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教師文章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fā)現(xiàn)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教給我們豐富的知識?
是您!老師!
您用辛勤的汗水,
哺育了春日剛破土的嫩苗。
是誰——把調(diào)皮的我們
教育成能體貼幫助別人的人?
是您!老師!
您的關(guān)懷就好似和煦的春風
溫暖了我們的心靈。
是誰——把幼小的我們
培育成成熟懂事的少年?
是您!老師!
您的保護讓我們健康成長。
在金秋時節(jié)結(jié)下碩果。
您辛苦了!老師!
在酷暑嚴寒中辛勤工作的人們。
您辛苦了!老師!
把青春無么奉獻的人們。
我們向您致以崇高的敬意!
——您辛苦了,老師!
我也只能幫到這里了老師
老師——您如春天中的細雨,
滋潤著花兒,灌溉著大地,
而我們再著吮吸著細雨茁長成長。
老師——您如秋天里的一絲風,
吹黃了大地,喚金了稻谷,
而我們得到了豐收的碩果。
老師——在我黑暗的人生道路上是您為我點燃了一盞最明亮的燈;
老師——再我迷蒙的人生道路上是您做我的了的引路人;
老師——在我跌跌碰碰的人生道路中是您為我指明了前進的方向;
【關(guān)鍵詞】教師成長;教學目標;教學內(nèi)容;教學資源;寫作;口語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時光荏苒,轉(zhuǎn)眼在語文教學崗位已工作三年了,總以為時間會讓一位教師自行成長,卻不知得不到理論的補給,再多的實踐也擺脫不了機械重復的命運。記得先前校長對于教師用同一本教案給不同的學生上課總是發(fā)出“你這張舊船票,能否登上他的客船”的感慨。通過科學教學論的學習,我明白教師的激情是語文課堂上的靈魂,在課堂上如果老師能夠激情滿懷,精神抖擻,那么學生對語文的學習才會充滿信心,充滿生命的活力。反之,一堂不溫不火而沒有燃燒的語文課,絕對算不上是好課。因為不冷不熱,不痛不癢,燃燒則不充分。激情從何而來?當然要從教師自身扎實的基本功、深厚的文化素養(yǎng)以及充滿胸懷的博愛情懷。
在安徽師范大學的學習里,通過課堂學習和課外優(yōu)秀教師的課堂觀摩,我深刻認識到了自身存在的不足,認識到了自身與一名優(yōu)秀語文教師之間存在的差距,這些都是我以后在工作中需要改進和提升的地方。一名優(yōu)秀語文教師的成長與以下幾個教學問題是密不可分的。
一、在教學目標的設置上
教學目標的設置是教學設計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如果教學目標確定的不合適,再好的教學也可能無法滿足學習者的真正需求。在以往的教學目標設定上,根據(jù)新課標要求,對于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方面都有涉及,但是對于這些目標的設定都是基于教材的相關(guān)內(nèi)容及自身的了解與認識,并沒有把學情考慮在內(nèi),以至于在實際的實施過程中總是會遇到這樣那樣的問題,效果也不免差強人意。學生在技能習得上也出現(xiàn)了差異化,導致教學效果難以得到有效的提升。在以后的工作中一定會把工作做細做透、教學目標的設定一定要牢牢結(jié)合學生的具體情況,知道在教誰,才會更好地把握教什么、怎么教。教學目標是目標教學的靈魂,在實踐中,科學設置目標,適時調(diào)整目標,和諧完成目標,才可能發(fā)揮目標教學的作用。可是,由于缺乏經(jīng)驗,教學目標的設置往往只重認知領(lǐng)域,忽視技能、情感領(lǐng)域;實施過程中忽視方法,重結(jié)果,輕過程。另外目標煩瑣,缺少重點,不置難點,深淺詳略失當。其實,一些知識點,在以往教學中反復出現(xiàn),學生完全可以不教而習得,大可簡略處理;而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能力和實踐能力的,并非非詳
