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部丰满熟女富婆视频,托着奶头喂男人吃奶,厨房挺进朋友人妻,成 人 免费 黄 色 网站无毒下载

首頁 > 文章中心 > 玉米深加工

玉米深加工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玉米深加工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玉米深加工

玉米深加工范文第1篇

(一)加強對新建、擴建項目宏觀調控,全面清理在建、擬建項目

各地區、各有關部門要按照國家發展改革委下發的《國家發展改革委關于加強玉米加工項目建設管理的緊急通知》和《國家發展改革委關于清理玉米深加工在建、擬建項目的緊急通知》的文件精神,立即停止備案玉米深加工項目,對在建、擬建項目進行全面清理。對已經備案但尚未開工的擬建項目,停止項目建設;對不符合項目土地審批、環境評價、城市規劃、信貸政策等方面規定的項目,要暫停建設,限期整改,并將整改情況報國家發展改革委。

(二)科學規劃,加強政策指導

玉米主產區要從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全局利益出發,統籌規劃本地區玉米生產、飼料加工業和深加工業的發展,嚴格控制玉米深加工業產能規模盲目擴張,使之與《食品工業“*”發展綱要》和《飼料加工業“*”發展規劃》相銜接,并由國家發展改革委對各地規劃進行必要的指導,以加強對玉米加工業發展的宏觀調控。

(三)保持玉米食用消費、飼料和深加工的協調發展

對不同類型玉米加工業,實施區別對待的發展政策。一是鼓勵發展玉米食品加工業,開發玉米食品加工新技術、新產品,提高產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提高糧農和企業的經濟效益。二是穩步發展飼料加工業,不斷開發優質高效的飼料產品,提高飼料的質量安全水平,確保畜牧業發展對玉米飼料的要求。三是適度發展玉米深加工業,鼓勵發展高附加值產品,限制發展供給過剩和高耗能、低附加值的產品以及出口導向型產品,嚴格控制深加工消耗玉米數量。

(四)加快產業結構調整

嚴格執行《促進產業結構調整暫行規定》和《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淘汰低水平、高消耗、污染嚴重的企業,尤其是沒有污水處理設施的小型淀粉和淀粉糖(醇)企業。完善產業組織形式,形成以大型企業為主導、中小企業配套合理的產業組織結構。積極培育大型玉米加工企業,推動結構調整,提高行業發展水平。鼓勵和支持具有一定生產規模、市場前景看好、發展潛力大的國內玉米加工企業,通過聯合、兼并和重組等形式,發展若干家大型企業集團,提高產業的集中度和核心競爭力。鼓勵和引導玉米加工企業加強科技研發,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提高產品質量和檔次,提升產業發展的整體水平。

(五)適當調整玉米及加工產品進出口政策

各地區原則上要減少玉米出口,以保證國內供求平衡。建立靈活的玉米進出口數量調節制度,在保證國內玉米生產穩定的條件下,東南沿海玉米主銷區在國際市場玉米價格較低時,可適當進口部分玉米,滿足國內飼料加工業的需求。研究完善玉米初加工產品和部分深加工產品的出口退稅政策。具體產品名錄另行規定。

(六)推進行業技術進步

加強科技研發,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不斷提高產業的整體技術水平,實現產業升級。支持玉米加工業共性關鍵技術裝備研發。重點支持玉米保質干燥、精深加工關鍵技術、新產品開發和重點裝備的研發工作。

氨基酸行業要淘汰傳統工藝和產酸低的微生物,確保菌種發酵的綜合技術水平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廢物全部利用生產蛋白飼料或生物發酵肥,減少外排廢水中的COD值,全部達標排放。

有機酸行業要淘汰鈣鹽法提取工藝,縮短發酵周期10%,提高產酸率和總收得率,降低電耗和水耗。

淀粉糖行業要采用新型的高效酶制劑、膜和色譜分離技術,開發水、汽和熱能的循環利用工藝。

多元醇行業要應用現代生物技術開發國內急需的二元醇新產品,降低噸產品的玉米原料消耗和能源消耗。

酒精行業要淘汰高溫蒸煮工藝、稀醪酒精發酵、常壓蒸餾等工藝;鼓勵采用濃醪發酵、耐高溫酵母等新技術,提高玉米綜合利用水平。

(七)提高資源綜合利用效率

堅持循環經濟的理念,對加工過程中產生的副產品盡可能回收,原料利用率達到97%以上。延長加工產業鏈,提高玉米轉化增值空間。降低資源消耗,走資源節約型發展道路。堅持清潔生產,實現污染物達標排放,建設環境友好型的玉米加工產業。

(八)大力開發飼料資源,提高保障能力

基地,促進秸稈資源的飼料化利用,降低飼料糧消耗。積極開發蛋白質飼料資源,充分利用動物血、肉、骨等動物屠宰下腳料和食品加工副產品,提高農副產品利用效率。

(九)增強扶持力度,鼓勵玉米生產

繼續實施各項支農惠農政策,穩定發展玉米生產,繼續實施玉米良種補貼政策,加大對玉米優良品種種植技術的科研和推廣力度,加強以中低產田改造為重點的農業生產能力建設,通過提高單產水平不斷提高玉米產量。根據加工業對原料的需求,調整玉米種植結構,發展鮮(糯)玉米、飼用玉米、高油玉米、蠟質玉米、高直鏈玉米等優質、專用玉米生產基地。

