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關于贊美老師的詩歌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茶客(按照發言先后):秦華(國家一級作家)、花盛(甘肅省作協會員)、巾凡(《詩深圳》主編)、范(遼寧省作協會員)、劉晁呈(廣州工商職業技術學院學生)、范高舉(湖北特警)、夏致欣(文學愛好者)、劉星元(詩集《草木之間》作者)、以琳(內蒙古商人)。
茶坊小二:周頂(“椰風茶坊――QQ群”創建人。)
周頂:
倡導詩歌音樂性的人說:“詩經、樂府、詞都是與音樂共生的,從來不可分離,現代詩歌更是把“詩”“歌”合二為一來稱呼。”反對的人說:“中國古代稱不合樂的為詩,合樂的稱為歌,如果現在的新詩,人們并不準備譜曲吟唱它們,何必強調音樂性呢?”貌似兩種極端對立的觀點都有道理。我們今天“椰風茶坊”的在線交流話題就是:關于詩歌的音樂性,請大家開始討論。
喬延鳳:
剛才周頂提到的這兩種對立的觀點,是對詩歌認識的問題。究竟什么是詩歌?孔子編訂的就叫《詩》,后來成為儒家的經典,才稱《詩經》,并沒有把詩和歌分開來稱呼的。詩歌來源于古代歌謠。最早的詩是古代歌謠。《古詩源》記載的都是。
秦華:
詩歌是有張力的,一擲千金――一字千金,可以是易懂易讀,遐想聯翩才好。詩歌應該有音樂性,這個就是詩歌的魅力,在散文存在的時期依舊不衰。
花盛:
這個對于不同的詩歌寫作風格或流派有不同的特征,爭議是因為每個人對同一作品有著不同的解讀,一百個讀者眼中有一百個哈姆雷特,某種意義上來說,具有音樂性的作品會更大程度地受歡迎,不像理論作品那么乏味。
巾凡:
語言是用來交流的,詩歌是用來表達的吧!
范:
我喜歡那種讀起來很美、音樂性強的詩歌,不喜歡那種像白水一樣的所謂詩歌,那些連吃飯上廁所都寫進詩歌的所謂詩歌很令人惡心。
喬延鳳:
是的,詩歌不僅要有音樂美,而且還要凝練,意思上跳躍,還要有意味,也就是有情趣,沒有這些,就不具備詩歌的條件,稱不上是詩。
劉晁呈:
關于詩歌的音樂性,是不是可以這樣理解:詩歌的節奏感帶動了音樂性。
喬延鳳:
不是,節奏是音樂性本身所具有的,音樂性是通過節奏實現的。我們說音樂性,就是說節律、韻律、或者稱旋律。
夏致欣:
我想問喬老,關于詩歌的內容與詩歌的音樂性,它們的關系怎樣看待?
喬延鳳:
那要看具體的詩來判斷,有的不算詩,有的不算好的詩,詩歌表現內容是通過意象來達到的。內容和形式相化生,有內容還要有與內容相統一的形式。音樂性不是游離于內容之外的,它和內容融為一體。
范高舉:
詩的主旋律是詩的核心,又是詩的主旨,有什么的主旋律,就有什么的音樂性。可以這樣理解嗎?音樂性是不是詩的基調?
喬延鳳:
你聽聽《梁祝》就知道了,有個多次出現的旋律,不同時候,又有不同的旋律,組成了完整的《梁祝》。這個形式就包括了音樂性,剛才說了,還有其他要求。最起碼,詩要是詩,不能是非詩。現在有些“詩”,其實是非詩。
劉星元:
我是山東的詩歌作者,請問喬老師對詩歌的冷抒情怎么看?
喬延鳳:
感情是多種多樣的,千差萬別的,有冷有熱,有的如火山爆發,有的纏綿悱惻。人類的各種情感,都屬于詩歌表達的范圍,情感不一樣,這就要找到不同的表現旋律。
以琳:
古人贊美時都是用詩歌以及各種樂器的,詩歌與樂器融合在一起,詩詞就會到達一種境界,那是一種神人合一的境界,其實詩歌的音樂性就是要把文字和思想達到一種完美,但我們在創作中如何去把握?
