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修道院里故事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今天,我看了一部叫做《音樂之聲》的電影。
電影講述的是這樣一個故事:
瑪利亞是一個年輕活潑的修女,喜歡在大自然下高聲歌唱,所以她常常忘記了修道院里的規矩。院長認為瑪利亞并不屬于規矩嚴格的修道院。院長與眾人商量后,決定安排瑪利亞到一位上校家當家庭教師。
上校的妻子去世多年,留下7個孩子,他要求對孩子嚴格管教。他告訴瑪利亞在他家的家庭教師都做不長久,都是因為孩子的惡作劇。瑪利亞果然也遭到了惡作劇,可是這位善良的老師并沒有告訴他們的父親,而是像個母親一樣照顧孩子,很快跟孩子打成一片。上校也漸漸在瑪利亞的引導下改變了對孩子們的態度。上校與瑪利亞之間發生了感情,他們完婚后回到了已被納粹占領的奧地利,上校并不想為納粹辦事,于是他帶著家人逃出了奧地利。
歌聲是情感的一種宣泄,人們歡樂的時候唱歌,痛苦的時候也唱歌。《音樂之聲》是部音樂劇,瑪利亞在不停的唱歌,那是她對自由的向往。
好了,由于本次互動游戲內容比較復雜和龐大,讓我們直奔主題吧,先來看看各組小編們提供的開頭和結尾:
第一小組:笑笑和零羽
笑笑提供的開頭:如果說這個故事有個開頭,在那一刻,一個不經意的手勢撩開了事件的序幕。就好比一塊石子扔進海水,激起細浪向四周無窮無盡地傳播。那么這個開頭就發生于1906年炎熱的一天,一個叫太陽溝的小山村里,那天,我媽媽讓蛇咬了一口。
零羽提供的結尾:沒有了,什么都沒有了,我奔跑在2006年的夏天,像一個初生的嬰兒。
第二小組:草北和臨杰
草北提供的開頭:“你看,你看到那個人了么?我不喜歡他,但是他的確很引人注目。”她拽著同伴的胳膊說。他埋頭坐在那里,身旁是兩袋新摘的葵花籽,泛著新鮮的水汽。五歲時看過的那本書,又一次出現在她眼前,在地鐵候車室的座椅上。
臨杰提供的結尾:最后,她即將離開的時候,那本書的擁有者終于抬起了頭,她定睛一看,立刻驚呆了,竟然真的是他,完全是他七歲時的擴大版。
第三小組:三蟲和清揚
三蟲提供的開頭:今天,對于我和歡歡同學來說,是一個不平凡的日子。因為我們已經約好,晚上8點在工人體育場集合,一起觀看遠道而來的韓國組合AN.JELL的演唱會。想到馬上就要親眼見到英俊的泰京哥、溫柔的新禹哥、陽光的Jeremy,還有可愛的高美男,我們的心就激動不已。
清揚提供的結尾:修道院前的白色雕像依然還在,泰京新禹和Jeremy在這里迎來了他們最重要的客人。仿佛穿過歲月和空間的阻隔,他們相遇了。
經過抽簽,第三組的小編要補充第二組的故事內容,第二組補充第一組的,第一組補充第三組的。下面,讓我們一起來見證一下,哪位小編補充得又連貫又精彩,哪位小編最終陰溝翻船,被眾人圍觀……
第三小組作品
銀杏葉
_三蟲
“你看,你看到那個人了么?我不喜歡他,但是他的確很引人注目。”她拽著同伴的胳膊說。他埋頭坐在那里,身旁是兩袋新摘的葵花籽,泛著新鮮的水汽。五歲時看過的那本書,又一次出現在她眼前,在地鐵候車室的座椅上。
一下子,時間回到了15年前。她望著同伴清澈的眼睛,緩緩地道出了一直藏在心里的一段回憶。
“在我五歲的時候,我的家搬到了一個很老舊的四合院里,這里住著好幾家爺爺奶奶,只有南面的那一戶有一個小孩子,是一個比我大兩歲的男孩,爸爸媽媽讓我叫他小哥哥。小哥哥的父母都在外地上班,他是和外公外婆在一起生活的。
“我們很能玩到一起。小哥哥最喜歡撿落在地下的銀杏葉子,然后我們用小錘子把它們搗碎,再倒上水,水就會很神奇地變成綠色。小哥哥說這是‘魔水’,還說這個秘密是他發現的,只有銀杏樹的葉子能把水染綠,其它的葉子都不行。
“小哥哥當時七歲了,到了秋天,他就要去父母工作的地方上小學了。小哥哥說他去上學的時候我要乖乖地在家收集銀杏葉子,等他放假回外婆家的時候再一起制作‘魔水’。我就很認真地點了點頭。
“小哥哥要走的前一天晚上,我死活不回家,非要賴在小哥哥家跟他一起睡。那天晚上小哥哥翻開了一本很好看的書,磕磕巴巴地念著上面的故事哄我入睡。至于是什么時候睡的,我已經記不清了。
“第二天醒來,我發現躺在自己的床上,就哭鬧著要找小哥哥。可媽媽說小哥哥已經坐上清晨的火車走了。從那以后,我再也沒有見過他。
“我一直堅守著我們的約定,每年都要收集落在地上的銀杏葉子,等他回來。”
最后,她即將離開的時候,那本書的擁有者終于抬起了頭,她定睛一看,立刻驚呆了,竟然真的是他,完全是他七歲時的擴大版。
葵花預言
_清揚
“你看,你看到那個人了么?我不喜歡他,但是他的確很引人注目。”她拽著同伴的胳膊說。他埋頭坐在那里,身旁是兩袋新摘的葵花籽,泛著新鮮的水汽。五歲時看過的那本書,又一次出現在她眼前,在地鐵候車室的座椅上。
一個小男孩安靜地坐在自己的位子上,一言不發地抬頭望著遠處,臉上的表情有絲絲憂郁和茫然,卻也讓人感覺到他的期待。他的手中抱著一本漂亮的書,如同他漂亮的眼睛一樣耀眼迷人。她注視著他,不知是被他奇怪的動作還是漂亮的眼睛所吸引,總之,她慢慢走了過去,用稚嫩的聲音對他說:“我想看那本書,可不可以?”
