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中藥方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中圖分類號]R289[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1673-7210(2007)09(a)-162-02
由于中藥的綜合藥理作用能促進機體修復且毒副作用相對較小,遠期療效上更有其獨特優點,故采用中藥方劑治療胃病,可以在治療的同時調節脾胃功能,增強機體抗病能力,易于取得較好效果。
1 調整胃腸功能
許多中藥方劑對胃腸功能有較好的調節作用,這在治療用藥上具有重要意義。研究證明大柴胡湯有抗乙酰膽堿、抗組胺作用,能明顯影響胃酸的調節機制,減少胃黏膜損傷。四君子湯對胃腸平滑肌有雙向調節作用,還有對抗乙酰膽堿及腎上腺素的作用,并可改善胃腸微循環,降低胃pH值[1]。補中益氣湯有拮抗五肽胃泌素、磷酸組織胺的促泌酸作用[1],并能調節胃蛋白酶的分泌和活性。麥門冬湯能糾正胃酸pH值偏低或缺乏。以甘草、白芨、元胡、三七、白芍、茯苓、海螵蛸組成的胃炎方劑有抑制胃液分泌、降低胃酸含量的效果。很多用于胃病的方劑都能促進胃腸蠕動,如逍遙散,經實驗研究,此方在一定濃度下有興奮胃腸和增加胃液的作用。既能改善胃腸功能的調節作用,又能改善內環境。
2 免疫與抗感染
免疫力的增強有利于機體修復和提高免疫力,中藥方劑在此有著獨特的優勢。以健脾為主要功能的組方如補中益氣湯等都具有增強免疫功能的效果。四君子湯可以提高萎縮的胸腺細胞的功能,使制造出更多的免疫細胞,還有研究表明四君子湯對細胞免疫及體液免疫有顯著的促進作用[2]。血府逐瘀湯能促進巨噬細胞的吞噬作用,并參與免疫應答調節作用,此方可對抗滲出性炎癥及增殖性炎癥。大柴胡湯能增強非特異性免疫和抑制變態反應,并有較強的抗感染效果。香砂六君子湯可以治療脾胃虛寒型慢性萎縮性胃炎。
3 抗潰瘍及止血
中藥的調節功能和營養作用,對潰瘍的修復很有好處。藥理實驗證明,四君子湯、香砂六君子湯、大柴胡湯等能降低胃pH值,保護胃黏膜,抑制胃潰瘍。有人以黃連、沉香、白芨、浙貝、三七等組方治療胃潰瘍,隨訪1年,癥狀復發率低于甲氰咪胍對照組。而以黃芪、白芍、五靈脂、甘草、元胡、大黃、蒲公英的組方以及黃芪建中湯對胃潰瘍有較好的促進愈合作用[3]。有人用補中益氣湯治療上消化道出血41例均有效果[4]。云南白藥在上消化道出血中的治療效果與去甲腎上腺素相近。
4 抗腫瘤與抗突變
中藥免疫調節作用對增強機體的抗腫瘤及抗突變效果是得到證實的,甚至有的組方對腫瘤細胞有直接抑制、殺傷作用,并且具有選擇性,這是很有價值的。資料顯示補中益氣湯能改善荷瘤機體蛋白質代謝,對荷瘤機體產生有益影響,并能增強環磷酰胺的抗癌活性,同時降低其毒副作用[3]。芍藥甘草湯與順鉑合用,可增強順鉑的抗癌效果。云南白藥中的皂苷成分也具有明顯抗癌活性。四君子湯的藥理研究表明,其對體外培養的食管癌和肺癌細胞有明顯抑制作用,而對十二指腸未見明顯損害,反而具有一定的保護作用[4]。扶正中藥在抗致畸、抗突變方面有許多報道,中藥扶正祛邪的思維在防止慢性胃病癌變方面具有獨到之處。
在胃病治療中使用中藥,應詳細辨證并同時對癥使用,以求取得最佳效果。
[參考文獻]
[1]白剛,肖洪彬. 中藥方劑研究與應用大全[M].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 1995.304,306,440,443,446.
[2]上海中醫學院. 中醫年鑒[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 1988.100.