(十)鼓勵玉米加工企業“走出去”,開拓國際資源

積極參與世界糧食市場競爭,充分利用全球土地資源,通過融資支持、稅收優惠、技術輸出等國家統一制定的支持政策,鼓勵玉米加工企業到周邊、非洲、拉美等國家和地區建立玉米生產基地,發展玉米加工和畜禽養殖業,延伸國內農業生產能力,減少國內糧食生產的壓力。

玉米深加工范文第2篇

關鍵詞:玉米產業;精深加工;綜合利用;吉林省

中圖分類號:F326.11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0)33-0189-04

關于玉米深加工,國內外學者有許多研究和思考。圍繞著國家糧食安全問題,對于玉米深加工的發展形成兩種相對的觀點。一種觀點認為,玉米深加工業快速發展將對中國糧食安全構成威脅(吳淑清等,2006),而另一種觀點則認為,玉米深加工業的良性發展不但拓寬玉米的用途,并且還能解決農民賣糧難的問題,同時還大幅度提高了經濟效益(王紅,2007、劉麗影,2002)。還有一種觀點認為,為了保障中國的糧食安全,確保飼料用玉米的供應,也為了有利于玉米深加工行業自身的發展,對玉米深加工盲目發展進行控制是必要的(王秀忠,2007)。而關于吉林省玉米深加工業發展的觀點相對一致,主要認為吉林省大力發展玉米深加工,可以延伸玉米產業鏈條,擴大農村非農產業的發展空間,為農民分享加工流通環節的收效創造機遇。推動玉米產業走上可持續發展之路(王紅等,2007)。

一、吉林省玉米深加工發展的意義

1.實現吉林省農業產業化。吉林省作為傳統農業的代表,農產品深加工業發展緩慢,隨著深加工技術的快速發展,和深加工效益提高,吉林省玉米深加工企業也快速發展起來。發展玉米深加工業,可以承接玉米種植業和現代物流業,促進農業(玉米種植業)的標準化和市場化,打通一二三產業,延長農業產業鏈、效益鏈和就業鏈,轉變農業增長方式,實現農業資源的優化配置,是用工業化搭載傳統農業,構建現代農業體系的重要載體。吉林省玉米加工業整體上實現了從初加工向精深加工延伸、由分散的小規模生產向大規模區域集團化生產轉變。玉米加工能力已經達到1 100萬噸,位居全國首位[1]。在玉米深加工產業鏈條上已經擁有了淀粉、變性淀粉、氨基酸、淀粉糖、酒精、化工醇六大系列,加工產品品種已達300多種。這種加工鏈條的系列化,不僅延長了玉米深加工業的產業鏈條,而且拓展了玉米深工業向其他與玉米相關的產業鏈條拓展,使得玉米產業化經營得到了快速而有效的發展。隨著玉米深加工技術的快速發展,化工醇的深入開發,玉米精深加工轉化增值方面將有更大的提高。

2.有效增加農民收入。吉林省實施“玉米經濟”策略,上馬了一大批玉米加工項目后,很快解決了玉米大量積壓、農民賣糧難的問題,同時還有效地增加了農民種植玉米的收入。玉米深加工產業的發展,擴大了對玉米原料的需求,拉動了玉米價格的上漲,從而扭轉了過去幾十年間價格持續低迷對農民收入的不利影響。2005年初,1噸玉米賣1 000元無人問津,可是僅僅三年之后,玉米收購價已經漲到了1 620元/噸。①據吉林糧食協會數據顯示,2005年,吉林省的玉米深加工企業實際消耗玉米487萬噸,相對2002年增幅高達169%。根據吉林省內玉米加工企業開工和規劃目標,預計2008年,玉米加工生產能力達1 600萬噸,消耗玉米也將達到1 200萬噸[2]。玉米深加工產業的興起,扭轉了吉林省玉米產業不景氣的局面,提高了玉米的生產效益,充分調動了農民種植玉米的積極性。與此同時,國家實行糧食直補政策,再加上玉米深加工行業對玉米的需求增加,種植玉米的農民收入增加比較明顯。玉米精深加工業的快速發展,還使玉米產業鏈條形成系列化發展,已經從簡單的精加工口糧和飼料轉變到深加工的精細產品、生物產品和有機產品,多元醇的發展已經與紡織、汽車、包裝、電子、醫藥等產業相聯合,極大了提高了玉米產品的增加值。

3.拓展了農民就業空間。玉米深加工和產業鏈條的有效發展,吉林省玉米產業為下崗職工和農民提供了廣闊的就業空間。具相關數據顯示,吉林省2005年玉米及其關聯產品加工業消耗玉米達1 100萬噸,產值達到1 000億元,安置下崗職工和富余勞動力20萬人,輻射帶動省內農戶240萬戶。玉米產業鏈條的拓展關聯,增加了很多新的相關聯的產業。新的就業崗位隨之產生,這些新的崗位可以吸納更多的農村剩余勞動力,在增加就業空間的同時,也使得農民的收入隨之增加。并且使得農村整個社會分工增多,也使得專業化程度更加提高。