男孩動作緩慢地把頭低了下來,眼中閃著欣喜的光彩,“你也相信葵花的預言對不對?好吧,我把這本書借給你看,我們可以一起分享這個秘密。”
“可是,為什么你一個人坐在這里呢?”
“我在找姐姐,她離開我很久了,可是我相信她會回來找我的。姐姐說過,等葵花綻放的時候,我的所有心愿都會實現。”
純真善良的她有點同情這個男孩了。她猜測他一定很想念好久不見的姐姐,剛才一定是在思念姐姐吧。她眨著眼睛,歪著腦袋想了想,握住他的手說:“放心吧,我也相信這個預言,我們兩個人都相信它,它就一定會實現的。”
“嗯!”
……
今天是開學報名的最后一天,校園里熙熙攘攘,人很多。但不知怎的,她突然就被那個坐在樹下的人吸引住了,總感到一種奇怪的感覺。因為那個男生坐在那里一動不動,與周圍的混亂實在是對比鮮明,異常的安靜總會讓人感到奇怪的吧,如此地顯得另類。
終于辦完了所有的入學手續。
最后,她即將離開的時候,那本書的擁有者終于抬起了頭,她定睛一看,立刻驚呆了,竟然真的是他,完全是他七歲時的擴大版。
第三小組作品印象:
三蟲和清揚寫得都比較清新,三蟲設計了一個“銀杏魔水”,男孩女孩青梅竹馬,兩小無猜;清揚貢獻了一個“葵花預言”,偶然相遇,惺惺相惜……可以看出,兩人必定都愛做夢,喜歡鏡花水月,并且愛韓劇勝過愛自己。(臨杰)
第二小組作品
毒
_草北
如果說這個故事有個開頭,在那一刻,一個不經意的手勢撩開了事件的序幕。就好比一塊石子扔進海水,激起細浪向四周無窮無盡地傳播。那么這個開頭就發生于1906年炎熱的一天,一個叫太陽溝的小山村里,那天,我媽媽讓蛇咬了一口。
1906年,我睜開初生的眼睛,打量著潮黑的土窯。我的母親坐在炕頭上,準備下地干活。坐月子――這樣的詞語是闊太太們專用的,而我的母親,這個詞不適用于她。
一條小蛇在灶膛的柴火堆里竄來竄去,在母親的小手指上咬了一口。留下了清晰的牙印。我看見它沖我露出白白的小牙。
從那天起,我失去了我的母親,也是從那天起,我的言語便如同毒蛇的毒牙一般致命。我詛咒的事情會在某一時刻巧合地發生。
先是村頭的二胖,因為搶了我的野果,我的心里突然冒出了一句詛咒,我大聲地罵他,讓他掏鳥蛋摔死。我的詛咒擊中他是在那個炎熱的中午,二胖從村頭的老樹上摔了下來……
接著的是李寡婦,這惡毒的女人竟然當著很多人的面,揪著我的小辮子,說我沒娘教。我心里的小蛇驅使我回擊她,我用最惡毒的語言詛咒她,詛咒她將死于非命。身旁的人看著我這個小女孩竟發出如此惡毒的詛咒。兩天后,當李寡婦真的在小河邊洗衣服淹死的時候,村人們看我的眼光就有點怪怪的了。
……
我清楚地知道這些意外的發生都與我的詛咒有關,我開始懷疑那條小蛇進了我的心里,吐著猩紅的信子,牙齒上有致命的毒液見血封喉。
我開始奮力地想要把這條小蛇從我的心里驅逐出去,然而,從那天開始,那惡毒的小蛇開始在我的夢里出現,那天起,我開始只去一個地方,日復一日地坐著,不見人,不說話,我害怕更多的人在我的詛咒下意外喪生。
……
很久以后,那一天的夜里,我很安靜地睡著了,那條伴隨了我一生的小蛇沒有再出現在我的夢里。
沒有了,什么都沒有了,我奔跑在2006年的夏天,像一個初生的嬰兒。
青絲怨
_臨杰
如果說這個故事有個開頭,在那一刻,一個不經意的手勢撩開了事件的序幕。就好比一塊石子扔進海水,激起細浪向四周無窮無盡地傳播。那么這個開頭就發生于1906年炎熱的一天,一個叫太陽溝的小山村里,那天,我媽媽讓蛇咬了一口。
就在我即將出嫁的這天下午,我的母親被咬傷了。據母親說,那是一條白蛇,只是頭部是紅色的,實屬罕見。當時我們在山上求取艾苗(每個姑娘出嫁時都必須攜帶的),我們相隔不遠分頭尋找,我聽到母親的尖叫,立刻跑過去,手忙腳亂地幫母親把毒液吸出來。母親脫險,我卻暈倒了。大夫來了,診斷后說從未見過如此奇怪的病癥,似乎心跳減緩了很多,但是其他各個部位都與常人無異。大夫不敢隨便開出處方,建議我們另請高明。
可第二天,家人正要四里八鄉向人打聽郎中的時候,我竟奇怪地痊愈了。大家歡歡喜喜地繼續張羅我的婚事,我沒在意,誰也沒在意。當我坐在顛簸的轎子里,無限美好的未來出現在我的憧憬之中。
五年之后我已經有了兩子一女,十年之后,20年之后,當我的丈夫越來越蒼老的時候,我依然像初嫁時那般年輕、靚麗。丈夫并沒有為此感到高興,我也日復一日地不知所措,因為,當我的大兒子20歲的時候,我們站在一起,完全就是姐弟或兄妹倆……當別人在歲月中逐漸衰老的時候,我在原地止步不前。
