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部丰满熟女富婆视频,托着奶头喂男人吃奶,厨房挺进朋友人妻,成 人 免费 黄 色 网站无毒下载

首頁 > 文章中心 > 文言文閱讀題及答案

文言文閱讀題及答案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文言文閱讀題及答案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文言文閱讀題及答案

文言文閱讀題及答案范文第1篇

一、題型和命題材料分析

1. 從題型來看,全國17套高考文言文閱讀試題中,都有選擇題和文言語句的翻譯。這與2013年的高考試題基本一致。其中選擇題一般是2―3題,主要考查文言實詞或虛詞的意義和用法、信息歸納或文章內容的分析等;翻譯題為2題。分值一般是:選擇題6―9分,翻譯題6―8分。另外,文言斷句的考查和主觀性的分析題呈增加的趨勢,分值也有所提高。

2. 從命題材料來看,所選取的材料篇幅和去年相差不大,大部分都在500―800字之間。唯有重慶卷文言文材料最長,有878字;而湖南卷則最短,只有501字。從材料的出處看,相比去年,選材的范圍擴大了,閱讀的難度也相應加大了。另外,上海卷仍然與去年一樣,是兩篇文言文閱讀題,題型以主觀題為主;安徽卷也和去年一樣,繼續采用文言文對比閱讀的形式進行考查,題型不變,主要考查考生對文言實詞和虛詞的理解辨析、文章內容的概括和分析及文言語句的翻譯;湖南卷則由去年的對比閱讀,又回到了單篇閱讀的形式。

3. 考查內容穩中有變,設題方式較為靈活。從今年的高考文言文閱讀試題看,大部分省市的考查內容基本保持穩定,主要考查考生對文言詞語的理解和辨析、文言句子的斷句、文章內容的歸納分析、信息篩選及文言語句的翻譯等,但也有一小部分省市的試題出現了選詞填空(廣東卷、湖南卷)、主觀簡答題(四川卷、上海卷)等不同的考查形式和內容。

二、試題考查點分析

(一)理解詞語

1. 關于文言實詞詞義的考查

準確理解和把握文言實詞的含義,既是每年高考文言文考查的重點,也是我們解讀文言文的關鍵。這不僅需要我們注重平時的積累,識記常見的通假字、古今異義、詞類活用、一詞多義及偏義復詞等文言現象,而且還要掌握必要的推斷文言實詞含義的方法和技巧。考查的實詞除了高中《語文教學大綱》規定的需要重點掌握的120個實詞外,還有在教材中經常出現的實詞。題型以客觀選擇題為主,如2014年江西卷:

10. 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見粟而長鳴,如命其眾雞 命:指責

B. 而仰望焉,而旋望焉 旋:回頭

C. 家之六雄雞勿敢獨校焉 校:較量

D. 吾心既傷之,遂志之 志:記載

[答案] A

解答此類問題,我們可以運用以下幾種方法:據形推義,依境推義,聯想推義,語法推義,引申推義等。

2. 關于文言虛詞用法的考查

對文言虛詞用法的考查,也是高考必考的內容。高考《考試大綱》對文言虛詞的考查有一個明確的要求:“理解常見文言虛詞在文中的用法。”對此考綱要求,我們可以從以下兩方面來把握:(1)“常見”一詞明確了考查的范圍,一般情況下,近幾年高考考查的虛詞常見的有18個:何、乃、以、而、其、且、乎、焉、也、與、則、者、之、因、為、若、于、所。(2)“在文中的用法”,即要求考生結合具體的語言環境分析虛詞的意義和用法,而不能單純記憶。但部分考生在解答這類題目時,由于對此把握不準,往往陷入解題的誤區。如2014年浙江卷:

