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何為陰陽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記?內則》曰:凡和,春多酸,夏多苦,秋多辛,冬多咸,調以滑甘。
酸苦甘辛咸,我們稱之為五味。要講五味調和,春天應該多食酸味的食品,夏天應該多食苦味的食品,秋天應該多食辛味的食品,冬天應該多食咸味的食品,四季都可用甘、滑的食物加以調和。
中醫理論認為,五味酸苦甘辛咸對應著五行中的木火土金水;對應著五臟中的肝心脾肺腎,即酸入肝、苦入心、甘入脾、辛入肺、咸入腎。而五味又與四季有著密切的關系,相互對應,即春屬木、夏屬火、長夏屬土,秋屬金、冬屬水,所以在《禮記?內則》中有上述四季與五味的相宜關系。
五味對人體五臟的影響是各歸所喜,如酸先入肝,苦先入心,咸先入腎等。所謂入哪一經,也就是對哪一臟的臟氣有裨益,或是直接使臟腑的功能活動增強,或是具備了協助臟腑功能的作用。這個作用是由五味的特性所決定的,如辛散,酸收,苦堅,咸軟,甘緩等。正因為五味對人體內臟氣有影響,所以久食偏嗜,都會造成臟腑間的不平衡,從而引起疾病。
所謂宜,只是相對而言,最典型的例子如夏天炎熱,大家都知道要多吃點苦瓜,以清心火,但我們也不可以天天吃苦瓜,這已成為生活常識。再如四季均要調以甘,什么是甘?我們生活中每天離不開的主食米面雜糧就是甘,現在有些年輕人盲目減肥,很少吃主食,這是不可取的。
正常飲食以甘味食品為主,我們講酸苦甘辛咸四季各有所宜,只是強調不同的季節相對增加一些相應的味,對補益相應的臟有益,但不可過多。天下無論什么事都是有度的,所謂“過猶不及”講的就是這個道理。
飲食中的冷、熱之道
《抱樸子》曰:熱食傷骨,冷食傷肺,熱勿灼唇,冷勿冰齒。又曰:冷熱并陳,宜先食熱,后食冷。愚謂食物之冷熱,當順乎時之自然。然過冷寧過熱,如夏日伏陰在內,熱食得有微汗亦妙。《內經》曰:夏暑汗不出者,秋成風瘧。汗由氣化,乃表里通塞之驗也。
所謂飲食中的冷熱之道,包括兩重意思,一是指食品溫度的冷熱要適宜;二是指食物性質的冷熱要適宜。
《抱樸子》中有這樣的記載:過熱的食物易傷骨,過冷的食物易傷肺。而冷熱的標準是,熱不要燙到嘴唇,冷別冰到牙齒。如果冷熱食物都要吃,應該先吃熱食,再吃冷食。這是冷熱之道的一方面。
過冷過熱的食物對人體都是不宜的。河南省林縣是食管癌高發地區,據調查,當地人有一種飲食習慣,就是喜歡喝滾燙的湯,正是這一不科學的飲食習慣,造成了這一地區食管癌高發,這可以說是一個慘痛的教訓。過冷的食物同樣對健康不利,常見的如對牙齒的刺激,對胃腸的刺激等。
食物冷熱之道的另一方面即是指食物性質的冷與熱。如冬季寒冷,應吃溫熱的食物;夏季雖炎熱,但有陰氣伏在體內,所以夏天吃熱一點的,讓身體微微出點汗也是件好事。古人講,夏天不出汗,秋天容易得風瘧之病。
對于老年人來說,即使是夏天,也不宜進過于寒涼的食物,以免損傷脾胃,出現腹痛、腹瀉。四川濕重,夏天吃附子羊肉湯,中醫講“春夏養陽,秋冬養陰”,附子是大熱的,羊肉是甘溫的,在四川夏天吃附子羊肉,這是因地制宜,可除濕養陽,很符合養生之道。