喬延鳳:
要自己在詩歌寫作的實踐中來體會、掌握,詩歌創作,實際上是詩人的內世界和外世界相生化的一個過程。現在,對詩壇上一些不正確的導向要有明確的認識,詩歌探索必須符合藝術規律,不能誤導,這是《詩歌報》一貫堅持的一個原則。
[關鍵詞] 李商隱;無題詩;相見時難;接受史
唐代無題詩因為李商隱的作品成為一種詩歌的類名,李商隱的無題詩大都以男女之情作為主要題材,以《無題》命名的有十幾首,借題類詩歌有七八十首。其中,清人陸次云在《晚唐詩善鳴集》中評論《無題》(相見時難)(以下簡稱《相見》)“詩中比意從漢魏樂府中得來,遂為《無題》諸篇之冠”。
根據王兆鵬著《唐詩排行榜》可知,李商隱《相見》排第60名,他說“這首《無題》詩在古代選本僅入選2種,比入選5次的《錦瑟》更少,但在現當代驟增至24種,比入選17詞的《錦瑟》上升的更快,而且文學史上對這首詩幾乎是全篇引用,作為《無題》詩的代表作來介紹。”本文將詳細地介紹、分析《相見》這首詩歌的接受史情況。
一、晚唐五代期
唐韋莊《又玄集》是今見唐詩選本中最早選錄李商隱詩歌的,共選錄4首。韋莊的選詩態度是“管中窺豹,但取一斑”。選集中沒有關于李商隱詩歌的具體言論,他潛意識認為《碧城?十二曲欄干》是李商隱的代表。五代蜀韋觳《才調集》是選錄唐人詩的重要總集,共選錄李商隱詩40首,入選詩歌大多屬于色彩秾麗之作。
這兩個選本都沒有選錄《相見》,選錄的作品有《碧城?十二曲欄干》《鏡檻》《曉起》《碧城三首》《銀河吹笙》《促漏》,可是這幾首作品并沒有入選唐詩排行榜前100名。
二、宋元時期
宋元時期選本選李商隱無題詩的選集有《文苑英華》《唐百家詩選》《萬首唐人絕句》《千家詩》《三體唐詩》《詩林廣紀》《唐詩鼓吹》《唐音》《瀛奎律髓》九本,選錄李商隱詩歌的總篇數為299,選錄無題詩總篇數為22,其中,宋洪邁的《萬首唐人絕句》選收李商隱137首詩歌,無題詩5首,并沒有涉及《相見》,宋周弼《三體唐詩》12首李詩和宋蔡正孫《詩林廣紀》8首李詩分別都只有1首《錦瑟》入選,直至金元時期才在選本中出現《相見》這首詩歌。其中金代元好問《唐詩鼓吹》和元朝方回《瀛奎律髓》均選錄了《相見》,《相見》占選錄李商隱無題詩的總篇數的9%,此時僅落后于《錦瑟》(5篇)、《昨夜》(3篇)。
但是宋初《文苑英華》作為較早選錄李商隱詩歌的一部重要總集,雖然選錄李商隱詩歌52首之多,為歷來選詩之冠,但仍沒有選錄《相見》。不過它“主要從詠物的分類著眼的,尚未從詩學發展的角度來看待李商隱詩作的意義”。可見對于《相見》這類的無題詩并不屬意。
宋初詩壇主要以模仿中晚唐詩歌為主,以楊億為代表的西昆派,極力推崇和模仿李商隱的詩歌,同時,統治階級極力推崇歌功贊美的詩風。楊億對李商隱的評述在李商隱接受史上有重要意義,但是其未具體評價《相見》一詩。李商隱的詩歌雖然逐漸引起關注,但是像《相見》這種詩意晦澀的無題詩并沒有引起當時文人的重視。南宋葛立方曰:“……李義山《無題》云:‘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此又是一格。今效此體為俚語小調,傳于世者甚多,不足道也。”(《韻語陽秋》)
三、明清時期
明清時期各家選本選錄李商隱詩歌的選本共有20種,選錄李商隱詩歌篇數2265,無題詩總篇數164,所選無題詩占李詩歌總數的比例為7%。其中有5本選錄《相見》,分別是明張之象《唐詩類苑兩百卷》、明陸時雍《唐詩鏡》、清高士奇《唐詩掞藻》、清杳立弘、凌紹干《晚唐詩鈔二十六卷》、清蘅塘退士《唐詩三百首》,《相見》占無題詩總篇數的3%,占李詩歌篇數的0.2%。共有8首詩歌(《嫦娥》、《錦瑟》、《昨夜》、《紫府》、《照梁》、《促漏》、《颯颯》、《來是》)的收錄情況比《相見》好,另有3首(《八歲》、《白道》、《鳳尾》)收錄數和它并列。
明朝對《相見》詩歌開始有比較詳細的賞析,主要有謝榛、陸時雍為代表的反對派,認為李商隱的這首詩仍然不能入流,只是旁門左道。謝榛評價“措辭流麗,酷似六朝”,陸時雍說:“三四痛快,不得以雅道律之。”(《唐詩鏡》)還有吳喬為代表的將其歸為政治詩來理解。
清初錢謙益、朱鶴齡的闡釋是李商隱無題詩是清代闡釋史的開端,同時也揭開了《無題》接受闡釋的序幕。在清代,人們對于《相見》的理解一般有四種理解:
一是以張采田為代表,認為《相見》影射詩人與令狐絢的私人關系的“干謁令狐說”, 張采田曰:“此徐府初罷,寓意子直之作。‘春蠶’二句,即諺所謂‘不到黃河心不死’之意。結言此去京師,誓探其意旨之所向也。確系是時作,觀起結自悟。”(《會箋》)汪辟疆曰:“此當為大中五年徐府初罷寓意子直之詩也。欲絕而不忍遂絕,中懷悲苦,故以掩抑之詞出之。然詩意固自類然也。……史所以稱屢啟陳情,此當其時所作。詞苦而意婉,百誦不厭。”
二是以趙臣瑗、朱鶴齡為代表。認為《相見》寫男女之情,清人趙臣瑗《山滿樓箋注唐詩七言律》曰:“泛讀首句,疑是未別時語;及玩通首,皆是別后追思語。乃知此句是倒文,言往常別時每每不易分手者,只緣相見之時難也。”又曰:“(‘春蠶’二句)鏤心刻骨之言。”朱鶴齡曰:“此言情人之不同薄幸也。”(《李義山詩集補注》)
