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艷艷鄉村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晴了好些天,前天中午下雨了。
雨我也見了不少了,但這種山雨我卻見得少。雨一開始下便下得很猛,在屋子里只聽見嘩啦嘩啦的雨聲。走到窗前,一幅煙雨圖映入眼簾:透過密密的雨簾,出現在眼前的是一大抹綠,深深淺淺的綠啊,不帶有一絲灰塵——蒼松,翠柏,碧樹……這勃勃生機的綠中間,掩映著幾所青瓦白墻的房屋,給人以安詳、寧靜的感覺——多么秀麗啊,讓人賞心悅目。雨下得很大,也很密。密密的雨中,那綠色也愈來愈新,愈來愈亮,很快便顯得清新亮麗了。隔窗而望的我,真恨不得伸手捧起那可愛的顏色,好好地欣賞一番。
雨越下越大,雨簾里慢慢升起一片煙霧,就像古代畫中的仙境,神秘而不失古樸,不免讓人想到了那句膾炙人口的名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現在再看這雨,果然是煙雨蒙蒙!
雨聲越來越密集了。不知怎的,我突然想起了貝多芬的交響樂,仔細聽一聽,似乎是有一點味道——雨聲很細密,就像進入前短促而密集的音符,聽,淅淅瀝瀝,嘩啦嘩啦……突然,雨聲小了下去,漸漸沒有了,就仿佛進入了一個較長的休止。忽然,雨聲驟然加大,仿佛跳過了阻礙,躍進了一個更高,更新的境界!窗前的一片地比較低,聚了一大灘雨水,雨點落在水洼里,就像千萬個小人按著音樂的旋律跳進了舞會的舞池,陶醉地舞了起來,不斷的跳進來,不斷的舞起來!又像一個小小的池塘,里面游著無數只魚兒,不停地吐著泡泡……在雨聲指揮著的狂歡中,每一株植物,每一條小溪,甚至每一個建筑,都活了起來,隨著這激情飛揚的交響,抒發著自己內心的歡樂!湘竹村一改往日的恬靜柔婉,換上了歡樂激情的新裝……
重新抬頭看山上,仍然是如春雨般的煙雨蒙蒙,但低下頭看地上,就是一場盛大的交響樂會!
在我家的院子里,有幾盆艷麗的鮮花,分別是繡球、吊蘭、仙人掌、、君子蘭,每個季節,每個時間按順序開放,無論什么時間,無論什么季節都會有一番獨特的、艷麗的風景線。
離我家不遠的地方有一條小河,春天,小河解凍了,為人們和大自然彈奏一支美妙的樂曲;夏天,簡直清澈極了,映著天空上的光輝;秋天,樹葉像小船一樣,來來往往,時不時還會帶走乘船的“旅客”;冬天,小河就像個天然的滑冰場,滑溜溜的,保證你上去就會滑到,時不時還會看見有人來破冰釣魚。
門前有一只小狗,日日夜夜為我們家看家護院,如果有客人來就會搖尾巴,表示友好,有時候還陪我一起玩,來消除我的寂寞。
屋頂上還種著可口的葡萄,涼爽可口,非常好吃,還有奶奶喂養的“雞的一家”里面有“雞爸爸”、“雞媽媽”、還有幾只“雞寶寶”它們組成了一個大家庭,奶奶每天看著這些開心的不得了。
還有奶奶開荒種的無公害蔬菜,純綠色,有菠菜、蘿卜、洋蔥、土豆、茄子、青椒、豆角、黃瓜等……一片透人的新鮮,炒出來也很美味。
每到黃昏時候,總會看見一群搗蛋的孩子在田野里自由穿梭,仿佛這是他們的王國,快樂極了!
