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英漢翻譯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英漢翻譯;陷阱;表層結構;深層含義
英語陷阱的表現形式多種多樣,對學習者來說的確是一個必須要注意的問題。在英漢翻譯中,初學者往往從語法角度對英漢兩種語言做機械對比,有時還下意識地將詞典釋義不加斟酌,拿來就用。在審查譯文表達是否準確時,又習慣于將自己的母語思維定勢用作衡量正誤的標準。這些做法實際上都很容易造成釋義與原文真實含義的脫節,甚至南轅北轍,落入英語“陷阱”。
一、短語翻譯中的陷阱
例子如下:
1、confidence man
誤譯:值得信賴的人
正譯:騙子
2、sleep late
誤譯:睡覺很晚
正譯:起床很晚
3、black tea
誤譯:黑茶
正譯:紅茶
4、gas mask
誤譯:賭氣面具
正譯:防毒面具
5、mad-doctor
誤譯:發瘋的醫生
正譯:精神病醫師
6、lightning rod
誤譯:閃電針
正譯:避雷針
7、trouble man
誤譯:制造麻煩的人
正譯:故障檢修員
8、be in control
誤譯:被控制
正譯:掌控……,控制……
9、flu mask
誤譯:流感口罩
正譯:衛生器具
10、fire engine
誤譯:點火機器
正譯:救火車、消防車
11、fire wall
誤譯:著火的墻
正譯:防火墻
對這些短語均須準確理解,否則便會落入陷阱之中。
二、習語翻譯中的陷阱
在翻譯英語習語時,初學者有時總想找一個漢語的習語或成語,使之與英語習語相對應。雖然這種對應在某種程度上可以做到,但卻不一定在所有情況下都能成功。英語陷阱的特點就是其表層意思和深層含義常常貌合神離,甚至南轅北轍,若拋開語言文化差異而不顧,盲目追求“形似”,就難免會落入英語陷阱。如:
1、Gild(或Paint)the lily
該習語似乎與“錦上添花”意思相近,但實際上卻相差甚遠。在漢語中,“錦上添花”比喻使美好的事物更加美好,而這個習語的意思是指對已經很完美的東西做不恰當甚至過分的修飾,結果是破壞了原來的美。這有點近似于漢語的“畫蛇添足”。
2、Strange bedfellows
這個習語不等于“同床異夢”。“Strange bedfellows”指走到一起的不同類型的人,萍水相逢的人;或有些人性格、興趣、習慣等都不相同,本來不會碰到一起,而現在卻成了伙伴。“同床異夢”指的是雖然共同生活或共同從事某項活動,但各有各的打算,面和心不合。可見“strange bedfellows”和“同床異夢”所指很不一樣。
3、Turn the table
這個習語很容易被誤譯為“把桌子掀翻”,而且好像還帶有氣憤至極的味道。其實,這種理解是不對的,“turn the table”在含義上并不帶有這種激動的成分。譬如,一對夫妻吵架、鬧離婚,經過調解之后,終于化干戈為玉帛。丈夫的一位美國朋友打來電話,詢問情況,當知道是這么一種結果時,便說:“Oh,thank God!You turned the table.”這位男士聽后很不理解:朋友是不是以為自己對妻子動粗了?其實,這個習語的意思和掀翻桌子一點關系也沒有,也不帶有什么負面的感彩,它的意思是“扭轉了局面”。
4、The last straw
如:The service in this shop has been bad before,but this is the last straw.
誤譯:這家商店的服務一向不好,這可是救命稻草。
學習者對這句英文容易誤譯的原因就是在閱讀時容易忽略中西方文化因素,望文生義。因為在我們的文化中,很容易把“the last straw”和“最后一根稻草(救命稻草)”聯系起來。可是在英語中,“the last straw”指的是“the last in a series of bad events,etc.that makes it impossible for somebody to accept a situation any longer(令人忍無可忍之事;終于使人不堪忍受的最后一件事或一個因素等)”。該習語源于諺語“It is the last straw that breaks the camel’s back”。(最后添加的一根稻草壓斷駱駝脊背。)可見,它的指稱意義與漢語的“救命稻草”大相徑庭。所以,“The service in this shop has been bad before,but this is the last straw.”應該譯為:這家商店的服務一向不好,這一次更是叫人受不了。
三、句型翻譯中的陷阱
釋義與原義南轅北轍,這種現象在某些英語句型和特殊結構的翻譯中也很常見。當然,之所以出現“南轅北轍”的現象,歸根到底還是由于沒有掌握英語陷阱的規律。由于英語中一些固定結構的深層含義與表層含義相反,所以,若僅僅按照句子的表層結構進行翻譯,那就很容易會落入英語陷阱之中。
1、For all 結構
如:For all I care,you can throw it away.
誤譯:你把它丟了,我很在乎。
正譯:你把它丟了,我也不在乎。
2、It + be + adj.+ n.+ that 結構
著名翻譯家錢歌川教授認為像這一類的句型應從反面理解,以適應英語語言的獨特意境。
如:It is a good workman that never blunders.
誤譯:一個好的技工從來不會犯錯。
正譯:智者千慮,必有一失。
It is a wise father that knows his own child.