中醫飲食養生是一門學問。“人與天地相應”,飲食養生也不例外,飲食調養時要考慮到地域、考慮到季節、考慮到年齡,而絕不是冷天吃熱的,熱天吃涼的那么簡單。學會飲食中的冷熱之道,可以提高您的健康水平。
長夏是補脾的好時節
《老老恒言》云:夏至以后,秋分以前,外則暑陽漸熾,內則微陰初生,最當調停脾胃,勿進肥濃。《內經》曰:味厚為陰,薄為陽,厚則泄,薄則通。《白虎通》曰:胃者脾之府,脾稟氣于胃。
夏至以后,秋分之前,漸入三伏,這段時間驕陽越來越熾熱,陽極生陰,體內的陰氣也開始慢慢生長。按五行劃分,長夏屬土,對應五臟正是脾當令之時。脾與胃,一臟一腑,同屬五行中的土,所以這一季節是調理脾胃的最佳時節。這時不要進食太過肥膩的食物,因為肥膩的食物從陰陽屬性上來講屬陰,進食過于肥膩,陰氣過旺,容易發生腹瀉;清淡的食物屬陽,清淡的飲食會使脾胃正常地消化吸收。
長夏季節不要吃太多的瓜果生冷,進食后會增加體內的陰氣。因為胃喜暖,暖則消化吸收正常;冷則凝,凝首先使胃不能正常受納食物,隨即脾也不能有效地運化水谷精微,故而影響到整個消化系統的功能。脾與胃是息息相關的,所以在季節由陽轉陰之時,飲食上也要同步做到少進寒涼之品,這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人與天地相應”吧。
老年人飲食是越爛越好嗎
《華佗食論》曰:食物有三化,一火化,爛煮也;一口化,細嚼也;一腹化,入胃自化也。老年惟借火化,磨運易即輸精多,若市脯每加消石,速其糜爛,雖同為火化,不宜頻食,恐反削胃氣。
食物的消化需要三個步驟:一是通過烹煮將食物煮爛;二是通過牙齒將食物嚼爛;三是通過胃腸的蠕動將食物消化吸收。對于老年人來說,借助烹煮將食物煮爛,脾胃才易于磨運,向身體輸送的水谷精微才充足。這是因為人一到晚年,牙齒已大不如從前那樣堅固,同時胃腸功能也大大地削弱了,所以古人認為惟一能加強胃腸對食物消化吸收的方法便是烹煮。
然而,市場賣的果脯之類的食品,為了使其快速腌制,加入了硝石,口感上是軟爛了,但不能經常食用,因為可能會削弱胃氣。
那么,老年人的食物真是煮得越熟爛越好嗎?現代醫學研究表明,糜爛的食物是不需要用力長時間咀嚼就可以咽下,看似老人容易吸收了,但長此以往,就會導致口腔分泌唾液減少,胃腸蠕動變慢,從而削弱了胃腸本身的消化功能。所以老年人飲食應軟硬適度,既不能吃過于堅硬的食物,不易消化,也不宜吃過于糜爛的食物。
無論老年人的牙齒好不好,都應該用牙齒或牙床來咀嚼食物。一方面,經常咀嚼可以鍛煉牙齒和牙床,使牙齒堅固;另一方面,經常咀嚼可促進唾液分泌,有助于保持胃腸本身的消化功能,延緩衰老。所以《華佗食論》中的三化,對老年人也是適宜的。
總之,我們可以得出以下啟示:
(1)老年人飲食應根據老人牙齒情況軟硬適宜,不宜一味追求軟爛。
(2)鼓勵老人用牙齒和牙床咀嚼食物。
(3)果脯不宜多吃。
午后適當飲酒有利于疏通血脈
《老老恒言》云:酒固老年所宜,但少時傷于酒,老必戒,既素不病酒,黃昏后亦不宜飲,惟宜午后飲之,借以宣導血脈。古人飲酒,每在食后……米酒為佳,曲酒次之,俱取陳窨多年者,燒酒純陽,消爍真陰,當戒。
酒雖然對老年人有好處,但是如果年輕時飲酒過度,被酒所傷,到了老年就必須戒酒。即使平時沒有被酒所傷,也不要在黃昏后飲酒,應該在午后飲用,在吃完午飯后飲酒,借酒來疏通血脈。
