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別餓壞了那匹馬課文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的情境創設,是指為了達到預設的教學目標,從學生的知識儲備出發,創設與教學內容相關或者相同的氛圍或者場景,以此引導學生迅速而準確地理解課文內容,產生豐富的情感體驗,促使其心理機能和諧而又全面地發展。
傳統的小學語文教學閱讀模式大多為“教師講,學生聽”。然而,隨著小學語文教學新課標的深入實施,上述教學模式不僅日益顯現其弊端,而且與“學生為主體,教師為向導”的現代教育理念已經顯得格格不入。此等情勢之下,情境創設運用而生。那么,在具體的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怎樣創設學生喜聞樂見的閱讀情境呢?
1演示模型創設情景
小學生鑒于知識儲備的薄弱,對說明文介紹的事物往往感到比較陌生與抽象。教學時,為了引導學生感知并熟悉說明對象,我們可以把實物或者模型帶入課堂,為學生創設實物或者模型演示的情境,指導學生觀察說明對象。在此過程中,教師配以準確的生動的語言描繪,讓學生了解與熟悉說明對象。教學《只有一個地球》時, 考慮到學生對于“地球”這個概念缺乏最基本的了解,筆者曾把地球儀帶入教室,指著地球儀對學生說:“地球很大,但是我們的科學家根據一定的比例把我們居住的地球縮小,做成這個地球模型,學名‘地球儀’。我們就住在這上面。”之后,筆者指導學生根據課文內容了解地球儀中的下列問題:地球半徑、水資源、森林資源、目前被開發與被污染的狀況等,由此順利導入新課。如此,既激起了學生學習這篇課文的興趣,又突破了教學的難點,教學效果非常好。
2還原生活場景創設情景
在閱讀教學過程中,還原生活場景創設情境,就是將課文中抽象的文字演繹成與學生非常貼近的真實生活,引導學生加以理解與體驗,由此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與感悟。教學《竊書記》時, 筆者將講臺布置成一個小小的書店,講桌上放著我從家里帶來的一摞書本。而后,請同學們翻到課文,一邊傾聽筆者運用多媒體電教設施播放的這篇課文的配樂朗讀,一邊用筆在課文中分別圈出“我”“竊書”的過程及“竊書”后的喜悅心情等方面的語句。然后,筆者指著講臺對學生們說:“這就是課文中描寫的那個書店,這里有竊書少年要竊讀的書。哪位同學有興趣上講臺表演課文中‘竊書’少年‘竊書’的經過、心理活動以及‘竊書’成功后的喜悅心情?”學生紛紛舉手要求上臺表演,結果一個比一個表演得好。
3再現圖畫創設情景
語文課文雖不及數學等學科抽象,但是諸如《匆匆》《索溪峪的“野”》《大瀑布的葬禮》等課文,還是比較抽象、陌生與深奧難懂的。這就是教材的編者給上述課文配備插圖的原因。因為,語言文字的描述對表情達意、描摹事物的狀態等畢竟難以盡述,況且對于陌生的事物,學生一時也難以接受。故此,閱讀教學時, 筆者常常利用再現圖畫豐富與形象課文內容的方式引導學生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再現圖畫的形式多種多樣,比如張掛教學掛圖,運用多媒體設置放大課文插圖或者播放PPT幻燈片等,有時候筆者也用簡筆畫勾勒與課文內容相關的圖畫。教學《索溪峪的“野”》時,學生因為沒到過張家界索溪峪,無法感知索溪峪中“山是野的”“水是野的”“野物是野的”“游人也是野的”的深刻含義,筆者就運用多媒體設施播放與索溪峪的山、水、野生動物、游客等相關的圖片給學生欣賞,將索溪峪的“野”趣立體地呈現在學生眼前,學生便在極短的時間內理解了課文內容。
4言語導引創設情景