誤譯:聰明的爸爸會了解自己的孩子。
正譯:聰明的爸爸也未必了解自己的孩子。
3、being + a.
如:They are being friendly.
誤譯:他們現在很友好。
正譯:他們裝出一副友好的樣子。
“being friendly”之所以是“裝出一副友好的樣子(或姿態)”,是因為從深層結構看,“being”表示的意思是“目前”或“現在”,其含義短暫。它說明這是主語有意識的一個動作,因而在這類句子里面就隱含著一個意思:他們平時并不這么友善,現在是故意作秀。在這個句型里,“being”的含義相當于“故意地”。
4、形式否定,實為肯定
(1)….cannot…….too
如:You cannot be too careful when driving.
誤譯:你開車的時候不能太小心了。
正譯:你開車的時候越小心越好。
此結構在形式上是否定的,但意義卻是肯定的。表示一個人“無論怎么…..也不過分”,“越……越好”。
(2)……never……but……
如:I never go to that city but I want to eat the characteristic food there.
誤譯:我從來不去那個城市,但是我想吃那里的特色食品。
正譯:我每次去那個城市都要吃那里的特色食品。
在“……never……but……”這個結構中,never和but是用來加強語氣的,實表肯定的意思,可譯為“每次……都/必……”。
(3)……nothing if not……
如:The book is nothing if not interesting.
誤譯:這本書沒有什么意思。
正譯:這本書相當有意思。
在這里,“nothing if not”是一個雙重否定,實際上它是一個強調肯定意義的結構。“nothing if not”相當于“extremely”、“very”,意思是“極其……”,“非常……”。
5、形式肯定,實為否定
(1)……the last…… + 不定式短語/定語從句
如:This is the last thing I expect him to do.
誤譯:這是我希望他做的最后一件事。
正譯:這是我最不希望他做的事。
在這個句型中,“last”應理解為“最不可能的”。
(2)……anything but……
如:This math text is anything but easy.
誤譯:這次數學考試很容易。
正譯:這次數學考試一點也不容易。
“……anything but……”應理解為never,意思是“決不”。
6、貌似全部否定,實為部分否定
如:All of the students did not turn up.
誤譯:所有的學生都沒有出席。
正譯:并非所有的學生都出席了。
Both of us are not teachers.
誤譯:我們倆都不是教師。
正譯:我們倆并不都是教師。
英語中,當all,both,every,each等表示整體意義的代詞與否定詞not連用時,一般只表示部分否定,而不是全部否定。
7、否定轉移
如:He was not ready to believe something just because Aristotle said so.
誤譯:他不會相信此事,因為亞里士多德這樣說過。
正譯:他并不會因為亞里士多德說過如何如何就輕信此事。
否定轉移結構往往貌似一般否定結構,not的位置與一般否定結構中的not完全相同,但實際上卻是一種部分否定,not由一部分轉移到了另一部分。
英漢翻譯中稍不留意就會出現意思南轅北轍的現象還有很多,例子不勝枚舉,限于篇幅,這里不再贅述。
四、如何避免落入陷阱
從上面所舉的這些例子不難看出,英語陷阱的表現形式多種多樣,學習者可謂一不留神就會落入陷阱。如何避免這種情況的發生呢?
首先,學習者對英語的詞句、語義應努力克服機械理解,不能簡單照搬辭典上的釋義,更不能想當然。在翻譯時,望文生義是最要不得的。
第二,學習者對中西文化差異必須要有深刻的了解。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是折射不同民族文化的一面鏡子。有時,英漢翻譯之所以會掉入陷阱,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學習者忽視對中西文化差異的學習和掌握,這種忽視勢必會使學習者誤入歧途,掉入文化的“陷阱”。只有在文化中去探尋詞語或某些特殊表達方式的真實內涵,才會有效地避免翻譯中的“南轅北轍”;只有了解不同國度的文化差異,在英漢翻譯過程中才不會落入陷阱。正如王佐良先生所指出的:“在尋找與原文相對的‘對等詞’的過程中,就要做一番比較,因為真正的對等應該是在各自文化的含義、作用、范圍、感彩、影響等各個方面都相當。這當中,陷阱是不少的,如果我們望文生義就會出毛病……譯者做的文化比較遠比一般人細致、深入。他處理的是個別的詞;他面對的則是兩大片文化。”由此可見,學習者對中西文化的了解何其重要。
第三,對英語陷阱的規律要多注意、多分析、多體會。英譯漢有時可以做到形式結構上的對等,但并不是每個英文習語、短語都能在漢語中找到意義對等且形式結構也相當的習語或慣用法。在這種情況下,譯者可采用音譯加注、意譯、增譯等其他技巧來表達某些英語特殊結構或詞語的真正含義,這樣才能避免誤入一些似是而非的“盲區”或“陷阱”。
參考文獻:
[1]孫海運.英語成語來龍去脈[M].中國對外翻譯出版社,1989.
[2]魯迅.準風月談[M].人民文學出版社,2006.
[3]A.S.Hornby.牛津高階英漢雙解詞典(第七版)[M].牛津大學出版社,2010.
[4]董樂山.英譯漢理論與實例[M].北京出版社,2005.