不可。
二、在教學內(nèi)容的確定上
課堂上的教學內(nèi)容大多是根據(jù)教材內(nèi)容、編者的教育意圖、學生需要什么以及自己能教什么綜合在一起加以確定的。在課堂教學中比較側(cè)重的總是在教材知識這一板塊,對于其他提前設立的內(nèi)容很難在課堂上找到恰當?shù)臅r機加以貫穿,于是便出現(xiàn)一種有設而無教的情況。作為一名新手教師,對于課堂的駕馭能力還是迫切需要提升的,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課堂預設與生成能力還不足。另外,對于教學內(nèi)容的確立也很難考慮到學生的具體學情,一般就是喜歡拿來一些教學參考書目,對于上面的內(nèi)容毫不質(zhì)疑地拿來當作教學的內(nèi)容,總是怕少講漏講。通過科學教學論的學習,我認識到教學是藝術(shù)性的,教學并不是把別人的思想、別人的內(nèi)容拿過來講一遍就完事。而是要把教學內(nèi)容與所教學生的實際情況相結(jié)合,因人而異,設置切實可行的教學內(nèi)容才能在課堂上產(chǎn)生好的教學效果。作為語文教師要有辨別、篩選的能力,而不是面面俱到導致的處處不精。
三、在語文教學資源的開發(fā)與利用上
近些年,語文堂課教學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但是因為對語文教材的理解不到位,使用不恰當,導致類似于閱讀教學的游離于文本,隨意生成,在散亂的活躍中失去了語文教學應有的價值。作為語文教師,在授課前應該自己先理解教材中蘊含有哪些有價值的內(nèi)容是值得學生習得的,也就是先自己發(fā)現(xiàn)出文章中的教學資源進而進行教學活動。我認為,教師要開發(fā)好教學資源,首先自己要讀懂文章的作者,把握作者的寫作意圖,了解作者的心路歷程,探索其情感思想和價值觀念。其次,要讀懂文章文本。這里所謂的讀懂是指教師不依靠任何的參考資料,憑借自身的知識和閱歷去理解和揣摩,形成真切的體驗、深刻的見解和獨到的看法,進而形成自己的教學思路。在此基礎上再搜集并查閱相關(guān)資料,尋找可為教學活動服務的內(nèi)容,無疑,這樣的課程開發(fā)才是最有意義和價值的。當然在實際的課堂教學中,要注重學生的課堂生成,這也是課程資源開發(fā)的有效途徑。
四、在寫作教學上
寫作教學一直以來都是教學中的重點同時也是教學工作中的難點所在。學生在寫作中提筆叫苦,教師在批改中亦是飽受煎熬,如何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學習老教師的經(jīng)驗無外乎多讀、多看、多寫。在實際操作中也總是收效甚微,在學習教學論的過程中,我發(fā)現(xiàn)自己在寫作教學中存在很多的問題,很大程度上阻礙了寫作教學的突破。對于學生寫作興趣的培養(yǎng)止于形式,以為多寫就自然養(yǎng)成興趣。其實不然,教師應該了解學生心中想什么,再去激發(fā)他寫什么,而不是機械地拿一些題目去讓他們寫。同時注重在學習、生活、實踐以及媒體上積累寫作素材,豐富學生的材料積累。無論是課程教學還是寫作教學都要牢牢緊扣學生這個中心,時時刻刻從學生這個角度出發(fā),才能收到好的效果。
五、在口語交際上
一是老師的自身素養(yǎng)與教學過程造成的障礙。因為古詩文是從古代傳下來的文化精髓,要教好古詩文,老師需要擁有一定的文化素養(yǎng)與內(nèi)涵,需要掌握更多的古詩文知識。語文教師是母語的自覺播火者,是具有較深厚的母語文化修養(yǎng)根基的人。語文老師要廣泛吸收外來文化,并且自身擁有先進的教育理念,具備一定教學藝術(shù)的文化人。因此,在傳統(tǒng)文化方面應該給未來的語文老師打下堅實的基礎。他們在走上語文教育崗位以后,既要自覺主動地閱讀文化典籍,又要熱愛中國傳統(tǒng)文化。語文教師要成為一個文化人,就要把自己“浸泡”在文化氛圍中。但是現(xiàn)在很多語文老師和即將成為語文教師的人都沒有做到這一點,因此古詩文教學在課堂出現(xiàn)窘態(tài),老師講不透徹,學生缺乏興趣,慢慢形成古詩文教學與學習的障礙。
