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四字吉祥語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2、心想事成,萬事如意、壽與天齊,蒸蒸日上。
3、松柏同春,華堂偕老,桃開連理,一帆風順。
4、身體健康,恭喜發財、萬事如意,步步高升。
5、招財有道、一本萬利、長揾長有。
6、大展鴻圖,自強不息、生財有道、一本萬利。
7、豐財聚寶,必定如意、招財進寶,金玉滿堂。
[關鍵詞]云技術高校教育資源資源共享機制
[作者簡介]盧靜(1978-),女,江蘇鹽城人,鹽城工學院現代教育技術中心,講師,研究方向為教育技術理論與應用。(江蘇鹽城224051)
[中圖分類號]G64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4-3985(2012)21-0150-02
高校優質教育資源共享是提高我國高等教育質量和整體實力的一個關鍵性問題。在優質教育資源分布不均,資源共享機制不完善的環境下,如何合理建設高校教育資源的共享機制,調整教育管理者對優質教育資源共享的管理思路,滿足高校自身發展與校際合作發展需要,已成為我們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
一、高校教育資源共享機制現狀分析
當前高校教育資源的共享機制建設與管理過程中普遍存在資源共享條件不足、信息搜索效率低下、信息孤島依然存在、教學資源重復建設現象嚴重等問題,對數字化資源建設缺乏有效論證與合理規劃,資源建設各自為政、重復建設。多數學校自行研發開發課件等教學資源庫,資源建設隨意性較強,缺乏宏觀層面上的統一規劃與管理;在數字化教育資源建設過程中,仍然存在如校本位的狹隘觀念、缺乏市場理念等觀念弊端,無法對優質教學資源、教學設備和師資進行非營利性共享,大大限制高校間優質教育資源的互通。因此,建立一個高性能的硬件平臺和完備的軟件系統,可整合各高校異構的、動態變化的教育資源,建立合適的高校優質教育資源共享機制。
二、云計算技術為高校教育資源共享機制的建設提供指導思想
由于互聯網上多臺計算機比一臺計算機掌握的信息更多,因而可以采用分布式貝葉斯學習算法,在成百上千的客戶端機器上實現協同學習過程,收集、分析并共享最新的信息。云技術作為一種新型資源的共享和管理模式,正越來越廣泛地運用于各種資源共享、管理和服務的領域中。云技術思想的本質就是要實現資源的全面共享,其核心思想是將大量用網絡連接的資源進行統一管理和調度,構成一個資源池并向用戶提供按需服務;其超大規模、虛擬化、高可靠性、通用性、高可擴展性、按需服務、極其廉價等特點,對于當前分布不均衡、建設經費緊張的高校教育資源來說,無疑提供了最恰當的資源共享、共用、共管的思想依據。
三、基于云思想的高校教育資源共享機制建設
1.教育資源標準化共享機制建設。基于云計算的高校教育資源共享機制建設是一個艱巨的系統工程,教育資源的顯著特點是來源廣泛、數量龐大、結構復雜、形態各異,如果不遵循特定的資源建設標準規范,這些教育資源將成為一盤散沙,其價值很可能會大打折扣。高校教育資源建設標準可以參照國際ISO15836-2003標準,或國內科技部制定的“我國數字圖書館標準規范建設”、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技術標準委員會制定的“中國現代遠程教育技術標準體系”的“平臺與媒體標準引用規范”與“教育資源建設技術規范”等標準來制定教育資源標準。為了整合各高校教育資源,使其統一構成資源云的組成部分,首先必須對所有資源進行標準化管理,如建立資源的元數據標識標準和資源數據接口標準。
第一,建立資源的元數據標識標準。所謂元數據是指關于數據的數據,也就是指信息資源的編目信息,它通過描述資源的屬性,使得使用者能夠不需要直接瀏覽教育資源就獲得教育資源的主要特征信息。建立對教育資源的元數據標識標準,可以為教育資源建立極其可讀的框架,為檢索技術的實現提供數據基礎,從而對教育資源進行描述、分類與管理,為使用者在云環境下對教育資源的檢索、獲取和運用提供了極大的方便。對于高校的師資、軟硬件資源,可根據我國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技術標準委員會制定的《教育資源建設技術規范》制定管理規范,使資源建設具有可擴充性和可持續發展性。
