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四年級上冊音樂教案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fā)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詩教 課堂 新古詩
中國是“詩國”,中國的語文教育素有重視詩教的悠久歷史和優(yōu)良傳統:既教“讀詩”,又教“寫詩”。近些年來,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和對傳統詩教本位認識的逐步深入,詩教進課堂的呼聲不斷,聲浪漸起。
然而,“詩教”是什么呢?《禮記·經解》中有言:“孔子曰:‘入其國,其教可知也。其為人也,溫柔敦厚,《詩》教也。”“其為人也,溫柔敦厚而不愚,則深于《詩》者也。”其意思是說,詩教具有教育的功能和作用,善寫詩的人不僅品德不會壞到哪里去,也不會愚笨到哪里去。
在我看來,詩教就是用詩來育人,用詩來進行教育,真正完整意義上的“詩教”就應該是既教“讀詩”,又教“寫詩”的“讀寫結合”才對。
那么,現行的小學語文課堂中有沒有“詩教”呢?回答是:有!因為,小學語文教材中編有相當數量的古詩和新詩。教材中有,教師就得教,學生就得學。這也是“詩教”。但事實上,當下小學語文古詩教學的課堂卻不是完整意義上“既教讀又教寫”的詩教,而是“只教讀不教寫”的“半拉子工程”的詩教。因為,當下小學語文古詩教學實際都是只在教“讀詩”,不教“寫詩”。其原因何在?有研究表明:是因為古詩雖短小精悍、易于記誦流傳,但形式拘謹且深奧難懂難寫,只易于“讀”而不易于“寫”。又因為新詩雖形式自由,易讀且易寫,卻“與中國詩學之根關系疏遠﹐又不易記誦,不易流傳”(楊小亮,《國學經典·詩》)。那么,在當下小學語文古詩教學中有沒有既可“教讀”又可“教寫”的“詩教進課堂”的新途徑可以探尋和開辟呢?這個問題值得探討。我的新探索是:教小學生學寫“新古詩”。
一、何謂“新古詩”?
“新古詩”,也稱新古體詩,就是以新詩寫古詩,也就是現代化之中國古詩?!缎鹿旁姟ぐ倏泼分兄赋觯骸靶鹿旁娛沟霉旁姴槐鼐衅截?,詩之二、四句末仍保有韻,但韻有自然之音樂感即可,不必拘于古韻,新古詩同時用新詩的現代感來寫,保留中國古詩優(yōu)點,但不必套用古人陳語陳詞,難字僻字?!薄靶鹿旁娫瓌t上可以每首四行,每行均兩個字,或三、四、五、六、七、八字的古詩形式,也是新古詩的基本形式。但是做慣了以后,就可以更上層樓地加以變化,如成一個六行,或兩個四行聯詩,三個四行聯詩,并無不可。進而把其中一行變成多個字之變體亦無不可,再進而形成新古詞、新古曲均可,變化之妙,存乎一心?!崩?,每首四行,每行均兩個字的“新古詩”:“碧荷,紅花。屋小,我家?!贝嗽娭挥邪藗€字,共分四行,第二、四行末一字“花”、“家”有自然之韻,其語句現代化、口語化。又如,每首四行,每行均五個字的“新古詩”:“人生如海潮,起落有定時。若不勤撒網,潮去悔已遲?!贝嗽娭问皆瓌t如古詩,唯不拘平仄,第二、四行末字“時”、“遲”有韻律感,其所使用文字與觀念,均現代化、口語化、大眾化、通俗化。
這樣的“新古詩”學說,是我國臺灣地區(qū)學者、“新古詩”創(chuàng)始人范光陵先生首創(chuàng)的。國際名人陳香梅女士說:“‘新古詩’是中華文學的一大突破﹐使詩詞大眾化﹑普遍化。我鼓掌支持,(它)讓人人愛讀詩﹐人人可以寫詩?!毙芪髌较壬诮o我的信中說:“其實,影響很大、流傳很廣的傳統蒙學中的《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幼學瓊林》等古代的普及讀物,它們都是用詩寫成的,都是韻文,都是‘新古詩’。”
二、小學生能不能學寫“新古詩”?