1956年,丈夫帶著恐懼的眼神離開了人世,1977年,1988年和1989年,我的孩子們也相繼遠走。“黑發人”送白發人,有一種說不出的悲涼和痛苦。我離開了我們生活的城市,回到我長大的地方,去尋找那條可惡的蛇,然而一切都是徒勞。有一天晚上我夢見了它,它遠遠地對著我瞟了一眼,然后頭也不回地離開了。奇怪的是第二天我開始有白頭發生長出來,并且臉上出現了我夢想已久的皺紋……這是千真萬確的!但是這一切不是來得太晚了么?但是我內心仍然有巨大的喜悅噴涌著,即使太遲,我仍然要感謝上天。我希望這青絲,都走吧,都沒了吧。
沒有了,什么都沒有了,我奔跑在2006年的夏天,像一個初生的嬰兒。
第二小組作品印象:
臨杰的作品讓我想起了電影《返老還童》,他又一次為我們展示了一個人長生不老的苦惱,好在最終主人公得償所愿了。而草北的依然有恐怖小說的風格,看起來讓人心驚肉跳,不過最恐怖的還是故事的結尾,我還是搞不明白主人公到底怎么活了一百多歲的,唉,只能說我們出的題目太有難度了!(零羽)
第一小組作品
穿越時空遇見你
_笑笑
今天,對于我和歡歡同學來說,是一個不平凡的日子。因為我們已經約好,晚上8點在工人體育場集合,一起觀看遠道而來的韓國組合AN.JELL的演唱會。想到馬上就要親眼見到英俊的泰京哥、溫柔的新禹哥、陽光的Jeremy,還有可愛的高美男,我們的心就激動不已。
體育場門前人山人海,歌迷們分撥涌入,高喊著AN.JELL的名字,他們都是AN.JELL的狂熱粉絲。因為這是他們在中國的第一場演唱會,他們也做了很多的準備,面對這些熱情、激動、可愛又瘋狂的歌迷,他們的表演更加熱情洋溢、激情四射……美男彈著吉它,投入地歌唱,她看著臺下,卻想到了遠在韓國治療的哥哥,她為了哥哥男扮女裝在樂隊一直堅持到現在,從開始的懵懂不被接受到被親愛的歌迷認同,這個過程對她來說既艱難也執著。現在的她成熟了,不會再無知地落淚了,也不會被困難嚇倒了,可是現在她多么想讓哥哥看到她的樣子,為她驕傲為她微笑……
在演唱最后一首代表作時,美男默默地流下了眼淚,在別人看來這或許只是激動的眼淚吧,演唱會在不舍的歡呼聲中結束了。而美男的淚水卻再一次流了下來,每當她哭泣或是遇到困難,她就會特別懷念修道院的一切,因為從小在修道院成長的她總會執著地面對困難,她握著胸前的十字架,微笑著走出體育場。
夜晚越來越深,美男走在修道院安靜的小路上,抬頭看著閃爍的星空,心里默默地念著“哥哥,快好起來吧……”就這樣走啊走,悠悠地走過一條條小路,在轉角的白色雕像下,她驀然看到哥哥竟然安靜地站在臺階上,這個時候他沒有再緊閉雙眼,沒有再臉色煞白,美男驚呆了,她愣了許久,終于微笑著奔向哥哥張開的雙臂……本來在美男出國演出前,哥哥的病情已經加重了。或許是命運的憐惜,或許是親情的悸動,此刻,在這個寧靜的修道院,哥哥卻好好地站立著。美男帶著哥哥去見AN.JELL的其他成員,修道院前的白色雕像依然還在,泰京新禹和Jeremy在這里迎來了他們最重要的客人。仿佛穿過歲月和空間的阻隔,他們相遇了。
選擇
_蕭泊零羽
今天,對于我和歡歡同學來說,是一個不平凡的日子。因為我們已經約好,晚上8點在工人體育場集合,一起觀看遠道而來的韓國組合AN.JELL的演唱會。想到馬上就要親眼見到英俊的泰京哥、溫柔的新禹哥、陽光的Jeremy,還有可愛的高美男,我們的心就激動不已。
可是,一直到8點半,AN.JELL的成員們依舊沒有出現。整個體育場開始逐漸喧鬧沸騰起來,人們都在高喊著AN.JELL成員的名字。8點45分,一道光束射向舞臺正中,罩在三個白衣人身上,他們分別是京泰、新禹和Jeremy,但是缺席了高美男。
所有人都不知道,高美男正奔跑在回修道院的路上。五個小時之前,她到得消息說,有個非常重要的人在修道院等她,她必須一個人前往,才能與他相見。直覺告訴她,一定會有什么不尋常的事情發生。
于是,在所有人都不知情的情況下,高美男悄悄離開了演唱會現場,迅速回國,回到了她曾經非常熟悉的修道院,在那里,她見到了一個人。
準確地說,是一個黝黑的背影,佇立在午夜的黑暗中,像修道院前的雕像。那個背影用一種沒有感情的冰冷語氣說:“你來了。”
“你到底是誰,是你給我發的消息?”
“我是誰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現在要馬上做出選擇,你和你的哥哥,明天日出之前,必須死去一個,你準備讓誰去死?”
