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席慕容如果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fā)現(xiàn)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 席慕容早期詩歌 女性視角 生命的美
由于性別差異,兩性世界中的審美視角是有所不同的。席慕容,一位在藝術熏陶下成長起來的女子,她的作品浸潤著東方古老哲學,帶有宗教色彩,透露出一種人生無常的蒼涼韻味。在她的筆下,屬于女性的青春、愛情被寫得極美,淡雅剔透,抒情靈動,飽含著對生命的摯愛真情,詮釋著女性世界的美。
席慕容所追求的這種美是純美。這種純美是人類生命初始所擁有的一種精神狀態(tài),是一種沒有被塵世沾染的至高無上的美,就像一個虔誠的信徒的心,是清澈而透明的。但這份純美是一種夢,是一種理想的境界。如何才能得到純美?很多完美主義者都在不斷地用生命去追尋。顯然,現(xiàn)實生活因為利益的紛爭是找不到純美的,席慕容在她的詩歌中娓娓道來的是一份只有在過去或是未來才有的純美。又因為這份純美只能在過去或是心靈空間存在,因此與現(xiàn)實的矛盾常常又構成席慕容詩歌中的一絲悲劇美。任何一位解讀席慕容早期詩歌的女性都能從中體味到她對絕對愛情的追索的純美之境與純美之下淡淡的憂傷。
一、在完美時刻遭遇破碎之美
每一位女性在經(jīng)歷成長,逐漸成熟時都有如花朵一樣綻放,這是女性一生中最美好的時刻,席慕容在詩中常描述到這美好時刻:“風霜還不曾來侵蝕/秋雨也未滴落/青澀的季節(jié)又已離我遠去/我已亭亭/不憂也不懼。”(《蓮的心事》)“如何讓你遇見我/在我最美麗的時刻。”(《一棵開花的樹》)在這最完美的時刻,作者詩中的“我”從不曾揮霍或賣弄自己的美麗,而是懷著對愛情的頂禮膜拜,熾熱而又含蓄、慎重而又默默地等待著愛人的到來。這種等待是如此虔誠,像背負使命的人在號角吹響之前,像運動員在令槍鳴響之前,外表平靜而內(nèi)心顫動。在這種弦即將離箭之際,就希望“你”能在等待中出現(xiàn),來成就這一完滿。但是,現(xiàn)實卻總是事與愿違,“你”不是“來得太早”或“來得太遲”,就是“終于無視地走過”,總是錯過。“我”的最美的時候與最美麗的等待終究“你”無法看到,或是被“你”漠視。完美在這一瞬間支離破碎,使讀者聽到破碎的聲音,“在你身后落了一地的/朋友啊/那不是花瓣/那是我凋零的心”(《一棵開花的樹》)。在《曇花》中,她嘆道:“總是/要在凋謝后的早晨/你才會走過/才會發(fā)現(xiàn)/昨夜/就在你的窗外/我曾經(jīng)是/怎樣美麗又怎樣寂寞的/一朵。”即便有一天是“他”來尋“我”,依然“尋我不到”,在“他”“洶涌著哀傷”地走后,“我才醒來”,只好“把含著淚的三百篇詩/寫在那逐漸云淡風輕的天上”(《彩虹的情詩》)。
席慕容的詩歌中就這樣將美麗的等待劃上破碎的痕跡。完美是一種美,使完美破碎更是一種美。不斷地錯過呀錯過,在唉嘆之余,難能可貴的是這種破碎并沒有引來“我”的抱怨,“我”最終把這種錯過用淡淡的幽怨歸結于“無緣”,“我”只能靜靜地在悲哀中獨自成就那一份本該屬于“我倆”的完美,這種選擇讓席慕容的詩歌更是憑添了一種空靈之感。
二、對人生種種別離不舍與無奈的悲情之美
人的一生中有太多的別離是我們無法逃避的。有對青春歲月的別離,有對故人的別離。
