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農夫與蛇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然而,事情并不像蛇想象的那樣壞。
在蛇咬死農夫的消息傳出去之后,不斷有記者采訪蛇。蛇不愿意接受采訪,因為它覺得自己做得太損了。它說:“了這樣丟臉的事,有什么可報道的?”可是,記者們并不愿意放棄。有不少記者提出,只要蛇接受采訪,就可以給它可觀的報酬。
蛇想,自己生計難以為繼,索性接受采訪算了。沒想到,要采訪蛇的記者排起了長隊,不斷有記者提高采訪價碼,這令蛇受寵若驚。很快,動物界的大小報刊紛紛刊登了關于蛇的報道。凡是刊登蛇的故事的報刊,都賣得很火。
更令蛇想不到的是,不久,各大報刊圍繞蛇咬死農夫的事件展開了討論。一方認為蛇咬死農夫是忘恩負義的行為,應該受到嚴厲的譴責,并應該給予相應的處罰。另一方則認為蛇咬死農夫,那是正當防衛。試想,當蛇蘇醒過來的時候,發現自己被悶在一個軟乎乎的東西里面,它本能地進行反抗是正常的。再說了,農夫將蛇帶在身上,它想的是什么誰也不知道。如果農夫想把蛇帶回家里吃掉或者捉起來賣錢,那么蛇咬農夫那就是完全正確的,根本用不著自責。退一步講,如果農夫心懷好意,真心想救蛇的性命,那么蛇咬死農夫完全是誤會,蛇也用不著承擔責任。怪只怪農夫沒有加強防范,他自己應負主要責任,因為,他明明知道這是一條毒蛇。
隨著爭論的一再升級,蛇的名氣越來越大,許多動物公司來找蛇做廣告。一家制藥廠找到蛇,要求蛇說一句:此藥含有真正的蛇毒,具有最佳的療效。然后,蛇得到了一筆巨款。一家服裝廠要求把蛇的形象做成商標,也以重金酬謝。一家養蛇廠請蛇替他們寫一行字:世界上毒性最大的蛇。養蛇廠也付了重金。蛇想,天哪,世界上真的有這樣好的事情?簡直是天上掉餡
餅呀!
蛇被某著名導演相中,請它去拍攝恐怖電
影,他們給蛇的片酬超過了一流影星。蛇說:“我的演技很差,不好意思拿這么高的片酬。”導演說:“你不要客氣了,你的片酬體現了電影的品位。”
蛇趕緊說:“恭敬不如從命。”
恐怖電影上映后,在動物界引起了轟動,影片創下了票房的新紀錄,制片者財源滾滾,蛇也因此一炮而紅。
蛇的名氣、影響、事業如日中天,它不斷地接到擔任形象大使的邀請,它接連擔任了各種組織的主任、會長、董事長、主席等,它被評為動物界的慈善大使,被譽為動物界的著名社會活動家,被收入了世界著名動物大詞典,被評為動物界十大納稅大戶之一,蛇出版的書發行量一再刷新出版界的紀錄。
很久很久以前,在一個漫天雪花的冬天,一個農夫在路邊發現了一條凍僵了的蛇,那條蛇斷斷續續的說:“救救……我……吧!”說完就昏死過去了。農夫憐憫蛇,便把它抱進懷里,回到家便把蛇放在火爐旁,漸漸地蛇蘇醒了,它十分感激這個農夫,便對它說:“我可以和你一起生活嗎?”“可以啊,只要你不做壞事就行!”
