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走一步再走一步讀后感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今天,我學了《走一步,再走一步》這篇文章。之后,我感慨萬分,我再也抑制不住我心中的那份激動的情懷,記下這篇文章。
讀了《走一步,再走一步》之后,我的心里涌出一大堆問題:作者明知爬懸崖會有危險為什么還要去冒險?作者是怎么脫離險境的?在那個懸崖上作者所學到的經驗,在他的人生道路上會有什么用處?作者從這件往事中,感悟到了什么樣的人生哲理……這么多的問題像錄像一般,在我的腦海里重復播放,使我無法不去探討這些有趣而有深奧的哲理。
經過一番推敲終于揭開了謎底。原來,作者很想和小伙伴們在一起玩耍,與他們一樣爬懸崖。但是,因為小時一直生著病和母親的訓誡,使作者不知所措。但最后,還是在伙伴們的召喚下一同去爬懸崖,因此陷入了險境。暮色茫茫,父親在好朋友杰利的帶領下找到了作者。父親又讓作者按他自己說的做,使作者脫離了險境。事后,每當作者感到前途茫茫而灰心喪氣時,只要想起很久以前在那座小懸崖上學到的經驗,便能應付一切,他時刻的提醒自己:不要想著遠在下面的巖石,而要著眼于最初的一小步,走完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他要抵達的彼岸。每當這時,作者便會驚訝而自豪地發現自己走過的路程是多么的漫長。
是的,在人生的道路上,遇事無難易,而勇于敢為。前程萬里,全要個自去努力。大家都認為有困難是件壞事,但我認為困難也是件好事,因為困難會逼著人想辦法,只有在困難的環境中才能鍛煉人的才能,進而,戰勝困難。的確,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沒有人是可以隨隨變變就成功的,所有的人都是經歷過風風雨雨才獲得了最后的成功,所以沒有勞動就沒有成功!
《走一步,再走一步》,是過來人的經驗之談,在人生道路上,艱難險阻并不可怕,大困難可以化整為零,化難為易,走一步,再走一步,定能戰勝一切困難。
一、語文教學是實施“三生教育”的沃土
“三生教育”就是要通過教育的力量,使受教育者樹立正確的生命觀、生存觀、生活觀的主體認知和行為過程。激發學生的主體認知和行為實踐,最終達到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生命觀、生存觀和生活觀的目標過程。《語文課程標準》把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作為課程的總目標。語文素養并不單指其工具性一面,即掌握語文的知識體系和我們常說的聽、說、讀、寫幾種能力,它更包含著更廣闊的人文思想內涵,從品德到價值、從思維到能力、從個性到人格、從生活到追求、從生存到意志……包含于“三生”的各個層面。語文無處不在,語文源于生活,服務于生活,語文教學的內容和目標決定了它必成為三生教育的重要載體,“三生”作為人的素養和發展的核心,決定了它必成為語文教學的內涵,當語文教學滲透“三生教育”時,語文教學才有生命力。
二、語文教材中的精美文章是實施“三生教育”的優質素材
在語文教材中,作品多為精挑細選的佳篇美文。認真閱讀這樣的作品,對學生的人生觀、生命觀、意志等都起著潛移默化的影響。在閱讀教學中從教學內容上實現課內外信息的重組,在教學方法上實現以情動人,這樣的教學無疑為語文教學改革提供了一種新的思路。這也是為了“使知識恢復到鮮活的狀態,與人的生命、生活息息相關,使它呈現出生命狀態。具有內在生命狀態的知識,最能激活、喚起學生學習的內在需要、興趣、信心和提升他們的主動探求的欲望及能力”,從而達到育人的目的。循著“三生”主題漫步在語文新教材所呈現的文學海洋中,我們處處都能發現閃爍著“三生”光澤的作品。