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小學英語課件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1 運用多媒體,創設情境
情境教學符合小學生的心理特點,在情境中學英語、用英語,學生喜聞樂見。多媒體課件能創設出圖文并茂、聲色俱全、生動形象的教學情境,拉近英語與現實生活的距離,使原本枯燥的書本知識變得生動鮮活,讓學生懷著愉快的心情積極參加到學習活動中。
例如:在教單詞peach、pear、orange、watermelon時,可以設計一個去水果店買水果的課件,在鼠標的點擊下,讓學生“買”走。在這樣一個“真實”的情境中,每個學生都躍躍欲試,從而很好地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自覺地運用英語交際,提高了英語口語能力。
2 運用多媒體,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興趣是一種情緒。如果孩子們能對學習英語產生濃厚的興趣,那就是學習和記憶英語的最積極、最有效、最持久的方法了。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興趣的源泉在于運用。”采用多媒體教學,運用教學軟件創設英語教學視、聽、說的環境,通過人機對話,情景創設,模擬發音,使學生的興趣和信心大增。而且由于視、聽、說相結合,增加了學生對語言的感知與記憶,創設了類似母語學習的環境,在這種視、聽、說環境中,每一位學生的主動性都得到了發揮,增添了學習英語的興趣和樂趣,變“要我學”為“我要學”,進而長久保持對英語學習的興趣,寓教于潛移默化之中。
小學生活潑好動,富有想象力,但經歷淺、知識面窄。所以,在小學英語課堂教學中,要積極運用各種新穎的引課藝術,創設與教材相適應的樂學氛圍,使學生在特定的情境中,激起求知的欲望,展開豐富的想象,產生探究的興趣,積極參與學習,主動探究創造。而多媒體將形、聲、光、色、動、靜融為一體,突破時空限制,用生動的形象、真實的畫面、優美動人的語言和音樂,來豐富學生想象,刺激學生的興趣和求知欲,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活動。
3 運用多媒體,讓學生主動參與學習過程
多媒體具有交互性,能支持學生進行大量而快速的語言實踐活動,使學生真正達到交流的目的。
如:教學對話時,可以把教學內容制作成課件,待學生學會后,按動靜音,聲音消失,讓學生配音;再給學生提供幾組不同的與課文相關的場景,讓他們做配音演員。栩栩如生的畫面,學生猶如身臨其境,興趣盎然,表演十分精彩。這真正實現了以學生為主體,發展了個性,讓學生體驗到學習的樂趣。
實踐證明,計算機輔助教學具有極強的生命力,它對改進課堂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有著重要作用。作為我們英語教師來講,要不斷地學習和掌握多媒體電腦技術及其他教學手段的使用,精心設計電教軟件,創設逼真的教學情景,把自己從繁重的勞動中解放出來,讓英語課變得更加豐富多彩。
4 注意事項
盡管多媒體教學有著從前任何一種教學手段所不可比擬的優勢,但是我覺得還應該注意如下問題。
不能“以教師的活動代替學生的思考”。教學活動中,必須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盡可能多地自己操作計算機,這樣,他們才覺得學到的是自己迫切想知道的知識,是自己學到的,而不是教師“灌輸”的,學生學起來會更加積極,記得也更牢固。同時,這樣還可以縮短反饋的周期,發現問題可以及時補救。
不能以“以人機對話代替師生對話”。教學活動是一個師生共同參與的活動,在教學中通過師生之間的對話,信息交流、反饋,實現教學雙方對教學過程的把握,幫助教師在一個動態的過程中完成教學任務,實現教學目標。
不能“以形象思維代替抽象思維”。教學活動的一個重要目的就是培養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對學生而言,這種能力的培養顯得尤為重要。
應該科學地利用多媒體教學手段,要落到實處,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不能認為只要一用計算機輔助教學,就可以激發興趣,突破難點,教學效果就會顯著提高;更不能把課件制作得太花哨,讓學生過分沉浸在聲光世界中,使“寓教于樂”走向極端。殊不知,不從教材特點出發,不根據教學內容設計出合理的課件,盲目使用計算機教學,生搬硬套,只會失去計算機的長處,適得其反。
