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白居易的花非花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 白居易詩歌 《枕草子》 影響
白居易,字樂天,號香山居士,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他的詩歌主張和詩歌創作,以對通俗性、寫實性的突出強調和全力表現,在中國詩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在文學上,白居易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詩而作。”他對日本文學影響尤其重大。白居易的作品在日本平安時期傳入東瀛,為皇室貴族為代表的知識階層所珍愛,學習、借鑒和模仿白詩成為時尚的風習。
一、《枕草子》中的白詩
日本重要的女作家清少納言的隨筆集《枕草子》中,據統計,引用白居易的詩歌共計二十九處,被引用的白詩達到十九處之多。其中最著名的是「雪のいと高い降りたるを,也被人稱為“香爐峰雪”段。與之對應的是《白氏文集》卷十六有《香爐峰下新卜山居》一詩:“日高睡足猶慵起,小閣重衾不怕寒。遺愛寺鐘歌枕聽,香爐峰雪撥簾看。”在這則隨筆里,清少納言以“將御簾高高卷起”即“撥簾看”的行為,十分得體默契地應對中宮“香爐峰的雪怎么樣啊”的發問,因而贏得中宮的會心一笑,可謂風趣十足。
清少納言的引用大致可分為三類:
一是直接引用或點化白居易的詩句:卷三的第三十五段“樹木的花”中有這樣一段:梨花是很掃興的東西,近在眼前,平常也沒有把它附在信里寄去的,所以人家看見有些沒有一點嫵媚的顏面,便拿這花相比,的確是從花葉的顏色說,是沒有趣味的。但是在唐土卻將它當做不得的好,做好些詩文來講它,那么這也必有道理。勉強看,在那花瓣的尖端,有一點有趣的顏色,若有若無地存在。說楊貴妃對著玄宗皇帝的使者哭時的臉龐是“梨花一枝春帶雨”,似乎不是隨便說的。那么這是很好的花,是別的花木所不能比擬的吧。這里是直接引用白居易長恨歌中的一句詩,原句是“玉容寂寞淚闌干,梨花一枝春帶雨”。
二是借用白詩的語境,用口語形式表達出來。第八十一段《彈琵琶》:“在中宮休憩處的簾子前面……也可看出中宮的姿態:直抱著琵琶,穿著紅的上褂,說不出的好看。里面又襯著許多件經過砧打的或是板貼的衣服。黑色很有光澤的琵琶,遮在袖子底下的情形,非常美妙;而從琵琶的邊里,現出一點兒雪白的前額,真是無可比擬的艷美。我對坐在近旁的一個女官說道:‘從前人說那個半遮面的女人,實在恐怕還沒有這樣的美吧?況且那人又只是個平民罷咧。’”由于諳熟白居易的《琵琶行》,清少納言在描寫中宮直抱琵琶的儀態之美時,與白詩中的琵琶女作了比較。白詩的原句是:“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
三是借用白詩的詩題或詞句作隨筆文章的題目,同時化用白詩的語境。第九十五段《南秦雪》:“將近二月的晦日,風刮得很厲害,天空也很暗,雪片微微飄落下來,主殿司的員司來到黑門大間說道:‘有點事情奉白。’我走了出來,來人道:‘是公任宰相的書簡。’拿出信來看時,只見紙上寫著:‘這才覺得略有\春天的意思。’這所說的和今天的情形倒恰相適應,但是上面的半首怎樣加上去呢,覺得有些麻煩了……主殿司的員司只是催促,說道:‘快點,快點。’