4.帶動相關產業發展。由于玉米深加工業向精深加工發展,促使玉米加工業進一步優化升級,已經從簡單的精加工口糧和飼料轉變到深加工的精細產品、生物產品和有機產品,同時,帶動著玉米種子培植業、玉米種植業、畜產養殖業、玉米食品加工研制業、物流業、服務業等相關產業的快速發展。目前,吉林省玉米及其關聯產品的生產不僅可以很大程度滿足中國人民對肉、蛋等畜產品的需求,而且已經可以大量提供國內外市場供應短缺的化纖、生態塑料及精細化工產品,滿足汽車、醫藥、建筑和服飾等方面的需要。比如長春皓月清真肉業股份有限公司,是種+養+加產業鏈中的下游企業,其年屠宰肉牛50萬頭、羊30萬只、飼料產量30萬噸、皮革加工20萬標張、中式與歐式清真熟食制品10萬噸、已研發生物制品73個品種[3]。其快速發展,帶動全省45個縣、(市)、區,210多個鄉鎮、帶動10萬農戶、近70萬農民從事養牛業,每年轉化糧食秸稈300多萬噸,農民養牛增收10億元。

二、吉林省玉米深加工發展現狀

1.玉米深加工企業。吉林省玉米深加工企業在吉林省“玉米經濟”和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的政策帶動下,吉林省玉米深加工企業得到了快速發展。形成了以大成玉米有限公司、吉林燃料乙醇有限公司、吉林吉安集團有限公司、華潤黃龍食品有限公司、吉糧天裕為代表的玉米深加工企業。設計產能超過5萬噸的17家企業合計約需要玉米982萬噸(如表1所示)。這些企業作為吉林省玉米精深加工的龍頭企業,在高新科技的引領下,正將吉林省玉米深加工業推向新的規模和更加現代化的領域。并逐步實現吉林省“玉米經濟”策略,將吉林省農業產業化全面推進。

2.玉米深加工規模。

(1)全國玉米深加工企業玉米消費量

2006/07年中國工業用玉米量為3 550萬噸,為玉米總消費量的24.4%(如圖1)。雖然同美國等發達國家相比,中國的玉米深加工產業仍然有很大差距,但近年的發展速度較快,令世界矚目(如下頁圖2)。

圖22006/07年度國內玉米消費結構

資料來源:國家糧油信息中心,2007。

中國玉米深加工主要有淀粉行業和酒精行業。2006/07年度3 550萬噸工業用玉米中,淀粉行業消費玉米2 200萬噸,占工業玉米消費的62%,酒精行業消費1 450萬噸,占工業玉米消費的38%(如圖3)。近幾年淀粉行業和酒精行業消費玉米呈現同步增長態勢。

圖32003/04―2007/08中國工業消費玉米量

(2)吉林玉米深加工企業玉米消費量。2007年吉林省規模企業消費玉米量為655萬噸,為玉米總產量的37.4%。與全國深加工量24.4%相比,吉林省的玉米深加工玉米消費量高出13個百分點。

3.玉米深加工效益。玉米深加工,盡管還處于探索階段,但已經充分顯示出其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生物燃料項目隨著國際原油價格大漲而產生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并且能夠帶來節能減排效果,形成循環經濟模式。資料顯示,吉林省玉米產業鏈條上已經消耗玉米1 100多萬噸,并且還有幾百萬噸玉米產能沒有開工。其產值已經超過1 000億元;輻射帶動省內農戶240多萬戶。帶動了農民一起致富。燃料乙醇的生產和使用,一是增加了財政收入;二是有效節約了石化能源的消費;三是減少了有害氣體的排放;四是提供了許多就業崗位;五是帶動了玉米價格的上漲。

三、吉林省玉米深加工發展存在的問題

1.產品精深加工程度低,增值幅度小。在玉米加工大宗產品中,玉米淀粉占45%,相應的淀粉下游產品開發深度和精度滯后,只有少部分用于省內深加工,約有50%以上以原料形式銷往省外,產品附加值低,未能把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

2.項目布局過于集中,重復建設嚴重。玉米加工業涉及到諸多部門,而設置卻按行政區劃和部門進行布局和管理,這就造成了區域間產業結構趨同、產品品質雷同,在相同水平線上互相重復。例如,吉糧集團和中糧集團兩個深加工企業間只相距30公里,松原的賽力事達和吉安生化兩個企業只相距30米,企業相隔距離均未超過方圓150公里的半徑。由于項目集中和重復建設,必然導致企業爭原料、爭市場,造成企業經濟效益下滑。

3.加工規模小,市場競爭力不強。雖然形成了以長春大成公司、公主嶺黃龍食品工業公司、吉糧賽力事達、乾安吉安生化酒精有限責任公司、吉林燃料乙醇有限公司等為代表的玉米加工龍頭型企業群,但整體上對全省經濟具有強大拉動作用的大型龍頭企業數量偏少,龍頭企業僅占全部玉米加工企業的10%,多數是市場競爭力不強的中小型企業。中小企業對玉米的加工,既不能將玉米加工產業鏈條拉長,又對玉米資源利用不充分,造成玉米資源的浪費。還可能造成對環境污染。

4.科研投入不足,深加工科技含量低。除長春大成集團自主研發技術多為國際首創外,其他玉米加工企業的技術和裝備大都落后于國際先進水平。由于科研投入不足,使得吉林省各玉米加工企業技術與裝備,特別是一些精深加工項目不能進行。這種低技術含量的初級加工產品,使得玉米產業增加值不高,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都不能得到有效提升。