第二,建立資源的數據接口標準。構建高校教育資源云,首先必須建立資源的數據接口標準,統一資源數據接口,才能夠順利地構建資源體系,消除信息孤島。對于資源的數據接口標準的建立,可以參照教育資源庫管理系統互操作框架(Interopera? bility Framework of Educational Resource Management System,簡稱IFRM)來制定。IFRM框架是針對不同教育資源庫管理系統之間的互操作問題提出的一個解決方案。該方案以制定規范的形式,詳細闡釋和定義了不同資源庫管理系統之間進行互操作的體系結構規范、接口規范和數據規范。IFRM的制定和實施,構建了不同教育資源庫管理系統進行互操作的框架標準,為最大限度地實現數據共享提供了保證。
2.教育資源應用共享機制建設。云技術是一個三層結構的多項服務集合,包括底層結構的基礎設施服務、中層應用平臺服務和頂層軟件程序服務。高校教育資源的應用共享,可糅合以上三層服務體系構建如下共享機制:
第一,教育基礎設施共享。教育資源中的基礎設施如服務器群、存儲器等,可向用戶提供計算和存儲服務,為師生提供現有資源、計算力或空間等。云技術的一個突出特點即最小化終端設備的配置要求,可以做到網絡設施和服務設備零投入、客戶終端低投入和多樣化,不僅提供了更優的服務質量,更能滿足不同層次的用戶需求。
第二,教育平臺應用共享。教育平臺應用共享主要是指教育資源實際應用的運行環境,相當于為使用者提供了一個特定的操作系統、定制軟件棧和應用程序集。如高校多媒體教室、機房的教學平臺資源的獲取,以及網絡教學平臺的應用共享。如對各教室計算機安裝云端軟件并連接到校園中心的云服務器系統;通過云技術的高層控制系統對教育資源教學應用共享;構建網絡教學平臺,建設教學系統并向師生提供服務。此外,信息化校園管理平臺作為管理類的教育資源也可整合到資源應用層平臺上,如可向學校提供教務管理、辦公自動化、機房管理、數字圖書館、一卡通等信息化校園的管理系統應用。
第三,服務共享機制建設。教育資源服務共享機制主要由基本數據服務、師資共享服務和數據安全服務三大部分組成。一是基本數據服務:高校教育資源共享機制的建設可以為用戶提供基本的數據服務,如統一認證服務,高校圖書聯合體服務等。二是師資共享服務:建設高校的教育師資共享機制,可以實現優質師資資源共享,推動高等教育師資隊伍的多元化,同時還可以使高校教師在資源共享的交流中提高業務水平,促進教師專業化建設,也為高等教育的優秀課程開發提供了廣泛的資源環境。另外,高校之間還可實現管理人員的師資共享,立足區域教育環境,以教育資源的整體平衡來考慮師資配置。三是數據安全服務:資源共享過程中,不免會受到病毒對“云”的攻擊,云安全技術則能夠截獲、記錄并反擊這些病毒。教育資源的共享機制建設,必須創新安全管理機制,完善安全防衛技術和產品,并從系統層面建立完善的密鑰管理、權限管理、安全認證監測服務等多維安全機制,落實數據備份和數據恢復計劃,確保資源共享平臺的安全平穩運行。
四、教育資源共享的保障機制建設
1.健全資源管理機構。目前,各高校已建立起自身的教育資源庫,但由于缺少系統的理論指導和相關激勵措施,使得資源庫建設流于形式,局限于校內服務,不能在高校資源云中發揮應有的作用。因此,建議由區域高等教育主管部門牽頭,建設高校教育資源庫的資源管理機構,由主管部門領導建設,下設各高校分機構,整合高校管理人才,加大管理人才的交流與流動,加強教育資源管理的合作力度,不斷拓展教育資源總量,協調資源的應用與服務共享。
2.完善資源管理制度。制定合適的管理制度是教育資源建設與共享的根本保障。高等教育主管部門應就高等教育資源云的建設、資源共享應用等建立一系列管理制度和實施辦法,加強對教育資源開發、共享的一系列流程的監督和共管,確保優質教育資源的開發和共享。同時還應制定相關的激勵和考核管理機制,對各高校優質教育資源的開發質量、共享成效進行考評,將優質教育資源建設的責、權、利統一起來,對優質教育資源的積極提供者加以獎勵,并鼓勵師生充分利用共享的優質教育資源進行教育和學習,推動教學改革。
3.提供有利的共享環境。高校教育資源共享的建設應具備有利的支撐環境,包括資源的開發與應用環境、技術支撐環境以及資源共享的資金保障環境,從而利于教育資源共享的安全、順利發展和運行。優質教育資源的開發和應用環境建設應從各高校的教學實際出發,加強對資源建設的規劃與論證,對各種教學設備、資源云的基礎設備進行集中控制,同時建立多方案的應急維護和管理機制,對資源的共享環境進行主動、超前、快捷、可靠的維護管理。資源共享技術支撐環境建設應根據各校實情,探索資源共享方案,指導資源共享的建設;為作為優質教育資源提供者的教師提供資源建設與應用的培訓,促進優質教育資源的共享和流通。資金保障環境建設即教育主管部門和各高校相應機構應預設專項資金,用于優質教育資源的建設與共享應用,這是資源共享的根本保證。