三是以姚培謙、章炳麟為代表,認為《相見》寄托表達自己懷才不遇之情與個人身世之慨。姚培謙曰:“人情易合者必易離,惟相見難,則別亦難,情人之不同薄幸也。……此等詩,似寄情男女,而世間君臣朋友之間,若無此意,便泛泛與陌路相似,此非粗心人所知。”姜炳璋曰:“此亦寄綯之作。‘東風’指綯,言綯不為主持,而王、鄭之交好皆凋落殆盡也。然予則非他人之比也,一息尚存,功名之志不能少懈。所慮年華易老,不堪蹉跎,世態炎涼,甚難消受。蓬山在望,青鳥為予探之,其果有援手至時乎?通體大意如此。”
四是以胡以梅為代表,認為《相見》寫李商隱希望被朝中引薦的希冀。清人胡以梅《唐詩貫珠串釋》曰:“……首言難得見,易得別,別后不得再見,所以別亦難耳。次句措詞魅極,百花殘,花事已過也。絲,思也,三四謂心不能已。五恐失時,六見寂寥。結則欲托信再探之。青鳥王母之使,殆當路之用人於?蓬山無多路,故知其非九重,而為當路。”程夢星曰:“此詩似邂逅有力者,望其援引入朝,故不便明言而屬之無題也。起句言繾綣多情。次句言流光易去。三、四言心情難已于仕進,五、六言狀亦覺其可憐。七、八望其為王母青禽,庶得入蓬山之路也。”
值得一提的是,清代很多學者都認為《相見》是一首感懷時事的寄托之詩,而寄托說也成了清代學者解讀此詩的萬能鑰匙,這里對于這首詩歌表達的是男女之情還是寄托之說不做詳細的討論,只是借用這些學者的觀點表達明清時期對于《相見》這首詩歌,大家已經開始普遍的討論、接受。
四、近現代
在近代和當代初期,對于《相見》的討論很少,但是在當代,《相見》幾乎成為李商隱無題詩的代表,尤其是“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這兩句,為眾多人所知曉。在CNKI期刊數據庫中輸入“李商隱 相見時難別亦難”,即出現1986至2012年間共76篇論文,其中1986至2003年之間,每年關于《相見》的論文只有1或2篇,2004至2012年間,研究數量總體呈上升趨勢,2012年有9篇之多。對于當代《相見》詩歌被人們廣泛接受地原因,筆者認為有以下幾點:
第一,誤讀成就經典。當代人喜好把“教師”比作紅燭和春蠶,將“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誤讀為贊美老師敬業、奉獻的精神。這樣的詩句在很多贊美老師的場合被引用,無形中起到了傳播《相見》詩的作用。
第二,教材選編成為范本。各地中學生語文教材的古詩部分都選錄了《相見》這首詩歌,在基礎教育覆蓋率逐年上升的今天,大部分的學生上語文課都學習過這首詩歌,因此,《相見》被中學生熟知也就成了一種必然結果。
第三,詩句迎合當代流行歌曲風格。當代流行歌曲的主題多為愛情,部分歌詞內容具有中國古詩詞風格,香港歌手徐小鳳曾以《別亦難》這首歌作為專輯名,且演唱過以《相見》詩歌為歌詞的歌曲《別亦難》,這也無形之中對《相見》詩歌進行了另類宣傳。
以上就是對于李商隱《相見》詩歌的接受史情況一個簡單地梳理,本文并沒有詳細把每一處對《相見》有收錄、評價內容的情況展開論述,但是從這條發展脈絡我們可以看出,從晚唐直至今天,每一個時代的人對于它的接受都有其時代的原因,這首詩歌的價值在不斷的被挖掘。
參考文獻:
[1]劉學鍇.余恕誠.李商隱詩歌集解[M].中華書局,2004
[2]劉學鍇.余恕誠.李商隱[M].中華書局,1980
[3]劉學鍇.余恕誠.李商隱文編年校注[M].中華書局,2002
[4]童明輝.李商隱《無題詩》接受史研究[D].湘潭大學,2005
關鍵詞:高中語文;“合作探究”;探索與研究
作為基礎教育的課堂體系,高中語文是其他學科的母科,只有學好語文我們才能增強學生的理解能力,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因此,我們一定要努力提升語文的課堂效率。這就要求我們必須打破傳統的照本宣科的語文教學模式,創立以學生為本的新型教學理念,以期提高課堂效率,培養學生較強的學習能力。本文所講的“合作探究”學習模式是新課改提倡的重要教學理念之一,它旨在還原學生主人翁的學習地位,讓學生在民主、和諧的課堂環境中進行自主學習、互動交流,以期達到共同提高的教學目的。下面筆者從教學實際出發,對如何實踐高中語文“合作探究”進行闡發與論述。
一、分析學生個性,搭配學習小組
合作探究不適宜全班進行,因此我們應該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將班級統籌分配成幾個學習小組,并具體細化組員之間的分工,然后讓學生先在小組內展開學習與探究。需要注意的是,搭配學習小組一定要事先分析學生的實際認知情況和知識結構,要搭配開組員之間的層次,以便于以優帶后進,目標直指共同進步。這就要求我們在分組前,認真了解每一位學生的學習習慣和語文基礎狀況,爭取做到組間異質、組內同質,這樣才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和探索的積極性。也可以根據學習內容將不同學習狀況的學生分在不同組。如此可以為分層教學提供分層教學的支持,這樣我們可以在教學實踐中為每一組設置相應的學習內容。這兩種組合方式要根據實際情況來統籌安排,不能盲目開展。
