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部丰满熟女富婆视频,托着奶头喂男人吃奶,厨房挺进朋友人妻,成 人 免费 黄 色 网站无毒下载

首頁 > 文章中心 > 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

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范文第1篇

關鍵詞: 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 爭議問題 綜述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故國神游,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人生如夢,一樽還酹江月?!?/p>

“坡仙”這篇傳世九百余年的佳作《念奴嬌·赤壁懷古》,曠達中暗蘊悲郁,豪放中飽含蒼涼,著實稱得上膾炙人口、千古絕唱。自其問世以來,人們圍繞這首詞所發生的爭執可以說綿延不絕、熱鬧非凡。本文試對其中的“故壘”所在、“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小喬初嫁“了”、“羽扇綸巾”所指等爭議問題研究情況,作簡要綜述。

一、“故壘”

歷來注釋家對“故壘”所指何處都未言明,僅解釋為:“舊時營壘”。朱東潤主編的《中國歷代文學作品選》亦如是。而張裕庚《“大江東去”和“曉風殘月”》則說得頗為具體,即“當年周瑜建功立業的地方,如今只剩下廢舊的營壘”。除此之外,還有兩種說法,即“黃州城”和“黃州附近的邾城即女王城遺址”。童勉之《關于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幾個問題質疑》便認為只有“曾發生過激烈戰爭的邾城故址,才同后面的‘周郎赤壁’配得上”。

潘良熾和劉孔伏《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詞中的幾個問題》認為這三種說法都不成立。理由是北宋以后才建黃州城,而且從方位上來看,赤壁位于黃州西北方,而不是西邊。至于女王城遺址,赤壁位于其西南方,亦不是西邊,且相距十余里。認為蘇軾在東坡構思創作這首詞,并由《東坡八首詩》序及其第一首詩知,“東坡原來是‘故營地’,蘇軾把它稱為‘廢壘’。因此,毫無疑義,‘故壘’確實是指東坡。”

饒曉明在《坡《念奴嬌·赤壁懷古》探疑》中對潘、劉兩位先生對方位的精確要求不以為然,覺得不論是“西北”,還是“西南”,都沒有離開“西邊”這個大方向,并提出一個更綜合的說法,即“‘故壘’既應泛指‘邾城’(或稱‘女王城’、‘西陽城’),又應具體指‘黃州府治’連帶城東東坡躬耕地”。

二、“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

人們對于“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一句,大致有兩種看法。第一種認為蘇軾誤把黃州赤壁當成了赤壁之戰發生地。如《辭?!?979年版“赤壁”條釋云:“宋時蘇軾游湖北黃岡赤鼻磯,作有前、后《赤壁賦》和《念奴嬌·赤壁懷古》一詞,誤以為赤壁之戰處?!迸肆紵牒蛣⒖追摹短K軾《念奴嬌·赤壁懷古》詞中的幾個問題》認為蘇軾不識周郎赤壁,“僅是人云亦云而已”。雖然他貴為文豪,學識淵博,但也并非無所不知。不知道“周郎赤壁”,絲毫不影響他的光輝形象。

第二種認為蘇軾并沒有搞錯。如朱彧《萍洲可談》“坡非不知自有赤壁,故言‘人道是’者,以明俗記爾”。同意朱氏此看法的人占多數,只不過有的人以為作者用“人道是”“賣弄狡獪,巧設疑詞”,有的人覺得“人道是”用得巧妙,因為這樣既可借地“懷古”,又不會犯歷史常識的錯誤。比如王燦和劉鳴《談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中的“赤壁”》就認為蘇軾采用了“借地發揮”的手法,即把黃岡赤壁作為懷古撫今的工具,“既不是‘誤用’,也不屬‘錯用’”。

蘇軾《與范子豐書》云:“黃州少西,山麓斗入江中,石室如丹,傳云曹公敗所,所謂赤壁者。或曰非也?!边@段話明白地告訴我們,蘇軾顯然知道所謂的黃州赤壁是否就是曹操兵敗所在存在爭議,只不過他未加考證而已。筆者認為,說到底,文學創作和編撰史書、地志不是一回事,即便蘇軾不知道“周郎赤壁”,即便蘇軾錯用又何妨?清代的朱日浚曾作《赤壁懷古》詩,其中就言道:“赤壁何須問何處,東坡本是借山川?!蓖阒凇蛾P于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幾個問題質疑》里說道:“東坡不過是‘借山川’來抒懷罷了,周郎赤壁到底在不在黃州,無關緊要?!?/p>

三、小喬初嫁“了”

“小喬初嫁了”的“了”字屬上還是屬下?是否勘誤?人們眾說紛紜。周汝昌在為孫正剛《詞學新解》所作序中,從“念奴嬌”這一詞牌的“正格”角度考慮,視將“了”字放在上句為笑談,認為應屬下,即讀為“了雄姿英發”,并將“了”釋為“全然”。童勉之《關于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幾個問題質疑》提出如果把“了”意為“全然”,就把它當作表范圍的副詞,問題在于副詞“了”不能修飾以名詞為中心詞的偏正詞組,所以“了雄姿”壓根就講不通。但王木《《念奴嬌·赤壁懷古》中的誤斷》卻舉出了一例,和“了雄姿英發”一模一樣,即段宏章《洞仙歌》的首句:“一庭晴雪,了東風孤注?!睂τ诤椭苋瓴愃频目捶ǎ宕ぴ~善曲的萬樹早在他編著的《詞律》中就曾批評過:“更謂‘小喬’句,必宜四字,截‘了’字屬下句乃合,則宋人此處用上五下四者尤多,不可枚舉,豈可謂之不合乎?”

