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李清照武陵春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詞對于小學生而言還比較陌生。課堂上,如何解析和賞讀這首詞,除了有效運用多媒體的教學外,把李清照本人放進詞中,再聯系她的有代表性的幾首詞,充分展示她一唱三嘆的人生經歷,感悟她婉轉多姿的人生境界,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一、李清照跌宕起伏、百轉千回的傳奇人生
少女時代的她天真活潑、自由快樂、熱愛自然、熱愛生活,就像《如夢令》中所展示的那樣清新、自然、率性而真誠,這是本節課的教學重點。中年李清照的個性特點是從這堂課的開端――李清照的一首愛國名詩《夏日絕句》為序幕拉開的。那時的李清照身處山河破碎的歷史轉折點,她的沉郁悲壯,慷慨激烈,那巾幗不讓須眉的愛國豪情讓人敬佩萬分。晚境凄涼的李清照是以《武陵春》這首詞落幕的,“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載不動,許多愁”的淡淡哀傷憂傷穿越了時空,穿透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心扉!
二、如何通過《如夢令》這首詞展現古典文學藝術獨特的美―音樂美、意境美、語言美
1.初讀詩詞,感受詞富有節奏的音樂美感
長短句更迭的交換,韻腳齊整的文字的協調,以及文字本身所傳遞的一種奧妙無窮的感覺,讓學生每讀一遍都有一種別樣的。
2.聯想和想象這首詞中意境美的三個畫面是這節課的另一條線索,同時也是教學的片段
(1)“溪亭日暮”的唯美境界讓學生如夢如幻、亦真亦幻。雖然學生不能把畫面描繪得那么清晰動人,但那種美得無法用語言表達的迷惑以及“此時無聲勝有聲”的迷醉足以達到“未成言語先有境”的效果。
(2)“誤入”“藕塘深處”所帶來的是驚還是喜?不言而喻,是驚喜!這種驚喜讓作者魂牽夢縈,終生難忘!那誤入荷塘的初始的慌亂,那于荷塘深處呼朋引伴的焦急,及至最后留戀荷塘的嬉戲與享受,讓學生對荷塘充滿了無限的遐想與渴望。于是孩子們一句句贊美荷塘的詩噴薄而出:“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江南可采蓮,蓮葉何田田”……這些美麗的女孩們,到底是想出去還是早已沉醉荷塘中了呢?孩子們各抒己見,猶如荷花競放,千姿百態!
(3)蔚為奇觀的“一灘鷗鷺”更給孩子們留下了絕美的人間奇跡。作者寫到此處戛然而止,但那被驚起的一灘鷗鷺翩然紛飛的畫面,那驚起的一灘鷗鷺所引起的少女們驚訝與陶醉的神態,那揣測鷗鷺內心世界的各種奇思妙想都永遠定格在孩子們的內心世界里了。
3.咀嚼文字之美,感受用字精妙
有人說,李清照的詞無一首不精,無一字不妙。一個“誤”字讓全詞異境突起、蹊徑獨辟,揭開了一個全新的視覺盛宴――藕塘深處。那一個“醉”字,幾乎讓學生熱血沸騰。“醉”在美酒,葡萄美酒醇香味,絲絲縷縷沁心脾,如癡如醉;“醉”在美景,“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落日熔金,暮云合璧,如詩如畫;“醉”在美好的友情中,“酒逢知己千杯少,酒不醉人人自醉”!一個醉字,真是醉到了深處,醉到了極處,醉到了妙處。恰恰又來一“驚”字,猶如平地起風云,沙漠幻影“海市蜃樓”,于意外之中又撩起一個意外的“驚喜”。最不能小看一個“灘”字,說不定學生也會產生萬千遐想,那隨意而棲的優雅、閑適的鷗鷺的形態,他們會浮想聯翩的……
三、一首《武陵春》,李清照跌宕多姿的人生落幕
在一個“常”字設置的懸疑中,李清照的另一首詞《武陵春》在緩慢的音樂聲中走進學生的學習:“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睹物思人,見物傷情,她流淚了;“聞說雙溪春尚好,也擬泛輕舟”,聽說雙溪的春天很美,她也曾打算去蕩舟游玩。但是僅僅是設想一下而已,最終沒有再去看看“溪亭日暮”的美景,再去沉醉一回不知歸路的頑皮,再去找尋一灘鷗鷺的蹤跡……
“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她有多少憂?她有多少愁?國破家亡,摯愛的丈夫壯年辭世,畢生心血的收藏毀于顛沛流離中。但是災難真的并沒有打倒她,她在深深的悲哀里把丈夫未盡的遺作《金石錄》考證、修訂、作后序;她把她畢生的才華都凝結在一首首凄愴、悲涼的詞作中,她的《漱玉詞》成為中國古典詩詞寶庫中價值連城的文化珍品!