尚在接受基礎教育階段的小學生,尚未具備高深的閱讀水平。在閱讀課文的過程中,常常不具備具體感知藝術形象的能力。故此,閱讀教學時,筆者常常運用言語導引的方式創設情景,將學生引入到課文特定的情境中,以此幫助學生理解課文,發展想象思維。教學《月光曲》時,筆者一邊播放《月光曲》的背景音樂,一邊用下列言語導引創設情景:“請同學們微閉眼睛,跟著老師與皮鞋匠、盲姑娘等一起面朝大海。然后,請同學們想象月亮從水天相接的大海中冉冉上升的情景:海面上微波粼粼,銀光閃爍……月亮穿過一縷一縷輕紗似的微云越升越高了。忽然,海面上颶風大作,巨浪滔天。雪白的浪花在月光的照耀下,一個接一個地涌向岸邊……”如此,學生在音樂與言語的導引中展開豐富的想象與聯想,順利地進入了課文營造的意境之中,為深刻理解課文打下了基礎。
5角色表演創設情景
關鍵詞:小學語文;知識積累;語言教學;有效途徑
一、引導學生于朗讀中去積累語言
從古至今,多少有哲理的話再三強調朗讀的重要性,如,“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厚積薄發”。語文教師明白,只有積累厚實的語文知識素材,才能達到那種厚積薄發的地步,才能實現下筆如有神的境界。朗讀是我們語文教學的基本途徑,而且是唯一之路。朗讀是語文閱讀教學的重要環節,更是語言積累的最佳途徑。為此,我們在教學中應注重朗讀的訓練,讓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朗讀中去,使學生能夠于朗讀中去理解,于理解中朗讀,熟讀成誦,讀出感覺,讀出滋味,讀出內容,最終達到朗讀有所收獲,有所感悟,有所價值,從而真正實現引導學生于朗讀中去積累語言的效果。朗讀還有一點要強調,即注重情感的再現,要指導學生能夠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在課文朗讀時充分表達學生的那份真情實感。所以,我們小學語文教師要注意引導小學生在語文朗讀中充分表達情感,充分感悟,激發學生的感情,自主地引導小學生于朗讀中去積累語言。
例如,《桂林山水》一文景美文美,它以優美的語言再現了桂林山水的山美、水美,細致描寫了桂林山水山的特點及水的特點,抒發了作者熱愛祖國山河的那份情感。教學時,語文教師可讓學生結合多媒體課件聽音樂進行朗讀,可讓學生欣賞桂林山水的相關美圖,激發學生對桂林山水的熱愛與向往之情。在此基礎上,再選擇形式多樣的朗讀模式,引導學生進行朗讀。讓小學生在朗讀之中理解桂林山水的特點,在朗讀之中想象桂林山水的美景,在朗讀中欣賞美麗壯觀的圖畫,學生心知其意,定會產生身臨其境之感,把自己帶入那優美的文字當中去,這樣就在情感朗讀之中順理成章地積累了語言。
二、引導學生于學習中去積累語言
引導學生于學習中去積累語言,可以在語文品析中進行。就是學生于欣賞文章之中的好詞佳句中去感悟,去理解。深化理解,細致感悟,捕捉實質,感悟內涵,將課本中的優美語句變為自己的知識財富。
例如《長城》一課中有這樣一個句子:“單看這數不清的條石,一塊就有一噸多重。那時候沒有火車、汽車,沒有起重機,就靠著無數的肩膀、無數的手,一步一步地抬上這陡峭的山嶺。”我稍作了一下修改,改成了“單看這數不清的條石,一塊就如同一臺手扶拖拉機那樣重。那時候沒有如今的運輸和起重設備,就憑借著人們的力量,拖上這陡峭的山嶺。”引導朗讀這兩個句子,說說這兩個句子哪句好,好的句子哪些地方寫得好。教師可指導學生從裝卸吊車的體型高大、數量入手,想象朗讀,品味如今起重設備的優越,感悟當時人們的辛苦。這樣,小學生在課文品詞、品句的學習過程中,自然而然地把這些好詞佳句扎扎實實地印在自己的大腦里,提高了學生的語文素養。
三、引導學生于說話訓練中去積累語言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我們語文教師要依據本班級的實際狀況,靈活把握最佳時C,有效設計多樣的方式,讓小學生練習說話,使他們能夠把學到的語文知識材料內化為自己的語言材料,并能夠豐富積累。
例如,閱讀短文《別餓壞了那匹馬》,我讓孩子們自己找出喜歡的詞語或是句子摘錄在自己的積累本上,然后讓孩子們反復默讀課文,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把自己的理解和課文中的語言編織在一起,向同學介紹《別餓壞了那匹馬》中那善意的謊言。學生語言表達前讓學生把他們自己想要說的內容列成提綱,交流時盡量用上自己摘錄到的課文中的好詞佳句,使學生于說話訓練中去積累語言。