先著、程洪《詞潔輯評》認為:“‘了’字上下皆不屬,應是湊字?!奔础傲恕睕]什么意義,蘇軾湊個“了”字是為了滿足詞格的要求。王季思《從兩首蘇詞看蘇軾的婚姻觀》認為“了”字屬上,是語氣詞,表示完成時態,即“小喬初嫁了”意謂周瑜娶了小喬,擁有了美滿的婚姻。王崇明《淺談詞的文句、樂句——以《念奴嬌.赤壁懷古》中“了”字為例》認為不論“湊字”抑或“語氣詞”,“了”字都不表達實際的意義,并“以為這大概是最為合理的解釋”。

對“了”字的句讀問題之所以會眾說紛紜,王崇明認為是由于樂譜的喪失,人們只能依詞譜的詞格來判定造成的。加以詞格的不確定,有正格與別格的區別,而且人們的理解也會出現偏差,爭議就在所難免。毛先舒說東坡《念奴嬌》云:“‘小喬初嫁了’,論調則‘了’字當屬下句,論意則‘了’字當屬上句?!贝艘庖姳容^折中,故能為大多數人所接受。

對于“了”字的勘誤問題,人們有爭議。認為其有誤的,以為當為“與”字或“正”字。清人王闿運《湘綺樓評詞》認為:“‘與’舊作‘了’,‘嫁了’是嫁與他人也,故改之?!奔础靶坛跫夼c,雄姿英發”。對此觀點,近人鄭文焯笑謂“此正是湘綺不解詞格之證,即以音調言,亦啞鳳也”。施蟄存也認為王闿運“好妄改字,全不解宋人語”。郭沫若在《讀詩札記四則·大江東去》中深為稱許:“‘了’字,王闿運校改為‘與’字,至確。二字草書,形極相近?!?/p>

至于認為“了”字當為“正”字的,主要有洪靜淵、葉圣陶和謝世魁等人。洪靜淵的《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小議》認為后人錯寫和誤植“正”字為“了”字。即應為“小喬初嫁,正雄姿英發”。葉圣陶先生贊同此看法,覺得用“正”字,“句式與文意俱順適”。謝世魁在《《念奴嬌·赤壁懷古》中“了”字質疑》中認為“了”字可能為“正”字誤,且屬于筆下誤。而王木《《念奴嬌·赤壁懷古》中的誤斷》則認為不管從音、形、義哪個方面講,“正”字誤為“了”字都是不可能的。洪靜淵所采用的《坡全集》為明代天啟壬戌版梅慶生注本,而現存最早的蘇詞注本是南宋傅干《注坡詞》,最早的蘇詞刻本是元代云間本《東坡樂府》,在這兩個本子中,該句均為“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且此二本顯然都早于洪氏所采用的版本。童勉之在《關于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幾個問題質疑》中認為明代梅本《坡全集》中的“了”字作“正”字是“明人妄加改篡的,不足為據”。

四、“羽扇綸巾”

“羽扇綸巾”所指為何人?這是一個爭論不休的問題。有的說是指周公瑾,比如精通中國古典文學、擅長詞學的俞平伯;有的則認為指諸葛亮,比如師從況周頤、朱祖媒且深得二人賞識的劉永濟。主張前者的主要著眼于蘇軾這首詞專詠周瑜。如彭秀模、吳廣平《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辨析》認為蘇軾既然寫“周郎赤壁”,“則人物一人而已,似不可橫生枝節”。趙吉生《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探幽》認為詞的下闋從“遙想”到“煙滅”呈現的是一幅完整的畫面,“公瑾”便是這幅畫的中心形象,“不容橫生枝節,又岔出一個諸葛亮來”。

主張“羽扇綸巾”指諸葛亮的重在強調“羽扇綸巾”的歷史演變和詞的寫作藝術?!坝鹕染]巾”作為一種服飾習俗,在東漢時興起,雖然一開始并非諸葛亮專用,但當他穿戴使用之后,漸為其專有,成為后世文人雅士效仿的對象。從創作角度看,前面寫“小喬初嫁”,意在借小喬來烘托周瑜的風華正茂,此處寫“羽扇綸巾”,意在借諸葛亮來彰顯周瑜的膽識韜略。李蒼如《《念奴嬌·赤壁懷古》管見》認為“羽扇綸巾談笑間”前省略了介詞“與”,“羽扇綸巾”一句采用陪襯和烘托的手法,藝術效果深沉含蓄、耐人尋味。潘良熾、劉孔伏《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詞中的幾個問題》認為周瑜只有與諸葛亮在談笑間退敵取勝,才能映襯出他的風雅閑散、舉重若輕。筆者認為有了諸葛亮這么一個配角,周公瑾這個主角的形象才愈發顯得流光溢彩、氣概非凡。

參考文獻:

[1]童勉之.關于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幾個問題質疑[J].文學評論,1983(6).