“這么說……你是?”
“是的,正是我!”那個黝黑的背影轉過身,露出猙獰的面孔。原來,他是死神,傳說中的死神。
“既然你是死神,想要讓誰死,不是很簡單的事情么?”
“還不都是因為你,你當初為了患病的哥哥,代替他參加演出,感動了上帝,所以他才讓我給你一次選擇的機會。”
“那好吧,讓我來告訴你選擇的結果吧……”
第二天――
修道院前的白色雕像依然還在,泰京新禹和Jeremy在這里迎來了他們最重要的客人。仿佛穿過歲月和空間的阻隔,他們相遇了。
你上一次動筆寫超過一千字是什么時候?早年因寫字,多多少少磨出了些繭的手指側面,是不是已經柔軟了許多。相反,原本只有音樂家才可能生出繭的指尖,是否有那么點厚實了?
記者寫稿子、作家寫作、政府職員寫報告、秘書整理會議記錄、教師準備課堂講義、工程師畫設計圖、畢業生寫論文……如今,幾乎所有腦力勞動者都是一臺電腦一張桌子一天工作。就在今人越來越少書寫的時候,可曾想到幾百年前手寫曾是一門很不錯且相當重要的職業。
執“筆”為生:抄書師
時間來到六百多年前的14世紀,意大利文藝復興運動的杰出代表、人文主義者、著名的《十日談》作者薄伽丘,聘請了專業的抄書師從他的原稿另抄了一份自身近作的豪華版謄本,贈給了他的好朋友卡巴坎迪。這謄本完成已久,此前由于沒想好獻給誰,薄伽丘一直把它帶在身邊。
在那個年代,作家聘請一位抄書師是很普遍的事情。15世紀中葉古登堡等人為西方引入印刷術之前,圖書行業業已存在,只不過規模小得多。而抄書師則是其中必不可少的重要一環。在那時,拿起鵝毛筆,在羔犢皮上抄寫,不僅僅可以養家糊口,在抄書坊里抄書更是份受人尊重的職業。
事實上,早在古埃及時期,就已經有抄書師了,那些受過書寫和算術教育的師傅們拿起用蘆葦、獸骨等制成的尖筆,以圣書體、僧侶體或世俗體的象形文字在紙莎草上記錄了行政活動、經濟活動和來自埃及下層百姓口中的或者來自其他國家的傳說。此外,古埃及的那些紀念碑也是在他們的幫助下完成的。
古埃及文明之所以能被今人熟知,這些抄書師有著不可磨滅的功勞。抄書師的兒子們甫一出生,便和他們的父親一樣,被送到學校學習相關知識,然后子承父業。當時的抄書師是宮廷的成員,無需服兵役,并可免于繁重的體力勞動。
而更為人們所熟知的西歐手抄本演化史一般被區分為“修道院時代”和“俗世時代”。從羅馬淪亡到12世紀,這七百年,抄書師們主要是修道院里的僧侶。因該時期書籍的文化被修道院和其他相關教會機構獨占了。抄書是修道院團體規定的每日必須從事的數小時智識工作的重要項目之一。在修道院內的繕寫室,這些僧侶們日復一日地抄寫著彌撒經本、答唱詠與每日頌禱,為修道院教材和教會儀式用書提供穩定生產。
12世紀末13世紀初,新大學的創建和中產階級的出現導致了社會與智識的變遷,催生了新的閱讀群眾。大學里,通過設立抄書坊,聘雇專業的抄書師,在學者、教師、學生和抄書師等工匠技師的專業合作下,教學所需的重要文本迅速價廉地復制起來。
而大學之外,律師、法庭的非神職顧問、政府官員、富商等,對與自身行業相關的法律、政治、科學書籍以及文學書、道德論著、浪漫小說與翻譯書的需求,也使得抄書坊繼走出修道院之后,走出了大學。
而隨著15世紀中葉印刷術的快速發展,抄書師便被排字師所取代。通過抄書執“筆”為生于是慢慢退出了歷史舞臺,但另一種執“筆”為生,即寫作卻蓬勃地發展了起來。印刷術為世界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革,無論是對人文主義、宗教改革還是歐洲各國地方語言的發展而言。書籍的種類和數量飛速增長,報刊被發明。識字的能力從修道院走向了俗世,走向了更廣大的群眾。越來越多的人開始用筆記錄、用筆寫信交流,乃至用筆寫作為生。書寫已成為一種本能。
當書信已成往事
手寫書信在古人的生活中一直扮演著重要的角色。身處兩地的親朋好友通過手寫的書信來保持聯絡,而戀人更是借助于信紙和紙上飽含濃情的墨跡來抒發彼此的愛戀和想念。
當通過郵差或幫忙送信的伙計那兒拿到多少有點分量的信件,看到信封上精心書寫的收信人名字時,人們便迫不及待地想找個能夠獨處的地方打開信。看到里面熟悉的筆跡,聞到墨水的香味,指尖觸碰著信紙,然后看著這些經過反復思考和改寫的文字。此時此刻,收信人和寫信人的距離是那么的遠,又是那樣的近。
1667年歲末,27歲的葡萄牙修女瑪麗安娜,在情人夏密伊奉召回法替國王打仗后,看著物是人非的禮拜堂長廊,回到充滿回憶的小房舍,坐在漆黑的房間,執起筆,抒發自己的痛苦:
“啊!你上一封信讓我的心陷入了一種奇異狀態:飛快躍動叫囂著,似乎掙扎要沖出身體奔向你;我被如此熾烈的感情所擊倒,足足有三個多小時失去了意識與感覺;我阻止自己回到那個不是為你而活的人生;最后,我看見了光,不禁竊喜,我終于要為愛而死了;同時又松了一口氣,慶幸自己用不著目睹自己的心因你離去而被痛苦撕裂!”