四、引導學生于運用中去積累語言
再一個積累方式就是引導學生于運用中去積累語言。語文教師指導學生能夠靈活運用課文中的好詞佳句、優美的片段,也是深化語言積累的最有效方法。在語文教學中,我們教師應該引導學生去善于捕捉運用遷移的模式,指導學生有機積累語言,豐富語言素材。學生有意識地運用他們自己已有的語言積累,是深化積累的最佳手段。
例如,《桂林山水》一課,文中由四個字組成的詞語很多,如“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奇峰羅列、形態萬千”,抄寫這些詞語,并選擇其中的兩個造句。進行這類訓練,我先讓學生抄寫詞語,理解詞語,然后讓學生進行自主選擇,靈活運用。在學生練習寫句時,教師引導學生靈活運用積累本上分類整理的詞語,表達小學生自己豐富多彩的內心世界。學生在源源不斷、彼此反復的語言運用中既激活了自身的語言知識,又汲取了他人的新鮮語匯,豐富了小學生自身的語言,達到了語言的再積累。
參考文獻:
既然學習興趣的重要性如此大,那么又該如何激發、培養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呢?
一、語文老師應該具有豐富的情感
課堂上老師那平淡無奇的講授,無動于衷的說教,加上毫無變化的表情,使學生在課堂上的學習索然無味,味同嚼蠟,怎能讓學生的學習取得好成績呢?所以,語文教師是否具有豐富的情感對學生的感染非常重要。比如講《十里長街送總理》時,教師就應有極為悲痛的情感;講《賣火柴的小女孩》時,教師要有那種對小女孩的憐憫之情;講《跨越百年的美麗》時,教師要有對居里夫人那種敬仰愛慕的情感……這樣,學生就會隨著老師的情感付之變化,就會引起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較深刻地理解課文內容,體會課文的思想感情。
二、語文教師要充分利用教材
小學語文課文的體裁各不相同,課文內容也不盡一樣。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針對課文體裁及內容的特點適當選擇教學方法,以利于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
1.緊扣文章題目,引發學生學習興趣
如教《跨越百年的美麗》,可引導學生提出百年的美麗是什么?激發學生求知的欲望。
2.抓住文中景物描寫之特色,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如教《索溪峪的“野”》一文,“天然的美”“野性的美”“斷壁懸崖”“半邊懸空”這些精確景物的描寫,構成的場景是怎樣的?學生會在腦海中展現想象的空間,孩子的興趣就會生成。
3.誘人的作品介紹,誘發學生學習興趣
如學習《別餓壞了那匹馬》,教師有意識地介紹文中哥哥那善意的謊言里浸透著博大的愛,可誘發學生閱讀的興趣。
三、巧妙運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
隨著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多媒體教學已經走進了學生的課堂,充分展現多媒體那特有的神奇功效,發揮著重要作用。為此,教師在教學中應該恰當地利用先進教學設備,讓多媒體技術充分為學生的教學服務,將學生的興趣激發出來,讓學生欣然接受,愿意接受,自主接受,從而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學習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培養小學生的學習興趣,對學生的學習至關重要,是非常關鍵的一個程序,必不可少。教師只有在自己的教學實踐中堅持不懈地努力下去,就一定能培養學生濃厚的語文學習興趣。