關鍵詞:小學英語;課堂教學;簡約;高效
中圖分類號:G623.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010X(2012)10-0026-03
隨著小學英語新課程的實施與推進,小學英語教學改革搞得如火如荼,呈現出一片前所未有的繁華景象。一些公開課,真是精彩紛呈,熱鬧非凡。但是也出現了很多形式花哨但缺乏實效性的課堂教學現象。人們對小學英語課堂教學效率的質疑聲也此起彼伏。作為一線的小學英語教師,我們不得不理性地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熱鬧背后的實際效果如何?任何一種課程改革,根本目的都是提高課堂教學效果,而非形式上的好看與嘩眾取寵。新課程改革更注重追求課堂教學的簡約、高效。這是新課改的主旋律,而要達到這種境界,教師必須要有新的教學理念,要有“一切為了學生發展”的教育觀,在課堂上真正做到“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使教學行為沒有刻意雕琢的做作,沒有牽強附會的別扭,才能成為適合學生發展的好課。小學英語教學需要本真的自然美,但自然并不是簡單的回歸,而是洗凈“浮華”之后的簡約、高效。
一、簡明的教學目標,讓學生學得輕松
教學目標是教學活動的出發點和歸宿,它控制、調節和支配著整個教學活動,新課程倡導三維目標,英語課程標準把目標分為五個具體部分(基礎知識,基本技能,情感態度,學習策略,文化意識),我們好多老師往往追求課堂的大容量,力求使每一個目標都能在一堂課中實現,致使學生不能承受。因此,教學首先要從教學目標“簡”起。下面以《牛津小學英語》4A Unit8 What’s the matter? Part B目標設計為例:
知識目標:聽說讀寫cold/ hot/tired /thirsty /hungry /ill表示感覺的六個單詞。
技能目標:學生能夠在具體情景中結合第一課時已學的句型Here’s…for you. Why don’t you…恰當運用以上六個詞。
情感目標:教育學生學會關心他人(One for all, all for me)。
本節課可這樣逐步實現目標:首先利用賣火柴的小女孩在風雪交加的天氣里賣火柴這一動畫情景,讓學生在這樣一個大的情景中體驗﹑感悟和認讀cold /tired /thirsty/ hungry/ ill,接著設計小女孩有個想見到自己奶奶的愿望,假設學生如果能認真闖過listen and say, listen and guess ,act and say, read and write這幾關,小女孩的愿望就能實現。孩子們懷著助人為樂的心情,以飽滿的情緒投入學習。每次活動的目標簡單明確,而活動與活動之間層層遞進,由淺入深,由點到面,并做到“面向全體學生,關注個體差異”。學生在活動中可以鞏固語言知識,掌握運用語言知識,并在活動中得到情感的升華。
因此我們提倡課堂要有簡明的目標,要根據學生的實際,科學合理地安排教學活動。但并不意味著每一次教學活動都要兼顧所有目標,我們必須依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實際有所側重。可見簡明的目標設計背后體現的是老師對學生的尊重與關懷,要求的是老師能“以人為本”。
二、簡約的教學環節,讓學生學得清楚
教師在設計教學時應學會取舍,留取最重要的內容教給學生,把教學環節變得簡約明了,讓學生易于接受。《牛津小學英語》是按照“話題——結構——功能——任務”來編排的,A部分屬于對話教學,下面以6B Unit2 More exercise為例分析教學簡約的必要性。先看某教師的教學過程:
Step 1. 交流導入
教師首先和學生用英語交流、問候,師生再一起唱一首歌,然后老師說I like singing. I also like PE, I can jump far, I can run fast. I can skate well .接著一一教授句中的副詞,帶學生讀,再讓學生一一讀。而后老師又讓學生在本班同學中做調查,看看每個人的體育成績怎么樣(老師沒有要求用英語調查,所以基本上學生都是在用漢語交流),用投影顯示調查結果,接著學習副詞比較級。
Step 2. 走進文本,聽錄音回答問題
What’s Jim good at?
Does Ben run faster than Jim?
What will Ben do in the morning/after school?