瑪麗安娜又在來年寫了四封濃烈而絕望的長信。1669年,巴黎一家知名書商出版了一本書名為《葡萄牙情書》的袖珍書,收錄的正是瑪麗安娜的這五封信件。巴黎人為之驚艷,書籍甫一問世,便被搶購一空。這可窺17世紀法國巔峰時期無拘無束浪蕩生活的書信集,雖不斷被人質疑真實性,但我們不難看到書信作為情感表達的重要方式,在人類生活中的存在和分量。
除了表達熾烈的愛戀和撕心裂肺的痛苦,書信當然也承載著人們更為平淡更為日常的交流。還是17世紀,在法國里昂,當時在出版業獨領的書商羅倫?阿尼松在1670年寫給兒子的家書中,滿是自己作為父親,同時也是作為前輩書商的諄諄教誨:“我親愛的兒:若不是收到你從阿姆斯特丹寄來的信,我還以為你在法蘭克福到安特衛普這段,中途沒有停下來。路過科隆之時,你沒有拜訪任何人,可惜了這座城鎮;比起你這趟經過的其他地方,那里供人交易或采購的書本可要充裕得多。”
無數的信件,正如無數作家的寫作手稿那樣成為后人研究的珍貴資料。阿尼松的這封信幫助了著名印刷史學者馬爾坦,讓他得知,17世紀的書商在洽公旅行當中,有哪些事非辦不可,也讓他知道了當時書商們游走于歐洲各地來親自敲定生意的必要性。而在第二十屆香港書展上展出的張愛玲《小團圓》的手稿,更是讓讀者有機會看到她創作時的修改經過和心路歷程。
不用多久,只需往前追溯幾十年,人們對好朋友的筆跡都是極其熟悉的。《失落的墨水》一書作者菲利普?亨塞表示,當他意識到自己對好朋友的筆跡一無所知時,他感到友誼中一些至關重要的東西失落了。好朋友寫的字究竟是清晰的還是潦草的、是傾斜的還是豎直的、是優雅的還是亂糟糟的?就在那時他感受到人類不僅僅失掉了紙和筆,更是失掉了熟識彼此的一座美好的橋梁。
一封用心手寫的書信可以稱得上是藝術品。不僅僅因其可觸摸到,更因其深思熟慮、因其完整性,這為靈魂之間的交流打開了一扇窗。而以鍵盤、觸摸屏和互聯網為載體的即時通信在為人類帶來了極度方便的同時,也使得情感交流隨著方式的碎片化而變得碎片化。你一句我一句,我們還沒來得及細看對方的話,也還來不及細想,就急急忙忙地回復了。
滿懷期待,每日查看郵筒,然后觸摸到等待已久的信件,充滿喜悅地讀上一遍又一遍,再小心翼翼地保存起來,直到幾十年后,兒孫在整理遺物時,那些塵封已久的故事又被再次閱讀,這樣的美好已成為往事。
我們的后代想來不會在我們去世后還一一翻看那一個個早已被技術淘汰的硬盤、變換了若干地址的電子郵件、無數個不知道已身在何處還是否能使用的手機、當然還有那些平均壽命不過若干歲的社交網站ID。更何況他們也未必知道我們那數不清的賬號和密碼。原本可觸摸的堆在箱子里的紙張和上面的筆跡已變成浩瀚縹緲的互聯網中的塵埃。
嘿!打字機
雖說以計算機和互聯網為代表的新技術大規模地促成了鍵盤取尖,但手寫最開始走向失落的痕跡需追溯到一個半世紀前。19世紀60年代,打字機被發明了。
自此開始,在職業寫作和商務通信方面,鍵盤開始逐漸變得在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這很大程度上促成了手寫在職業領域的消逝。但是,就私人領域而言,人們記日記、給彼此寫信、學生課堂記筆記、老師上課寫板書等等,手寫還是不可取代的。
不過雷明頓最開始銷售打字機的時候,并沒有想到以后人們會直接用打字機來寫作。當時公司的預想是作家口述,女打字員用打字機把內容打出來。因此當時的肖爾斯和格利登型,即雷明頓1號打字機上面印有許多漂亮的花飾。而后來在兩次世界大戰中地位迅速提升的女性,在進入職場后的第一份工作往往也是打字員,或者以打字等工作為主的秘書。
但是制造商沒有想到的情況卻真真實實發生了,許多職業作家開始直接用打字機進行創作,執“筆”為生正式走向尾聲。正如馬克?吐溫在自傳中說到的,他是第一位將打字版稿件交給出版商的重要作家。那是1883年的《密西西比河上》。
歐內斯特?海明威當年則喜歡站在置于書架上的打字機前寫作。這臺皇家牌打字機至今依然擺放在海明威生前曾居住生活的,位于哈瓦那城外的“望山莊”的書架上。
“垮掉的一代”代表人物杰克?克魯亞克更是個打字好手,他每分鐘可以打出100字來。習慣輕松的電腦鍵盤打字的我們可能并不覺得有什么,但笨重的打字機鍵盤敲擊起來并不是那么容易的。克魯亞克寫作《在路上》的時候在打字機上裝了卷軸打字紙,這樣寫作思路就不會被換紙的過程所打斷。寫作開始兩周后,克魯亞克用打字機寫出了一整段沒有空行的長達一百二十英尺的“段落”。正因此,才有了杜魯門?卡波特那著名的批評:“那不是寫作,那是打字。”
職業作家們是如此喜愛打字機,以至于到了計算機時代,依然有作家對其情有獨鐘。出生于1948年的科幻小說家威廉?吉布森一直用著他那臺愛馬仕2000老式打字機,正是用這臺打字機,吉布森寫出了著名的賽伯朋克作品《神經浪游者》。直到后來打字機出現了機械故障,而壞掉的零部件又無處可換,這才使得他不得不換了臺蘋果IIc。
而美國傳奇作家兼記者亨特?湯普森更是直至2005年開槍自殺,都被外界認為一直用擺放在家中廚房的打字機為ESPN網站撰寫《嘿!鄉巴佬》專欄文章。
