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雪詩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原文:
《水西行散次韻程南仲》朝代:宋 作者:楊公遠
散步招提去,禪房幽更深。
開經醒俗眼,淪茗洗塵心。
我是個閑人
喝茶,讀書,種菜,寫詩
幾乎可以概括我的全部
清晨時分,我喜歡大聲讀詩
夜深人靜,我喜歡聽別人讀詩
那些詩句都是我撿拾的珍珠啊
一顆一顆,不僅閃耀
還會說笑
一個人獨處久了,越發迷戀孤獨
偶爾外出,看病,或者辦點小事
我習慣隨手抽一本詩帶上
填補間隙里空白的時光
我總是不自覺地用余光
環顧左右,且讀且警覺
仿佛逃逸的罪犯躲避誰
又像是擔心手中的詩歌
驚擾了誰
對岸
我們之間的河流是靜靜的
河水是微涼的
愛情是輕輕的
我們是彼此的對岸
想象是美好的,對岸是清晰的
嘗試抵達,又心存猶疑
被河水嗆著勢所難免
你招手的姿勢似是而非
我涉水的窘樣稍顯曖昧
對岸就這樣近在咫尺
又遙不可及
當時光積聚起一座橋
河水川流而過
我們是對岸
看風景的人
我在云朵之上,看戲
我看了幾十年的戲,戲份穿越幾千年,
倦了。
我想換個法看,站高一點,姿勢瀟灑一點,
就到云朵之上了。
我成了風景,眾人仰視亦不得見。
我聽到太多風涼話,看見牢騷滿腹的人們
笑靨如花。
命運真是奇妙的事物,說:
你冒充云朵看自己演的戲,
滿意嗎?
該下雪了,南京
入秋的時候還很熱,南京
十一剛過,涼意開始濃了
梧桐雨基本消停了
我的喜悅偽裝不了
此刻我無意感嘆天涼好個秋
我在渴望一場雪
從我頭上的那片云開始
飄散開來
在長江里
在明城墻上
在秦淮河畔
然后沿著山腳爬到紫金山頂
你看我高啊,每一粒塵埃都必須
俯首認罪,讓人們的肺
自由吸納天地之吻
最后一片雪準確無誤地落在
我的詩句上,這圣潔之神
威力無比,我的詩即刻插上翅膀
飛入尋常百姓家,于是這世界
只剩下圣潔了
我在心里說:南京
下一場雪吧,但不要下太久
在今晚我沉睡的某個時辰
詩歌死了
一個寫了多年詩歌的人,現在還在寫詩,說:
詩歌死了
這讓我心情陰郁,我發誓不再看那人的博客
他在我心里是個名人,可能是個誤會
我一個下午都在想:詩歌死了
這么多人在寫詩,終于把詩寫死了
這不是荒謬至極的謊言
就是有人瘋了
我想為詩歌豎一塊墓碑
又擔心不夠資格
現在想想,今天瘋的人
是我
是誰說給我完美的愛情
我不是說夢,我真的渴望過
完美的愛情
那個說給我完美愛情的人
最終被我看穿,那一層層包裹的很嚴實的虛幻里是兩
個字:
騙子
她說什么都不重要,除了愛情
她說只是愛我,沒有一點蕪雜,沒有一點
多余的曖昧
她說誓言是短暫的,時間是最終的見證人
當她開始發動攻勢,發動
蓄謀已久的暗箭與冷器
才驚訝地發現
我的詩歌在當下
說一錢不值都顯得太客氣
簡單活著
這些年我的生活很簡單
喝茶,讀書,寫詩,睡覺
偶爾去菜場逛逛,或者一個人跑到偏僻的地方
打坐或打轉
我基本不與人交流,不參加各種名目的聚會
我因此得罪了不少人,還落下
孤傲的名聲
現在好了,我把手機卡扔了
世界徹底清凈了
經過這些年,沒有誰比我更清楚
簡單活著多么不易
我不再奢望被誰理解
我只要安靜地寫詩,安靜地
活過今天,并把我寫好的詩
平安地寄到每一塊
詩歌的托盤上
在我的仰望里流浪的月亮
在我的仰望里流浪的月亮
并不孤單
水中有它的兄弟
岸邊有我
還有各種叫不上名的鳴叫
四處飄蕩
我的詩句也在飄蕩
突然一頭扎進水里
不見了
我為這月亮感到驚訝
那么水靈那么輕妙那么圓溜
咋不怕掉下來呢
這么懸著,等待是無解之謎。逃離天空
是如何努力都完不成的念想
一旦掉下來誰接得住
只有水,博大無形的水
容納一切的水,和我焦灼的目光
避免了一場粉身碎骨的災難
我在變,你在看,在猜
你的心在猜忌中
失去最真實的部分