四、吉林省玉米深加工業發展策略

吉林省玉米工業轉化雖然取得一定的成就,但其綜合利用和增加值仍有待大幅度提高。根據國外玉米工業利用的發展趨勢和國內需求及技術的開況,未來吉林省玉米工業發展策略主要是:

1.加強玉米綜合利用,提高附加值。提升玉米加工業在整個玉米產業中的核心地位,依托吉林省豐富的玉米資源,特別2008年7月2日國務院常務會議討論通過了《吉林省增產百億斤商品糧能力建設規劃》,這標志著吉林省將成為首個突破六百億斤糧食生產的省份。而其中規劃中增產的100億斤商品糧中玉米占60億斤。擁有如此豐富的玉米資源,如果只靠玉米初加工,或者單一的深加工,是無法實現玉米產業可持續發展的。為了將玉米產業做大做強,做出特色,首先,加快玉米深加工高端產品的研制開發和生產,這樣才能更有效地提高玉米產業的附加值;其次,將玉米產業鏈條科學規劃綜合搭建,形成以玉米為核心的多鏈符合,形成循環經濟發展模式。

2.繼續扶植一批龍頭企業,加強帶動效應。發揮龍頭企業的核心帶動效應,可以將玉米產業真正做成吉林省的特色。龍頭企業在世界范圍站穩腳跟,才能真正將吉林省玉米產業做大做強,并將吉林省玉米加工小企業進行整合,實現資源優化,帶動玉米產業按有效模式運轉。如繼續扶持皓月公司,加大其生產加工能力,開發新品種,這樣可以帶動養殖業的發展,進而帶動種養加鏈條的帶動作用,可以使秸稈進行綜合利用,形成種植業的一個循環鏈條。

3.加大科技投入,發展玉米深加工特色產品。玉米蛋白主要為醇溶蛋白、谷蛋白、球蛋白和白蛋白等四種。其支鏈氨基酸和中性氨基酸含量均相當高,是植物蛋白中頗少見的特色組成。以前這是玉米蛋白利用的限制因素,但近年來卻成為深層次加工的依據。玉米黃粉可以加工生產醇溶蛋白、玉米分離蛋白以及具有多種保健功能的玉米蛋白肽等通過對玉米蛋白改性,可以生產出多種功能食品。且玉米黃粉作為濕法生產玉米淀粉的下腳料,來源廣泛,價格低廉。但通過對玉米蛋白進行深加工,提高其附加值,為中國的農產品深加工發展開辟了一條前景廣闊的道路。并且增加玉米深加工產品在食品中的運用,既可以減少因為玉米深加工而引起的糧食安全爭論,又提高了玉米產業的經濟效益,而且充分發揮玉米的保健功能。繼續加大科技投入,探索玉米精深加工產品,特別是在發展檸檬酸(無磷洗滌劑)、生態塑料的研制,這種百姓日常消費品對于治理“白色污染”和應對石油資源的短缺,建設生態省都有積極的意義。

4.發展玉米循環經濟,實現玉米產業可持續發展。玉米作為可再生的工業原料和能源被譽為“軟黃金”,隨著現代加工科技的發展,玉米具有多次加工增值的潛力。要實現吉林省玉米產業大發展,就要讓廣大農民從中受益,增加收入,改善農業發展環境,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良性發展,有效解決民生問題建設和諧社會的目標,就發展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實現玉米資源的永續利用。

五、結論

通過對吉林省玉米資源和農業發展分析,按照國家發改委的精神,吉林省大力發展玉米深加工業既是增加農民收入的需要,又能有效提高玉米附加值,實現經濟效益的大幅提高;既能促進糧食的有效生產,又能保證生態省的建設實現;既能保證吉林省“玉米經濟”策略的有效達成,又能實現玉米產業的可持續發展。因為在玉米生產大省吉林省,大力發展玉米經濟是大有可為的。只是在發展玉米深加工發展的過程中,要注重玉米精深加工的增值效用,形成玉米產業的循環發展。

參考文獻:

[1]劉鐵男.燃料乙醇與中國[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4.

[2]段秀萍.國家政策變化對吉林省玉米深加工業的影響及對策[J].農業與技術,2007,(6).

[3]姜長云.糧食加工業迅速發展對中長期糧食安全的影響――以東北地區玉米加工業為重點的分析[J].宏觀經濟研究,2007,(4).

[4]丁聲俊.美國玉米深加工發展新趨勢及其借鑒[J].糧食問題研究,2007,(6).

[5]張越杰.中國玉米產業鏈研究――以吉林省為例[J].農業經濟問題,2007,(12).

[6]蔡強.走玉米深加工之路,振興吉林省經濟[J].吉林省經濟管理干部學院黨報,2007,(6):12-15.

[7]王秀忠.嚴控玉米深加工盲目發展確保飼料用玉米供應[J].農產品加工?畜產品,2007,(6).

[8]劉麗影,劉國華,黃丙申.玉米深加工與綜合利用的經濟效益及社會效益[J].糧油加工與食品機械,2002,(4).

[9]林峰,蔡木易,易維學.玉米蛋白深加工現狀及發展趨勢[J].食品與發酵工業,2006,(11).

[10]吳淑清,崔凱.玉米深加工產業的發展趨勢[J].農產品加工,2006,(8).

[11]王紅,湯潔,王筠.玉米深加工產業的循環經濟模式研究[J].地理科學,2007,(6).

[12]張越杰.中國玉米產業鏈研究[J].農業經濟問題,2007,(12).