作家們對打字機的熱愛,使得我們越來越難以得知他們的筆跡。但也有像王安憶這樣的作家,直至今日還在堅持手寫文章,“電腦打字與速度有關,但寫作不需要速度,只是一個腦力勞動。”而這個腦力勞動,正是依靠著手寫保留了它所有的存在痕跡。畢竟,敲擊鍵盤的時候,“Delete”鍵刪掉的不僅僅是我們不想要的片段,更是我們的思考過程。
智能輸入法一代
19世紀60年代開始的打字機時代,使得人們開始在職業領域用鍵盤代替手寫。但是打字機本身的機械性,使得不論后期出現了多少糾錯技術,在修改的時候還是難免需要手寫。
但是等到20世紀80年代,伴隨著個人計算機和文字處理系統的出現,在職業領域乃至私人領域,無論是撰寫還是修改,鍵盤開始全面取代手寫。至此,手寫邁入了快速消逝的年代。
而21世紀開始,便攜的筆記本電腦乃至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的普及,更使得鍵盤和觸摸屏在職業和私人領域全面吞噬原有的手寫。
許多孩子這輩子從未手寫過一封書信,可卻能夠自如地運用社交網站和好友互動。生活在這個智能輸入法年代,各色各樣的智能輸入、拼寫自動糾錯功能和在線詞典使得學生越來越難以獨立寫出正確的字來。各式各樣的拼寫錯誤、標點使用錯誤和語法錯誤層出不窮。
《有毒的童年》作者蘇?帕爾默說:“兒童若是不寫信也不收信,那么他們將錯過關鍵的能力培養機會!手寫付出的努力對于兒童來說非常重要。拿著鉛筆費力地在紙上書寫,思考著表達的最佳用詞,糾結著拼寫和標點,雖然很辛苦但絕對值得。因為只有通過這樣的練習,我們才能真正地識字,而識字是人類文明的重要標志。”
學生們由于缺乏練習,不但拼寫、標點和語法等書寫能力大幅度下降,手寫出來的字也是越來越潦草和難以辨認。出于改卷的考慮,英國初中畢業考中,寫字有困難的學生可以申請幫助。會有成人來充當抄寫員,幫著那些一分鐘內寫不出十個單詞的學生把答案寫出來。
在美國,自從2010年開始,已有45個州開始采用共同核心標準。該標準不強制要求學校教授有助于快速記筆記和寫作的快速手寫課程,各州可自行決定是否教授。
與之相反,該標準要求學生在四年級時能夠掌握熟練的打字技能,標準里有如下規定:“在成年人的幫助和指導下,使用包括互聯網在內的技術,完成并文章;并能夠同他人在網上互動和溝通;在短時間內能夠熟練地打出至少一頁紙的文字。”
在教室里,越來越多的學生用筆記本電腦或平板電腦記筆記,傳統的紙質筆記本和鋼筆被逐漸取代了。學生們不再像他們的父輩祖輩那樣用筆寫信,而是通過各種社交網站、電子郵件和即時通信工具。這不能怪學生,連現在的老師們也越來越少使用板書,幻燈片早已成為課堂標配。教師帶著學生一個個字寫出來句子,一行行推導出來公式也幾乎成為歷史。
進入市區,漫步在那些幽靜的街巷,那些飽經風霜的多姿多態的古老建筑,大紅的屋頂,土黃色的、紅色的、乳白色的墻壁,拱形的窗門、石砌的柱廊、擺滿鮮花的陽臺,以及那些穿著樸素、憨厚樸實的居民,使你仿佛置身于中世紀的夢境。歷來有許多詩人和畫家,吟詩作畫,贊頌維羅納的美。英國作家狄更斯稱它是“可愛的維羅納”。
維羅納是一座歷史名城。它所處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從中歐南下羅馬,這里是必經之路。它還是東去威尼斯、西到米蘭的要站,向來有“意大利北方門戶”之稱。早在古羅馬時代,此地就建立了繁榮的市集,曾輝煌一時。進入中世紀,又擴展為北意大利的共和城邦。13到14世紀時,由斯卡利杰家族執政。在他們的保護下,文化藝術逐漸開花結果。漫長的歷史給這座城市留下許多文物古跡,供人憑吊。此外,這里還流傳著一些動人的傳說和故事,使古城更蒙上一層迷人的色彩。
英國偉大的劇作家莎士比亞,就曾以維羅納為背景,寫下不朽的名劇《羅密歐與朱麗葉》。故事的梗概是:在13世紀的維羅納,青年羅密歐與朱麗葉在一次化妝晚會上邂逅相遇,一見鐘情。他們在一位好心的神父幫助之下,秘密舉行了婚禮。但因為他倆生在兩個有世仇的貴族家庭而遭到家庭的反對,最終先后自殺,釀成悲劇。這個十分動人的歐洲愛情故事,就像中國的《梁山伯與祝英臺》一樣,被人們到處傳頌,經久不衰。羅密歐與朱麗葉的愛情故事不但已成為世界文學史的著名典故,而且也成為維羅納城的一件美談。
本來,文學典型并不一定完全是真人真事。可是維羅納人卻相信莎翁這一劇作情節千真萬確,并以作為這對情侶的鄉親而自豪。在這里,人們會指給你好幾處據說與這一殉情故事有關的古跡。
市中心埃爾巴廣場附近,有一條并不很大的街道叫卡佩洛。這條街的27號,相傳就是女主角朱麗葉的故居。這是一個典型的中世紀樓房院落。院內一尊朱麗葉青銅塑像,亭亭玉立,深情而又略帶哀怨,似乎仍在期待羅密歐的翩翩來臨。銅像左上方,即是莎翁筆下那座有名的大理石陽臺。據說,當年羅密歐就是攀上這個陽臺與朱麗葉共訴衷腸的。
男主角羅密歐的家在斯卡利杰雷街4號,離朱麗葉的故居并不遠。這是一幢相當古老的房屋。墻壁破舊,大門緊閉。只有門口上方的一塊石碑才能使人辨認出是他的故居,上面刻有莎士比亞寫的悲劇中的臺詞:“噢!羅密歐,你在哪里?……”