[5]王佐良.翻譯中的文化比較[J].中國翻譯,1984(01).
作者簡介:
關鍵詞:詞匯對比;對比分析;翻譯方式
一. 引言
一般來說,譯者進行翻譯理論研究,翻譯方法和技巧的探索的時候,都離不開英漢詞匯對比研究這個基礎課題,對英漢詞匯之中異同的掌握,尤其是英漢對比中詞匯語義的差異的掌握,對于學習英漢語言文化,探索英漢翻譯技巧是十分重要的。進一步來講,譯者的主要任務,就是以英漢詞匯對比為基礎,就是準確保留原作的思想內容和精神風貌。
二. 英漢詞匯在意義上對應性
2.1英漢詞義完全對應
在英漢詞匯中,真正能夠完全對應的詞匯很少,但在英語中,也有一部分英文詞匯能夠找到完全對應的漢語意思。如:
Banana香蕉
America美國
Computer Linguistics計算語言學
另外,一些與當代技術和日常生活與之關聯的詞匯,主要是一些縮略語、專有名詞和專業術語也是完全對應的,如:
CBD中央商務區
WTO世界貿易組織
DOS磁盤操作系統
對于這類詞義完全對應的詞匯,基本上是一詞一譯,沒有同義詞和近義詞,翻譯起來也比較簡單,把詞語的意思完整譯出即可。
2.2 英漢詞義部分對應
2.2.1 一對多現象
在英漢詞義對比中,英漢詞義對比是最為常見的,英語中一個詞匯有很多漢語意思,反之,單個漢語詞匯也有很多英文含義,并且較常用的詞匯一般都會有多個意思。如:
a.Tom picked himself up,so he went back to school.
湯姆漸漸恢復了,所以他回到了學校。
b.Mary was picked up by police at his home two years ago.
瑪麗兩年前在她自己的家被警察逮捕了。
由此可見,“pick up”與不同的賓語進行搭配的時候有不同的含義,在翻譯中,我們需要參照上下文的意思來確定這個所要表達的具體含義,即把“pick up”翻譯為“撿起,恢復,逮捕”等不同的意思。
2.2.2 英漢兩種語言詞義的寬窄之分
在英漢詞義對比中,詞語并不是全部都完全對應的,完全對應還是比較少見的,有些詞匯只是部分對應,并且很多時候,它們在意義上概括的范圍有廣狹之分。即“英漢兩種語言中的詞義寬窄常常不同”。如:
Aunt姑姑、阿姨、姨媽、舅媽、嬸嬸
借borrow,lend
拿第一個例子來說,我們英文說“aunt”,當翻譯成漢語時,必須要思考一下這個單詞的具體含義,具體明確的表達出來,是姑姑,姨媽還是舅媽、嬸嬸。
2.3 有英無漢或有漢無英的詞匯缺乏
在英漢兩種語言中,語言多種多樣,文化和風俗習慣千差萬別,英文中一些詞匯找到對應的漢語意思比較困難,而在漢語中有時也難以找到與之相匹配的英文含義。因此,在翻譯這類詞匯時,需要用到多種翻譯技巧和方法,如采用直譯法,異譯法,加譯法等各種翻譯策略。如:
三伏天the hottest days in summer
Emu鴯鹋
中國古代的方言“三伏天”是根據中國二十四節氣衍生出來的專有名詞,在英語中并沒有與之相對應的意思,對待這種詞匯,不能采取直譯的手段,要根據它所代表的意思進行具體翻譯,把三伏天的內在含義翻譯出來。相應的,英文中也有很多詞匯這經過意譯譯成中文的,比如一些反應社會風氣及事物的詞匯:像guitar(吉他),radar(雷達)等。
2.4 表達中英漢詞序的對比
在英漢語句中,主語、謂語、賓語的句子語序是基本相同的,然而在定語和狀語在句子中的順序上卻略有不同。在漢語中,定語一般是放在修飾語前面,而在英語中卻常常出現定語后置這一現象;在漢語中,狀語的位置往往比較固定,在英語中卻不是這樣,而是比較靈活,往往會根據詞的性質來決定狀語的位置。如:
愛情是個難題Love is a issue hard to resolve.
He was a doctor in 2005.他在2005年的時候是個醫生
總之,在中英詞匯翻譯過程中,應根據不同的語言環境、文化習慣和思維方式來采取不同的翻譯策略和手段,達到神形俱備的效果。
三、翻譯方法與手段
3.1 異化法
異化是既保持原文內容、又保持原文形式的翻譯方法,它既要全面準確地闡明原作的含義,又無任何失真或隨意增加或刪除原作的思想,同時還要保持原有的風格。有時甚至連原來的情緒或情感,比如憤怒或窘迫,挖苦或諷刺,喜悅或幸福都不應忽視。在英漢語言中,經常有一些體現出濃厚民族特色和民族文化的語言,采用直譯法,可以原汁原味的體現其異域風情和文化特色,也能完整明晰的表達原文的意思,不會引起錯誤的聯想,同時,也有利于民族文化走出去。例:
a.Unemployment,like the sword of Damocles,was always accompanying the workers.
