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感人事跡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老人的大兒子給我們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XX年10月9日下午,一位82歲的老人在緯七路口摔傷,無助的她趴在地上向周圍人求救。路人經過她的身邊,但并沒有誰主動上去扶她一把,瑟瑟的秋風讓她感覺更加寒冷。在老人即將喪失希望時,一個年輕的面孔出現在她的視野里,她把老人扶起來,并為老人做了簡單的體格檢查,當她發現老人可能髕骨骨折時,立即聯系了武警云南肝病醫院,通知他們說這里有一位髕骨骨折的老人,請他們借推車過來把老人接到醫院。沒過多久,幾位護士一起把老人扶到車上,送到了醫院。之后李春燕又從老人那里得知了家屬的聯系方式,用自己的手機與家屬取得聯系。家里電話不通就撥手機,一遍遍地撥打著號碼……家人得知老人摔傷的消息后萬分焦急,小李又在電話里向家屬介紹了老人目前的情況,告知他們老人已經被送到武警云南肝病醫院,開始接受檢查和治療。當家屬趕到醫院時,老人已經做完檢查,準備接受進一步治療,而一直守在她身邊的就是我們這位年輕的護士——小李。
老人和家屬都萬分感激,但小李只是說“作為護士,這是我應該做的”。在家屬的一再詢問中,“倔強”的她還是不愿意留下姓名和地址,微笑著離開了……
“執著”的家屬還是想方設法想知道他們這位“救命恩人”的姓名和地址,萬般無奈下,幾經周折,終于得知她是武警云南肝病醫院肝病科的護士——小李。受傷的老人在醫院接受進一步治療,這位年輕的姑娘一直牽動著她和家屬的心。他們一定要找到這位救命恩人,當面表達對她的謝意。
2008年5月12日,是世人難忘的一天,在這一天,出現了許多英雄人物,他們有醫務工作者,有許多我們不知姓名的叔叔阿姨,有12歲的小學生 ……然而最令我感動的是綿陽市中汽中學教導主任譚千秋老師和綿陽市消防官兵荊秋杰叔叔.
災難發生的一剎那,譚千秋老師正在給學生上課,他沒有選擇躲避,而是張開雙臂,像老鷹捉小雞時,雞媽媽用力呵護小雞那樣,將4個學生竭力護在自己寬大的臂膀下,將生的希望留給了學生,災難給了自己.
另一件令我感動的是:綿陽市的消防官兵荊利杰叔叔,當時正在營救幾個廢墟下的小孩時,又一次的余震來臨,為了安全,戰友們拉著他折離,荊利杰叔叔看著廢墟下的孩子跪倒在地大聲哭喊著:"讓我在去救一個 ……"他的這一舉動感動了我,感動了無數華夏兒女.
地震中的感人事跡還有很多很多,看啊!他們都是生活中的平凡人,卻做出了不平凡的事,他們的行為卻是高尚的,在災難面前,顯示了中國人民的凝聚力,我相信,我們的祖國公越來越強大,中國加油!加油中國!