飲酒的時間是有講究的,一般來講,清晨和上午不宜飲酒,尤其是早晨最不宜飲酒。因為在上午這段時間,胃分泌的分解酒精的酶――乙醇脫氫酶濃度最低,在飲用同等量的酒精時,會更多地被人體吸收,導致血液中的酒精濃度較高,對人的肝臟、腦等器官造成較大傷害。現代研究表明,14時以后飲酒對人體比較安全,此時不僅人的感覺敏銳,而且由于人在午餐時攝取了大量的食物,使血液中所含的糖分增加,對酒精的耐受力也較強,所以此時飲酒對人體的危害較小。飲酒最好選擇米酒,其次是曲酒,而且最好是陳年老窖的好酒。而燒酒性熱火大,飲用后會傷體內的陰氣,所以不應該飲這樣的酒。米酒可溫養脾胃,米酒、黃酒有一定補益作用。
酒是由米、麥、高粱等和曲釀成的一種飲料,它能祛寒發散,活血通脈。現代研究表明,酒的主要成分為乙醇。乙醇對中樞神經系統、循環系統、消化系統等都有一定作用,適量飲酒,有益健康;而過量飲酒,則危害健康。有這樣一段話是過量飲酒的真實寫照:“酒看起來像水,喝到嘴里辣嘴,流到肚里鬧鬼,走起路來絆腿,半夜起來找水,早上醒來后悔!”所以一定不要過量飲酒。在飲酒時應注意以下幾點:
①適量飲酒。少量飲用低度酒對預防心血管疾病有積極意義,而長期大量飲用烈性酒則對健康危害極大,會危害消化、中樞神經、生殖等諸多系統,并可能由飲酒帶來一系列交通、社會等問題。
②飲必小咽。許多人飲酒常講究干杯,似乎一杯杯地干才覺得痛快,才顯得豪爽,其實這樣飲酒是不科學的。正確的飲法應該是輕酌慢飲,這樣才能品出味道,也有助于消化,不至于給脾胃造成過量的負擔。《呂氏春秋》說:“凡養生……飲必小咽,端直無戾。”
③提倡喝溫酒。在酒加熱的過程中,酒精也會隨之揮發一些,這樣,對人體的損害也就少些。當然,酒的溫度也不能加得太高,飲用過熱的酒,一是傷身體,二是乙醇揮發得太多,再好的酒也沒味了。
④勿混飲。各種不同的酒中除都含有乙醇外,還含有其他一些不同的成分,其中有些成分不宜混雜。多種酒混雜飲用會產生一些新的有害成分,會使人感覺胃不舒服、頭痛等。
⑤勿強飲。飲酒時不能強逼硬勸別人,自己也不能賭氣爭勝,不能喝硬要往肚里灌。勸君莫貪杯中物,尤其是已有心腦血管疾病的患者一定要限酒。
⑥勿空腹飲酒。當空腹飲酒時往往會導致血液中酒精濃度急劇升高,對人體的危害較大。飲酒前應吃點東西墊底,選擇一些理想的佐菜,不僅能滿足飲酒者的口福,同時也減少了酒精對人體的危害。從酒精的代謝規律看,最佳佐菜當推高蛋白和含維生素多的食物,因為酒精經肝臟分解時需要多種酶與維生素參與,酒的度數越高,酒精含量越大,所消耗的酶與維生素也就越多,故應及時補充。
⑦心情不好勿飲酒。身體不適、過分憂愁或盛怒之時都不宜飲酒。有句話叫“借酒澆愁愁更愁”,此時飲酒會損害身體健康。酒,既可養生,亦能傷身。老年朋友午后適當飲點高品質的米酒或曲酒,祛祛寒,活活血脈,實在是一大雅趣。
提倡蒸食
《老老恒言》云:蒸露法同燒酒。諸物皆可蒸,堪為飲食之助。蓋物之,全在氣味,其質盡糟粕耳。猶之飲食入胃,精氣上輸于肺,宣布諸藏,糟粕歸于大腸,與蒸露等。故蒸露之性,雖隨物而異,能升騰清陽之氣,其取益一也。如稻米露發舒胃陽,可代湯飲,病后尤宜。他如藿香、薄荷之類,俱宜蒸取錄用。
