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谷雨詩句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首先恭祝《足俱》的各位老編和小編新年快樂,牛年大吉!去年12月10日,是一個值得紀念的日子,我收到了個人信蟲生涯的第100封回信,得到了費耶諾德隊寄來的禮物。或許在那些高手看來,這根本就不足掛齒,但對于我這樣的小蟲來說,是一個里程碑,它不僅見證了我的成長,也標志著我將進入一個更高的階段。能有今天的收獲,我最想感謝的是《足俱》!
我是在《足俱》的“誘惑”下成為一名信蟲的。從小就愛踢球的我,上初中時就開始訂閱《足俱》了,每當看見那些“大蟲”在“信蟲部落”放送自己收獲的球星簽名、球隊紀念品時,我非常羨慕,心總是癢癢的,也想加入到他們的行列中。但無奈的是,那時的我根本沒這個條件,既沒有資金也沒有技術指導。直到上了初三,我感覺自己的英語水平已經達到成為信蟲的要求了,就開始嘗試著給自己心愛的球隊寫信。至今,我還清晰地記得第一封信寫給了“兵工廠”阿森納,但當時過于興奮,而且毫無經驗,居然沒寫自己的地址,幸好我在信中留下了電子郵箱地址,所以俱樂部的工作人員發電郵來訊問我的通信地址,不久之后,我幸運地收到了第一封回信。拿到回信時的那種感覺,那份激動的心情,實在不知道該怎么形容。才邁出第一步就得到了回報,這令我信心大增,更加一往無前地朝著“信蟲大道”邁進。
由于我接觸網絡的時間比較晚,而且受到父母的嚴格管教,不能像年長一點的信蟲一樣,上網查閱資料,和志同道合的網友交流,所以《足俱》成為了我唯一能咨詢和獲得經驗的途徑。每次拿到新一期的雜志,我必定先看“信蟲部落”這個欄目,欣賞“信蟲盟友”們收到的精美禮物,分享他們的喜悅,學習他們的經驗,漸漸地,通過自己的摸索,也積累了一些經驗,開始向更高的目標發起沖擊。上高中以后,學習任務更重了,為了能適應緊張的高中生活,我將自己的信蟲事業暫停了一年。升入高二后,課余時間更是少之又少,我也只能偶爾抽時間寫信,但因為我在寫信前的準備工作做得比較好,收獲了不少自己非常滿意的禮物。這一年多來,我不會像以前那樣專挑回信率高的聯賽或球隊去信,而是更加注重信的質量,只給自己喜歡的球隊和球星寫信,信寄出之前會反復地斟酌并加以修改。無論球隊回信與否,我享受的是自己與偶像溝通的樂趣。
最后,愿廣大信蟲朋友收獲多多,也祝愿《足俱》“信蟲部落”越辦越好!感謝你們的陪伴,我會一直支持你們的!
關鍵詞:古代漢語;比喻句;本體
比喻,古人說:“辟也者,舉他物而以明之也。”(《墨子?小取》)“比喻能把印象增大增深,用兩種東西的形態或性質,使讀者心中多了些圖景:人的閑情如嬌花照水,我們心中便于人之外,又加了池畔嬌花的一個可愛景色。”(老舍)比喻作為修辭格的一種,它能夠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把深奧的道理淺顯化,無論是在古代漢語或是在現代漢語中它都大量存在著。本文試從語法、語意的角度對古代漢語的比喻句作一探討,從而發現古代漢語中無論比喻的類型,還是比喻的表述方式,都有不同于現代漢語的特點。并進一步揭示出古漢語中比喻句和比較句的區別。
一、比喻句的類型
“比喻是用跟甲事物本質不同但通過藝術的聯想有相似點的乙事物來形容描繪甲事物的一種修辭手法。”用來形容描繪的事物叫喻體,被描繪形容的事物叫本體,連接本體和喻體的詞叫比喻詞。從上面的定義中可以看出:作為一個比喻句,第一,要有本體和喻體。第二,本體和喻體是本質不同的兩種事物。第三,本體和喻體之間要有相似點。其中,第二、三兩點是比喻能夠成立的主要條件。