關鍵詞:美麗鄉村;鄉村社區;鄉村旅游
0引言
2013年提出"實現城鄉一體化,建設美麗鄉村"的要求,在生態旅游理念的推動和國際鄉村旅游的示范和引導下,我國一些地區的旅游市場開始向鄉村拓展,并且發展迅速。但在鄉村旅游發展的同時,往往會影響到鄉村社區的生產與生活。
1 鄉村旅游
鄉村旅游是以鄉野農村的風光和活動為吸引物,以城市居民為目標市場,以滿足旅游者娛樂、求知和回歸自然等方面需求為目的的一種旅游方式,是集"食宿行游購娛"于一體的生態游游。鄉村旅游同時也作為阻止農業衰退和增加農民收入的有效手段和平衡城鄉發展,縮小城鄉差距的重要渠道。
1.1 鄉村旅游的影響
鄉村旅游不僅是鄉村地區復興的有效手段,還能產生一系列的正面社會效應,如創造就業機會、提高農民收入、抵消鄉村地區的人口外遷、促進城鄉文化交流、幫助遺產保護、增加基礎設施供給等。但與此同時也給鄉村帶來了負面的影響,如交通擁堵、物價上漲、垃圾污染、生活方式改變等。在我國城市快速發展過程中,鄉村地區的旅游一直被看作鄉村經濟發展的"萬能藥"受到推崇,但鄉村旅游并不能解決鄉村社區面臨的所有問題。
1.2 鄉村旅游存在的問題
目前的鄉村旅游發展存在著許多的問題。首先,鄉村旅游產品類型特色不鮮明,形式單一,內容簡單。輔助的旅游產品包括蔬果采摘、野菜品嘗、鄉間垂釣等,各地差異小,個性不突出,不能體現地域特色,不能滿足現代城市游客的個性化需求。因此,導致游客在鄉村逗留時間短,消費低,重游率低等問題。其次,鄉村的接待能力有限,方式單一,設施簡陋。此外,鄉村旅游的季節性強,對氣候依賴大,旺季游客量大,降低了旅游接待的服務質量和自然景點的質量,對環境的破壞也較嚴重。而淡季的游客了了,旅游設施閑置。
2 鄉村社區
鄉村社區是與城市社區相對的概念,指居住于鄉村地域的農戶、企業、地方政府等相關主體在農村生產生活中所形成共同體。鄉村社區同樣具有經濟、政治、文化、鄉村社會管理和整治等功能。與城市社區相比,鄉村社區具有人口密度低,規模小,社會結構單一等特征,是相對封閉和保守的社區。鄉村社區大多以血緣關系為紐帶,越是落后的鄉村,這種特征就越明顯。
3 鄉村旅游對鄉村社區的影響
我國鄉村的發展是以促進鄉村社區發展為目標,將農業、農民和鄉村發展高度結合起來,使旅游業成為鄉村重要的產業和社區經濟內容,使農民從旅游業中直接獲利。然而在鄉村旅游的發展中,城市物質文化對于鄉村社區的影響不容忽視。
3.1 鄉村旅游對鄉村社區經濟的影響
鄉村旅游能夠增加經濟收入和就業機會,優化農業結構,實現多元化發展。通過鄉村旅游的高水平開發建設,推動農村城鎮化建設進程,改善鄉村生態環境,提高農民的生態意識和鄉村傳統文化的恢復和保護觀念。同時也帶來一些負面影響,如拉大農民之間的貧富差距,導致商品漲價,進而提高當地居民生活消費。在鄉村旅游的發展中,旅游業與農業的比例難以把握,在比例失衡的情況下,將會導致鄉村居民重視旅游業的投入而忽視了農業發展。旅游業的發展必然與農業競爭資源和空間,對農業發展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
3.2 鄉村旅游對鄉村社區文化的影響
鄉村旅游的發展有利于發揚鄉村地區的傳統文化,使其獲得新的價值體現,喚起當地居民對文化的關注。在鄉村旅游開發過程中,應該深入發掘其文化底蘊,保持鄉村文化的本質屬性。鄉村性是鄉村旅游的本源,發掘鄉村傳統文化成為發展鄉村旅游的必要手段,然而隨著旅游業的發展,外界文化逐漸滲透,削弱了鄉村文化的特性,進而影響鄉村旅游的進一步發展。