實在是既然拙劣,又是遲延了,就更沒有什么可取了,隨它去吧,于是寫道:‘天寒飛瑞雪\錯當櫻花看。’顫顫地寫好了,交給來人帶去,心想給看見了不知道怎樣想呢,心里很是憂悶。”這里所依據的還是白居易的一首詩,題名《南秦雪》,中間有句云:“往歲曾為西邑吏,慣從駱口到南秦。三時云冷多飛雪,二月山寒少有春。”在清少納言的筆下,公任宰相的后半句詩就包含“二月山寒少有春”的意思,作者接續上句的意思,就應該是“三時云冷多飛雪”,應對得恰好好處。這種被日本人稱之為“和歌”的文學樣式,有些類似于中國古代的“聯句”,亦有獨有的風雅之處。在這篇隨筆中,不但“和歌”的詩歌意蘊來自白詩,連題目也直接借用白居易的詩題。
最有趣的是,就連《枕草子》的書名都與白居易的一首詩歌相對應。《白氏文集》中《秘省后廳》一詩云:槐花雨潤新秋地,桐葉風翻欲夜天。盡日后廳無一事,白頭老監枕書眠。在這部書第三百零五段,清少納言本人所作的《題跋》中,對此也做出了明確的說明:“有一年,內大臣向中宮進獻了本子,中宮說道:‘這些拿來做什么用呢?主上曾經說過,要抄寫《史記》……’我就說道:‘若是給我,去當了枕頭也罷。’中宮聽了便道:‘那么,你就拿了去吧。’便賞給我了。我就寫了那許多廢話、故事什么的,把那許多紙張都寫完了,想起來這些不得要領的話也實在太多了。”
二、白居易的詩詞對清少納言《枕草子》的影響
唐代詩人王昌齡在《詩格》中論及詩的境界時,認為詩有三境界,即物境、情境與意境。物境指的是實物表現的具體形式,而情境則是通過物境表現出來的感情,意境則更高深,指詩歌表現出來的情調與境界。同樣的,不僅是詩歌,幾乎所有的文學作品也可以概括在這三個類型里。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提及的三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這三境就很好地體現了這一點。接下來我們就從這三點看;白居易的詩歌對《枕草子》的影響。
首先,從物境上看,白居易在《新樂府序》中明確指出作詩的標準是:“其辭質而徑,欲見之者易諭也;其言直而切,欲聞之者深誡也;其事核而實,使采之者傳信也;其體順而肆,可以播于樂章歌曲也。”這里的“質而徑”、“直而切”、“核而實”、“順而肆”,分別強調語言須質樸通俗,議論須直白顯露,寫事須絕假純真,形式須流利暢達,具有歌謠色彩。也就是說,詩歌必須既寫得真實可信,又淺顯易懂,還便于入樂歌唱,才算達到極致。如《賦得古原草送別》中的“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夜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清少納言由于受白居易詩歌語言風格的影響就好平易淺暢,又在日本傳統美學理念的作用下趨于精練,加之其為人聰慧又坦率直接,所以就形成一種簡潔、清爽的語言風格,如開篇的四時之趣“春是曙,逐漸轉白的山頂,開始稍露光明,泛紫的細云輕飄其上”。完全的白描加一句“春是曙”,簡勁到極致,又如一些判而不評的段落如“貓,以上半身全黑……”,那種“什么以什么為好”之類的句式數量不少,甚至還有純列舉性的段落如“時節以二月、三月、四……為佳”等。