為了將“學寫‘新古詩’”引入小學古詩教學,2011年下半年,我在鎮(zhèn)江市的一所小學抽了四年級和六年級各一個班的學生上了一節(jié)復式調研課。
經啟發(fā)引導,每個同學當堂都能寫出以“我”和以“筆”為題材的“新古詩”。如,以“介紹自我”為題材寫的“新古詩”有:“我的名字叫×靜,唱起歌來很開心。數學語文樣樣通,不怕苦累我都行?!薄拔倚铡羴砻麨殛?,說起上課不發(fā)愣。要是有誰提起我,什么作業(yè)都不剩。”“本人姓×名×霆,語文學習我很行。迎難而上不怕苦,苦練本領學得勤。”又如,以“筆”為題材寫的“新古詩”有:“喝進墨水吐出字,龍飛鳳舞真神奇。我的一支寶貝筆,頭發(fā)長來身子細?!薄拔沂且恢使P,繪起畫來美如意。身著美麗五彩衣,小小神筆真神奇?!薄拔业拿纸蟹酃P,不見黑板心著急。粉身碎骨也不怕,樂為育人獻心血?!钡鹊?。
通過對以上這些從未學過寫詩的小學生的訪談,和對這節(jié)沒有作任何寫詩準備的真實的課堂教學的調查研究,我以為,小學中、高年級的學生不僅非常喜愛“新古詩”,而且也愿意并完全有能力仿寫、創(chuàng)作“新古詩”。
三、能否進行學寫“新古詩”的教學?
為了探索其他老師能否在古詩教學中教小學生學寫”新古詩”,我曾做過多次調查和實踐,和許多學校的語文老師共同研究,不斷地在多個學校進行這樣詩教進課堂學寫“新古詩”的探索。結果不僅是“能”,而且并不難。其實,這就是在古詩教學的過程中增加指導學生學寫“新古詩”的這一教學環(huán)節(jié)。
如,2009年,我設計了《古詩兩首》(蘇教版五年級上冊)的教案,請淮安市洪澤縣×××小學的一位青年教師來上課。課堂上,全班的每一個同學也都能仿創(chuàng)出他們各自的“新古詩”。如《學垂釣》:“春光明媚花草香,微風輕拂柳條蕩。小娃坐于池邊草,悄然拋線釣魚忙?!庇秩纭恫兜罚骸帮L和日麗花飄香,桃紅柳綠蠶品桑。持網兒童叢中竄,翩翩彩蝶入籠網?!痹偃纭冻剡吽姟罚骸吧徣~荷花綠映紅,青鱖相戲于水中。小兒伸手摘圓盤,倒扣頭頂當笠篷。”還如《看紙鳶》:“日落西山鳥林歸,兒童散學遲遲回。忙問稚子這么晚?只言東方紙鳶飛?!钡鹊取?/p>
這一課例還得到了小語會會長、人教版小語教材主編崔巒先生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評價。他在肯定“這是一個成功的古詩教學的課例”的同時還指出:“教學有特色,有創(chuàng)新”,“安排了仿、創(chuàng)詩歌的教學環(huán)節(jié),應當說,這并不是本學段必須達成的教學目標,但從教學效果看,這個班的學生完全有仿寫乃至創(chuàng)編詩歌的能力。這也提醒我們,教學既要‘依標扣本’,又要‘因材施教’”。后來,本課的教例和點評在《小學語文教學》雜志發(fā)表后還受到許多教師的認同和肯定。
2012年,我指導鎮(zhèn)江市的兩位青年教師在《古詩兩首·元日》(蘇教版四年級上冊)和《古詩兩首·觀書有感》(蘇教版六年級上冊)的教學中,增加了“學寫‘新古詩’”的教學環(huán)節(jié)。
課上,每一位小學生在“表達童趣仿創(chuàng)古詩作品,學習寫作自己的新古詩”的教學環(huán)節(jié)中也都能在幾分鐘內仿寫、創(chuàng)作出各具特色的“新古詩”。如,四年級學生現場寫的“新古詩”:“新年團圓真熱鬧,全家幸福樂陶陶。新衣新褲滿身套,爺爺奶奶給紅包?!薄按汗?jié)都要吃餃子,孩子身上穿新衣。鞭炮聲聲響入耳,人們臉上笑嘻嘻?!薄靶履晷履晷履甑剑壹覒魬舴疟夼?。小孩喜得紅錢包,全國人民樂陶陶?!庇秩纾昙墝W生現場寫的“新古詩”:“身著一件綠衣裳,生命旺盛眾人賞。野火熊熊燒不盡,明年春風吹又長?!保ā恫荨罚靶⌒∠灎T真?zhèn)ゴ螅一鸱贌粦峙隆奚约簽樗?,難怪紅燭精神佳。”(《燭》)“月亮彎彎像小船,天上人間來暢游。夜晚亮光當頭照,人人見了皆喜歡?!保ā对隆罚?/p>
其實,一節(jié)課并不能完全按預先設計好的教學程序有條不紊地進行,時常出現或多或少的“意外”,學生活躍的思維,經常催生出一些教師意想不到的疑問。它為師生互動、共同參與創(chuàng)造了空間,構成了課堂中的動態(tài)生成。教師要善于捕捉并充分利用這一教學資源,鼓勵學生積極、正面、有價值的生成;對消極、負面、無價值的生成進行恰當地引導,做出有創(chuàng)意的調整,用智慧將課堂教學演繹得精彩!