選修課和必修課在教學上存在一定的差別,選修課教學應有較大的靈活性和拓展性,高中語文開設選修課,是為了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針對不同學生有側重地培養語文應用能力、審美能力和探究能力,促進學生特長和個性的發展。
《唐詩宋詞選讀》(山東人民出版社版)教材按年代編排,便于學生掌握唐詩宋詞發展的脈絡,我們還期望學生通過學習,感受古詩詞文化的魅力,進一步提高詩歌鑒賞能力,提升文化品位。我們將文本資源進行整合,引導學生進行專題學習。共整合成七個專題,供學生自由選擇。
兩個唐詩流派:“清新的田園風”“壯美的關山月”
兩位著名詩人:“‘飛揚跋扈’嘆李白”“悲天憫人話杜甫”
三位著名詞人:“在煙雨中放歌――蘇軾”“黃花零落人憔悴――李清照”“把闌干拍遍――辛棄疾”。
學情分析:
課程面對的是高二的學生,他們在初中曾經學習過李清照的詩詞作品,在必修課的學習中已經了解了詞的基本常識,初步掌握了詩歌鑒賞的方法,具備了一定的閱讀鑒賞能力。而且部分學生對古典詩詞有濃厚的興趣,為這個模塊的開設奠定了基礎。
下面以“李清照專題”為例,詳細說明。
教學目標:
1. 感受李清照詩詞的魅力。
2. 通過感受李清照詞作的意境,提高詩詞鑒賞能力。
3. 形成問題意識,初步學會圍繞專題展開探究性學習的基本方法和路徑。
教學原則:
1. 選擇性原則:學生可以根據各自發展層次的不同,選擇適合自己的重點閱讀鑒賞對象;
2. 形成性原則:一是學生通過整個學習過程,由碎片化的感受形成對詞作的整體把握,以及對詞人的總體認識;二是通過整合不同學生的學習成果,實現對專題內容的整體教學。
3. 發展性原則:一是循序漸進,遵照學生學習認知的規律,使學生對本專題的學習由淺入深,由局部到整體;二是在學生已有學習基礎上,使學生的學習經驗能夠得到進一步提升。
4. 探究性原則:一是突出教學設問的探究性,二是突出教學內容的拓展性。
教學時間:
兩周,其中上課4課時,輔以一定的課外時間。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感受理解
1. 請學生結合以前所學的李清照詩詞,以及預習時查詢到的李清照資料,談一談對李清照及其詞作的初步認識。
教師設問:在你的印象中,李清照是一位怎樣的女子?
2. 引導學生熟讀教材中所選李清照詞《聲聲慢》《永遇樂》《漁家傲》《一剪梅》《醉花陰》《武陵春》《如夢令》。
教師設問:這七首詞雖然創作于不同時期,但是在字里行間縈繞著的情愫有無相通之處?這是一份怎樣的情愫?
學生交流感受,教師相機引導。(教師預設:愁)
3. 請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詞,進一步品味涵詠每首詞中“愁緒”的具體內涵。
教師設問:結合第二環節閱讀的感受,選取你最喜歡或體會最深的一首詞,進一步涵泳品味,然后說一說這首詞中的“愁”是一份怎樣的愁?