[2]潘良熾,劉孔伏.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詞中的幾個問題[J].達縣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1).

[3]饒曉明.坡《念奴嬌.赤壁懷古》探疑[J].作家,2011(10).

[4]王燦,劉鳴.談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中的“赤壁”[J].許昌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1988(4).

[5]王木.《念奴嬌.赤壁懷古》中的誤斷[J].樂山師專學報,1988(2).

[6]謝世魁.《念奴嬌.赤壁懷古》中“了”字質疑[J].黃淮學刊(社會科學版),1994(2).

[7]王崇明.淺談詞的文句、樂句——以《念奴嬌.赤壁懷古》中“了”字為例[J].教育,2012(2).

[8]彭秀模,吳廣平.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辨析[J].吉首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84(1).

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范文第2篇

關鍵詞:知人論世;念奴嬌?赤壁懷古

孟子謂萬章曰:“以友天下之善士為未足,又尚論古之人。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也,是尚友也?!保ā睹献?萬章下》)其中“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也,是尚友也。”是針對結交朋友而提出的,而“頌其詩,讀其書”也應該“知其人”、“論其世”,即“知人論世”,被后世普遍接受與運用后,成為文學批評的一個基本原則和主要方法。

“知人論世”包含“知其人”與“論其世”兩個方面。“知其人”,就是要了解作者的生平事跡、生活際遇、思想情感和審美傾向;“論其世”,就是要研究作者所處時代的生活風貌、歷史事件和寫作背景等等。

中學教材中所選取的古詩文的作者與寫作的時代對中學生來說是相當陌生的,因此要運用合適的方法引導學生進行文學鑒賞,而“知人論世”是解決這一問題的比較恰當的方法。蘇軾的詞《念奴嬌?赤壁懷古》寫于宋代,當時社會情況復雜,作者生平事跡也較復雜,而且詞中還涉及到三國時期的人物和社會狀況,因此人物和社會背景更為復雜,所以在文學鑒賞教學中就要運用“知人論世”這一中國古代文學批評理論。

一、“知其人”在《念奴嬌?赤壁懷古》教學中的應用

對《念奴嬌?赤壁懷古》進行文學鑒賞時,涉及到三個人物,“我”,“公瑾”,“小喬”因此要做到知這三個人物。

1、知“我”

在西方文藝理論中,“我”與作者是不同的,但這不是此篇文章的寫作目的,亦不是高中文學鑒賞的教學目標,因此不再贅述兩者的區別,此處僅把“我”看作是作者。

《念奴嬌?赤壁懷古》寫于公元1082年(宋神宗元豐五年),當時蘇軾謫居黃州,時年四十七歲,因“烏臺詩案”被貶已兩年余。蘇軾由于詩文諷喻新法,為新派官僚羅織論罪而被貶,心中有無盡的憂愁無從述說,于是四處游山玩水以放松情緒。正巧來到黃州城外的赤壁(鼻)磯游覽,寫下此詞。經過“烏臺詩案”后,作者的生活和思想發生了巨大轉折,文學創作進入全盛時期,成就斐然,而且創作個性更加成熟,反映現實的同時表現得更加灑脫、更加曠達,“一尊還酹江月”。

此詩是豪放詞。從總的方面來看,這首詞氣象磅礴,格調雄渾,境界宏大,卻也襯以婉約之句,英俊將軍與國色美人相映生輝,慷慨豪情與灑脫曠達的思緒相互交替,莊中含諧,直中有曲。這首詞塑造了一位英氣勃發的儒雅將軍,透露了作者有志報國、壯懷難酬的感慨,對用詞表現社會題材產生了重大影響。

2、知“公瑾”

“公瑾”,即周瑜,三國時期吳國人。若論相貌,《三國志》記載他“長壯有姿貌”,想來外表自然不俗。若論本事,“英達夙成”,赤壁之戰更是言談笑語間讓曹軍“灰飛煙滅”,想來軍事更是了得!若論品德,他脾氣好,肚量大。如論才情,“瑜少精意于音樂。雖三爵之后,其有闕誤。瑜必知之,知之必顧,故時人謠曰:‘曲有誤,周郎顧?!弊憧梢娨魳吩煸劸?。若論人際交往,“策年十余歲,已交接知名,聲譽發聞”其個人魅力也是超群的。

無論是功成名就,還是個人魅力,都是一位風流千古的人物,此時來到這赤壁(鼻)磯,就更讓詩人心中更加無限向往與遐想了,同時與自身境遇及坎坷的仕途對比,感慨萬千了。

而“周郎”一詞,語出《三國志》,“是歲,建安三年也。策親自迎瑜,授建威中郎將,即與兵二千人,騎五十匹。瑜時年二十四,吳中皆呼為周郎。”由此可見此時的周瑜已經有所建樹了。

3、知“小喬”

據《三國志?吳書九?周瑜魯肅呂蒙傳》記載,周瑜“從攻皖,拔之,時得橋公兩女,皆國色也。策自納大橋,瑜納小橋。”從“國色”可以看出小喬是何等美女。自古美女配英雄,能娶國色的人自然不是一般人,可見周瑜是少年得志,意氣風發。

