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描寫冬天的故事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死亡在孩子的心里是個什么樣的概念?我們該如何讓孩子感知我們無法言說的死亡呢?圖畫書《獾的禮物》,用溫馨又傷感的故事、從一個特別的角度向我們和孩子們講述了死亡和生命的意義。
這本書的第一個畫面,是一只老邁的獾坐在樹樁上面。這個畫面意味雋永,簡潔的鋼筆線條,加上那么幾抹淡淡的水彩,就把那中傴僂著身子坐在晚秋、生命也同樣走到了盡頭的主人公推到了我們面前。這個畫面為整個故事定下了一個調子:悲傷而溫暖。這是獾很老很老,老到知道自己就要死了。他平靜地接受這即將來臨的一切,并撫慰朋友們不要難過。“死亡只是讓它離開它的身體……”、“走向長長的隧道的另一頭……”。隧道給我們的感覺是使神秘和深不可測的,這個意象和死亡的意象是相當的接近的。當死亡那天來臨的時候,它做好了應該做的事情后,便寫了一封信給它的朋友們。(其實信的內容非常簡單:我到長長隧道的另一端去了,再見。)在談到獾如何死去,故事是這樣寫的“他做了一個美妙的夢,夢見自己在跑,前面是一條長長的隧道。他愈跑愈快,最后覺得自己的腳脫離了地面,覺得自由了,不再需要身體了……”。這一段將死亡的過程描寫得非常平靜和安詳。讓人感嘆的是,作者能把死亡比喻成為走向長長的隧道的另一頭,對與一個對死亡充滿了恐懼和未知的孩子來說,這真是一種再形象不過的解釋了。作者似乎將死亡寫成是一種解脫,一種自由。作者顯然是要讓孩子們在閱讀這本書的時候,將對死亡恐懼降到最低。作者除了細致地獾描寫了如何面對死亡,也描寫了它的朋友們如何從獾死亡的悲傷中走出來。作者似乎有意將獾的“死”安排在冬天,因為冬天代表了寒冷和冷漠。這樣的日子似乎加劇了獾朋友們的悲傷。“雪蓋住了大地,但蓋不住大家的悲傷”。幸好,獾的朋友們的悲傷隨即將降臨的春天而慢慢地淡化,春天代表了溫暖和希望。春天快到來的時候,獾的朋友們開始在串門子,他們都回憶起了獾教過它們的事情,也慢慢地從與獾度過美好時光的回憶中走出哀傷,“最后的雪融化了,也融化了他們的悲傷”。
作者蘇珊.巴蕾從秋天畫到冬天,又從冬天畫到春天,把一個永恒的關于死亡、愛和重新振作的故事寓意身長地契合到了四季的變化中。最另人印象深刻的是獾死后下雪的那片藍天,可以說那是整本書里最耀眼、最讓人心顫的一抹亮色了,正是這片藍色,成為了故事的轉折點,把我們引入到了動物們彌足珍貴的回憶之中。這本書名為《獾的禮物》,所謂的禮物便是獾曾為朋友做過許多事情成了朋友們最珍貴的寶藏。如書中所說的:“獾給每個朋友留下了離別的禮物,他們可以永遠珍藏下去。有了這些禮物,他們就能夠互相幫助。”我們可以從獾朋友的談話中,知道獾給了他們什么禮物,例如獾何教會青蛙滑冰,使青蛙成了滑冰高手;獾教會了狐貍如何系領帶,現在狐貍會系各種各樣的領結。《獾的禮物》讓我們看到了回憶的力量,當我們最親的人離開了我們,但是我們與那個度過的美好時光的人將會存在我們的心底,讓我們從傷痛中恢復過來。獾給動物們留下了那么多的技藝,可這就是獾的禮物嗎?不,獾還教會了動物們生命的意義,這才是獾的希望。這本繪本在描寫獾對待死亡的態度和它的朋友們如何止痛和療傷,都是別具意義的,所以說,這本書不但是一本關于“死亡”的書,更是一本關于“生命”的書!