我打開最敞亮的光,世界就敞亮起來
自己干凈,世界也干凈
[內容]
近年來,文學教育似乎在升溫。1959年報刊上開展“怎樣教好語文課”討論,提出“反對把語文課教成政治課”,“不要把語文課教成文學課”?,F在看來,前者很中肯,后者雖有針對性,但有負面影響。此后很長一段時間,文學教育受到削弱,教學目的不明確,教學方法不對頭。例如,常常把小說當作一般的記敘文來教;教詩歌,卻不注重朗讀、品味,而多作繁瑣講解,弄得索然無味。直到1992年頒布《九年義務教育全日制初級中學語文教學大綱》,提出培養學生初步欣賞文學作品的能力,情況才有所好轉。1996年頒布《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語文教學大綱》(供試驗用),也強調培養初步鑒賞文學作品的能力,文學教育更加引起重視。
文學是語言藝術,文學作品以詩歌的語言最為精練,感情最為豐富??梢哉f,欣賞詩歌是欣賞文學作品的基矗本文擬就詩歌教學策略談一點個人意見。
詩歌這種文學樣式,偏重于抒情言志,抒情詩自不待言,即便是敘事詩或闡明哲理的詩,也必須飽含詩情,才能真切感人。情緒和感情是詩的基矗詩歌與其它文體相比,能較為充分地顯示作者的品格和情懷。優秀的詩篇能豐富和美化精神生活,并啟示真理。但它不直接告訴讀者應當如何如何,而是以默默的持久的力量,改造并提高人們的精神境界,凈化人們的靈魂。閱讀欣賞詩歌,應從情緒和感情著眼,從語言入手。
中國是詩的國度。古代詩歌遺產光輝燦爛,“五四”以來的新詩成績斐然。中學語文課本編選了不少古詩、新詩,而詩歌教學歷來是語文教學的一個難點,如何確定教學重點,如何運用教學方法,眾說紛紜,教學效果一直不怎么理想。
我以為,總體說,詩歌的教學重點是領悟感情,品味語言,適當傳授知識。教學方法主要是點評、朗讀、背誦。通過點評得其精要,通過朗讀領悟作品所抒發的思想感情;進而背誦,加深理解,并且作為一種素養積淀下來既經濟又受用不荊。
先說古詩教學。選入中學語文課本的古詩,一般都比較淺顯。當然也還有個語言障礙的問題,但只要引導學生參照注解,必要時講一下背景作為輔助,就不難疏通內容大意,領會思想感情。但不要求理解得很透徹,不宜鋪排講解,一首小詩分析一兩節課,占去大量教學時間。詩的意境可以不涉及,因為很難說清楚,學生也難于理解。詩的風格也難講難懂,如陶淵明的樸厚,李白的飄逸,杜甫的沉郁,三言兩語講不清楚,也不易理解,深入品味可以留待將來揣摩。煉字用詞倒要有選擇地講一講,因為有利于學習語言,積累語言。古詩詞在這方面很講究,例子很多,例如“春風又·綠江南岸”,“紅杏枝頭春意·鬧”,“僧·敲月下門”,“微風燕子·斜”,“窗·含西嶺千秋雪”,“云·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春江水暖鴨先·知”,“云·破月來花·弄影”,等等,其中加點的字都是很值得揣摩的。但最終還要集中精力朗讀、背誦。朗讀要處理好句中停頓,做到清晰流利,感情恰如其分,抑揚頓挫不作為硬性要求。一般不用借助手勢動作。朗讀流利后就可背誦,最好能在課堂完成;理解便于背誦,暫時不很理解也可以背誦。有條件的教師,指導學生嘗試吟誦,也不失為一種好方法。至于體裁、格律知識,很有用,要講一講,但要講得通俗易懂。鑒于我國幅員遼闊,方言眾多,語文教學發展不平衡,許多教師缺乏這方面的常識,這里著重介紹一些,供教學參考。