于是,蛇便住在了他家。沒有錢時,蛇會拿來一大筆錢;羊兒少了,傍晚會回來;田里的禾苗也長的比別人的茂盛……,這是為什么呢?原來這是一條神蛇,這么做是為了報答恩人。
一天蛇把農夫引到一片草地上,讓羊兒吃草。農夫忽然看見一只手鏈,便撿起手鏈,在那兒等失主。直到傍晚,一個仙女來找手鏈,農夫便老老實實地交還給了失主。仙女為了感謝他就給了他一只永遠也用不完的錢袋,這時,蛇游了過來,仙女驚訝地說:“這不是我的寵物小貝嗎?”蛇向仙女訴說了農夫的善心。仙女十分感激,因為小貝是她最喜歡的寵物了。
仙女很高興,變了一所大房子給農夫,并常常來看農夫,讓農夫過上了幸福美滿的生活。
有一天下著大雪,一個農夫準備回家。農夫走啊走,突然在路邊看見一條凍僵的蛇,他起了憐憫之心,心想這么冷的天,如果不救它,它就會被凍死的。于是他就把蛇放進了自己的懷里。
又走了一段時間,蛇在農夫的懷里慢慢的蘇醒了。這條蛇已經好多天沒有吃東西了,一醒過來看見農夫又溫暖又好吃的胸膛,真想狠狠的咬一口,可它轉念一想,剛才如果不是農夫救了我,我早就凍死了,我不能做忘恩負義的事。
它探出腦袋,很快的爬了出來,然后連忙跟農夫道謝說:“謝謝你救了我的命,你不用再擔心我會被凍死了,我的窩就在附近,本來想請你到我家做客的,可是我的窩太小了,容不下你。”
農夫笑了笑說:“可愛的小蛇,沒關系,我要回家了。再見!”
事實證明,蛇雖然是冷血動物,但也知道知恩圖報。農夫也算是好人有好報,所以沒有被蛇咬死。
一、農村城鎮化為農村社會福利改革提供了契機
農村城鎮化已經打破了農民原有的生活格局,這一經濟變革對國家政策的制定及實施起到了制衡的作用。因此,在農村城鎮化的帶動下,對建立在二元經濟結構基礎之上的農村社會福利制度進行改革已勢在必行。農村城鎮化將在以下幾方面為農村社會福利改革提供有利條件:
(一)農村城鎮化所伴隨的農民土地的缺失亟須農村社會福利改革。農村城鎮化后農民失去了土地這塊天然保障,失去了這塊承載著他們太多期望的生存保障。這時,他們的唯一出路就是在農村城鎮化進程中成功創業,只有這樣他們才能生存發展。否則,他們將面臨著比城鎮化以前更為無助與艱難的境地。而人地分離又是農村城鎮化所帶來的必然結果。這種矛盾的產生急切呼吁一個兩全其美之策的出現,它既能推進農村城鎮化建設又能保障農民最基本的生活條件,以解決他們的后顧之憂。而農村福利保障制度恰如其分地承載了這個功能,因此這個歷史重任就理所當然地落到了社會福利保障的肩上。而此時,我們的政府及立法機關也應該真正擔負起決策者的角色,制定出完整的系統的農村社會福利政策及其法律,這樣會使得農民在歷史性的大規模失去土地后,擁有了土地之外的依附心理和安全感,在社會心理下始終保持著平衡,從而沒有后顧之憂地在安定的社會環境中生存并從事創造性的勞動。因此,在農村城鎮化進程中,要想徹底斬斷農民與土地的天然聯系,使他們徹底擺脫對土地的依附心理,成功地進行轉型,對現有的農村社會福利保障制度進行改革,已是政府的唯一選擇,也是他們不可推卸的責任。
(二)農村城鎮化進程中農民不公意識的加劇亟須農村社會福利改革。農村城鎮化后,農民將置于與城市居民相同的社會背景下,他們面臨著同樣的機遇與挑戰:均完全脫離土地,只身于市場經濟大潮中創業和競爭,他們需要國家和社會提供最基本的公共設施及公共福利,同樣面臨著工業化和社會化大生產所帶來的下崗、失業、貧困和人類所固有的年老、疾病等社會問題。而我國農村社會福利制度是建立在二元經濟體制下的二元福利制度,這就注定了它具有先天性的制度性不平等和政策性不平等,這種福利制度剝奪了農民的公民權利和社會權利,農民只擁有形式公民權利而無實質公民權利。他們無法得到國家與社會提供的福利與保障服務。廣大農民長期徘徊在社會福利保障的邊緣。而土地的擁有使他們對這種二元經濟體制及其配套下的農村社會保障制度得到了默許和忍受。在農村城鎮化進程中,土地的缺失再一次喚醒了農民的平等意識,喚醒了他們對社會福利保障的渴望。因此,農村城鎮化力求消除長久以來我國原二元經濟體制,實現城鄉統一協調發展,共同邁向現代化。然而,我們所要求的農村城鎮化不僅是二元經濟體制格局的消除,實現城鄉經濟上的平等,也是城鄉居民制度、政策及身份等方面的平等,是整體平等而非局部平等。只有這樣的城鎮化才是真正的城鎮化,深深刻在農民身上的“農民”烙印才得以完全消除,農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才得以恢復,這樣也能夠增強他們的主人翁意識,以便以良好的心態積極投身于農村城鎮化建設之中。因此,原有農村社會福利體系的延續只會加強農民不公的心理,進而影響社會的穩定。而進行農村社會福利改革是唯一行之有效的辦法。