Step 3. 看課文動畫,做書上判斷題。
Step 4. 角色表演。
Step 5. 語言難點處理。
接著,老師讓學生提出不理解的地方,感覺這是虛晃一槍。因為事實上,學生沒提出任何問題,老師象征性地對be good at /do well in /need help with /get stronger 等短句進行講解,側重詞的意思與朗讀。
Step 6. 根據課文提問讓學生回答。
Step 7. 課堂練習(根據課文練習提問)。
縱觀整節課,課堂氣氛沉悶,聽課老師也是一頭霧水,不知道究竟要學生掌握什么。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結果,主要是教學目標設計雜亂,如導讀環節迂回曲折,令學生思路紊亂,如唱歌做調查純屬多余環節,分散了學生對于文本的關注,占用了課堂的寶貴時間;對于文本的閱讀,也沒有設計好閱讀思路,沒有幫助學生理清文本思路,沒有引導學生在語篇的整體情景下感悟重要的語言項目,因此學生對于文本的信息處于一知半解狀態。此外,幾個環節的安排跳躍性過大,學生的思維處于無序狀態,只能稀里糊涂,沉默以對了。
我們不難看出該部分是圍繞Jim父子關于體育鍛煉這一話題展開,本課重點是引導學生感知語篇對話內容,并在語篇提供的整體情景下感悟本單元的重要語言項目副詞比較級。那么教學顯然就該設計成引導學生以人物Jim為主線,以三個問題(What’s Jim’s trouble? What’s father’s suggestion? What’s Jim’s plan?)為載體,帶領學生一步步走進文本,理解文本大意,抓住文章主線,接著再以問題What’s Jim’s advantage ?What’s Jim’s disadvantage?深入文本,體驗語言知識在具體情景中的實際運用,感悟語言的交際。學生在這樣的思路引導下,學得清楚。由此可見,簡約的思路設計背后要求我們老師要有智慧與對教學獨到的認識,要求我們老師“站著教書”,簡化教學環節。
三、簡化的教學手段,讓學生有回味空間
教學方法是為完成教學任務而采用的辦法,包括教師教的方法與學生學的方式,是教師引導學生掌握知識、獲得技能與發展身心的活動。教學方法直接關系著教學工作的成敗。新課程倡導開發課程資源,很多老師將電腦網絡﹑多媒體等盡可能多地塞進課堂,追求教學手段多樣,卻忽略了使用手段的目的性與實效性,使課堂呈現出“散亂”的局面。
遵循“最簡便、最適用”的原則,教師必須清楚地認識到使用一切手段都是為了使學生感悟語言、體驗語言、理解與運用語言。如在教學《牛津小學英語》 6A Who is younger ? Part B.本部分出現了幾組形容詞比較級,為了讓學生積極運用形容詞比較級,教學可設計一系列的動畫:長頸鹿與斑馬比高,肥豬與瘦猴比美等等,這一定會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學生一定能把比較級學好嗎?否。這樣學生的注意力雖然被吸引,可他們關注的僅是畫面,甚至模仿長頸鹿高傲地伸著長脖子,模仿肥豬憨憨的樣子,雖然已是六年級的學生了,可他們童心未泯,哪里還顧得學習比較級句型呢。如果利用掛圖,讓學生學習比較級句型,效果會很好的。首先,請兩名同學站到講桌前,讓大家仔細觀察,然后進行分組PK賽,看哪組同學說的比較級句型多,別人說過的句子不得重復,學生的積極性會被調動起來,他們一邊認真傾聽,一邊積極思維:Who is taller, Sally or Mary? Mary is older than Sally. Whose bag is heavier, Sally’s or Mary’s...一句句鮮活的比較級句子從他們嘴里不斷說出,在緊張而熱烈的氣氛中學生會把該節課剛學的幾組形容詞比較級用得淋漓盡致。可見,簡單的教學手段,能夠發揮大作用,能給學生留下廣闊的回味空間,讓學生體驗到知識的魅力。
四、簡省的教學內容,讓學生學得扎實
課堂教學時間是有限的,學生的學習精力也是有限的,要是教學內容超過了學生的接受限度,或者教學內容過多過細,就不能產生預期的好效果。教師要抓住教學的主要內容,如《牛津小學英語》 4A Unit7 It’s late Part B 部分涉及0ne-hundred 的數字單詞的學習,有的老師讓學生拍皮球數數,有的老師采用踢毽子比賽,英語課儼然成了體育課。其實該節課中的one-twenty 學生在三年級已學過,已有了一定的基礎,教師可結合句型What’s the time?稍加復習即可,而應該把重點放在thirty等數字的學習上,整十會了以后,再稍微點撥一下,讓學生找出幾十幾的構詞規律,就能把數字扎實有效地學好。可見,簡省的教學內容要求老師把握教材的內在聯系,做到對教材的深刻理解。