1.戒煙藥貼:取肉桂、丁香各等份,食用味精少許。將肉桂、丁香研成細末后調入味精備用。戒煙者可每次取此藥末0.5克,用醫用凡士林或少量黃酒將其調成膏狀,貼敷于合谷穴上,并用膠布將其固定。戒煙者在貼敷該藥24小時后應換藥1次,可連續貼藥2~3次。
2.戒煙藥茶:取地龍、魚腥草各12克,遠志15克。將上藥一起入鍋加500毫升的清水煎煮至藥液僅剩一半時即成。此方可每日早晨空腹時服用1次,應連續服用5~7天。
3.戒煙藥酒:取魚腥草60克,遠志、甘草各20克,地龍、廣藿香、薄荷各15克。將上藥搗爛后一起浸泡在1000毫升的高粱白酒中,連續浸泡7~15天后即可飲用。戒煙者可根據自己的酒量每日飲用6~8次,每次飲用10~15毫升,直至戒煙為止。此藥酒不但有戒煙的功效,而且還可用于治療肺熱咳嗽、慢性支氣管炎等病癥。
4.戒煙藥糖:取藿香60克,魚腥草50克,遠志、地龍各45克,薄荷、甘草各30克,白人參15克。將上藥一起入鍋加適量的清水用中火熬煮40分鐘,再用小火熬至濃稠,然后在藥液中加入白砂糖200克、口服葡萄糖粉50克,繼續熬至藥液呈膏狀,趁熱將其倒入表面涂有食用油的大搪瓷盤中,待此藥膏稍冷卻后將其分割成若干個小塊(狀如糖塊)即成。戒煙者可經常含服此藥糖。此戒煙藥糖具有補氣扶正、醒腦提神、解毒祛痰的功效,不僅可輔助戒煙,而且可改善人們因吸煙而引起的咳嗽、多痰、口干、咽燥等癥狀。
一、教學內容的調整優化
中藥方劑學包括中藥學、方劑學的基本理論知識,包括常用中藥的來源、性味歸經、功效、應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等,常用方劑的組成、用法、功效、主治、方解、運用、使用注意、方歌等,內容繁多,知識前后聯系緊密。比賽項目之一“中藥性狀鑒別”,要求除了根據中藥的外部形態識別出中藥,還要寫出中藥相對應的功效。另一比賽項目“中藥調劑”,雖然主要考查選手的稱藥準確度和熟練程度,但審核處方中中藥別名、腳注、配伍禁忌、毒性中藥的用量與用法等,與中藥方劑學的學習有著密切的關系。根據大賽相關項目的比賽要求,可對中藥方劑學教學內容進行調整和優化。大賽中的一些中藥,在教材上沒有,教師可根據大賽的中藥形狀鑒別品種目錄,對教學內容有所刪減,這樣也擴大了學生和教師的知識面。將方劑學的教學內容與中藥學有效整合,在學習經典方劑時,對方中常用中藥的功效、用法用量、配伍禁忌等各個相關方面的知識內容都要再次重復講授,加深學生的認識和理解。
二、實訓室的建設
各實訓室建設是提高學生技能的重要支撐。中藥鑒定實訓室在中藥方劑學的教學中并不適合,它的重點在于對中藥性狀的認知,而在很大程度上忽視了中藥的功能。中藥藥性實訓室則將常用中藥飲片按照功效進行分類擺放,更利于學習各中藥的功效。在學習中藥時,對應藥材實物講解此藥的藥用部位、性味歸經、功能主治、使用注意等內容,使學生在學習藥物功效的同時,對其形狀也有了認識。學習方劑時,要求學生根據方劑,在實訓的藥臺上迅速找出相應的中藥組成相應的方劑,這其實主要考查的是學生對中藥功效了解的熟練度。同時,拿藥的過程也使學生加深了對中藥性狀的印象,與中藥傳統技能大賽的訓練項目吻合,使“教、學、做”融為一體。而這種教學方法的實施必須依靠實訓室的建設,藥性實訓室的建設使中藥方劑學這門課程更加體現了連接專業課的橋梁作用,使學生更早、更直觀地接觸到中藥實物,為今后更好地學習中藥鑒定學,參加中藥傳統技能大賽打下基礎。
三、教師實踐能力的提高