17. 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

A. 隨人而問章句 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

B. 鄉人有覽事多而熟于聞見者 無如寡人之用心者

C. 君于貽孫言舊故之分 于其身也,則恥師焉

D. 亦以卒后嗣之愿云 而彭祖乃今以久特聞

[答案] C

(二)關于斷句和翻譯的考查

1. 文言斷句

2014年高考文言文閱讀中,關于文言斷句的考查主要有兩種形式:一是客觀選擇題,如2014年新課標卷I:

5. 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

A.宰相李揆矜能忌賢/以休烈修國史與己齊列/嫉之/奏為國子祭酒/權留史館/修撰以下之/休烈恬然自持/殊不介意/

B.宰相李揆矜能忌賢/以休烈修國史與己齊列/嫉之/奏為國子祭酒/權留史館修撰以下之/休烈恬然自持/殊不介意/

C.宰相李揆矜能忌賢/以休烈修國史與己齊列/嫉之/奏為國子祭酒/權留史館/修撰以下之/休烈恬然/自持殊不介意/

D.宰相李揆矜能忌賢/以休烈修國史與己齊列/嫉之/奏為國子祭酒/權留史館修撰以下之/休烈恬然/自持殊不介意/

[答案] B

二是主觀題,如2014年北京卷:

8. 用斜線(/)給上面文言文畫波浪線的部分斷句。

夫慮熟謀審力不勞而功倍作事可以為后法一宜書不茍一時之譽思為利于無窮而告來者不以廢二宜書岳之民人與湖中之往來者皆欲為滕侯紀三宜書以三宜書不可以不書乃為之書

[答案]

夫慮熟謀審/力不勞而功倍/作事可以為后法/一宜書/不茍一時之譽/思為利于無窮/而告來者不以廢/二宜書/岳之民人與湖中之往來者/皆欲為滕侯紀/三宜書/以三宜書/不可以不書/乃為之書。

無論采用哪一種形式,解答這類試題,考生都可從以下幾點著手:(1)依據實詞斷句。也就是說,首先要能讀懂全文,整體感知所點斷文段的內容,在此基礎上,再找出相關的名詞和動詞,先把能準確斷開的句子斷開。(2)依據虛詞斷句。虛詞是文言文斷句的主要標志。特別是在一些連詞和語氣詞的前后,一般都是應該斷句的。我們如果能準確地抓住這些虛詞,了解其在句中的位置,斷句就輕而易舉了。(3)依據句式斷句。文言句式一般可分為判斷句、倒裝句、被動句等,其中倒裝句又可分為賓語前置、狀語或定語后置等。準確把握這些句式的特點,有助于我們準確斷句。

2. 文言翻譯

對文言語句的翻譯,一般可運用以下方法:(1)“補”。省略的應用,使文言文語言簡練,且文言文的省略是沒有規律的。(2)“刪”。就是刪去原文中不必譯出的字詞和表語氣、停頓及湊足音節的詞語。(3)“調”。古漢語的句式、用法在翻譯時,必須調整為現代漢語的句式和用法,使譯文符合現代漢語的語法規范。(4)“換”。文言文翻譯本身就是一種語言的轉換,轉換的過程中,主要采用置換詞語的辦法。(5)“留”。就是指文言文中古今意義相同的詞、人名、地名、官名、器具名、朝代、國號、年號、字號等專有名詞及沿用至今的成語、熟語等,可以照原文抄錄。(6)“并”。即重復的內容適當合并,使之簡明扼要。

(三)關于分析和綜合能力的考查

這主要包括了篩選文章的信息、歸納內容要點及文章中心、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度等內容。解答時,最主要的是要聯系上下文,結合具體的語言環境,對文本內容進行認真地理解和分析。唯有如此,才能更好地進行篩選、歸納和分析。

三、2015年備考方略

(一)立足課本,延伸課外

有的學生認為,既然高考文言文閱讀的考查材料來自于課外,那就不必要去復習課本了,從而把主要的精力放到課外文言文閱讀上面。這種做法是非常不對的。因為雖然文言文閱讀的材料來源于課外,但考查的知識點,比如實詞、虛詞、斷句、翻譯等都源自于課內。歷年來各地高考文言文閱讀考點的設置,幾乎都能夠在課本中找到相關聯的知識點。

