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生命的禮贊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這一株柳,是青海高原上唯一的一株。它大約兩合抱粗,枝干粗實堅硬,葉子十分綠。它的綠并不是像年輕的小樹一樣綠的鮮活,綠的充滿生機,它的綠是蒼郁的,是深沉的。這蒼郁和深沉的背后,是它經歷過多少次的高原風雪,經歷過多少次的雷電轟擊,經歷過多少次的干旱和寒冷。這一次有一次的災難,無情地摧殘著它,使它一次有一次地千瘡百孔、遍體鱗傷,但它卻一次有一次地起死回生。它的生命是多么的頑強啊!
灞河邊的柳樹,因為生活環境舒適,,所以極易生長,長得婀娜多姿、風情萬種。這跟青海高原上的那一株柳有著天壤之別。
生長在青海高原上的那株柳不怕高原風雪,不怕雷電轟擊,不怕干旱寒冷,什么艱難都不怕,所以它才這么頑強、這么蒼郁。而灞河邊柳樹,生活在舒適的環境下,遇到困難很容易退縮,所以錯過鍛煉的機會、錯過了明天成就的陽光。
劉易斯·托馬斯(Lewis Thomas, 1913~1994),美國醫學家、生物學家,生于美國紐約,就讀于普林斯頓大學和哈佛醫學院,歷任明尼蘇達大學兒科研究所教授、紐約大學貝爾維尤醫療中心病理學系和內科系主任、耶魯醫學院病理學系主任。其代表作有《細胞生命的禮贊》(The Lives of a Cell)、《水母與蝸牛》(The Medusa and the Snail)、《最年輕的科學》(The Youngest Science)、《脆弱的物種》(The Fragile Species)等。
《細胞生命的禮贊》是托馬斯最著名的代表作,1974年出版后立即引起美國讀書界和評論界的巨大反響和熱烈歡呼,并榮獲了當年的“美國國家圖書獎”。該書收文29篇,展示了一位醫學家、生物學家對生命、人生、社會乃至宇宙的思考。
下文選自該書第一章《細胞生命的禮贊》。
精彩片段
We are told that the trouble with Modern Man is that he has been trying to detach1) himself from nature. He sits in the topmost tiers2) of polymer3), glass, and steel, dangling his pulsing legs, surveying at a distance the writhing4) life of the planet. In this scenario, Man comes on as a stupendous5) lethal6) force, and the earth is pictured as something delicate, like rising bubbles at the surface of a country pond, or flights of fragile birds.
But it is illusion to think that there is anything fragile about the life of the earth; surely this is the toughest membrane7) imaginable in the universe, opaque8) to probability, impermeable9) to death. We are the delicate part, transient and vulnerable as cilia10). Nor is it a new thing for man to invent an existence that he imagines to be above the rest of life; this has been his most consistent intellectual exertion11) down the millennia12). As illusion, it has never worked out to his satisfaction in the past, any more than it does today. Man is embedded in nature.
The biologic science of recent years has been making this a more urgent fact of life. The new, hard problem will be to cope with the dawning, intensifying realization of just how interlocked we are. The old, clung-to notions most of us have held about our special lordship are being deeply undermined.
世界因為有“愛”而美麗,也因為有“愛”而精彩。5.12地震中,更突出了愛的升華,這是生命的禮贊。
大愛無聲,愛的天空寧靜,因為它有了人間最真摯的情,之所以大愛無聲,因為愛的太深,愛的太痛,愛的用千言萬語不可表達,愛的只有選擇沉默。災難來了,痛苦來了,愛沒有慌張,愛選擇了犧牲與堅強,愛在生命的最后一刻,撐起了生命的希望。
這是一位偉大的母親,她雖然年輕,但把“愛”書寫的漓淋盡致。大難臨頭,她放棄了逃生的希望,用自己的身軀為年幼的兒子,支起了生命的一角,用自己的鮮血,造就了永恒的輝煌。當救援人員發現她時,她早已離開了人世,這時,余震發生了,救援隊快速離開,但隊長沒有,他看到這位母親頭頂著地,雙手抱著什么,雙腿跪地,他知道在地震中這個姿式一定有著特殊的含義,他帶著隊員冒著生命危險來到她身旁,隊員們發現了她的懷中有一個熟睡的嬰兒,因為母親的保護,孩子毫發未傷,當隊員們想把孩子抱出來時,母親的手摟的那樣緊,怎么也分不開。當孩子被送到醫院,他的被子中掉出一個手機,手機上有條未發出短信:“孩子,如果你幸免于難的話,你要記住,媽媽愛你。”
大愛無聲,災難臨頭,只有愛會如此明智,這是一種無聲的偉大,這是毅力的堅強,這是本能的智慧,這是生命的禮贊!
人間的真情,是能感動天地的。有時眼看根本不可以辦到的事情,居然有可能出現奇跡......
抗擊非典
2003年陽春三月,萬物生機勃勃,可是一場威脅人類生命的災難——SARS卻突然襲來。一群群人都感染上了這種病,因為這種病而死亡的人越來越多。我們的白衣天使們為了搶救病人,默默地奉獻著。為了人民,為了祖國。他們用最認真的態度來對待自己的工作、任務。他們用自己的博愛之心來安慰、搶救在死亡線上掙扎的患者。
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中,數不清的白衣戰士倒下另外,可他們認為,能為人民做事情,他們感到很榮耀,他們就這么沒有遺憾的離開了這個世界......