[13]齊聰,劉小和.加入WTO后吉林省玉米產業發展變化[J].安徽農業科學,2008,(7).

[14]皓月集團網站,省略/hyjj/jianjie.htm.

Research about Development of Corn Processing in Jilin

LI En,LIU Xiao-tong

(College of Quartermaster Technology of Jilin University,Changchun 130062,China)

玉米深加工范文第3篇

關鍵詞:玉米;玉米深加工業

玉米在世界的糧食生產中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目前,我國的玉米年產量位于美國之后居世界第二位。隨著消費者購買力的增強以及對自身健康的日益關注,作為健康食品概念的玉米深加工產品市場容量將不斷擴大。2006年實際生產能力達到2400萬噸,設計能力達到3 340萬噸,較2005年增加400萬噸,增幅在20%左右。國外加工業中已達數千個品種,加工回收率高達98%。我國玉米深加工工業比較落后,80%以上的玉米以原糧狀態直接上市或者經過初級加工進入市場。與發達國家農產品增值程度相比,我國的差距很大。

一、我國玉米深加工的現狀

(一)玉米深加工產品。玉米是產業鏈最長的糧食品種,利用玉米可加工大約3500多種產品。我國的玉米主要用于以下幾種產品的生產:一是玉米淀粉。玉米在淀粉生產中占重要位置,玉米淀粉除直接用于食品、造紙、紡織、醫藥等領域外,絕大多數用于深加工。淀粉工業是我國玉米使用量較大的一個行業,我國玉米淀粉的產量從1999年到2005年呈線性增長。2004年全國玉米淀粉量達862萬噸,比2003年增加了36.09%。二是淀粉糖。淀粉糖是以玉米淀粉為原料的高級產品,有較高的經濟價值和食用價值,被廣泛應用在食品、醫藥、化工、發酵等行業中。玉米淀粉制取的淀粉糖包括葡萄糖、果糖、麥芽糖等。玉米淀粉深加工制成的玉米糖漿容易被人體吸收利用,是制作糖果、糕點、飲料和罐頭的優良甜味劑。山梨醇是淀粉糖的衍生物,主要用于生產維生素C,近年來國內需求旺盛。2004年我國淀粉糖產量為347萬噸,到了2005年,淀粉糖的產量達到420萬噸,2006年淀粉糖產量達到520萬噸。三是變性淀粉。變性淀粉是近幾年新發展起來的產品,用途廣泛,國外已開發出3000多個品種,而中國只開發出50多個品種。它廣泛應用于造紙、紡織、食品、飼料、醫藥、日化、石油等工業,使用量最大的是造紙、食品和紡織品等行業,前景很好。2003、2004、2005年產量分別為45萬噸、50萬噸、60萬噸,2006年近70萬噸,生產企業基本都在幾千噸左右。四是酒精。玉米為發酵工業提供了豐富而經濟的碳水化合物,通過酶解生成的葡萄糖,是發酵工業的良好原料。以玉米為原料生產的燃料酒精價格低廉且環保,而且燃料酒精絕不會引起汽車發動機的不良反應,市場潛力巨大。乙醇汽油的推廣及使用,不僅可以緩解因石油資源短缺而造成的經濟壓力,還可以消化陳糧,為糧食解決相對過剩問題開辟一條新路。

(二)玉米深加工的規模。近年來,我國玉米加工轉化能力增長迅速,年增長速度在20%左右。特別是在吉林、黑龍江、遼寧和山東等玉米主產區,玉米深加工行業發展迅速。原有的玉米深加工企業規模不斷擴大,新建和擬建的深加工企業不斷涌現。有關部門統計,2006年我國玉米加工轉化能力達到2350萬噸,深加工數量約占玉米總產量的18%左右。玉米企業主要集中在東北三省和山東、河北、安徽、廣東等省。據黑龍江省農委統計,目前黑龍江省已建成各類玉米加工企業1326家,年玉米加工能力1417萬噸,實際加工量在650萬噸以上。其中,省級以上玉米加工龍頭企業有12家,加工能力258萬噸。正在建設的較大玉米加工企業有6家,加工能力245萬噸。12家全省玉米加工龍頭企業,大部分分布在綏化、大慶、牡丹江和齊齊哈爾等地。2001年吉林省玉米深加工能力為280萬噸,2005年已達到600萬噸左右,4年的時間擴大了一倍多。目前,吉林省玉米加工企業有580家左右,總加工能力達850萬噸。長春大成公司有240萬噸產能(長春60萬噸淀粉、姚家一期120萬噸淀粉糖、錦州60萬噸淀粉),公主嶺黃龍公司有60萬噸產能,松原賽力事達有30萬噸產能,華潤生化30萬噸產能,吉安生化酒精55萬噸產能,吉林燃料乙醇160萬噸能。遼寧省基本上是500多家左右,但其加工量比較低,在200萬噸左右。玉米深加工企業15家左右,大型企業只有3家,正在籌建廠的企業有2家,目前年加工能力只有150萬噸,遼寧每年的玉米調出量在300萬噸左右。山東省加工能力也相當大。山東省年玉米深加工能力近2000萬噸。山東省較大的玉米深加工企業有:西王集團、諸城興貿公司、諸城潤生公司、魯州公司、壽光巨能金玉米公司、蓮花味精公司、德州華成公司、浮精集團公司、禹城富田公司、信樂味精公司、兗州雪花淀粉公司、濱州昌達淀粉公司、龍力生物公司、樂悟集團公司、濰坊英軒實業集團公司、莒南阜豐發酵公司、聊城莘縣精細化工廠、山東檸檬生化公司、德州富源生物公司。另外,山東還有數十家中小玉米深加工企業。

