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登鸛雀樓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摘要:詩歌,作為文學的最高表現形式,是一門藝術,一種美。詩歌翻譯,是創造美的藝術,除了語言轉換外,更注重傳遞原詩的意境和韻味。本文將以許淵沖先生提出的譯詩之“三美”標準以及辜正坤先生的詩歌鑒賞原則來評析許淵沖先生所譯之《登鸛雀樓》一詩,看譯詩是如何準確地再現原詩的內容與形式,生動地傳達原詩的韻味與意境的。
關鍵詞:三美;詩歌翻譯
一、
譯事難,譯詩更難。因為詩是文學最優美的表現形式,不僅具備一般的文學體裁特征,還兼備神韻和意境等特點。除了語言的轉換外,譯詩更重要的是傳遞原作的神韻與意境。中國傳統詩歌歷來講求格律,重押韻,講平仄,求對仗,用典故,字里行間以含蓄為美,以意境為上,忌直白。雖然傳統英語詩歌也講究格律,押韻,節奏,用典等,但終因兩種語言文化之間的巨大差異,使得漢語格律詩英譯尤為困難。一部分翻譯家嘗試著用散文詩譯中國傳統詩歌,但在傳達原詩神韻與意境方面卻不盡如人意,少了詩味。因此許多翻譯家主張“以詩譯詩,尤其要以格律詩譯格律詩”。在這些知難而進的中國翻譯家中,有一位就是有“書銷中外五十本,詩譯英法惟一人”之說的北京大學教授、著名翻譯理論家、實踐家許淵沖先生。他的“詩體譯詩”被著名學者錢鐘書稱為“戴著音韻和節奏的鐐銬跳舞,跳得靈活自如,令人驚奇”。許淵沖教授在《詩詞四十二首》英法文格律體譯本的序言中,首次提出詩詞翻譯的“三美”論:“譯詩不但要傳達原詩的意美,還要盡可能傳達它的音美和形美。”本文將運用“三美”理論來評析許淵沖先生所譯的《登鸛雀樓》一詩。
二、
《登鸛雀樓》是盛唐詩人王之渙的不朽之作。該詩為五言絕句,雄奇豪邁、氣勢磅礴、意境深遠。前兩句寫景,景中含情,抒發了詩人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無限熱愛和贊美;后兩句抒情,情中見理,表現了詩人不凡的胸襟與抱負以及無限進取與探索精神。短短二十字,有景,有情,有理。以下是《登鸛雀樓》原詩及許淵沖先生譯文。
登鸛雀樓On the Stork Tower
王之渙 Wang Zhihuan
白日依山盡,The sun beyond the mountain glows;
黃河入海流。The Yellow River seawards flows.
欲窮千里目,You can enjoy a grander sight;
更上一層樓。By climbing to a greater height.
原詩之義象美。義象美是指“詩歌字詞句或整首詩的意蘊、義理作用于大腦而產生的美感。”(辜正坤)原詩首句寫遙望一輪落日向著樓前一望無際、連綿起伏的群山西沉,慢慢消失在視野的盡頭。次句寫目送流經樓前下方的黃河奔騰咆哮,在遠處轉向,流歸大海。這兩句詩把上下、遠近、東西景物全都容進詩筆之下,畫面寬廣,意境深遠,組成了一幅宏偉壯麗的圖畫,創造了一種意境之美。后兩句寓情于景,揭示出“觀景,需登高才能望遠;而人生也只有站的高才能望得遠,看得全”的哲理。使讀者并不覺得它在說理,而理自在其中。