《白輪船》閱讀原文:
山,山,山,四面都是山,到處是懸崖峭壁、亂石、森林。群山是那樣雄偉,那樣巍峨。孩子此時此刻感到自己太小、太孤單,無依無靠。太陽已經西斜,漸漸朝湖的方向落去。向東的山坡上出現了短短的陰影,陰影就要朝山腳爬去了。
孩子用望遠鏡第幾百次甚至幾千次地朝最遠處望去。啊,是它!前方,伊塞克湖湛藍湛藍的邊緣上,白輪船出現了!來了,就是它!威武、漂亮的白輪船就象滑行在琴弦上似的,又直又平穩。孩子趕緊用衣襟擦凈了玻璃,又一次調好了焦距。現在可以看出,輪船在波浪中微微顛簸著,船尾拖著一條明晃晃的、泡沫翻滾的長帶。孩子很長時間目不轉睛地欣賞著白輪船,也長時間地想著他怎樣變成魚,順著河游去找白輪船……
第一次在卡拉烏爾山上看到白輪船時,他的心撲通撲通地跳起來。他一下子就斷定,他的爸爸就在這條船上!他堅信這一點,因為他非常希望是這樣的。
他既不記得爸爸,也不記得媽媽。他一次也沒有見過他們,他們也沒有來看過他。但是孩子知道,他的爸爸在伊塞克湖上當水手,媽媽同爸爸離婚以后,將他留給爺爺,一去就再沒有回來。爺爺說,他的女兒,也就是這孩子的媽媽,有了新家庭和兩個女兒;他從前的女婿,也就是這孩子的爸爸,好像還在一條輪船上當水手,好像也有了新家庭和孩子。
輪船前進著,漸漸遠去。它并不知道有個孩子變成魚兒正朝它游去。他希望這樣來變魚:身上一切全是魚的——魚身子:魚尾巴,魚翅膀,魚鱗,——只有頭還是自己的,讓又大又圓的頭長在細細的脖子上,還讓頭上長兩只招風耳朵和布滿傷痕的鼻子。他跟自己的石頭伙伴們告別:“再見了,‘睡駱駝’;再見,‘狼’;再見,‘馬鞍’;再見,‘坦克’;我要去伊塞克湖,到白輪船上找我的爸爸去。”然后他一下子蹦到河里,
鉆進洶涌的激流,順流而下,游過高高的紅粘土陡崖,越過石灘,從吊橋下面鉆過,擦過岸邊的柳叢,順著水聲隆隆的峽谷一路向下,一直進入伊塞克湖。
他在伊塞克湖里游過了一浪又一浪,終于來到白輪船跟前。“你好,白輪船,我來了!”他對白輪船說,“天天拿望遠鏡望你的就是我。”船上的人都感到十分吃驚,一齊跑上來看。他對當水手的爸爸說:“爸爸,你好,我是你兒子,我是來找你的。”“你算什么兒子你是半人半魚! ”“你快把我拉上船,我就變成人形了。”“好吧,咱們就來試試看。”
爸爸撒下魚網,從水里將他撈上去,放到甲板上,他一下子就恢復了原形。
然后……
然后白輪船繼續往前開。他就把自己知道的一切,把自己的全部生活都講給爸爸聽。
他要告訴爸爸莫蒙爺爺是最好的爺爺,奧羅茲庫爾姨父常常罵他老人家,有時當著很多人的面罵爺爺。我還很小的時候,親奶奶就死了。后來就來了這個奶奶,有時很兇,一發起脾氣,簡直要吃人。
冬天,我們那里的雪齊脖子深。河那邊的森林叫風吹得喀喀嚓嚓、呼呼喇喇直響,嗚嗚地直叫。真叫人害怕!
我們那里到了夏天放牧的人偶爾帶著羊群和馬群在大草甸子上過夜,我跟他們的孩子們在一起,玩捉迷藏,學打仗,玩得非常帶勁兒,簡直不想走了。要是天天能跟孩子們一塊兒在草甸子上玩,那該有多好啊!