歸納古代漢語比喻句的基本形式,大致有如下幾種:
1.本體+比喻詞+喻體 如,將軍兼此三者,面目有光,唇如激丹、齒如齊貝。(《莊子?盜跖》)
2.本體+喻體 如,君子之德,風也;小人之德;草也。(《論語?顏淵》)
3.本體+喻體+動作 如,嫂蛇行匍匐。(《戰國策?秦策》)
第1種格式(本體+比喻詞+喻體):本體、喻詞、喻體都同時出現,是標準的比喻格式,無論是在古漢語或是在現代漢語中都是很常見的。(這里僅以古漢語為例)例如,
(1)手如柔荑,膚如凝脂。(《詩經?碩人》)
例(1)本體分別是“手、膚”,喻體分別是“柔荑、凝脂”,用“柔荑”和“凝脂”的形態來分別比喻“手”和“膚”的形態,十分貼切而形象。本體和喻體之間用喻詞“如”來連接,且喻體是一個定中結構的詞組。突出本體和喻體二者外在視覺形態上的相似性。
格式1中,喻詞除了用“如”外,還可以用“若”“猶”“類”“似”“同”“象”“譬如”“譬于”等表比喻義的詞語來替換。如,
(2)有鳥焉,其名為鵬。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莊子?北冥有魚》)
(3)古人云:“以地事秦,猶抱薪救火,薪不盡,火不滅。”(《六國論》)
以上例(2)(3)兩個比喻句,分別用了不同的喻詞來表示比喻,但我們在理解的時候這些不同的喻詞都可以用“象”“如”來替換,結果也不會影響對句子的理解。
值得注意的是,格式1中在某一喻體難以把意思表達清楚的情況下,可以有幾個喻體同時出現的情況。例如,
(4)其聲鳴鳴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余音裊裊,不絕如縷。(蘇軾《赤壁賦》)
這個例子是對簫聲的描繪。如果只寫“其聲鳴鳴然”,顯然十分平淡,作者一連用了四個比喻,于是把簫聲凄涼哀怨的特色描繪得淋漓盡致了。
總的來說,格式1(本體+比喻詞+喻體)中本體、喻體、比喻詞都出現了,是直接明顯地打比方,叫做明喻。以上4例都是本體、喻體和比喻詞都出現的明喻。此外,還有一種比喻,只出現本體和喻體而不用比喻詞,只是把本體和喻體寫成是主謂句式或對偶排比的句式。例如,
(5)試問閑愁都幾許?一川煙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賀鑄《青玉案》)
例(5)“閑愁”是本體,喻體是后面三句話。用“一川煙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來形象地表現出“閑愁”之多。
例(5)沒有比喻詞,但在理解時本體和喻體之間都可以而且只能加入“象”“如”一類的明喻詞,重點突出其相似性,這類句子我們可以把它歸入第1種格式中。
第2種格式(本體+喻體) 例如,
(6)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荀子?王制》)
(7)諸葛孔明者,臥龍也。(《三國志?諸葛亮傳》)
例(6)本體分別是“君、庶人”,喻體分別是“舟、水”。把“君”說成是“舟”,把“庶人”說成是“水”,形象地道出了君民之間的關系。例(7)本體是“諸葛孔明”,喻體是“臥龍”,把諸葛孔明說成是臥龍,形象地描繪了一個學識淵博、善于捕捉事情先機的神人形象。
以上兩例都是把被比喻的事物(本體)直接說成是某一事物(喻體),用名詞謂語句(有人認為是用判斷句的形式來表達比喻的內容)來表示比喻,叫做暗喻。它不是把本體和喻體說成相似而干脆說成相等,這樣更強調突出了兩者相似的地方。語氣比格式 1的語氣肯定。