片段一:
學校多媒體教室,一位年輕教師執(zhí)教《丑小鴨》(北師大版三年級語文上冊)的公開課正在進行。她精心制作了不少課件,還編排了課本劇。
“……從最后一只蛋殼里,鉆出一只又灰又丑的鴨子,毛灰灰的,嘴巴大大的……”伴隨著多媒體播放出的生動有趣的童話場面,擴音器里傳出了甜美深情的課文朗誦。孩子們,連聽課的老師都被帶進了那神奇的童話世界。
多媒體課件,展示出丑小鴨在家里和森林里受欺負的場面后,老師又播放出一段憂傷哀婉的樂曲,配上課件展示出丑小鴨孤獨地在森林里流浪,眼淚撲簌簌落下來的畫面,孩子們幼小的心靈震撼了,被親人寵愛慣了的他們,聯想到丑小鴨的處境,脆弱的心里竟然生出絕望的情緒。
音樂停了,老師讓學生說說:“如果你是丑小鴨,你會怎么想?”
“我會感到傷心、難過!”
“我會感到孤單,會想家,會想媽媽!”
學生一個個舉手發(fā)言。突然,一個胖乎乎的小男孩舉手后站起來說:“我會想到自殺!”
此言一出,所有的老師都感到震驚:童言無忌,孩子脆弱的心靈渴望愛的呵護,面對困境,一死了之的錯誤認識需要教師加以正確的引導?!叭绾蚊鎸θ松睦Ь撑c挫折?”這正是《丑小鴨》向我們揭示的深刻內涵,也正是老師在這堂教學活動中應該達成的“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學習目標。想自殺學生的發(fā)言,正是教師可利用的有價值的課堂生成資源。
如果丑小鴨自殺的話,就不會有變成白天鵝的美好未來了!多可惜呀!丑小鴨最可貴的地方就是身處絕境不絕望,心中始終向往著美好,追求著美好,憧憬著未來!
很可惜,這位年輕的老師卻沒有及時抓住這個最佳的教學時機,沒有利用好這一寶貴的課堂生成資源,錯過了可將教學引向深入的關鍵時機,只說了一下這位發(fā)言想自殺的同學“你有這個想法可不好!”匆忙中又去引導學生欣賞丑小鴨變成的白天鵝,進行她所預設的下一個環(huán)節(jié)的教學活動去了。這樣的課堂對學生的影響必將是微乎其微的。
片段二:
教室里,《散落的鈔票》(北師大版四年級語文上冊)一文課堂教學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著。
面對地鐵車門口散落的幾十張粉紅色的百元鈔票,老師下足了功夫:“幾十張,大家算一算,一共多少錢?”
學生沉默了一小會,驚奇地回答:“二千至近萬元的鈔票??!”
老師進一步點撥:“一百元的鈔票,對于立明和我意味著什么呢?”
生答:“可以吃很多次麥當勞!”
“可以買全套的《丁丁歷險記》?!?/p>
老師接著問:“面對誘人的百元鈔票,面對可以幫他們實現夢想的鈔票,我和立明是怎么做的?”
學生回答:“拒絕誘惑,將撿到的錢全部交給服務員?!?/p>
班上的調皮大王瀟瀟舉手后站起來,語出驚人:“要我是服務員的話,撿到的錢絕不交給失主,留著自己用該多好啊!”