冬天,晚上,事情做完后,爺爺就給我講故事。我知道,這時候外面是漆黑漆黑、冰冷冰冷的夜,風刮得很兇。連最大的山在這樣的夜里也膽小起來,擠成一堆,拼命朝我們的房子、朝窗戶里的燈光眼前靠。
這叫我又害怕又高興。我要是一個巨人,一定會走出房去,大聲對山說:“山,膽子別那樣小,有我在這里!就讓風大,就讓天黑,就讓雪猛,你們也不要怕,快站回原地方,別擠成一堆。”然后我就蹂著雪,淌過河,到森林里去。夜晚樹木在森林里是感到很害怕的。樹木很冷清,沒有人跟它們說話。光禿禿的樹木凍得瑟瑟發抖,沒地方好躲藏。我要到森林里去,拍拍每一棵樹的樹身子,叫樹別這樣害怕。大概,那些到春天不發綠的樹就是嚇死了。
爺爺給我講故事的時候,我就想著這一切。他往往要講很長時間,有各種各樣的故事。冬天很長很長,要是沒有爺爺講故事,冬天是很乏味的。
……
白輪船漸漸遠了,輪船的煙囪在望遠鏡里已經看不清了。
現在孩子該給隨爸爸輪船航行的故事想出個結尾了。一切都想得很好,就是結尾老是想不出來。他可以毫不費事地想象出他怎樣變成魚,怎樣順著河向湖里游去,怎樣遇到白輪船,怎樣同爸爸見面,也能想象出他要對爸爸講的一切。但再往下,事情就難了。因為,如果再往下,輪船就要漸漸靠近碼頭,水手們就要各自回家,爸爸也要回家。這可怎么辦呢跟爸爸走
爸爸肯帶他嗎……
白輪船越走越遠,漸漸變成一個隱隱約約的小白點兒。太陽眼看著就要落到水面上。
在望遠鏡里可以看到,紫紅色的湖面正閃著耀眼的光芒。
(節選白《白輪船》,有刪改)
《白輪船》閱讀題目:
1 9.小說以“白輪船”為題有何好處(4分)
20.請簡要概括“孩子”的形象特點。(4分)
2 1.試賞析文中劃線句子的表現于法和表達效果。(4分)
①他一下子蹦到河里,鉆進洶涌的激流,順流而下,游過高高的紅粘土陡岸,越過石灘,從吊橋下面鉆過,擦過岸邊的柳叢,順著水聲隆隆的峽谷一路向下,一直進入伊塞克湖。
②連最大的山在這樣的夜里也膽小起來,擠成一堆,拼命朝我們的房子、朝窗戶里的燈光眼前靠。
22.這篇小說在寫法上具有多種鮮明的特點,請選擇兩種加以分析。(6分)
《白輪船》閱讀答案:
19.①白輪船是父愛的象征、孩子的希望,以它為題可以凸顯孩子對父愛的期盼。(2分)②白輪船是小說的線索,通過孩子盼白輪船、看白輪船、想象中登上白輪船展開情節。(2分)
20.身世坎坷。孤單寂寞。渴望親情。渴望勇敢。想象力豐富,感觸細膩。(4分。每點1分,任答四點即可。其他特點言之成理亦可)
21.①動作描寫,通過“蹦”“鉆”“游”“擦”等一系列動作,描寫了孩子到伊塞克湖的過程,表現出孩子對登上白輪船、找到爸爸的渴望。(2分)
對中學生而言,寄寓性文章是寫作難度較大的一類文章。
寄寓性文章借助具體形象事物來比喻抽象的哲理、傳達富有感情的人生意義,文章含而不露、耐品耐讀。大千世界,物象萬種;文章的寄寓性手法,在一定程度上是由我們對事物的認識程度決定的。具體客觀的東西,我們接觸它、熟悉它,心有所思、情有所鐘,探其幽微、悟其秉性,從而寄托某種深刻的哲理。文章一旦有了寄寓性,作品的意象就有了不可多得的深度。挖掘寄寓性文章的寫作,你就會發現:卑微的小生命螞蟻也擁有偉大的精神力量;翩翩起舞的蝴蝶在它實現夢想飛上藍天之前,是經過了痛苦蛻變,破蛹為蝶的。從以上發現就能得出“哪一種成功不需要代價,哪一次輝煌不需要痛苦,哪一種飛躍不需要奮斗”的結論。我的一位學生在文章《避雨》中,寫了自己在一次放學的途中,沒有避雨而回了家,雖然全身被澆透,但是卻得出沒有避雨而經歷了一次真正的考驗的故事。在人生的道路上,不避雨的人生往往走得更遠、更成功,雨后的彩虹對其來說更有意義;他們希望自己的人生中能夠多幾場雨,無論大雨或是小雨。如果能夠受住雨的洗禮,這也是一種人生的美麗。