二是學生對古詩文沒有興趣,主要原因:雖然現(xiàn)在有了新課標的指導,但教師的教學方法仍然很單一,從對教師的調(diào)查看,占百分之八十的教師把古詩文教學目標定位在解詞釋義上,采用串講和默寫的教學方法。古詩文教學課大多采用一種固定的模式:首先結(jié)合字詞意義的解釋翻譯串講全文;其次是中心歸納;最后是特點分析。教師在教學時往往把力氣用在講解古詩文實詞、虛詞、句式上,古詩文教學變成背誦和默寫的古詩文解釋。由于古詩文教學方法單一,在古詩文學習過程中學生處于被動的狀態(tài),缺乏閱讀古詩文體驗,更不要說多角度創(chuàng)造性地閱讀,學生逐漸對古詩文失去閱讀的興趣。大部分學生并沒有對古詩文的學習價值有足夠的認識,對古詩文產(chǎn)生興趣的原因是自己對古詩文的感性認識;或者文章的語言優(yōu)美,或者教師的講解生動。不少學生對文言文產(chǎn)生興趣的原因是迫于考試的壓力。
如何克服這些障礙,提高古詩文課堂教學效率呢?我認為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在強調(diào)字詞、落實學生的語言能力的時候,要注重調(diào)動學生的自主性。在教學過程中,沒有學生自主參與所學到的知識,是僵化的、惰性的、難以遷移的。讓學生被動接受已有知識的結(jié)果,遠遠不如讓學生著力于如何得到這結(jié)果及得到的方法有效果。例如:在學生初涉文言學習時,規(guī)定學生人手一本《古漢語常用字字典》,可借助工具書進行翻譯,不能參考輔導材料,教師在學生自譯后才給出正確答案的比照。長此以往,課堂內(nèi)外的自譯過程使學生由不會查找到查找速度越來越快,再到不依賴工具書準確翻譯。這就是由一個個“小”的學習過程組建而成的“大”的學習過程,通過這樣的過程,學生在自我實踐中感悟到“怎樣學到”,并且體驗到尊重知識、嚴謹治學、勇于修正的情感態(tài)度。這其實是對新課標中“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三維目標所倡導的理念內(nèi)核的闡發(fā)。這樣不僅落實了字詞,獲得了應有的語言能力,而且不會失去原有的學習興趣。
盡管大學所修的專業(yè)也是師范類的,但畢竟學校注重理論學習,在實際的工作中我這個初出茅廬的“小老師”,在自己的第一步上看來不是那么的得心應手。
重新審視自己近半年的工作過程,似乎一直在不停地忙備課,“抓”學生,“盯”學生……可是,結(jié)果卻差強人意。這一切在警示我,我的工作中存在偏差。與其說今天寫下的是我對自己今后近三年的規(guī)劃,不如說這是重新認識和調(diào)整自己的一次深思。
辛苦的工作,不盡如人意的成績;課堂上的熱烈的氣氛,作業(yè)不夠完善的答案;學生口口聲聲喜歡語文課,卻沒有很大的進步……這種種的矛盾讓我發(fā)現(xiàn)了自己教學中的一大忌:教而不實,我的教學缺乏系統(tǒng)性。語文學科的學習,需要的是細水長流,水道渠成。我恰在這點上做得不夠穩(wěn)扎。我想我的三年規(guī)劃就該從這里入手吧。
為了能有效的“對癥下藥”,我仔細地閱讀了二期課改的內(nèi)容,同時結(jié)合自己的教學風格,記錄下自己在語文教育和教學的規(guī)劃安排。
一.更新教學理念,重新確定教學目標
在對人文素質(zhì)教育的聲聲呼喚中,語文二期課改新教材應運而生。二期課改語文教材的特點是:從材料的選擇到體例的編排上都十分重視對學生進行人文素質(zhì)教育。
“正確清醒的在頭腦中確立人文素質(zhì)教育的理念,把它作為相對穩(wěn)定的精神力量,影響我在語文教學中的運籌帷幄。如何巧妙地利用教材所蘊藏的人文因素,如何藝術(shù)地處理教學中的種種矛盾,為學生打好語文和人文精神的底子,這是我要把握的教學方向。
二. 變革課堂教學,貼近學生心靈,倡導全面對話
“深刻理解了語文學科的特性,在先進理念的引領(lǐng)下,以自己的課堂教學行為變革語文課堂教學,使人文素質(zhì)教育真正落到實處.”