(三)實踐證明,農村城鎮化需要農村社會福利保障保駕護航。理論的正確性往往需要實踐來加以檢驗和證明。而被譽為天下第一村的華西村的成功經驗正是說明了農村城鎮化需要農村社會福利保駕護航。眾所周知,華西村的城鎮化建設是突飛猛進的,成績是卓越的:華西村全村共有80戶,1,520人,面積0.96平方公里。2001年起,吳仁寶和華西人創造性地提出了“一分五統”和周邊的16個村組成了大華西村,面積由原來的0.96平方公里擴大到達30平方公里,人口由原來2,000多人增加到達3萬多人,而與之相伴隨的是華西村的高福利、高保障。福利由華西村統一發放,村莊由華西統一規劃建設。引用華西村一名非常精辟的話說:基本生活包,老殘有依靠,就業靠勤勞,小康步步高。正因為有了社會福利保障作堅強的后盾,華西村的經濟建設及城鎮化才取得了如此大的成績。
綜上所述,國家所倡導的農村城鎮化道路已為農村社會福利改革帶來了大好機遇,開辟了廣闊的道路。
二、農村社會福利改革將加速農村城鎮化發展
人口遷移的推拉理論認為,遷移行為發生原因是遷出地的推力因素和遷入地的拉力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推力即存在著迫使居民遷出的自然、經濟和社會壓力;拉力即存在著吸引居民遷入的自然、經濟和社會壓力。在此過程中,也存在著阻礙人口自由流動的各種制度障礙。根據物理原理,我們可以對此作簡易理解:動力+拉力-阻力=城鎮化的進程。在我國現有狀況下,農村因素即為動力,城市因素即為拉力,在此對這兩種因素不再詳細論述。我們所看重的是其中的阻力。阻力在此為一個變量,具有很大的靈活性。變量也可用簡單的數學符號來加以說明:阻力可正可負,如果是正數,那么阻力就變為推力,所起的作用是積極的,將推進城鎮化進程;如果為負數,那么阻力就是名副其實的阻力,所起的作用是消極作用,將抑制城鎮化的進程。而在中國二元經濟體制下所形成的農村社會福利制度無法為農民提供安全有力的保障,它只能使人們憂心忡忡,對農村城鎮化充滿恐懼,進而使他們缺乏勇氣和信心去投身于小城鎮建設。因此,對于農村社會保障的缺乏所造成的農村城鎮化主體的瑕疵對農村城鎮化進程無疑是一股巨大的阻力。而農村社會福利保障的靈活機制需要人們將這股強大的阻力變為巨大的推力。因此,這時我們的政府作為決策者應該挺身而出,及時改革農村福利政策,為農民鋪上一層安全網,真正將農村社會福利變為農村城鎮化的強大動力,加速農村城鎮化的進程。因此,與農村相配套的農村社會福利是一部加速器,對農村城鎮化的進程將起著不可估量的作用;否則,將適得其反。
主要參考文獻:
Abstract: Farmers are the principal part of interests and practice, the level of overall quality of farmers directly affects the process of building new socialist countryside. "To teach him to fish than give him fish", it is the fundamental approach to solve issues concerning agriculture, countryside and farmers to train a large number of intermediate and advanced skilled entrepreneurial talents who understand technology and know business and management. This paper explored that how the agricultural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serve building new socialist countryside and analyzed the problems of agricultural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關鍵詞: 農業;高職教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三農"問題;農民培訓
Key words: agriculture;higher education;the construction of the new socialist countryside;issues of agriculture,countryside and farmer;farmer training
中圖分類號:G71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4311(2010)34-0244-02
0引言
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了推薦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偉大歷史任務,這一重大決策,是關系到國家長治久安的重要戰略舉措。在全國上下高度重視“三農”問題的大好形勢下,岳陽職業技術學院(以下簡稱“學院”)始終堅持農業高職教育服務于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探索,取得了良好成效,對促進湖南省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發揮了重要作用。