筆者在一次以《冬》為話題的作文訓練中發現:絕大部分學生的習作只作一般描寫,沒抓住事物特征。其中無所寄寓的文章占大多數;描寫較生動,有一定事物特征,寄寓性不深的占一小部分;角度小而新、寄寓性較深的只有幾篇,這幾篇文章之所以取勝就是因為文章富于寄寓性。如《母愛里沒有冬季》,寫出了雖然冬季寒冷,卻從母親那里得到溫暖,從而感受到無論頭上是怎樣的天空,“我”都準備迎接任何風暴。又如《冬天的路》,寫了不管冬天多么不好過,路還是要走的;人只要活著,不論外界環境多少惡劣,我們也要去適應,用頑強的精神去征服它;人生的路上不可能一帆風順,總有困苦和磨難在什么地方等著我們。再如《冬天的生機》中描寫了一群俊男靚女穿著五彩繽紛的服飾,手持冰淇淋,從而感受到了:冬不是生命的終結,不再是蕭條,不再是冷寂;冬是孕育生命的日子,冬在我們生活中充滿著生機和韻味。
寄寓性文章蘊涵深刻,給人回味、給人啟迪,同學們一旦掌握了寄寓性寫作手法,自己的作文就會被列為上乘、高人一籌。
作文題為第26頁“本期作文”。
例文一
沖破思想的束縛汪潔
窗外,一片深沉的寂靜,木葉盡脫后,白楊就成了一柄利劍,刺透重重霧霾,直指天穹。
(從環境描寫入筆,寫白楊不畏嚴冬的氣質與稟性,既營造一種故事開講的氛圍,又起到一種襯托作用。)
窗內,我緊緊咬住自己的嘴唇,可還是抑制不了,眼淚從我的眼眶中沖出,徑直滴落在鋪開的數學試卷上。“不能哭,不能哭,這才多大點兒事啊,以后考試多著呢。”可是,可是……看著那血色的叉號和少得可憐的分數,我的堅強猶如薄紙,被輕易地撕成了碎片,飄落一地。
(由窗外自然環境描寫轉入窗內人物心理刻畫,寫真實的生活和真實的心理,敘事真實。比喻形象而貼切。)
是我自己太沒用了。我根本就不是學數學的料,我的腦子太笨,根本開不了竅,一根朽木怎么可能雕出藝術品,哪怕是一件最普通的藝術品呢?也許,我不是那窗外的白楊,即使面對冬天,也必定與就范無緣,天生就不理束縛。而我,曾經堅信不移的“所有夢想都會開花”的信念,如今是那么形單影只。我不懷疑它的真實,只是我的努力是不是太過不夠,沒有了智力的保障,是不是一切真理都要掉價?我猛抓發絲,任憑它們凌亂地開散,哀嘆自己這個十足愚笨的大腦。我萬般無奈地望向窗外,想尋找那坦然自若的白楊。
(自悔自責,自怨自艾,心理描寫自然而真實。再次說到白楊,不僅富有它特有的精神形象,還自然引起行文。)
然而,只是那一瞥,便足以讓我震撼。脫盡綠葉的白楊,被風雕刻只剩下樹干的白楊,那在眾人眼中本當發抖畏縮的白楊,卻直直地挺立在那里。灰白的樹干似劍直刺青天,挺拔的身軀像巨人聳立。凜然不可侵犯的,是它們勇士的尊嚴,突破霧霾的鎖鏈,刺透思想上冬必悲戚的束縛,挺立于大地。那高遠的天幕,也敬畏地站在白楊身后,用高遠和莊嚴襯托白楊的英姿。
(以反復手法寫白楊沖破霧霾的束縛,顯示其剛強的本色,凸顯其敢于打破禁錮的精神。最后一句本意想用天幕襯托白楊,但因有違常理,表達效果不佳。可以改為:那遠方的天幕,在白楊的身后,襯托著它的英姿。)
看來,這世上已經沒有與我同樣被思想束縛的事物了,看來,連一個同病相憐的安慰也得不到了。我悲哀地嘆息,不由得羨慕窗外那高高挺立的白楊了。要是我也能讓青天作我的陪襯就好了,要是我也能像它那樣高聳挺拔就好了,要是我也能像它一樣沖破束縛,勇敢開創就好了……既然白楊都可以從束縛走向自由,為什么我不可以呢?樹猶如此,人當更應該這樣啊!