二、“論其世”在《念奴嬌?赤壁懷古》教學中的應用

1.作者所處時代的社會背景

北宋時期,國家相對統一,社會穩定,經濟發展。1069年,王安石主持變法,但宋神宗死后,變法廢除,北宋走向衰亡。而作者所處時代正是北宋走向衰亡的時候,憑借文人對社會狀況的敏銳嗅覺和對社會的責任,詩人感到不安以及渴望改變國家命運。

2.作品涉及時代的社會背景

三國時期,戰亂不斷,群雄逐鹿,國家處于不穩定時期。但正是如此,才使得周瑜等人有了建功立業的機會,詩人雖是文人,但也希望像武將一樣渴望保家衛國。

3.與作者、作品相關的古代文化常識

第一,念奴嬌是詞牌名。念奴是唐代歌女的名字,她色藝雙全,其聲名一直傳至后世,因之取念奴為詞牌名。相傳《念奴嬌》詞調就由她而興,意在贊美她的演技。

第二,羽扇綸巾是古代儒將的打扮。而何為儒將呢?就是有勇有謀,文武雙全的儒門將帥。如周瑜、諸葛亮、陸遜等。

第三,赤壁,古代地名,赤壁之戰的古戰場,在今湖北省赤壁市西北部。“赤壁”二字位于赤壁磯頭臨江懸巖,《湖北通志》載:赤壁山臨江磯頭有‘赤壁’二字,相傳為周瑜所書。而詞中的赤壁是古代黃州城外的赤壁(鼻)磯,在今湖北省黃岡市。

第四,懷古詩,以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歷史遺跡為題材,借登高望遠、詠嘆史實、懷念古跡來達到感慨興衰、寄托哀思、借古諷今等目的,內容、思想較沉重。這類詩多寫古人往事,且多用典故,手法委婉?!赌钆珛?赤壁懷古》就是借用了三國時期與周瑜有關的典故,借而抒發詩人自己的情感。這類詩都是懷古惜今,“有感而發”,往往是詩人處于某種背景之下,前往瞻仰或憑吊歷史古跡,回顧古人的業績或遭遇,內心產生共鳴,發出對古人業績的慨嘆或對物換星移、物是人非的悲哀之情。因此,感情基調一般都比較蒼勁悲涼。但《念奴嬌?赤壁懷古》與此不同的是他的感情基調是慷慨激昂,豪放灑脫。

在進行文學鑒賞時,“知其人”、“論其世”是密不可分的,知人的同時需要論世,反之亦然。做好“知人論世”,才能充分理解古人的作品,體會他們所抒發的情感,進而指導今人的寫作與生活。

(作者單位:渤海大學教育與體育學院)

參考文獻:

[1](清)焦循.孟子正義[M].北京:中華書局.1987.

[2](晉)陳壽撰.(宋)裴松之注.三國志[M].北京:中華書局.2009.

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范文第3篇

關鍵詞: 蘇軾 黃州赤壁 復雜情感 心路歷程

蘇軾吟詠黃州赤壁的前后《赤壁賦》和《念奴嬌·赤壁懷古》是廣為傳誦的千古名篇,人們對它們的欣賞、解讀不外以下幾種:一是認為蘇軾在作品中抒寫了對祖國河山的熱愛之情,同時對比周瑜、曹操等,自己年華老大、一事無成,發出慨嘆;二是認為這些作品雖有豪放之意,但更多的是表露曠達之情,反映了蘇軾在經歷政治挫折、矛盾掙扎之后寄情山水,達到自我解脫的目的;三是過分強調蘇軾悲觀、消沉的一面,等等。我認為要想真正理解蘇軾彼時彼境的心路歷程,應該把這三篇名作放在一起進行比較,從而更加清楚地探尋到蘇軾在經歷了政治風雨后百般掙扎、反復曲折的復雜情感。

黃州對于蘇軾來說是個重要之地。元豐二年(公元1079年),蘇軾經歷了“烏臺詩案”,幾乎喪命,次年春被貶黃州,這對懷抱用世報國之心的蘇軾來說無疑是一重大打擊。在黃州,他的政治處境仍很險惡,他在給朋友的信中就流露出憂讒畏譏的心情;經濟上也十分拮據,每月要精打細算才能不至于挨餓。

蘇軾的思想體系中儒、釋、道三家雜糅,但其思想的主體是儒家的孔孟之道,崇尚人格氣節,比較重視現實人生。儒家特別重視善處窮通之際的一種自持的修養,所謂“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在蘇軾身上得到了很好的體現。蘇軾被貶黃州后,雖形同囚犯,但其報國、濟民、建功立業之心并未減退,曾多次表示“雖廢棄,未忘為國慮也”。思想和現實的矛盾必然會導致精神上極大的痛苦,這時,佛道思想就成了他求得心理平衡的工具。他在政治上堅持儒家積極入世的精神,而在遭遇挫折時,佛老思想又成為他的主要處世哲學。這種逆境中的痛苦、不甘、自我掙扎、自我安慰,終至達觀自解但終究有些茫然若失的情感歷程,在他三詠赤壁的名作中有著或明或隱的體現。