4.加強資源知識產權保護。只有有效地保護教育資源提供者的知識產權,才能夠激發教育者提供優質教育資源的積極性。因此,首先應加強資源提供者與獲取者的知識產權保護意識,遵守知識產權法律法規,把加強知識產權保護納入高校對優質教育資源共享開發、應用、服務的管理工作中,并形成相應的規章制度。另外,還應在高校教育資源庫建設過程中,對教育資源運用數字資源知識產權管理技術加以技術保護。實施知識產權保護,體現了法律對知識成果的認可和對知識成果所有者的權益保護,它必然鼓舞和激勵知識資源創造者的生產積極性。同時,又約束和規范著利用他人智力成果的方式和方法,促進對知識資源的合理有序利用。
五、結語
云計算是一種思維方式的改變,是方法論,而不是技術,這就是云計算思想的本質。通過云技術思想建設高校教育資源共享機制,必須在數據安全的基礎上對資源進行數據共享、應用共享和服務共享,整合優秀的教學資源、師資資源,對資源教學進行標準化處理、協調調度和統一管理,從而促進高校間優質教育資源共享,提高高校信息化校園的建設水平。
[參考文獻]
[1]蔣鳴和.獨家報道:《教學資源元數據規范》前瞻[DB/OL].,2012-04-20.
[2]何克抗.教育資源建設的問題及其對策[DB/OL]./ 20031126/3094951.shtml,2012-04-06.
[3]莊秀麗,傅騫,孫波,等.教育資源庫管理系統互操作框架的設計研究[J].信息技術教育,2003(4).
[4]嚴繼昌.探討教育資源共享機制[J].中國遠程教育(資訊),2003(10).
[5]范小華,謝德體,龍立霞.數字資源評價指標體系研究[J].圖書情報工作,2008(10).
孔子所處的春秋末年,正是中國歷史上由奴隸制向封建制過渡的時期,整個社會"禮樂崩壞",孔子作為一名知識分子,面對這種令人不安的社會形勢,沒有像有些看破紅塵的知識分子如長沮、楚狂接輿、荷丈人等一樣,采取消極避世的態度。而是積極地四處奔走,為使天下重回太平窮盡畢生精力。他有一種兼濟天下的使命感,曾對子路說:"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假若天下太平,我就不會來改變它了。)他向統治者游說要對人民施仁政,主張重視人民,反對各種無德無道不仁不信不義的行為,并主張克己復禮,以至辦學授徒等,無不圍繞著使天下重現太平盛世的根本意向。這種堅定的、積極的、較系統的施仁政、行王道的政治思想,成為孔子編輯活動中始終如一的指導思想。
孔子具體的編輯工作一般認為開始于公元前484年,即孔子68歲的時候。是年,齊師伐魯,孔子的弟子冉求帶魯軍力戰退敵。季康子問他是怎樣學會作戰的,冉求說是從老師孔子那里學來的,遂薦孔子于季氏。季康子派公華、公賓、公林以幣迎孔子歸魯。可以說是榮歸故里。但魯國仍不能接受孔子"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的政治思想,不能用孔子,孔子亦不再求仕,自此,孔子結束了訪問列國諸侯十四年的顛沛流離的生活,開始專心從事教育和文獻編輯整理工作。
《莊子?天運》篇載孔子的話說:"丘治《詩》、《書》、《禮》、《樂》、《易》、《春秋》六經。"孔子的編輯活動,主要是對"六經"的整理編訂。下面分別記述。
《詩》。《詩經》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分風、雅、頌三大類,共305篇。司馬遷的《史記?孔子世家》中道:"古者詩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認為《詩經》305篇是孔子從古詩3000多篇中刪選出來的,據《左傳?襄公二十九年》記載,吳季札在魯國觀周禮,各章內容已與今天流行的《詩》相似,那時孔子尚在幼年;而《論語?為政》曾記孔子之語,說"《詩三百》",可見《詩經》在孔子之前已具現在的規模,故此說不可信。從論語上看,孔子常對《詩經》加以評論和解釋,重視《詩經》在個人品德修養和社會交際上的重大作用。除了評論和解釋,據考證分析,孔子對《詩經》的編輯工作主要在兩個方面:其一,刪掉了重復的篇章,這就是司馬遷說的"去其重"。孔子搜集整理到《詩經》流傳到各國的抄本(版本),又參照各個抄本,進行校勘核對,刪去重復,成了現在的樣子。其二,按樂曲的正確音調,進行篇章上的調整,《雅》歸之于《雅》,《頌》歸之于《頌》,"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頌之音。"使不紊亂而各得其所。