在席慕容詩歌中的女性世界里,青春是一幅最美的油畫,但最美的東西即使不在最美的時間遭遇破碎,也是極易流逝的。這種易逝給人無盡的傷感。“在長長的一生里/為什么歡樂總是乍現(xiàn)就凋落/走得最急的都是最美的時光”(《為什么》)。這最美好的時光就是青春,這最單純的快樂只屬于青春,青春是美好的,但與青春別離之后,只剩下對青春的無盡回憶。席慕容在《青春》中訴道:“含著淚/我一讀再讀/卻不得不承認/青春是一本太倉促的書。”對于青春,席慕容的態(tài)度,從來都是對其綿綿不絕地回憶,在每一個夜里,在燈下,在每一個季節(jié)轉換的時侯。這種回憶是席慕容詩歌的主旋律,飄散著青春易逝的悲情之美。
對別去的歲月是這樣,但對離人呢?《渡口》寫道:“讓我與你握別/再輕輕抽出我的手。”人生自古傷離別,離別之后如果不能再重逢,人應該如何對待離人。為了人生的完美,席慕容認為應該用理性的忘卻來對抗憂傷之情。在《野風》中她嘆道:“就這樣地俯首道別吧/世間哪有什么真能回頭的河流呢?”“我們也來相約吧/相約著要把彼此忘記。”在《請別哭泣》里,她懇求著:“請試著去忘記/請千萬千萬別再哭泣。”席慕容認為在經(jīng)歷無法重逢的別離之后,忘記是一道良方,可以使人不再哭泣,可以讓生活恢復平靜。“天,這樣藍,樹,這樣綠,生活,原來可以這樣的安寧和美麗”(《禪意》之二)。
在席慕容的心中,別離的歲月是要懷念的,而別去的人最好要忘卻。但遺憾的是,她卻總難以逃離感性世界里不忘的情愫。于是在忘與不忘中徘徊,在忘與不忘的矛盾中用詩彈奏著凄惻的旋律。于是在她的詩歌悲情之美之外又憑添了追憶之美。
三、不斷地懷念,但不追索追憶之美
大多女性在衣食無憂的情況下,感情世界會維持一種風和日麗或云淡風輕的狀態(tài),無論現(xiàn)實生活如何平淡,很少有人會將現(xiàn)實不斷推倒重來。但女性又天生就是感性的動物,大多渴望浪漫。在這種矛盾之下,大多女性會選擇在乏味的生活中不斷回憶青春歲月的純真愛情,這種純真愛情的美帶來了感性的源泉。席慕容在詩中,雖然理性地認為應該忘卻離人,但又感性地對青春歲月的愛情一再描繪。《山路》與《暮色》中的“我”渴望著年輕時那一夜里“輕憐、纏綿”的歌,如“山風拂過百合”,即便“回顧所來徑”時“蒼蒼橫著”如“翠微”一般“這半生的坎坷”,但在“暮色”中,這回憶中的歌聲“竟化為甜蜜的熱淚”。
歲月的流逝使情感鎖在了過去的時空里,但最純真的情感卻永遠不會因為時空的轉移而被遺忘。相反,被時間如浪一般沖刷之后,這份回憶更是成就了去除雜質(zhì)的完美。“我愛你/只因歲月如梭/永不停留/永不回頭/才能編織出華麗的面容啊/不露一絲褪色的悲愁”(《給你的歌》),這種停留在另一個時空里的回憶就像是平靜生活中的一盞燈,寫著每一個女性永恒的青春之美。
盡管回憶是不可或缺的,但席慕容認為,這種感情只可追憶,只可懷念,只可在深夜淺笑或流淚,而所戀的人與事是不能再去觸及的。在《悲歌》中她寫道:“今生將不再見你/只為/再見的已不是你;心中的你已永不再現(xiàn)/再現(xiàn)的/只是些滄桑的日月與流年。”在席慕容詩中,若“再見你”,將似刻舟求劍,看得到的是舟上的刻痕,求不到的是刻痕下水中的劍,劍早已留在了那個時間的那個空間里。這,實際上是席慕容在保全記憶中初戀的干凈與純潔。“我如何舍得與你重逢/當只有在你心中仍深藏著的我的青春”(《短詩》)。通過不斷的回憶,和在現(xiàn)實生活中的不觸及,席慕容保全著年青時純真戀情的完美,勾起讀者對追憶中這份完美的慎重之情,每一位讀者也在讀罷后,沉思或是懷疑著自己無限留戀的是那人、那事,還是那段歲月中的自己。
四、通過現(xiàn)實意象反映女性世界的哲思之美