蘇軾被貶黃州后,似乎對黃州赤壁情有獨鐘,據說蘇軾在黃州經常來赤壁游覽。在元豐五年(公元1082年)蘇軾更是三詠赤壁,先后創作了前后《赤壁賦》、《念奴嬌·赤壁懷古》等三篇傳誦千古的名作,在緬懷三國英雄、激賞山水美景中,披露自己復雜的情感,顯示在困境中艱難掙扎的心路歷程。

蘇軾為什么這么鐘情于黃州赤壁呢?一是因為赤壁在長江邊,自然界波濤洶涌、不停流逝的大江,峭拔高峻的江岸,不同時間、季節不斷變化的山水景物,更符合自己內心的情感變化,也更適合寄托自己的所思所想;二是因為這處地名更易使人產生聯想,漫漫歷史長河中的三國時代是豪杰并起、亂世出英雄之際,來到黃州赤壁,就自然會聯想起那一場對鼎足三分具有決定性作用的大戰;三是蘇軾自己的處境使然,在正是建功立業的壯年卻遭此沉重打擊、前途未卜,和歷史上在赤壁鏖戰過的豪杰相比,自然會生出無限感慨,個中滋味“剪不斷、理還亂”。

古典詩文中,詠史、懷古、寫景一類的作品,大都是借對史事、古跡、美景的評論、觀賞抒發自己的感慨、情感,前后《赤壁賦》和《念奴嬌·赤壁懷古》也不例外。

綜觀蘇軾的《前赤壁賦》、《念奴嬌·赤壁懷古》、《后赤壁賦》,其抒感有著相近的模式軌跡。三詠中都有景物描寫,情景交融,想沉浸在自然山水中忘卻現實,結果卻勾起心事,經自我寬慰調適、想法擺脫,以達到遺世獨立的境界而終究有著深藏心靈的孤獨迷茫。

《前赤壁賦》中,蘇軾采用賦家的“主客之辯、抑客伸主”的手法,借主客對話表達內心的矛盾沖突。作者先寫令人陶醉的美景:清風、明月、江水,產生“羽化登仙”的,但如此美景卻勾起作者的聯想慨嘆。借客人之口,感嘆豐功偉業終歸虛幻,宣泄備受壓抑的苦悶和人生短促渺小的憂患;接著用莊子的齊物思想寬慰自己,在“江上之清風,山間之明月”中忘懷現實,借主之口傳達出從江水、明月中感悟的對宇宙人生的思索,從而在回歸自然之樂中求得心靈的安寧與超脫;最后在杯盤狼藉中一覺到天明,“不知東方之既白”,超脫中有一絲落寞。

《念奴嬌·赤壁懷古》起頭就把江水、浪花、千古風流人物融成一體,隱含的急迫和焦慮之情撲面而來,篇中壯闊的景物既是寫實更是作者內心洶涌情感的體現。聯想到歷史長河中的“風流人物”、“三國周郎”,字里行間流露出蘇軾的無限向往與欽羨;對比自己有志報國卻壯志難酬。篇末“人生如夢,一樽還酹江月”,此句有對人生短暫的悲哀和無奈,而更多的是慨嘆,是由周瑜聯想到自己年華老大卻壯志未酬的遭遇,感傷和悲憤油然而生。本詞情感起伏跌宕,多姿多彩。先是作者面對時間長河的焦慮、急迫,到對歷史人物的羨慕、神往,接著是對比歷史人物而感到的不甘、悲慨,再至神游后的自嘲、無奈,最后是寄情山水、邀月同醉的放達。情感起伏變化,由前面的全身心的投入,到后面俯察一切的清醒,在由熱到冷的情感變化中,作者內心掙扎,以放達掩飾痛苦、矛盾的心路軌跡就伏隱在字里行間。

《后赤壁賦》以敘事寫景為主,主要寫作者在江岸上的活動,情景交融。先寫“月白風清”下,有良朋、佳肴、美酒,似乎是一個輕松愉快的夜晚;接下來的景物卻是“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江岸上更是峭壁巉巖,奇異驚險,景物清幽、寒寂,令人產生憂懼、恐怖之情;最后以孤鶴、道士自比,三位一體,寄托了作者失意后的超脫、曠達;而篇尾卻寫夢醒后“不見其處”一筆雙關,意味深長,表露出本想從山水自然中尋求超脫,結果卻反而給心靈帶來新的哀痛,不得不回到令人壓抑的現實。

前面已經分析了蘇軾三詠黃州赤壁的情感軌跡,那么在這三篇名作中,作者又是通過哪些具體方法來披露自己內心隱秘而復雜的思想情感的呢?