(由寫“我”的心理到窗外白楊,再由白楊到“我”的心理,層次清晰,轉換自然,與后文銜接緊密。)
我沖到書桌前,緊抓著筆,任憑發絲凌亂地遮住我的視線,我的大腦仍舊不停歇,發瘋似的飛速轉動著。憑什么智力不出眾就沒有收獲,憑什么我的努力就注定是廉價的。沒有什么可以阻止我的,我可以不聰明,可以不漂亮,可以不豁達,但我絕不可以喪失勇氣,絕不可以被束縛在一方小小的天地里自怨自憐。
(從上文的人物心理描寫到此處的人物動作描寫,這是故事的自然推進,而作者卻只是點到為止,可惜可憾。可以改為:憑什么智力不出眾就沒有收獲,憑什么我的努力就注定是廉價的。我可以不聰明,可以不漂亮,可以不豁達,但我絕不可以喪失勇氣,絕不可以被束縛在一方小小的天地里自怨自憐。我飛快地沖到書桌前,緊緊地抓住鋼筆,眼睛緊盯著白楊,
任憑風吹散我的劉海,耳邊再次響起“讓所有夢想都開花”的誓言,我的大腦飛速轉動起來。)
窗外的白楊,寒風中挺立;窗內的我,咬著筆頭苦思冥想。我相信,擺脫思想的束縛,鳥兒才會更快樂;沖破思想束縛的人,才能開創出一片屬于自己的廣闊天地。
我也成為一棵白楊樹。
(第四次寫白楊,首尾照應,人樹合一,不僅再度點題,也深化了主題。)
1. 概括故事情節;
2. 理解主題思想;
3. 把握人物形象及分析人物形象的描寫方法;
4. 分析環境描寫;
5. 品析詞、句的含義和作用;
6. 品析標題的含義和作用;
7. 賞析表現手法;
8. 開放性探究表達。
(2012·福建省福州市)閱讀下文,完成1~5題。
點燃一個冬天
游 睿 山村的冬天就是來得早,寒氣在十月剛過就開著隊伍鋪天蓋地地卷過來。村里的人似乎都有些怕了,早上八點還沒有多少人起床,只有幾根玉米稈子被寒氣凍得瑟瑟地顫抖。孫老師和自己的女人卻早早地起床了。
“瘟天,又是下雨。”女人沒好氣地罵著,“一連倒了這么多天,天上的水也該倒得差不多了。”
孫老師笑了笑。大塊大塊的煤早就堆在了操場的角落。孫老師說:“生火吧,我已經聽到孩子們的腳步聲了。”
女人望天,嘆氣。“瘟天!”女人又咧咧地罵,走路的時候一步比一步用力,只差把地踏出一個坑。女人用了幾塊木炭放在了煤的中央,然后劃了根火柴。“瘟天,還下雨,我們這冬天就無法過了。”女人說。
孫老師知道,女人說的是煤。這點煤是女人用背簍一塊一塊背回來的。女人背煤背得很辛苦。女人想用這些煤度過這個冬天。孫老師不說話,他聽見了孩子們的腳踏著水的聲音。這聲音漸行漸近。孫老師就想起他們沾滿黃泥的褲腿,露出腳趾的膠鞋,貼著臉皮的頭發和準備鉆進嘴里的鼻涕……孫老師說:“但愿這是最后一個雨天。”
這時孩子們來了,整整齊齊地叫了一聲“老師好”。孫老師“唉唉”地應著,說:“放下書包,快來烤烤,烤干身上我們馬上上課。”【A】學生們就如一群魚兒一樣游在那堆火旁邊,一邊伸出濕漉漉的褲腿和鞋,一邊在霧氣里說著誰早上沒等誰,誰昨天放學后看見孫老師做什么了。孫老師笑著招呼:“都來烤烤,別凍著了。”
女人在一邊默默地看著。半晌,女人說:“我有事先走了,你們慢慢烤。”女人挎著背簍慢慢地被霧簾遮住了。遠處漸漸有了狗叫聲或者一兩聲鳥兒的私語。
下午放學了,霧還沒怎么散。孫老師和孩子們揮手,不斷說著“再見”。孫老師說:“天黑得早,早點回。住遠一點的,要走兩個多小時呢。”孩子們點頭。
女人也回來了,看孩子們走遠,她放下背簍。背簍里是滿滿的干柴。
“喲,原來你是在弄柴,有了柴我們不就沒事了嗎?”