其次,從情境上看,閑適詩和諷喻詩是白居易特別看重的兩類詩作,二者都具有尚實、尚俗、務盡的特點,但在內容和情調上卻很不相同。諷喻詩志在“兼濟”,與社會政治緊相關聯,多寫得意激氣烈;閑適詩則意在“獨善”,“知足保和,吟玩性情”。以淡泊知足之心,對清爽自然之景,境界不算大,格調也不甚高,但自得自適之情卻別有一番意趣。這種知足保和的心境,越到晚年表現得越突出:“世間好物黃醅酒,天下閑人白侍郎。”(《嘗黃醅新酎憶微之》)閑適生活與詩酒人生、拂道心境全都表現在閑適詩里:“七篇《真誥》論仙事,一卷《壇經》說佛心”(《味道》)“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問劉十九》)。從中可以看出,晚年的白居易自覺致力于日常生活的審美化,有意識地創造詩意的生活環境,建立一種以人文活動為主要內容的休閑生活范式和追求游心翰墨的人文旨趣、清雅脫俗的精神享受。
清少納言的《枕草子》的內容主要是對日常生活的觀察和隨想。在隨想的章段中,內容不僅涉及山川草木,人物活動,還有京都的特定的自然環境在一年四季中的變化。如:春天是破曉的時候最好。漸漸發白的山頂,有點亮了起來,紫色的云彩微細地飄橫在那里,這是很有意思的。夏天是夜里最好。有月亮的時候,不必說了,就是暗夜里,許多螢火蟲到處飛著,或只有一兩個發出微光點點,也是很有趣味的。飛著流螢的夜晚連下雨也有意思。秋天是傍晚最好。夕陽輝煌地照著,到了很接近山邊的時候,烏鴉都要歸巢,三四只一起,兩三只一起急匆匆地飛去,這是很有意思的。清少納言用輕妙而富于變化的文體,為我們展現了一個美的感覺世界。作品中充溢作者本人所感受到的四季變化的微妙之美,以及屬于平安時代的斑駁的風俗世相、復雜的人情世界及日常生活中的瑣碎小事的瞬間之美。《枕草子》記敘了她在宮廷里的所見所聞,作者出身于中層貴族,這部作品也反映社會等級之間的不平等和對時代的憂慮。
最后,從意境上看,清少納言的美學思想來自于對漢文學的選擇性吸收和對日本傳統美學理念的發揮。清少納言家學淵源,其漢學功底不可小覷。然論對其美學思想產生影響最大者,還是白居易詩歌作品中的那部分“情致之作”,如“香爐峰雪撥簾看,楊柳新枝翻幾回”、“梨花一枝春帶雨”“三時云冷多非雪,二月山寒少有春”等。清少納言從白居易那里和和歌中學到“應該在文學創作中忠實于自己的內心”,培根曾經說過: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數學使人周密,科學使人深刻,邏輯修飾之學使人善辯。出生于世代文官家庭的她能讀漢書,對漢學的造詣頗深。漢詩對她的成長與性格也起到不小的作用。她個性中率然的一面又使她有別于“為賦新詩強說愁”之輩,超然于平安文學的“物之哀”迷霧之外。不同于當時王朝貴族們沉湎與欣賞飛花落葉的感傷情調里,而是在描寫自然景物和動植物時,采取積極的態度贊賞纖細的,動態而和諧的美,企求清新明亮的世界。所表現的一種“をかし(明快)”之美,與當時王朝審美意思的主流,“もののあわれ(物之哀)”的審美思想并駕齊驅,代表日本平安王朝另一種審美趨向,開創新的美學范疇。
綜上所述,可以看出白居易的詩歌對于清少納言《枕草子》的巨大影響,也可以讓我們看到白詩在日本平安時期受推崇的程度。可以說,白居易的詩,已經影響到平安時期上層知識階層的審美的傾向與行為的方式。管中窺豹,白居易的詩歌給平安文學以深遠的影響可見一斑。
參考文獻:
[1]邱紫華.日本和歌的美學特征[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2004,43(2):58-62.
[2]高曉華,橫山邦治.日本古代文學史[M].大連:大連出版社,2004,6.
[3]王雅楠.淺議白居易對日本平安文學的影響[D].2010,6.