物,再見了,母校,家鄉的變化,感恩父母,我最敬佩的小汶川大地震背后的感人事跡補輪
忽然,迎面升起一輪紅日,灑下的道道金光,就像條條金鞭,驅趕著飛云流霧。汶川大地震背后的感人事跡補輪
最早出現的啟明星,在這深藍色的天幕上閃爍起來了。它是那么大,那么亮,整個廣漠的天幕上只有它一個在那里放射著令人注目的光輝,像一盞懸掛在高空的明燈。青蛙碧綠的身體上布滿了墨綠色的斑點,白白的大肚子像是充過了氣,一鼓一鼓的。小姐上門
春雨不停地下著,細細的雨絲織成了一張碩大無比的網,從云層里一直垂到地面上,遠處黛色的群山,近處粉紅的桃花,嫩綠的楊樹,柔軟的柳枝,都被籠罩在這張無邊的大網里,這張網是春姑娘巧手織成的紗巾,蓋在天地間,技在群山上。表姐剛來的時候,身穿一件方格襯衣,補了幾塊補丁,腳穿一雙沾著泥土的白涼鞋,走路說話都不敢大聲,我們都說她土里土氣。可是現在,我們不敢說表姐了。你看她穿一件漂亮的上衣,一條緊身牛倉褲,一雙锃亮的高跟鞋,脖子上戴著閃光的金項鏈,肩上披著長長的黑發,顯得神氣大方。回到家里又說又笑,像生活在蜜糖中一樣。老師的畢業贈言,古人不遠,我
在成都新光華街,有一批由白衣天使守護的帳篷,里面住著46個產婦和嬰兒。一個中年女性醫務人員,從下午地震開始就忙著搭帳篷、安置病員,直到晚上10點還沒有回家,記者問:“你有孩子嗎?”她的鼻子一下子酸了,說:“有,在學校,地震到現在還不知道孩子的情況怎么樣。”她終于忍不住掉下了眼淚。記者問她叫什么名字?孩子叫什么名字?在哪個學校?她搖搖頭都不做回答,抹一把眼淚又投入到工作之中……
面對殘酷的災難,誰不牽掛自己家人的安危?誰不想看到自己的孩子平平安安地站在自己的面前?然這位白衣天使卻義無反顧地選擇了大愛。對她自己的孩子來說,她不是一位合格的母親,但她卻是那46位已出生或將要出生的孩子最偉大的母親,她的大愛感天動地。
動人的故事匯成河,流淌在中華兒女的心窩。這些感動,延續著中華民族“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傳統,堅定著災區人民的信心,激勵著救災將士的斗志;這些感動,是我們共渡難關的共鳴,是我們重建家園的心聲。因為有了這些感動,我們更加有力;因為有了這些感動,我們的心貼得更緊
“我幸運地活下來了,我還小不能去廢墟中救他們,我只能盡我最大的努力幫助活下來的人,和解放軍叔叔一起救更多的人。”在廣東邊防總隊駐扎的玉樹民族示范學校廣場,官兵設立了野戰醫院,診治傷員。由于玉樹是藏區,很多傷者都不會講漢語,給及時救治造成困難。正在官兵犯難時,民族示范學校的13歲藏族小姑娘才巴拉吉主動充當起了救援人員的翻譯。“這個吃兩顆,一天吃三次……”一上午的時間,才巴拉吉和官兵并肩作戰,為救治重癥傷員而努力。
玉樹7歲男孩堅強面對傷痛
彭措尼瑪被發現股骨骨折、面部挫傷、上呼吸道潰瘍嚴重已經不能進食和言語,隨即被部隊救護車接到解放軍536醫院抗震救災醫療隊接受救治。在接受救治過程中,堅強的小彭措尼瑪一聲不吭。
500僧侶徒手挖出60名幸存者在玉樹有著大量的寺院,這些僧侶在地震后第一時間趕去幫助災民,在青海玉樹地震發生的那一刻,距離震區一百公里的四川甘孜州色須寺也感受到了晃動。當他們知道地震發生在不遠的玉樹,寺院里的兩位活佛認為他們不僅要念經。曼西活佛說,他們雖然不和青海一個省,但必須要去救人。