女人給了孫老師一個白眼。女人說:“你早早地就把學生們放回家了,人家還不是在路上貪玩?”
“誰說的?他們可都是聽話的孩子,放學就回家了呀。”孫老師說。
“你不相信?我今天上山遇到了一個家長,他說你們怎么老留學生的課呀?可我們放學很早的。你想想,學生們是不是沒聽話?枉你還那么熱心。”女人憤憤地說。
女人說完,就看見孫老師已經出了學校的門,腳步把寒氣撞得嘩啦嘩啦響。
傍晚的時候,女人做好了飯菜,孫老師才回來,他回來的時候抱了一大捆干柴。
“看到啥了?”女人問。
孫老師放下柴火,說:“看見了。他們在路邊的一個草坪上玩。我批評了他們幾句,放學得早點回家。”
女人說:“你看你。唉。”女人搖搖頭,想說什么,但沒說出來。
這天晚上,寒風又把村莊嘩嘩啵啵搖了一個晚上。女人和孫老師在床上翻來翻去。女人說:“聽見沒有?下雪了。”孫老師說:“聽見了,下就下唄。”
“可我們沒有煤了,準備著凍死?”
“我們不是有干柴嗎?怕什么呢。”
“那點干柴能維持多久?”
孫老師翻了翻身:“能維持多久就多久。睡覺,睡覺,明天還有課。”
“你……”女人已經聽見孫老師的呼嚕聲了。
第二天一大早,【B】大地上到處插滿了白旗,空氣里僅有的一點暖氣算是徹底投降了。寒氣肆虐,厚厚的積雪很刺眼。孫老師和女人還蒙在被子里,就聽見了有人踩著積雪撲哧撲哧的聲音。接著有人走進學校。
孫老師一個骨碌爬起來,難道是學生們來了?這么早?
女人跟著起了床。女人看見孫老師打開門,站在那里不動了。
“咋了?咋了?”女人趕緊跑過去。
門口,齊刷刷地站著孫老師的學生們。他們手中都提著一袋木炭,正一個接一個地把木炭往孫老師家門口放。門口已經堆了好大一堆木炭。
“老師。”孫老師還沒來得及說話,已經有人說話了,“這些都是我們自己在放學后燒的,這種木炭特別耐燒。”
原來……
這時,學生們又說:“老師,夠你們燒了嗎?不夠我們繼續燒,我們能燒。”
孫老師的眼里已經有了淚水,他回頭看了看女人。女人的臉紅撲撲的。
女人眼里也閃著東西,她嘴里冒著熱氣,一個勁兒地說:“夠了夠了。都可以點燃一個冬天了。”
(選自《微型小說百年經典·中國卷》,有改動)
1. 請按時間順序將小說的主要內容補充完整。
早上:
下午放學后:孫老師夫婦以為學生們貪玩,放學不及時回家。
晚上:
第二天清早:學生們送來自己燒的木炭,孫老師夫婦深受感動。
2. 從全文看,孫老師是一個 而較少考慮自家生活的人;他的妻子嘴上愛抱怨,實際上卻是一個心地善良、 、 的好女人。
3. 文中【B】處畫線句的環境描寫有何作用?請簡要回答。
4. 請對【A】處畫線句作簡要點評。
5. 請寫出本文題目“點燃一個冬天”的兩層含義。
表層含義:
深層含義:
第1題考查概括小說的故事情節。概括故事情節,一要鎖住情節鏈的各個節點。這篇小說,以時間為序,有四個情節節點。二要注意敘述角度。這篇小說基本上是從孫老師夫婦的角度,而不是從學生的角度敘述的。三要注意語言的簡潔,不要啰唆拉雜。
第2題考查把握小說的人物形象。把握人物形象,需要細讀文本,從小說的具體情節和細節里,總結出表現了人物的哪些性格或品質。這類考題,有粗細兩種考法:粗法只要求準確、全面地提煉出表現人物形象的詞語;細法不僅要求提煉出表現人物形象的詞語,還要求結合文本“簡要分析”,考生必須回答從哪個具體的情節、細節里,看出人物具有哪種性格或品質。有的考生提煉表現人物形象的詞語不夠準確,因而失分。