二、玉米深加工存在的問題

我國玉米加工業雖然已在一些現代化大型企業的帶動下實現了較快發展,但若較之世界先進標準,仍存在很多問題。

(一)玉米深加工品種少,結構不合理。我國玉米加工業起步較晚,從20世紀80年代的幾十萬噸消費量到90年代以每年10%的速度快速增長,如今開發了上百個產品。美國玉米加工產品現在是3 500多個品種,我們的加工水平和技術比較落后,國內的玉米加工只有200多個品種,且都把初加工的玉米、玉米面、方便食品、玉米飲料等等都統計進去。初加工所占的比例太大,食品的初加工占65%,工業原料的初加工占20%,深加工只占15%。主要集中于乙醇、淀粉及化工醇等相關領域。從工業意義上來講,品種分布是不合理的,與西方先進國家相比較,結構不合理。

(二)企業規模小,資源綜合利用差。中國玉米加工業發展比較緩慢,大型企業少,中小企業的加工能力較差,玉米產品種類少,難以實現規模效益和提升產品檔次。在全國玉米深加工企業中,真正的食品加工和工業原料加工基本在560~580家左右。玉米加工規模超過50萬噸以上的全國只有60~70家。規模在30萬噸以上的100家左右,剩下的20萬噸以上的大約150家左右。剩下的絕大部分規模都很小。那些規模小的企業科技含量低、生產成本過高、抗市場風險能力差、資源綜合利用率低,產品品種單一、收益率低、能源消耗高、環境污染治理難度大,很難與大規模的企業進行競爭。

(三)科技開發投資少,加工技術落后。目前,國內效益較好的玉米加工企業基本上都采用進口設備,加工設備的國產化水平普遍較低。玉米深加工技術落后,加工成本高,無論質量還是數量都無法與發達國家相比,不能滿足國內外市場的需求。在市場競爭中,為維持生存,把更多的資金和精力投放在生產當中去,從而導致科技開發投資少、技術水平低、開發能力有限,形成新產品種類少。美國是世界上玉米加工時間最早、加工能力最強的國家,僅深加工產品就有2100多個。相比之下,我國的玉米加工業總體落后、發展不平衡,在新產品開發方面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四)綜合加工能力弱,玉米附加值低。目前我國大多數玉米加工企業仍在沿用傳統的生產技術,停留在原始的初加工層面上。初加工產品的增值只是玉米原值的1~3倍,而精深加工產品的增值卻能夠達到幾十倍甚至上百倍。我國玉米淀粉加工廠實際的玉米綜合利用率在92%左右,而發達國家在99%以上。玉米淀粉只有通用的工業淀粉、食用淀粉、醫用淀粉等,特種淀粉很少。世界上以淀粉為原料的變性淀粉有200多個品種,而中國只有幾十個。80%以上的玉米加工產品屬于粗加工或一次加工品,基本上是淀粉、酒精、味精等。玉米加工產業鏈條短,產業化程度低,附加值低。

三、發展玉米深加工的對策

(一)提高對玉米戰略資源的認識,發揮玉米資源效應。現在對玉米的認識已從傳統的產品意識轉變為系列化、深度化開發利用的現代資源理念。玉米不僅具有飼用、食用的價值屬性,而且具有能源和精細化工價值屬性。玉米在未來糧食經濟發展格局中的地位將日益突出。因此,以玉米為原料進行深加工,要提高效益意識。在燃料制造等方面,應把以玉米為原料轉為以非糧產品為原料,發揮玉米特殊品質在深加工領域的作用。借鑒美國對玉米資源開發利用的理念,轉變對玉米資源粗放的、單一的利用,對玉米資源進行精深開發利用,充分挖掘利用其多種價值屬性。

(二)加快現代技術轉變,積極開發新品種。在玉米深加工與轉化中,應大力應用以生物技術、電腦自動控制為中心的高新技術。在淀粉轉化產品的研制和生產中,以酶工程技術、微生物工程技術為核心,發展酶制劑生產,篩選和培育具有新的轉化功能的優良菌株,為研制新型淀粉轉化產品創造條件。在淀粉以及淀粉轉化產品的生產管理方面應利用先進設備,全面實行電腦自動控制,提高生產的現代化程度。要廣泛利用生物、酶技術、膜分離技術等,使玉米加工進入高科技、高產出的快速發展階段。同時,要充分利用大專院校以及科研院所的科研能力,不斷研究開發新品種。

(三)不斷進行技術創新,提高玉米加工效益。中國要以實現“玉米的精深加工”為目標,不斷進行技術創新。應加大技術的投入,盡快開發自己的核心技術,同時國家應對玉米加工業的技術創新活動制定相應的保護和支持政策與措施。