因此,我們在復習時,要立足于課本,并適當向課外延伸,這樣才能夠做到胸有成竹,解答時也才會游刃有余。

(二)熟讀成誦,培養語感

自古以來,就有“三分文章七分讀”的說法。我們只有對課文進行反復的誦讀,才能培養自己的語感。這是培養文言語感的最佳途徑。誦讀的作用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節奏和斷句。

文言文閱讀題及答案范文第2篇

本次調查共獲得有效問卷313份,其中理工科學生148份,文科學生165份;男生158人,女生155人。生源地涉及全國共計29個省、自治區、直轄市,還包含極少數港澳臺學生及部分外國留學生。問卷設計如下8個簡單的問題:

1 你覺得自己的語文水平是:很高 較高 一般較差

2 你高考的語文成績是(

)分

3 你覺得自己對文言文的掌握:很好較好一般較差

4 你對語文:很喜歡較喜歡一般不喜歡

5 你對文言文:很喜歡較喜歡一般不喜歡

6 你最喜歡的文言文是__________

7 你最不喜歡的文言文是

8 你認為文言文對自己的寫作:很有幫助 較有幫助一般 沒有幫助

調查問卷結果分析如下:

一、語文高考成績

313人中,絕大部分在110—130分之間,也就是說,語文低于110分,進入北大的可能性很低。如果換算成百分制,在73.3~86.6分之間。如果按照通常85分算優秀的話,這些北大學生的語文優秀率是25%,如此低的比率是令人吃驚的。顯然,不是這些學生素質不夠優秀,而是我們的語文教學或者語文衡量標準出了問題。

理工平均分120.5;文科平均分122.2,差別不明顯,并沒有通常認為的文科生語文成績優于理工科學生的趨勢。

文言文掌握程度的自我評價,跟高考語文分數沒有直接的對應關系,因為男生感覺一般的平均分比感覺較好的平均分幾乎一樣,而且前者反而略微高一點兒;而女生感覺很好的卻比感覺較好、一般和較差的平均分都要低,感覺一般的比感覺較差的也要低。因此,這一統計引起我們思考的問題有二:1.文言文掌握水平為什么跟高考語文成績不成正比?進一步,文言文水平是否應該與語文成績成正比?2.男女生有差異,男生兩頭的比率比女生高,女生趨中性更強。比較一下文言文的自我評價與語文總體的評價分布。

兩者的分布基本一致,都是兩頭小,中間大,而且認為“很好”的尤其少。相比之下,文言文的情況更嚴重,認為自己水平“較好”的男生少了9個百分點,主要補到“一般”中去了,認為自己水平“較好”的女生少了1個百分點。因此,可以說,文言文對男生而言,更為困難,而女生對文言文的自我評價水平與語文一致。

男生只有53%喜歡文言文,比喜歡語文的減少12個百分點;女生75%的喜歡文言文,比喜歡語文的減少了9個百分點。可見,語文中的文言文部分相對來說是不受歡迎的,其中的原因值得深入研究。僅從平均分來看,喜歡文言文與語文成績是正相關,喜歡文言文則語文成績高。

四、最喜歡的文言文篇目

最喜歡的文言文篇目由于在問卷時沒有加以限制,所以答案比較分散,而且有些學生將文言文寬泛地理解為古代文學作品,在答卷中有《孔雀東南飛》《離騷》等古代詩歌少量出現,由于并不影響主要的趨勢,因此,我們也一并做了分析。有超過20人次的答案分別是《滕王閣序》《赤壁賦》《出師表》《岳陽樓記》。它們的共同特點至少有四:1.讀起來朗朗上口;2.文筆優美;3.內容易懂;4.都出自語文教材。