第3種格式(本體+喻體+動作) 例如,
(8)射之,豕人立而啼。(《左傳?壯公八年》)
(9)(陳涉)斬木為兵,揭竿為旗,天下云合響應。(賈誼《過秦論》)
例(8)“人立”,像人一樣地站著。“人”既說明了主語“豕”的狀態,又說明了謂語“立”的方式。
例(9)“云合響應”,像云彩那樣地會合,像回聲那樣地呼應。“云”“響”分別表示動詞“合”“應”的情態。
格式3中喻體為名詞,并“以其所代表的人或物的某些特征比喻性地描繪動詞所表示的動作行為的方式或情態。”喻體在句子中做了謂語動作的狀語。“這個做狀語的名詞(即喻體)可譯作‘像……一樣地’‘像……似的’等。”這種格式是古代漢語中所特有的,也就是名詞作狀語表示比喻。
二、比喻句與比較句的區別
比較句就是表示兩種或兩種以上同類的事物在性狀或程度上的差別的句子。其中被比較物和參照物在本質上是同類事物。而作為一個比喻句,第一,要有本體、喻體和比喻詞。第二,本體和喻體是本質不同的兩種事物,且要有相似點。
從對兩種句子的描述中可以看出,比喻句與比較句二者的區別主要在于:(1)從結構上看:首先,比喻有三要素,本體、喻體和比喻詞,而在比較句中找不出來。其次,比喻句中本喻體是本質不同的兩種事物,而在比較句中被比較物和參照物在本質上是同類事物。(2)從表達目的上看:比喻是為了使所描繪的人或事物更具體、更形象、更生動。而比較則是為了通過對比從而得出利弊得失、程度輕重、大小差異等結果。例如,
(10)季氏富于周公。(《論語?先進》)
例(10)把“季氏”與“周公”相比,得出程度上的差異:季氏比周公富有。且被比較物(“季氏”)和參照物(“周公”)都是人。上述兩例都是用“于”表示比較的,且表示比較點的詞語(“少”“多”“富”)都顯見于句子中。
總之,一個比喻句,我們可以從句子中找出本體、喻體和比喻詞,并且本體和喻體是本質不同的兩種事物。在表達目的上主要是為了描繪、說明事物,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把深奧的道理淺顯化。而對于比較句,我們在句子中找不出本體、喻體和比喻詞,只有被比較物和參照物,并且二者在本質上是同類事物。在表達目的上比較句是為了通過對比,得出利弊得失、程度輕重、大小差異、優劣高下等結果。并且不能在被比較物和參照物之間加入“象”“如”一類的詞。
從古代漢語的語言實際出發,歸納了古代漢語比喻的幾種主要形式,從中我們看到要辨別一個句子是否為比喻,不僅要看它在形式上是否符合比喻句的格式,是否存在比喻的四要素:本體、喻體、相似點和比喻詞,還要看它在語法、語義上是否符合比喻的語法、語意特點。總之,要辨別比喻句不能只注重形式,還要從實際出發,做到形式和意義相結合,從而做出正確的判斷,以利于正確地理解文意。
參考文獻:
[1]王希杰.修辭學通論[M].南京大學出版社,1996:420.
[2]史錫堯.現代漢語[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1:559.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楊萬里《小池》
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辛棄疾《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
黃梅時節家家雨,青草池塘處處蛙。——趙師秀《約客 / 有約》
漠漠水田飛白鷺,陰陰夏木囀黃鸝。——王維《積雨輞川莊作/秋歸輞川莊作》
綠樹陰濃夏日長,樓臺倒影入池塘。——高駢《山亭夏日》