中華千年美食文化素有“無菜不蒸”之說,在煎炒烹炸煮等烹飪方式中,“蒸”是最能保持食物原汁原味、保留食物營養的烹飪方式。“蒸露”是輔佐飲食的最好方法,因為萬物的精華全在氣味,而物本身則是糟粕,就像飲食進入胃中,精氣上傳至肺部,然后輸布到各個器官,而糟粕進入大腸,這與“蒸露”是一個道理。所以蒸露的屬性雖然隨著食物的不同而有所差異,但是都能提升食物中的清陽之氣,對身體是非常好的,像稻米蒸露后可以舒張胃的陽氣,可以取代湯飲,病后尤其適用;另外如藿香、薄荷等也都可以通過蒸露來飲用。
近年,街面上出現了不少以“蒸”為主的餐館,這說明人們對“蒸”越來越青睞了。現代研究表明,蒸菜所含的多酚類營養物質,如黃酮類的槲皮素等的含量明顯高于其他烹調方法。蒸菜要求原料新鮮,調味適中,而且原汁損失較少,具有形態完整、口味鮮嫩、熟爛的優勢。蒸還避免了煎炒烹炸的油煙對人體健康的損害。由于蒸制食物容易消化,所以非常適合老年人食用。
我們提倡蒸食,是在提倡一種健康的飲食理念。
食不必精,稱意就好
《老老恒言》云:衣食二端,乃養生切要事。然必購珍異之物,方謂于體有益,豈非轉多煩擾?食但慊其心所欲,心欲淡泊,雖肥濃亦不悅口……所以食取稱意,衣取適體,即是養生之妙藥。
《老老恒言》說:穿衣和吃飯是養生中最重要的兩件事情,然而有人認為只有貴重的東西才對身體有益,其實不過是庸人自擾,飲食只需隨心所欲,一個人想吃清淡的食物,即使每天盡食山珍海味也不會覺得爽口。所以食不必精,只需稱意。
【關鍵詞】:養陰活胃合劑;萎縮性胃炎;中醫療效
【中圖分類號】R255.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851(2014)04-0555-01
萎縮性胃炎是消化內科常見、發病率高且不易根除的疾病。由于反復胃粘膜的損害,導致原有粘膜的腺體發生萎縮或消失,或可伴有不同程度的胃粘膜不典型增生及腸上皮化生,密切關系到胃癌的形成,是癌前病變主要特征。有研究報道提示,確診為萎縮性胃炎的患者,在20年的時間內罹患胃癌的平均概率達10%[1,2],不得不引起我們的重視。從中醫角度來說,萎縮性胃炎屬中醫學的胃脘痛、嘈雜、痞滿等。患者病情多虛實夾雜、病程遷延,長期受病痛所苦。胃陰虛、氣血瘀滯是萎縮性胃炎的病理基礎,而養陰活胃合劑系從滋養胃陰、補益脾胃之氣、活血化瘀、清熱化痰著手,是對癥治療的理想選擇。再加上西醫對萎縮性胃炎常缺乏較為理想的治療方法,故筆者對2012年3月~2013年3月在我院入院治療,確診為慢性萎縮性胃炎的150例患者使用西醫常規治療以及養陰活胃合劑治療,并對療效做出對比,取得了較好結果,現總結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基本資料
選擇自2012年12月~2013年12月在我院消化內科住院的慢性萎縮性胃炎患者150例,隨機分為兩組。觀察組75例,男43例,女32例;年齡28~75歲,平均52歲;病程6個月至15年。對照組75例,男47例,女28例;年齡30~73歲,平均61歲;病程8個月至18年。兩組患者年齡、性別、病程、病情輕重程度等,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在停用一切針對慢性萎縮性胃炎治療的藥物基礎上,忌食辛辣以及煙酒。對照組患者應用常規的西醫治療方法,維酶素:每次0.8g,每天3次。