失業猶如達謨克利斯的劍一樣,隨時都在威脅著工人。
b.Then,all the civil and military officials on the boat started to cry loudly,squeezing out a few drops of crocodile tears:“Its so pitiful that he died!
然后文武百官在那邊哭得要死!掉幾滴鱷魚的眼淚:“好可憐啊!”
3.2歸化法
歸化法指的是指在翻譯中采用透明、流暢的風格,最大限度地淡化原文的陌生感的翻譯策略,歸化翻譯法旨在盡量減少譯文中的異國情調,為目的語讀者提供一種自然流暢的譯文。Venuti認為,歸化法源于這一著名翻譯論說,“盡量不干擾讀者,請作者向讀者靠近”。在實際翻譯過程中,采用歸化法可以使文章通順易懂,并容易被讀者所接受。另外,請看下面幾個歸化的例子:
a.Yes.Youre dripping like a mermaid.
真的.你淋得像只落湯雞了。
b.Of all the gin joints in all the towns in all the world,she walks out of mine.
這世上有那么多家旅館,她終究還是走出了我的那一家。
3.3異化歸化相結合的方法
在翻譯過程中,為了讓翻譯文本符合“信、達、雅”的原則,是翻譯出來的文本忠實而又不失通順。絕對的異化或者是絕對的歸化都是不可取的,異化和歸化,恰恰是矛盾統一的兩個方面,缺一不可,魯迅先生曾經說過,凡是翻譯,必須兼顧兩面,力求易解和保持原作的風姿,在實際翻譯過程中,綜合考慮翻譯的各個方面,尋求最優的翻譯策略,實現真正文化交流的目的。
關鍵詞: 英漢翻譯 形合 意合
英語屬于印歐語系,是一種形態語或有標記的語言。而漢語屬于漢藏語系。在詞形變化上除通過詞的派生表示詞性或詞義的變化外,還有名詞的復數形式、動詞的時態形式、人稱代詞的格的形式等,這些詞的形式的變化表示著意義的變化。這種拼音文字所特有的詞形的變化在漢語中是不存在的。漢語是用非語音化的詞序手段表達意義,實際上走上了與形態變化相對立的另外一條路,因此漢語在表示動作和事物關系上幾乎全依賴意合。
眾所周知,英語是一種重形合的語言,漢語是一種重意合的語言。英漢翻譯離不開形合與意合的統一,這一特點要貫穿英漢翻譯始終。英漢兩種語言在句法結構上的主要差別就是“形合”與“意合”,這種差別對翻譯的影響較大,譯者在雙語轉換的過程中要有意識地分析雙語的特點,發揮譯語的優勢,靈活運用各種翻譯技巧,提高語際轉換的效率和質量。
形合和意合是王力在《中國語法理論》一書中提出的兩個概念,是語言的兩種基本組織手段。連淑能在《英漢對比研究》中提到,形合指“句中的詞語的分句之間,用語言形式手段(如關聯詞)連接起來,表達語法意義和邏輯關系”;所謂意合,指“詞語或分句之間不用語言形式手段連接,句中的語法意義和邏輯關系通過詞語或分句含義表達”。換句話說,形合是借助語言形式手段來實現詞語和分句的連接;意合則不借助語言形式,只求語義上允許搭配,合乎情理,句子的意思就可以意會出來。前者注重語言形式上的接應(cohesion),后者注重行文意義上的連貫(coherence)。
美國著名翻譯理論家尤金?奈達(Eugene A.Nida)在20世紀60年代末給翻譯所下的定義:“所謂翻譯,是在譯語中用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對等語再現源語的信息,首先是意義,其次是文體。”奈達還對此作了說明:(1)再現原文的信息(Message)而不是保留原文的形式結構(Formal Structure);(2)對等(Equivalence)不是同一(Identity);(3)對等是最貼近、自然的對象;(4)意義是優先考慮的因素;(5)文體成分雖居其次,但也十分重要。18世紀末,愛丁堡大學歷史教授亞歷山大?F?泰特勒(Alexander Fraser Tytler,1749―1814)在《論翻譯的原則》一書中系統地提出了進行翻譯和評判翻譯的三條基本原則:(1)譯文應完全復寫出原作的思想。(2)譯文的風格和筆調應與原文的性質相同。(3)譯文應和原作同樣流暢。
實際上,翻譯是把第一種語言(源語)所表達的東西用第二種語言(目的語)重新表達出來的言語活動。事實上,任何語言都是形合與意合兼而有之的,只不過它們在不同的語言中的表現趨勢上有些差異。我們只有通過大量的英漢互譯練習,才能真正體會這些差別。
根據上面分析,我們可以得知英漢兩種語言分屬不同的語系。英語是形態語言,以“主謂結構”(S-V)為句子主干,其他成分通過各種連帶附加關系附著在這條主干上,形成樹干和樹枝的關系,也稱作“多枝共干”型。與此相反,漢語呈現出意合特點。漢語是邏輯語言,外形上沒有主從之分,層面之間沒有明顯的邏輯標記。因此漢語句子常被稱為“竹節”式結構。從下面的譯例中可以發現英漢語在形合、意合方面表現出的差異。
1.“The boy had his breakfast and went off to school.”
