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月球之謎教學反思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一、介紹科學史實,展現想象的威力
許多科學規律的發現靠的就是著名科學家偉大的想象力。如牛頓從蘋果落地這個常見的現象中展開了廣闊的想象:樹上的蘋果為什么會落到地面而不飛上天;蘋果樹長得再高,蘋果也會落下,因此蘋果落地與樹的高度無關;如果蘋果樹高過月球,蘋果是否會從月球上落下來呢?牛頓的想象出現了暫時的中斷。隨著實踐的擴大他又從炮彈發射這類現象中繼續設想;如果在山頂上把一顆炮彈平射出去,發射速度的大小與落地的距離成正比;如果發射速度非常大,那么炮彈就會繞過大半個地球;如果發射速度再加大,炮彈就可能繞過地球飛轉,甚至永遠不會落下來了,這樣的炮彈多像月亮!炮彈和月亮圍繞地球旋轉,離心力使他們不至落在地球表層,可是它們又為什么不飛離地球呢?一定是它們和地球之間存在著一種互相吸引的力量。正是用想象的力量把地上的運動同天上的運動打成一片,牛頓總結出了萬有引力定律。再如,在創立牛頓第一定律的過程中,在實驗的基礎上,伽利略就想象了如果摩擦越來越小,小車的速度將減少得更慢,進而想象,如果“不受外力的作用”小車的速度將不變,后來牛頓在總結伽利略等人成果的基礎上才總結出牛頓第一定律。通過介紹科學史實使學生體會到豐富想象力在科學理論、規律的形成,在創造發明中起重大作用,激勵、啟發學生敢于大膽想象。
二、利用“假設”,進行想象力訓練
通過“假設”可創設想象情景,教學中還可以創設更多的情景讓學生想象。如想象地球中有個穿過地心的洞,一個小球落入這個洞后將如何運動。
學過摩擦后,讓學生想象“沒有摩擦的世界”;學過重力后又讓學生想象“沒有重力的世界”;學過磁場后假設人變成強磁體又會怎樣;了解了月球的相關知識后讓學生想象“人類今后如何開發月球”;知道了月相、日食、月食形成的原因后,讓學生想象如果人類登上月球,在月球上可看到哪些天體現象(地食——僅地偏食和地環食,無地全食,日食——僅日全食和日偏食,無日環食)及其相應的地相;學過溶解性后讓學生想象,如果有一種溶劑什么物質都易溶將會出現什么情況……通過創設情景,讓學生展開想象,激發起學生的興趣,也容易發現學生的閃光點。學生思維活躍,有成就感同時想象力也得到很好的訓練。
三、反思標準化,讓答案多樣化
著名教育改革家魏書生在指導學生學習方面有兩句名言:“一件事情有一百種做法”, “一句話有一百種說法”。同樣在同學們的學習中,一個問題也可能有幾個甚至幾十個答案。
1. 反思標準答案,使學生敢于想象
例如,學過熔點后問學生“真金不怕火煉”依據的科學原理是什么?本來期望學生回答“金的熔點高”,卻沒想到一個學生答出這一答案后,另一個學生卻說:“不會吧?鐵的熔點都比金高,我們怎么不說真鐵不怕火煉呢?”我順著學生的思路問:“是啊,那又如何解釋呢?”后來同學們通過激烈的討論和爭論后得出“真金不怕火煉”的原因有兩個:一是金的熔點高,二是金的化學性質穩定。我對提出不同觀點的同學給予了表揚,后來這位同學學習科學就更自信、更積極思考了。
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對已有試題及其標準答案進行反思,這既可發現學生的閃光點,使學生信心更足,同時也可提高教師自身的素質。 轉貼于
2. 設計開放性試題,鼓勵學生多想
學過力學后我設計這樣一個題目:一個質量為2千克,棱長為10厘米的正方體放在水平桌面上,求出所有能求的科學量。這道題看似簡單,但解答時需考慮學過哪些知識,結合題給條件有幾種方法。本題至少可求出表面積、體積、密度、重力、壓力、
支持力、壓強等7個量。通過開放性題目的解答,既可使學生加深對基礎知識的理解和鞏固,并對其整理使其系統化,又可促進學生進行思維的擴散與集中訓練。
[摘 要]課堂是動態生成的,課堂也是有章可循的。教師若遵循學情,在學生認知出錯時,在學生成功出彩時,在學生學而不達時,在學生產生異議時,在學生出現“意外”時都能巧妙應對,就能提升課堂教學效率。
[關鍵詞]動態課堂 以學定教 學情
[中圖分類號] G62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15)07-044
新課改以來,“生本課堂”逐漸深入人心,它體現了“以學定教”的教學理念,善待了學生差異。課堂教學是一個動態生成的過程,它呈現生成性、開放性以及多變性。因而,“以學定教”的動態課堂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必須在深刻理解“以學生的發展為本”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目標的有效設計與實施,并在復雜多變的動態教學中依據學情,運用自身的智慧,靈活地調控課堂,提升課堂教學效益。