3.3 鄉村旅游對鄉村社區環境的影響
鄉村旅游的發展和生態環境的保護是利用與被利用、發展與限制的關系。首先,鄉村旅游的發展帶來了鄉村經濟實力的增強,刺激對旅游環境的投資和改善。但由于利益的驅使,管理和開發不善,環境惡化、資源破壞、文化傳統變質或消亡,損害鄉村旅游的可持續發展。其次,由于環境保護的需要,旅游規模和方式受到限制,同樣也難以給當地居民帶來收入的增長。當前普遍存在的問題是,由于鄉村旅游開發中過分追求短期效益,造成環境的惡化、資源的損耗,從而損害了鄉村旅游業發展的基礎。
3.4 鄉村旅游對鄉村社區生活的影響
鄉村旅游的發展也帶動了鄉村社區生活的改善,最顯著的就是促進了基礎設施的建設和文化教育的發展。吸引其他企業參與投資,對當地的基礎設施、經濟環境等都有所提高。農民勞動文化素質和技術熟練程度,以及勞動力供應能力也都有所提高,為鄉村地區的進一步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平臺和契機。
4 實例分析
4.1樓觀旅游存在的問題
樓觀鎮的現狀建設用地比較分散,缺乏公共設施和商業服務設施,市政基礎設施也不完整,雖享有較高的知名度和科研、旅游價值,但開發水平較低,季節性強,旅游產品開發不足,品牌建設成效不大,旅游接待設施呈兩極化差異。秦嶺25度坡已成為獼猴桃產業基地,難以進行征地拆遷。現狀農業與旅游業缺乏結合,協調性不強。旅游業大多局限在平原地區的道文化展示區內,山區的旅游資源由于受到多個管理部門的共同管制,開發難度大,許多旅游資源得不到利用。
4.2 鄉村旅游對樓觀鎮經濟的影響
樓觀鎮以獼猴桃產業為支柱產業,并且已經成為全國優勢產業。村民在支柱產業的帶領下,有良好的收入,對旅游開發的積極性不大。但是在合理規劃的基礎上,可以將部分產量低下,土地資源不良的地區用于旅游業的開發配建,不僅能充分利用土地,更能解決剩余勞動力的就業。將特色農業和民俗鄉村旅游綜合開發,實現農業的多元化發展,以旅游業推動農業產業化發展,促進提高樓觀鎮經濟的多元發展。
4.3 鄉村旅游對樓觀鎮文化的影響
樓觀鎮以道文化為主題,鄉村旅游的發展對道文化的傳播提供動力支持,并促進與鄉村文化的相互滲透。增強了樓觀人民的文化自豪感,恢復鄉村傳統文化的活力。但不可避免的是鄉村旅游也會對樓觀文化帶來一些弊端。鄉村旅游的發展會沖擊道文化的宗教氛圍,一些粗制濫造肆意復制旅游景點無法傳承道文化的內涵,反而成為旅游產品的銷售場所,嚴重影響旅游環境。
4.4 鄉村旅游對樓觀鎮社區的影響
樓觀新鎮在鄉村旅游發展的趨勢下建設完成,試圖為村民打造更加優美舒適的鄉村居住社區。但規劃并未結合實際情況,距離村民的土地較遠,不便于下地勞作,生活模式也與原先相差甚遠,老人和兒童搬遷到新鎮居住,但輕壯年仍然留在原地,導致新鎮入住率極低,缺乏生活氣息。
樓觀鎮原有公共基礎設施、商業服務設施相對落后,發展鄉村旅游一方面可以改善投資環境,吸引外資,對當地的自然環境、基礎設施、經濟環境等都有所提高。另一方面還能加強各級政府對樓觀的關注度,提高公共基礎設施建設的力度。通過基礎設施的建設將村民向新鎮引導,將原有宅基地建設成為農家樂、鄉村別墅等旅游配套設施。一方面能保證當地村民的根本利益,增加居民收入,提高村民的文化素養和生活水平。另一方面能規范旅游業的開發和建設,減少沖突。