作為語文教師應該變革語文課堂教學,通過語文教學貼近學生的心靈世界、情感世界和生活世界。
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摒棄居高臨下包辦式的教學,要摒棄低效甚至是無效的講解;要摒棄機械的題海訓練,真正以人文素質(zhì)教育理念指導我們進行語文教學。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我們要引導和促進學生主動求知。創(chuàng)設民主、寬松、和諧的課堂氛圍,放飛學生的心靈,為他們鋪設全方位、立體的交流渠道,為他們搭設經(jīng)驗分享、信息交流、思想碰撞的平臺,引導學生開展平等、真摯的全面對話。
在語文學習過程中注重“七個方面的對話”。這“七個方面的對話”是:與文本的對話,與作者的對話,與生活的對話,與自己心靈的對話,與老師的對話,與同學的對話,與網(wǎng)絡媒體的對話。
如果真的是這樣去做了,那么,我相信,學生必將從那些文質(zhì)兼美,凝聚著人類智慧,流淌著人類高尚道德、美好情感的文章中不斷汲取精神營養(yǎng),以此喚起自己內(nèi)心美好而崇高的情感,從而更加珍惜生命,珍愛生活,珍視一切美好的事物,“能在學業(yè)之余認真而持續(xù)地向自己追問‘如何做人’這一終極命題。”
通過語文教學,引領(lǐng)學生走出原先較為狹隘的個人世界,去關(guān)注社會的風云變化,去領(lǐng)略人類文明的豐富多彩,去感悟人生的千姿百態(tài)。讓學生學會思考,學會學習,學會生存,學會生活。也許這才是進行語文教學的真正價值和目的所在。
三. 規(guī)劃細則
關(guān)鍵詞:顏氏家訓 文章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 作文教學
《顏氏家訓》是封建士大夫階層訓誡子孫的家教范本。雖受時代限制,《家訓》不可避免地會出現(xiàn)一些帶有忠君色彩的封建落后思想,但其包含的作文教學理論在新課標實施的今天仍具有很強的操作性,值得被繼承和發(fā)展。
一、創(chuàng)作主體:嚴謹為文,天賦至上
寫作在理論研究中常被看作一種實踐活動,“由主體、客體、載體、受體四個部分組成,缺一不可”[1]。寫作主體是指在寫作過程中創(chuàng)造文章的主體,寫作主體的精神氣質(zhì)和人格品位必然會對寫作產(chǎn)生重要的影響。
《文章》認為寫作主體必須具備嚴謹為文和明哲保身的意識,若恃才自傲,就會得到不好的命運。“屈原露才揚己,顯暴君過;宋玉體貌容冶,見遇俳優(yōu);東方曼倩,滑稽不雅;司馬長卿,竊貨無操……”[2]若過分夸耀自己作品的言辭精妙,甚至在文章中諷刺別人,就會招來禍患。事實上顏氏之所以對寫作主體提出這樣的要求,是有其時代背景的:顏之推生于亂世,“自春秋已來,家有奔亡,國有吞滅,君臣固無常分”[3],飽經(jīng)戰(zhàn)禍之苦的他深知生存的艱難,自然會擔心子孫后代因文章遭遇不測。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以下簡稱“新課標”)也是提倡嚴謹為文的。首先,“嚴謹為文”始于語文思維模式的培養(yǎng)。新課標要求“在發(fā)展語言能力的同時,發(fā)展思維能力,學習科學的思想方法”[4]。要“寫”得嚴謹,首先就要“想”得嚴謹。其次,“嚴謹為文”具體表現(xiàn)為行文準確,思想健康。這一點與當下的作文評價標準相吻合。與新課標配套的《2014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tǒng)一考試大綱的說明》就要求學生的作文要“符合題意,符合文體要求,感情真摯,思想健康,內(nèi)容充實,中心明確,語言通順,結(jié)構(gòu)完整,標點正確,不寫錯別字”。這就說明,寫作不得隨意,行文要嚴謹,要講究基本的規(guī)則。
明哲保身的思想不適用于現(xiàn)代的寫作教學。課程改革后的作文教學是為了引導學生合理地表達自我:“要求學生說真話、實話、心里話,不說假話、空話、套話,并且抵制抄襲行為。”[5]一味地規(guī)避矛盾也不利于學生的人格發(fā)展。