席慕容的詩中充滿了哲思美。這種哲思是一個淡雅、真純的人對生命的思考,在不同的生命歷程中,對生命的感悟。《七里香》寫道:“溪水急著要流向海洋/浪潮卻渴望重回土地。”用溪水與海浪的走向象征著人生的不同階段,年少時,一路追逐,不斷向前;年老時,卻總想落葉歸根,在人的一生中,思鄉(xiāng)之情漸行漸濃。這樣的比喻是如此自然貼切,是席慕容詩中閃耀著的靈感的光芒。
席慕容的詩歌中還常常把女性的一生比作一出戲,《戲子》中描繪的那個傷心的人兒,在獨享著自己的淚。每一個人在現(xiàn)實生活中猶如濃妝重墨下的戲子,在現(xiàn)實的燈光和舞臺下扮演著真真假假的自我。演繹著遵循大眾價值觀的理想的人生,看似熱鬧,內(nèi)心孤獨,因為那只是在人前的一場戲;臺后,卸裝之后,每一個人才能找到真實的自我。這場戲,不就是人生真實的寫照。人生,終究是“一場難分悲喜的演出”(《詠嘆調(diào)》)。
席慕容的文筆從來都不晦澀深奧,她用最簡單純樸的語言打開自己和讀者的心扉,表達著女性世界里最簡單真摯的情感,記錄著女性生命中最美麗的歲月,她用一種隨緣而感恩的心,在無怨中把完美留在每一個時空,在回憶中續(xù)寫著生命的美麗,在思考中追求著生命的本質(zhì),讓每一個讀她詩的人心靈沉靜,擺脫凡塵的利益之困,從獨特的女性視角真正感受到了生命的美,真正為這淡淡憂傷著的生命的美而感動,而無怨。
參考文獻:
[1]席慕容.無怨的青春[M].廣州:花城出版社,1987.2.
[2]席慕容.在黑暗的河流上[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3.8.
[3]蔣孔陽.美學原理[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10.
她用一種純自然的語言,描摹她所;見的生活,并竭力地向讀者展現(xiàn)內(nèi)心最原始的東西,品著她的詩,宛如品一杯清澈的茶,淡淡的芳香沁人心脾,令人心醉但并不迷失。人的生命中,總有一些被我們擱淺的記憶,“曾讓我那樣流淚的愛情/在回首時/也不過是恍如一夢”(《悟》),過去了的終于再也回不來,即使回來了也不再是曾經(jīng)的過去。而當我們回首之時,才發(fā)現(xiàn)當初深陷其中的你我是多么的傻,“今生將不再見你/只為再見的已不是你”(《悲歌》),可是“卻沒人知道/我仍在你/最深處最柔軟的那個角落/帶淚/并且不可碰觸”(《傳言》),愛情雖然已經(jīng)凋落,但那份純美的記憶永遠只屬于最初的那個人,不會老去。人與人之間的緣分無法隔斷亦無法強求,“若有一種愛是永不能相見/永不能啟口/永不能再想起/就好像永不能燃起的火種/孤獨地/凝望著黑暗的天空”(《無題》),其實相遇就是一種緣分,“其實/我盼望的/也不過就只是那一瞬/我從沒要求過/你給我你的一生”(《盼望》)。愛不一定就能擁有,但如果深深愛過一次,即使不能一生相守,也是莫大的幸福,“執(zhí)子之手,與子偕老”童話般的愛情真的能存在一生嗎?當愛情歸于平淡,有多少人能相濡以沫,白首偕老呢?時至今日,愛情為什么如此脆弱不堪一擊?還是浮躁的心靈再也無法追尋一份真實的情感?“一層是一種掙扎/一層是一次蛻變/而在驀然回首的痛楚里/亭亭出現(xiàn)的是你我的華年”(《給你的歌》)。愛情本身是簡單而美好的,不知道什么時候會遇到什么人,這就是人生的際遇。也許從你身邊走過的許多人都只是匆匆過客,可你一定要相信,總會有一個人是為你而停留的,珍惜每一次相遇,即使會別離,也不要等到錯過之后再流出遺憾的淚。如果終將錯過,也不要哭泣,因為我們曾真心相待,只是無法走進各自的世界而已,而我們年輕的心也不再年輕。