另一處必須去看的地方是朱麗葉之墓。它靠近阿萊亞爾迪橋。這里風景優美,周圍花草叢生,樹木繁多。朱麗葉的墓地就在一所修道院里。當年,朱麗葉和羅密歐相愛之后,在神父的幫助下,他倆就在這個修道院里秘密地舉行了婚禮。后來,這對情人也是以劍刎頸死在這里的。地下室里,停放著一口粉紅色大理石棺,據說,朱麗葉死后被安葬于此,其實這只是一口空棺,連石棺蓋都不見了,但人們愿意信以為真,前來獻花的人流絡繹不絕。二樓有一間比較豪華的廳室,是供當代青年男女舉行婚禮的。這也正是羅密歐與朱麗葉舉行結婚儀式的地方。無數來自各國的情侶在此舉辦婚慶,發誓要像羅密歐與朱麗葉一樣忠實于愛情。這種結婚方式倒也充滿另一番情趣。
除了這些古跡以外,維羅納還有許多歷史和藝術價值不菲的名勝,如中世紀古堡、圣哉諾教堂、斯卡利杰陵墓以及埃爾巴廣場和統治廣場周圍的高塔、宮殿、敞廊等等,而名氣最大的則要數古羅馬留下的露天競技場。
這個競技場興建于公元一世紀初期,用大理石和紅磚砌成。它像羅馬競技場一樣是橢圓形的,長軸為138米,短軸109米,周圍一圈上下兩層各有74個拱形門洞。內部設階梯形看臺,共44排,可容2.5萬人。以其大小容量來說,僅次于羅馬競技場,故此為全世界第二大古代露天劇場。但保存至今而仍能使用者,則非它莫屬了,因羅馬競技場早已成為歷史廢墟,只供游人憑吊而無法舉行任何慶典了。
現在,維羅納競技場經常用于舉辦該城的商品交易會,夏天則舉辦歌劇演出。競技場的一端作舞臺,其余三面和底部為觀眾席。演出時,全場燈光熄滅,觀眾席上亮起無數只蠟燭,猶如晴天夜晚的點點繁星。場面非常壯觀,與一般歌劇院相比,另有一番情調。
關鍵詞 導言 生物教學 教學有效性
中圖分類號:G633.9 文獻標識碼:A
俗話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這就說明了做任何事,有良好的開端的重要性。精彩的課堂導語,猶如一把開啟新課的金鑰匙,往往給學生帶來新異親切的感覺,不僅使學生迅速地集中注意力參與學習活動,而且把學習當成一種需要,愉快地進入學習新知的情境。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曾說過:“注意,是我們心靈的唯一門口,意識中的一切,必然都要經過它才能進來。”因此,要完成一堂課的教學任務,就必須提高學生的注意力。要提高學生的注意力,就必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就必須精心設計教學方案。那么用生動巧妙的導言參與設計教學方案,就能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
一堂課要有好的開頭,就如同一出戲要演好序幕一樣重要。要使學生對新的生物學知識產生濃厚的興趣,愿意去學,去鉆,如何導入是關鍵。精煉、生動、富有情趣的導言,能調動學生積極性,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欲和學習興趣。如何才能設計出生動、巧妙的導言呢?我根據自己的教學實踐歸納總結了以下幾種:
1通過復習舊知識的方式導入新課
子曰“溫故而知新”,從學生的認知結構本身入手,從舊知識導入新知識,引導學生去發現問題,從而有效促使學生的認知行為或認知技能發生改變,明確探索的目標,這是生物學教學最常用的導言形式。生物學科的知識邏輯性很強,新知識都是從舊知識中發展而來的,在講授新知識之前,首先組織學生復習舊知識,對舊教材中重要問題,特別是對舊教材中與新知識有密切聯系的問題加以概括,從新舊知識的緊密聯系中,抓住新舊知識的不同點,合乎邏輯地提出即將研究的問題。這樣做不僅使學生明確了本節課的學習目的、任務和重點,而且也能激發學生探求知識的好奇心,產生積極尋找問題答案的強烈欲望。教師在導言中運用新舊知識聯系的方法,能使學生從已知的領域進入到未知的新知識境界,激發學生積極主動地去獲取新知識的興趣,從而產生探求新知識的強烈欲望。例如:在講授《動物細胞融合與單克隆抗體》一課時,先復習植物體細胞雜交技術中植物細胞融合,成功培養出同時具備兩種植物的遺傳特性的個體,強調了植物細胞融合的方法有PEG、離心、電激,同時提出動物細胞融合的方法是否相同?是否也可以成功培養出同時具備兩種動物的遺傳特性的個體?這樣的導言生動有趣,又可使學生掌握問題的實質,給學生學習新知識打好基礎。
2利用直觀演示,讓學生從觀察實物和教具的方式導入新課