二、制訂學習目標,展開探索交流
合作探究不能盲目開展,教師一定要事先確定教學目標,并且有計劃地細化給每一個組員。在合作探究過程中,我們要引導學生對知識目標進行重點探究,掌握學習的難點和重點,然后完成能力提升目標。合作階段還要完成合作目標。教師在此期間要為學生營造一個輕松民主的合作交流環境,讓學生暢所欲言地把自己對學習目標的理解和思考表達出來。合作之前學生要多種途徑了解教材所涉及的資料,在查閱期間,可以達到開闊學生視野,豐富知識積累的目的,形成固定的合作模式,每個小組在給定的學習目標下,進行多方面、多層次的交流和探討,形成組內的共識。
例如,新人教版高中語文《雨巷》這首詩歌的教學,教學時,播放朗誦名家的配樂朗誦錄音,然后給學生設計討論題目:(1)這首詩歌給人的整體感受是什么?從哪些意向中能夠感到?(低沉傷感,充滿愁緒;我、丁香、愁緒、太息般的眼神)(2)用自己的語言描繪一下詩中蘊含的意境。(3)油紙傘和丁香是詩歌的重要道具,丁香花的樣子怎樣?(傷春)(4)你知道這首詩歌是源自于古代哪一位著名詞人的詞?(李《攤破浣溪沙》)學生在這些問題的引導下,逐步理解了詩人和詩人的詩。
三、完善信息提取,圈點重要學習內容
合作是為了對知識進行構建,對問題進行探討。因此,合作探究后的交流和匯報,是探究的結晶部分。此階段也可以叫做信息提取階段,學生要進行相關資料的查詢,然后交流自己查閱到的資料,展開討論,最后形成一個較為完善和具體的探究結果,準備在匯報時宣讀。在此期間,老師是一個導演,是一個策劃者和參與者,是學生的一個重要的合作伙伴。所以,學生在探究和交流時,老師應該給予一些必要的點撥和指點,把學生的探究和討論引導到正確的
軌道上,指導學生進行批注式閱讀,圈點課文的重點內容,保證教學效果的實現,實現提高學生學習能力的教學目標。
例如,《再別康橋》(徐志摩)的討論交流階段,學生把自己找到的關于徐志摩的資料交流出來,他的性情和他的多情善良,都在本詩中體現出來了。學生把詩人在詩歌中描寫的實物一一列出,進一步理解了詩歌中的意境美。這些意象融入了詩人的美好情懷,體現了一顆美好的詩心。還有的學生把自己喜歡的詩句也有感情地朗誦出來了。
四、總結探究問題,完善學習善后
合作探究的載體是學習小組,合作探究的目的是對知識的積累。
所以小組合作探究時,對問題的探析是主要的。探究前,教師要讓各組學生對自己分擔的討論目標充分明確,在進行討論和交流后,把結果擴大到全體學生中間。在經過全體學生和教師的評價確認后,形成知識和能力。在這個過程的實施中,學生的各種能力都得到了鍛煉和提高,也會逐漸形成分析、理解、判斷的能力。更進一步形成學生的探究思路,深入了解知識的內涵和形成規律。在問題的探析中,教師應該做一個具有敏銳觀察能力的人,善于發現學生在探究過程中閃爍的思維火花,并給予及時的肯定和鼓勵,使之發揚光大,形成求異、質疑、探討、思考的能力。教師的鼓勵和贊揚是學生學習信心樹立的動力,不要吝嗇自己的贊美,一句贊美可能換來的是學生的進步。教師在此期間的引導和點撥作用至關重要。學生的合作探究肯定離不開教師的策劃和參與,教師是重要的合作伙
伴和參與者。
1月17日,余秀華在電腦上查看博客上的網友評論。這位湖北詩人的很多作品,幾乎是一夜之間在朋友圈廣為流傳。新華社發
在很多書籍里,余秀華都會寫下自己的感受與理解。新京報記者 伍勤 攝
連日接待官員和媒體,讓余秀華略顯疲憊。新京報記者 王嘉寧 攝
人物簡介
余秀華,女,生于1976年,湖北鐘祥市石牌鎮橫店村村民。因出生時倒產、缺氧而造成腦癱,使其行動不便,高中畢業后賦閑在家。2009年開始寫詩,代表作《穿過大半個中國去睡你》、《經過墓園》、《搖搖晃晃的人間》等,作品被《詩刊》微信號后,她的詩被熱烈轉發,人們贊嘆她詩歌里的文字質樸滾燙、直擊人心、有力量。
她在現實世界里直接、莽撞、痛感十足。
余秀華沒想到,讓自己走紅的會是一首關于愛情和肉體的詩。
她是一個女人,農民,腦癱患者。當然,她更是一個健康的詩人。
她有些抵觸外界突如其來的對詩的熱捧,還有伴隨在這熱捧之后的獵奇。
她會自我解嘲,“炒作之后,幸虧你們發現腦癱不是假的”。在余秀華看來,一切的喧囂都會過去。
她依然會像自己在詩里所說的那樣,“有時我是生活的一條狗,更多時,生活是我的一條狗”。
而她“只有在寫詩歌的時候,我才是完整的,安靜的,快樂的”。
格格不入的農民
橫店是湖北中部一個普通的村莊。
它在余秀華的筆下充滿詩意。她描寫這里的白云、午后和麻雀。但當被問到家鄉對她的意義時,她丟出一句“鬼地方!”
為什么這個名字總出現在你的詩里?