大賽不僅是對學生的考驗,也對職業院校“雙師型”教師的整體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藥傳統技能大賽,要求醫師既懂得看病用藥,又對中藥的性狀和調劑十分熟悉,這就需要提高教師隊伍的實踐能力。如在系內舉辦教師傳統技能大賽,相關專業教師通過自身學習努力,提高自身的實踐能力,能更好地指導學生。同時,高職院校要對教師加強培訓,提升專業教師隊伍的整體實力,同時多渠道引進人才,構建專兼結合的優質教學團隊。
四、多種背誦方法的應用
背誦是學習中醫藥類課程所必備的一種學習方法。大賽中的默寫中藥功效,是對學生背誦能力的要求。教師需要指導學生采用多種背誦方法,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是提問記憶法。這是課堂上指導學生背誦的一種方法。根據教學內容,課上及時提問,每個問題反復循環多次,達到背誦的目的。教學實踐表明,中藥相關專業學生感覺最難掌握的就是中藥的功效與主治,因為中藥種類繁多,每味中藥性能功效又各不相同或者同中有異,極易造成知識點的混淆。運用對比記憶法,將名稱相似的藥物功效放在一起背誦,或是將功效相似的常用藥對放在一起記憶均可。
【關鍵詞】中藥方劑 乳腺增生 臨床療效
據有關資料報道,乳腺增生的產生與精神和內分泌失調等因素有關。隨著女性體內雌性激素代謝功能的下降,雌性激素與孕激素比例的失調,導致女性乳腺增生的發生。乳腺增生被視為女性多發病與常見病癥之一,多發生在25至45歲的婦女,其主要臨床表現為乳房腫塊并伴有乳房疼痛。乳腺增生通過治療能夠治愈,但如果治療不及時也可能惡化成為乳腺癌。目前,較為流行的治療方法為中西醫結合治療。本文通過利用中醫藥方法治療乳腺增生140例,配合使用VLH-6100型光電離子治療儀輔助治療,臨床證明中醫藥治療效果顯著,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2009年4月至2010年3月,我院婦科門診共收錄病人140例,性別均為女性,年齡為28歲至48歲,其平均年齡為36歲,發病時間為6個月至10年不等。其臨床表現為:乳房疼痛過程,與自身心情和月經周期有著密切關系。通過彩超能夠發現乳腺有不同程度的增生產生,一側或兩側有大小不等的腫塊產生,形狀成條索狀。日常生活中多有勞累、生氣或精神緊張。
1.2 治療方法 遵照醫生藥方,每日1劑,用水煎服,注意的是早晚服藥時需保持空腹,堅持口服1至3個月,每次在月經剛剛過后開始服用,下次月經開始前停止用藥。該藥成分組成:牡蠣30g,海藻、昆布、雞血藤、羊藿、菟絲子、王不留行、三棱、莪術、皂刺各15g,柴胡、香附、鹿角各9g,通草、丹參、赤芍各12g;根據臨床癥狀表現可適當遵照醫生說明加減藥物。藥中含有海藻、昆布等成分,甲亢患者謹慎服用。在口服中藥的同時,在月經中期配合外敷中藥,并通過VLH-6100型光電離子治療儀進行輔助治療。輔助治療方法:治療前用溫水清洗乳腺增生部,外敷中藥。其主要成分為:冰片、乳香、黃柏、金銀花、黃連、大黃。期間配合VLH-6100型光電離子治療儀輔助治療,最佳治療時間為30~40分鐘,根據患者病情選擇適合患者的治療模式。治療電極靠近患者需治療部位,通 過紅外線輻射加快藥物吸收,紅外線強度選擇應根據患者需要適當加以調節。每日一次,治療時間以半小時為宜,7至10天作為一個療程。