學生根據各自選擇,對詞作進行深入體會。
學生課堂交流對詞作中愁緒的理解和感受。
教師整合學生的理解和感受,使班級學生之間的學習成果溝通互補,從而達成對七首詞的完整學習。對于感受不對的地方適時糾正,對于感受膚淺處,相機引導。
教師預設:《聲聲慢》《永遇樂》《漁家傲》《武陵春》:亡國、孀居、流離的悲苦愁恨;《一剪梅》《醉花陰》《如夢令》:閨怨離愁。
4. 布置作業:背誦《一剪梅》《醉花陰》《如夢令》。
第二、三課時:鑒賞品味
整合文本資源:把《一剪梅》《醉花陰》《如夢令》作為第二課時賞析對象,把《聲聲慢》《永遇樂》《漁家傲》《武陵春》作為第三課時賞析對象,利用兩課時進行深入研讀。
1. 感受意象:
教師設問:在這三首詞中,你是從哪些意象中感受到了作者那份揮之不去的愁緒的?
學生研讀文本,圈畫主要意象。
教師相機引導提煉。
2. 整合意象,感受意境
教師設問:選擇一首詞作,深入體會主要意象的豐富內涵,并發揮想象,把這些意象整合在一起,寫一段描寫性的文段。
學生研讀品味。
學生根據詞作意象,發揮想象,寫作描寫性文段。
3. 交流鑒賞寫作成果
學生展示交流鑒賞和寫作的成果。
采用教師評價與學生互評的方式,鞏固學習成果,交流學習心得,激發學習熱情,深化審美體驗。
4. 布置作業:背誦《聲聲慢》《永遇樂》《漁家傲》《武陵春》。
第四課時:拓展探究
1. 問題聚焦:
教師設問:通過前三個課時的學習,你對李清照的詞最感興趣的關注點是什么?
教師在學生交流時相機引導提煉,使學生的問題意識更趨明晰,閱讀和進一步探究的聚焦點更加集中。
預設:學生的關注點可能是多角度、多層面的:
①有的學生可能關注李清照的內心世界的變遷;
②有的學生可能關注李清照詞中的典型意象。如雁、西風等;
③有的學生可能關注李清照前期和后期詞風的變化與詞人人生經歷的內在聯系;
④有的學生可能關注李清照詞中口語化的語言風格;
⑤有的學生可能關注李清照詞中的白描手法的運用;
……
2. 在此基礎上,讓學生擬寫500字左右的研究設想,教師提供寫作支架如下:
①我的關注點是×××。
②從文本(教材中的李清照詞)中我讀到了什么。
③我的關注點的語文價值是什么。
④我需要哪些方面的材料。
3. 教師適當提供一些參考材料,所提供的材料盡量能夠涵蓋學生的關注點,其作用有二,一是在學生的思維受阻的情況下,為學生打開思路;二是為學生的深入研討提供范例;三是為學生的深入研討提供資料。這些教學資源的引進,目的在于將學生的學習借助這些拓展性材料將學生的思維引向深入,將學生的學習和思考向前推進。
如:
①關于詞人:
梁衡著《亂世中的美神》,東方出版中心2006年版
康震著《康震評說李清照》,中華書局2007年版
霍洪聲主編《塵煙如夢花事了――李清照經典詩詞賞析》,中國畫報出版社2011年版
徐培均著《李清照集箋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許瑞容著《走進李清照》,中國戲劇出版社2008年版
②關于意象和意境:
徐定輝著《李清照詞意境美三題》,《名作欣賞(學術專刊)》2007年第7期
廖詠絮著《論李清照詞中的“雨”意象》,《文學教育》2007年第7期
夏彩玲著《自是花中第一流――“花”意象與女詞人李清照的寫意人生》,《延河文學月刊》2007年第9期
③關于李清照的生平與其詞風變化的關系:
趙夢桃著《李清照詞中的淑女情懷》,《新科教》2008年第6期