譯詩之意美。意美是譯出“原詩的意境和詩味之美。”(郭著章)許淵沖先生的譯詩完美再現了原詩所創造的意境美。用“ the sun, the mountain, the river and the sea”勾勒了一幅美麗畫卷,而 “beyond”和 “seawards”這兩個詞則直接點明了詩中幾個意象的空間位置關系,把“幾個畫面并置而產生相互對立但又相互補充的張力審美效果。”(辜正坤)這樣,便在審美主體的腦中產生意想不到的審美效果。譯詩后兩句以 “a grander sight”譯“千里目”,“ By climbing to a greater height”譯“更上一層樓”準確傳達出了原詩的哲理。“千里目”和“一層樓”實為寫虛,是在頭兩句實景的基礎上作者盡想象之能事,表現出一種高瞻遠矚的氣魄。許淵沖先生在深刻理解了原詩意義的基礎上采用了模糊翻譯法,這種翻譯卻更準確的傳達了原詩的意境與韻味。
原詩之音象美。音象美是指詩歌的聽覺形象,詩歌的音樂性,包括詩歌的節奏和韻式。漢語一個字一個音節,元音音節出現在輔音之后,再加上漢字的四個音調,便可奏出變化跳躍的音樂。由于漢字單音節的特點,詩人可以游刃有余地安排詩歌的節奏。例如,一首五言詩即五個音節,兩字為一頓,一行為三頓,結合漢字的平、上、去、入四聲的巧妙運用,會給整首詩帶來一種強烈的節奏感和音樂性。《登鸛雀樓》為五言絕句,每行五個音節,可劃分為三頓,即:白日-依山-盡0-/ 黃河-入海-流0-/ 欲窮-千里-目0-/ 更上- 一層-樓0-/ 而該詩的格律為:平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二者結合,構成了原詩的節奏美,使原詩讀起來鏗鏘有力。漢詩的押韻能增添音樂感,讓人讀起來瑯瑯上口。漢詩可押頭韻或尾韻。《登鸛雀樓》押尾韻,韻式為x a x a 押/ou/韻和/iu/韻。該韻為陽性音,讀音嘹亮、渾厚,雙唇發音時開口度比較大,使人感到一種強有力的聲音在耳畔回蕩,能營造出一種宏偉壯觀的景象。
譯詩之音美。音美是指“譯文可以借助譯語詩人喜見樂用的格律,選擇和原文音似的韻腳,還可以借助雙聲、疊韻、重復等方法來表達原文的音美”。(郭著章)英語詩以多音節為其音美的基礎。多音節詞有輕重音節之分,因此英語詩歌往往具有抑揚頓挫、回環往復的音樂感。英詩講究音步,兩個音節的輕重音節為抑揚格,重輕音節為揚抑格,運用恰當能產生如行云流水般的節奏感。在押韻方面,英詩也可押頭韻或尾韻。許淵沖先生認為,“在詩歌翻譯中,詩歌所裝載的信息總量是由語義和文體組成,而語義不過是低層次的信息,而文體(形式)比如音韻、節奏等才是高層次的信息,如果僅僅再現低層次的信息-語義,產生的譯文就不再是詩,而變成散文了。”譯詩為抑揚格四音步,韻式為aabb,一二句“glows”與“flows”元音相押,三四句“sight”與“height”元音與結尾輔音相押,讀起來嘹亮悅耳,瑯瑯上口。另外,第三行與第四行還運用了頭韻。頭韻是利用詞語音韻的修辭格。它是英語古體詩韻律的基本形式之一。它所產生的音韻效果可“增添文字的音樂感,便于朗讀、記憶。有時它還有強化語勢或使語句聽起來詼諧、俏皮等作用”。(盧炳群)第三行中的“grander”與第四行中的“greater”構成了頭韻,有效地增添了全詩的音樂感。
原詩之視象美。視象可分為內視象與外視象。內視象是“詩歌的具體內容借助審美主體的呈象能力而顯示為主體想象世界中看得見的具體物象”;外視象是“詩歌本身的外部形式如詩行排列、特殊的字、詞書寫形式等物象”。(辜正坤)為了實現詩歌的語意視象美即內視象美,原詩采用了以下幾種修辭手法:首先是對比手法。對比,是指“通過并立含義相反或不同的字、詞、短語甚至句子來比較、展示事物間的差異。”(盧炳群)因此,對比的主要特點是明快、強烈。原詩的對比有以下幾個方面:A.色彩對比:白日、青山、黃河,五光十色,絢爛繽紛,給人營造了一種強烈的色彩視覺之美。B. 