5 結語
鄉村旅游對鄉村社區的影響是多層次、多角度的。總體來看,鄉村旅游對鄉村社區的積極影響大過于消極影響。在經濟和鄉村生活方面,正面影響占主導,對鄉村社區經濟結構的轉變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功能顯著,提高政府的關注度,提供基礎設施建設的資金支持,而且能產生資金的吸引力。環境方面,則是消極影響大于積極影響,過度開發和不合理的規劃都會對生態環境造成嚴重的影響,遠期會影響到鄉村旅游的發展。鄉村旅游對鄉村文化的影響更為復雜,旅游對"鄉村性"破壞和鄉村文化的沖擊不可避免,鄉村文化是鄉村旅游的核心吸引力,"鄉村性"的缺失會更為明顯的限制鄉村旅游的發展。鄉村旅游的開發,應注重文化內涵的挖掘和傳承,綜合衡量鄉村旅游發展也生態環境之間的發展與限制,保證鄉村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姚治國,蘇勤,陸恒芹等.國外鄉村旅游研究透視[J].經濟地理,2007,27(6):1046-1050.
[2]王瑞花,張兵,尹弘.國外鄉村旅游開發模式初探[J].云南地理環境研究,2005(2):73-76.
[3]王雋妮.鄉村旅游對鄉村社區的影響研究[D].杭州,浙江大學碩士論文,2010.
關鍵詞:鄉村;體驗旅游;規劃
中圖分類號:F590 文獻標識碼: A
一、鄉村體驗旅游
旅游是一種經歷或過程,不是一種產品,而這種經歷又是特殊的。旅游者通過對旅游目的地的事物或事件的直接觀察或參與而形成了特殊的感受與體驗。旅游作為一種體驗或經歷,不只單純是追求感官享受的結果,旅游對于人類來說,不只是一般意義上的住、行、觀光,而逐漸演變成為一種特殊生活、一些特殊經歷的參與者與體驗者。
因此,根據該體驗經濟的定義和對旅游業發展的影響,體驗式休閑農業旅游與傳統的以農家樂為核心的休閑觀光農業相比,脫離了單一的觀光休閑模式,充分利用農村特有的自然資源和人文景觀,以體驗農村生活、農業風情為賣點,對居住在特定范圍內的城市居民造成吸引,以滿足休閑、教育、娛樂為目的,并以原生態風貌、參與原生態活動為核心,所進行的包括娛樂、勞作、科教、民俗等復合型的綜合農業旅游活動。
二、鄉村體驗旅游研究的相關理論
(一)現代農業發展理論
現代農業相對于傳統農業而言,是廣泛應用現代科學技術、現代工業提供的生產資料和科學管理方法進行的的社會化農業,屬于農業的最新階段。現代農業是“農、工、貿”三位一體的綜合性產業。
不僅如此,農業還具有多功能性。農業旅游在農業的基礎上獲得發展,對社會、經濟、文化、生態諸多方面都起著積極的促進作用,它不僅是單純的種養業、動植物產業生產,而且還具有促進經濟社會發展、保護與改善生態環境、加強精神文明建設等功能。
(二)可持續發展理論
作為符合生態要求的農業生產方式的鄉村旅游,具有傳遞生態環境保護、持續發展意識和科學考察的功能,在本質上符合可持續發展的要求。鄉村旅游的發展基礎是農業體系內部功能的良性循環和生態合理性。同時,在鄉村旅游中的利益主體應增強保護意識,使自己的行為對生態環境負責,既注重人的旅游需求的全面滿足,也要關心旅游與社會、經濟、環境的共生、和諧發展問題,從而使經濟、生態、社會三大效益相結合,以實現鄉村旅游的可持續發展。