《書》。《尚書》是我國上古誓、誥、命、謨等記言的歷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跡的著作匯編。它又分為《今文尚書》(35篇)和《古文尚書》兩部分。《今文尚書》又分《虞書》、《夏書》、《商書》、《周書》四部分,其原始篇章在孔子之前已經成書。孔子編輯之前四處搜訪,搜求到3000多篇,"孔子求書,得黃帝玄孫帝魁之書,迄于秦穆公,凡三千二百四十篇。"也有不少重復,有一些神怪故事,孔子加以編輯整理。《史記?孔子世家》稱孔子"序書傳,上紀唐虞之際,下至秦繆,編次其事"。也指出孔子對《尚書》通篇做過編輯工作。
《禮》。指"三禮"(《儀禮》、《禮記》、《周禮》),是記載禮節儀式和后儒匯集而成的孔子及其后學傳述禮制、論說禮義的著作。孔子對《禮》也的確下過工夫,他說:"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禮,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獻不足故也。足,則吾能征之矣"。孔子對夏、殷、商三代的禮做過一番比較研究,他說:"殷因于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禮,所損益可知也。"他認為周禮吸取了夏、殷二代的經驗和長處,是比較完備的。所以說:"吾從周。"可見,至少有一部分禮是經孔子整理、著錄的。所以司馬遷說:"《禮》、《記》自孔氏。"
《樂》。《樂》是與禮相配為用的,詩、禮、樂三者關系密切。"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孔子愛好音樂,聞樂而"三月不知肉味",在《論語》中評樂的地方很多,而且相當內行,他親自編輯整理樂曲應該是可信的。可惜今已無傳,有學者甚至認為"樂本無經"。但司馬遷說"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頌之音"。孔子對樂典的編輯活動是的確有過的。
《易》。《周易》是一部占卜書,今傳《周易》包括本經和易傳兩部分,本經即六十四卦卦象及卦辭,易傳指彖象、系辭、文言、說卦、序卦、雜卦。成書時間大約在西周晚期。故非孔子所做。孔子晚年學過《易》,《史記?孔子世家》稱其"晚而喜易……讀《易》,韋編三絕"。據《論語》中記載,孔子也多次給弟子講過《周易》,在教學過程中有過一些編輯加工。
《春秋》。《孟子》說"孔子作《春秋》"。其《春秋》本是魯國的編年體史書,后經孔子整理、修訂,成為取其義以行褒貶的著作。紀事起于魯隱公元年(前722年),至于哀公十四年(前481年),歷242年,簡要反映了春秋時期的政治軍事等活動以及一些自然現象。同時也體現了孔子對歷史的看法。如據《公羊傳》講,魯《春秋》原文有"雨星,不及地盡而復"。由于事涉怪誕,孔子編《春秋》時不予記載,只將"雨星"改為"星隕如雨"以結尾。可見孔子將舊史原文加以修訂,將自己的看法加了進去。
總的說,孔子的編輯活動主要是對古代文獻進行過一番搜訪、修訂、整理、校勘等編輯工作,編輯整理成"六經",以后儒家世代相傳,奉為經典,保存了我國春秋以前的重要文化遺產。
從孔子的編輯活動可以看到,孔子對中國文化的最主要的貢獻在于他對"六經"的編輯而非著述,正如他自己所說:"述而不作,信而好古。"他通過"六經"的編輯將自己的觀點充分地表達了出來,并成為后世理解、認識古代傳統文化的基點,所以司馬遷說:"自天子王侯,中國言六藝者,折中于夫子,可謂至圣矣。"可以說其編輯活動所產生的效果已超過著述了。孔子在編輯活動中也形成了自己特有的編輯思想。
孔子編書是在明確的編輯宗旨指導下進行的,他希望通過教材的編選,文字的加工,傳播自己的政治理想和主張,留給后世明君效法,同時,作為教材傳授給弟子,希望培養出一批合乎自己理想的從政人才,繼續完成自己的未竟事業。
面對春秋末年動蕩的社會局面,孔子打算通過恢復周禮、加強周天子統治的這種"施仁政"方法加以解決,而他的這一思想貫穿于他的整個編輯活動中。
如孔子評選《詩經》有一重要原則,即"取其可施于禮義者"。有些詩句,雖然字面上或事實上與孔子的這一宗旨看似無關,在孔子的理解里卻也是"仁"的內容。如"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這本是描述美人的詩句,意思是說,有一個美麗的姑娘,"微微地笑著,眼角留神地看著,像白綢上畫的花卉一樣美啊",孔子在和子夏的對話中,卻把白綢(素)比作"仁",把花卉(絢)比作"禮",結論是"禮"在"仁"后,等等。也可以這么說,如果不是孔子這樣牽強附會地解釋,如果不是他重視詩教,也許我們今天不一定能看到兩千余年前的生動活潑的社會面貌、風俗人情以至青年男女愛怨的內心感受,享受到文學的美感呢!