1.3 治療標準 患者通過治療臨床表現與自我感覺均處于良好狀態,B超檢查患者增生部位全部消失著被視為痊愈;患者臨床表現與自我感覺均處于良好狀態,B超檢查,患者增生部位減少80%以上被視為顯效。患者自我感覺良好,但臨床和B超檢查結果,增生部位略有減少可視為有效;經治療后,所有表現均為無明顯好轉被視為無效。
2 結果
在通過第一個療程治療過程完成后,有98例患者,B超檢驗報告完全正常,臨床癥狀全部消失,患者治愈率達70%。有28例患者臨床檢查有部分增生,B超檢查無明顯異常,患者無疼痛感,被視為顯效,有效率達20%。有14例患者在第一療程中無效,無效率為10%。另有35例患者進行第二個療程繼續治療,臨床表現為無疼痛感,腫塊變小、變軟。 3 討論
乳腺增生是乳腺導管上皮及其周圍結締組織和乳腺小葉的良性增生性疾病,其本質是生理性增生與復舊不全造成乳腺正常結構的紊亂,主要表現為乳腺組織實質成分的細胞在數量上增多,在組織形態上發生變異。疾病可以逐步發展,也可停止在某一階段或自愈,少部分可發展成乳腺癌。中醫認為乳腺增生屬于“乳癖”范疇,本病最早記載見于漢代《中藏經》。清代《瘍科心得集》記載“乳中結核,形如丸卵,不疼痛,不發寒熱,皮色不變,其核隨喜怒為消長,此名乳癖”。按照乳腺增生的臨床表現,將此病分為肝郁氣滯證、痰瘀互結證、沖任失調證三型。本病多因情志抑郁,肝氣不疏,或過食肥甘厚味,脾失健運,蘊濕生痰,氣滯痰凝,聚結乳絡,漸成結節。又因乳絡系于厥陰肝經與陽明胃經,肝脈受阻,胃絡不暢,沖任不調,以致氣結血瘀痰凝而成乳癖。其中沖任失調為發病之本,肝氣郁結,痰凝血瘀為發病之標[2]。從經絡學說來講,屬肝經,所用藥物多入肝胃兩經。柴胡有疏肝解郁功效,香附有理氣疏肝功效。柴胡、香附、丹參、雞血藤、王不留行均有調理經血作用。西醫認為,乳腺增生多由內分泌失衡,體內雌激素平升高引起。方中昆布、海藻、丹參均為含碘物質,有降低雌激素作用;羊藿、菟絲子、鹿角均為補腎壯陽藥,有男性激素樣作用;另外羊藿、丹參含有維生素E(生育酚)有黃體素作用;柴胡含有皂素、植物固醇等,有良好的鎮痛作用。體虛再配伍補氣養血益肝腎之法,以增強療效。并囑病人定期復查。保守治療3個月無效者,腫塊固定不變,行針吸細胞學檢查為增生后,手術切除腫塊。故提醒女性朋友,如乳腺增生保守治療2個或3個療程后,腫塊無明顯改變,疼痛失去規律者,甚至腫塊有增大者,宜手術切除腫塊,以免囊性增生惡變,不能及時發現延誤病情。此外對患者加強心理疏導,囑保持心情愉快,生活有規律,忌食肥甘厚味及選用合舒適之胸罩,對乳腺增生的治療均能起重要作用。
4 結論
乳腺增生是婦女常見病、多發病,其臨床治療方法多樣,但到現在為止,還沒有最佳治療方法。西醫則多利用增加性激素的治療方法,有較大的副作用,通過手術進行切除的方法也沒有得到患者的認可。中醫則針對其病因產生,對腫塊進行活血化淤、疏肝理氣、軟堅散結、消炎止痛等方法,對乳腺增生加以治療,減少雌性激素產生,降低增生癥狀,防止增生加重,其臨床治療療效顯著,并有其自身的優勢。在內服中藥的基礎上,結合現代治療手段加以輔助治療,其治療總有效率顯著增加,極大地降低了發生癌變的幾率,確保了廣大婦女的健康。
參 考 文 獻
[1] 胡靜,趙麗紅,王穎.大黃蟲丸合逍遙丸治療乳腺增生癥50例[J]. 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 2009,(29) .
[2] 趙根換.中西醫結合治療乳腺增生癥療效觀察[J]. 中國現代醫生, 2007,(04) .
[3] 海峰薛.針刺治療乳腺增生病120例[J]. 河南中醫, 2007,(06) .