幽門螺桿菌(Hp)檢查陽性患者,用克拉霉素:0.5g,阿莫西林:1.0g,每天2次,埃索美拉唑:40mg,每天1次。胃脘部脹滿感明顯的患者,用鹽酸伊托必利:50mg,每天3次。療程90天。治療組患者采用養陰活胃合劑治療。藥方為:雞內金15g、白術15g、臭阿魏15g、蘆根15g、白茯苓15g、遠志6g、莪術15g、海螵蛸30g、炙甘草6g。每日一劑,共400mg,早晚飯后半小時,分兩次服用,療程90天。
1.3 觀察指標
記錄兩組患者的臨床表現、癥狀體征。對比觀察組與對照組患者的胃鏡下胃粘膜情況的變化、腺體萎縮的病理學檢測變化及腸上皮化生的病理變化。
1.3.1 胃鏡觀察胃粘膜的分級標準
輕度:胃粘膜顏色紅白相間,白色為主,輕度透見血管網,粘膜的病變一般呈局限性灶。中度:胃粘膜顏色紅白相間,白色為主,比輕度而言,血管網的透見度增高,系明顯可見,粘膜的病變呈彌漫性改變,且因為萎縮,粘膜皺裂變平淺。重度:在以上表現外,粘膜的改變呈顆粒狀或結節狀,其表面粗糙。
1.3.2 病理組織學的腺體萎縮分級標準
輕度:胃粘膜的固有腺體變少,少于1/3的比例。中度:胃粘膜的固有腺體變少在1/3至2/3之間。重度:胃粘膜的固有腺體明見減少,在2/3以上。
1.3.1 病理組織學的腸上皮化生分級標準
輕度:腸上皮化生的表面上皮與腸化生的腺體,兩者長度占胃粘膜全長的1/3。中度:腸上皮化生的表面上皮與腸化生的腺體,兩者長度占胃粘膜全長的1/3到2/3。重度:腸上皮化生的表面上皮與腸化生的腺體,兩者長度占胃粘膜全長的2/3。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17.0軟件處理病理數據,計量資料使用((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使用χ2檢驗。P
2 結果
采用養陰活胃合劑治療的效果明顯優于單純應用西醫常規方法治療。
表1 治療前后觀察組與對照組的胃鏡觀察比較
3 討論
臨床應用西醫常規治療方式治療慢性萎縮性胃炎,常缺乏較為理想的治療方法,以至于疾病遷延日久,得不到有效控制,越加惡化。遂考慮應用中醫中藥的手法治療,辨證論治,從疾病的病機入手,總結治療原則,系統分析,擬定出一劑可靠、可行的方藥。
就病機而言,慢性萎縮性胃炎多由感邪傷正、飲食不節、體虛勞倦、情志失調等原因造成,致使傷及脾胃,脾失運化。水濕內停易郁而化熱造成濕熱內蘊,日久而津液耗傷造成胃陰虧虛,若脾氣本虛復又感上寒邪則可造成脾陽虧虛,脾虛日久氣血生化之源匱乏則造成氣血兩虧。有學者認為,萎縮性胃炎的病機,關鍵在于虛、瘀、滯,其中,虛是本質,而滯是核心[3]。然其基本病機則是熱毒內侵以及肝胃郁熱,此為標;脾胃虛弱外加升降失常,此為本;病久及里致氣血瘀滯,此為變。