玉米深加工范文第4篇

【關鍵詞】米非司酮;依沙吖啶;米索前列醇;瘢痕子宮中期妊娠

瘢痕子宮是臨床常見病癥, 隨著剖宮產人數的不斷增加而發病率呈現上升趨勢, 臨床研究顯示, 瘢痕子宮是導致引產危險的高危因素, 因此探討有效的引產方式, 選取安全有用的引產藥物具有重要作用。目前終止中期妊娠多采用鉗利術, 胚胎大、手術時間長, 手術者痛苦較大, 孕婦多難以配合, 增加手術危險[1], 作者對河南省林州市人民醫院收治的80例瘢痕子宮中期妊娠患者給予米非司酮聯合不同藥物治療, 取得滿意療效, 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本院自2010年12月~2012年12月80例瘢痕子宮中期妊娠患者, 年齡24~56歲, 平均年齡(32.84±3.52)歲, 孕次1~5次, 平均孕次(1.86±0.95)次, 其中經產婦45例, 初產婦35例, 體重42~67 kg, 平均體重(56.8±3.1) kg。所有孕婦均經B超及復檢確診, 血尿、陰道分泌物均無異常, 排除心、肝、腎等重要臟器疾病患者;藥物、食物過敏史患者。將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參考組, 各為40例, 兩組患者基線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 2 方法 觀察組患者采用依沙吖啶聯合米非司酮治療, 患者服藥前后2 h禁食, 先將依沙吖啶100 mg注射入腹腔后, 服用米非司酮75 mg, 間隔12 h后再次使用米非司酮75 mg。參考組患者采用米索前列醇聯合米非司酮治療, 服用米非司酮150 mg后間隔12 h, 將米索前列醇20 mg放于陰道后穹窿, 停留2 h, 直至宮縮有效后停止用藥, 每次最大用藥劑量不得大于1000 mg。

在治療中對患者軟產道裂傷、宮破裂發生幾率進行觀察, 記錄24 h中胎盤排出時間、陰道出血總量及宮縮出現時間。

1. 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處理, 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 組間對比采用χ2檢驗, P

2 結果

2. 1 觀察組孕婦流產成功36例, 占90%, 參考組孕婦流產成功34例, 占85%, 數據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0.05)。觀察組患者胎盤殘留3例, 占7.5%, 參考組患者胎盤殘留4例, 占10%, 數據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2. 2 觀察組患者平均出血量為(62.54±17.28)ml,參考組患者平均出血量為(133.65±36.28)ml, P

2. 3 察孕婦接受治療后, 出現3例指尖發麻、4例發熱、2例出血, 參考組孕婦出現6例指尖發麻、4例發熱、7例陰道出血, 數據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孕婦中期妊娠時, 子宮宮頸尚未到成熟期, 宮頸擴張與宮縮尚未同步, 導致宮頸擴張潛伏期延長, 引產時產婦痛苦較大, 同時子宮的瘢痕組織使得宮頸擴張難度較大, 宮頸擴張難度加大, 產程延長, 而引產時強行排除胎兒及其附屬物, 導致產婦子宮下段發生瘢痕破裂的可能性明顯加大, 宮頸撕裂現象嚴重, 導致女性生理機制受到較大影響, 可能發生不孕不育癥狀, 損傷較大, 對孕婦的心理與生理均造成嚴重打擊[2]。米非司酮作為臨床常用孕激素受體拮抗劑, 作用機制為通過分子水平競爭, 從而結合受體, 形成良好的抗孕酮療效, 誘導組織中絨毛與蛻膜發生對應改變, 致死妊娠產物, 促使內源性前列腺素的釋放能力增加。

依沙吖啶作為瘢痕子宮中期妊娠中重要的引產藥物, 能夠促進子宮收縮, 從而誘使胎兒死亡或胎盤組織出現變性壞死, 實現引產, 藥物治療中不良反應發生率較低, 引產成功率較高, 因此在臨床中廣泛使用, 然而藥物誘導的宮縮并非自發性, 因此易導致強制性宮縮的出現, 導致不協調, 而中期妊娠上不成熟, 導致產程延長, 軟產道裂傷可能性較大, 同時可能出現胎膜胎盤殘留現象[3], 因此臨床常與米非司酮聯合使用促進宮頸成熟, 宮縮協調, 誘導蛻膜壞死, 保證流產的徹底性。米索前列醇能夠軟化宮頸, 誘導宮縮, 促進宮縮協同性, 縮短產程, 減少產婦引產時出現的疼痛, 然而藥物并發癥發生率較高, 因此在臨床使用中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本次研究中, 兩組孕婦成功流產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孕婦胎盤殘留率亦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0.05。觀察組孕婦平均出血量、總產程時間及宮縮發動時間均明顯少于參考組(P

參考文獻

[1] 魏娥遠.米非司酮聯合不同藥物終止瘢痕子宮中期妊娠中的效果分析.中國實用醫藥, 2013, 8(8):138.

玉米深加工范文第5篇

淀粉主要是利用玉米、木薯、馬鈴薯、甘薯、小麥等經過深加工生產而成。而玉米是主要的加工原料。利用淀粉再次延伸產業鏈深加工而生產的產品主要包括:淀粉糖、賴氨酸、山梨醇、化工醇、燃料乙醇、檸檬酸等。全球利用玉米進行深加工而生產的產品超過2000種,而我國玉米深加工產品僅僅400多種。由于玉米深加工的增值效益明顯,近幾年,全球玉米深加工擴建、再建的形勢非常的積極。玉米淀粉的廣泛應用提升淀粉產能的不斷擴大。