而在編寫《春秋》時,孔子主張"為尊者諱,為親者諱,為賢者諱",按自己的主觀意向"筆則筆,削則削",在客觀敘事的形式下隱寓褒貶,從而達到"春秋之義行,則天下亂臣賊子懼焉"的效果。
孔子編書的另一個較為主要的目的是教學。為了把學生培養成具有儒家政治理想的合格的從政人才,他不但要向學生灌輸儒家的道德標準,而且還要培養學生的實際能力。他在教授《詩經》的過程中多次提到,希望學生們能從中學到一些具體的政治本領,博物多識,善于辭令。如《論語?子路》中他說:"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于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又說:"《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于鳥獸草木之名。"這些思想其實也貫穿于他的編輯活動中。
這里還有必要提一下的是,孔子作為編輯目的之一的教學是成功的,他的學生不僅具有較高的文才技藝,而且遵從他的"學而優則仕,仕而優則學"的觀點,他的學生邊學習邊從政,的確出了冉有、子路等幾個較成功的參政人物。可以說是他的編輯生涯中的一項很大的成功。
孔子在長期的編輯實踐中,總結出一些較為科學的編輯方法。
其一,廣泛搜集材料。科學是從詳細地占有材料開始的。孔子一開始就把編輯工作作為一門科學來嚴肅對待,他說:"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禮,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獻不足故也。足,則吾能征之矣。"說由于留存到今天的文獻不足,如果要是足的話,孔子都會設法征集它們的。孔子和他的弟子到處搜集資料,搜集的成果是輝煌的,如搜集到《詩》3000余首,最后編定為305篇的《詩經》;得三皇五帝書3000余篇,對其"芟夷煩亂剪裁浮辭,舉其宏綱,撮其機要",最后編定為100篇的《尚書》;得"百二十國寶書",最后編成了流傳至今的《春秋》。
其二,"不語怪、力、亂、神"。孔子不是一個唯物主義者,但他平時"不語怪力亂神",這種思想是很可貴的。如《易》,本來是一部占卜之書,但孔子盡量擺脫宗教巫術的束縛,使之成為培養人、完善人、修己達人的義理之書。如孔子曾引《易?恒卦》上的兩句話"不恒其德,或承其羞",接著又說:"不占而已矣",意思是《恒卦》上的這兩句話,不是占卜的話,而是鼓勵人做什么事都應持之以恒。再如《左傳?哀公六年》:"有云如眾赤鳥,夾日以飛。"周大史說" 這應在楚昭王身上",需要昭王祭天才可以轉移災禍,昭王不祭。孔子得知后,贊賞楚昭王"知大道矣,其不失國也宜哉"。借此告訴人們,要想把國家治理好,不能靠天命鬼神,要按規律("大道")辦事。從上面可知,我們今天看到的"五經"等典籍中,少有神怪荒誕的內容,恐怕是孔子刪削的結果。
其三,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孔子說自己"述而不作",表明孔子自認是一個傳道者,而無自己的創作,這從他很大程度上保留原有文獻的內容以及風格上來看,是對的。但是從思想內容上來看,孔子大大發展了古代帝王們的觀點,提出了"仁"的核心,"禮"的形式,"中庸"的方法論,人本哲學學說。表面上看來是"述而不作",其實是寓作于述,或以述為作,借用古人的語言而體現自己的思想。
以《春秋》為例,雖然都是史實的記錄,但其中充滿了"微言大義",只言片語體現著孔子的政治觀點。如"故吳楚之君自稱王,而春秋貶之曰'子';踐土之會實召周天子,而春秋諱之曰'天王狩于河陽'","天王狩于河陽",好像周天子去狩獵,其實就是晉國非常不禮貌地把周天子招去,如果照實寫,就會損害周天子的尊嚴,孔子只好改筆,替他掩飾過去。當時周天子早已成了空架子,而變為一尊偶像,但孔子仍然在《春秋》中以周紀年,大書什么"春王正月"。所有這些,都反映了孔子維護周天子權威的政治態度。孔子的這一"春秋筆法",使《春秋》這部史書同時成為宣揚他觀點的政治教科書。而就整個"六經"而言,在編、訂中也充分反映了孔子的思想,在某種意義上成為他自己的著作,因此不能說他只"述"不"作"。
結語
柳詒征云:"孔子者,中國文化之中心也;無孔子則無中國文化。自孔子以前數千年之文化,賴孔子而傳,自孔子以后數千年之文化,賴孔子而開。"孔子對于中國文化,起了重要的保存、傳播、發展的作用,這一作用是通過他的編輯活動,從而達到宣傳政治文化思想、教書授徒的目的而實現的。所以學者李光宇稱"孔子是我國第一位大編輯家"。