最喜歡她那首《一棵開花的樹》,我們都希望在最美麗的時刻,遇到一個最深愛的人,為此,我們寧愿化身石橋,受五百年風吹,受五百年雨打,日曬,只為那個人從橋上走過。可這世間最大的痛苦莫過于你所有的等待,只是換來他的無視,連一個交匯的眼神也沒有。那么我們何不去尋找甘愿為我們化身石橋的人呢?何不珍惜身邊一直對你默默關心支持的那個人呢?當你有一天從石橋上走過,記得一定要停留佇首,哪怕只有一秒,這世間也就少了一顆顆凋零的心了。
也許生命到最后總能成詩,讀席慕容,就好像是在聽一位歷盡人世滄桑的長者,向我娓娓道來,她的青春,她的愛情,她心底最真實的際遇。她有一顆敏感而細膩的心,善良而多情,總是能抓住生命中那美好的一瞬,將之融化成詩,每一首詩都是她一段簡短的心情,或刻骨銘心,或沉郁心底。她的詩總有那么一種淡淡的哀愁,不是悔恨,不是遺憾,只是因濃郁的回憶而漸漸清晰的真實。
席慕容是一個畫家,她說寫詩只是她的副業(yè),也許正因為如此,她才能寫出那一句句純凈,不摻雜功利虛名的心靈獨白。我愛,因為我喜歡這樣的不受束縛,自由自在。
在馥郁的季節(jié)因花落
因寂寞因你的回眸
而使我含淚唱出的
不過是
一首無調(diào)的歌
卻在突然之間因幕起
因燈亮因眾人的
鼓掌才發(fā)現(xiàn)
我的歌竟然
是這一劇中的輝煌
在那個年輕的夜里,月色曾怎樣清朗,如水般的澄明和潔凈。
――席慕容
十六歲的夜色是少女秀發(fā)披肩的柔順,流蘇似的溫情。推開天窗,我凝望浮云飄逸的舞姿,我相信生命的盡頭是重生,記憶被重新洗刷。我曾經(jīng)說過: “永遠的朋友。”永遠有多遠,我告訴你,永遠只比等待多一天。
你還記得嗎,昨夜你來過我的窗前,有一朵小小的矢車菊為你靜靜地綻放。你來得那么安靜,仿佛只是一陣微風,卻撫綠了墻角的野草。有時候,我會覺得很孤單,總是看著一群飛鳥在屋檐嬉戲,而我只是在一棵枯了藤的榕樹下翻看著一本泛黃的詩集,一遍又一遍地將自己放人詩中那個傷感的角落里。
也許是太懷念小時候在山坡上看到的那片寧靜的夜空吧,有風,有星,有月,有你。如果它還沒有離開,請你帶我去找它,好嗎?我真的好想那一切。只是記憶里,你總是若即若離。很長一段時間里,我被考試的壓力掩埋,昏黃的光線一直照到天明,一晚上手里的筆沒有歇息,我好累。我不喜歡這樣的夜,可是至少曾經(jīng)有你陪我并肩作戰(zhàn),如今只剩下我一個人孤軍奮戰(zhàn)。猛地推開書桌,墨水打翻了,灑了一地的深藍,淌在地上,像夜一樣,靜。你說,我不該逃避生活,盡管此刻它顯得很殘忍,似乎吞噬了夜的安詳。可我們還年輕,除了學著去默默忍受無數(shù)煎熬,還要學著去適應。
夜色如水,我試著去回憶兒時和院里的伙伴們一起摘下鵝黃的桂花,把它們放進清清的水里,笑著看它們旋轉著花瓣漂浮在水面。暗香撲滿心扉,你化做無形的空氣,彌散著花香包圍著我,仿佛將我?guī)У搅硪粋€世界,一個充滿簡單而又快樂的國度里。
即使在幽靜的夜里,閉上雙眼,還能感受到你溫柔的氣息。我坐在枯藤的榕樹下,坐在屬于我們的榕樹下,借著今夜的月色。手里捧著一本席慕容的詩集,耳邊似乎聽見你吟唱的憂傷:總是/要在凋謝后的清晨/你才是走過/才會發(fā)現(xiàn)昨夜/就在你的窗外/我曾經(jīng)是/怎樣美麗又怎樣寂寞的/一朵/我愛也只有我/才知道你錯過的昨夜/曾有過怎樣皎潔的月。
在我們年輕的世界里,幸福指數(shù)達到100%。
西西插嘴
北京迎來這個夏天最大一場雨,郊區(qū)某學校的泥地操場變成好幾個小水塘。課間時分,兩個男孩拎著塑料桶、穿著涼鞋沖進雨中,其中一個男孩指著操場的角落對另一個說,剛才在那邊看到了蝸牛。這個學校一年學費大概3萬塊,這個泥地操場是創(chuàng)辦者大車專門留下來的。在學校里,無論老師還是學生,都叫他大車老師。六年前,為了解決自己孩子上學的問題,大車決定和幾個志同道合的家長一起,自己請老師,在家上學,六年后,加入進來的家長和孩子越來越多,現(xiàn)在學校共有160多個學生和50多名老師,從幼兒園一直到小學五年級。大車也在2010年辭職,全心打理這間學校,他的辦公室狹窄逼仄,通常這里或許應該是收發(fā)室或者門衛(wèi)室的位置。