陸占武著《柔腸一寸愁千縷――論李清照詞的寫愁藝術》,《遼寧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06年第8期
④……
4. 布置作業:根據自己的關注點和興趣點展開閱讀,并把探究成果寫成1000字左右的小論文。
學習過程延伸
1. 借助墻報,條件允許的情況下,也可以借助網絡平臺,展示拓展探究學習成果。
2. 展開班內互評,要求每人至少評閱3篇同伴作品,并寫出評改意見。
3. 學生結合同伴意見,對成果進行最后修改。
4. 選擇優秀作品匯集成冊。
【修改說明】
這是教育部、財政部“國培計劃(2010)――培訓團隊研修項目北京大學語文班”語文三組的作業之一。語文三組成員還有:遼寧省遼寧師范大學韓向東老師、浙江省金華市教研室朱昌元老師、廣東省東莞市教研室馬新民老師、江蘇省南京市教研室徐志偉老師、北京市東城區教師研修中心張小屹老師、山東省臨沂市教育科學研究中心朱成廣老師、浙江省寧波市象山中學周良華老師、江蘇省江都中學孟華老師、天津市第四中學杜朝鳳老師、廣東省中山市第一中學黃金鵬老師。
根據南京市教研室徐志偉老師的意見,明確了教學過程中教師設問的層次,第一課時主要呈現為理解性問題,第二、三課時主要呈現為鑒賞性問題,第四課時則主要呈現為研究性問題。并對學生的學習基礎分析進行了必要的補充。
根據北京大學溫儒敏老師、中國人民大學附屬中學翟小寧老師和高中四組老師的意見,對原教學設計進行了顛覆性修改,把原來的研究性學習方案改為選修課學習設計,加強了文本浸潤涵泳的力度,突出詩詞教學的審美價值。
根據高中四組山東省齊魯師范學院李雁老師的意見,調整了“教材分析”中杜甫和李白、辛棄疾和李清照的順序,并為教師所提供的閱讀資料補充了作者和出處。
接受高中四組老師的建議,對課時進行明確分配。
是的,她的國愁、家愁、情愁,怎一個愁字了得!
李清照所尋尋覓覓的是什么呢,從她的身世和詩詞文章中,我們可以看到,她尋覓三樣東西:一是國家民族的前途,她不愿意看到山河破碎,不愿“飄零遂與流人伍”“欲將血淚寄山河”但身為一個女人,她不能像岳飛一樣馳騁疆場,也不能像辛棄疾一樣上朝議事,更不能和政界朋友痛痛快快地喝酒罵座,只有獨自一人愁。二是尋覓幸福的愛情,她曾經有過美滿的家庭,有過幸福的愛情,但轉瞬就破碎了,她也做過再尋覓幸福的夢,但又碎得更慘,甚至身負枷鎖,鋃鐺入獄,還被以“不終晚節”載入史書,生前身后受此奇辱。她能說什么呢?也只有獨自一人愁。三是尋覓自身價值。她以非凡的才華和勤奮,在學術上完成了《金石錄》巨著,在詞藝上達到了空前的高度。但是,那個社會不認為奇,不以為功,“女子無才便是德”,李清照還有什么話可說呢?她只好咀嚼自己的凄涼,又是只有一個愁字。
作為一個封建時代有文化的女人,她并不被那個時代所承認,這就難免有孤獨的悲哀。隨著時代的進步,人們給了她很高的評價“大河百代,眾浪齊奔,淘盡萬古英雄漢;詞苑千載,群芳競秀,盛開一枝女兒花。”今天,我們在她的詩詞中能看到她的痛苦和哀愁。我們在欣賞她的詩詞時,仿佛又看到了一個立于秋風黃花中纖瘦的女子。
李清照,南宋杰出女文學家,婉約派詞人,其父李格非是北宋著名的學者和散文家,幼承家學,早有才名。以詞著名,兼工詩文,并著有詞論的李清照,在中國文學史上享有崇高聲譽,“文有李清照,武有秦良玉”。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位名字被用作外太空環形山的女性。