余秀華幾乎沒有停頓,“因為這個詞簡單、好用,就跟‘愛情’、‘春天’一樣”。
因為疾病,余秀華說話有些口齒不清,面部肌肉的抽搐讓她的神情顯得有點夸張。但她思維非常快,話說得直而且沖。
不僅是對別人,也包括對她自己。有人小心翼翼地問“你怎么看待別人總提你的身體疾病”,她立刻打斷了,“腦癱。你直接說唄,修飾什么。”
“她與這里顯得格格不入。”余秀華的小姨說。在她看來,余秀華脾氣古怪,思維跟別人不一樣。她在村里跟誰都不怎么熟,也說不上什么話。
母親說余秀華脾氣壞,愛和別人吵架,在村里沒什么朋友。余秀華說過,她不甘心于命運,但她所有的抗爭都落空。“我會潑婦罵街,當然我本身就是一個農婦”。她和朋友說起自己愛罵人,因為自己愛說真話。
余秀華在村里不怎么走動。這個農婦對村里人聊的家長里短毫無興致。村里人也沒有人讀過她寫的詩。問起來,他們笑著搖搖頭,“看不懂”。
余秀華辦了低保,每個月60塊錢。去年正月,母親買回了20多只兔子,給余秀華照看,這些兔子成了她的寶貝,也能賣點錢。每天早起吃飯前,她先去割草,喂飽兔子。
? 最近,兔子一只只死去,讓她感到傷心。
每天上午是她的看書時間。她最喜歡的書是《悲慘世界》,喜歡那本書中的一切——語言、結構、思想,“那種對人性的刻畫,真是好!”
她愛讀詩,房間的詩集里,幾乎每頁都有她隨手寫下的感受和批注。
午后,她會花很多時間去寫作,她的手不靈活,只能用一根手指敲著鍵盤,把詩的一字一句錄進電腦里。
高中畢業,父親在村里給她盤下一個雜貨鋪。母親周金香覺得,女兒的心思根本不在雜貨鋪上。“她每天都在打電話,不知道跟誰打,一聊好幾個小時,有人來買東西她也不搭理”。有一個月電話費花了174塊錢。
除了看書,下象棋最讓余秀華快樂。她象棋下得好,提起和村里人下棋,她總是笑,“他們老悔棋,就是不讓我悔”。徐建國是荊州著名的棋手,在他看來余秀華的象棋水平在縣級可以排到前十。他說她下棋“犀利、靈活有力量”,喜歡進攻,有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氣勢,“棋風和她文風一樣”。
腦癱者的遠方
“這個身體,把我在人間馱了38年了,相依為命,相互憎恨。”她不得不接受身體的缺陷。
在詩里,她說“說出身體的殘缺如牙齒說牙痛一樣多余”。
遠方對她來說有著非同一般的意義。她曾經嘗試過離開這個小村莊。
2012年,余秀華第一次離開家鄉,去溫州一家為殘疾人辦的廠子打工。那一個月里,她仍然在寫詩,晚上把詩讀給工友聽,“但他們都是木頭”,余秀華說。
只一個月,她就回了家,她說因為周圍的人太世俗,父母說因為女兒手腳不利索,干活慢。
周金香說,秀華在流水線上,手在撕皮包邊的時候總是使不上勁兒,怪搭檔沒修好邊,害她撕不下來,然后跟人家吵架。領導出來調解,說給她換個搭檔,她又死活不愿意,說,“這個位置好,別想把我換走!”
打工沒掙到錢,回家還借了100塊的路費。
那次的逃離對余秀華來說唯一的意義,是讓橫店村在她心里第一次成了遙遠的“故鄉”。
2014年12月19日,她在母親的陪同下去了北京。后來她在博客里寫下北京之行略記。
她提到了照顧她的詩友,感慨在人民大學的教室里朗誦自己的詩歌:這是我額外的收獲,我更愿意說它是人們敞開懷抱擁抱我的一次美意。
這開敞讓她感激。
但她依然強調自己的獨立。“我希望我寫出的詩歌只是余秀華的,而不是腦癱者余秀華,或者農民余秀華的。”
無法遠行的日子里,余秀華的“遠方”寄托于信紙和網絡。
1995年,她第一次投稿給《鐘祥日報》,一投即中。
母親說她從初中就有了遠方的筆友,后來又有了很多網友。很多人從外地來看她。她也會去鐘祥或是荊門會網友。
鐘祥論壇上留下了她許多印跡,從2009年開始,她陸續發了很多詩歌帖。從最早發帖開始,她的詩就贏得了很多贊美。2009年,鐘祥貼吧的網友們湊錢給她買了臺電腦。
在網絡上結識的朋友,互相理解、支持、鼓勵。說到這兒,余秀華流露出一點感傷,“時間會改變一切,不會一直是這樣的。”
有一陣子,余秀華把所有的詩歌群都退了,因為和別人吵架。“因為看得過重,反而更容易吵架、容易傷心。”
余秀華被網友傷害過,一次一個網友約她見面,對方遠遠見到她真人,就掉頭走了。
詩友老井回憶和余秀華的第一次見面,雖然之前知道她是個腦癱患者,但沒有細想過,見了面,老井被余秀華行動和語言的吃力“震撼”了。