孔子在實踐中所形成的編輯思想與科學的編輯方法,對后世的編輯工作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并樹立了一個良好的典范。盡管他通過編輯體現的政治思想觀點還需要歷史地評價,但他對我國文化傳播事業,特別是編輯事業所做出的貢獻是不可抹殺的,是當之無愧的"我國編輯事業的開業祖師"。
主要參考資料:
關鍵詞:孔子;蘇霍姆林;教育觀
1 有教無類,讓每個孩子都能享受到教育的權利
孔子認為人的本性是相近的,沒有很大的差異,從之所以成為各種不同的人,人的道德和知識水平之所以會有那么大的距離,都是后天的影響造成的,是后天學習、教育的結果。從這一理論出發,孔子認為人人都可以通過教育革新自我,可以通過教育得到改造與提高。
蘇霍姆林斯基的一個教育信念:熱愛孩子、關心尊重孩子,相信一切孩子在教育中能夠向好的方面轉變。在蘇霍姆林斯基領導的巴甫雷什中學里,形成了這樣一個觀念:就是相信一切孩子都能被教育好。這里沒有"差生"的概念,只存在"困難學生"或"難教育學生"的說法。蘇霍姆林斯基一生中就教育過178名"難教育的學生",這178名學生都有一個艱難的教育過程。每周蘇霍姆林斯基都要走訪困難孩子的家庭,以便深入了解形成他們道德的最初環境,他跟家長們、家長的鄰居們、教過這些孩子的老師們進行交談。這和孔子的"聽其言,觀其行"來了解學生,再進行有針對性地因材施教是相通的。當然,在教育實踐中,對這類學生一般不單純由某個教師去進行教育,對他們進行教育往往是整個集體的義務。
2 因材施教,讓每個孩子都能享受到自己的成功
從教學思想方面看,孔子提出的"因材施教"為中國古代教育教學方法的運用確立了總的原則,給教育注入了新鮮血液,使他的教育理論和實踐在全民教育的層面上,開拓出一片新天地,從而產生強大的生命力。孔子說:"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中等水平偏上的人,可以講高深的道理;中等水平偏下的人,不可以講高深的道理。這種區分"中人"上限、下限接受能力高低,安排不同教育內容的做法,符合教育對象的實際。在孔子身體力行"因材施教"下,其弟子各有專長,在不同的領域中成為了一代英才。
在蘇霍姆林斯基看來,教學和教育的技巧和藝術就在于,要使每一個兒童的力量和可能性發揮出來,使他享受到腦力勞動中的成功的樂趣。這就是說,在學習中,無論就腦力勞動的內容 ,還是就所需的時間來說,都應當采取個別對待的態度。有經驗的教師,在一節課上給一個學生布置2、3道甚至4道應用題,而給另一個學生只布置1道。這個學生做的是比較復雜的應用題,而另一個學生做的則是比較簡單的。 在這種做法下,所有的學生都在前進──有的人快一點,另一些人慢一些。兒童完成作業而得到評分時,從評分中看見了自己的勞動和努力,學習給他帶來精神上的滿足和成功的喜悅。
3 循循善誘,讓每個學生都能享受到學習的快樂
孔子在教育中注重循循善誘,不斷進行啟發式教育。孔子說:"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不憤不啟,不悱不發" 就是不把學生的情緒激活就不可能啟發思維,這樣以后才能把知識學活,由已知類推未知,由此及彼,進而"舉一反三", 觸類旁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蘇霍姆林斯基對小學生的教育,方法上靈活多樣。他把運用民間童話故事作為自己在學校教育的方法之一,并且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有一個關于蘇霍姆林斯基對一個叫做安德烈卡的學生的教育就是運用了這個方法。(故事較長,不在此展開)蘇霍姆林斯基采用這種講童話故事的方法,使小學生易于接受,并從類比中受到了應有的教育。這無疑是一個偉大的創造。
其實,我們發現,無論是孔子還是蘇霍姆林斯基,他們能夠耐下性子循循善誘甚至講童話故事,都充分尊重的學生的個性,體現了教師的愛心和責任心,這無疑更值得我們反思和借鑒。
4 合作實踐,讓每個學生都能得到全面的發展