從治療原則來講,有以下幾點:①健脾和胃:脾胃互為表里臟腑,在生理功能上緊密相連,又在病理上互為影響。脾主生清,胃主和降,胃的腐熟水谷功能依賴于此。正如《臨證指南醫案》中有言,“脾宜升則健,胃宜降則和”。②補虛瀉實:慢性萎縮性胃炎的患者,普遍病程較長,有言道“久病多虛”。故此病多虛實夾雜,陰虛而實。治療當以補虛瀉實、攻補兼顧為佳。③活血調氣:慢性萎縮性胃炎的患者,普遍病程較長,素體多虛,病位多由氣分化入血分轉變,以致久病多瘀,產生血瘀的征象。或因脾胃氣虛日久,無力推動血行而致瘀。“氣為血之帥,血為氣之母”,氣虛無以輔助血行,血瘀不去,新血不生,最終導致氣血兩虛。故治療應氣血兼顧,補氣以活血,行血以養氣。④疏肝健脾和胃:肝的疏泄功能直接影響到脾胃的運化和降功能,肝失疏泄導致氣機不暢,則易致胃脘脹痛。肝又屬剛臟,喜調達而惡抑郁,治療也應合理調控情志,疏肝理氣,和胃止痛。
養陰活胃合劑系從《醫學衷中參西錄》內的“雞茅根湯”中化裁得來。雞內金善化瘀消積,與白術配伍,健脾補氣,兼茅根清熱除煩,可得滋陰養胃,健脾益氣之功效。以“雞茅根湯”為基礎,阿魏辛溫走串,消積利竅,辟除邪氣;蘆根解熱生津,和胃止嘔,除煩滋陰;茯苓與白術二者相輔相成,可益氣健脾,利水燥濕,消瘀化積;莪術與海螵蛸共用,可破血行氣、和胃止痛;砂仁理氣健脾;遠志豁痰醒脾氣,得甘草助之,可入肝斂肝火,入腎固滑脫,入胃生酸汁;諸藥配伍共用,養陰、活血、行氣、祛瘀為主,兼以疏肝健脾、消積清熱、化痰和胃,消補兼施、標本兼顧、緊扣病機,故收效顯著。
但此方仍有不足之處,慢性萎縮性胃炎的病理分型中,雖有胃陰不足型、脾虛濕熱型、氣血兩虛型、肝胃不和型,還有脾胃虛寒型。養陰活胃合劑中可兼顧活血行氣、養陰祛瘀,但是對于脾陽不足所致的脾胃虛寒證型的治療效果仍然不理想。
總之,中醫針對慢性萎縮性胃炎的治療有一定的效果,相對比西醫常規治療有較強優勢,值得臨床推廣。但是由于慢性萎縮性胃炎的病情較為復雜,辯證分型較多,對治療效果的判定以及治療原則仍未有統一結論。還待深入研究。
參考文獻
[1]嚴固有.慢性胃炎辨證與成分治療[M].北京: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32.
【關鍵詞】盲童;盲文;拼音;摸認;點位
以六個凸點為基本結構的盲人專用文字叫做點字。點子是盲文,盲文則可以指點子,也可以指非點子,還可以指既是點子又是非點子。通常我們所說的盲文是指點子。我國現行漢語盲文是一種拼音形式的文字。因為是拼音文字,所以它是由字母、聲調、標點這三個主要部分組成。
盲字拼音方法和漢語拼音方法相近,由于現在的盲字已經把聲母和韻母相結合的音用一個盲文字母來表示,所以拼音的時候沒有三拼形式。只要懂得拼音規則就能拼出音節。
輔導盲童學拼音,著重在培養他們的拼音能力。拼音的時候,除按拼音規則中的拼音要領進行拼音練習外,為糾正聲韻母相拼的時候拼不出音節的情況,還可以用“支架拼音法”,就是教育盲童先找好聲母的發音部位,擺好發音的姿勢,這叫支好架,然后用韻母的發音沖開架子,拼成音節。例如拼讀(pao)先閉上雙唇,憋住一口氣,擺好發p的姿勢,然后再用韻母ao音沖開架子,拼出pao(拋)的音。所以,教盲童學拼音時首先要教會他們學會拼音規則:
一、每個韻母都能單獨成音節并且能發音,而除聲母(zh)、(ch)、(sh)、(r)、(z)、(c)、(s)七個字母外,其余的聲母都不能單獨成音節。
二、韻母和韻母、聲母和聲母不能相拼。
三、聲母和韻母可以相拼成音節,但必須聲母在前、韻母在后。拼音的要領是:聲母在前,韻母在后,兩音相連猛一碰。