老井說余秀華是個苦命的天才。她率真,有些逆反心理,時常在網上得罪人。有些網友攻擊她的作品,她喜歡反擊,老井勸她假裝看不見,她做不到。
這是她自己。
余秀華說,這世上有抵達得了的遠方和抵達不了的遠方。如今,她仍然在那個叫橫店的村莊,割草、喂兔子、下象棋、讀書、寫作。
女人的愛情
她沒想到是一首愛情詩讓她走紅。
《穿過大半個中國去睡你》里面有肉體,有愛情和遠方。
她對這首詩并不是很滿意,“那首詩里有些辭藻用得太大了,不夠克制。寫詩的時候不能自親也不能自疏,要和自我保持一定距離。”
對丈夫,她似乎
更不克制。丈夫被她形容為“青春給予她的一段罪惡”。她在詩里說,婚姻無藥可救。 結婚時,余秀華19歲,丈夫尹世平大他12歲。當時,這個四川籍男子在湖北荊門打工。余家人覺得秀華身體有殘疾,能找到個對象就不錯。尹世平覺得自己年紀大了,又是小學文化,也沒什么挑的了。
余秀華年輕時曾擔心丈夫會跑掉。在余秀華的口中,丈夫性格火爆,斤斤計較,兩人經常吵架。吵完架丈夫也離家出走過,余秀華又把他追了回來。
“現在真是后悔,干嗎追他回來?”余秀華說,20年,這段婚姻太累了。
“愛情?有個屁愛情!”有人提到這個字眼,她干脆利落地回答。
余秀華的母親周金香說,結婚后,女婿一直在荊門市做建筑工人,偶爾回家,孩子兩歲后,兩人就開始爭吵不斷。
三年前,因為在荊門討不到工錢,他又去北京打工,每年只是過年回來。“不喝酒的時候人是很好的,喝了酒脾氣稍微暴了點,話多,秀華就嫌煩。”
兩人鬧過幾次離婚,都被余秀華的父母勸阻住了。“死都不能讓他們離婚。”
在周金香眼中,女婿是老實巴交的人,肯吃苦,沒嫌棄過女兒的身體狀況。雖然喝了酒會說些難聽話,但不會揭余秀華的傷疤。“日子挺好的,兩人又有孩子,都是秀華自己在鬧。”
尹世平從沒讀過余秀華的詩,也沒興趣讀。
他關心的并不是余秀華的精神世界。“你們這樣捧她都是一時的,過去就沒了。你們能不能幫她在北京找份工作啊,一個月能掙一千多塊錢就行。”
余秀華把對愛情的態度和渴望都放在了詩里。
“她想給他打電話,說說湖北的高粱酒,說說一個農婦醉酒之后,在大門口拉下褲子解手,說她心里的血都被尿了出來,說她攔住過路的人喊他的名字”。
對于這首詩是否有所指,她說忘了。
關于現實生活中她的愛情,余秀華有點躲閃。她承認,自己寫的愛情詩,她在內心都是經歷過了這些過程。但具體的“我不能告訴你”。
她只是說,愛情像信仰,信則有,不信則無。下輩子,希望有個人在她19或20歲時走進她心里,因為那個年紀像花一樣。
女兒與母親
提起父親的時候,余秀華褪去了她的防備。
余秀華和父親的感情特別深厚,她說父親在家人中最理解她。
因為出生帶來的缺陷,她從6歲才學會走路,那以前,她總是在院門口爬來爬去。
行走對于幼年時代的她非常困難,家人先是給她做了學步車,后來又換成拐棍,再后來終于可以搖搖晃晃地走了。
父親對她付出的愛也比對弟弟更多。
余秀華八歲才上小學,和小她兩歲的弟弟一同入學。那時候上學放學,她都是在父親的背上。課間休息,他叮囑老師安排小伙伴輪流陪女兒上廁所。
余秀華上初中時,弟弟總騎一輛28車載著姐姐上學,她身體不協調,在后座上總是坐不穩,弟弟騎起來就會特別艱難,有時候很惱火,對她不耐煩。說到這,父親余文海形容是哭笑不得,但“感覺心酸”。
余文海回憶起余秀華在高中住校的日子,孤零零地沒人照顧她。因為手腳不利索、動作慢,打飯時總搶不過別人,有時候剩飯剩菜也搶不著,一天只能吃上一頓飯。
這段話,余文海花了很久的工夫才說完整,中間幾次因為哽咽停下。講完后,他捂住臉,哭出了聲。
余秀華在詩中感嘆父親這么老了也是不敢生出白發的,因為他還有一個殘疾的女兒,和一個剛剛成年的外孫。
余秀華的兒子跟了余家的姓。村里人總說,余秀華的兒子“真有出息”。
小伙子今年考上了華中科技大學,讀環境工程。在家人口中,孩子內向、懂事,跟母親的關系特別好。
余秀華的世界里,兒子是重要的感情支柱。她不止一次說,“這是我培養出來的兒子。”
用余秀華的話說,他們母子之間是沒大沒小、無話不談的。她偶爾在QQ空間中發牢騷“我今天想×××(某個男人的名字)了”,兒子還會跑去點贊。她也屢次試探,想要挖出兒子的感情生活。
余秀華的朋友圈里除了詩歌外,偶爾也記錄著和兒子的互動。今年元旦,她送了兒子一條蚯蚓,兒子一頭霧水。她解釋,“蚯蚓是用來釣魚的呀,送你蚯蚓,是要你去釣到一條美人魚!”