古代詩歌分兩類,一是古體詩,一是近體詩。近體詩包括律詩和絕句。古體詩又稱古詩、古風,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雜言諸體。后世使用五言、七言較多。五言簡稱“五古”,七言簡稱“七古”。古體詩不拘句數,不求對仗,也不大講平仄,用韻較為自由。近體詩是相對古體詩而言的,產生較晚,起源于南朝,至唐初成熟。其中的律詩,形式固定,格律嚴密,每首八句。單句叫出句,雙句叫對句,合起來稱為一聯。一二句叫首聯,三四句叫頷聯,五六句叫頸聯,七八句叫尾聯。頷聯、頸聯一般要對仗。首句可用韻可不用韻,通常押平聲韻。五言簡稱“五律”,七言簡稱“七律”,十句以上的稱排律。其中的絕句,又稱絕詩、截句。它好像截取律詩的一半,每首四句。就其規格看,有的后一聯對仗,類似律詩的首聯、頷聯;有的前一聯對仗,類似律詩的頸聯、尾聯;有的兩聯都對仗,類似律詩的頷聯、頸聯;有的不用對仗,類似律詩的首聯和尾聯。絕句的韻腳在二、四兩句,通常押平聲韻。第一句如押韻,也押平聲字。絕句有五言絕句、七言絕句兩種,簡稱“五絕”和“七絕”。
近體詩的對仗,又稱對偶,主要有兩層要求:一、聲音要平仄相對,即仄聲對平聲,平聲對仄聲;二、意義要同類相對,即實對實,虛對虛,數對數,名對名,動對動,甚至再近,名的鳥對鳥,獸對獸,等等,總之是類越近越好。例如,杜甫《絕句》:
兩個黃鸝鳴翠柳 仄仄平平平仄仄
一行白鷺上青天 平平仄仄仄平平
窗含西嶺千秋雪 平平仄仄平平仄
門泊東吳萬里船 仄仄平平仄仄平
這首詩對仗工整。漢字單音節,而且有四個聲調,可以分為平、仄兩類。古四聲是:平聲、上聲、去聲、入聲?!捌健敝钙渲械钠铰暎曊{悠長;“仄”指其中的上聲、去聲、入聲,聲調險仄?,F代漢語的四聲來源于古四聲,如果也按平仄分類,則陰平(第一聲)、陽平(第二聲)是“平”,上聲(第三聲)、去聲(第四聲)是“仄”。普通話沒有入聲?;浄窖浴⑾娣窖缘葏s保留入聲。上面《絕句》的標調,是按古四聲標的,因此與普通話有所不同,如“白”標為“仄”,而不標為“平”,因為它是入聲字。這點知道一下就是了,不必指導學生去深究。又,其中“西”、“門”二字是平聲。這里本應用仄聲字的,但詩人沒有因辭害意,用了平聲字。當然也還有個“一三五不論”的靈活性,因此并不犯忌。這點下面再講。至于這首詩意義相對,且同類相對對得很好,很容易看得出來。
近體詩要求對句和出句平仄相對之外,還要求在一句詩里平仄相間,以便形成均勻而多變的節奏,從而加強音樂性。所謂平仄相間,就是詩句中逢雙的字平仄必須交替。即所謂“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例如,該句的第二字為平聲,第四字就要仄聲,第六字又要平聲;反之,如果該句的第二字為仄聲,第四字就要平聲,第六字又要仄聲。還以杜甫《絕句》為例:
兩個(仄)黃鸝(平)鳴翠(仄)柳
一行(平)白鷺(仄)上青(平)天
窗含(平)西嶺(仄)千秋(平)雪
門泊(仄)東吳(平)萬里(仄)船
總之,平仄是句與句之間聲調相對的關系,又是本句內部的聲調關系,以兩字為一節奏點,平仄交替。這里講的是常體。古人作詩有變通、拗救之說,是例外,非常體,這不必向學生細講。以上介紹的有關古詩的知識,給學生講多少,講哪些,或集中教,或分散點撥,教師可靈活掌握。
再說新詩教學。新詩教學與古詩教學的基本點相同,都要著重于朗讀、背誦。 閱讀欣賞新詩,沒有時代的隔膜,沒有語言障礙,知識也比古詩簡單,這是方便的一面。但是,新詩受外來詩歌的影響,表現手法比古詩復雜了許多,給理解詩意帶來一定的困難。況且現代人讀新詩,理應要求高一些,深入一些。
首先,要求真正領悟詩中的感情內涵,區別這種感情是否積極向上,是否給人美的享受。然而,要捕捉詩人切實的思想感情并不容易。有的詩命意鮮明、直抒胸臆,比較好懂;有的詩很含蓄,把真意藏匿起來,而以曲折或折射的方式加以暗示,就得費力揣摩了。讀后一類詩,要注意領悟,少作一些無謂的解釋,也許倒會接近或切合詩的真意。怎么領悟呢?下面介紹幾種切入角度,也可看作方法,供教學參考。
第一,從詩的意象(詩人意中之象)創造的總體氛圍中,把握它所要暗示或啟迪讀者的東西。例如,讀艾青的《盼望》:
一個海員說,
他最喜歡的是起錨所激起的那一片潔白的浪花……
一個海員說,
《語文課程標準》中對低年級學習古詩的要求是:“能誦讀淺近的古詩,展開想象,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感受語言的優美?!被诖?,在進行低年級古詩教學時,應著重讓學生誦讀吟詠,感受詩情,積累語言,放飛思緒,“揚眉吐氣”地來學古詩,使學生進入詩中的世界,踏上美好的詩途。
一、揚――思緒飛揚讀古詩
“不知歌謠妙,聲勢出口心”。古詩具有獨特的音韻美,讀起來也節奏分明,抑揚頓挫,朗朗上口,全無佶屈聱牙的感覺。在低年級教學中,我們發現教給孩子們古詩,他們常常搖頭晃腦,沉醉其中。在教學古詩時,就應該先讓孩子充分地讀,充分地感知韻律美。二年級上冊的古體詩《青松》對于低年級學生來說就是很好的朗讀材料。誦讀過程中,采用各種各樣的朗讀方式,或快或慢,或吟或唱,或配樂讀,或表演讀,或范讀領讀,或齊讀默讀,或個別朗誦,或提問征答等。讓學生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讀多了自然成誦,從而也就更好地體會古詩的意義和感情。
要注意的是,這里的誦讀,不是機械地一遍遍重復。閱讀是學生的個體行為,讀古詩更是如此,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在教學古詩時一定要讓學生在思中讀,在讀中思,設身處地,激昂處還他個激昂,委婉處還他個委婉,這樣才能讀有所得,讀有所獲,真真切切地把作者的感情通過有個性的朗讀傳達出來。以《青松》為例,在第一句中,“大雪壓青松”展現的是雪壓青松的情景,一個“壓”字充分體現出雪之大,雪之厚。先讓學生動作表演體會“壓”的感覺,并談談自己為什么要如此用力地“壓”下去,在有了切身體驗的基礎上,把體會到的“壓”字再放入詩句中讀讀,讀出什么感覺?孩子們思緒飛揚:“我覺得青松快要被雪壓得喘不過氣了”,“雪壓在青松身上,青松被壓得腰酸背疼”,“大雪拼命想把青松壓倒在地上呢”……帶著這些獨特的感受再來讀讀這句詩,每個孩子都讀得情感豐富,非常到位。
二、眉――開放感官明詩意
古詩字句凝練、音韻優美、意境深邃,為了使學生能全身心投入地學古詩,必須充分調動學生的感官,用眼睛觀察,用耳朵聆聽,用肢體表演……讓學生在感官的忙碌中走進詩文。
《青松》一詩中“青松”傲立風雪的形象如何讓孩子們體會到呢?根據低年級學生直觀思維占優勢的特點,在教學時我讓學生欣賞一張張青松圖。在“雪中松”和“雪后松”的對比欣賞中,孩子們發出了一聲聲的驚嘆。一張張青松圖,讓他們滿眼滿腦都是傲立風雪的青松的形象。詩中“挺”一詞形象直接,我抓住這個動作,讓孩子們都動起來,演一演大雪重壓之下青松“挺”的樣子,孩子們個個精神抖擻,昂首挺胸。從他們那架勢,那眼神,我知道,青松的形象已經牢牢地刻在他們的心里了。感官開放了,學生才得以學得自由,不免會學得更主動,更有趣,更有收獲。
低年級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決定了古詩文教學“不求甚解”,所以,不必要求每篇都字字明悟,句句領會,只要學生大致了解主要意思,“模糊解讀”即可,重點放在引導學生誦讀積累上。只求在日積月累中逐步為學生開啟一扇知識殿堂的大門,讓學生耳聞目染,受到中華民族文化的熏陶,從而激發起學生學習古詩詞的強烈興趣,為將來的厚積薄發創造條件。
三、吐――暢所欲言感詩情
一般來說,古詩大部分不直接抒情,而是描寫一個或幾個形象。形象是意象中的物,而情才是作者要表達的,是作者心里的聲音。情感相對于形象而言抽象得多,詩人的情感往往不直接抒發,而是借景抒情,寄思于物,不著痕跡。那這情該如何引導孩子把握呢?