(三)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論
旅游地生命周期目前已被廣泛運用于旅游目的地發展、規劃、產品設計營銷推廣等領域。這一理論是在1980年,由加拿大學者巴特勒在前人的研究基礎上所提出的。巴特勒在《旅游地生命周期概述》中,提出用產品生命周期模式來描述旅游地的演進過程。他將旅游地的演化分成六個階段,包括:探索階段、參與階段、發展階段、穩定階段、停滯階段、衰落或復蘇階段。
三、案例分析
龍潭古村寨地處安徽省太湖縣東北角邊陲,東與潛山縣邊界相連,北靠岳西山水,是典型的大別山區古村落。該村地勢較高,山色秀美,溪流潺潺,空氣清新;民居建筑古老且保存完好,民風淳樸,“小橋、流水、人家”的美麗風景在此展現。龍潭寨村是集山水、原生態、農家樂、古民居優勢為一體的旅游勝地,其風景優美,景點宜人。
(一)龍潭寨村鄉村旅游發展分析
1、經濟
龍潭寨村是重點的林山之村,豐富的林業資源是全村經濟發展的主旋律,600多畝經果林,使廣大村民得到實惠,退林還林項目的實施和紙漿林基地落實,給廣大村民帶來了經濟活力,8000余畝公益林及5000余畝成材林帶動全村極大的經濟效益。只有管好、用好山林——不絕之源,扎實開展植樹造林活動,大力發展蠶桑支柱產業,培育和壯大村級集體經濟、農戶經濟、民營經濟和優勢產業,計劃在三年時間內,完成植樹造林2000畝,擴大蠶桑支柱產業300畝。加強多經林的科學管理,組織專業人員進行培訓學習先進技術,力爭三年時間內人均純收入遞增8%。
自然資源
龍潭古寨的自然資源豐富,溪流、山色、飛瀑、峽谷、陡崖、翠竹、奇花、古藤、梯田、古寨、木樓、石橋等構成了自然獨特景觀,山川縱橫、山水相映、絢麗多姿、自然和諧。寨內既有瑰麗多姿、美不勝收的自然風光;又有絢麗多彩、令人神往的大別山山寨風情;亦有源遠流長、奧妙無窮的風水文化。這里集青山綠水、幽谷曲徑、飛泉翠竹于一身,融田園美景、鄉村風情、傳統建筑文化為一體,自然旅游資源、社會旅游資源與人文旅游資源相得益彰。
3、人文資源
我國優秀的歷史文化遺產大部分分布在廣闊的農村大地上,其種類繁多、形式多樣,主要包括歷史建筑、生產生活的習俗、民間藝術、傳統工藝、歌舞、民間文學等。由于地域不同、民族不同、每個村落的文化傳統都各有自己的特色,構成了新農村建設中文化的多樣性和多元性。在廣闊的傳統村落中,特有歷史文化不能被輕視、被忽視,在現代新農村建設中,存在傳統與現代的沖突與交融。因此在農村多元文化的發展中,保護和傳承文化的多樣性也是在新農村建設中所必須做的,應把文化的保護與原生態的保護結合起來。
龍潭古寨的歷史文化資源主要有:
(1)古村寨中的古民居、宗祠、古寺廟遺址,還有典型的農舍,特色建筑。
(2)村寨中的古巷道、古橋、古井、古老的生產作坊、如水碓、石磨等。
(3)在村寨中發生過重大歷史事件的革命遺址、遺跡、碑刻、故事傳說等。
(4)傳統的優秀的生產生活習俗、歌舞、傳統獨特的手工工藝、絕技絕活。
(二)具體的開發與規劃思路
1、形象定位
有研究表明:吸引人們去古村旅游的強大吸引力,不僅是民居和典型院落等古跡建筑,還有體現古村落傳統風貌的街巷地段、空間格局、百姓生產、生活方式等自然文化遺產的空間載體和活化承載物。所以龍潭古寨旅游開發理念應該是立體網狀體系的綜合保護和整體開發,以保證古村落整體遺產價值得到充分保護和利用。