《文章》還強調(diào)寫作主體的天賦是寫作的前提。顏之推認為做學問的人有聰明和遲鈍之分,他們寫的文章也有精巧和拙劣之分。“駑學累功,不妨精孰,拙文研思,終歸蚩鄙。”[6]缺乏天分之人,不必勉強去寫文章。這種觀點在當時文壇上是很流行的。曹丕在《典論?論文》中也表明寫作需要特殊的天賦才能,這就是“氣”:“氣之清濁有體,不可力強而致”[7]。天賦至上的寫作主體觀是由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所決定的。當時的人才選拔依據(jù)是門第,“士族享有受教育的特權(quán)和優(yōu)先選官的特權(quán)”[8]。不同于后世寒門學子尚有科考為官的希望,南北朝時期,文章的好壞并不能直接改變讀書人的命運。若無天賦,專攻他法謀生也是不錯的選擇。
天賦至上論并不適合現(xiàn)代作文教學。因為現(xiàn)代作文教學的目標是:“能具體明確、文從字順地表達自己的見聞、體驗和想法。”[9]。現(xiàn)代的教育理念是培養(yǎng)人的能力,發(fā)展人的綜合素質(zhì)。教師應當本著教育公平的原則,既不能放棄任何一個學生,又應當重視學生的特質(zhì),因材施教。
雖說顏之推的寫作主體觀有值得商榷的地方,但《文章》所倡導的寫作主體應該主動學習主流道德,提高修養(yǎng),增長學識,做到高瞻遠矚,心懷天下的思想傾向,是符合現(xiàn)作觀對于寫作主體的要求的。新課標在課程的實施建議中反復強調(diào)寫作是交流和表達的方式,是認識世界和自我的方式。因此,教師應當在寫作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力、思考力和創(chuàng)造力,以此擴展學生認識世界以及認識自我的途徑。在此過程中,教師更應重視培養(yǎng)學生的道德修養(yǎng)。
總之,我們要辯證吸收《顏氏家訓》中的寫作主體觀。
二、寫作方法:明辨文體,修辭為輔,心懷讀者
《文章》的寫作方法觀涉及文體意識、文辭修飾以及寫作主體的讀者意識。
首先,顏之推擁有清晰的文體意識。他認為文章分類始于《五經(jīng)》,后世的詔命策檄,序述論議,歌詠賦頌,祭祀哀誄,書奏箴銘等都是由《五經(jīng)》演變來的。《文章》把文章分為兩類,即立足于實用的“朝廷”“軍旅誓誥”和立足于審美的其他文本。顏之推重視前者,因為前者能“敷顯仁義,發(fā)明功德,牧民建國”[10]。據(jù)《勉學》分析,當時社會風氣不佳,作為官吏主要來源的貴族子弟不學無術(shù),他們檐車隱囊,生活奢侈,一旦親族,就徹底成了廢物。而有“藝”者,可以憑自身技藝在亂世里安身立命。因此,顏之推鼓勵讀書人將讀書看作一門可以謀生的技藝。《涉務》中也提到學習和社會生活脫節(jié)的現(xiàn)象。因此,《文章》強調(diào)實用是為了迎合時展的趨勢,而在寫作前辨明文體,則是為了更好地學習寫作。
現(xiàn)代作文教學經(jīng)歷過一個“淡化文體”的階段,批判教材開啟了“淡化文體”之門。20世紀80年代的高中教材就以文體組元。到了90年代后期,這套教材遭受了強烈的社會批評。因為這種做法雖有利于訓練學生的基本寫作技能,但有過分重視文章技能,扭曲作文教學的本質(zhì)之嫌。過度重視行不通,那么只有“淡化”。1988年的高考作文就提出了“文體不限”,而后出現(xiàn)的“話題作文”更是解除了“文體”對學生作文的限制。于是,越來越多的“四不像”作文出現(xiàn)了。所以從長遠角度看,“淡化文體”不利于學生學習寫作。當代的作文文體觀是“淡化文體”,而不是“淡化文體意識”,基本的文體意識必須貫穿在寫作的主題、題材、構(gòu)思、語言中。“記敘文、議論文、說明文、應用文,是為了便于教學對文體所做的分類,而不是具體的文體”[11]。結(jié)合《文章》的經(jīng)驗,教師應當在教學過程中根據(jù)教學需要,逐步培養(yǎng)學生的文體觀念。只有在學生寫作前教會他們明確文體,學生才能更好地表達自我,與人交流。從“新材料作文”的流行趨勢來看,文體意識的培養(yǎng)也有利于學生更好地提高學習效率,應對考試。
在文辭修飾方面,《文章》歸納了“皮膚冠冕”說和“古今本末”說。“皮膚冠冕”說是指文章以義理為心腎,以氣韻為骨,這些是文章的內(nèi)在部分;典故和華麗的語言則是文章的皮膚和冠冕,這些是文章的外在部分。“古今本末”說是指“以古之制裁為本,今之辭調(diào)為末”[12]。顏之推認為寫作時,古人的體制格調(diào)和今人文辭音調(diào)都要學習,不可以有所偏頗。顏氏反對當時文章的浮艷之風,但重典故詞藻的浮艷文風已成“時俗”,不可能輕易地被廢除。況且當時文章有音律和諧、章句對偶、避諱得宜的長處;古人文章雖在遣詞造句方面體現(xiàn)出了簡約質(zhì)樸的風格,但失之嚴密細致。于是顏之推兼取古今文章之優(yōu)點,作“本末之說”。