古詩字句簡潔凝練,短短幾十字飽含了濃濃的情感。在教學中,教師必須善于抓住字或詞來解讀形象,激發學生的思維,打開學生的話匣子,讓情感在潺潺細語中遍地生花,與詩人產生情感的共鳴。
《青松》詩中青松堅韌不拔、寧折不彎的剛直豪邁的形象寄托了詩人的情感。如何讓學生體會到青松那份不屈不撓的精神呢?詩中,一“壓”一“挺”兩個對立鮮明的詞,生動鮮活,我先讓學生自己動手壓一壓,體會“壓”的力量。有了“壓”的切身體驗作鋪墊,接下來“挺”的表演就非常到位,學生個個把小胸脯挺得鼓鼓的,嚴肅而認真。此時此刻,時機到了,我緊接著提問:“小朋友,現在你就是這棵被大雪重重壓著的青松,大雪拼命想壓倒你,你要挺起胸膛大聲地對大雪說什么?”“大雪,你盡管使勁地壓吧,我不怕!”“大雪,你是打不倒我的!”“大雪,我要和你戰斗到底!”“大雪,等著瞧吧,看誰是最后的勝利者!”“大雪,你壓得這么厚,正好給我當棉襖呢!”……一句句擲地有聲的回答,不需要老師再多什么言語,學生已經把自己與青松的形象融為一體了,誰還能說他們沒體會到詩人的情感呢?
情感的美一直就蘊涵在詩中,詩人將自己的情感注入語言文字中,只要懷著一顆真心去吟詠,自己的情感就會呼之欲出。而借助形象的感知,學生才能走進詩人的情感世界,感詩人所感,悟詩人所悟,收獲一份屬于自己的情感。
四、氣――神清氣朗悟意境
古詩往往是詩人借物抒情、借境言志、借事托懷的工具和表現,詩人的心境決定了詩詞的意境。詩中有些語句看似尋常之筆,卻意味深長,詩句背后的情味與意蘊常常耐人尋味,那如何引導低年級學生去把握詩中的意境呢?
明代的謝榛說:“詩境有可解,不可解,不必解,若水月鏡花,勿泥于其跡?!彼?,欣賞古詩時,學生的心理可以空遠一點,靈動一點,不須拘泥于詩面,低年級的學生更應如此。
《青松》全詩共二十字,“大雪壓青松,青松挺且直”是詩人所見松之情景,“要知松高潔,待到雪化時”富有深刻的哲理,贊頌了堅韌不拔、寧折不彎的剛直與豪邁,和那個特定時代的不畏艱難、雄氣勃發、愈挫彌堅的精神。由此引申開來,“青松”代表了所有勇者的形象。詩中“高潔”一詞是難點,體會青松堅強、純潔的高尚品格對于低年級的學生來說的確很難,由此體會到人的勇者氣概更是不易。
根據低年級學生直觀思維占優勢的特點,由一幅幅大雪中的青松圖把學生帶入情境中,那陰暗的天,沉沉的雪,冷冷的風,讓學生倍感寒意。而雪中的青松巍然屹立,讓學生頓生敬佩之情。再由一幅幅雪后陽光下的青松圖,在化雪這更冷的溫度里,那更綠的葉,那更挺拔的身軀,讓學生更強烈地感受到松樹的“高潔”原來不僅僅是面對大雪時的那份不屈不撓,更有一份歷盡艱難后卻越發生機無限的精神。這樣,“高潔”一詞在學生層層深入的情感中逐漸明朗了。而后抓住時機補充詩的背景,的生平,交流所了解的英雄人物,學生自然而然就會把這些人物形象與青松的形象緊密聯系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