五、簡練的教學語言,讓學生學得明白
語言表達能力是教師素質的最重要元素,也是組織課堂教學的關鍵。教師的教學語言是否簡潔明了、準確,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效果。尤其是小學階段,學生學習注意力集中的時間不長,長時間使用篇幅較長的話語不利于學生理解。冗長的話語使學生厭煩,從而分散學習的注意力,降低學習效率。小學生的英語水平有限,應盡量運用淺顯易懂的日常用語,并配合適當的肢體語言幫助理解,切忌拐彎抹角,大秀自己流利的口語,使學生云里霧里,不知所云,既浪費了寶貴的教學時間,又降低了課堂教學效率。
如牛津小學6B Unit5 The seasons,教師為了引出句型 What’s the weather like? It’s fine.設計了如下對話T: How are you ? Ss: I’m fine. T: How is your father ? Ss: He is fine. 教師指著室外天氣接著問:How is the weather ?原以為學生會自然理解并回答:It’s fine . 而事實相反,因為問人的身體與問天氣有一定跨度,且weather一詞是生詞,大多數學生一臉茫然,只有個別反應快的學生能理解教師的“良苦用心”。教師無奈之下用漢語解釋,學生“恍然大悟”。松了一口氣的教師“趁熱打鐵”,轉而出示本課句型:What’s the weather like? 以為能順水推舟,幫助學生理解句義,卻事與愿違,剛剛醒悟過來的學生再度陷入迷茫,好多學生理解為“喜歡什么天氣或季節”,于是好多學生回答:I like … ,以致教師費了好多口舌才將學生拉上正道。
這樣的教學既浪費了寶貴的時間,又擾亂了學生的思維,勞而無功。其實關于天氣的話題是很貼近生活的,教師只需通過對話就學生熟悉的話題談論日期與星期,接著自然指向天氣引出句型,學生會很容易理解;或者通過課件天氣預報的圖片直接引入,既簡潔又易理解。
關鍵詞:小學英語;學習興趣;激活思維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1216(2016)01B-0070-01
隨著新課改的進行,小學英語教師在進行教學時,需要克服傳統教學觀念的影響,從發展學生的興趣入手,創設趣味性的課堂,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提高他們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水平。在英語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學生的情感體驗,讓他們在輕松、快樂的氛圍中進行學習,促進他們英語綜合能力的提高。
一、創設活躍的課堂氛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小學生性格活潑,在課堂學習中,枯燥壓抑的教學氛圍不能提起他們的學習興趣,反而會使他們缺乏探究的主動性。在教學改革的過程中,教師要了解學生的特點,充分挖掘教材中的趣味因素,創設有趣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讓他們在快樂的學習過程中獲得知識體驗。在學習中獲得的英語知識和學習能力成為促進學生深入探究英語知識的動力,能對學生的學習興趣起到催化作用,使他們積極地投入到課堂學習中,使英語學習能力獲得有效提高。在構建高效的課堂過程中,教師要注重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讓他們積極地進行知識探究,體會學習中的樂趣。
二、加強師生互動,激活學生思維