第3題考查分析小說的環境描寫。小說中的環境描寫,有交代時令、渲染氣氛、烘托心情、推動情節發展、突出主旨等作用,需要結合上下文具體分析。有的考生在答題時只寫出其中的一點作用;還有的考生只寫套話,如“渲染氣氛、推動情節發展”,而不具體解答渲染了怎樣的氣氛或推動了下文怎樣的情節發展, 這些都是分析能力不足的表現。
第4題考查品析詞、句的含義和作用。品析詞、句的含義和作用,既要認真琢磨這個詞、句本身,也要仔細推敲與它緊鄰的上下文。當然,還要注意表達的規范,譬如比喻句,一般應答成“運用了比喻修辭,生動形象寫出了……的情景,表現了……的情感”。有的考生不注意表達的規范,因而往往漏寫了“表現了……的情感”這一關鍵得分點。
第5題考查品析標題的含義。在標題含義上出題,往往意味著標題有淺深、虛實兩層含義,答題時只需要扣住標題中的關鍵詞,如本題的“點燃”,結合文本具體分析即可。有的考生只寫出淺的、實的那一層含義,寫不出深的、虛的那一層含義,理解能力還有待進一步提高。
(2012·江蘇省蘇州市)閱讀下面的文章,完成1~5題。
快手劉
馮驥才 ① 人人在童年,都是時間的富翁。有時我待在家里悶得慌,或者父親嫌我太鬧,打發我出去玩玩,我就不免要到街口,去看快手劉變戲法。
② 快手劉是個撂地擺攤賣糖的胖大漢子。他有個隨身背著的漆成綠色的小木箱,在哪兒擺攤就把木箱放在哪兒。箱上架一條滿是洞眼的橫木板,洞眼插著一排排廉價的棒糖。他變戲法是為了吸引孩子們來買糖。戲法十分簡單,俗稱“小碗扣球”。他兩只手各拿一只茶碗,你明明看見每只碗下邊扣著兩只紅球兒,你連眼皮都沒眨動一下,嘿!四只球兒竟然全都跑到一只茶碗下邊去了。
③ 有一次,我親眼瞧見他手指飛快地一動,把一只球兒塞在碗下邊扣住,便忍不住大叫:“在右邊那個碗底下哪,我看見了!”“你看見了?”快手劉明亮的大眼球朝我驚奇地一閃,跟著換了一種正經的神氣對我說,“不會吧!你可得說準了。猜錯就得買我的糖。”“行!我說準了!”我親眼所見,所以一口咬定。誰知快手劉哈哈一笑,突然把右手的茶碗翻過來:“瞧吧,在哪兒呢?”咦,碗下邊怎么什么也沒有呢?難道球兒從地下鉆到左邊那個碗下邊去了?快手劉好像知道我怎么猜想,伸手又把左邊的茶碗掀開,同樣什么也沒有!只見他將兩只空碗對口合在一起,舉在頭頂上,口呼一聲:“來!”雙手一搖茶碗,里面竟然嘩嘩響,打開碗一看,四只球兒居然又都在碗里邊。四周圍看的人發出一陣驚訝聲。“你輸了吧?買塊糖吃就行。這糖是純糖稀熬的,單吃糖也不吃虧。”我臊得臉發燙,在眾人的笑聲里買了塊棒糖,站到人圈圈后邊去。從此我再不敢擠到前邊去多嘴多舌。
④ 他那時不過40多歲吧,正當壯年,精神飽滿,肉重肌沉,皓齒紅唇,烏黑的眉毛像是用毛筆畫上去的。他一邊變戲法,一邊賣糖,一雙胖胖的手,指肚滾圓,卻轉動靈活。這雙異常敏捷的手,大概就是他綽號“快手劉”的來歷。我童年的許多時光,就是在這最最簡單又百看不厭的土戲法里,在這一直也不曾解開的迷陣中,在他這雙神奇莫測、令人癡想不已的快手之間消磨掉的。他給了我多少好奇的快樂呢!