最有才華的女人,生于名宦之家,幼年時過目不忘,出語驚人,博覽群書,少女時代即名操一時,暫露崢嶸。婚后和丈夫情投意合,如膠似漆,然而好景不長,新舊黨爭激烈,一對鴛鴦被活活拆散,飽嘗相思之苦。后金人鐵蹄南下,南宋腐敗無能,其夫滿懷熱血,但出師未捷身先死。李清照度過了“尋尋覓覓,冷冷清清”的晚年,編撰《金石錄》,完成丈夫未競之功。
因此可以說李清照的作品和愁是分不開的,從開始的情愁,到家破人亡的家愁,再到江河淪陷的國愁。這紛繁的愁緒令她一步步地邁上了文學的圣殿。
從總的情況看,她的創作內容因為她在北宋和南宋時期生活的變化而呈現出前后期不同的特點。
李清照前期的詞比較真實的反映了她的閨中生活和思想感情,題材集中于寫自然風光和離別情思。如《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沈醉不知歸路。興盡晚回舟,誤人藕花深處。
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這首詞活潑秀麗,語意清新。《一剪梅》中的“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抒發了相思之情,表達了對丈夫的深厚感情,婉轉曲折,清俊疏朗。《蝶戀花》:“永夜懨懨歡意少,空夢長安,認取長安道。為報今年春色好,花光月影宜相照。隨意杯盤雖草草,酒美梅酸,恰稱人懷抱。醉里插花花莫笑,可憐春似人將老。”可看出她對大自然的熱愛,也坦率的表露了她對美好愛情生活的追求。
李清照后期的詞充滿了濃重傷感情調,國破家亡后政治上的風險和個人生活的種種悲慘遭遇,使她的精神很痛苦,因而她的詞作一變早年的清麗、明快,而充滿了凄涼、低沉之音,主要是抒發傷時念舊和懷鄉悼亡的情感。在流亡生活中她常常思念中原故鄉,如《菩薩蠻》寫“故鄉何處是,忘了除非醉。”《蝶戀花》寫“空夢長安,認取長安道。”都流露出她對失陷了的北方的深切的懷念。她更留戀已往的生活,如《永遇樂》,回憶“中州盛月”的京洛舊事;《滿芳庭》“芳草池塘”回憶當年的“勝景”,將過去的美好生活和今日的凄涼憔悴作對比,寄托了故國之思。
在詞中她充分表達了自己在孤獨生活中的濃重哀愁,如《武陵春》寫“物是人非事事休”的感慨,《聲聲慢》寫“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的處境,表達了自己難以克制、無法形容的“愁”。《清平樂》中,“今年海角天涯,蕭蕭兩鬢生華”的悲傷。這些都是在國破家亡、孤苦凄涼的生活基礎上產生的。
因此,通過對李清照人生遭遇的考察,我們就可以明白“凄凄慘慘戚戚”的感嘆,絕不是她的無病,而是其人生經歷和人生體驗的深刻總結與反思。正是由于她具有著極為敏銳、善于觀察的多愁善感的心理氣質,這就使得她特別深切地感知著人生所固有的悲劇成分。如《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濃醉不消殘酒,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傷春既是如此,那么悲秋又該如何呢?讀《鷓鴣天》詞:“寒日蕭蕭上鎖窗。梧桐應恨夜來霜。酒闌更喜團茶苦,夢斷偏宜瑞腦香。秋已盡,日猶長。仲宣懷遠更凄涼。不如隨分尊前醉,莫負東籬菊蕊黃。”多愁善感的心理氣質,就像酵母菌能使葡萄發酵變酒一樣,具有著使人外界刺激中專門釀生悲劇性感受和悲劇性體驗的特種“魔力”,詞人張炎有詞曰:“只有一枝梧桐,不知多少秋聲。”在多愁善感者的耳朵中,哪怕是一樹梧桐所引發的秋聲,都能產生出“秋風秋雨愁煞人”的心理效果。李清照詞,正同此理。