筆者以為,從大的方面看,課堂教學中展示的學情一般可分五種情形:一是出錯,二是出彩;三是不到位;四是產生爭議或疑問;五是出現“意外”。如果我們都能依據學情,巧妙應對,定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一、認知出錯時——耐心糾正,反詰歸謬,及時鞏固
在學生初讀課文后的檢查交流中,經常會出現學生生字讀不正確的情況,此時教師不宜單純機械地否定、糾正了事,而應延遲評價,依據學情,隨機調控。當然,這樣的引導方式也可以運用到寫字、說話等方面。
【案例1】蘇教版六年級《孫悟空三打白骨精》
在《孫悟空三打白骨精》的教學中,教師問學生最佩服誰時,有學生說佩服白骨精的持之以恒。這時,教師就問學生:“是的,白骨精是不達目的不罷休,但是她干的是好事還是壞事?”當學生說是做壞事時,教師又追問:“那么,她如果越不泄氣,就越怎么樣?”學生說:“那壞事就越干越多了,對人們的危害也就越大了!”教師隨即反詰:“如果像你剛才所說,那么,你是佩服她壞事干得多,危害大了?”教師和全班學生都發出了笑聲,在笑聲中,學生也明白了自己的認識是錯誤的。
小學生由于認知水平的限制,不可能全面地認識事物,產生一些不正確的理解和認識很正常。智慧的教師不會簡單地否定,而是順水推舟,通過反詰歸謬,讓學生明白自己的錯誤。案例中的教師這樣的應對、調控策略,既保護了學生的自尊,又達到了教學的目的,可謂一舉兩得。
二、成功出彩時——典型引路,及時推廣,強化提升
如果說【案例1】是在學生學習出錯時的引領,那么學生在獲得良好學習成果時就應進行推廣共享,化個別的成功為集體的成功。這是一個很好的生成資源。
【案例2】人教版三年級《月球之謎》
我根據學生朗讀的停頓,把這些“謎”分成了兩部分,前一部分是講看到的現象或事實,后一部分是提出的問題,并讓學生同桌間進行練讀,一個讀現象部分,一個讀提出的問題。接著進入展示階段,第一組學生讀得不夠好,在我的情境引導下再讀,進步仍不明顯;第二組學生讀得還好,經我再一點撥,第二次讀得非常到位。于是,我覺得火候已到,就及時引導:“同學們,讓我們學著他們的樣子讀一讀!第一遍我們(師生)合作讀,我讀現象部分,你們讀提問部分,注意語氣、語速。讀后,同桌合作再讀一次?!?/p>
的確,學習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就是模仿,學習從模仿開始。同樣,這樣的推廣也可以運用于寫字、識字、說話等方面。學習別人成功的經驗,照著樣子做,照著樣子學,就能讓學生在推廣中獲得成功的經驗,提升學習的效果。
三、學而不達時——發揮主導,正確引領,用心呵護
新課程強調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但同樣也強調教師在教學中應發揮主導作用。面對學生的認識偏差,或是有悖于文本正確價值取向的理解,教師就當“該出手時就出手”,給學生以有效、正確的地引領。
【案例3】人教版二年級《丑小鴨》
《丑小鴨》的教學已臨近尾聲。突然,一個學生漫不經心地說道:“我認為,丑小鴨沒什么可高興的。因為,她本來就是天鵝蛋孵出來的,那她長大了當然就是天鵝嘍!”全班一片寂然。一會兒,只見語文教師面帶微笑、不緊不慢地對全班學生說道:“那位同學說得完全正確。的確,丑小鴨長大了肯定是天鵝。但是,真的是這樣嗎?假如丑小鴨在成長過程中沒有經歷那么多的磨難,假如丑小鴨面對種種困難和挫折害怕了、退縮了,那么你想一想,丑小鴨長大了能成為一只真正的天鵝嗎?”一石激起千層浪,從學生的神情舉止中,教師明白了學生的答案是否定的。于是,教師趁勢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描述那只在充滿嘲笑、歧視、侮辱的環境中成長起來的天鵝會是怎樣的……
案例中的學生存在認識的偏差,教師抓住這一學情,通過引導,讓學生從更深層次理解了白天鵝美麗的內涵和文本的主旨。
動態的課堂充滿著我們難以預見的情況,特別是在學生展示自己不甚完美的學習成果并受窘時,我們要抱著以人為本的理念,特別要呵護學生的自尊。教育是愛的事業,不能因為我們的疏忽而讓學生的心靈受傷。只要我們心中裝滿關愛,做到以生為本,并堅定課堂上所有的生成點都能成為教育教學資源的信條,那么受窘的學生也能獲得滿臉的燦爛。
四、產生疑義時——耐心傾聽,探因求源,待機而解
新課標強調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教師要珍視學生個性化的理解。因此,當學生對文本有著與眾不同、獨特的理解感悟時,教師要耐心傾聽,學生的解答也許會給我們帶來意外的驚喜。
【案例4】人教版六年級《一夜的工作》
在理解句子“花生米并不多,可以數得清顆數,好像并沒有因為今夜多了一個人而增加了分量”時,有學生提出異議:不對,應該是增加了!