“男孩吃過早餐上學去了。”
原句主干為“The boy had...and went off...”;“and”將兩個動詞“had”和“went off”連接起來并表明它們的先后順序。譯成漢語后句子沒有了主干,兩個動詞“吃過早餐”和“上學去了”一脈相承,整個意思像一條線,直鋪到底,讀來順暢自然。如果完全拘泥于原文的層次結構,翻譯成漢語則是“男孩吃過他的早餐,然后上學去了。”譯文則不符合漢語習慣,太過西洋化。
2.“近聞夫人健康如常,頗感欣慰。”
“It is a supreme comfort to me when I am informed that you are as healthy as ever.”
原句是一個無主句,譯成英語句后則添加上形式主語“it”。從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漢語中有大量的無主句,而且一般總有一定的框架,句子的主謂結構是全局的出發點,其他修飾、補充等附加成分好比主干上的旁支,借助各種關聯詞構成樹形結構。漢語句子的語序一般以思維順序自然展開,翻譯成英文句子后,需增加表示邏輯關系的詞語,使原文隱含的語義關系顯現出來,既忠實于原文,又符合英語句法。
3.“有一個老村子叫格蘭騫斯德,有一個果子園,你可以躺在累累的桃李樹蔭下吃茶,花果會掉入你的茶杯,小雀子會到你桌上來啄食,那真是別有一番天地。”
“There is an old village called Grantchester,and an orchard where you can lie under clustering furit-tree,sipping tea,as flowers or fruit hang down into your teacup,and little sparrows come to your table to feed――truly a paradise on earth.”
原句節選自徐志摩的《我所知道的康橋》。原句用逗號分成了六個部分,之間沒有用一個連接詞,全靠語義連接起來。思路有如流水順勢而下,組成了一幅生動形象的畫面。而英譯時,先由“there be”引出句子的主語“an old village”,“where...”作為定語從句修飾主語,“as...”作為狀語修飾定語從句,最后得出結論“truly a paradise”,使英譯文成了一個層次分明、結構嚴密的復合句。
通過以上幾個例句的分析,可以看出英漢句子中,句與句之間的連接方式是不同的。英語句子多靠形合,漢語句子多靠意合。英語句子之所以形成樹形結構,是因為有多種連接詞起到了粘合劑的作用。相比之下,漢語句子多短小精悍,靈活流暢,句段之間不用任何連接符號,而靠語義上的聯系結合在一起。英譯漢時,就要進行形合和意合之間的轉換。然而在翻譯實踐中,若把此理論單純認為“英譯漢只要把形合變為意合,漢譯英就是把意合變為形合”的做法是不全面的。實際上,英漢互譯是形合與意合的統一。
本文主要從形合與意合的角度分析了英漢語的特點及互譯時的一些方法,目的是讓我們能夠更好地意識到英語和我們母語的差別,在對兩種語言進行轉換時能夠更得體、自如。需要強調的一點是,本文所談到的原則或規律只是相對而言的,決不能生搬硬套。我們只有通過大量的英漢互譯實踐,才能真正體會這些差別,并將其靈活運用到實踐中去。
參考文獻:
[1]Chen,Hongwei,and Yadan Li.A New Course book on Chinese-English Translation.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1997.
[2]Feng,Qinghua.A Practical Course Book on Translation.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6.
[3]Guo,Zhuzhang,and Qingsheng,Li.A Practical Course in Translation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3rd edition).Wuhan:Wuhan University Press,2005.
[4]Nida,Eugene A.Translating Meaning.San Dimas:English Language Institute,1982.
[5]Wang,Zhikui.A Collegiate Course in English-Chinese Translation (3rd edition).Jinan:Shandong University Press,2006.
[6]Xu,Jianping.A Practical Course of English-Chinese and Chinese-English Translation.Beijing:Qinghua University Press,2006.
[7]方夢之.譯學詞典.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4.
[8]連淑能.英漢對比翻譯.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9]劉宓慶.漢英對比與翻譯.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2.