教學活動是師生雙方共同合作的學習活動,在互動過程中,教師和學生之間進行的不僅有知識的交流,還有情感的交流。在課堂教學中,教師用愛的語言和肢體動作向學生傳遞情感,激發學生的學習內動力,拉近師生之間的關系,有利于促進教學的順利開展。在師生互動過程中,學生對教師充滿了依賴和敬佩,他們把教師作為學習的榜樣,積極地探究英語知識,不斷提高英語綜合能力。在英語課堂教學中實現教學活動中的雙方互動,符合小學生好動且好奇心強的特點,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能在活躍的課堂氛圍中進行學習,激發思維活躍性,加深他們對知識的理解和運用。
三、創設豐富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探究積極性
英語情境教學能降低漢語對學生的負遷移影響,讓他們在英語的氛圍中進行知識探究和交流,能有效地提高學生的探究積極性,讓他們在活躍的課堂氛圍中進行學習。在創設教學情境時,教師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1.創設生活情境。結合生活情境進行教學,能讓學生在探究英語知識時處于一個熟悉的環境,讓學生始終保持積極的學習態度,認真探究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促進英語能力的提高。在生活情境中,能讓學生擺脫對說英語的畏懼感,使他們大膽地用英語進行交流,提高學生的口語能力。
2.結合游戲進行教學。在小學英語教學中,教師在課堂教學環節要遵循學生的遺忘規律,設計復習環節,讓學生鞏固學過的知識。在復習過程中,為了加強教學的趣味性,教師可以采用游戲的方式,充分調動學生的參與積極性,讓他們積累更多的詞匯量。在復習單詞時,教師可以打破傳統教學枯燥的方式,創設自由的氛圍,進行復習單詞的游戲。例如,教師可以讓學生圍成一個圈,然后讓他們進行傳球的游戲。在游戲中,教師說出單詞的讀音,拿到球的學生拼讀出單詞,并說出單詞的含義。在新穎有趣的游戲過程中,學生的思維非常活躍,提高了復習環節的教學效率。
3.開展小組合作學習。在英語教學中,教師不僅要激發學生的自主探究意識,讓他們在自主學習中深入探究英語知識,還要組織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學習,讓他們解決教材中的重難點,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在小組合作學習中,先讓學生認真分析探究的內容,形成自己的觀點,在合作學習中把自己的觀點和理解進行闡述,然后根據不同的理解進行討論。通過討論,讓學生從多個角度、多個層面對知識進行再次分析,使他們產生新的認識,從而促使他們理解和掌握這些知識,提高合作學習的效率。
4.創設多媒體教學情境。在英語教學中,把多媒體引入到課堂中,運用多媒體,能給學生創設一個直觀、生動的學習氛圍。在多媒體豐富、生動內容的引導下,學生快速地進入知識探究,結合多媒體課件中對知識的直觀展示進行理解,提高了他們的學習效率,有利于促進他們英語思維的發展。
四、加強實踐教學,增加學生的體驗
體驗和聯想是促使學生有效學習的重要法寶。在小學英語教學中,教師要優化教學設計,使學生在學習環節進行積極的英語交流,提高他們的學習體驗。在教學中,如何讓學生產生有意義的體驗和聯想?從而讓學生有效解決學習中遇到的問題。例如,在《Telephone call 》第1課時的互動教學設計中,教師就創設了“Free talk”的方式,讓學生們用日常用語如What day is it today? What lessons do you have in the morning?等日常交際用語進行互動交談導入互動式課堂。在英語情境下進行積極交流,能提高學生的口語能力,使他們對英語學習和英語交流產生濃厚的興趣,積極地探究知識,促進教學的高效進行。
總之,在小學英語教學中,教師要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讓他們對英語知識進行積極的思考和探究,增強他們的學習體驗,促進學生英語綜合能力的提高。在教學中,教師要始終堅持新課改的教學理念,注重發展學生的英語能力,通過對學生的指導,使他們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提高學習效率,使英語教學高效進行。
關鍵詞:小學英語 教學方法 多媒體 學習興趣
在現階段,大部分小學都有寬帶網絡,有多媒體資源,那么,我們如何在小學英語教學中有效運用呢?