重點圍古村寨文化、生態山水、自然景觀、鄉村旅游等旅游資源進行深度開發,逐步開發獨具特色的旅游產品,從而構建龍潭寨“古寨景村”的旅游形象。
根據“龍潭古寨”的旅游資特色,區位條件以及客源市場的輻射范圍,考慮到以古村寨文化為主題的旅游現狀和未來旅游活動的發展態勢,將“龍潭古寨”總定位于古村落文化和鄉村旅游的“活力的古寨景村”。
2、規劃構思及功能分區
旅游規劃為“一軸二極四區”的總體空間結構,主要以古寨歷史建筑、原生態環境為基礎,以巷道、旅游節點、生態休閑、綠化組織為空間,以形成一個完整和諧的旅游空間群體。
3、主要功能區規劃及旅游活動設計
(1)文化類項目設計:藝術家/畫家村、古玩字畫店、鄉村俱樂部、古村落。
(2)生態休閑類項目設計:風廂潭水寨、桑麻園、生態農莊、生態果園、茶園。
(3)觀光類項目設計:水簾洞、濕地水景觀、景觀水車、親水廊橋、景觀大門。
(4)旅游服務類項目設計:接待中心、生態停車場、休閑廣場、休閑酒吧、客棧(家庭旅館)、盆景店、竹雕工藝品店、山貨鋪、龍潭山莊、農家樂示范戶。
(5)體驗娛樂類項目設計:織布房、碾米店、鐵匠鋪、蠶坊、農耕體驗園等。如:
——生態農莊
依托農戶自行開展農家樂建設項目,例如生態果園、生態茶園等,建筑與景觀風格突出大別山的皖西南鄉土特色。
——龍潭山莊
在劉家河附件的山腳下,形成具有一定規模、地塊相對獨立的旅游服務設施,提供中高檔休閑、住宿。
——風廂潭水寨
位于現狀風廂潭附件周邊,依托現狀優質的果林、水體、山體等自然景觀資源,建設生態療養區,包括養生別墅、療養健身中心等設施。建筑設計采用傳統建筑形式,與自然山林水融為一體,突出野趣。
——藝術家村落(畫家村)、
位于龍潭沖北側,利用現狀一處廢棄的建筑改建,與古村落融為一體,組成歷史、文化、藝術相交融的藝術家村落,開展藝術展示、表演、沙龍等文化旅游活動。
——龍潭沖
在龍潭沖、花屋古民居內進行整治與改造,增加休閑步道、服務設施、小型旅游接待點、景觀標志等,強化鄉土村落特色,開展村莊旅游、家庭旅館。
4、道路系統規劃
公共道路系統分為對外連接的交通系統以及各區域內部城市的道路系統。并按照道路所承擔的不同功能劃分成不同等級,按照不同區域以及特性劃分成不同形式的道路斷面。同時按照土地開發時序,道路系統的開發也將被劃分成若干時段。
對于龍潭寨村來說,應當加大鄉村體驗旅游的可進入性。加大旅游景區的公路交通建設力度和投入。同時,為符合游客對于鄉村的回歸感和體驗感,在景區內設計既方便游客出行,又符合鄉村特色的石子路、石板路等。
5、綠化樹種及栽植選擇
開發區域的景觀建設也要注重植被的選擇和協調。城區內的植被受人工管理影響較大,自然屬性相對較低,重點為突出植被的美化功能和部分生態功能。為此,景觀栽培時要盡可能與周邊建筑風格、空間布局相協調,并且選擇對居民生活不造成影響的植物,同時大部分植物應具有較強的凈化空氣、涵養水源的功能,確保為開發區域創造宜居的環境。
結語
鄉村體驗旅游是未來旅游發展的趨勢,更是體驗經濟時代對農業發展、旅游發展的要求。發展鄉村體驗旅游應加強旅游活動的參與性和體驗性;并根據旅游需求策劃旅游產品;提升原有旅游產品的魅力,優化品牌意識;加強旅游監管,
優化旅游市場環境;加強鄉村體驗旅游人才隊伍建設。
參考文獻:
[1]楊曉云. 鄉村體驗旅游開發初步研究[J]. 昆明大學學報,2007,02:17-19.