1、迎春花(學名:JasminumnudiflorumLindl.):別名迎春、黃素馨、金腰帶,落葉灌木叢生。株高30-500厘米。小枝細長直立或拱形下垂,呈紛披狀。3小葉復葉交互對生,葉卵形至矩圓形。花單生在去年生的枝條上,先于葉開放,有清香,金黃色,外染紅暈,花期2-4月。因其在百花之中開花最早,花后即迎來百花齊放的春天而得名。
2、迎春花與梅花、水仙和山茶花統稱為“雪中四友”,是中國常見的花卉之一。迎春花不僅花色端莊秀麗,氣質非凡,具有不畏寒威,不擇風土,適應性強的特點,歷來為人們所喜愛。
3、迎春花栽培歷史1000余年,唐代白居易詩《代迎春花召劉郎中》以及宋代韓琦《中書東廳迎春》和明代周文華撰《汝南圃史》均有記載,迎春花現在為河南省鶴壁市的市花。
(來源:文章屋網 )
百花之王牡丹尤為華貴嬌媚。像千層階梯似花瓣如鋸齒,使一團火似的牡丹顯得更加庸華。
牡丹大多散落于洛陽,又稱洛陽花。家家戶戶的院子里幾乎都擺放著牡丹。關于牡丹的傳說也很多。比如:武則天下令百花在寒冬齊放,唯有牡丹不從,因而被貶于洛陽;還有許多詩人為牡丹題詩贊美,比如:李白的《清平樂》,王維的《紅牡丹》,白居易的《買花》等。這些都是為牡丹而傾倒的人。
牡丹與月季為花中之王及花中之后。月季最大的特點是優雅甜美,比起牡丹,牡丹則是氣質不凡。那各式的嬌容,那各式的繽紛,那各式的花姿,都展現了牡丹不同的特點。
但有部分人認為,牡丹屬于富貴者,追求名利,大大貶低牡丹的價值。這種說法不正確。牡丹雍容華貴展現她與眾不同的氣質,給人們一飽眼福,她的嬌媚,她的華貴,并不代表追富追利,她只是盡自己的責任,為大自然添一點光彩,抹一點繽紛,讓人們心情舒暢,外表的華而非心中的貴。
我贊美你!富貴的牡丹!因你的富貴給人們光彩。
你猜呢?是迎春花啊!迎春花已經亮出了那黃色的小花朵,閃閃發光,仿佛在歡笑。哪家的陽臺上,有一串探出頭的迎春花,雖然那只是很小很小的一串,但是她們也開心起來了,因為春天到來了,同樣因為她們的喜悅讓人們感受到了——春天的氣息。在山間,迎春花更是猖狂起來了,一大片一大片的,一眼望去,是金色的,是亮晶晶的,整座山被盛開的迎春花包圍了。到處都是春天的香味,人們因為迎春花的報喜而高興著,不知不覺中,是迎春花告訴了我們春天的到來,她們是可愛的春天的使者,她們蹦蹦跳跳地從冬天走來,早早地來到人間,早早地開滿人間,宣布春公主的到來,并且帶著成千上萬的盛開的花去迎接她。
迎春花雖然并不像玫瑰那樣嬌艷,也不像百合那樣高雅,但是迎春花也是美麗的,樸實的美麗,一定會有人看到這份美麗。白居易就看到了,他的《玩迎春花贈楊郎中》講到:“金英翠萼帶春寒,黃色花中有幾般?憑君與向游人道,莫作蔓菁花眼看。”還有宋代詩人韓琦他也看到了,“覆闌纖弱綠條長,帶雪沖寒坼嫩黃,迎得春來非自足,百花千卉共芬芳。”是的!就像這些文人墨客們寫到的一樣,迎春花同樣也是美麗的,她們是春公主的驕傲、是大地的驕傲,是她們最先把欣欣向榮、把生命帶到人間的,她們是春天的使者!
春天將要來臨了嗎?是的!她把寒冬請走,自己緩緩地走來。春天的使者們開心地等待著,第一個等待著,等待著春天的到來!
雷小禪
少年時看世俗,一定是俗的。誰家娶了新婦,誰家蓋了新房,又有誰家國外有親戚,當時一定是討厭的。我寧愿素衣布衫捧一本線裝書看,想著一個人遠行,帶有行為藝術的味道。那時我想:特立獨行的女子怎么可以淪為世俗品相?怎么可以結婚生子過一日三餐的生活?