動靜緩急對比:白日慢慢移動,一個“依”字,體現出其勢之緩;黃河之水,奔騰不息,一個“入”字,將其奔瀉千里之勢托出。景中有動,動中有靜,使人身臨其境,心情激蕩。C、虛實對比:在一二句寫實景的基礎上,又充分發揮想象,借景抒情,揭示人生真理。“白日”“高山”“黃河”描寫的是實景,“千里”“一層”,都是虛數,是詩人想象縱橫的空間。“欲窮”“更上”詞語中包含了多少希望,多少憧憬。其所望之高,所想之遠,虛實結合,寓意早已躍然紙上。其次是襯托手法:從形象上看,太陽之高,山之高,黃河之長,相互映襯;而前兩句所描寫白日、高山以及奔流不息的黃河,營造了一種高遠開闊的境界,為下文說理作了鋪墊,使作者自然而然就道出了“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這樣富有哲理的詩句。通過對比和襯托手法,讀者極易展開想象,腦海中仿佛出現了一幅具體而清晰的壯麗畫面。從詩歌的語形視象美即外視象美來看,原詩為五言絕句,對仗工整。這首詩,前一聯用的是正名對,所謂“正正相對”,語句極為工整,又厚重有力,就更顯示出所寫景象的壯觀雄偉,“白日”和“黃河”兩個名詞相對,“白”與“黃”兩個色彩相對,“依”與“入”兩個動詞相對;后一聯用的是流水對,“欲窮”與“更上”相對,“千里”與“一層”兩個數詞相對,“目”與“樓”兩個名詞相對。這就構成了原詩形式上的完美。
譯詩之形美。形美是“在詩句長短方面和對仗工整方面,盡量做到形似。”(郭著章)許淵沖先生認為,“譯詩除了傳達原詩內容之外,還要盡可能傳達原詩的形式和音韻。”因此,其譯作形式工整,韻律自然,很好地再現了原詩的形美。原詩為絕句,共四行;譯詩在建行上與原詩相同,也為四行。原詩為五言三頓,譯詩的詩行長度與原詩相仿,為8個音節,抑揚格四音步。原詩采用對仗形式,偶句押韻,行文工整流暢,譯文則采用對偶形式,兩兩相對,韻式為aabb。譯文以名詞對名詞,動詞對動詞,方位詞對方位詞(sun-yellow river,glows-flows,beyond -seawards,grander- greater, sight- height),及其工整協調。另外,譯詩中的sun(red)-mountain(green),river(yellow)-sea(blue)也從視角上構成了色彩對比之美;而moutain-river一靜一動,形成了強烈的動靜緩急對比之美;grander sight-greater height形成頭韻,加上押相同的尾韻,使人充分地感受到譯詩的形式之美和音韻之美,具有說服、激勵、感染讀者,引起共鳴的作用。
三、
詩歌,作為文學最高表現形式,是一門藝術,一種美;詩歌翻譯,是藝術的再創造和美的再現過程;而詩歌賞析,是審美主體根據某種審美鑒賞標準做出的審美價值判斷。許淵沖先生針對詩歌翻譯所提出的 “三美”原則現在已經成為譯詩優劣的鑒賞標準。理想的譯詩,“第一,應當自己也是詩;第二,應傳原詩的情緒;第三,應傳原詩的內容;第四,應取原詩的形式。”(成仿吾)許淵沖先生堅持以詩譯詩,按照“意美”、“音美”、“形美”標準英譯中國傳統詩歌,其所譯《登鸛雀樓》一詩不僅在內容與形式上準確地再現了原詩,而且生動地傳達了原詩所創造的意境和詩韻,讓讀者切身地感受到詩歌的獨特魅力與美。
參考文獻:
[1]成仿吾.論譯詩[A].翻譯研究論文集[C].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84
[2]辜正坤.中西詩比較鑒賞與翻譯理論[M]. 清華大學出版社,2003
[3]郭著章.翻譯名家研究[M].湖北教育出版社,2005.