“我不知道兒子有沒有讀過我的詩,如果讀了應該會不好意思吧。”余秀華笑了。
在詩里她這樣寫:我只是死皮賴臉地活著,活到父母需要我攙扶,活到兒子娶一個女孩回家。
喧囂與沉默
余秀華不期然的就火了。
幾乎是一夜之間,余秀華的一首《穿過大半個中國去睡你》,在微信朋友圈被爭相轉發,她也被貼上了“腦癱詩人”、“農民詩人”、“草根詩人”等標簽。
余秀華不喜歡被強行賦予的標簽。
她在博客里寫下這樣一段話:我身份的順序是這樣的:女人、農民、詩人。這個順序永遠不會變,但如果你們在讀我詩歌的時候,忘記我所有的身份,我必將尊重你。
她說自己不是天才。
為什么能夠寫出這樣的詩?她也不愿意去回答。
面對褒貶不一的評價,余秀華說得最多的一句話是“無所謂”。她并不期待所有人的欣賞。“如果所有人都理解,那就不叫理解。我不需要在任何地方找到理解,不能為任何人而寫,只能為自己寫。”
但她對詩歌的感受也并不止于直覺上,也有著系統化的反思,她經常修改自己的詩。“沈浩波也許說得對,我的藝術性還不夠。”
她覺得行文造句需要不斷地修煉和提升境界,要不斷突破自己。
她讀詩的時候不只是憑著感覺讀,她會把每首詩讀透,仔細讀、思考,把自己的思想放進詩的意象中。在她口中,她的詩是發自于“小我”,基于自己的生活經歷和個人體驗,以及這其中生發出的想象。
海子也曾讓她不能自拔,現在能夠批判地看了。她曾在貼吧里貼過一組獻給海子的詩,叫做《為海子而哭》,里面寫道,“我遇見了披頭散發的你/我遇見了口吐火焰的你”。而現在,她可以更批判地看海子的詩了,“也沒有那么好,有時太抒情了”。
在余秀華爆紅后的幾天里,她家的院子擠滿了采訪的記者、攝像,出版社編輯,還有慰問的領導。面對喧囂,她在朋友圈里說,“對詩歌而言,這樣的關注度實在不應該,超過事情本身都是危險的。不管東南西北風,不管別人怎么說,姑奶奶只是寫自己的詩歌,在我力所能及的范圍里,盡量寫好。呵呵,幸好這樣的風刮不了多久。”
她幾次對記者提到,“詩是很安靜、很私人的,不該經受這樣的炒作。”
她對詩充滿了敬意。《搖搖晃晃在人間》幾乎是她對詩的告白。
師:當第一片樹葉落下的時候,秋天悄然而至。在攝影愛好者眼里,秋天是一張張美麗的照片;在畫家筆下,秋天是一幅幅動人的畫面;在詩人眼里,秋天是優美的文字串成的美好圖畫。這節課,我們將跟隨著名兒童文學作家王宜振爺爺,走進他筆下的――秋天。
(生開火車讀課文,教師隨機正音)
二、 自讀課文,初步感知
師:請同學們輕聲讀課文,看看詩里的秋天是一個怎樣的季節?從哪里看出來的?(句式說話:“秋天是一個 的季節。)
生:秋天是一個芳香的季節,我從“野香了田間羊腸小路”“秋風抓一把桂子的香氣”看出來的。
生:秋天是一個五彩的季節,果園里有紅通通的蘋果、紫瑩瑩的葡萄,田野里有金黃的向日葵……這么多顏色,所以秋天是五彩的。
生:秋天是收獲的季節,秋天的果園碩果累累,秋天的田野莊稼都成熟了,一派豐收的景象。
師:王宜振爺爺把這一幅幅美好的畫面用文字串成秋天的長卷。
三、 走進文本,領略秋天
師:剛才,我們初讀了課文,遠遠地凝望了秋天,對秋天有了一點點粗淺的印象。下面,我們再次走進詩中。選擇你最喜歡的一段詩句,邊讀邊想,把感受最深的詞語或句子畫下來。
(生自由讀詩,教師巡視,隨機點撥指導)
四、 集體交流,品味秋天
師:誰來說說看,你最喜歡的是哪一節詩句?教師根據學生的交流順序,順勢而導。
1. 學習第1小節,體會詩歌的音韻美
生:我喜歡第一小節詩句,喜歡秋天紅紅的太陽。
師:秋天到了,秋高氣爽,太陽顯得更紅更遠也更美了!你能美美地讀一讀嗎?(生有感情讀第一節)
師:聽了你的朗讀,我仿佛看到那一輪紅紅的秋陽。
生:我也喜歡第1小節,這一小節一共四行,兩句重復,中間用分號隔開,讀起來很有節奏感。
師:請你讀一讀,讀出詩歌的節奏感。(生朗讀)
師:詩歌不僅有節奏感,請大家觀察一下讀音,你們還發現了什么?
生:“嬌”和“好”押韻。
師:詩歌不僅有節奏感,還押韻,這就是詩歌的“音韻美”。請你讀一讀。(生朗讀)
師:讀著讀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聞到了什么?
生;我仿佛看到了太陽像一個荷包蛋,平靜地掛在天上;我仿佛聞到了桂花的香味。
生:我仿佛走進了果園,看到一個個紅蘋果,像一個個小太陽一樣掛在枝上;我仿佛聞到了蘋果的香味……
生:我仿佛看到了桂花開了,一朵朵桂花就像一顆顆黃色的小米粒;我仿佛聞到了濃濃的桂花香。
師:讓我們一起再來讀一讀這節詩句。
生:(讀)走在秋天/秋天的太陽更紅更嬌/走在秋天/秋天的空氣更甜更好
2. 學習第2小節,感受詩歌的形象美
生:我喜歡頑皮的秋風,它會在田野里打滾,在小路上奔跑,還會抓桂花的香氣,我覺得很好玩。
師:哪些詞讓你感受到它的頑皮?
生:打滾、奔跑、抓、輕輕涂掉。
師:我們看這幾個詞,都是描寫人動作的詞語,這里卻用來寫秋風,把秋風當成了活潑可愛的娃娃。看,這是王宜振爺爺的另一首兒童詩《秋風娃娃》(出示),我們一起來欣賞一下。(請男女各一位代表合作朗讀《秋風娃娃》)
師:多有趣啊,秋風在我們眼里就是一個活潑可愛的孩子。你看,這寫得多形象啊!讓我們再來讀一讀第2小節,感受它的頑皮可愛。(生讀)
3. 學習第3小節,感悟詩歌的意境美
生:我覺得田間小路上還開著野菊,特別美。
師:那你美美地讀一讀。(生朗讀第3小節)
師:走在這樣的小路上,聞著野菊的清香,你是什么心情?