1農業高職教育對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支撐作用
1.1 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三農”工作是黨和政府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三農”的核心是農業,農業是人類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是其他產業部門持續發展的前提和基礎。全國總人口的80%以上分布在農村,農業的興衰,農民生活狀況如何關系到國民經濟的全局和整個社會的發展。
1.2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解決“三農”問題的根本途徑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科學發展觀、小康社會、和諧社會等國家發展理論政策的組成部分,是推進國民經濟持續穩定發展以及社會可持續協調發展的必經之路,是解決“三農”問題的根本途徑[1],也為我們從根本上解決“三農”問題提供了重大機遇。
1.3 農業高職教育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提供人才保障實現農業產業化和農村城鎮化需要大量懂技術、會經營的專業技術人才,而農業高職教育是高等教育、職業教育、就業教育、特色教育、繼續教育的有機統一體,是農村各類中級、高級技能型人才培養的搖籃。
2農業高職教育服務于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舉措
2.1 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培育農村創業人才“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是現在農業經濟增長的根本源泉,而高職院校則是高技能型農業人才培養的搖籃。高職作為高等教育發展中的一種類型,具有與其它高等教育有不同教育目的、功能和教育使命,與其它高等教育有著質的區別,在服務現代化建設中,具有不可替代性的一類高等教育。
2.1.1 開展市場調研,制定新的培養方案,培育社會所需人才
國家教育部以教高[2006]16號文件指出:高職教育要服務區域經濟和社會發展,以就業為導向,加快專業改革與建設。維持筆者組織農科類專業教師認真進行市場調研,了解省內農業類專業人才需求的數量和規格,針對區域經濟發展的要求靈活調整和設置專業,確定了畜牧獸醫、園林工程、城市園林等涉農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制定了“項目導向,任務驅動,情景教學,工學結合” 模塊式課程體系的人才培養方案。在教學過程中,始終堅持“為區域經濟發展和行業人才需求服務” 的辦學指導思想,重點培養學生專業技能和創業能力,做到了當地農業發展建設需要什么專業的人才,就培養什么專業的人才,這樣既滿足了社會需要,又解決了農科類學生就業難的問題,畢業生供不應求。
2.1.2 優化師資結構,鼓勵教師下基層鍛煉,組建一流教學團隊
學院堅持“雙方聯動、雙崗交替、雙向培訓” 的建設模式,嚴把教師聘用關,鼓勵教師下基層考察和調研及利用節假日到企業掛職鍛煉,教師的專業技能得到了很好地培養,師資隊伍的學歷結構、學緣結構、職稱結構、年齡結構進一步優化,雙師型教師比例達75.68,建立了一支教學能力和應用技術研發能力兼備的雙師結構的名師隊伍。
2.1.3 堅持行動導向,推行工學交替模式,全面提高教學質量
高職教育堅持行動導向,包括主觀行動和客觀行動,通過行動來學習,為了行動而學習。教學過程中推行“情景教學”模式,將課程的教學內容整合成若干個教學情景,每個教學情景都是包含“資訊、決策、計劃、實施、檢查和評價”6個方面的完整的行動體系。在專業教學過程中,所有涉農課程在學校和企業專家的指導和監督下施行“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教學模式,通過項目導向、任務驅動、半工半讀、工學交替、頂崗實習等教學環節,實現“教、學、做”一體化,大大提高了學生的專業理論水平和專業技能。
2.2 加大農民培訓力度,培養農業致富能手農民問題的解決思路就是減少農民,轉移或減少農民離不開職業教育,必須大力開展農民培訓工作。湖南省是一個畜牧業大省,要想在2020年實現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所提出的農村改革發展基本目標,使農民人均純收入比2008年翻一番,就必須有一大批懂農業生產技術的勞動者和會經營的管理者。因此,利用農業高職院校的技術優勢,舉辦各項農業技術培訓班,全面提高農民的綜合素質,對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具有重要的社會意義。