老師感慨道:“幾千元,那么多的錢,老師要是服務員的話,也想把錢留著自己用!可是,你想過沒有,一個國家工作人員,列車上的服務員,在乘客遇到困難的時候,有責任,也有義務幫助他們!如果你袖手旁觀,不盡義務;甚至將失主的錢據為己有,將會受到單位的處罰,有失去工作的可能!另外,車廂里監(jiān)督的攝像頭記錄了你所做的不光彩的拾金而昧鏡頭,如果將它在互聯網上播出以后,你的個人形象就會受到損害。到那時,你不但失去工作不說,恐怕連再找一份新工作都不可能了!”這樣的點撥引導,就會祈禱良好的教學效果。
老師妙語連珠,將現代社會的行政監(jiān)督機制和輿論監(jiān)督機制擺到了學生的面前,讓所有存僥幸心理要做壞事的那些人徹底地斷了念想!遵守社會公德,勢在必行!這樣的點撥引導,就會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應充分運用這種現代化教學手段,將傳統的教學形式和多媒體技術有機結合起來,并不斷挖掘硬件和軟件的潛力,發(fā)揮多媒體技術的聲音,圖像、文字、影像以及交互功能的作用。教師要充分引導小學生積極參與教學,讓小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教學環(huán)境中去感受現代教育媒體帶來的快樂,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引入全新的境界。那么,如何運用現代教學多媒體技術,創(chuàng)設詩情畫意的語文課堂氛圍呢?
一、充分運用現代化技術資源,營造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情境
兒童的思維方式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烏申斯基說:孩子們是以形狀、色彩、聲音思考問題的,假如有人強迫他們用其它方式去思考,那就是逼迫他們失去興趣和天性。合理運用現代教育媒體的資源,選用適合教學需要的課件,通過現代教學設備進行直觀展示,以生動的形象、鮮明的色彩、動聽的聲音營造情境,增加學生對所學內容的直觀感受,縮短學生由閱讀到理解的路徑。而多媒體課件以畫面、聲音呈現的形式,加深了學生對課文的感知,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 ,使
他們在文本閱讀與動畫欣賞中受到感染和熏陶因而減少學習難度,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
例如:教學三年級上冊《小露珠》。第一步:我們隨著動畫短片來到野外,和小露珠一起與小青蛙、小蟋蟀、小蝴蝶對話,太陽公公染紅了天空,金黃的向日葵、碧綠的白楊樹、紫紅的喇叭花都那么生機勃勃,最后小露珠漸漸地向空中飄去,一切那么美好,激起了學生對大自然的深切熱愛,小露珠可愛的形象在孩子們心中留下了很深的印象。這樣學生在幾分鐘內對課文就有了整體、形象的認識,激發(fā)了他們學習課文的興趣,引起他們對課文的好奇心,使他們更樂于朗讀課文、積極思考。第二步:局部分別展示課文關鍵情節(jié)插圖,以放大幻燈的形式加深學生對課文情節(jié)內容的理解,學生在復述情節(jié)時加入了自己的感觀,既用了課文中的詞語,又加入自我感知的內容,深化了對課文的理解。
二、利用語文教材文本插圖,創(chuàng)設語文教學模式
利用現代教育資源開展小學語文教學,雖然其效果比較理想,但受學校多媒體教室的限制,要想每節(jié)課都運用多媒體教學是非常困難的?;谶@一難題,我充分利用新課程語文教材的特點,新教材安排了大量精美的插圖,這些豐富多彩的插圖有助于學生直觀輕松地學習。在教學中,我們可以把書上的精美插圖以影印的方式進行簡單加工,并把課文中的關鍵語句以大體字影印突出出來,在課堂上靈活地運用,不斷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提高話文教學效率。
為提高學生學習興趣,我通過圖片進行導入新課,把課文的小幅插圖進行放大,在關鍵處進行標注,讓學生通過對插圖的感性認識獲得表象,再由表象進行思維。這樣,以圖片為切入點,創(chuàng)設情境,引發(fā)學生主動學習興趣,調動他們學習的自覺性和積極性。學生在看圖時不知不覺、輕松快樂地完成了學習目標。