《登鸛雀樓》流傳千古的名句是“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此句的意思是:如果要想遍覽千里風景,那就請再登上一層高樓。常常被引用,借以表達積極探索和無限進取的人生態度。
此詩是唐代詩人王之渙僅存的六首絕句之一。一說,作者王之渙早年及第,曾任過冀州衡水(今河北衡水)縣的主薄,不久因遭人誣陷而罷官,不到三十歲的王之渙從此過上了訪友漫游的生活。寫這首詩的時候,王之渙只有三十五歲。
(來源:文章屋網 )
一、輕松音樂帶來童趣教學
小學低年級的語文課堂要充滿童趣就要依靠輕松的音樂元素的滲透。音樂是帶給人無限享受、無限聯想、無限思維的重要手段,語文課堂上滲透一些音樂內容能夠讓文學內容有聲有色,同時也能夠調節課堂氣氛,給學生輕松的感受,讓學生回歸童真童趣,更加積極地學習語文知識。一方面,教師可以利用配樂朗誦來讓學生感受到文本的童趣。例如,朗誦蘇教版二年級上冊《登鸛雀樓》的過程中配合古典音樂,能夠更好地讓學生感受到古詩詞的韻律美。雖然學生年齡小,但是他們一定更喜歡這樣的朗讀方式,能夠感受到語音的美,進而愛上詩詞朗誦。另一方面,教師可以利用音樂來讓學生完成一些課堂的趣味活動,鞏固所學,活躍氣氛。例如,教學《登鸛雀樓》的過程中,教師可以教學生來唱《登鸛雀樓》這首歌,學生們隨著音樂來共同歌唱,音樂那超強的形象性和感染力會產生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隨意繪畫帶來童趣教學
正所謂:藝術是相通的。文學、音樂、繪畫都可以融合在小學語文低年級的課堂上,借助繪畫學生的童真有了畫筆作為傾瀉場地,繪畫也是表現兒童對語文課文理解的內涵,可以說繪畫是師生雙方溝通了解的重要途徑,是教學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全面理解的有效方法。一方面,教師可以在閱讀教學過程中適當插入繪畫的行為。低年級的小學生因為年齡的原因特別喜歡用彩筆畫畫,教師要給他們一定的時間去畫、去感受。例如,在教學《登鸛雀樓》這首古詩時,教師引領學生理解詩詞內容之后,為了更好地鞏固所學,教師可以讓小學生發揮想象,想一想詩人“更上一層樓”會看到哪些景象?根據詩意,展開合理想象,把想象中的景物畫下來。兒童的思S一下子就打開了,展開豐富的想象,有的繪畫了江水的美景,有的還繪畫了遠處的山水,有的甚至還畫出了詩人夢里的故鄉,這些都可以讓小學生講一講為什么這么畫,然后給予其鼓勵,反復讓學生理解詩人的思想。另一方面,教師可以在教學過程中直接引入畫面。小學低年級的學生對直觀的東西理解起來更為方便,因此教師要抓住這一特點,在教學過程中隨時引入圖畫的內容,讓學生有直觀的感受。例如,在教學《登鸛雀樓》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在每句詩詞后面都配上圖畫,讓學生感受詩詞的內涵;還可以展示鸛雀樓的圖片,讓學生有更為直觀的感受,滿足兒童的心理需求。以解析繪畫的方式,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學生在觀賞圖畫的同時也可以加深對知識的印象,進而達到語文教學的目的。
三、和諧表演帶來童趣教學
小學生活潑好動,善于表現自己,在傳統課堂上教師要求低年級的學生長時間地坐下來認真聽講,學生感覺疲勞無法遵守紀律要求,教師反反復復地強調紀律也是疲勞不堪,最后整體的教學效果不是很理想。這樣的情況下可以通過表演的形式來完成教學,讓課堂充滿童趣、充滿樂趣、充滿興趣。首先,教師要合理分組,讓學生在小組中有獨立表演的空間,然后到集體面前進行表演。合作過程中由于學生年齡較小,教師要深入各組進行相應的指導,讓學生滿懷熱情順利地完成表演任務。其次,教師要豐富表演的形式。小學低年級語文教學過程中有很多可以表演的方式方法。例如,課本劇、朗誦比賽、對話表演等都可以。在教學蘇教版《登鸛雀樓》的過程中,教師可以讓學生自己制作道具,展示出古代詩人的形象,設計前后臺詞,展示出詩人登上鸛雀樓,看到美景后脫口而出詩詞的場景。通過表演,學生有了分配多余精力的渠道,還更好地體會到了詩人完成創作時的內心感受。
綜上所述,學生是單純可愛的,童心是晶瑩剔透的,小學低年級的語文在語文課堂教學中開展童趣教學設計更為貼近學生的心靈,能夠讓童心與文本和諧統一。要做到這種和諧統一就要利用輕松的音樂教學、隨意的繪畫活動以及和諧的表演活動,通過唱、畫、演、說,讓學生興致盎然,最終確保充滿童真、童趣的課堂能使學習變得輕松愉快,能使學生保持強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更為主動地投入語文學習活動之中。
參考文獻:
[1]汪小衛.淺談情趣教學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J].中國校外教育(下旬刊), 2016(9).