大車不愿意透露這所學校的一些具體信息,“在當今這個時代,有些問題是沒有討論意義的,我只想說什么樣的教育對孩子是好的。只要對孩子好的、有利的,就是對的,對的事情我們?yōu)槭裁床蛔瞿兀俊绷陼r間做下來,大車說更堅信自己做的是對的,學校也初步形成了自己的教學體系。9月開學后,這里還會接著辦六年級,然后還會有初中。大車認為,要真正完善還需要二三十年的時間,那時候再公開地談論這間學校更有意義。
Q = 《旅伴》
A = 大車
Q:160個孩子,50個老師,這在中國應該是非常奢侈的一件事。
A:一個好的教育一定要關注到每一個孩子,如果師生比太大,我覺得不可能對每一個孩子都有足夠的關注度,沒有這種關注度就談不上對孩子心理發(fā)展的了解,心性成長的了解。比如一個班四五十人,一兩個老師,老師能把日常管理工作做好已經(jīng)是非常好了。但是作為我們來講,管理好一個班級是基本的底線,我們的要求是老師要了解每一個孩子,知道每一個孩子心理成長的過程。
Q:最早沒有把自己的小孩送進傳統(tǒng)學校擔心的是什么?
A:我沒有什么擔心。你也知道現(xiàn)在應試教育一個很大的問題就是孩子不能得到全面而充分的成長。所謂應試就是考什么學什么。一個人成長中不應該只是考試那點東西,那只是我們成長中很少的一部分東西,所以我希望我的孩子能夠全面地健康地成長,所以就不送到傳統(tǒng)學校里去。
Q:最開始可能只是家長互助,就幾個人,現(xiàn)在規(guī)模做這么大和最開始的初衷有變化嗎?
A:最開始我們的想法就是把我們幾個孩子聚在一起,請老師來給他們上課,培養(yǎng)到六年級小學畢業(yè)找到合適的初中,任務就完成啦。但是逐漸做下來,我們對孩子的成長越來越有心得,對于教育教學越來越有我們自己的主張、看法,而且逐漸形成我們自己的體系,再有我們的老師也在不斷成長。你可以設想一下,我們不繼續(xù)做,還是原來那幾個孩子,我們孩子畢業(yè)的時候就是老師失業(yè)的時候。老師也就不會全身心地投入,因為每個人都會想自己未來職業(yè)的發(fā)展、自我實現(xiàn)的價值,都會考慮這一點。要是你這學校到不了一定規(guī)模、不能長久地辦下去,誰會把自己真正投入進來?所以現(xiàn)在我們把自己孩子的成長和老師的成長越來越融合在一起了。沒有一定的規(guī)模,很多東西是無法形成的,比如說教學,如果是幾個孩子,你很難有足夠的樣本,不足以使你獲得足夠的經(jīng)驗,在這個經(jīng)驗之上不斷地完善,有一定的經(jīng)驗之后就有足夠的樣本,什么樣的孩子會有怎樣的反應,我們教育的思路、理念是不是有問題,也是在不斷調(diào)整。
Q:規(guī)模做大以后,實現(xiàn)家長互助的形式是不是也得調(diào)整?
A:我們依然在堅持互助的性質(zhì),但是人多之后我們不可能讓每一個家長參與度都那么高。人多了以后,你的效率就會降低,就會影響你正常的經(jīng)營和運轉。一般學校家長是沒有什么參與的可能的,那也不是我們辦這個學校的初衷。我們現(xiàn)在成立了家校共建委員會,它是相對獨立的咨詢機構,家長有什么意見、建議、資源來幫助我們學校成長,這樣家長有很強的參與度,但也不會影響到日常運轉。
Q:在這所學校,挑選老師的標準是什么?