直觀演示法,即學生通過觀察實物、模型、幻燈片、錄像等教學過程,獲得一定量的與該節課教授內容相關的感性知識。這種方法既能刺激學生感官,又能使他們通過觀察發現問題,產生解決問題的沖動,從而可以充滿好奇心地參與到對新知識的探索活動中來。例如:在講授《植物具有向光性》一課時,教師先讓學生觀察放在窗臺上的一盆吊蘭,這盆吊蘭已經在該環境下生長了足夠時間。在觀察時,提示學生觀察的重點以及要探究的問題:放在窗臺上的吊蘭生長狀況有何特點?這個特點對植物有何意義? 通過觀察學生得出植物具有向光性的結論,并能產生探究植物向光性內在原因的學習需求,帶著類似問題進入新課。在學生注意力高度集中的狀態下,學習效果當然會更好。這種導言的導入法,是讓學生在觀察實物的過程中,既獲得大量的感性知識又突出了重點,很自然地為后邊講授新課創造了有利的條件,必然會獲得很好的教學效果。
3利用實驗操作的方法導入新課
教學的任務不僅要向學生傳授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獨立獲取知識的本領和生物學技能。因此,教師的教是為了以后的不教,也就是不僅讓學生學會,更重要的是讓學生會學。所以,學生在教師指導下進行實驗及操作,通過觀察和分析,使學生發現規律,從而獲得新知識、學到了技能。教師巧妙地設計一些小的實驗或練習,指出一些現象讓學生自己去觀察和分析,進行歸納總結,從而得出結論就是本節課要講的主要內容,因而課題隨之被揭示出來。這種導入新課的方法,能幫助學生認識抽象的知識,能激發學生的思維活動,同時學生通過實驗操作,既動腦又動手,使心智技能和動作技能協同活動,促M發展。例如:在講授《探究細胞膜控制物質的進出》一課時,教師首先準備好三個小燒杯,其中一杯放濃鹽水,一杯清水,一杯不放任何東西,然后把新鮮的蘿卜切成大小相同的長條,分別放入三個燒杯中。在上課時取出三塊蘿卜條,請學生觀察蘿卜的形態、大小,用手分別捏捏它們的硬度,再請一位學生量一下長度的變化。然后問原來二塊形狀、大小、硬度均相同的蘿卜,怎么會發生如此大的變化呢?請學生根據燒杯里放的東西思考一下為什么會出現這種現象。這樣的“導言”,既吸引了學生的目光,也有效地鍛煉了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分析問題的能力。
4從生產生活實際出發導入新課,啟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生產中和實際生活中有不少現象,人們往往都能感覺它而不能理解它。一旦把它上升到理論的高度便能引起濃厚的興趣。教師利用這種心理因素,使許多問題都可以從學生親身經歷過的實際問題或本身的生理現象導入課題。通過學生生活中熟悉的事例或自身的生理現象引入新課,能使學生有一種親切感和實用感,也容易引起學生學習的興趣,這是一種有效的方法。例如:在學習細胞大小時,首先讓學生來做一道計算題:一個直徑為25cm的籃球和一個直徑為4cm的乒乓球,他們各自的表面積與體積的比值分別是多少?通過計算,學生能通過類比得出:體積越小的生物,表面積與體積的比值就越大。它們與外界的物質交換速度就越快,新陳代謝也就越明顯,因此引出細胞不能無限張大這一內容,這樣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培養了學生自主探究的學習能力。通過類似的學習能讓學生逐漸加強學科間的聯系,是所學的知識融會貫通。
5以講故事的方式導入新課,激發學生學習新知識的興趣
設計符合中學生心理特點的小故事,可以牢牢抓住學生的心,激起他們的學習興趣和熱情。例如:在學習遺傳規律時,我通過下面的故事導入:19世紀中期,在奧地利的一所修道院里,有一位叫孟德爾的年輕人。他從小喜愛自然科學,由于家境貧寒,21歲便做了修道士。后來他進入維也納大學進修自然科學和數學,回修道院后,他利用修道院的一小塊園地,種植了豌豆、山柳菊、玉米多種植物,進行雜交試驗,潛心研究了8年。其中豌豆的雜交試驗非常成功,并因此而發現了生物遺傳規律。大家想一想為什么用豌豆做試驗就容易取得成功?孟德爾是怎樣設計、解釋、驗證試驗的呢?從而進入遺傳規律的學習。利用這種導言形式教師的語言應該極富感染力。無論是講富有激情的生物學發現史,還是對唯心主義的批判,教師都要感情充沛,富于激情,語言的情感色彩應該十分鮮明,語言既要清新流暢,條理清楚,又要娓娓動聽,形象感人,使每句話都充滿激情和力量。這樣的教學語言,才最能撥動學生的心弦,使他們產生共鳴,激起強烈的學習興趣,求知欲和思想上的進取心。
在教學中,學生如何真正成為主體,學生怎樣真正實現主體參與,在某種意義上講,不僅僅取決于把舞臺讓給學生,還在于教師如何去成功引導。導言的使用能喚起學生對新知識的興趣,讓學生產生學習的愿望和動力。但切記要精煉,不要羅嗦,突出一個“導”字。而且無論使用何種方法導入新課,都不宜喧賓奪主,沖淡教學內容。導入得當,可以更好的提高課堂效率,更好地促進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和運用。
參考文獻
[1] 宋作吉.多方位激發學生學習生物學的興趣[J].中學生物教學,1998.
[2] 胡繼飛,鄭曉蕙,林萍,等.生物學心理教育學[M].廣東教育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