對于這一問題,我們姑且不談,先來看看“白日”當作何解釋。湘教版二年級語文下冊《教師用書》,將“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兩句解釋為:登上鸛雀樓舉目遠眺,看見太陽依著群山落下去了,黃河之水正滾滾流向大海。很明顯,詩中的“白日”被解釋成了“夕陽”“落日”。筆者認為,這種解釋值得商榷,其理由如下。
一、解釋為“落日”,與景觀的地理方位不合
北宋沈括《夢溪筆談》卷十五中記載:“河中府鸛雀樓,三層,前瞻中條,下瞰大河。”中條即中條山,在山西永濟西南,山狹而長,東太行,西華岳,此山居中,故名中條。大河就是黃河,而流經永濟的黃河,其西岸是渭河平原,東岸毗鄰中條山脈。沈括所記,不僅標明了鸛雀樓的地理位置,而且點明了景觀之所在。試想,如果將“依山白日”解釋為“落日”,那么太陽西沉時,“依著的群山”就只能是中條山脈。可鸛雀樓之西隅并非中條山脈,而是渭河平原。顯然,釋為“落日”,這與鸛雀樓的地理方位不合,與“太陽東升西落”的自然規律不符。且“前瞻”“下瞰”當為登臨、題詠之首選,與王之渙的詩風也吻合。因此,牽起詩人思緒的“依山白日”,只能是前瞻時東岸中條山上初升的太陽,而絕非日薄西岸時渭河平原的夕陽。
二、解釋為“落日”,一為“白日”的顏色所惑,二為“盡”的字義所累
毋庸置疑,我們不能以顏色的紅白來論太陽是“朝陽”還是“夕陽”。因為“朝陽”并非一定是紅色,“夕陽”也不一定就是白色的。春冬時節,特別是前一天下了大雨,朝陽多呈白色,抑或先一天傍晚下了滂沱大雨的夏天,朝陽也多呈白色。而夏秋之時,晚霞布天,夕陽不也是呈紅色的嗎?
“白日依山盡”的“盡”字既可理解為夕陽西沉,也可理解為朝陽依著群山冉冉涌出之勢已盡,欲騰空而起。筆者認為,詩人捕捉的應是白日噴薄而出的動態瞬間,開啟白日升起、明徹天地的壯闊境界,因而詩中點明的“白日”,恰是準確地描繪了旭日升騰的奪目亮光。日出是宇宙中最美的動畫,正是這蒸蒸日上的動態之感,使詩人內心深處受到了極大震撼,才觸發他更上層樓、目擊千里的念想,進而吟唱出“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的千古佳句。
一、在鮮活的課例中,走近古詩學習中真實的兒童
《登鸛雀樓》是一首五言絕句,出自蘇教版國標本二年級上冊語文教材,唐代詩人王之渙在詩中為我們描述了其登上鸛雀樓舉目遠眺,所見之景、所思之情、所悟之理,詩中之景壯闊而雄渾,詩中之情濃郁而深厚,詩中之理樸素而深刻。詩人在高度概括與充分提取之中,在簡約素描與深度凝眸之中,把萬里河山、生活哲理與人生哲思,濃縮在這短短的二十個字中,影響長遠。
作為一名二年級的學生會怎樣來學習這首獨步千古的《登鸛雀樓》呢?帶著一份好奇,也帶著這個目的,筆者走進了區里的一次視導活動,走進了二年級一位老師的課堂,也走近了自己很快確定的觀察對象――小偉同學。在整首古詩的學習中,小偉盡管很努力地去跟上老師的節奏,也很是專注,但從那疑惑的眼神里、從那撅起的嘴巴中,筆者讀到了偶爾的力不從心,甚至有時還在迷糊――不知所以、手足無措。
鏡頭一:“哎,什么是節奏呢?”