第一,對比的運用,表達作者內心的焦慮、痛苦、無奈、悲哀等情感。三篇作品或明或暗都運用了對比的手法表露作者的思想情感。《前赤壁賦》中含有幾個對比。第一處是古今對比而且比中有比:一是拿三國時的曹操和現在貶謫一隅的作者比較,想當年曹操建功立業、叱咤風云,而自己卻遭讒下獄、政治失意;二是就曹操本身,當年的輝煌功業和如今的“灰飛煙滅”做對比,輕重如此懸殊,給人一種消極虛幻感;三是從結果做對比,曹操稱雄一時,結果是“而今安在”,那政治失意的自己未來又是何情形?不由油然而生心灰意冷的情緒。第二處用明月、長江的無窮無盡和自身的生命短促做對比,想共明月、長江長存卻只徒增無奈與悲哀。

《念奴嬌·赤壁懷古》中也運用了古今對比。首先用周郎和自己做對比,赤壁之戰時的周郎年輕有為、意氣風發,而自己卻失意遭貶“早生華發”。其次是風流人物的生前身后對比,歷史上類似周瑜的人數不勝數,但他們在時間的長河中,在自然的山水面前都是匆匆過客。前面的描寫越是豪壯,人物越是意氣風發,慨嘆越顯得深沉厚重,動人心魄。

《后赤壁賦》中首先暗含景物對比,即文中所寫之景與《前赤壁賦》所寫之景的對比。三個月前還是“白露橫江,水光接天”,三個月后就是“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江山不可復識矣”,寄托了作者對世事轉瞬變遷、人生無常的感慨。其次是主客相歡的場景和只身登山的處境相比。在賦的開頭作者和朋友在明月下攜美酒、佳肴本自快樂,而來到江岸邊卻只有孤身一人登山,寫出了作者被貶黃州后孤立無援的處境和孤苦無告的精神狀態。

第二,時空的運用,表達作者悲慨、無奈、放曠的情緒。蘇軾在其作品里很擅長借助時空的描寫表現他復雜多變的情緒。在《前赤壁賦》中,蘇軾置小入大,描寫了蒼茫天地間的一個蜉蝣,遼闊浩渺的水域中的一葉小舟、一粒粟米:“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駕一葉之扁舟,舉匏樽以相屬。”“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鼻罢哂貌町惡艽蟮目臻g對比,烘托一種超逸脫俗、出神入化的境界;后兩者以之喻指自己命運的孤獨、無奈,個人的渺小、茫然。

《念奴嬌·赤壁懷古》用無限的時空暗指自己洶涌起伏的情感。起頭兩句:“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用滾滾東去的大江象征時間的一維不可逆性,這大江既是自然界奔流不息的大江,又是綿渺不停流逝的時間長河。境界闊大,情感急促而迫切?!肮蕢尽?、“周郎赤壁”、“一時多少豪杰”“公瑾當年”思接千古,將無限時空納入胸中,正是心中變幻不定的情緒反映。

《后赤壁賦》則以動態的空間表現情感?!皵喟肚С撸礁咴滦 ?,體現人的壓迫感;“攀棲鶻之危巢,俯馮夷之幽宮”,以上下懸殊的空間對比寫出了景物的險惡,表現處境的險惡,內心的驚懼;“山鳴谷應,風起水涌”則表現了內心的翻騰、掙扎、悲恐。

第三,借景抒情,以多變之景表現多變之情。古典詩文中的寫景大都是借景抒情,所寫景物都是作者情緒的投射?!肚俺啾谫x》中作者就是借景抒情、借景言理,借江水、明月、清風這三個自然景物的描寫,描繪了如詩如畫、清新明麗、悠閑舒適的夜游環境,也寄寓了作者“遺世獨立,羽化登仙”的快樂;借洞簫聲音的描摹表現了悲哀、傷痛的情感;以水之流逝與月之盈虛闡述變和不變的哲理,并以此表明自己超脫世俗的牽累之情;最終的“杯盤狼藉”也透露出一絲不甘、落寞。

《念奴嬌·赤壁懷古》先以壯闊的“大江東去”形容內心的波瀾;“穿空”的“亂石”、“拍岸”的“驚濤”、翻卷的“千堆雪”更是不斷翻涌、矛盾掙扎的內心的寫照;被酹的“江月”也含有哀怨、消沉的況味。

《后赤壁賦》中,開始的“人影”、“明月”、“月白風清”等景物表現了踏月之樂,輕松愉快;接下來的冬景描繪就給人清寒、驚懼之感,“危巢”、“幽宮”等陰森驚險的景物是作者現實處境的真實再現,也是他積郁難消的苦悶之情的象征;而只身登山、風起水涌更是自己被貶黃州之后的孤寂、險惡環境的再現,情感也悲哀得無法抑制;至于孤鶴、道士是他孤獨苦悶、超凡脫俗、棄世幽情的象征。

總之,蘇軾三詠赤壁的名篇在寫景、敘事、抒情、說理中,潛隱著他心靈深處的焦慮、無奈、哀怨、悲慨、自嘲、放曠、憂懼等情感,真實地表現了蘇軾被貶黃州之后痛苦掙扎、自我寬慰、不斷調適自己的心路歷程。

參考文獻:

[1]沈祖芬著.宋詞賞析.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范文第4篇

關鍵詞:蘇軾 《念奴嬌q赤壁懷古》 人生 境界 超脫

《念奴嬌q赤壁懷古》被宋代文學家胡仔譽為“語意高妙,真古今絕唱”的名篇是豪放詞的代表作,也是寫景、抒情、詠史為一體的佳作,要深入地理解這首詞,必須結合蘇軾的人生經歷、思想變革以及當時的心境。