⑤ 我上中學后,就不常見到快手劉了。只是路過那街口時,偶爾碰見他。他依舊那樣興沖沖地變著“小碗扣球”。
⑥ 我上高中是在外地。人一走,留在家鄉的童年和少年就像合上的書。往昔美好的故事,親切的人物,甜醉的情景,就像鮮活的花瓣夾在書里面,再翻開,都變成了干枯的回憶。誰能使過去的一切復活?那去世的外婆,不知去向的摯友,媽媽烏黑的卷發,久已遺失的那些美麗的書,那跑丟了的綠眼睛的小白貓……還有快手劉。
⑦ 高中二年級,我回家度假。一天,在離家不遠的街口看見十多個孩子圍著什么又喊又叫,走近一看,心中怦然一動,竟是快手劉!他依舊賣糖和變戲法,但人已經大變樣了。十年不見,他的模樣接近了老漢。他分明換了一雙手!手背上青筋縷縷,指頭繞著一圈圈皺紋,像吐盡了絲而縮下去的老蠶……他抓著兩只碗口已經碰得破破爛爛的茶碗,笨拙地翻來翻去;那四只小紅球兒一會兒沒頭沒腦地撞在碗邊上,一會兒從手里掉下來。他的手不靈了!孩子們叫起來:“球在那兒呢!”“在手里哪!”“指頭中間夾著哪!”
⑧ 我也清楚地看到,快手劉在扣過茶碗的時候,把地上的球兒取在手中。這動作緩慢遲鈍,失誤就十分明顯。孩子們吵著鬧著叫快手劉張開手,快手劉的手卻攥得緊緊的,朝孩子們尷尬地掬出笑容。這一笑,滿臉皺紋都擠在一起,好像一個皺紙團。他幾乎用請求的口氣說:“是在碗里呢!我手里邊什么也沒有……”
⑨ 當年神氣十足的快手劉哪會用這種口氣說話?這些稚氣又認真的孩子們偏偏不依不饒,非叫快手劉張開手不可。他哪能張手?手一張開一切都完了。我真不愿意看見快手劉這副狼狽的、惶惑的、無措的窘態,多么希望他像當年那次——由于我自作聰明,揭他老底,迫使他亮出個捉摸不透的絕招,小球突然不翼而飛,呼之即來。如果他再使一下那個絕招,叫這些不知輕重的孩子們領略一下名副其實的快手劉,瞠目結舌多好!但他老了,不會再有那花好月圓的歲月年華了。
⑩ 我走進孩子們中間,手一指快手劉身旁的木箱說:“你們都說錯了,球兒在這箱子上呢!”孩子們給我這突如其來的話弄得莫名其妙,都瞅那木箱。就在這時,我眼角瞥見快手劉用一種盡可能的快速把手里的小球塞到碗下邊。“球在哪兒呢?”孩子們問我。快手劉笑呵呵地翻開地上的茶碗說:“瞧,就在這兒啊!怎么樣,你們說錯了吧?買塊糖吧,這糖是純糖稀熬的,單吃糖也不吃虧。”
(有改動)
1. 小說第③段畫線處的細節描寫表現了快手劉怎樣的心理變化?
2. 小說第⑥段在結構和內容上有什么作用?請聯系上下文簡要分析。
3. 小說第⑩段中,“我”為什么要轉移孩子們的視線,讓快手劉“用一種盡可能的快速把手里的小球塞到碗下邊”?
4. 下面兩句話都是快手劉完成戲法后說的,請從表現人物形象的角度,結合全文比較分析。
① “你輸了吧?買塊糖吃就行。這糖是純糖稀熬的,單吃糖也不吃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