄情于物。
我們可以以《詩經》中的兩首詩為例:《關雎》寫君子對淑女的追求,得到之前,輾轉反側,寤寐思服;得到之后,“琴瑟友之”、“鐘鼓樂之”。這里,君子對淑女的感情既真摯又節制,讓人覺得“樂而不”,典雅含蓄。那我們還應注意一下,是什么原因讓這首詩歌呈現這樣的含蓄之美的呢?不能忽略了那“關關雎鳩”,也不能忽略了那“參差荇菜”。雎鳩和鳴,賦予了詩歌以聲音的美,荇菜的“左右流之”,賦予詩歌以畫面的美。這些自然之物的描寫,本身就奠定了優美的抒情基調,只有“琴瑟友之”“鐘鼓樂之”的優雅行為,才能與之和諧。再比如《蒹葭》,詩中的女主角甚至都沒出現,作者對水邊蒹葭反復描寫,就已經把自己的哀婉纏綿之意表達得蕩氣回腸了。而這種憂傷又不是太過濃烈的,這是孔子所言的“哀而不傷”,也呈現出了典雅含蓄之美。這兩首詩歌都是借助自然之物來達到抒情審美化的效果的。這是我們中國傳統的審美追求,亦即“天人合一”的審美境界,讓人和大自然處于和諧狀態,把人的喜怒哀樂放在自然山水之中,這樣的情感就不至于太過直白無味了,山水成了人情感物化之后的山水,所以“一切景語皆情語”。
古代的詩歌基本上都離不開對自然之物的描寫,比如“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比如“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比如“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比如“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這些寫自然景物的詩句,其實是把人的情感都蘊含在里面了,因為抒情的含蓄,所以也就有了審美的蘊藉。
舉個具體的例子說,有的詩人明明很失意,但是他的詩歌里也往往不會把這種失意很直接地表達出來,而是借助對景物的描寫來間接表達,讓我們在感受的詩人的情感的同時,還可以通過景物描寫來獲得審美的體驗。比如李白的《行路難》,“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我們感覺詩人舉步維艱,前路茫茫,可是呈現在我們眼前的依然是一派壯美的感覺,這就是景語的美帶給人的感染力。如果李白把《行路難》中寫景的句子去掉,全用直接抒情,那《行路難》就不再是充滿審美意蘊的詩歌,而是一個庸人牢騷滿腹的抱怨了。
在今天的寫作中,我們得到的啟示就是,抒情要找到一個寄托的物,比如我們思念一個人,可以思念與他(她)相關的一花一木;比如寫離別,我們可以讓離別的情境詩意一些,可以把離別放置在一棵柳樹的背景之下(也可以是一棵桂花樹、一棵梨樹、一棵棗樹、一片樺樹林等等);寫鄉下的爺爺奶奶,就把人物放置在麥田或者稻田等田園的背景之下等等,這樣人的活動就有了景致的烘托,既提升了審美的指數,又可以把自己干巴巴的抒情議論通過景語含蓄有味地表達出來。當然,直接抒情本來也有直接抒情的好處,但是我們通過對中國人審美心理的透視會發現,我們潛意識里還是更喜歡借景抒情,因為情與物融,是我們傳統的審美觀,早就積淀在我們的民族性格里了。我們喜歡情而不言,“拈花一笑”,讓人去神會。所以寫作的時候,還是要學會借物抒情,這樣更符合我們的民族審美潛意識。
思與境諧
“思與境諧”是緊承“情與物融”而來的。一旦“情與物融”,那么帶來的效果必然是“思與境諧”。
“思與境諧”這個說法,與中國詩人的自然宇宙意識密切相關。中國古代詩人,把自然風物都做了情感編碼,他們的歡樂、愁緒、清高、憎惡,往往都寄托給了某些自然之物。他們抒情的時候,自己的心思與自然之物就會非常巧妙地融合起來,產生一種奇妙的境界,時間久了,這些自然之物所代表的情感也就約定俗成了。所以,我們的文化里,青山、明月、杜宇、鴻雁、東風、柳絮等等一系列事物,都有著豐富的內涵和意蘊,已經成了我們抒情表達的符號性事物。詩人一旦想要抒情,就會選取適合表達自己情感的景物,來營造和自己的思緒相契合的意境。比如秦觀的“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里斜陽暮”,他所營造的意境是凄苦的,孤寂的,正好契合他貶謫途中,愁緒滿懷的心緒。再比如陸游的“驛外斷橋邊,寂寞開無主”,寫梅花的身居驛外的寂寞處境,就是在寫自己無人賞識的悲涼處境。
這些在詩歌中形成“思與境諧”的寫作手法,必然也會影響到我們今天的散文創作。我們寫抒情散文的時候,有意識或無意識的,一般都會造境。比如朱自清寫《春》的時候,他很自然地引用了“吹面不寒楊柳風”,這句詩一下子就把春天那種溫軟、多情的感覺寫出來了,春天的感覺撲面而來。因為“楊柳風”“東風”這樣的意象,創造的是一種溫柔美好、情意綿綿的意境。再比如老舍寫《濟南的冬天》,里面有這樣的一段:“古老的濟南,城里那么狹窄,城外又那么寬敞,山坡上臥著些小村莊,小村莊的房頂上臥著點雪,對,這是張小水墨畫,也許是唐代的名手畫的吧。”老舍簡單的幾筆,就勾勒出了一幅小水墨畫,那這里寄托的是什么“思”,怎樣與“境”諧的呢?老舍說這幅小水墨畫“也許是唐代的名手畫的吧”,唐代的水墨畫追求的是什么境界?我們可以想一想“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王維,不難推想唐代的水墨畫追求的應該是一種玄遠幽深的意境,而這種意境不正是老舍的審美追求嗎?這就是“思與境諧”的詩歌或者繪畫手法運用于作文中的經典范例。
我們在指導學生寫作文的時候,要讓他們有一個“造境”的意識,自己寫入文中的描摹風景的句子,都不是無端出現的,它們寄托著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或者暗示著文中人物的思想和情感,總之,這些事物都是有生命的,有情感的,有使命的。要學會讓這些自然風物“說話”,也就是“思與境諧”,那么文章就會極富表現力,非常具有審美意蘊了。
言與意和
言與意和,探討的是形式和內容的關系。孔子云:“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孔子的這句話本來是論述君子的理想人格的,我們還可以從另一角度來理解孔子的這段話:對美的看法,應符合人們對文藝作品的形式與內容的關系的要求。如果內容勝于形式,就顯得粗野。形式勝過內容,則顯得浮華。只有內容與形式配合得很好的文章,才稱得上好文。這也是我們中國人審美追求的中庸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