一、時空轉換里的情景交融與詠史抒懷

元豐五年,蘇軾與友人同游黃州城外赤鼻肌,面對壯麗景色,由景生情,寫下了流傳千古的《念奴嬌q赤壁懷古》。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痹~開篇氣象宏大,頗有盛唐風采。由眼前所見,直接穿越千古時空。《詞苑》評此句:壯語也,其詞在濃與淡之間耳?!按蠼贝砹藭r間與空間,亦是歷史的滾滾洪流,而“千古風流人物”則是秋云,過往云煙。開篇就寄予深厚的感情,不可不謂之濃烈。第二部分:“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痹跁r空里,蘇軾將當年赤壁之戰的景象再次呈現,借懷古詠史,抒發了對自己人生理想與抱負的感慨。“故國神游,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人生如夢,一樽還酹江月。”最后,在時間與空間的轉換里,詩人的情懷得到了超脫,精神得到了升華。在此之前,詞為應歌的曲子詞,常常以男女相思為主題,寫花間酒下的傷感離別,孤獨惆悵,至蘇軾以詩為詞,才擺脫了婉約之態,開始了慷慨激昂的創作,同時抒發著豁達的情懷,而此詞正是代表之作。

二、人生境界里的千般尋覓與矛盾反復

王國維的《人間詞話》開宗明義提出:“詞以境界為最上。有境界則自成高格,自有名句?!倍箢欕S在王國維的“境界說”基礎上,又發展并獨立出“高致說”,但無論哪種對詞的解說,最后都要上升到對人的認識,對人生的感悟。三十歲之前,獨善其身,兼濟天下,實現太平盛世的儒家思想的確是蘇軾的畢生追求,但他一生才行高世,仕途坎坷,經歷過宦海沉浮與磨難之后,佛老思想的沖擊,又讓他在人生的境界里不斷尋覓,最后經過“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達到了“天地境界”,而在追求的過程當中,所遇到的矛盾又不斷反復,但最后還是形成了以儒家文化為本,同時吸收并融合了佛學與道學,并將三者盡心磨合,從而螺旋上升達到了至真至美至善的人生觀照。“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贝司溆卸U意。所謂“灰飛煙滅”四字,乃《圓覺經》中:“火出木燼,灰飛煙滅。”而后“人生如夢,一樽還酹江月?!贝司溆秩氲?。意說人生如大夢一場,又何必執著,不如放懷一笑,縱情山林江河、清風明月之中。反復讀之,胸中郁悶,自然消去。儒釋道的融合在這一刻得到了提升,而蘇軾自己也得到了超脫。

三、英雄美人夢里的人生超脫與無可奈何

蘇軾在這首詞里,站在了時空的岸邊,俯視千古,再現了赤壁之戰的宏偉,同時也生出對英雄美人的向往?!端问穛蘇軾傳》記載:“仁宗初讀軾、轍制策,退而喜曰:‘朕今日為子孫得兩宰相矣?!褡谟葠燮湮?,宮中讀之,膳進忘食,稱為天下奇才。而卒不得大用?!痹~里面那個瀟灑儒雅、英雄蓋世的周郎,亦是少年有為,反觀自己,二十一歲進士及第,少年成名,這與周瑜有相同之處。但曾經皇帝口里的將相之才,如今卻仕途坎坷,怎能沒有感慨,沒有惆悵。曹操與周瑜都是那個時代的英雄人物,但千古以來,又有多少人英雄被江浪淘盡,被歷史湮沒,而他自己,也不是一樣。到這里,他的英雄美人夢得到了超脫。顧隨說:“在中國詩史上,所有人的作品可以四字概括之――無可奈何?!彼摹盁o可奈何說”繼承并深化了“發憤著書說”,這種無可奈何的思想,是有思想,有情感的人必須要體會的,如果不能深入體驗,是成不了大詩人的,而蘇軾最后也同樣有著無可奈何,但這種無可奈何是超脫的,是人生情感真實客觀的寄托,也正因為這種無可奈何,這首詞才超越了千古。

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范文第5篇

[關鍵詞] 古典詩詞教學 扣題法 念奴嬌 赤壁懷古

詩歌是最精華的語言,片言只語,就蘊含了豐富的內涵。因此,詩歌教學歷來被認為是難的,似乎除了誦讀別無良策。其實,“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只要用心去發現,就不難找到詩歌教學的突破口。如在帶領學生學習宋詞《念奴嬌 赤壁懷古》時,我就運用了“扣題”的方法,效果相當不錯。

因為詞的題目跟內容相關,所以學習這首詞首先要感悟題目?!俺啾趹压拧眰鬟_給讀者兩個信息:一是在哪里,二是在干什么。那么,是在哪里呢?在“赤壁”;是在干什么呢?在“懷古”。這樣,就初步解決了第一印象中的題目問題。