春水滿四澤,夏云多奇峰。——陶淵明《四時》
芳菲歇去何須恨,夏木陰陰正可人。——秦觀《三月晦日偶題》
紙屏石枕竹方床,手倦拋書午夢長。——蔡確《夏日登車蓋亭》
具體典故出自《國語》中的《齊語》
周莊王十一年,齊襄公亡。兩個兒子:糾和小白都想先一步回都以繼承父位。當時,管仲輔佐公子糾,鮑叔牙輔佐公子小白。管仲為讓糾先到,用計接近小白,一箭射中小白心窩。之后,管仲看見小白吐血,急忙逃走。其實管仲這一箭只射中小白的帶鉤,小白怕管仲再射,咬破舌尖,這才躲過一劫。
后來小白即位,就是齊桓公,而管仲被魯國擄去。齊桓公不計前嫌,聽從了鮑叔牙的建議,設法救出了管仲,并擇良辰吉日親自來到郊外迎接,這在春秋時代,是前所未有的,一時間齊國百姓紛紛為之動容。回到宮里,齊桓公與管仲促膝長談,“連語三天三夜,字字投機,全不知倦”。又依管仲所言,重用五人,并拜管仲為相,尊其號曰仲父,恩禮在高國之上。管仲名夷吾,字仲,齊桓公為了表示對他的尊重。下命“不問貴賤,不許犯夷吾之名,皆稱仲”,以字為敬也。齊桓公曰:國有大政,先告仲父,次及寡人。有所施行,一憑仲父裁決。
(來源:文章屋網 )
一件完整的玉具劍共有四部分,即首、鐔、、。劍柄端飾稱“首”,柄與劍身分界處稱“鐔”〔tan〕,即通稱的“劍格”。劍鞘中部用以穿劍帶之鈕稱“”,亦稱“”。劍鞘末端的端飾稱“”,亦稱“”〔biao〕,它本來用銅制作,玉具劍則代之以玉。現介紹西安市考古出土及館藏的一些玉具劍飾:
1. 戰國?青白玉谷紋劍首
共兩件,一件直徑4.1厘米,厚1厘米;另一件直徑5.7厘米,厚1.7厘米,1976年西安市未央區漢墓出土。
兩件劍首均為圓餅狀,剖面呈梯形。 劍首正面紋飾分內外兩區。內外區邊緣陰刻一周弦紋形成內外邊廓。內區碾琢自由流暢的線刻勾云紋,中間有菱形網紋,其平面與劍首外緣齊平。外層采用減地法雕琢谷紋,每個突起谷紋的大小和尾線長短一致,刀法極為鋒利。劍首背面中部凸起一圓臺,周圍為斜坡狀。圓臺中間有卯眼,用于插入劍柄。大的一件在卯眼外有三個穿孔斜向打入卯眼,用于插楔釘固定劍柄。
2. 漢?白玉鏤空螭紋劍首
高6厘米,長8.3厘米,厚2.6厘米。1976年西安市未央區紅旗機械廠出土。
劍首的底面平,有兩圓孔為固定劍柄首用,須面及兩側面雕立體云里螭龍,其或回首攀騰,或曲體爬行,或云間飛躍,或靜立云端,或駕云飛舞,另外還有形象不一的怪獸,活靈活現。其手法為立體雕、浮雕及鏤空雕,通體流云翻滾,突出云中螭龍的形象。頂端的一只爬在云峰上,側首俯視,眼目圓睜,口微張。其堅硬而有力的前爪蹬在云上,隆起的腿肌、渾圓的軀干、起伏的腹部似乎隱藏著一股無窮的力量,隨時都可迸發出來。還有一螭龍翻云而過,頭頂長須絞絲狀,隨云飄動,銳利尖爪緊緊抓住浮云,欲騰欲躍。其他的螭龍也是昂首怒目,作奔騰之勢,似乎遇到了“對手”,準備前撲撕打,小怪獸躲藏到邊際,畏懼螭龍,又怕掉出云外,回首下望緊抓云邊。總體看,給人的印象是群螭鬧天空的情節。螭群通體結構均為“S”形,具有曲線結構美,表現有節奏、有起伏的動態。以飄浮柔軟云朵烘托螭龍,以對比夸張手法,體現欲要搏斗的場面。
3. 漢代白玉谷紋劍鐔
長5.4厘米,寬2.7厘米,厚2.7厘米,1975年西安市雁塔區魚化寨漢墓出土。
劍鐔呈山字形,上部尖凸,下部內凹。側視為菱形,中部上下不對稱鏤空。上半部鏤空為橢方形,供劍柄穿過;下半部鏤空為菱形,以卡劍身肩部。鐔面滿飾谷紋。劍鐔,俗稱劍格,為劍身與劍柄間的飾玉。
4. 漢代青白玉螭龍紋
長6.3厘米,寬3厘米,厚1.4厘米,1972年西安市阿房宮鄉出土。