三、發(fā)揮VCD、磁帶等載體作用,激活語文課堂教學氛圍
在現代教學媒體中,錄音磁帶、CD、VCD、CD-ROM等以它們便攜、輕便、價錢低廉等優(yōu)勢應用得十分廣泛。在教學中,我們可以選擇適合課文教學的載體輔助教學,教師也可以通過觀看教學實錄進行學習借鑒,取長補短,不斷進行教學研究,從而更好地組織教學,提高教學效果。
如:教材四年級上冊《但愿人長久》時,我選擇了兩段與課文類似的影像VCD,一段為今人合家團聚度春節(jié),另一段為蘇軾形單影孤獨自飲酒度中秋。皓月當空、舉國團圓,而蘇軾卻與弟弟遠隔千里,月亮西沉,一時悲歡離合之感涌上蘇軾心頭,真令人感慨萬千呀!此情此景,學生也不禁動容起來,真是“情動于中而形于外”。在此基礎上進行課文教學,學生感觸就顯得特別深。接下去,在配樂朗讀環(huán)節(jié),學生仿佛也如同蘇軾一般觸景生情,讀得如泣如訴,許多同學還聯想到父母打工在外,自己與他們遠隔一方,如此動情,讓人感動。
四、運用現代教學媒體,開展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
愛美、求美是少年兒童的基本心理需求。而現代教學可以藝術地表現出教學內容,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音像教材將諸多美的因素滲透到現代教學中去,使孩子們在一個和諧的、充滿美感的教學環(huán)境中既獲得知識,又陶冶情操。
比如在《繁星》這一活動中,將雪白的天花板作為幕布,調節(jié)投影焦距,讓懸掛在“天空”上的星星時明時暗,不時閃爍。孩子頭靠桌子上,向上仰望,眼前出現了半明半暗的星空、無數眨眼的星星,還有飛舞的流螢、閃爍的航標燈,教師隨時稍稍移動畫面,讓孩子產生船在移動、星也在動的感覺。與此同時,播放一段優(yōu)美的夏夜圓舞曲,在視覺、聽覺交織的立體空間里孩子不僅領略到了一個柔和、靜寂、夢幻般的海上之夜的形象美,也從散文的意境中體會到了語言美。
五、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增大課容量,提高教學效率
伴隨著教育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大力開展素質教育已成為教育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傳統的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已不再適時展的需要。因此,改革教學方法,實現教學手段的現代化已是當務之急,勢在必得。小學語文新教材內容比較深、比較廣泛,難度也就越大。使用現代化技術進行教學,就可以變深為淺,化難為易,充分利用各種媒體優(yōu)勢,通過借助錄音、錄像,動畫等形式,使學生去感知傳統的教學中無法表現的內容,從而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效率。
一、問題透視
筆者認為,在日常的教學中應體現習慣的養(yǎng)成,但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卻存在如下問題:
1.蜻蜓點水式
教師對教材理解不深,教學目標定位過低。課堂上,學生沒有深入體會課文的內涵,認識停留在已知層面,思維蜻蜓點水,教學效率低下。如教學《孔子游春》(蘇教版六年級下冊)第八自然段時,教師只引導學生感受孔子對水的獨特論述,卻忽視了文中還包含著孔子對弟子們的殷切期望,還有文中“大自然多像一位偉大的母親……”這樣的語句。這些內容不僅贊美了大自然的美景,同時也反映了孔子對弟子們的關愛。教學中,教師應結合課文語境引導學生體會文字背后隱含的意蘊。
2.不遺余力式