【關鍵詞】 通痹利濕; 飲食調護; 痛風; 護理
doi:10.14033/ki.cfmr.2017.8.050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4-6805(2017)08-0088-02
痛風是一種因單鈉尿酸鹽長期累積所致的關節型疾病,若未得到有效治療的情況下,甚至發展成關節殘疾與腎功能不全,且原發性痛風尚未發現明確病理機制,無法根治[1]。目前臨床在控制其急性發作、預防復發、糾正高尿酸血癥上尋找安全可靠的治療方案,常規西藥使用別嘌醇為主,雖具有一定療效但不良反應較多,且易誘發中毒性肝炎[2]。而本病本身屬中醫“痹癥”范疇,對此,筆者從中醫角度著手,采取通痹利濕中藥方劑加以調整飲食結構,在痛風患者中取得良好效果,現將具體過程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次所選患者均屬近半年在筆者所在服務中心門診接受治療的100例痛風患者,將其按治療調護方法的不同分為常規組與試驗組,各50例,常規組患者中男40例,女10例,年齡32~78歲,中位年齡55.5歲,病程3 d~15年,單關節疼痛37例,雙關節或多關節疼痛13例。試驗組患者中男41例,女9例,年齡34~77歲,中位年齡54.5歲,病程5 d~16年,單關節疼痛39例,雙關節或多關節疼痛11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均衡可比。
納入標準:所選患者均符合美國風濕病協會診斷標準;出現關節疼痛、疲乏等癥狀;實驗室檢查血尿酸超過正常值;超聲檢查發現關節積液、關節軟骨及骨質破壞、滑膜增生等;患者及家屬知情同意并自愿參與本次研究。
排除標準:合并嚴重器質性異常改變;有心肝腎病史患者;對本次研究藥物有過敏反應[3]。
1.2 方法
常規組患者給予別嘌醇片(廣東彼迪藥業有限公司,規格:0.1 g/片,批號:國藥準字H44021368)口服,為減少急性痛風發作,早期每次給予0.1 g,2~3次/d,后可逐u增加劑量至血清尿酸濃度接近正常。并給予基本的飲食指導,限制嘌呤食物的攝入。
試驗組患者在上述西藥治療的基礎上給予中藥通痹利濕的方劑,包含蒼術、懷牛膝、虎杖根各15 g,炒黃柏10 g,薏苡仁30 g,赤芍、知母、川穹、澤蘭各12 g,1劑/d,每劑煎2次,每次服用50 ml。兩組患者均服藥治療2周。同時配合標準的飲食調護,具體方法為:(1)控制嘌呤攝入,以往無論在痛風急性期或緩解期都采取嚴格禁止攝入嘌呤類食物,而忽視了限制嘌呤的同時也無法補充蛋白質等營養物質,造成營養不良等現象,目前根據患者的病情程度,調整飲食結構,每日攝入嘌呤類食物不得超過150 mg,同時可多進食高纖維、低熱量的海藻類、菇類食物[4]。富含嘌呤食物主要有蛋乳類、谷薯類、動物內臟、肉類、海產類、個別蔬菜(菠菜、蘆筍、花椰菜)等食物。(2)戒高膽固醇食物:控制食物熱量與脂肪,使每天攝入的食物既能滿足營養需要同時也不會增加體重,具體含量為每日攝入脂肪量在50 g左右,能量在20~25 kcal/kg(包含50%~60%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質攝入量在1.0 g/kg左右,鹽攝入量不可超過5 g。(3)戒酒、多飲水:治療期間嚴格指導患者戒煙戒酒,尤其是啤酒,切勿暴飲暴食與空腹喝酒,減少痛風的誘發因素[5];另外囑患者多飲水,保證每日飲水量在2000~3000 ml,多食用新鮮水果與蔬菜,以補充所需水分與纖維素,促進尿酸排出。
1.3 觀察指標及評價標準
在治療期間記錄對比治療前后血尿酸(UA)、血C反應蛋白(CRP)、尿比重,UA參考值為6~7 mg/dl,CRP參考值為800~8000 μg/L,尿比重參考值1.015~1.025;并采用Barthel指數、VAS疼痛評分評估患者日常生活質量與疼痛程度,觀察其癥狀恢復時間以及對治療藥物的不良反應情況;另外在患者出院期間發放本中心自制的滿意度,滿分為100分,其中90~100分為非常滿意,70~89分為一般滿意,70分以下為不滿意,評估兩組患者對護理治療的滿意度情況[5]。
1.4 統計學處理
所得數據采用SPSS 18.0統計軟件處理,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檢驗,P
2 結果