在擊敗了非典了以后,許多堅強的人哭了,因為感動;我們高聲歌頌,因為感謝;我們禮贊,禮贊生命的偉大和神奇。
抗雪
今年中國迎來了50年不遇的雪災,阻擋了許多回鄉的人。當地人安慰他們,使他們重新樹立起了在外地過新年的信心。為了輸通公路,大家齊心協力鏟除大雪。一位抗雪英雄在公路上堅持奮戰。可是一輛汽車因為公路上太滑,導致失控,將這位英雄送上了天堂......
一、 編選精到,裁剪精心——抓住精髓涅槃重生
本文編選自金馬的散文《螻蟻壯歌》。原文有14段,近2000字,篇幅較長,不適合四年級學生閱讀,編者僅選取了原文中最精彩的一段。原作者金馬寫到:“小小的螞蟻,其重不足毫克,真正是比毫毛還要輕上十倍、百倍。然而,在人類往往也要遭到重大傷亡的火災面前,竟然能如此沉著、堅定、團結一致,不惜個體犧牲,以求得種族的生存,其斗爭的韌性,其脫險方式的機警,又是如此無以復加地感人,怎能不發人深思,油然生出敬慕的情感來?”由此可知,文本雖只節選了一段,但原文的精髓風神盡在。編者將其和“生命橋”編在一起,以《生命的壯歌》為題,形成了全新的文本。正是由于編者的匠心獨具,在閱讀訓練層面使學生在不增加閱讀負擔的情況下擴大了閱讀容量;在內容層面使學生了解了不同的動物在種群遭受危險時的表現;在主題層面,學生通過不同動物在種群遭受危險時對自己生死的選擇、在生死關頭對生命的態度,豐富了學生對生命的認識,增強了文本的感染力;在形式層面,與下面的“生命橋”的多段式形成對比,呈現出文本的形式美。
二、 結構精巧,布局精妙——三條線索相輔相成
文本機局精致。文本雖只有一段,但故事的起因、發展、、結果俱備,起承轉合俱全。文章圍繞著螞蟻扭團突出大火包圍的故事,安排了三條線索。明寫螞蟻:“被火舌縮小的包圍圈里已是黑壓壓的一片”,“竟開始迅速地扭成一團,突然向著河岸的方向突圍”,“蟻團在火舌舐動的草叢間越來越迅速地滾動著”,“蟻團沖進了河流里”;暗寫火勢:“順著風勢走著的火舌活像一串紅色的項鏈”,“火神肆虐的熱浪……”“在火舌舐動的草叢間……”寫人襯托:“由于游客的不慎”,“一位明眼的巴西向導忽然叫道……”“我心里惋惜地想著”。文本三條線索明暗交織,相輔相成,金針密線,渾然天成。
三、 遣詞精準,用語精當——意蘊主題不言自明
文本用詞恰當精準。圍繞著“英雄”的主題,“突圍”的事件,文本鋪排陳敘,娓娓道來。主題意蘊不是直白的表露,而是通過恰當的語言文字間接地表現出來。
寫螞蟻,“一片,一團,一層”值得流連。遇到危險,螞蟻不是各自逃命,而是聚成“一片”;面對危險,不是分崩離析,而是“扭成一團”;危險之中,不是離心離德,想著自己能否活命,而是“越來越迅速地滾動”。將這小生靈突然面對災難時的鎮定、機智、團結、勇敢一步步展現出來,讓人讀后在感嘆、震驚之余,敬佩之心油然而生。
寫火勢,一個“肆虐”值得涵泳。文本三處寫到火勢:“順著風勢走著的火舌活像一根紅色的項鏈”,“火神肆虐的熱浪中夾雜著螞蟻被焚燒而發出的焦臭氣味”,“蟻團在火舌舐動的草叢間越來越迅速地滾動著”。顯然,作者對火的描寫由遠及近,從視覺感受到嗅覺氣味到觸覺感覺,步步深入,寫出了火的逼近、身處火場的危險,讓人有身臨其境的感覺。
寫游客,一個“不慎”值得玩味。由于游客的不慎才釀成大火,給蟻國帶來滅頂之災,促使螞蟻扭團突圍,導致外層螞蟻為了種群的安全英勇地獻出了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生命的壯歌,也才觸發了作者對生命的思考。人是自然的一部分,應和動物和諧相處,不能因為我們的疏忽給自然帶來災難,影響到生態環境。一個“不慎”間接地表明了作者的態度,寫出了作者對人類行為不檢點導致環境被破壞的批評。
寫作者,一個“惋惜”值得感嘆。關于螞蟻被圍困,作者寫到“我心里惋惜地想著”,一個“惋惜”讓作者悲天憫人的情懷躍然紙上,尊重生命、善良仁慈的形象就隱含在這一聲“惋惜”中。當看到蟻團在烈火中滾動時,作者抑制不住自己的感情,不惜筆墨地熱烈贊頌道:“顯然,這外層被灼焦的蟻國英雄們至死也不松動分毫,肝膽俱裂也不放棄自己的崗位”。“肝膽俱裂”是人的體驗,是對生命的禮贊,是作者感情的迸發,是對這小生靈無限敬仰的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