關鍵詞 語文閱讀 讀通課文 讀懂課文 讀活課文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1讀通課文
所謂讀通課文,就是要讀準字音,讀通句子,不破詞,不破句,不添字,不落字。讀通課文是語文學習的第一步。對小學生來說,讀通課文并非易事,不經過反復的讀是不能實現的。讀通課文,我們不能讓學生機械地一遍又一遍去讀而要采取有效的策略,激發學生讀的積極性,調動學生讀的主動性。
1.1審題,讓學生帶著疑問去讀
有些文章的題目,會激起學生的好奇心,我們不妨引導學生圍繞課題質疑,激發學生的求知欲,讓學生帶著強烈的探究的欲望去讀書。學習《飛向藍天的恐龍》一文時,學生一讀課題,疑惑之心頓生:恐龍為什么會飛上藍天?怎樣飛上藍天?學習《別餓壞了那匹馬》一文,學生會問:那匹馬為什么會餓壞?怎么沒人管?這些問題會激起學生強烈的探究欲望,會調動學生讀書的積極性、主動性。
1.2創設情境,讓學生帶著渴望去讀
對那些文質兼美、以境取勝的文章,教師可以運用現代教育媒體,創設生動形象的情境,用生動的情境打動學生、吸引學生,激發他們走近課文的愿望,誘發他們接觸課文的渴望。教學《飛向藍天的恐龍》一文時,先讓學生通過錄相直接感受恐龍,吸引著學生走近課文。
1.3尊重學生,讓學生按自己的方式去讀
學生讀書,可以讓他們按自己喜歡的方式去讀,可以默讀,可以小聲讀,可以放聲朗讀,可以和小伙伴一起讀。學生讀有所得,讀有所感,讀有所悟,讀進去了,潛移默化中讀書的興趣就來了,有了興趣,就不愁讀不好書了。
2讀懂課文
所謂“讀懂課文”,追求的并不是對課文的正確而唯一的解讀,而是讓學生去自主地探究,讓他們主動地發現問題,自主地解決問題,從而獲得自己的感受、體驗和理解。讀懂并不意味著把所有的問題全部在課堂上解決。把學生教得沒有了問題,正是教育的最大弊端,如果學生帶著問題走出教室,走進廣闊的社會,去主動地探究,才是教育的成功。
學生不是教師完成教學任務的服務者,而是學習的主人。在課堂教學過程中,不應當讓學生帶著老師的問題讀書,而應當讓他們自己去積極地發現問題,主動地解決問題。學生讀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是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與文本進行同構的過程,是學生與作者進行思想碰撞、情感交流與融合的過程。隨著學生認識的不斷深化,學生提出的問題也會由表及里,由淺入深,這正體現了課堂學習動態的生成性特點。以讀促思,以疑促讀,讀思結合,在讀的過程中伴隨著已有問題的解決與新的問題的不斷地生成,學生的認識在發展,體驗在加深,個性在張揚,思維活起來,語言活起來,想象飛起來。經歷了這樣自主的學習過程,學生獲得的不只是知識,還有發現的喜悅,探究的興趣,頓悟的驚喜,思考的快樂。這樣的過程是學生學會學習與形成正確的價值觀的過程。
3讀活課文
在“讀懂”課文的過程中,學生也漸漸地進入課文,在與作者對話的過程中,認識作者描繪的事物的特點,感受作者的思想,體會作者的情感,與作者形成情感的共鳴。所謂讀活課文,就是置身于課文之中,融入作者營造的情境之中,賦予文本中描繪的人、景、物以自己的情感,通過自己的朗讀,使他們活起來、動起來,使其如目睹其形,耳聞其聲,如親歷其境。在教學《楊子榮借題發揮》時,讓學生找出描寫楊子榮心理活動的句子,看他心理經歷了一個怎樣的變化過程,從這些心理活動描寫中,可以感受到楊子榮是一個怎樣的人。就這樣,既讓學生讀活了課文,又鍛煉了學生的口語交際。
4引導學生創造性地讀
陶行知曾經告誡當老師的人,切不可摧殘兒童的創造性,他說:“兒童是新時代的創造者;不是舊時代的繼承者。”不少課文給讀者留下了廣闊的想象空間。如在教《小白兔和小灰兔》一文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說說小灰兔聽了小白兔的話之后,會怎樣做了呢?又如在教《小猴子下山》一文時,我們可以讓學生說說“假如我是小猴子,我會_________。像這樣的創造性的超越課文的閱讀,最能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最能激發學生的想像,最能張揚學生的個性。