新課標的亮點之一就是將寫作教學的要求分段歸納為“寫話”(一、二年級),“習作”(三年級)和 “作文”(初中),這是為了“反對部分學校教學中大搞‘提前量’的做法。寫話是“寫心中的話,寫想說的話”[13];習作強調(diào)的是語言素材的積累以及書信交流能力的提高;到了作文部分,寫作才強調(diào)語言表達的豐富性。新課標的寫作訓練,鼓勵學生逐步提高。這,給了教師兩點啟示:其一,在不同的寫作階段引導學生借鑒合適的范文,可以使學生取長補短,樂于嘗試;其二,選擇范文時應借古鑒今,不得私美。
“讀者意識”是一個文藝界的經(jīng)典命題。“接受美學”認為文學批評應該指向讀者,朱自清先生也曾表示寫作練習可以沒有假想的老師,但不可以沒有假想的讀者。而現(xiàn)代語文教育中對于寫作的定位是培養(yǎng)學生具備適應生活需要的寫作能力。因此,只有在寫作前先明確文章的讀者群,才能寫出符合實際需要的文章。
《文章》的讀者觀念是“心懷讀者”:“學為文章,先謀親友,得其評裁,知可施行,然后出手;慎勿師心自通,取笑旁人也。”[14]寫作時,先與讀者交流,充分考慮他們的閱讀心理、審美習慣和認知水平,然后動筆,可謂善矣。“先謀親友”更體現(xiàn)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作文訓練不應當只局限在學校,更應當重視課外。家庭環(huán)境與光怪陸離的社會環(huán)境相比,更傾向于為生活經(jīng)驗不太豐富的學生提供較為健康的、較易獲得的教育資源。在“寫話”和“習作”階段,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將自己的文章和家人分享,這樣既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也有利于增進家庭成員之間的感情。在“作文”階段,教師應該提醒家長與學生保持交流,這樣可以及時發(fā)現(xiàn)學生作文中的不良思想傾向,也使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配合得更為密切,共同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
三、評價標準:地域差異,字樸句實
寫作評價是寫作學習中不可或缺的部分,顏氏對這個問題提出了頗具新意的看法,即文章的鑒賞風格和方式具有地域性差異。字樸句實是顏之推推崇的審美方式。
寫作評價具有地域差異是習慣使然,也是政治使然。首先,是否接受他人意見的評價觀就具有地域差異。“江南文制,欲人彈射……山東風俗,不通擊難”[15],江南地區(qū)的人寫了文章后,希望得到別人的批評,會主動修正文章中錯謬之處,而山東地區(qū)的人則不然,這也佐證了“嚴謹為文”的重要性。其次,南北文壇的審美觀并不同。《文章》中記載了“蟬躁林愈靜,鳥鳴山更幽”的例子。南朝文人十分贊賞這句詩,甚至認為沒有比這更好的了;而北朝才俊卻認為這根本不能被稱作詩。事實上,輕視北朝文學是帶有政治色彩的必然趨勢。在《洛陽伽藍記》中,陳慶之醉后吐露了輕視北朝文學之語,蓋“正朔相承,當在江左,秦皇御璽,今在梁朝。”[16]政局不穩(wěn),兼之文人的地域流動性,南北文章之正統(tǒng)之爭、高下之較存在著極大的主觀色彩,實在難有定論。
新課標關(guān)于寫作評價的審美差異提出了三個解決方法。首先,正視創(chuàng)作主體的地域差異,作文課要自我調(diào)節(jié)。“要盡可能滿足不同地區(qū)、不同學校、不同學生的需求……不斷地自我調(diào)節(jié)、更新發(fā)展”[17];其次,關(guān)注因個體差異而引發(fā)的學習需求差異,努力開發(fā)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方式;最后,應該設立多樣化的評價標準,“為學生的自主寫作提供有利條件和廣闊空間,減少對學生寫作的束縛,鼓勵自由表達和有創(chuàng)意的表達”[18]。課程標準的改革通過不斷自我調(diào)整以促進教學,順應時展,而新課標更在固有的研究基礎上提出了新的設想。