1、 全球大米淀粉市場情況

玉米淀粉的主要供應國家為美國、中國、巴西、阿根廷、墨西哥、印度等,同時也是玉米的生產大國。2006年全球玉米淀粉的產量為3940萬噸,占總產量的80.24%,2007年全球玉米淀粉產量為5400萬噸.其中變性淀粉及淀粉糖的大量投產及擴產是主要原因。全球玉米深加工的不斷深、廣延伸加速了玉米淀粉產業的快速發展。

2、 國內玉米淀粉市場情況

漢鼎分析研究表明2009年我國玉米淀粉產量為1170萬噸,居世界第二位,但人均消費淀粉只有7.2公斤,僅僅是美國人均消費淀粉的8%,歐盟的32%。未來一定時期內,隨著我們消費水平的提升及飲食習慣的改變,玉米淀粉的消費潛力仍有一定的空間。近幾年,我國淀粉市場發展迅速,預計2010年我國年產玉米淀粉量大約1350萬噸,增幅仍在15%以上,國內玉米淀粉業快速發展也主要歸功于淀粉應用的多樣性。利用淀粉可以生產淀粉糖甜味劑、檸檬酸、味精、肌苷酸、葡萄糖、Vc、VE及其他藥物使用的青霉素和抗菌素等。

從區域分布情況看,我國生產淀粉的省份主要為吉林、山東,河北、河南。以上四省份玉米淀粉的產量占全國總產量的70%以上,淀粉生產的地域較為集中。其中淀粉糖是近年來發展最快的淀粉深加工產業,主要體現在我國淀粉糖產量由2000年67萬噸,發展到2005年的450萬噸以上,增長6.7倍。

二、未來國內玉米淀粉市場發展方向及影響因素分析

近年來,國內玉米淀粉的消費主體主要集中在變性淀粉及淀粉糖的快速發展。2007年國內玉米淀粉消費量為1600萬噸,占淀粉消費量的80%以上,同比增幅在20%以上。

1、國內玉米淀粉市場的后期發展上要關注以下幾個方面。

(1),全球淀粉生產技術及產量的迅猛發展。

玉米淀粉作為深加工的初級產品,在全球的發展及應用相當廣泛.而技術的突飛猛進更增加玉米在工業中的主導作用。其中全球對玉米深加工的研究領域廣泛、深度不斷加深,為未來玉米淀粉市場的發展奠定了基石。

(2),玉米深加工產品總量的提升。

據漢鼎咨詢數據調查顯示,在短短10年間國內玉米深加工產品每年以10—20%的比率增長,其中淀粉糖的增長速度最快。玉米淀粉的快速發展,主要得益于國內淀粉消費需求的提升及玉米作為再生資源受到市場的普遍關注。

在關注淀粉行業發展的同時電應該關注Ik,,AJ淀粉I;游產品的發展。

(1),淀汾糖的發展。

近幾年,隨著全球淀粉糖的需求不斷攀升,國內飲食習慣的轉變,國內淀粉糖的消費也出現大幅度的增長。其中主要源于淀粉糖的種類繁多,附加值較大,如葡萄糖、果糖、麥芽糖及進一步生產出的青霉素、紅霉素、維生素等藥品。淀粉糖發展速度之快.可以從以下數據得出,我國從1998年到2004年之間,淀粉糖產量年遞增率為39%,預計2008年我國淀粉糖產量將達550萬噸左右。其中主要在于淀粉糖的價格優勢及食糖消費的萎縮。另外,全球高昂的糖價也對淀粉糖市場的發展起到刺激作用。

(2),檸檬酸、賴氨酸等出口產品市場的快速發展。

淀粉市場每年的遞增速度較快的另一個原因在于出口市場的活躍。其中出口較多的產品主要為檸檬酸及賴氨酸等,檸檬酸在2007年的產能為80萬噸,據測算,出口高達40萬噸。2007年賴氨酸的出口首次超過國內消費。未來淀粉市場不斷發展,出口市場將進一步加大。

3、 原料市場未來走勢對玉米淀粉的影響。

受國家相關政策的扶持.玉米在深加工的應用越來越廣泛。但因飼用玉米的用量仍占玉米用量70%以上.對玉米的主導作用短期難以改變。而深加工企業特別是玉米淀粉的高附加值將成為長期市場追逐的焦點。據了解,美國等發達國家玉米深加工轉化率為40%左右,我國玉米深加工轉化僅僅8%。從長期來看玉米發展的深加工前景將影響玉米的未來走勢。而玉米供應原料在需求多元化及全球供應偏緊的態勢中,成本價格區間上移將縮小未來玉米淀粉的利潤空間。高附加值的玉米淀粉的深加工業將是未來發展的方向。

4、 國家相關政策的影響。

玉米淀粉在深加工中的廣泛應用及其高附加值的可再生資源的特點,國家對玉米淀粉的深度、廣度開發均有出臺相關政策及財政方面的支持,國內玉米淀粉的應用前景可謂一片光明。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丹东市| 台中县| 松滋市| 陆丰市| 东海县| 原平市| 吉木萨尔县| 沈阳市| 浠水县| 白河县| 津市市| 墨玉县| 绥滨县| 普安县| 离岛区| 裕民县| 固安县| 固镇县| 新安县| 平南县| 盐源县| 叶城县| 怀安县| 奈曼旗| 金溪县| 台东市| 峨边| 白水县| 北京市| 长海县| 安庆市| 瑞安市| 沭阳县| 苍南县| 吴忠市| 什邡市| 广元市| 黄浦区| 霍邱县| 格尔木市| 宁武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