摘要:翻譯不是簡單的語際語碼轉換,而是一種真正意義上的跨語言、跨文化的交際活動。在處理英漢翻譯中的文化因素問題時,譯者應樂于語用移情,尊重、適應譯語文化。在準確判斷源語語言文化規范和譯文讀者接受力的基礎上恰當地采取歸化或異化策略,將漢語文本中的文化因素移植到英語中或將英語文本中的文化移植到漢語中來,以達到成功的文化交流的目的。
一、語用移情
“移情”(empathy),又稱為感情移人,指“設身處地”的行為,即超越自我,對別人的思想感情產生共鳴,能夠想象和分享他人的思想、感情和觀點。Ruben把移情能力列為有效交際的七種要素之一。他認為在語用學上,“移情”指的是能夠從他人的角度來看待問題,將心比心,站在別人的立場去思考、去體驗、去表達感情,即使用語言和非語言行為進行移情,向對方表示已經充分理解了他的思想和感情。他于1991年在《外語教學與研究》上發表的《言語交際中的語用移情》一文中認為,“語言習得者應該理解、感受目的語國家的文化,并設身處地地在對方的文化背景中進行語言的學習和運用”。跨文化交際的移情主要表現在語言語用移情和社會語用移情兩個方面。跨文化交際首先接觸的是語言,語言是移情體驗的主要手段。語言語用移情的微妙之處是說話人或者聽話人總是能從對方的角度進行語言的編碼和解碼。社會語用移情現象在跨文化的言語交際中也十分普遍。它涉及到交流雙方的社會文化背景和人際關系,當然也涉及到語境,主要指交流雙方都設身處地地尊重對方的思想感情和看法,從而在交流過程中相互默契,達到預期效果。首先,聽者和讀者應持一種合作態度,在信息數量、信息內容、信息傳遞方式上做合理推論,即遵守Levinson提出的會話含義三原則。具體來講,“相信說話人的陳述已經是就他所知而作出的最強的陳述”;“擴充說話人所說話語的信息內容,找出最特定的理解,直到認定這就是說話人的發話意圖”;“如果說話人使用了冗長的或有標記的表達式,他的意思就與他本來可以用無標記的表達式所表示的意義不一樣”。Leech談到聽者和讀者的任務時說,理解是一個“問題一解決”的啟發性的過程,即聽、讀者通過形成假設,并利用可及的證據驗證假設,來識別話語的語用含義。形成假設的過程突出了理解過程的語用移情。這表現在聽讀者努力調用相關的語境信息,補全語篇的缺省信息,加工說、寫者提供的新信息,作出最相關的推理即假設。操漢語的本族人對操英語的本族人說英語往往要注意尊重對方的語用習慣,見面打招呼時,他們不用“Whereareyougoing?”或“Haveyouhadyourmeal?”而用“Itisaniceday,isntit?這種擺脫自身文化習慣的語用移情,實際上是“人鄉隨俗”的一種普遍現象。反過來說,當操英語的本族人身處中國這塊異地,聽到中國人用英語冒出一句帶中國味兒的寒暄話:
Haveyouhadyourmeal?他也不會反感,也許還會感到異國情濃而欣然接受。這顯然是語用移情的認知心理在起作用的緣故。
二、漢英翻譯策略的選擇與譯者的語用移情
跨文化交際中的語用移情要求交際主體自覺地轉換文化立場,有意識地擺脫本民族語言文化的束縛和影響,將自己置身于另一種語言文化模式中,主動如實地領悟和欣賞該語言和文化,從而幫助交際獲得成功。翻譯作為跨文化交際的橋梁,其過程必然涉及兩種文化,其最終目的是尋求不同文化間的融合,而這種融合必須是以保持文化的多樣性為基礎的融合。
孫致禮先生認為,處理翻譯中的文化差異性問題,基本策略有兩種:一是“融化”,一是“活現”。這兩種策略也就是對待文化翻譯的歸化和異化,以目的語文化所固有的形象去替代原文中的文化形象,結果使原文的文化意象發生了順應改變,以目的語形象替代源語文化形象的目的在于使譯文適應目的語讀者,順應譯語文化而被接受,這種替代和調整的翻譯策略稱之為歸化(domestication)。將源語的文化意象或形式移植到目的語文本中,其結果將使譯語的語言文化由于進人了外來文化因素而產生某種變異,這種變異稱之為異化(foreignization),異化的目的在于使目的語讀者盡可能多地接觸到與母語不同的源語文本中的異域文化意象和相對陌生的表現形式。兩種翻譯策略各有其利弊。先說不利的一面,如英國學者Hawks翻譯《紅樓夢》時把“阿彌陀佛”譯成“Godblessmysoul!”,這也是譯者移情于譯語讀者采取了歸化的翻譯策略,這樣造成的弊端是用基督教文化代替了中國的佛教文化,很可能讓西方的普通讀者認為中國人也信奉上帝,這樣的做法“以假象,假信息蒙騙譯文讀者”。而采用異化的翻譯策略則會要求譯語讀者適當地運用移情的辦法來理解譯文中的文化因素,要不然會使讀者容易誤解。再說利的一面,在英譯漢時,譯者會移情于漢語文化的讀者,會盡可能地把原文的語言所傳遞的信息和所承載的文化用正確地道的漢語表達出來,在漢譯英時也一樣,由于心理上的移情作用,譯者作為交際的一方,會盡可能把希望表達的思想(原文的語言所傳遞的信息和所承載的文化)用正確地道的英語表達出來。語用學的社交語用移情觀認為:跨文化交際雙方都設身處地地尊重對方的思想感情和觀點,以實現交際的成功。從交際的角度阱,英漢翻譯正是異域文化移植,是一種跨文化交際活動。但是由于交流內容都是中國語言代表的中國文化以及中國事情或者是英語代表的異域文化以及異域的事情,那么很多信息就很難用所謂地道的英語或漢語展現出來,難免出現一些譯文讀者感到怪異、生疏的“離格”英語或“離格”漢語。但這些“離格英語”或“離格漢語”若從社會文化的角度看則很自然。美籍意大利學者韋努蒂(Venuti)認為,如果譯文讀者對譯文有一種陌生和疏遠感,即感悟到了文化差異,外國文本在目的語中就獲得了一時的解放。譯文的讀者作為交際的另一方,他們知道自己讀的是譯本,譯本里講的是外國事和外國人,因此他們會設身處地,尊重異國的國情和文化,“移人感情”到譯作中去。語用翻譯觀認為,翻譯應該使原文和譯文在語用語言和社交語用兩個層面上達到等值效果。如果譯者認為譯文讀者雖然不熟悉某種語言現象或意境甚至對之感到陌生,但是只要他們可以通過譯作提供的語境來理解該現象或意境,那么他就可以采取異化的策略,將該現象或意境所承載的文化因素原原本本地移植到譯語文化中去。例如:
(1)WheninRome,doastheRomansdo.