教師自身對教材的理解很透徹、到位,但卻沒有顧及教材編排意圖,沒有對學情作深入調查,教學目標定位過高。教學中,教師引經據典,旁征博引,但學生因生活閱歷、認知水平、思維發(fā)展未能達到相應高度,往往如入霧里,滿臉茫然。如一位教師教學《江雪》(蘇教版四年級上冊)時,花大量的時間讓學生閱讀柳宗元的生平及被貶的典故,著力引導學生理解詩人的心境及詩人對當朝統治者的期盼,最后只留不到10分鐘的時間引導學生深入感悟千山萬徑及江上的雪景,這對小學生來說難度很大。這樣的教學,學生對詩的意境未能較好體會,對詩的深層含義也似懂非懂。
3.魚目混珠式
教師對文本把握不準,甚至歪曲作者原意對文本進行“再加工”,形成對文本的片面解讀或捕風捉影式的主觀猜測,課堂上生搬硬套,牽強附會,使文本失去了鮮活、可學的特點。如教學《三打白骨精》(蘇教版六年級下冊)時,教師不是先帶領學生從“白骨精的詭計多端”這一角度出發(fā),而是從“孫悟空的為民除害”這一角度去認識孫悟空的高大形象,使學生誤以為孫悟空一出世就是一個“替天行道的神”,這樣的“神”其實離學生過于遙遠。
二、追本溯源,點亮“補白”的思路
教師如果能抓住教材中這些獨具匠心的“空白點”,巧妙地創(chuàng)設富有情趣的語言訓練點,我們的課堂必將令學生回味無窮。
1.點睛處,補出文本的情味
課文是一個整體,字詞句段,甚至標點,都氣脈相通。課堂上,教師既要關注局部片段的精彩,又要注重全局整體的掌控。一位教師教學蘇教版六年級上冊《錢學森》時,先讓學生用“雖然……但是……”這一關聯詞來說說課文的主要內容。有學生說:錢學森回國雖然遭到美國政府的重重阻撓,但是他回國的決心一刻也沒有動搖過。有學生說:雖然錢學森在美國有優(yōu)厚的待遇和優(yōu)越的工作環(huán)境,但是他一刻也沒有忘記自己的祖國。還有學生說:祖國剛解放,雖然一窮二白,但是在錢學森的努力下,中國終于研制出了運載火箭和導彈。這一教學過程,既是語言訓練的過程,又是引導學生從整體上感知課文內容的過程。學生很好地將課文內容緊密聯系成了一個整體,為深入理解錢學森其人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2.疑惑處,補出文本的韻味
《新課程標準》中提出:在發(fā)展語言能力的同時,發(fā)展思維能力,激發(fā)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潛能。在語文教學中,教師應善于挖掘教材背后的“訓練點”,著力引導學生進行思維訓練,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激發(fā)學生的表現欲。
如《鞋匠的兒子》一文:“說到這里,他流下了眼淚……”此處的省略號給讀者留下了無盡的想象空間,也使林肯的命運顯得愈加讓人敬佩。課文此處的留白激發(fā)了學生寫作的欲望,有的學生以傲慢參議員的身份寫道:“真抱歉,總統,我原本認為你沒有多高的學識,才羞辱你。你的回答,讓我為自己的行為羞愧不已。我要大聲地說,我會為我們有你這樣一位總統而驕傲的……”有的學生以林肯的身份寫道:“爸爸,作為您的兒子,我謹記您的教誨,堂堂正正做人。就是今天在這樣一種場合,我也沒有給您丟臉。爸爸,我永遠是您的兒子,我永遠為我是一名鞋匠的兒子而自豪……”
這樣,留白填補了,課文的內涵也更豐滿了,學生對課文的理解也更全面、深刻了。這樣的閱讀使學生不僅讀懂了文字,而且讀懂了作者傳達給我們的情感。通過這樣的課文解讀,這一“留白”無疑成為讓學生進行習作訓練的最好載體。
3.插圖處,補出文本的人文味
新的《語文課程標準》頒布,把語文定性為“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隨文的插圖便是我們教學中必不可少的工具之一。
如《馬詩》一詩,插圖中詩人眺望一望無際的沙漠,使讀者產生無盡的遐想。通過引導學生紛紛說出此時的詩人看到了一彎明月籠罩著連綿的燕山山脈,心中感嘆道:什么時候才能披上威武的戰(zhàn)甲,跨駿馬,馳沙場,建立功勛呢?我口說我心,孩子們道出自己發(fā)現的同時,也道出了托物言志詩特有的意蘊美。
插圖是一種符號,而插圖背后則蘊含著豐富的內容和情感。在把畫變成話的同時,無疑是在文本與學生之間架設起了一座心靈之橋,充分彰顯出文本的人文內涵。
三、抓準契機,在“補白”中演繹別樣的精彩
如何“補白”呢?筆者以為應從如下方面著手:
1.延時評價,在情深意濃處補白