前3個特點是從文章本身來看的,可以為今后的教材選文提供一定的依據。后一個特點則說明了學生們文言文閱讀的局限,這顯然是應試教育造成的一個嚴重負面影響。

五、最不喜歡的文言文

最不喜歡的文言文答案更為分散,超過10人次的答案只有3篇:《離騷》《游褒禪山記》《逍遙游》。它們的共同特點有:1.不朗朗上口;2.文辭艱深;3.不符合青少年心緒或者表達特點;4.都出自語文教材。

前3個特點可以跟最喜歡的文言文的情況對照來看,進一步說明在教材選文中需要注意避免的方面。第4個特點再次凸顯了文言文閱讀的局限,所謂的課外閱讀在這方面只是停留在理念上,幾乎完全沒有落實到實際學習中。

六、文言文與寫作

文言文閱讀題及答案范文第3篇

文言文閱讀,完成10-12題(共10分)

范陽祖逖,少有大志,與劉琨俱為司州主簿。同寢,中夜聞雞鳴,蹴琨覺,曰:“此非惡聲也!”因起舞。

及渡江,左丞相睿以為軍咨祭酒。逖居京口,糾合驍健,言于睿曰:“晉室之亂,由宗室爭權,自相魚肉,遂使戎狄乘隙,毒流中土。今遺民既遭殘賊,人思自奮。大王誠能命將出師,使如逖者統之以復中原,郡國豪杰,必有望風響應者矣!”睿素無北伐之志,以逖為奮威將軍、豫州刺史,給千人廩,布三千匹,不給鎧仗,使自召募。

逖將其部曲百余家渡江,中流,擊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復濟者,有如大江!”遂屯淮陰,起冶鑄兵,募得二千余人而后進。

10.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語。(4分)

(1) 蹴琨覺 蹴:

(2) 睿素無北伐之志之:

(3) 自相魚肉 魚肉:

(4) 給千人廩 廩:

11. 用現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4分)

(1)起冶鑄兵翻譯:

(2)郡國豪杰,必有望風響應者矣

翻譯:

12.祖逖認為晉王朝戰亂不斷的原因是什么?(原文回答)(2分)

答:

二、文言文閱讀答案(共10分)

10.(1)踢(2)的(3)比喻殘害殺害 (4)米倉,這里指軍餉 (每小題1分,共4分)

文言文閱讀題及答案范文第4篇

一、課內文言文實詞與高考實詞題的遷移

筆者以2008年至2014年的江蘇卷實詞題為研究對象,發現大多數考題雖源自課外而答案卻是課內的遷移。

2008年《吳漢傳》第一題,不正確的一項:

D.或多惶恐,失其常度中的“度”正是來自《史記·刺客列傳》“群臣皆愕,卒起不意,盡失其度”中的“度”,再聯系《吳漢傳》上下文應解釋為“常態”而非“考慮”。

同樣,2009年《書沈通明事》第一題,對下列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D.率倜儻非常之人中的“率”字出自《六國論》“六國互喪,率賂秦耶?”中的“率”,解釋為“都”而非“率領”,而該句中的“倜儻”、“非常”二詞又能從《報任安書》中找到出處,理解起來自然不費吹灰之力。

再看2011年《陳公弼傳》江蘇高考文言文第一題,不正確的一項是:

B.以公少年易之中的“易”,正源于《史記·高祖本紀》中“高祖為亭長,素易諸吏”中的“易”字,解釋為“輕視,看不起”,代入B選項正符合原句意思,而非“更換”義。

2012年《伯父墓表》第一題,府當市民馬以益騎士中的“益”來自《刺客列傳》15小節第一行,“于是秦王大怒,益發兵詣趙”中的“益”,解釋為“增加”,此處引申為“增強,擴充”,很快排除“有利”的解釋義。

即便像少數年份如2013、2014年江蘇高考《李豐傳》、《答嚴厚輿秀才論為師道書》中第一題,對下列實詞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雖不能直接由課內文言文遷移,但其它三項均來自課內遷移,利用排除法加上對不正確項的理解也能很快確定答案。