接下來要思考題目,“赤壁”這個地方發生過什么大事――赤壁之戰,作者所在的這個赤壁,是不是赤壁古戰場?“懷古”,“懷”的是古代的什么人什么事?無論回答什么,都要從原文中找出依據。結合誦讀,學生很快就能找出依據并做出回答?!叭说朗牵喝龂芾沙啾凇保钦f這里并非真的“赤壁”,那么“真的赤壁”在哪里呢?到這里就明確了:關于“赤壁”,說法頗多,一般認為湖北蒲圻赤壁為“真赤壁”,也稱“武赤壁”或“周郎赤壁”;而作者所在處為黃州赤壁,一般認為是“假赤壁”,后來因了蘇軾的緣故,此處也稱“文赤壁”或“東坡赤壁”?!斑b想公瑾當年”“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是說作者在赤壁懷的是“周瑜”這個人,念念不忘的是“周瑜指揮的赤壁之戰”啊。

在此基礎上,要設法將題目與詞的內容緊密聯系,環環相扣。我是這樣處理的:先提出問題“作者明明知道所在之處并非真的赤壁,為什么還要在這里懷念那場大戰和指揮大戰的人呢?”學生在我的“指揮棒”下很容易就明白了蘇軾是故意把這里當作“真的赤壁”的。為什么要把黃州的赤壁當作真的赤壁呢,作者眼中的赤壁是什么樣子呢?先讓學生回答后面的問題,因為能夠從原文中找到答案。“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好一幅蒼涼的景象??!“境由心生”,作者是懷著怎樣的一種心情?。窟@樣的“石”“濤”,還有浪花,這樣的赤壁,發生過什么呢?“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就在這個地方,“一時”之間,出現了“多少豪杰”???學生馬上就想到了橫槊賦詩的曹操、馳馬射虎的孫權、隆中定策的諸葛亮、足智多謀的周公瑾等三國時期的著名人物。這么多的英雄豪杰,如今怎樣了呢?“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已經物是人非了,多少讓人有些傷感啊。這么多的英雄豪杰,作者蘇軾最鐘情哪一位呢?當然是周瑜了。

講到此,非常自然地由題目中的“赤壁”二字轉到了“懷古”之上,而內容也由上闋自然轉入了下闋。我當然要繼續發問:作者眼中的周瑜是怎樣一種形象,他做了什么事呢?“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想想當年的周瑜,“英雄抱得美人歸”“雄姿英發”,那是何等得春風得意啊!想想當年的周瑜,“羽扇綸巾”,談笑之間,就讓敵人“灰飛煙滅”,那又是何等的瀟灑從容、氣定神閑、風度翩翩、舉重若輕??!好一個“愛情事業雙豐收”令人艷羨年輕有為的周瑜?。】捎幸粋€事實不容忽視:此時的周瑜并非新婚燕爾,此時小喬嫁給他已十年,作者為什么說“小喬初嫁了”呢,作者寫作此詞就為寫周瑜嗎?

“作者寫作此詞就為寫周瑜嗎”,寫周瑜就是“懷古”之所在嗎?此時我由題目入手,引導學生主動探究,深入思考。還是繼續回到課文中去吧?!肮蕠裼?,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原來說是“懷古”,為的卻是“傷今”,是要抒發自己的感慨啊!為什么要“笑”“我”呢?看看周瑜也在“笑”,可人家“談笑間”,就讓曹操的二十萬大軍“灰飛煙滅”,建立不朽功勛;自己呢,盡管多才多藝、滿懷抱負,卻在政治上頗不如意、窮達多變,已是四十五歲了,這不又被貶到了黃州,真是老大無成啊。人家周瑜是年輕有為,自己正是年老無為?。」植坏谩霸缟A發”呢,怪不得又緊接著慨嘆“人生如夢”??!講到這里,前面沒有給出答案的問題――“為什么要把黃州的赤壁當作真的赤壁”“作者是懷著怎樣的一種心情”“周瑜并非新婚燕爾,小喬嫁給他已十年,作者為什么說小喬初嫁”,也就都明白了。作者人生失意,所以才只看到滿目蒼涼的景象;他想像周瑜那樣去活,所以寧愿把“假赤壁”當作“真赤壁”;他艷羨周瑜的功成名就、春風得意,所以才用曲筆,故意讓周瑜由結婚十年變成了新婚燕爾。

由此,學生就不難明白這首詞是作者借“赤壁懷古”,抒發自己壯志難酬的感慨??墒?,到這里還有一個尾巴:面對多舛的命運,蘇軾便只有慨嘆“人生如夢”嗎,他是怎樣面對挫折的?“一尊還酹江月”,蘇軾以他特有的性格和修養,在人生失意時用道、佛思想開脫自己,使自己保持一種樂觀曠達的心境,保持內心世界那一份安然與獨立。同時他帶給我們以靈魂的歡欣和心智的樂趣,更要緊的是教給我們一種生存的智慧。

主站蜘蛛池模板: 邛崃市| 平远县| 上饶市| 房产| 从江县| 丰原市| 藁城市| 凤城市| 厦门市| 盘锦市| 毕节市| 清水河县| 两当县| 顺平县| 马关县| 巴楚县| 晋城| 乳源| 乌海市| 布尔津县| 景东| 达日县| 兰考县| 汕头市| 卢龙县| 集贤县| 明水县| 漯河市| 常山县| 蕲春县| 嵩明县| 濉溪县| 徐水县| 汉川市| 安岳县| 襄樊市| 耿马| 青岛市| 辽中县| 郑州市| 平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