A:我所謂的標準就是三條。一是愛孩子,發(fā)自內(nèi)心地愛孩子,這是成為老師的基本條件。有的孩子并不是我們想象的那樣乖乖的、很聽話,那也不是我們希望的狀態(tài),有很多孩子很調(diào)皮、很淘氣的,這樣的孩子是非常好的,有可能長大了很有出息,這樣的孩子在成長中就會給你闖點小禍、給你些挑戰(zhàn),你要是真愛孩子,你就會非常包容、理解,相處得特別好,不會真生氣。如果只是職業(yè)地愛、沒有感情地愛,那遠遠不夠。第二,我覺得老師的綜合素養(yǎng)很重要,他的價值觀、道德觀、審美趣味很重要。我更看重一個老師的人文素養(yǎng),尤其在小學以下的階段,人文素養(yǎng)非常重要。一個人的人文素養(yǎng)決定了一個小孩未來的可能性,因為無論以后從事什么工作,都是一個“人”在從事工作,對于人的基本理解就特別重要,包括你審美的趣味。審美趣味決定你未來的發(fā)展方向,大家沒有意識到這個問題。所謂物以類聚、人以群分,你的審美趣味決定了你會跟什么樣的人成為朋友,實際上就是你的成長方向。先生倡導以美育作為我們中國人的宗教,的確很有道理。一個好的藝術教育,不是彈鋼琴,技術的訓練和美育的培養(yǎng)完全是兩碼事。我們每年5月是詩歌月,老師、孩子會在一起讀詩,每個班都有詩歌朗誦會。我們一個二年級的孩子回去跟家長說。家長很高興,說自己特別喜歡席慕容的詩,媽媽拿著席慕容的詩給孩子讀,讀完后孩子沒什么表示,叫媽媽去學校聽聽吧,別讀了。媽媽特別受打擊,覺得孩子不喜歡這詩。媽媽說那我找十多首詩給你讀,你喜歡哪個媽媽就去讀哪個——真是一位好媽媽,結果孩子選中了卞之琳的《斷章》,這是中國現(xiàn)代詩歌中非常著名的一首。我們的孩子不懂得文藝理論,不知道卞之琳,也不知道席慕容,但是知道哪首詩是好的,這一點我就很欣慰,他有很高的審美趣味,這樣的孩子長大了不會錯。第三,就是根據(jù)學校的專業(yè)需要選擇不同的老師。
如果,愚笨是一扇禁錮思維的門,感悟就是開啟潛能的鑰匙。
當你寂寞的時候,請打開書本,在知識的雨露中催開心靈的花,不讓時間之水白白從靈魂流過。一本精美別致的畫冊,會讓你步入美的殿堂,陶冶藝術的情操;一套千古流芳的詩集,會讓你感受李白泛游青山的爛漫,杜甫憂國憂民的凄愴和席慕容優(yōu)美繾綣的哀傷。一份內(nèi)容豐富的報刊,會給你講述世界日新月異的變化,科技飛速發(fā)展的成就和各國斑斕多姿的文化。讓書籍陪伴你度過那些漫長寂寥的歲月,從此,告別寂寞。
人在旅途,孰能無憂?也許,你曾埋怨過上帝的不公,命運的坎坷,那么,請打開書本,你可以得到安慰。原來,偉人也曾迷茫過。司馬遷受宮刑入獄,卻完成了“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史記》;海倫用堅強與苦難對抗,成為了文壇史上一顆璀璨的明星;霍金笨重的輪椅,阻止不了他向宇宙探索的步伐。當你的臉上露出微笑,重拾生活的信心時,你一定不會忘記,是什么,帶你走出迷霧的森林,贈你以陽光的希望。
沒有人生來就是天才,傷仲永的故事?lián)Q來的只是嘆息。成長需要智慧,如果你天資聰慧,請你讀書,它能讓你更上一層樓;如果你天資愚拙,請你讀書,后天的努力能彌補先天的遺憾,數(shù)學鍛煉了你的邏輯,文學升華了你的情感,歷史增長了你的見識,驀然回首,茅塞頓開,那扇禁錮思維的門早已開啟,不亦樂乎。正如培根所言:“讀書使人明智,讀詩使人聰慧,哲理使人深刻。”此乃讀書之大境界也。
人生一樂是讀書,有書為伴心甘甜。讀書,似品茶,若彈琴,像下棋,給人以知識,給人以智慧,給人以感悟。當你輕輕掀開書頁,歷史的風煙,人間的冷暖,事世的變遷,幸福的妙美就會撲面而來,芬芳了整個生命。
正是書海的無涯,豐富了平淡的生活,讓世界蛻變得婀娜多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