當老師聲情并茂地為孩子們范讀了一遍之后,有孩子非常清晰地從老師的朗讀之中聽出了一種韻律之美、節奏之美,于是老師就請大家畫一畫節奏,其實就是畫一畫古詩的停頓之處。看看我們的小偉同學不斷地咂嘴,眼神中潛藏著那份無助,同時又寫滿困惑:“哎,什么是節奏呢?”加之有一位老師看似溫柔卻又目光炯炯地看著他,似乎更加地不自在。盡管老師強調的用“//”來畫,但這個孩子依然無所適從。
眼看快要結束了,筆者就在他書上第一句詩“白日依山盡”句中加了“//”,他豁然開朗,依葫畫瓢,很快完成,因為小偉憑著語感就知道――整首古詩的節奏都是一樣的。看得出來,小偉長長地舒了一口氣,古詩的學習也頓時顯得輕松了許多。他甚至還偷偷地斜瞄了筆者一眼,眉頭舒展了,眼神也有光彩了!
試想一下:如果老師在提出“畫一畫節奏”這一要求中,以板書的古詩為例,再在第一句詩上畫上“節奏”,這個孩子的學習應該會更加順暢一些、也會更加輕松一點,當然這樣的學習也會更加實在一些。孩子應該不會再疑惑:哎,什么是節奏呢?我該怎樣畫節奏呢?其實,不就是那短短的兩根斜線嗎?盡管其背后的意蘊很多也很深!
其實,我們完全可以讓孩子們在學習古詩時簡單一些,再簡單一些,就如上述環節的設計,老師可以根據學生的朗讀自行標識“//”。學生既然已經能夠清晰而準確地朗讀古詩,那古詩的節奏就已經明了。再說,畫“//”的最終目的是什么呢?不就是輔助孩子們能夠更清晰地、更有韻律地去朗讀古詩、吟誦古詩嗎?畫“//”僅僅是個形式而已,完全不必讓我們的小偉們那么糾結,那么煎熬!
何況,隨著年級的增加,孩子們所閱讀的古詩篇幅會越來越長,朗讀的難度會越來越大,如果不依靠良好的語感以及對古詩真正的理解,想要把古詩讀得有滋有味,那是很不容易的,絕不是一個個小小的“//”能夠解決的。古詩的節奏不是畫出來的,而是讀出來的。
鏡頭二:“唉,這句詩的意思究竟是什么呢?”
當老師在和同學們在一定范圍的討論之后,老師在投影中接二連三地出示了一些重點詞語的意思,如“白日:傍晚的太陽”、“依:挨著、靠著”、“盡:完”、“入海流:(黃河)最終流入大海”等等。
緊接著,老師讓孩子們說說“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的意思。小偉雖然在聚精會神地看,似乎也在凝神專注地聽,但他仍然不能說出這兩句詩的意思。他只是在默默地看著,靜靜地聽著。讓他把這些孤伶伶的意思重新組合成一句完整的話,并以此來表達詩句的意思,對他來說顯然有點不知從何入手。
當老師讓同桌之間互相講一講時,小偉終于在課堂上第一次得到釋放和舒展,盡管他和同桌之間并沒有實質性的交流,盡管他說得支離破碎、斷斷續續,但至少他擁有了表達的權力,擁有了表達的時空,更擁有了表達的聽眾,只可惜“這句詩的意思究竟是什么”,小偉始終沒有弄明白,也就談不上用自己的話來說說詩句的意思了!
古語云:“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細細品味這句話,話中除了強調古詩學習的重要性之外,還強調了一種重要的古詩學習方式――“熟讀”!因為讀著讀著,古詩中的韻律之美力透紙背;讀著讀著,古詩中的萬千姿勢躍然紙上;讀著讀著,古詩中的壯志豪情與人文關懷、生活哲思與人生哲理,定會呼之欲出、傾泄而下。既然如此,“這句詩的意思究竟是什么呢?”就顯得不那么迫切與重要了!
還有,古詩有其“可意會而不可言傳”之特質,一定要說出其每句詩的意思,莫說對于一位二年級的兒童,就是對于一位成人而言,未必能夠說得很是周詳、很是完備,再加之那么多詞語解釋的束縛與綁架,結果即使是語言表達出色的孩子,也只能是簡單地把詞語意思加以連接,其生硬與枯澀,可想而知!為說而說,不僅無助于兒童對古詩的理解,而且破壞了古詩的意境與美感!
既然如此,我們再來看一看、想一想小偉的困惑,就情有可原了!換一個師生交流的環境,我和小偉一起來到了閱覽室,再換一個師生交流的話題,會如何呢?