下面以2013年江蘇高考文言文《李豐傳》作具體說明。

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其父不愿其然?搖?搖?搖?搖?搖?搖然:這樣

B.及即尊位及:等到

C.時臺制,疾滿百日當解祿制:節制

D.豐嘗于人中顯誡二弟誡:警告

其中,A項的“然”來自《六國論》“理固宜然”中的“然”,解釋為“這樣”,B項中的“及”在《蘭亭集序》“及其所之既倦”與《高祖本紀》“及見怪,歲竟,此兩家常折券棄責”等多處課內文段中可見出處,“及”譯為“等到”。D項中的“誡”“警告”為其原義,《史記·李將軍列傳》“大將軍青亦陰受上誡”中的“誡”譯為“吩咐”與《刺客列傳》“丹所以誡田先生毋言者”中的“誡”譯為“囑咐”,在《古代漢語詞典》中它們又都是“警告”的引申義。而《淮陰侯列傳》誡曰:“趙見我走,必空壁逐我……”則直接有“告誡、警告”的含義。進而判斷C項,結合文言語境,能夠推斷出“制”譯為“制度”,兩者綜合判斷很快選出“C”項。

熟稔課內文言文實詞,對高考實詞題的理解將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課內文言文實詞與高考翻譯題的遷移

我們以2009年江蘇高考翻譯原題《書沈通明事》為例:

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購仰妻子急,蹤跡至通明家。

(2)方罷巡撫家居,獨聞而異之。

(3)然而卒無補于明之亡也,何與?

其中(1)中的“購”、“妻子”出自《指南錄后序》“追購又急”與《項羽本紀》“吾聞漢購我頭千金”中的“購”,《報任安書》“少卿視仆于妻子何如哉?”中的“妻子”,“蹤跡”雖然在《指南錄后序》“跪蹤跡”中翻譯為名詞“行蹤”,但由此遷移,這里活用為動詞,“尋蹤覓跡”。(2)中的“異”出自《始得西山宴游記》“始指異之”中的“異”,為形容詞的意動用法,感到驚異或感到驚奇。(3)句中的“卒(最終)”、“何(為什么)”“與(表疑問語氣“呢”)”在課內文言文中也都能一一找到出處,這里不再贅言。

三、課內文言文實詞與高考文言語段閱讀的遷移

學生普遍怕文言文這是不爭的事實,以2008年高考文言文《吳漢傳》、2011年高考文言文《陳公弼傳》、2013年高考文言文《李豐傳》為例,再由《史記》中的人物傳記進行遷移,高考前的緊張焦慮感也就減少了一大半。

以《史記》中的《李將軍列傳》為例,“李將軍廣者,隴西成紀人也。其先曰李信,秦時為將,逐得燕太子丹者……”

2008年江蘇高考《吳漢傳》,“吳漢,字子顏,南陽宛人也。漢為人質厚少文,及得召見,遂見親信。建武二年,封漢為廣平侯……”

2011年江蘇高考《陳公弼傳》,“公諱希亮,字公弼。天圣八年進士第。……”

2013年江蘇高考《李豐傳》,“李豐,字安國,故衛尉李義子也。黃初中,以父任召隨軍。始為白衣時,年十七八,在鄴下名為清白,識別人物,海內翕然,莫不注意……”

不禁發現文言人物傳記有許多相同之處,如果把《史記》中的重要人物傳記全部研究下來,再來做課外文言文將得心應手。等量齊觀,研究了課內32篇文言文,做其它類型的高考文言文也將左右逢源。例如年號、地點、國名、官名、人名、器物名、度量衡等一些實詞可直譯。

四、結語

文言文閱讀題及答案范文第5篇

第一步:快速瀏覽題目

課外文言文閱讀試題有個特點:有的題目選項出示了文中某些關鍵字詞的意思,有的題目則提示了文言文的主要內容。瀏覽題目有助于同學們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致意思。所以,接到課外文言文閱讀文段,首先應該快速瀏覽文段后的題目。