大路鄉洞口羅村老屋羅灣歌舞表演開幕詞
各位來賓,各位參加本次歌舞表演的朋友們:大家上午好!值此“寒風吹日短,風浪與云平”的美好季節,我們迎接來了首屆老屋羅歌舞表演的隆重開幕。在此,我謹代表我灣全體人民對此表示熱烈的祝賀!向為這次歌舞演出精心組織、積極參與的同志們表示衷心的感謝!對為本次活動給予大力支持和慷慨解囊的羅桂林、羅石林、羅世晚和曹竹英等四位同志致以誠摯的敬意!今天我們還請來了縣電視臺和村委會的有關領導,讓我們再一次以熱烈的掌聲對各位領導的蒞臨表示衷心的問候和崇高敬意!
改革開放三十年,農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農民兄弟姊妹都過上了幸福的生活,同時,對精神文化生活也有了更大的追求。為了調動全體群眾一道享受文化的陽光雨露,我灣舉辦這次活動是推廣群眾性文化建設的一項重要舉措,是一項全民參與的文化活動,廣場舞1,是我們農民朋友自己的盛大節日,也是進一步增強農民群眾凝聚力,激發創造力,提高影響力的重要途徑。今年以來,我們乘著創建“富裕、和諧、文明、秀美新農村”的東風,在余元平、全玉平等同志倡導下,自發組建了一支歌舞隊,現已成為我灣“精神文化生活”的一張亮麗名片。與此同時,還舉辦了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通過廣泛開展群眾性的文化活動,讓更多的群眾感受到了文化氣息,在全灣形成轟轟烈烈的群眾文化新景觀,充分抒發廣大農民群眾安居樂業、共奔小康的豪邁激情。村落文化源遠流長,民俗風情絢麗多彩,這次演出不僅是我灣新農民新風采的展示,更是樹立良好老屋羅形象的文化品牌。為“人人參與文化,人人享受文化”發揮了積極作用。形成了全灣文化設施網絡健全的新格局。實現了群眾文化活動月月有主題、周周有安排、日日有的新景象,很大程度上滿足了我灣群眾對文化的渴求、追求與向往。本屆歌舞活動以“農民的節日,文化的盛宴”為主題,內容豐富多彩,有農民鼓樂隊、舞蹈隊、山歌對唱、小品、曲藝、 等演出,既緊跟時代,又貼近農村生活。通過開展鄉土氣息濃郁,表演形式多樣的文化生活,大大地提升了我們精神生活的品味。
期盼幸福,收藏陽光是生命永恒的追求。沒有松風的秋,雁去長空;沒有飛雪的冬,乍暖還寒。一夜高風凋碧樹,凋不滅我們青春的火焰;滿地余寒露凝香,凝不住我們韻美的年華。在這笑聲與歌聲匯成的海洋,在這永恒與溫馨筑就的圣地,我們歡聚一堂,盡情歌舞,讓心靈的帆船回溯歲月的長河,讓這豐厚的文化積淀一展風采。唱吧,唱出我們美好的心聲和充滿激情的個性;跳吧,跳出我們秀美的舞姿和對未來的憧憬。現在,我宣布老屋羅灣首屆歌舞演出開幕。并祝這次歌舞演出圓滿成功!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