文章評價標準雖有地域差異,但《家訓》所認可的審美標準是固定的,即沈約的“三易”說:“易見事”“易識字”“易讀誦”。好文章,用典要明朗,不過度使用生僻華麗的字詞,注意節(jié)奏和平仄的搭配。《文章》在用典方面補充了“三易”說:首先,用典要用合適的典故,不能用錯典故。諸如“破鏡賦”“敬同”“恒山之鳥”之類的例子,若使用不當,會使得整個文章顯得可笑。其次,用典還不能背離文章的文脈,切勿善惡通篇。如《齊謳篇》前半部主寫山川秀美,民風淳樸,后半篇卻用典來鄙薄山川,這使文章文脈不順。而追求文章音韻之美,對于作文學習的初學者來說,要求過高,沈約的“四聲八病”說也曾為人詬病。所以,現(xiàn)代的作文教學應強調(diào)句子的通順,反對矯揉造作。新課標的作文教學的目標之一是鼓勵學生在學習寫作時寫真話,寫實話,寫心里話,因此,在現(xiàn)今的作文教學中有必要回溯古人的“三易”之法,使作文教學真正地為培養(yǎng)學生能力、提高語文素養(yǎng)服務。
《顏氏家訓》是一部具有教育意義的專著。除了上述歸納的方法,《家訓》還提出了其他可供借鑒的教學原則。比如“博專結(jié)合”,教師既要鼓勵學生閱讀與課程有關(guān)的專業(yè)書籍,又要廣泛地閱讀對學習有幫助的其他書籍,以積累更多的作文素材;比如學生學習的態(tài)度要謙虛,學習的動機要純正,不然就是“為學自損,不如不學”,寫作更是如此;比如教師要引導學生做到“勤學”和“博思”相結(jié)合,既要刻苦學習,又能對學習的內(nèi)容和方法有所反思,這樣才能提高作文學習的效率。這些教學原則都是古人讀書治學的優(yōu)秀經(jīng)驗,教師應當在實踐中用好這些方法,以促進教學。
注釋:
[1]鄔乾湖:《當作教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第11頁。
[2]檀作文譯注,顏之推:《顏氏家訓》,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版,第141頁。
[3]檀作文譯注,顏之推:《顏氏家訓》,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版,第150頁。
[4]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年版,第4頁。
[5]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年版,第15頁。
[6]檀作文譯注,顏之推:《顏氏家訓》,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版,第148頁。
[7]李道榮:《中國古作學概論》,鄭州:文心出版社,1994年版,第35頁。
[8]孫培青,杜成憲:《中國教育史》,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年版,第129頁。
[9]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年版,第15頁。
[10]檀作文譯注,顏之推:《顏氏家訓》,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版,第141頁。
[11]曾祥芹:《曾祥芹文選》(上卷),《實用文章學研究》,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第189頁。
[12]檀作文譯注,顏之推:《顏氏家訓》,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版,第155頁。
[13]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年版,第6頁。
[14]檀作文譯注,顏之推:《顏氏家訓》,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版,第149頁。
[15]檀作文譯注,顏之推:《顏氏家訓》,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版,第159頁。
[16]曹虹今譯,王伊同英譯,[北魏]楊f之:《洛陽伽藍記》,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版,第144頁。
[17]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年版,第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