第二步:仔細分析標題

一般而言,課外文言文閱讀文段都會給出標題。教師要指導學生留意并仔細分析文段的標題。因為大部分標題本身就概括了文言文的主要內容。例如,在一次測試里考了一個“楚人學舟”的課外文言文閱讀文段。這個主謂結構的標題概括了文段的主要內容,我們看了標題就知道文段的主要內容了。總之,仔細分析文段的標題,可使我們快速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內容。

第三步:結合注釋速讀全文

課外文言文閱讀文段,對于一些難懂的文言字詞一般都會給出注釋。這些注釋有助于同學們準確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內容。所以,教師應提醒學生千萬別忽略這些注釋,而應結合注釋速讀全文。另外需要注意的是,教師要提醒學生在閱讀全文的過程中,碰到“攔路虎”千萬別停下來苦苦思索,而應繼續閱讀。總之,速讀全文,不求完全讀懂,能明白文章的大致意思就可以了。

第四步:“對癥下藥”解答問題

課外文言文閱讀問題設計有三種類型,即詞語解釋題、句子翻譯題和內容理解題。對于不同的題目則采用不同的解題方法:

(1)詞語解釋題。這類題目多數是考查文言實詞中一詞多義的現象,而這些文言實詞基本上都是同學們在課內文言文中學習過的。解題時,應先套用我們學習過的文言實詞的意思,再聯系上下文檢驗,經檢驗意思通順,則為正確答案。

(2)句子翻譯題。翻譯句子應該在直譯的基礎上意譯。首先,在草稿上把關鍵的字詞的意思解釋出來(直譯);然后,將句子的大致意思寫出來(意譯)。在翻譯句子時需要注意以下幾個問題:一是年號、人名、地名、官名、物名、書名、國名等專有名詞保留原樣,不用翻譯。例如:“慶歷(年號)四年春,滕子京(人名)謫守巴陵郡(地名)”。可把這個句子譯為:慶歷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貶了官,做了巴陵郡的太守。二是句子中沒有實際意義的詞語應刪去。例如:“陳勝者,陽城人也”,“者……也”表判斷,無義,應刪去,可把這個句子譯為:陳勝是陽城人。三是文言文中有些特殊句式(如主謂倒裝、賓語前置、狀語后置等倒裝句)和現代漢語的語序不一樣,翻譯時要作適當的調整。例如:“甚矣,汝之不惠(主謂倒裝)!”可把這個句子譯為:你的不聰明也太嚴重了。四是所翻譯的句子若是省略句,則要把省略了的成分增補出來。例如:“乃丹書帛曰‘陳勝王’(省略主語)。”可把這個句子譯為:他們(主語)就用朱砂在綢子上寫上‘陳勝王’三個字。

(3)內容理解題。解決這種類型的題目有3種方法:第一,引用原文句子回答;第二,摘錄原文關鍵的詞語回答;第三,用自己的話組織文字回答。3種方法,采用第一、二種方法回答的準確率比較高。

(4)鑒賞分析題。解決這類習題,要在深入了解文本核心內容和思想之后,進一步見上文本的寫作手法、修辭手法、語言風格,基本上和現代文課外閱讀是一樣的。

項籍

項籍者,下相人也,字羽。初起時,年二十四。其季父項梁。梁父即楚將項燕為秦將王翦所戮者也項氏世世為楚將封于項故姓項氏。

項籍少時學書,不成,去,學劍,又不成。項梁怒之。籍曰:“書,足以記名姓而已。劍,一人敵,不足學。學萬人敵。”于是項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學。

秦始皇帝游會稽,渡浙江,梁與籍俱觀。籍曰:“彼可取而代也!”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梁以此奇籍。籍長八尺余,力有扛鼎,才氣過人,雖吳中子弟皆已憚籍矣。

1.用/給下面文字加劃分節奏停頓。

梁父即楚將項燕為秦將王翦所戮者也項氏世世為楚將封于項故姓項氏

2.解釋加點詞語。

略知其意: 梁以此奇籍:

3.翻譯句子。

毋妄言,族矣。

4.選文表現了項羽怎樣的性格特點?