俯視為長方形,前后兩端內卷,背有長方形銎用以穿插腰帶。正面鏟底浮雕一螭龍。螭龍腰身隱于云霧當中,回身置首于腰部上方,四肢的關節和分叉的尾部飾以弧線,背和周圍以細陰線琢刻云紋,表現出螭龍在云霧中翻飛騰越的威猛之勢。這種在螭龍身上琢刻細線的表現技法,是東漢螭龍的主要特點之一。
5. 漢代青白玉子母螭龍紋
長10.2厘米,寬2.5厘米,高2厘米。1983年西安市草灘鄉張千戶村出土。
俯視為長方形,前后兩端內卷,背有長方形銎用以穿插腰帶。正面高浮雕一對母子螭,二者造型、姿態基本相同,側首相望,作奔戲狀。大小螭龍的口部均鏤空,嘴角鉆孔,眼珠略下垂,眉上豎而內勾,鼻梁有兩道陰刻平行弧線,耳如哈巴狗下垂,尾部穿云而過。頭、肩、胯、尾的上部磨平,邊緣以“游絲毛雕”式細陰線勾勒。雕琢此的玉料局部有糖色,作者采用“俏色”的技法,使大螭龍的頭、肩顯現出糖皮,為活靈活現的子母螭龍錦上添花。
6. 漢代青白玉獸面云紋
長7.9厘米,寬2.1厘米,厚1.1厘米,1981年西安市灞橋區新祝公社北窯大隊出土。
俯視為矩形,前后兩端內卷,背有長方形銎用以穿插腰帶。正面紋飾采用壓地隱起法雕琢。一端雕琢獸面,有雙角大眼和口鼻。獸面的上部有沿軸線左右對稱的二方連續式勾云紋,其間飾網紋或平行的折曲線,兩側邊緣各一道陰線刻出邊廓。另一端陰刻折曲幾何紋,上下各一道陰線為界。兩端和中部的紋飾看似獨立,實為一完整的獸紋。一端的獸面為其首,軸線為背脊,云紋圖案為身上的斑紋,另一端的幾何紋是其尾部。
7. 漢代白玉螭紋 〔bi〕
高5.6厘米,上長5.2厘米,下長7.3厘米,厚2.6厘米,1983年西安市未央區紅旗機械廠工地出土。
略呈梯形,剖面為長橄欖形。兩面均浮雕螭紋。一面淺浮雕一云中螭龍,螭軀呈斜“Ω”形,云霧從腰間穿過。螭首上仰,眉上豎而內勾,眼珠略下垂,鼻梁有陰刻雙弧線,短耳豎立,長鬃卷曲,由頸至尾一道陰線示背脊,肩胯飾卷云紋,尾呈絞絲形。螭龍周圍鏟地浮雕和陰刻數朵云紋,面一周邊廓較厚。的另一面高浮雕一大一小兩只螭龍,其形態與前述螭龍基本相同,體呈“S”形。兩只螭龍共銜一條綬帶,綬帶從小螭龍身下的云霧中穿過,螭龍飛騰和綬帶漂浮的動感十分強烈。這一面有三個角的近緣處有陰刻線,以示邊廓。的上方有一卯眼,用于穿銷與劍鞘頭相接。
8. 清代白玉仔料螭龍鳥紋劍首
長4.8厘米,上寬3.3厘米,下寬2.6厘米,厚1.5厘米。
劍首呈梯形,上下邊棱有三個扉牙,扉牙中部有一道槽。前后兩面分別浮雕螭龍紋與鳳鳥紋,四周以陰線刻出梯形邊框。螭龍頭部呈橢圓形,圓眼彎眉,耳下垂。胸部圓挺,身體較直,尾卷曲。前肢雙雙前伸,后肢一前一后。另一面的鳳鳥采側面站立姿,尖喙微勾,眼梢較長,長冠后抿,翅張尾翹,身上以卷云紋和折曲紋表示羽毛。此劍首上螭龍鳥紋均為仿秦漢同類紋飾雕琢,但從輪廓線條來看,在轉折處尖銳,彎轉處圓弧飽滿,為典型的清代玉雕表現技法。
9. 清代白玉獸紋
長6.8厘米,寬2.5厘米,高1.3厘米。
俯視為矩形,前后兩端內卷,背有長方形銎用以穿插腰帶。正面鏟地浮雕兩對一大一小的獸紋,大的在中間,小的在兩端,兩兩追尾環繞。大小四只獸,均頭大、身小,無四肢,身軀呈“U”形,周圍有水波紋,似在水中回游嬉戲。兩對獸紋造型相仿,略有區別。左邊一對:大獸的頭似側面鳥首,橢圓眼,眼梢較長,尖喙;小獸頭部略方,面、額、角呈三級臺階形。面部呈梯形,只有一對圓渦代表眼睛;額頭平,與頸部等寬;兩只“U”形角直豎。右邊一對:大獸的頭似側面鴨首,圓眼,長嘴;小獸的形態與左邊一只相仿,只是面部呈三角形。整個畫面布局對稱,動感十足,刀法硬朗明快,碾琢拋光精細,藝術性與實用性完美統一。
10. 清代蛇紋石大理巖獸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