“小偉,你先把詩的前兩句讀給我聽聽,好嗎?”“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河流。”擲地有聲啊!可能小偉在學習之前就已經會讀、會背了。“讀著這兩句詩,你仿佛看到了什么?”“落日、山、黃河!”“不錯啊!再仔細看一看,怎樣的落日、群山和黃河呢?”“一輪鮮紅的落日、連綿起伏的群山和波濤洶涌的黃河!”“形容得不錯!那詩人站在哪里啊?”“鸛雀樓上!”“假如你就是作者,你能按一定的順序來說說自己所看到的景象嗎?”“讓我想一想!”“我登上了鸛雀樓,遠遠望去,在連綿起伏的群山背后有一輪鮮紅的落日,(漸漸下沉)。再看看近處的黃河,正波濤洶涌地向大海流去!(好壯觀啊!)”“你能把自己剛才所看到的景象寫在這兩句詩的旁邊嗎?”“好的!”我示意小偉坐下來慢慢寫……聽著那沙沙的聲音,我相信小偉一定已經真正理解詩的意思了;看著小偉帶著語文書離開閱覽室的身影時,我更相信《登鸛雀樓》所描繪的畫面一定已經深深地印記在他的腦海里、存在他心田上。
鏡頭三:“老師,你為什么推薦我們讀這兩首詩?”
《登鸛雀樓》學完了,作為拓展的部分,老師又推薦了王之渙的《宴詞》和《送別》,并帶著孩子們進行了朗讀。
王之渙的《宴詞》全詩為:“長堤春水綠悠悠,畎入漳河一道流。莫聽聲聲催去棹,桃溪淺處不勝舟。”而《送別》全詩為:“楊柳東風樹,青青夾御河。近來攀折苦,應為別離多。”
雖同為王之渙的經典之作,但這兩首詩的影響力卻遠不及《登鸛雀樓》,其遣詞用語的通俗程度更是不可同日而喻。當老師帶著孩子們在朗讀的時候,小偉也在盡力地朗讀,但他的聲音里卻是蒼白一片,因為“畎”,他肯定不認識;“棹”(就是船)的意思,他肯定不理解;這兩首詩對他而言,只是個文字的堆砌與組合。同時,他的眼睛里沒有學習的光芒,因為這份離愁思緒,沒有生活的經歷與閱歷,是絕不會有觸動的,寓愁于景,他肯定暫時也是不會知曉的。他的疑問和我一樣:“老師,你為什么推薦我們讀這兩首離我們這么遙遠的詩?僅僅因為詩的作者是王之渙嗎?”
當下的古詩學習尾聲部分,“推薦相關的古詩”似乎已經成為了“保留曲目”,細細梳理,推薦同一位詩人的其他作品,已經成為大多數老師的選擇!但這樣的推薦總是存在著這樣或那樣的美中不足。因為除了詩仙、詩圣等有著大量經典的流傳詩作之外,總有一些詩人真正耳熟能詳之作也許就一、兩首,譬如這位王之渙,在筆者查閱的由上海辭書出版社出版的《唐詩鑒賞辭典》中,也只登錄了三首,除了《登鸛雀樓》之外,就是《涼州詞》、《晏詞》,《涼州詞》可能孩子們早已經爛熟于胸,《晏詞》中散發的這種耐人玩味的“離愁別緒”離孩子們實在太遠,不是孩子們跳一跳就能夠得著的,因此這樣的推薦自然無法激起兒童的興趣。
其實,我們完全可以沿著同一種古詩的風格來推薦。這樣推薦的視域要寬泛得多,能夠推薦、值得推薦的古詩也會廣泛得多。就如和這首《登鸛雀樓》風格差不多的,我們完全可以推薦《江上漁者》《蜂》《尋隱者不遇》《墨梅》《題西林壁》《江南春》《塞下曲》等等,這些古詩傳承久遠,朗朗上口,語言樸素,哲思深刻,影響深遠!