5.項羽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悲劇英雄。南宋詞人李清照曾作詩懷念他,請寫出其中的名句或寫出與之有關的一個成語。

-參考答案-

1.梁父即楚將項燕/為秦將王翦所戮者也/項氏世世為楚將/封于項/故姓項氏

2.其:代項梁所教的兵法。奇:以……為奇

3. 不要胡言亂語,(否則)要被滅族了!

4. 輕視學習,崇尚武力,胸懷大志,具有叛逆性格。

5. 名句:“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成語:“破釜沉舟”等等。

晏子諫殺燭鄒

景公好弋,使燭鄒主鳥,而亡之。公怒,詔吏殺之。晏子曰:“燭鄒有罪三,請數之以其罪而殺之。”公曰:“可。”于是召而數之公前,曰:“燭鄒!汝為吾君主鳥而亡之,是罪一也;使吾君以鳥之故殺人,是罪二也;使諸侯聞之,以吾君重鳥而輕士,是罪三也。”數燭鄒罪已畢,請殺之。公曰:“勿殺,寡人聞命矣。”

注:①齊景公,姓姜,名杵臼,春秋時代齊國的國君。②燭鄒,齊景公的臣仆。③弋〔 yi〕,將繩子系在箭上射。

⒈解釋加點字。

①景公好弋 ②詔吏殺之

③使燭鄒主鳥 ④寡人聞命矣

⒉為加點字選擇正確的義項。

①使燭鄒主鳥( )。

A 掌管 B主持 C主要的

②而亡之( )。

A 同“無”,沒有 B丟失,逃掉  C滅亡

③請數之以其罪而殺之( )。

A查點 B計算 C 列舉

⒊翻譯下列句子。

公曰:“勿殺,寡人聞命矣。”

⒋本文的題目是“ 晏子諫殺燭鄒”,其中“諫”是“勸告”的意思。那么,請你說說,文中晏子是怎樣勸告景公勿殺燭鄒的?

-參考答案-

1.射鳥。命令。讓。接受教導。

2.ABC

3.景公說:“不要殺他,我聽從你的指教了。”

4.晏子沒有從正面指責齊王,而是從維護他的根本利益出發,順著他的話進行勸諫,列出燭鄒的三條罪狀,指出枉殺無罪之人的荒唐行徑將會帶來嚴重后果,從而達到勸諫的目的,由此看出晏子機智有策略。

魯人身善織屨

魯人身善織屨①,妻善織縞②,而欲徙于越。或謂之曰:“子必窮矣!”魯人曰:“何也?”曰:“屨為履③之也,而越人跣④行;縞為冠之也,而越人被發。以子之所長,游于不用之國,欲使無窮,其可得乎?”(選自《韓非子·說林上》)

注釋:①屨:麻鞋。②縞:白絹,周人用縞做帽子。③履:鞋,這里用作動詞,指穿鞋。④跣:赤腳。

1.解釋句中加點字的含義。

①或謂之曰: ②以子之長:

2.翻譯下列句子。

屨為履之也,而越人跣行;縞為冠之也,而越人被發。

3.這篇短文告訴我們一個什么道理?

-參考答案-

1.①有人 ②憑

2.你們編了麻鞋是給人穿的,可是越國人是光腳走路的。你們織了白絹是給人做帽子戴的,可是越國人是披散頭發不戴帽子的。

3.要根據需要來確定行動,否則只能碰釘子。

今者臣來

今者臣來,見人于大行①方②北面而持其駕,告臣曰:“吾欲之楚。”臣曰:“君之楚,將奚為北面?” 曰:“吾馬良!”臣曰:“馬雖良,此非楚之路也。”曰:“吾用多!”曰:“用雖多,此非楚之路也。”曰:“吾御者善!”此數者愈善,而離楚愈遠耳。

注釋:①大行:遠行。 ②方:正。

1.翻譯文中“君之楚,將奚為北面?”這個句子。

2.“此數者愈善”句中“此數者”指的是什么?上文的大意可用一個成語來概括,這個成語是什么?