一、運用多媒體技術組織英語課堂教學,培養學生的語感
教師是否能組織學生的集中注意是教學成敗的一個重要因素。一堂英語課有一個好的課堂組織教學,將對整堂課的英語教學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一般在英語課前的3~5分鐘,我就開始放錄音,讓學生跟著錄音唱一些簡單易學、節奏鮮明的兒童歌曲或是朗誦一些瑯瑯上口的英語小詩,讓學生在一種輕松、愉快的氛圍中進入學習英語的良好境界。抓住這一時機,我又在開始上課時的十分鐘之內,對學生進行語音訓練,充分利用錄音設備,多聽標準的語音,讓學生在語音的學習中,感知語音的優美、語調的自然流暢,培養學生的語感,提高學生學習英語的濃厚興趣。
二、運用多媒體技術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小學英語教學中,特別是在給三四年級學生上課時,如果只是教師一般的講解,就會使學生感到枯燥、乏味,利用生動、形象的多媒體教學手段進行聽、說訓練很容易,使學生產生新奇感,使學生能夠集中注意力,而且形象的多媒體教學手段又創設了一定的教學情景,讓學生猶如身臨其境,可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如在新授單詞hats,postcards,stickers時,把這些單詞所表達的事物制成多媒體課件。當屏幕上出現了形象逼真、色彩鮮艷的畫面時,學生的注意力馬上集中到了屏幕上。這時,我就趁機教學句型I like these…They’re cool/OK.反復幾次,學生不僅掌握了單詞拼讀,理解了詞義,還掌握本課的句型。
在教學英語天氣時,用自制課件播放孩子們喜歡的動畫片,小動物的卡通形象深受孩子們的歡迎,動畫一播放,小動物們的頑皮與可愛的形象立刻深深地吸引了孩子們,只見小老鼠邊拿傘邊說:“rainy / It’s rainy.”小老鼠一說完,孩子們就迫不及待地練習起來,很快就記住了rainy這個單詞。接著,我又讓善表演的學生模仿小老鼠的表演,孩子們很快掌握了單詞rainy/cloudy/windy/sunny。教學氣氛非常活躍,學習興趣不斷高漲,在很輕松、自然的環境中學會了新知識,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三、運用多媒體,讓學生有效掌握小學英語課的重難點
小學生在學習中的障礙主要是由于缺乏必要情境創設或形象思維的幫助造成的,而多媒體輔助教學,可以變抽象的,學生不常見的為直觀生動的具體形象,加上教師恰到好處的點撥講解,使學生易于理解和把握,從而突破學習的重難點。如:四年級下冊Unit 2/Lesson 3中句型“What’s he/she wearing?He’s/She’s wearing…”是本課的重難點,我在教學中課件設計了這樣第一個動畫:先出示“What’s he/she doing?”“doing”變成紅色,“do”變成“wear”讓學生通過已經學過的知識,掌握新的內容。然后,又 設計第二個動畫:句子“What’s he/she wearing”變成“What is he/she wearing”,“is he/she”又移到第二行,變成“He’s /She’s”,再出現“wearing”,讓學生知道“What’s he/she wearing”是問正穿什么衣服。這樣學生看起來一目了然,印象也很深刻,這一多媒體課件的設計使教學難點得到了有效的突破。
四、運用多媒體收集課外資源,拓展學生的文化視野
多媒體的出現,為教學實驗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嶄新景象,像春意盎然的教改園圃呈出一派勃勃生機。美國教育專家格倫.多漫說:所有孩子都是語言天才,如果他生在使用兩種語言環境里,他就學會兩種語言,如果他生在三種語言環境里,就學會三種。在英語教學中,我經常用多媒體播放地道的英美名曲,讓學生受到藝術的熏陶。再如,在教學Christmas時,我利用電腦播放Christmas tree、Santa Claus、a bell等的圖片以及圣誕歌曲,學生非常感興趣,學得津津有味,多媒體的使用一下子拉近了他們與英美國家的距離。因此,利用多媒體技術給學生介紹英語國家文化,不僅可以促進學生對英語國家文化的了解,培養學生英語口語能力,而且通過對學生進行異域文化的教育可以拓展學生視野,培養學生英語學習的興趣。如:在教學英語課Unit 5 Language Focus時,教師選取了豐富多彩的圖文聲像資料介紹學生所熟悉、喜愛的人物(同學與明星),讓學生知道這些明星的外貌、年齡、籍貫等,并且讓同桌的學生互相提問:Who’s that…He/She has ___ hair,___ eyes…從而完成教學內容。