如果將這句諺語直譯為漢語,中國讀者就會感到奇怪,為什么要講在羅馬而不是在其他地方?又為什么要按羅馬人做的那樣去做?如果我們了解這句諺語的用意,我們就可以不理會原句的字面意思,而按照漢語的習慣說法,直接傳達出其用意:人鄉隨俗。
(2)他跟老人招呼了一聲:“吃過沒有,老爹?”漢語中的“吃過沒有”是用來打招呼的,說話人的真正意圖并不是關心對方是否吃了。知道了兩種語言的語用習慣,我們就可擺脫原文的羈絆,從語用移情的角度決定某些詞語的替換和取舍,將之譯為:“Goodmorning,Grandpa”,hegreetedtheoldmail.
(3)“高高興興上班去,平平安安回家來。”
這個標語的意圖是祝愿司機小心駕駛,平安上路,平安回家。如果將之譯成“Gotoworkhappily,andcomebacksafely!”說英語的本族人是不會領會這句話的真實信息的。我們用一個簡單的“oGodluck!”就可以了。總而言之,在翻譯過程中,譯者處理的是使用中的意義,譯者必須通過語用移情,才能決定采取那種翻譯策略,從而準確翻譯。
再比如,《紅樓夢》的兩個英譯本中:
(4)“癩蛤蟆想天鵝吃”(曹雪芹:165)
Atoadhankenngforatasteofswan.(Yang:164)
Acaseof”Thetoadonthegroundwantingtoeatthegooseinthesky”(Hawkes:242)這里,霍克斯用“鵝”(goose)的形象,替代了“天鵝”(swan)的形象,是為了適應英美讀者的審美觀。因為再英美文化中,“鵝”和“天鵝”是有完全不同的聯想意義的。這從英語成語“aswanamonggeese”中足見差別。可見,譯者的語用移情會在一定程度上達到翻譯的準確性。
(5)謀事在人,成事在天。(曹:95)
Manproposes,Heavendisposes.(Yang:90)
Manproposes,oGddisposes.(Hawkes:152)
《紅樓夢》是中國文學的一部經典著作,充滿了佛教和道教的意識。楊憲益先生利用了一個英語的諺語,但把其中的“god”改成了“Heaven”,從而保留了原有的宗教色彩。霍克斯卻直接引用了英語諺語,未作任何改動,這樣,他把原文的佛教色彩變成了基督教色彩這對英美讀者來說當然更為自然、更容易接受。當然,這樣一來,霍克斯把一個信佛的人變成了一個信耶穌的人了。可見,過度的移情于譯語讀者,而不考慮原文的文化內涵會造成一定的誤譯。從以上的例子中,我們可以看到兩位譯者在處理源語文化信息時的基本傾向:楊憲益基本上移情于原文作者,目的是想盡可能多的把中國文化介紹給英美讀者,遵循以源語文化為歸宿的原則,多用了異化策略,而霍克斯則移情于譯語讀者的理解,為了取悅于譯文讀者遵循以目的語文化為歸宿的原則。
其實,從語用移情的角度看,歸化和異化各有其長,亦各有其短。應該說,翻譯中的歸化和異化不僅不矛盾,反而是互為補充的。如翻譯“她有沉魚落雁之容,閉月羞花之貌”時,可以異化譯為“Herbeautywouldmaketheifshsink,thewildgoosefalldownandthemoonhideherself,andputthelfowerstoshame.”以便讓中國文化被英美讀者理解,接受,也可以在不需要保留原文文化色彩的情況下,去掉比喻歸化譯為“Herbeautyisbeyonddescription.”通過異化的譯法,英語中很多比喻I生的詞語已在漢語中廣泛使用。如:Crocodiletears,angel,Pandora’Sbox,darkhorse,sourgrape,coldwar,forbiddenfruit等等,但是漢語中被移植到英語中的比喻性的詞語相對來說要少,如“紙老虎”,thepapertiger,“半邊天”Halfthesky等。翻譯中的移情會影響譯者的翻譯策略的選擇,如采用歸化法還是異化法,進而會影響到文化的傳播與文化的獨立性。可見語用移情在翻譯過程中是十分重要的。不懂外語的讀者之所以要讀文學譯作,其目的之一就是要通過譯作來領略異族的文化。雖然歸化式翻譯的目的是為了滿足讀者的另一需要,即閱讀通暢的需要,但我們卻不能因此而傷及文化的交流,無意中蒙騙了譯文讀者。Venuti認為,通順式的翻譯策略會掩蓋不同文化之間的差異,實際上是一種文化帝國主義的行為。對譯者來說,重要的是不僅要在翻譯過程中要有深刻的文化意識,即意識到兩種文化的異同,而且還要有文化平等的觀念,在翻譯的過程中適當并恰當的進行語用移情,會提高翻譯的準確性和可理解性。
【關鍵詞】英漢翻譯 翻譯文化 失落文化 差異
【中圖分類號】H31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14-0075-01
翻譯是語言的翻譯,更是文化的翻譯。積累掌握文化知識,了解背景知識對翻譯者來說十分重要,它對保證譯文質量,促使譯者忠實、準確地再現原作的思想內容和精神風貌等助益匪淺,反之,則易造成文化意義的喪失或不達。