可是,人生并不全部由苦難所組成,而是有悲有喜,然后千百年來無數的讀者,卻幾乎都對李清照那飽蘸淚水的詞篇表現出了濃厚的閱讀興趣,這是為什么呢,我想主要有如下三點:
首先,人又七情,盡管我們每個人的人生旅途有長有短,有順有逆,但終究難逃生老病死,也無法免除悲歡離合對人的內心折磨,更會產生理想和外界環境的碰撞,也就有了觸景生情的傷感。李清照是個多愁善感的人,當她面對人生的大悲大喜時,一定有自己深刻的體驗和領悟,周圍的環境與他的心情正好發生碰撞時,她那無盡的愁和恨就涌上心頭,正所謂觸景生情,她就用詞把她當時的心境反映出來。“小風疏雨蕭蕭地,又催下,千行淚”。讀者讀到這,難免會生出憐憫之情和同情之心。所以,身遭厄運的人更懂得李清照的心,一帆風順的人會更加珍惜現在的生活。
好一個女子,詞述閨中常態卻流傳千古,無論是婉約的柔美,還是盛名遠揚的“易安體”,都是她的嬌美“花衣”。
她是李清照,活在一個不完美的時代,卻揮筆譜寫了不朽的傳奇。不論是她與趙明誠的愛情,還是作為才女的唯美佳作,都是隔離于俗世之外的淡雅清風。巾幗不讓須眉,憤世而詞比城堅一她為了一個美好的結局付出了心底最堅定的熱血心腸,流落南方,夫君病逝,清照孤苦而顛沛流離,動亂不堪的年代,不是清照該居住的年代,倘若在今朝,她的詞藻華美,定然獨領,她如同一個詞作女神,在精巧的紙筆下,帶來一陣古風,一枝獨秀。
句句可傳誦,聲聲入人心,李清照給予后世最純凈的嫻熟情調,一方傳奇,萬世共賞。
李清照的愁,愁水可泣,流淌了千年不減,不滅,安靜地品味,如同知己一般地心疼,她好似一個鄰家姐姐,在浮華繁鬧的年代里,舞動扣人心弦的綢緞。漱玉泉的水,武陵春,醉花陰。
不是因為《聲聲慢》的慢巧情調而癡迷于這個女子的凄美,我們對她表示敬仰,可未曾推開她的心門。
何人有勇氣刨開千古的阻饒,細翻她的愁情,陪她看落花賞秋葉,細雨下共嚼往事?待她落淚,再為她擦拭。
也許,在世人眼里,她是“愁”的代名詞,而愁,也是她一生不變的主旋律,少女時,她也曾花枝招展天真淘氣,而家國的災難泯滅了她的快樂,在我心中,登峰造極于宋代詞壇的女子,唯有李清照。
早年看過《李清照傳》,對于她,多了太多憐憫。窺望她的氣節與忠貞,骨子里少不了浩然正氣,美于底蘊,修身靜心。
昔日故人慢慢消隱,何似細水長流?有些故事在水中點點劃開,李清照帶不走的濃愁,則如同一波巨浪擊中我們的內心,進發共鳴,碰撞出了火花,仿佛此刻的你我,已經與她相連、相牽、相戀,如果可以,那還是一種相依為命。
不論亂世如何浮沉歲月、抹去風塵,后人只等清照的一聲召喚,傾城幾世,演繹著熾熱霜雪。
我幾度翻滾浪潮中,想要覓尋她遺落的足跡,隱約間,依稀看見了古時印記,昂首的瞬間,我被斜射而來的空寂勾起了失望。李清照在我心底久居,徘徊在今世與古時的兩極。
李清照的詞,似乎是千年以前的“秋千曲”。她在千里之外,與我萬里之遙,久不衰,經久不寒。
關鍵詞:愁緒;國破之凄;喪夫之痛;錯嫁之苦;暮年孤寂
透過千年的煙雨,你乘一葉扁舟,載著濃濃的愁緒,徐徐走來。東籬之下,你把酒黃昏嘆惋人比黃花瘦;花自飄零的時節,你惆悵“一種相思,兩處閑愁”;舴蜢舟中,你傷懷“載不動許多愁”。在那個風雨飄搖的年代,漫天的愁緒包圍著你,閨愁、家愁、情愁、國愁,李清照,你的一生又“怎一個愁字了得”!