認識―個女子,年紀輕輕便得了很多大獎,文字算是烈火烹油一般火辣辣,熱到人熾。有記者采訪她,她說,寧愿青燈枯坐,或做歡場女子,連朝語不歇。這樣的話真是驚人,她的文字與她的人都如達利的畫,步步緊逼,讓人沒有退路,連錯覺得她孤單而薄涼。大家趨之若鶩地喜歡著她,好似喜歡另類的王菲。
王菲也那樣勢孤,太特立獨行,不管不顧地張揚。但我更喜歡她后來嫁作人婦的姿態,更接近世俗的團圓和喜悅。她亦和李亞鵬的母親有口角,亦有委屈就流眼淚、喜悅了就撒嬌。世俗真的是俗嗎?我已不這樣感覺了。因為看了多年風雨中的花開花落,覺得牡丹有牡丹的俗,但也有它的好,個個如蓮花,那倒真是俗了。
薩特和波娃不世俗,兩個大哲學家不認同婚姻,要做永遠的情人、一生的情人。我年少時無限向往,決心要做這樣的女子、找這樣的男子,定期去威尼斯的小咖啡館約會,沒孩子沒柴米油鹽只有愛情。原以為只有愛情是多么美妙的藍圖,可事實并非這樣。波娃的苦她自己吞下去,那并不是哲學的過錯,卻一定是男人的過錯。
西嶺雪在《西望張愛玲》中說如果張愛玲有個一男半女,在以后寡居的幾年中會給她帶來多大的欣慰和快樂!讀到此,我的眼睛發酸,因為養不起孩子,張愛玲唯一一次懷孕流產了!如果她嫁給桑弧,或者再低一點,嫁給一個只會燒菜的平凡男子,或許不會孤寂到死都無人知曉。雖然是最孤絕的行為藝術,但以生命為代價未免太奢侈。
前面提到的美才女今年結了婚。我真為她祝福,希望她在現實生活中花好月圓,過著醬油是醬油、醋是醋的生活。她抱怨自己比從前俗了很多,居然研究雞翅有多少種做法,說如果用可樂來燉會非常美味。我在她博客上留言說:“你呀,算真正懂得了生活。”
從前只覺得母親俗,每天不厭其煩地做飯。她一生致力于研究每天吃什么最營養,自己做沙拉醬和魚片、紅燒排骨要用砂鍋、牛肉要吃后腿的肉、餃子一次至少4種餡……飯后要仔細化妝,然后去打打麻將彈彈琴。參加老年合唱團。我曾說母親過得太俗氣,但年齡越長,我越喜歡這種俗氣了,要有什么樣的心態才有這樣的俗氣?她把歲月靜好過成了似水流年;把山高水遠包進了自己的餃子;根本沒在意自己的鬢角已白,依然好眉好目地笑著說:“今兒廣場上有電影,是老片《劉巧兒》,我得早早去占座……”我真喜歡這樣的生活。
年少時迷戀過分自戀的三毛,后來在土豆網聽到她的聲音、看到她的視頻,那聲音空靈幽素不似人間,我反倒開始厭倦她了,她多么空虛自戀、多么自私一只圖痛快選擇了一雙絲襪,而置年高的父母于不顧!她如此孤芳自賞又如此讓人不能原諒。
我寧愿世俗地活到老,陪著世俗的父母一起買菜、打打小牌兒、聽聽小曲兒;逗逗隔壁鄰居家的小囡囡;親手煮一鍋銀耳紅棗蓮子羹,坐在滿是花香的陽臺上一邊聽評書一邊喝下去。我不嫌俗氣,真正的世俗是佛家的一枝花,有著不可觸摸的禪意,就像我家17樓上的那只蟬。張開紅色的透明羽翼與我對視。我輕輕地笑,然后輕輕地說:“嗨,你也在這里?”
“養病”詩話
王達遠
養病首先要養心。有一首古詩《眠石》(宋?饒節)寫道:“靜中與世不相關,草木無情亦自閑。技石枕頭眠落葉,更無魂夢到人間。”意思是說,人們應努力追求心的寧靜,正如在枕石而眠、落葉撫慰閑適中忘記世間的熙攘紛爭,憂愁也就自然被關在門外。清代醫書《養生至論》引林鑒堂詩謂:“自家有病自家知,起念還當把念醫。只是心生心作病,心安哪有病來時。”
患病須遵循醫囑,對癥下藥,善于服藥。杜甫有詩云:“多病所須惟藥物,微軀此外更何求?”陸游主張生病用藥要恰如其分,適可而止:“藥與疾相當,何恙不能已?良醫善用藥,疾去藥亦止。”即使在病重之時,也不能失去氣節和人品,奮發高揚的精神是戰勝疾病的法寶。故白居易詩云:“貧堅志士節,病長高人情。”杜甫也說:“今我不樂思岳陽,身欲奮飛病在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