一 不同的思維方式造成文化差異和文化意義的不達
由于英漢語言各自的發展歷史的不同、環境的差異,所以英漢民族在思維方式上也存在著差異。中國人的思維特點是內向的、辨證的、主觀的、整體的;英國人的則是外向的、分析的、客觀的、具體的。孔子曰:“吾日三省吾心”,思維活動對內;英國人則講:“out of sight,out of mind”,思維對外;中國人身處內陸,取名為“中國”;英國人身處海島,說“above the horizon,above the heaven”(地遠天邊);中國人重主觀,善用人作主語,多用主動語態;英國人強調客觀性,善用抽象名詞和物作主語,多用被動語態。如:英語里說“self-taught”,譯成漢語是“自學”,而不是“自教”;再如英語說“emergency exit”,在漢語中成了“太平門”,而不是“危急門”。
二 自然與地理位置的不同導致文化意義的損失
英國是一海島,是典型的海洋性氣候,因此英語中有許多與“雨”或“海洋”有關的詞語和短語。如:“as close as oyster”(像牡蠣一樣的緊),譯成漢語卻為“守口如瓶”;“to fish in the air”譯成漢語為“水中撈月”,而不是“空中釣魚”;以上這兩個翻譯,在意義上雖然與英語原文有異曲同工之處,但其中的文化意義在翻譯過程中損失殆盡。在中國農耕用牛,馬主要作為坐騎;而在英國農耕用馬,牛主要作為食用肉的提供,這種相同的文化也反映在語言中,如:“as strong as a horse”,譯為“強壯如牛”;“to talk horse”譯為“吹牛”。
三 英語習語翻譯時的文化意義不達或誤譯
習語中蘊含著豐富的文化信息,包含著大量的文化特征和文化背景,具有鮮明的形象和比喻,帶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習語具有強烈的文化特征,因此習語的翻譯要同時處理語言和文化的矛盾,不僅要譯出原語習語的形象、喻義、修辭,還要譯出其民族特色和地域色彩,這樣才能達到最佳程度的文化交流。
英漢語中有些習語在語氣形式和喻體形象上都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給人以不謀而合、天造地設的感覺。如:to stike while the iron is hot.(趁熱打鐵);to be on the thin ice.(如履薄冰);an eye for an eye, a tooth for a tooth.(以眼還眼,以牙還牙)。
但畢竟英漢民族的生活環境、風情習俗、等有著較大的差別,因此在長期的歷史演變過程中,所形成的習語無論在語言形式上或表達方式上都各有特色。在翻譯中,能譯出本義已相當困難,想要再保持原文的形象比喻、豐富聯想、修辭效果以及民族色彩是很難的,故易出現表層與深層意義的脫節、意義與形象不能兼顧的問題,英語文化的某些含義便不能表達出來,甚至完全喪失。
四 英語翻譯中宗教文化意義的失落或誤譯
英漢兩民族的不同,自然也會體現在語言方面。英語中出現的文化主要是基督教文化,《圣經》在整個西方文明的形成和發展中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與之相應的是在我國影響極為深遠的佛教文化。兩種文化在思維習慣上、語言表達形式上、詞匯意象和含義上,都有著自己的特色,故在翻譯時特別要引起注意。例如:If we try to implement these harebraincd ideas(that English should be replaced by Hindi and the 15 recognized state languages),India will become a Tower of Babel.(Anita Pratap)句中的“Tower of Babel”,如果直譯為“巴別通天塔”,對于不熟悉《圣經》內容的讀者來說等于沒有翻譯,因為不知其為何物。“Tower of Babel”出自《圣經 創世紀》第十一章,Babel是城市名,諾亞的后代擬在此建造通天塔,上帝對他們異想天開的狂妄計劃甚為惱怒,于是變亂建塔者的語言,形成交流障礙而無法合作,最后通天塔因此而沒有建成。現此短語稱為“語言障礙”的同義語,由此全句可譯為:如果我們實行這些輕率而愚蠢的主張,以印度語和其他十五種官方承認的各邦語言取代英語的話,印度就會因語言的紛雜而亂成一團。
五 結束語
總之,在翻譯過程中,雙語對比永遠在思維中進行著。作為外語教學和翻譯者,除了通曉兩國的語言文字外,還必須深刻理解兩國的語言及文化差異,具有一定的跨文化意識,盡量減少因文化差異而引起的文化失落。
參考文獻
[1]胡文仲.跨文化交際與英語學習[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