二、在立體的語文里,引領古詩學習中真實的兒童
語文的立體化和豐富性,是由其母語地位所決定的,不可更改,也不能動搖。因此,對于兒童語文知識的學習、語文能力的形成、語文素養的提升來說,“教材只是個例子”,老師本人對語文的理解、對教材的解讀、對學習的建構,才是用好這個“例子”的關鍵之所在。
1.利用自身素養教古詩
課堂上孩子學習語文、學習古詩的方式、方法固然有許多,聽、說、讀、寫似乎亙古不變。這其中,我們似乎忽視了一個重要的存在――語文教師本身。在語文學習活動中,教師就應該是語文。他用自己散發著濃濃語文味的示范與引領帶著孩子們學語文,孩子們應在語文老師的耳濡目染中學語文。不要小看你在黑板上輕輕畫下的“//”,也不要小看你在孩子面前聲情并茂地朗讀古詩,其實,給予兒童的是學習路徑,兒童獲得的是學習方法,提高的是其學習效率,錘煉的是其學習品質。正因如此,我們會透過如下一些現象看到其深層的原因:一位朗讀字正腔圓的語文老師,他所帶學生的朗讀也定會是擲地有聲;一位幽默有趣的語文老師,他所帶學生的表達也會是妙語連珠;一位字跡雋秀的老師,他所帶學生的書寫也會是橫撇豎捺、字字講究;一位言語嚴謹的老師,他所帶學生的口語表達也會是滴水不漏;一位妙筆生花的老師,他所帶學生的作文也會是下筆千言;……因為,語文老師全身所散發的語文味道、全身所表現的語文素養,無論如何也不會遮擋住的?古詩學習不也如此嗎?當你用那一唱三嘆的朗讀來表現古詩時,當你用那古色古香的隸書來呈現古詩時,當你用那古典妙曼的旋律來演繹古詩時……作為一位語文老師,你不就是一首耐人尋味的古詩嗎?
2.從畫面出發理解古詩
古語曰:“古詩,可意會而不可言傳!”這樣的論斷是符合語文、尤其是古詩的特征的。古詩的意思尚且如此,更不要說那具體字、詞的意思了。再說,即使個別的字、詞的意思已經清楚,能說成一句非常連貫、通順、準確、完整的話,那樣的學習又要經歷一個過程。所有的古詩寫作是由詩人從所見、所想到所感、所悟,再到形成文字、化作古詩。因此,從古詩所勾勒的畫面出發,充分運用插圖激發想象,說說透過詩句仿佛看到的畫面,說說透過詩句宛如置身的境界,這既是理解詩句的最佳路徑,也是孩子們表達的最佳路徑,更應是理解詩中字詞的最佳路徑。因為在豐富的畫面中,孕育著無窮無盡的文字,也孕育著兒童學習語言、理解語言、運用語言的無限可能!試問:有誰還記得小時候,所學的某一首古詩中具體字的意思?但古詩所勾勒的那幅畫面、那種場景,你一定會在某個特定的時刻想起,來豐盈和深化你的感受與理解!因此,從畫面到文字,再從文字到畫面,不僅是古詩創作的規律,也是兒童學習古詩的規律,更應是老師古詩教學的規律!
3.拓展應有邊際
曾幾何時,語文變成了一個大大的染缸,誰從中任意地蘸上一筆,似乎都可以畫出一道絢麗的彩虹。曾幾何時,語文又變成了一個大大的籮筐,作為老師的我們,什么都可以往里裝,其厚重的程度可見一斑!而“拓展”部分好似就是那道道彩虹與筐筐寶貝最佳的呈現方式。推薦作者的生平,推薦相關的成語,推薦其他的作品,推薦類似的文章等等,一應俱全,包羅萬象!我們語文,總不能為推薦而推薦、為拓展而拓展、為吟誦而吟誦,讀著對孩子而言那么陌生的古詩,孩子們除了讀一遍還有什么呢?什么也沒有!畢竟兒童的語文學習過程絕不是那拓展一點就可以鋪平的,兒童的語文素養并不是那一點拓展可以形成的,如果真是那樣,我們的語文課堂根本沒有存在的意義、我們的學校學習根本沒有存在的價值,因為這一切都可以通過課外的途徑來實現,比如網絡與視頻。因此,語文課堂的拓展,務必求適切、有邊際,黑板上的“語文角”,更應如此。在拓展的視域里,可以是關于文本語言的舉一反三,可以是文本中那么特別的言語形式,可以是關于作者的簡要介紹,可以是關于作品的精當概括,還可以是一類風格的古詩等等,當然我們也可以拓展一些童詩、童謠、兒歌、謎語等等。其實,拓展的邊際就在不同的年級、不同的兒童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