比如《紫藤蘿瀑布》、《敬畏生命》、《爸爸的花兒落了》、《熱愛生命》、《談生命》、《偉大的悲劇》、《斑羚飛渡》等課文無不滲透著對生命的認識和理解;在《走一步再走一步》、《狼》、《傷仲永》、《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則給人生存的啟發;《勸學》、《童趣》、《竹影》、《散步》、《給女兒的信》、《我的信念》等文中充滿了生活情趣,給人生活的品味和熏陶。當我們利用好這些好素材,擴展到其他課外的美文,結合到生活中的實踐,語文課會更有靈性,學生的生命觀、生存意識、生活觀也會“潛滋暗長,生生不息”。
三、在作文教學中借助“三生教育”的理念夯實內容
葉圣陶說“作文是生活,而不是生活的點綴”,作文是生活的再現、反映與創造。作文教學就“應引導學生關注現實,熱愛生活,表達真情實感”,社會生活、校園生活、家庭生活、廣闊的大自然,無時無處不是作文表達的源頭活水、不竭源泉。只要引導學生勤于觀察、感悟,善于留心發現、思考生活中的人、事、物、景、情,心中有了一定的生活表象與素材積累,作文時就不愁沒話可寫。這正體現了“三生教育”觀的核心內容,融入“三生教育”的作文教學將會使文章更有血有肉。
1.注重讀寫結合,遷移生活。經典文章也是來源于生活,當學生有啟有悟,具有理性認識,對生命、生活、生存有間接的思考(我常讓學生寫讀后感),其中的感悟和生活的觀察體驗相結合更有火花。如學了《散步》一課,就讓學生寫讀后感,即使是一句話也行,寫完進行交流,回家必須散一次步,記錄行程和體驗,要求真實。再交流時,學生各有各的經歷,發言非常活躍,有的寫和小表弟散步,淘氣死了,像在放牛;有的寫和爸爸比賽單腳跳;有一位同學寫到“散步是家人溝通的橋梁”。各有情趣,有體驗有思考,真實有味,生活的氣息飄香課堂。
2.注重時政關注,大膽發表看法。一周之余我總會給學生一段時間“播報”本周新聞。特別是奧運期間、5.12大地震期間更是課前每天一播,學生收集了許多素材,發表了許多見解。在其中學生的積累和生活結合更密切,寫作文就不再是無本之木,而是“自有源頭活水來”。
關鍵詞:主題閱讀;文化底蘊;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2.0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674-9324(2012)09-0162-02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的前提下還強調人文性。這就要求語文教學要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和發展,在此指導下語文教材的文本充分重視了文學、文化特點,重視了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但語文素養的提高,僅靠教材文本是不夠的,作為語文教師要把教材學習與課外閱讀結合起來,既讓學生在課堂上把教材學得扎扎實實,又讓學生在更廣闊的課外閱讀中學語文。那么主題閱讀教學無疑是實現語文教育文化底蘊的一個平臺。
一、主題閱讀的特點
“主題閱讀”就是學生某一階段課外閱讀時圍繞一個主題進行,這種閱讀活動有明確的中心,具有專題性和統一性。在教師的指導下每一個學期為一個階段,每個階段中確立一個或幾個主題,主題的確立并不是漫無目的,而是以教材為基礎,是對教材的拓展。比如七年上冊第一單元五篇課文:《在山的那邊》、《走一步,再走一步》、《生命?搖生命》、《紫藤蘿瀑布》、《童趣》都是對于人生的憧憬、體驗和思考,據此,我們可確定“體味人生,關愛生命”的主題。當然主題的確定應靈活多樣,可根據一個單元,也可根據幾個單元,甚至教師可根據學生實際情況自行確定主題,總之,一切都不拘泥,考慮到學生年齡,接受能力切實可行即可。