生:愉快,舒暢。
師:秋天到了,稻穗都成熟了,向日葵也成熟了,成熟的稻穗和向日葵沉甸甸的。在田間的羊腸小路邊,野像星星一樣散落在草叢里。肥壯的牛羊在悠閑地吃草。(出示相應圖片)美美的文字、美美的音樂,為我們營造出了美美的意境。(生讀第3小節)
4. 學習第4小節,體味詩歌的色彩美
師:水果們真的冷嗎?
生:不,他們想早早成熟,穿上更漂亮的衣服。
師:果園里可不止這兩種水果,走,我們一起到果園看看,認識它們嗎?跟它們打個招呼。
生:你好,橘子,你橘黃的外套可真美!
生:你好,梨子,你金黃的披風真是威風啊!
生:哎呀,柿子,你紅紅的戰袍別提多帥氣啦!
師:走進豐收的果園,你們聽見歡笑了嗎?所有的果子都成熟了,紅的、紫的、綠的、黃的;胖的、圓的、扁的,大的、小的,甜的、酸的……它們在枝頭笑著,搖著,調皮地在農人的指間滑來滑去,嘻嘻哈哈地滾進果筐里……
師:嘻嘻哈哈的真的只是這些果子嗎?
生:嘻嘻哈哈的還有開心的果農們。
師:看到碩果累累的枝頭,能不令人喜悅嗎?(生朗讀第4小節)
5. 學習第5小節,領悟詩歌蘊含的童趣
師:考考你們,看誰的課外知識最豐富。哪個是玉米?哪個是高粱?紅纓在哪里?(生上黑板指認)
師:老師現在就來到了秋天的山坡上,看到成片成片的玉米。(教師指著學生)這是一株玉米,這也是一株玉米,那還是一株玉米。這邊是成片成片的玉米,那邊是成片成片的高粱。這株玉米,你樂什么呀?
生:我終于要成熟了,很開心。
生:秋天很涼快,終于不像夏天那樣熱了,不被蚊蟲叮咬了,很高興。
生:農民伯伯辛辛苦苦種植我們,終于可以有飽滿的玉米可以回報給農民伯伯了。
師:瞧,你們一個個樂的,難怪人家說“樂而忘憂”呢!你們把夏天的煩惱忘掉了吧。那株高粱,你在笑什么?
生:我可以釀出美酒給農民伯伯們喝啦!
生:終于可以釀出甘甜的美酒給農民伯伯慶祝豐收了。
師:我們一起快樂著玉米的快樂,幸福著高粱的幸福。這些高粱、玉米酒像我們這些孩童一樣有趣!(生讀第5小節)
6. 學習第6小節,領會文字背后的詩情
師:秋天的田野,高低錯落,色彩分明,讓人賞心悅目,顯得井井有條。真的是秋風的功勞嗎?
生:是農民伯伯辛勤耕耘的結果。
師:你從哪里感受到的?
生:我從“秋光如同發亮的汗珠”這句里看出來的,這里的“汗珠”其實就是農民伯伯在田間勞作灑下的汗水。
師:你真了不起,從文字中領悟到了文字背后的深意。你來讀讀這節詩句。(生讀第6小節)
師:正因為農民伯伯的辛勞,田野才耕耘得井井有條,莊稼才長得蓬蓬勃勃。詩、歌本是一家,有一首歌唱的就是我們的田野。(生齊唱《在希望的田野上》)
師:詩讓我們感受到了田野的蓬蓬勃勃,歌讓我們感受到農民豐收的喜悅,我們的心也跟著澎湃起來。
五、回溯全文,走出秋天
師:王宜振爺爺的《秋天》不僅描寫了秋天迷人的景色,還描繪出秋天一派豐收的景象。這樣美好的文字值得我們永遠珍藏,我們配著音樂完整地把整首詩讀一讀。(生配樂誦讀全文)
師:今天,我們讀了《秋天》的詩句,感受到了詩歌的音韻美,想象了《秋天》的畫面,這一幅幅流動的畫面就構成了美妙的意境;我們還從文字中感悟了詩情,體會了詩歌中蘊含的童趣。相信這美好的一切會永遠珍藏在同學們的心底。
【評析】2007年,我在“南京市現代詩主題教學研討會”上進行過《秋天》的主題教學,今天再聽熊梅老師執教的《秋天》,頗感欣喜。這節課很好地呈現了執教者對詩歌教學的理想追求:
1. 基于“兒童立場”。兒童詩,是現代詩的一個分支。從接受美學的角度看,是寫給兒童看和讀給兒童聽的,歌詠兒童的立場,書寫兒童的心靈,表現兒童的生活,具有童真、童趣和童味。在教學中,熊梅老師以“情”為經,基于“兒童立場”,通過生動的語言、動聽的音樂、美麗的畫面,把學生帶入秋天的童話世界,引導學生入情入境。在以學定教的基礎上,通過生動活潑的角色轉換促進移情體驗,從而努力讓課堂呈現出生機和活力。
2. 堅持“言意兼得”。關于詩歌的教育意義,丘科夫斯基說:“教育者應該利用年幼的孩子們在生活中的這一‘詩的階段’。在這個階段,詩歌作用于兒童的思考和感情,成為強有力的一種教育的手段。詩歌能幫助兒童感知周圍世界,有效地促進語言的形成。”整節課,熊梅老師通過“讀”“想”“悟”,讓學生誦讀出詩歌的音韻之美,想象出詩歌的意境之美,體悟出詩歌的意趣之美。在此過程中,不僅領略了秋天美麗的景色和豐收景象,還悄然無痕地進行了觀察、思維、表達等方面的言語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