3.上面短文說明了怎樣的道理?

-參考答案-

1.您到楚國去,為什么向北面行走呢?

2.馬良、用多、御者善。成語:南轅北轍

3.行動和目的相反。

齊宣王使人吹竽

齊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處士請為王吹竽,宣王說之,廩食以數百人。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聽之,處士逃。

1.解釋加點的詞:

①處士請為王吹竽:

②宣王說之:

2.譯下邊句子

①齊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

②湣王立,好一一聽之。

3.請你用一個成語來概括這個故事。

-參考答案-

1.①給。 ② 通“悅”,喜歡。

2.①齊宣王命令藝人吹奏竽,一定要讓三百人一起吹奏。②齊湣王繼位為王,喜歡一個一個地聽藝人吹竽。

3.成語:濫竽充數。

鄒孟軻母(節選)

鄒孟軻母,號孟母。其舍近墓。孟子之少時,嬉游為墓間之事,踴躍筑埋。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處子也。”乃去,舍市傍。其嬉游為賈人①炫賣②之事。孟母又曰:“此非吾所以居處子也。”復徙舍學宮之旁。其嬉游乃設俎豆③,揖讓進退。孟母曰:“真可以居吾子矣。”遂居。及孟子長,學六藝,卒成大儒之名。君子謂孟母善以漸化④。

注釋:①賈人,商人。②炫賣,叫賣。③俎豆,古代祭祀用的禮器。④漸化,逐漸濡染。

1. 解釋下列句中加點詞的意思:

①乃去,舍市傍: ②及孟子長

2. 用現代漢語翻譯句子:

復徙舍學宮之旁。

3. 請你用簡潔的語言概括這則故事的主要內容,然后談談這個故事給你的啟示。

內容:

啟示:

-參考答案-

1.①離開 。②等到,至。

2.再一次把家遷到一所學堂旁邊。

3. 主要內容:敘述了孟母三遷的故事。啟示:環境對一個人的成長至關重要。

鄭人逃暑

鄭人有逃暑①于孤林②之下者,日流影移,而徙衽③以從陰。及至暮,反席于樹下。及月流影移,復徙衽以從陰,而患露之濡④于身。其陰逾⑤去,而其身逾濕,是巧于用晝而拙于用夕矣。

注釋:①逃暑:避暑,乘涼。②孤林:獨立的一棵樹。③衽(rěn): 臥席。④濡(rú):沾濕。⑤逾:同“愈”,更加。

1.用現代漢語解釋文中加點的詞語。

①徙衽以從陰:

②其陰逾去:

2.用現代漢語解釋文中畫線的句子。

是巧于用晝而拙于用夕矣。

3.請用自己的話說說鄭人的“拙”具體表現在什么地方。

4.這則寓言告訴人們的道理是什么?

-參考答案-

1.①移動;②離開。

2.這個辦法用在白天是巧妙的,而用在晚上是笨拙的。

主站蜘蛛池模板: 深州市| 广平县| 西林县| 贵德县| 尤溪县| 蛟河市| 崇仁县| 芦山县| 怀仁县| 赣州市| 利辛县| 孟津县| 潢川县| 抚州市| 武陟县| 平和县| 新昌县| 徐汇区| 如东县| 固原市| 文化| 锦州市| 广昌县| 五台县| 万全县| 康保县| 乌恰县| 祁连县| 毕节市| 资兴市| 永城市| 巴彦淖尔市| 崇左市| 宿迁市| 府谷县| 灵宝市| 彭水| 和田市| 寿光市| 阳泉市| 雷波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