五、運用多媒體,教會學生學習英語的方法
一、運用多媒體課件導入新課,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我運用多媒體導入新課,為學生創設多種特定的情境,提供大量英語信息刺激,使學生身臨其境,養成用英語說、用英語思考的學習習慣,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從而激發學生發自內心學習英語的興趣,真正達到“減負提素”的目的。
二、運用多媒體課件進行教學活動
英語教學中,單詞的學習是相對枯燥的,傳統的教學方法是教師領讀或用錄音機示范朗讀,學生跟讀,這不能有效、全面地刺激學生的感官。應用聲形并茂的多媒體課件進行教學,可以給學生全新的感受,調動他們的興趣,單詞的學習也就變得容易了,從而解決這個英語課堂教學中的重要問題,為學生學習句型和課文掃除障礙。如在教學牛津英語4A Unit 2動物類單詞時,我制作了一個動物園場景的課件,讓學生說出動物的名字,說對時這只動物會跳出來說:“I’m...”由于畫面形象生動,栩栩如生,無需老師機械地教,學生印象更深刻,記憶更牢固。
三、使用多媒體課件進行有效的課堂活動
教師可以根據教學目標的要求,針對農村孩子不愿意表達、不敢表達的特點,選用不同的教學媒體,設計形式多樣的課堂活動,促使學生積極參與。在課堂活動中,我采取小組交流、同排交流和全班對話等活動形式,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和語言交際能力。這些形式多樣的實踐活動,不僅培養了學生獲取書面信息的能力,而且使課文重點突出,增加了課堂容量,提高了教學效率。久而久之,學生們就克服了膽怯心理,逐漸由被動學習變為主動學習。
牛津小學英語5B Uunit 9 “The English Club”A部分的內容是介紹國家、國籍和語言。在這部分內容的教學中,我采用多媒體視頻點播系統進行演示,讓學生感受不同國家小朋友的特點,然后讓學生分角色表演不同的人物。學生們動用所有的感官快樂地學習英語,同時也養成了用英語思維和表達的好習慣。
小學英語課堂教學中,課文的理解與掌握對培養學生的交際能力至關重要。如果我們一味要求學生死記硬背課文、句型,大多數學生都會感到頭痛和吃力,而運用多媒體課件就可以輕松地解決這個問題。小學高年級英語學習的內容很多,大多學生對記憶路線感到費力。為解決這個問題,我們可以設計真實、形象的多媒體課件,視聽并舉,促使學生及時觀察感知,發現問題,由淺入深地學習,從而進行強化教育。此外,我們還可以根據學生的智力狀況、思維特點、學習能力等設計教學課件,控制教材內容的次數、時間和順序,以實現學習個體化。
四、巧用多媒體課件,推動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
在小學英語課堂上應用現代教育技術,會產生一種具有智能化的吸引力、啟發力,提供開啟小學生思維的全息影像,提高學生產生探索思維的積極性,從而達到學生與教師思維同步發展的目的。如牛津英語6A Unit 1 “Public Signs”是圍繞“公共標志”這個話題展開各個活動。學生通過現代化教育技術了解公共標志的含義后,結合生活實際,會理解遵守公共秩序是每個公民應盡的義務,同時還會為遵守秩序提出許多奇異的、合理的設想。
五、使用多媒體的注意點
1.教師不能忽略自己的主導地位,變成機器的演示者。課堂上,是教師進行教學,而不是電腦。因此,教師要將講述的內容借助電腦形象生動地展示給學生,使教學更有情境,從而營造出合適的氛圍,而不僅僅是點擊鼠標。教師要使電腦為自己的講解服務,講到哪里演示到哪里,而不是電腦演示到哪里講到哪里,被電腦所束縛。
2.采用課件的目的不在于加大課堂的容量,而在于提高學生的思維密度。利用多媒體課件可以省去大量的板書時間,從而大大增加一節課的容量,但這并不是多媒體引入教學的主要目的,其關鍵之處在于素材的組織、利用能及時調動學生思維,加深其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