然后由老師提供參考書目,學生根據老師提供的書目,在學校閱覽室查找有關閱讀書籍,或利用自家收藏書籍,老師也可印發某方面資料發給學生。學生在每周的閱讀課上或回家的閱讀時間,必須閱讀規定的書目,并在閱讀結束后,寫出對讀物的評論或讀后感。這樣學生在相對集中的時間里閱讀規定的內容,使自己的閱讀課有實際價值,真正豐富了語言的積累,培養了語感,發展了思維,提高了審美情趣,從而積淀了文化底蘊,語文素養隨之提升。
二、主題閱讀教學改變了“嘈嘈切切錯雜彈”的現象
語文教學擔當著傳遞漢民族文化底蘊的重任,沒有文化底蘊的語文教學是不完整的教學,教學中注意學生文化底蘊的培養,有利于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質,有利于學生個體全面和諧的發展。要有文化底蘊就要讓學生多看多讀,老師不能在課堂上一味地講,分析得再透徹,歸納得再條理也提高不了學生的閱讀能力。只有學生自己多讀,從中悟出其中的道理,才能提高理解閱讀能力,寫作水平也相應提高。現在大多數老師都明白這一點,因而主張學生大量閱讀。每周的閱讀課把學生往閱覽室一帶,或在教室里自由讀吧,有的學生讀《少年文萃》,有的學生讀《青年文摘》,有的學生讀《童話大全》,有的學生讀《電腦大全》,有的學生讀《影視明星》……真是嘈嘈切切錯雜彈,但是整體層次較低。當然我們承認這些讀物也有它的積極性,但是一上閱讀課學生就由著性子隨意讀,一方面不能擴大知識面拓展思維,另一方面也不能提高閱讀理解能力,寫作水平更不用說。現階段學生的生活閱歷使他們還不知道有更豐富多彩、更有價值的讀物,這就需要老師的引導。主題閱讀教學很好地解決了這個問題,教師根據每學期教材的編排,確定一個階段的閱讀主題,這樣避免了盲目雜亂性。學生一個學期乃至整個初中讀了那些書,看了那些文章,心中會有一個清晰的目錄。這對于提高學生的文化底蘊無疑是一條終南捷徑。
三、主題閱讀教學——“柳暗花明又一村”
近幾年來語文教學改革越來越深入,作文教學也日漸成為教改的重要課題。很多老師已共識作文教學是提高學生語文素養,培養創新意識的主要途徑。但是作文教學沒有特定的、行之有效的統一模式讓每一位老師遵循。老師覺得作文難教,學生覺得作文難寫。一上作文課同學們就唉聲嘆氣,愁眉苦臉。為什么學生這么怕作文,因為大多數同學是在進行無米之炊。我們知道寫作能力并不是一朝一夕可以練就的,它是一項長期工程,需要多方面綜合能力,像想象能力、思維能力、語言表達能力、謀篇布局能力等。但首先要讓學生有米下鍋。主題閱讀教學在迷茫中,給了我們指路燈塔,真是柳暗花明又一村。
主題閱讀教學老師確定了主題,也就限制了閱讀的內容和范圍,再給學生提供閱讀書目,這樣學生閱讀就能在有限的時間內獲得最大最有效的收益。一改學生為了看熱鬧、圖新鮮、滿足好奇心而讀書的毛病;二改看書層次低下的現象。老師把學生引進有效閱讀的大門,讓學生獲取有利于寫作的素材。學生看的多了,讀的多了,潛移默化之中想象能力、思維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寫作水平自然而然也就提高了。學生由原來的不會讀書到現在的會讀書;由原來的怕作文到現在的愛作文。這其中的變化都獲益于恰當的課外閱讀方法,這不正是作文教學的曙光嗎?
四、主題閱讀教學——“錦江春色來天地”
創新教育是現代教育改革的主要理念,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是當今語文教育最基本、最重要的任務之一。但創新是有條件的,創新的前提是傳承文化。主題閱讀教學每學期在教師的引導下,依據不同的主題閱讀相關書目,主題的多樣性,使學生涉獵自然科學,人文科學等多方面知識,從而拓寬了知識面,形成廣而博的知識結構。學生每周有充足的時間生活在這語言文化環境中,不能不受它的浸染。厚實的基礎知識和良好的基本素質慢慢就會形成,而這又是學生創新能力形成的基石,拋開文化的基奠去奢談創新,那只是空中樓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