我一愣,說:“我想你有你的理由,請說說你的理解!”“‘好像’只是‘好像’,并不能說明事實,我認為是增加了,只是增加之后還是很少,給人感覺好像沒有增加,這更說明了生活儉樸?!?/p>
從以上案例可以看出,只要我們有足夠的耐心和尊重,心里裝著學生,本著“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的理念,就一定會換來課堂無邊的精彩。
另外,當學生對文本理解產生疑問或異議時,如果解決的時機還不成熟,就需要等待,應先存疑,讓學生在深入文本學習之后再來解決疑問,從而讓學生對文本有更深刻的理解。
【案例5】人教版五年級《珍珠鳥》
初讀后進入交流環節,有學生說珍珠鳥是一種怕人的鳥,也有學生說珍珠鳥是不怕人的鳥。我馬上意識到這是一個很好的生成性問題,就先存疑,讓學生在課尾再來討論,就會有更深的理解:“那它到底是一種怎么樣的鳥呢?讓我們學習了課文后再來深入討論這個問題。”學了課文后,我讓學生回顧存疑的問題,通過討論,學生們認識到了怕與不怕其實取決于人的態度。
教師待到時機成熟時再來解決疑問,激發了學生學習的動機,最后水到渠成,使學生學得深入有效,既不會浮光掠影,印象不深,課堂也顯得更高效。
五、出現意外時——反思成因,緊扣教學,因勢利導
課堂總是讓人感到意外,當然這里所指的意外不是意外的出彩或出錯,是指出現與自己的教學預設、教學內容相去甚遠的課堂突發事件。課堂突發事件在課堂中被認為是一種危機,阻礙著課堂教學秩序的正常開展,但同時這些危機也是一種教學良機,是一種可遇而不可求的珍貴教學資源。
【案例6】人教版四年級《五彩池》
課堂交流時,一位學生問:“五彩池里能否游泳?”當時我想:“這不是有意搗亂嗎?”就裝作沒有聽見,只是含糊著過去了。其實,這個學生的提問雖出于其天生的好奇心,但卻頗具探究價值。如果順勢讓他們展開思索,或許將大有收獲。因為五彩池里能否游泳,至少取決于三個方面:一是池水深淺如何,二是池水是否干凈,三是池中有無危險。而這些內容,在課文中或明或暗都可以找到相關的材料信息,可惜課堂上未能讓學生展開研讀。
當遇到突發事件時,教師應迅速地對“意外”資源做出正確判斷,巧妙運用教學機智及時調整。同時教師可以借此為切入點,順著新的教學思路展開教學工作,把預設與生成巧妙結合起來,引導學生從突發事件上回歸到學習當中,提高學習效率,達到最終的學習目標。
課堂中還有一種經常出現的意外就是冷場。冷場的出現,多數與教師備課沒有備學生有關,或者說與教師對所教的學生不夠了解有關。但是,教師若能發揮自己的教學機智,巧妙地引導冷場,調控冷場,往往能夠使課堂豁然開朗,重現課堂教學的一片盎然春色,重展課堂教學的一片勃勃生機。
【案例7】蘇教版二年級《有趣的發現》
一位教師在教學《有趣的發現》一文時,在課堂行將結束時,教師問:“達爾文考察時能根據昆蟲翅膀的規律發現其形成的原因,我想你們在生活中也有過許多發現。來,說說吧!”出乎意料的是,剛才還熱鬧的課堂一下子沉寂了下來。學生們或皺眉不語,或低頭沉思,教師充滿期待地看著學生,可仍舊沒有一個人舉手。怎么辦呢?此時,教師面帶微笑地對學生說:“這樣,我先來講一個我童年時候的發現吧!”“好!”頓時,教室里一片寂靜,39個人的目光齊刷刷地投向教師。教師講了一個小魚出水與下雨的關系的發現。話音剛落,教室里便嘀嘀咕咕起來:“啊,這么簡單呀?!薄拔乙灿?。”學生紛紛舉手……
當然,造成冷場的因素是很多的。面對冷場,如果引導得當,反而是讓學生進入教學情境并參與教學對話的絕妙機會,還可以喚醒學生的注意,激活學生的思維。就像上述教學片段,面對冷場,這位教師沉住了氣,在經過短暫的思索后,機智地對原來的教學設計進行了調整,巧妙地采取了合適的方法,有效地處理了這次冷場,反而掀起了一個課堂教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