2.1 實驗室檢查
治療前兩組所有指標對比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均有不同程度的好轉,但相比之下,試驗組患者UA、CRP及尿比重等指標恢復情況均優于常規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2 癥狀恢復效果及滿意度情況
治療后常規組患者的在Barthel指數、VAS疼痛評分及癥狀恢復時間上均不及試驗組患者,另外常規組的滿意度明顯低于試驗組,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3 用藥后不良反應
對比兩組患者用藥治療期間不良反應發生率發現,常規組患者出現5例過敏性皮疹,4例胃腸道反應,4例頭暈頭痛,不良反應發生率高達26.0%(13/50);而試驗組患者出現胃腸道反應與頭暈頭痛各1例,不良反應發生率僅有4.0%(2/50),組間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隨著現代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加上人們飲食結構的改變,使痛風發病率呈逐年上漲的趨勢,據有關資料統計,其發病率甚至接近并超過風濕性疾病人群[6]。該病以體內嘌呤代謝紊亂,血尿酸增高為特征性表現,常用藥物別嘌呤雖在堿化尿液、保持尿量上取得一定療效,但無法控制痛風性關節炎的急性癥狀,且用藥不良反應較多,對患者身心創傷較大。而痛風在中醫屬“熱痹”“歷節病”范疇,本課題組所研究的通痹利濕中藥方劑以化濕清熱、活血化瘀為主,方中黃柏可清熱燥濕,蒼術燥濕健脾、利尿排酸,牛膝補肝腎、強筋骨,赤芍川穹活血消腫,全方共奏清熱、利濕、活血,加虎杖根與澤蘭增強清熱化濕、祛瘀瀉濁之功效[7]。同時給予健康合理的飲食護理,限制但不絕對禁止嘌呤類食物的攝入,保證基本營養的補給;控制膽固醇的攝入,以促進尿酸的正常排泄,在限制食物熱量時不宜限制過快,因突然減少熱量可能誘發酮血癥,酮體與尿酸競相排出,使尿酸在體內潴留導致痛風急性發作。嚴格戒煙酒,一旦血液中酒精濃度過高,血中乳酸隨乙醇的氧化過程不斷增加,致使尿酸無法正常排泄,增加血尿酸;增加進餐頻率,少食多餐,延緩腸道對食物的吸收,縮短機體在空腹狀態時對血尿酸的代謝與調節,從而明顯降低血尿酸的生成與升高。當痛風患者形成良好的飲食習慣與自我控制時,不僅可明顯減輕疼痛程度,同時能在遇到應酬、聚餐等社會與心理障礙時自覺遵守飲食原則,避免或減少痛風發作[8]。
本研究得出,兩組患者治療前各項指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在兩組患者均有改善的基礎上發現試驗組UA、CRP及尿比重等指標較常規組恢復效果更佳,并且在對比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及疼痛評分、癥狀恢復時間等指標上,試驗組同樣優于常組(P
綜上所述,通痹利濕配合科學健康的飲食指導可盡快解除疾患,降低血尿酸水平,促進患者盡快恢復正常生活能力,提高生活質量。
參考文獻
[1]鄭淑瑛,周建平,胡瑜,等.模塊式護理計劃對痛風患者疼痛及生活質量的影響[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4,20(17):2077-2079.
[2]王燕.痛風病人的飲食護理[J].內蒙古中醫藥,2014,33(34):174.
[3]梁云花,郭維文,韓春蕾,等.辨證施膳對老年痛風患者血尿酸水平及生活質量的影響[J].護理學報,2013,20(12):62-64.
[4]葉貞,詹麗娜,張志宏,等.臨床護理路徑在門診痛風患者護理干預中的應用效果[J].護理雜志,2013,30(20):9-12.
[5]馮艷敏.中醫辨證施護對痛風患者自我疾病管理能力和飲食控制依從性的影響[J].河南中醫,2015,35(1):207-209.
[6]鄧亞麗,王萍.中醫分型特色護理原發性痛風[J].湖北中醫雜志,2014,36(2):58-59.
[7]左宜,池建淮.痛風的中醫護理研究進展[J].安徽中醫學院學報,2013,32(2):94-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