5引導學生拓展性地讀
關鍵詞教學組織 口語訓練 方法技巧
在課內課外,我創造性地開展了形象、生動、具體、富有情趣、形式多樣的口語素質訓練,收效顯著。現將具體做法介紹如下:
一、擴展訓練法
在教學中,教師引用一個詞或簡短的句子作為擴展點,讓學生將詞句擴展成比較復雜的一句話。比如,有的同學在寫文章時不知道怎樣把話說具體。我便出示一句話:“我們的校園真美啊!”讓學生圍繞“美”字說一說校園里有哪些美的事物?它們的姿態、形狀、顏色都是怎樣的?學生通過觀察一一找到答案,然后連句成段,表達就具體了。
二、看圖訓練法
教學《少年閏土》一課時,先出示一幅少年閏土“月下刺猹”的畫面,讓學生觀察圖畫,說說圖上顯示的時間?什么地方?畫中人物是誰?在干什么?然后讓學生用自己的話描述畫面內容,之后再引入課文的學習。
課文學習到最后,再出示一幅“我”與“閏土”依依惜別的畫面。讓學生觀察想象他們在分別的時候相互之間都說了些什么?接著,讓同桌的兩位同學一個扮演“我”,一個扮演“閏土”,進行“話別”。這樣的設計,既加深了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又培養了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
三、模仿訓練法
在《草原》一課中出現“既……又……既……又……”這樣的句式。訓練時可先指導讀原句:“這種境界,既使人驚嘆,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麗的小詩。”讓學生體會這種句式的構成特點,接著讓學生表演動作,口述自己聽到和看到的在同一時間里做兩件不同的事的例子,最后讓學生進行該句式的仿說訓練。
四、聽辨訓練法
為了提高學生的辨析能力和口語表達的準確度,在講課時適時故意將詞句說錯或說顛倒,讓學生進行分辨和糾正。
師:“同學們做得好作業。”生:“同學們作業做得好。”師:“我有一個小狗畫的文具盒。”生:“我有一個畫有小狗圖案的文具盒。”
有時,教師將正確的句子與錯誤的句子穿插講,要求學生聽到正確的句子時拍手贊成,聽到錯誤的句子則舉手糾正。
五、辯論訓練法
教學中,如果教師善于提出富有啟發性的問題,引起學生爭論,則不失為訓練其口語交際能力的絕佳機會。《別餓壞了那匹馬》中,守書攤的殘疾青年說自己家需要馬草,《唯一的聽眾》中的音樂教授說自己耳聾,顯然他們說的都不是真話。有同學說,說假話就是撒謊,人要講誠信,不能撒謊;有同學則認為,生活中有時需要“善意的謊言”。于是我就借機讓學生就這一問題展開辯論。學生在言辭激烈的辯論中,無論是思維能力、反應能力,還是口語表達能力都得到了很好的訓練。
六、突出訓練法
在訓練時讓學生都有練習的機會,而且有更多的機會得到反復練習,才能全面提高學生的口語素質。所以,要重視對說話能力差的學生的指導與練習。作為教師,應注意體現口語學習的獨特性,鼓勵、允許學生發出自己的聲音、不同的聲音,從而使學生樹立信心,掃除心理障礙,使其敢說和樂說。有一部分學生膽子小,不愛說話,也不敢說話。因此,每次訓練時,我都給他們機會,幫助他們把句子說完整,甚至讓他們跟著我學說,不讓學生嘲笑他們。有了自信和自尊,學生潛藏的內在力量就能爆發出來,就從無話可說變得有話想說。
七、談話訓練法
教師要努力建立新型的師生關系,不要每天板著臉,裝出一副嚴師像,使學生望而生畏,要放下架子和學生打成一片,一起唱歌、跳舞、談心、做游戲,從而鍛煉其口語交際能力。學生在愉快的氣氛中,說真話、抒真情、表真意。聊天和對話激發了情感的火花,喚起了他們不吐不快的表達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