孔子在教育中十分注重生活實踐,他重視"六藝"教育,旨在培養一代通才。在其具體的教學活動中,以學以致用為目的進行綜合實踐活動教育。在《史記?孔子世家》中這樣記載:"孔子以詩書禮樂教,弟子蓋三千焉,身通六藝者七十有二人。"孔子的弟子中富者有冉有、子貢,貧者有顏淵、原思,孟懿子為魯之貴族,子路為卞之野人,曾參魯訥、高柴愚直等等。面對這些性格迥異,才藝各長的學生,孔子運用綜合的、實踐的教學培養了一批復合型人才,以德行著稱的有顏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善于言語的有宰我、子貢;長于政事的有冉有、季路;文學造詣深者有子游、子夏等等,可見孔子實踐課教育的豐碩成果。孔子注重綜合實踐的教育思想對于我國現今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的綜合實踐活動同樣有著深刻的啟示。
蘇霍姆林斯基在他的"研究性學習"理論中提到:讓學生參加勞動,在勞動中開發智力,培養合作精神,當然,這里所從事的勞動,并不是因為物質需要而進行的一般意義的勞動,而是蘇霍姆林斯基精心挑選的具有教育意義的、能獲得豐富知識的、甚至能激發學生的內在的情感動力、能推動一個人在其它領域中獲得理想的成就的積極的勞動,簡言之,這些勞動必須能有效地促進學生的全面和諧的發展。其實蘇霍姆林斯基當時所提到的勞動,就是我們現在所要大力提倡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
關鍵詞:過度投資;公司成長機會綜合函數;最佳投資需求函數;公司績效
中圖分類號:F8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3198(2008)08-0160-02
1 問題的提出
Jensen (1986) 的自由現金流量假說指出,在信息不對稱且擁有自由現金流量的情況下,經理人不是基于股東財富最大化的目標,將自由現金流量支付給股東,而于將其投資于能增加經理人私利但損害股東財富的項目上,造成過度投資。
李增福、唐春陽(2004)對滬深838家上市公司的研究表明,1998-2002年的五年間,滬深全部上市公司資本性投資的年平均增幅為18.743%,而同期上市公司的EVA則表明,上市公司作為一個整體,五年來不僅沒有為股東創造任何價值,反而在毀滅價值。
那么,我國上市公司的投資效率如何呢?是不是存在過度行為呢?過度投資行為與公司財務指標有什么關聯性呢?本文擬就此展開研究。
2 理論基礎與研究假設
公司所有權和經營權的分離,形成了委托關系,管理層掌握了公司的經營管理權并擁有著內部信息的優勢,成為過度投資發生的潛在條件。當管理者控制投資決策時,有可能從其自身利益出發,在公司投資決策時,選擇有利于自己而并非有益于股東的擴大投資項目等過度投資決策。
基于以上分析,提出兩個假設。
假設H1:中國上市公司中相當一部分存在著過度投資行為。
假設H2:存在過度投資行為的上市公司業績指標弱于沒有過度投資行為的上市公司。
具體可分解為:
假設H2―1:過度投資的公司其未來長期業績會差于未過度投資的公司。所以我們預計用來衡量公司盈利能力的指標(ROE,EPS)的系數為負。
假設H2―2:規模越大的公司發生,過度投資的可能行越大,即:公司規模與是投資支出為正相關,其系數為正。
假設H2―3:過度投資與流動比率(LR)負相關、與資產負債率(DR)正相關,即LR的系數為負、 DR的系數為正。
3 有關變量的選擇與度量
3.1 公司過度投資支出指標的計量
根據微觀經濟學理論,任何處于有效市場環境下的經濟主體都存在一個適度的投資水平。公司的實際投資支出(用I表示)可以分為兩部分:(1)適度投資支出,可以用I*表示;(2)過度投資支出,可以用Iε表示。只要我們能夠找到適當途徑衡量公司的實際投資支出以及在凈現值為正的新項目上進行的適度投資支出,就可以根據Iε=I-I*衡量公司的過度投資支出。
3.2 公司實際投資支出指標的計量
本文所指的投資是指公司以獲得投資收益為目的所進行的支出,主要包括固定資產投資、無形資產投資、長期股權投資和長期債權投資等內容。為了反映公司的實際投資水平,因此,本文用固定資產、無形資產、長期股權投資和長期債權投資原值的變化量來表示投資,用公式表示為ΔIt=It-It-1。
3.3 公司最佳投資支出指標的計量
西方學者在研究公司投資問題時,一般采用托賓Q值來表示公司的成長性。由于中國資本市場尚處于不成熟階段,使得托賓Q值的衡量和應用受到限制。國內學者一般采用市凈率或主營業務收入增長率來衡量公司的成長性。
本文在實證過程中采用上市公司前兩年的平均主營業務收入增長率作為衡量公司成長機會的指標。借鑒“Hov-akimian”和“Richardson”對公司最佳投資水平的衡量方法,本文將上市公司最佳投資水平視為該公司成長機會的增函數,即I*=a+bVgo+ε。在對公司的實際投資水平和最佳投資水平進行衡量以后,可以根據公司實際投資水平與公司最佳投資水平之差來度量公司的過度投資程度。