2.3 構建科技服務體系,指導農民科學生產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農民發揮著主體的作用, 農民是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利益主體和實踐主體,貧窮落后的根源在于大多數農民缺乏生產技術。俗話說“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對那些經濟落后的鄉鎮給予經濟上的扶貧,還不如組織當地農民開展現代農業生產技術培訓班,使農民掌握一技之長,充分利用本地的自然資源,從事現代農業生產,從根本上擺脫貧困。
2.4 建設農業創業園區,搭建農技推廣平臺為了實現高職教育與地方經濟的成功對接,學院緊緊圍繞岳陽市“農業大市、工業強市、旅游熱市、物流旺市”的經濟發展戰略,確立了“依托產業辦專業,辦好專業促產業”的辦學要求和“依托行業、對接產業、鎖定職業、服務就業”的專業建設思路,逐步形成了“對接五大產業、打造五大園區、建好五類專業、提高人才質量”的發展格局。
高職教育是跨界的教育,它融“學習場”和“工作場”于一體,是連接學校與企業之間的橋梁和紐帶,以此,教學活動必須有企業的參與。學院領導在市政府和市育局的直接領導下,牽頭成立了岳陽職教集團,目前該集團的成員多達200多個,已逐漸成為省內聞名的“職業教育航母”,使學校、行業、企業之間的聯系更方便快捷,技術服務跟及時。
2.5 構建跟蹤服務體系,促進現代農業發展湖南省現有的4萬多家農產品加工企業中,平均資產僅20多萬元,規模普遍偏小,技術水平落后;農產品的生產、加工和銷售能力有限,制約了農產品的轉化增值,上下游相關產業發展不起來,農業資源優勢沒有充分轉化為產業優勢和區域經濟優勢,影響了農業經濟效益和農民收入的提高,限制了湖南農業傳統優勢地位的發揮,農民收入低于全國平均水平,農村經濟社會發展仍很落后,尤其是與東部發達省份的差距越來越大[2]。為此,學校依托“現代農業科技創業園”開展創業教育,為在校學生和參與培訓農民的自主創業奠定基礎。
企業經營必須做好售后服務,辦學也是如此,學校要想持續發展,就必須更好地為地方經濟服務,除做好在校學生的教育工作和農民的短期培訓之外,還必須做好學生的跟蹤服務。學校應與地方政府一道,共同構建了畢業學生、培訓農民的跟蹤服務體系,教師在做好技術服務的同時,參與畢業生、培訓農民的生產項目建設,指導學生和農民去爭取畜牧局、農業局等行政管理部門給予政策支持,為畢業生和農民搭建一個牢固的創業平臺,以培養農村改革發展的領頭羊,帶領農民創收和擴大再生產,促進現代農業持續穩定發展。
3存在的問題
3.1 農業院校的招生困難由于受傳統農業思想的影響,盡管農業類專業畢業生的就業形勢大好,家長和學生農業類專業還是不感興趣,農業類高職院校的某些傳統專業面臨叫停的威脅。政府部門應出臺更多的優惠政策,鼓勵高職院校農業類專業畢業生自主創業,并盡快建立大學生創業基金,解決農村學生創業時常面臨的資金問題。高職院校應做好畢業生的跟蹤服務工作,為學生創業提供技術支持。各種媒體應加大對涉農專業的宣傳,讓大家了解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重要地位,使家長和學生能看到農業類專業的發展前景。
3.2 缺乏專一的培訓基地由于受經費的限制,組織農民培訓通常以縣(市)為單位編班,參與農民創業培訓的學員,不僅學歷層次不一,所從事的行業也五花八門,將其初略地分為養殖班和種植班進行教學,很難滿足不同學員的創業需求,嚴重影響學員的學習積極性。農業廳應結合培訓班承辦單位的實際情況和優勢,建立養豬生產技術、養雞生產技術、西甜瓜生產技術、果樹栽培技術、優質稻栽培技術等湖南省主要農業產業專一的培訓基地,將學員安排到專業對口的培訓基地進行集中學習。
3.3 缺乏專門的培訓教材農民創業培訓沒有規范統一的培訓教材,給教學工作的組織與管理帶來許多不便,同行業不同專家所作的專業講座,部分內容重復現象在所難免。建議農業廳依據本省主要農業產業組織專家編寫專門的農民創業培訓教材,這樣有利于學員的課前預習,也有利于專家的教學,還有利于承辦單位的組織與管理。
3.4 培訓費用的嚴重不足近幾年物價上漲幅度較大,培訓學院的住宿費和伙食費的標準極低,很難滿足學員的生活需求,也難以調動承辦單位的辦學積極性。建議農業部門適當增加培訓費用,改善實踐教學條件,提高學員生活費的標準,調動受聘專家的教學積極性,以確保農民創業培訓項目的有序進行,建立農民培訓的長效機制。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