李清照出生于一個書香世家,在無憂無慮中度過了自己的少年時代,一首天真爛漫的《如夢令》可以說是她童年的美好回憶:“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這時的李清照不知愁為何物。
18歲時李清照嫁給了趙明誠。兩人婚后情投意合,共同研究金石,品茗作詩,琴瑟相和。她的愁不外是對出門在外的趙明誠思念的閨愁,“東籬把酒黃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癡癡的思念,徹骨的愛戀,借秋風黃花表現得淋漓盡致,然而這只不過是兒女情長的離別之愁,是一種幸福的煩惱罷了。
一、國破之凄,喪夫之痛
婚姻生活的幸福是短暫的,等待李清照的是漫長的愁與無盡的痛。短暫的幸福過后接踵而至的卻是國破之凄、喪夫之痛、南渡之苦這一連串的不幸!在那個山河破碎的大宋王朝,李清照不斷遭遇人生的變故,北宋滅亡了,趙明誠遠去了,國破了,家亡了,她的人生該何去何從呢?李清照不斷找尋著屬于自己的方向,尋尋覓覓,覓覓尋尋,得到的只是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梧桐夜雨,滿地黃花,散落成一地憂傷。愁苦中,她找不到出路,丈夫已去,她只能把憂傷寫在詩行中。
一首《孤雁兒》(藤床紙帳朝眠起),令人肝腸寸斷,尤其下闋,“小風疏雨蕭蕭地。又催下千行淚。吹簫人去玉樓空,腸斷與誰同倚。一枝折得,人間天上,沒個人堪寄。”風雨催下千行淚,不是“到黃昏點點滴滴”的梧桐雨,不是“愁損北人,不慣起來聽”的芭蕉夜雨,僅僅是微微的風、疏落的雨。也許真正的痛斷肝腸,不是驚天動地捶胸頓足的痛苦,而是安靜地默默承受著內心的苦痛。“一支折得,人間天上,沒個人堪寄。”宛如一聲嘆息,丈夫遠去,更兼國仇家恨,朝廷偏安,她欲訴無人,欲哭無處,她的愁,無人分擔,她的憤她的恨,無人可傾吐。“腸斷與誰同倚?”飄零中只能獨自品嘗著孤獨的凄苦。
二、錯嫁之苦,流亡之痛
趙明誠走了,張汝舟的出現讓李清照看到了生活的希望,沒想到的等來的卻是中山狼。錯嫁張汝舟,甚至讓她身陷囹圄,她身心俱憊了。隨著南宋小朝廷的四處逃亡,讓李清照陷入更深沉的憂傷之中。國已破,家已亡,她卻“欲將血淚寄山河,去灑東山一土”,一懷愁緒,幾多政治之憂,民族之痛啊!1134年,金人又一次南侵,高宗又一次飛速逃亡,年逾五旬的李清照又一次流亡異地他鄉。國運維艱,讓她愁緒萬千,長嘆一聲,李清照含淚吟出這首《武陵春》:“風住塵香花已盡,日晚倦梳頭。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聞說雙溪春尚好,也擬泛輕舟。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親歷靖康之變,目睹國破家亡、流離失所的悲慘景象,飽嘗漂泊動蕩之苦,而此時孤身一人無依無靠。“物是人非事事休”寥寥七字,道盡了無限滄桑,無盡凄苦。此時此刻的愁已不再是“正人間天上愁濃”的夫妻別離之“愁”,而是國家破碎,人生何處的亡國之痛了。
三、暮年孤寂,蒼涼之悲痛
漸入暮年的李清照沒有孩子,身邊沒有親人,似一葉孤舟在風浪中無助地飄搖,唯有守著孤清的小院,守著滿地黃花,佇立在深秋梧桐樹下看庭院深深深幾許。她用滴血的心詠出那首濃縮了她一生痛楚的《聲聲慢》:“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是呀,痛失親人,山河破碎,民族危亡,在詞人凄苦的心中刻下的傷痕,又怎一個愁字了得。這該是怎樣一種痛徹心扉的苦,怎樣一種撕心裂肺的痛呀!
千年的煙雨洗不掉歷史的記憶,那個纖瘦而美麗的憂愁女神仍然活在讀者的心中:在藕花深處戲水爭渡,在東籬畔把酒賞菊,在西窗下聆聽梧桐細雨,在凄風苦雨中踽踽獨行……
參考文獻:
[1]吳熊和.唐宋詞通論.浙江古籍出版社,1989(03).
[2]陳祖美.李清照新傳.北京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