3.4 公司業績財務指標的計量
本文所考慮的公司績效的關系可以分為一下幾類:(1)用凈資產收益率(ROE)、每股收益(EPS)來衡量公司的盈利能力;(2)用資產負債率(DR)、流動比率(LR)來衡量公司的償債能力或財務風險;(3)用公司總資產(TA)來衡量公司經濟規模。變量的具體定義如下:
①凈資產收益率(ROE):凈利潤/[(股東權益期末余額+股東權益期初余額)/2],用以衡量公司的盈利能力;
②資產負債率(DR): 負債總額/資產總額,用以衡量公司整體償債能力;
③流動比率(LR):流動資產/流動負債,用以衡量公司短期償債能力;
④每股收益(EPS):凈利潤/總股數,用以衡量股東獲利能力;
⑤總資產(LnTA):各年年末的總資產額的自然對數,用以衡量公司經濟實力。
4 實證研究結果與分析
4.1 樣本選擇
本文以滬市上市公司2004-2006年的數據開展研究。有關數據來自色諾芬CCER數據庫。為保證準確性、客觀性,剔除ST、PT和金融類公司以及數據不全的公司,采選350個有效樣本,選用Excel2003與Spss14.0軟件。
4.2 公司成長機會的確定
分別計量樣本個體的凈資產增長率、總資產增長率、稅后利潤增長率、主營業務收入增長率以及托賓Q值和市凈率,利用主成分分析法構造上市公司綜合成長機會函數,主成分分析結果見表1。
4.3 適度投資水平的確定
對上市公司投資支出與市凈率以及主營業務收入增長率進行相關分析,市凈率、主營業務收入增長率均與投資支出顯著相關,由于主營業務收入增長率與投資支出的相關性更強,因此選用收入增長率作為成長性指標。通過上市公司投資規模與收入增長率的回歸分析,我們可以得到2006年上市公司的最佳投資需求函數為:
根據上述方程和公司前兩年的主營業務收入平均增長率,可以得到每個樣本公司當期的適度投資水平。
4.4 我國上市公司過度投資與公司績效的相關性分析
根據上市公司正常的投資需求函數,我們可以測算出上市公司最佳的投資水平,與其實際的投資額進行對比,我們可以判定該公司是否存在過度投資。通過對樣本的對比分析,我們測試出有131個樣本數據存在過度投資。這也就支持了假設H1。據此,本文就過度投資與公司投資績效的關聯性進行分析。
4.4.1 Logistic回歸模型設計
4.4.2 Logistic回歸檢驗
針對樣本進行Logistic回歸模型檢驗得到的模型統計量表。
(1)過度投資與衡量公司盈利能力的指標(ROE,EPS)之間負相關,與我們的假設H2―1相一致,說明過度投資將會導致公司績效下降。
(2)過度投資與上市公司規模(InTA)之間正相關,表明規模越大的上市公司,其過度投資的可能性越大,與研究假設H2―2相一致。
(3)過度投資與資產負債率(DR)之間正相關,與流動比率(LR)之間負相關。這表明過度投資的上市公司其長期償債能力及其短期償債能力均低于未過度投資的上市公司,與研究假設H2―3相一致。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認為:過度投資嚴重影響到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而且會對公司短期及長期的償債能力產生不利影響,規模大的上市公司尤為明顯,與我們的假設H2相符。
5 研究結論與啟示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宏觀經濟發展迅速。但從微觀層面來看,公司投資還存在盲目性、短期性,過于注重投資速度和規模。
本文借鑒西方最新投資研究成果,建立了一個實證模型,對中國上市公司的過度投資程度進行計量。通過實證研究發現,相當一部分中國上市公司確實存在過度投資行為,而且近年來有不斷加劇的傾向。
通過對我國滬市上市公司連續3年數據的研究后發現,我國上市公司過度投資行為會嚴重影響到公司業績,并使公司的償債能力存在隱患,需慎重對待。
另外,最佳投資模型的有效建立,可以幫助我們更加明確地分析上市公司是否存在過度投資行為,從而進行有效地監督,維護公司及社會公眾的切身利益,保證經濟的有序、穩定發展。
參考文獻
[1]唐雪松,周曉蘇,馬如靜.上市公司過度投資行為及其制約機制的實證研究[J].會計研究200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