隨后,寺院集體決定到災區去。寺院有一千多人,500人留下念經祈福,500人出發救人。4月14日中午,僧侶們到達玉樹災區。他們分成小組,聽到哪里有人壓在下面,就派人過去。沒有救人經驗,他們帶著鐵锨、鐵鋤,邊救邊學。
目前,僧侶們已經救出60名幸存者。他們盡量記下每個人的名字。如果救出傷者,他們為其祈福;有時候挖到遺體,他們會圍坐一圈為其念經。據介紹,色須寺僧侶們開來的四輛卡車幾乎每天都會往返運送物資,還運來了寺院里的200多頂帳篷。寺院里商品部的東西也幾乎都被運過來。他們還帶著醫務人員為災民看病,每天給災民發食物。
懷孕妻子被埋受傷 丈夫嘴對嘴給妻子喂水
在交大一附院入住的,有一位懷孕4個月的高齡孕婦,今年已經38歲。丈夫朋措鬧布身體健壯,但滿臉倦意,一直守在妻子身旁。他說,家里土木結構的房子垮塌了,妻子也被埋,他和鄰居扒了幾個小時才把妻子從廢墟中扒出來。
朋措鬧布夫妻有3個孩子,7歲的女兒因為上學躲過了災難。11個月大的兒子失蹤。輕傷的他陪伴妻子來到西安,妻子因為有傷又懷孕在身,不斷地用藏語說肚子疼。醫生檢查后說沒大礙,丈夫才松了一口氣。這時,妻子對他說想喝水,他立即喝下一口水,含在嘴里,彎下腰,俯身到妻子面前,徐徐地把水喂給妻子喝……這一刻,在場的人都靜了下來。
緊握父親的手不松開
昨日凌晨2時許,傷員陸續下機時,一位因腳傷無法行走的藏族同胞,被用擔架抬了下來,身旁一位20多歲的姑娘,一路握著他的手不松開。同行者說,他倆是父女。因為語言不通,面對記者的提問,女孩靜靜地跪在父親旁邊,默不作聲,一只手緊緊地握著父親的手;父親看到記者和救護人員,起身對救護人員點頭,用藏語表示感謝。女孩見父親努力想坐起來,順勢將父親攬在自己懷里,父女倆的手仍然緊緊相握地震中一名母親用頭替孩子擋住磚頭遇難
“地震時,我住在學校,跑得快,然后狂奔回來,卻沒找到永吉和姐姐白文毛的影子。”珍夏流著淚告訴本報記者,地震半小時后,姐妹倆的遺體已經被珍夏挖出。
珍夏告訴記者,挖出來的白文毛懷里,是她9個月大的孩子。白文毛雙手緊抱孩子,頭部死死地護著孩子的腦袋,倒塌的磚頭正好砸在白文毛的后腦,母親白文毛是用母愛和生命,換來愛子最后生存的機會。孩子挖出來后哇哇大哭。如今由珍夏帶到孤兒學校的院子里,住在外面沒有帳篷的地鋪上。
當人群散去,幾個孩子拿著一張心形卡片,輕輕地插在坍塌的墻上。“你雖然走了,但卻永遠活在我們心中。”卡片上這樣寫著。
珍夏說,永吉是愛孩子的女人。姐姐白文毛未婚育有一子,永吉視為己出。在學校,孤兒們親切地稱永吉為媽媽”。
9歲小男孩用手挖出奶奶
昨日上午,廣東邊防醫療救援隊正在玉樹結古鎮災區巡診時,9歲的小男孩海格朗拉著官兵的手就跑,“叔叔,你們快去救救我奶奶吧!”原來他76歲的奶奶才旦措姆在地震中被砸傷腿,四天來一直沒能動彈,官兵立即趕往現場對老奶奶進行救治,并為其打上了石膏。
“房子塌了,奶奶的腿被壓在下面了,我不能沒有奶奶,我找不到人幫忙,來不及了就用手把奶奶挖出來……”講起當天的情況,海格朗現在還是心有余悸,但當時“不曉得害怕”。
“我坐在這里四天了,我相信不會不管我的,今天你們解放軍真的來救我了”。當官兵離開時,老奶奶拉著官兵的手依依不舍,嘴里不住地說著:“扎西德勒,扎西德勒……”
軍隊兩次救了我的家人
“感謝你們救治我的孩子,軍隊兩次救了我的家人!”16日下午,在青海玉樹州稅務局工作的呂蔚霞激動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