補白是訓練與培養(yǎng)學生想象力、創(chuàng)造力的“良方”。合理而恰當的文本補白,能夠讓學生身臨其境地走進文本。延時評價更有利于通過補白讓學生積累、內化豐富的情感,再通過語言或文字把情感表達出來。
如教學《天鵝的故事》在指導最后一句的朗讀時,學生普遍認為原句“接著是第二次,第三次……”中的“第二次,第三次”聲音處理是漸高,體現老天鵝撞擊冰面次數越來越多,起到了強調作用。用同樣方法有感情地朗讀,效果很好。此時,我并未急于評判,而是采用了“延時評價”,讓學生思考一下?!袄蠋?,我覺得應該這樣讀,‘第二次,第三次’聲調可以越來越弱,說明老天鵝撞擊冰面要忍受巨大的痛苦,逐漸體力不支,這不僅僅是身體與冰面的撞擊,也極有可能是生命與死亡的撞擊,需要多么巨大的勇氣??!”片刻的沉寂過后,學生恍然大悟,爆發(fā)出一陣經久不息的掌聲。通過朗讀、體驗等多種方式感悟語言文字后,我趁熱打鐵,提出:“大家此時此刻都會對老天鵝油然而生一種敬佩之情,你覺得哪一種讀法特別能表達你的感情,就用哪一種,關鍵要讀出敬佩、贊美的語氣?!敝髮W生在背景音樂聲中盡情朗讀,渾然忘我。
2.文本對話,在斟字酌詞處補白
“學起于思,思緣于疑?!薄靶∫蓜t小進,大疑則大進?!庇幸蓡柕恼n堂才有活力。作為教師,在設計教案時就一定要給學生留下足夠的體驗交流時間,讓他們充分地與文本對話。這就要求語文教師具備一雙挖掘文本資源的“慧眼”,尤其是善于抓住文本的“留白”,利用它創(chuàng)造性地讓學生填補、拓展,豐富文本的內涵與意蘊,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從而幫助學生更好地感悟文本。
如教學《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一文,在指導學生理解、朗讀“悲憤欲絕”一詞后安排這樣的練筆:是啊,你把“悲憤欲絕”這個詞語讀成了長長的一段話。來,讓我們走進肖邦的生活。閉上眼睛,你的眼前仿佛出現了什么樣的畫面?也許那是一個圣誕節(jié)前的除夕夜,能回家的都回去過節(jié)了,肖邦聽到了這個消息,你看到了怎樣的畫面?也許那是一個烈日炎炎的午后,巴黎街頭像一個火爐,肖邦聽到了這個消息,你又看到了怎樣的畫面?也許那是一個冰天雪地的夜晚,肖邦聽到了這個消息不小心跌倒在雪堆里,你又看到了怎樣的畫面?請拿起筆,把你看到的畫面用文字寫下來。
這樣的練筆,使本來相對靜止的“悲憤欲絕”一詞在學生心中被激活了,賦予了詞語強烈的、深刻的生命活力。同時,豐富了學生對肖邦這一人物形象的立體感和對他所處的時代背景的認識,既讓不同層次的學生有話可說,又培養(yǎng)個性,為下文學習作了很好的鋪墊,課堂呈現了雙贏的局面。
3.讀寫結合,在言已盡意猶存處補白
課文中往往有一些地方是作者獨具匠心而留下的藝術空白,這些“筆未到而意到”或“言有盡而意無窮”的“留白”處都能成為激發(fā)思維、馳騁想象的益智因素。如《觸摸春天》,我在教學時引導學生做了以下補白:
師:我們感受奇跡的同時一定會想到,盲童安靜只有八歲,可是她有沒有因為雙目失明而自暴自棄?
生:沒有。
師:你看出她悲觀失望嗎?
生:沒有,我看出她的樂觀。
生:我看到了一個自信、開朗的安靜。
生:我看到了一個堅強的安靜。
師:她整天流連在花叢中,她是多么的熱愛生活。所以,“我”不由得發(fā)出這樣的感嘆——
生:(齊)誰都有生活的權利,誰都可以創(chuàng)造一個屬于自己的繽紛世界。
師:安靜有生活的權利嗎?
生:(齊)有。
師:那么,請你把安靜放在括號中,讀進去。
生:(齊)(安靜)有生活的權利,(安靜)可以創(chuàng)造一個屬于自己的繽紛世界。
師:我相信,我們也有生活的權利。(指名)請你告訴自己:“我有生活的權利”,讀——
生:(齊)我有生活的權利……
師:我希望你把這句話銘記在心,去創(chuàng)造自己的繽紛世界,好不好?(生點頭)
師:我相信每個人都有生活的權利,那就把我們都讀進去。(出示)
生:(齊)誰都有生活的權利……
師:最后,這是我送給你們的一首小詩。(出示)
小小盲童創(chuàng)奇跡|花間流連觸春意|生活權利要珍惜|繽紛世界屬于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