四、聲母(g)、(k)、(h)如果和i、ü相拼或以開頭的韻母相拼的時候,分別變讀作j、q、x。盲童初學拼音時不容易掌握這個變音規則,為了幫助盲童記憶,用兒歌或順口溜來加深印象。例如:“一二三四五真有趣,方方形兒自稱g(哥)碰到i 、ü 兩兄弟,不稱哥來改叫j(雞)。又例如:有組聲母真希奇,平時讀成g、k、h,遇到i、ü 兩兄弟不稱g(哥)來改叫j(雞)”另一方面,在教i、ü 開頭的復合韻母和鼻韻母時,要講清楚這些韻母的音素結構。
五、盲文字母由于符形的局限,少一個“o”字母。彌補的方法是:拼音時用“e”代替,凡是(b)、(p)、(m)、(f)和 (e)相拼時要讀成bo、po、mo、fo,其余照舊讀音。
六、鼻韻母(ong)單獨成字時,讀weng,當其與聲母相拼時,則作ong處理。例如:拼成dong。
聲調是音節結構中不可缺少的成分,它同聲母、韻母一樣有區別詞意的作用。例如:買(mai)和賣(mai),它的聲、韻相同,但是聲調不同,如果不標調或者標得不對就很難區別它們的意思。所以學拼音必須學會標調。告訴盲童現行盲文中的四聲符號是:陰平(第一點)陽平(第二點)上聲(第三點)去聲(第二、三點)正確標調的關鍵是認識四聲符形,正確掌握詞語中各音節的聲調。盲童認識聲調符形是比較容易的,因為它們點位排列順序清楚,容易摸,容易記。教學的重點就是幫助盲童按調號讀準音,并且掌握標調規則。
教會盲童標調規則:
一、聲調符號都寫在音節后面。
二、現行盲文一般不使用聲調符號,聲調符號主要用在下面兩種情況,一是在人名、地名、較生疏的詞和一些文言成語需要使用聲調符號來幫助發音,點明。二是用聲調符號來界音。
三、在一個詞里,前面的音節是由這七個聲母單獨構成的音節,后面的音節是由韻母單獨構成的音節,為了不致發生音節上的混淆,兩者之間使用聲調符號隔開。例如:“市委”寫作 。
四、對某些常用的同音詞,用特定方式標調以示區別。例如:(同志)、(通知)、(由)、(有)、(又)。
變調是人們在讀書、說話的時候,由于連續發出許多音,音節和音節之間相互影響而產生的一種語音變化。要正確讀好以普通話為基礎的盲文,那就要掌握一定的變調規則,普通話最常見的變調現象除了輕聲外,還有兩種:
一、上聲的變調,兩個上聲字連讀時,前一個上聲字變得像陽平;三個上聲字連讀時,前兩個上聲字變得像陽平。
二、“一、七、八、不”的變調。
(一)單用或在句末,“一、七、八、不”都讀本調。
(二)在去聲前,“一、七、八、不“都讀成陽平(其中“七、八”也可以不變調)
(三)在非去聲前,“一”讀成去聲。
(四)夾在兩個重疊的動詞中間,“一、不”要讀去聲。
總之,學習盲文字母要讓盲童認識清楚字母的點位,再幫助他們掌握字母的正確發音,并且牢牢記住什么樣的符形代表哪一個字母。
例如:(t)像把椅子,(iong)像數字7等,然后在拼讀中進一步鞏固加深理解。
怎樣教盲生識別和辨認盲文點位符形呢?
教師首先要自制教具。準備長方形泡沫板和六顆大圖釘,先把六顆圖釘釘在泡沫板上,左右各豎著排列三顆。如圖:
然后教盲童認識“方”即這六個點所占的位置叫做“一方”。可以教盲童記憶“一方歌”:寫滿六點兒為一方,左三右三兩豎行,上中下層橫兩點,分清左右上中下。兩個六點子所占的位置叫做“兩方”,以此類推“三方”、“四方”……接著,教師從六點子抽出左豎行中的第一顆,讓盲童邊摸邊說出缺了哪一顆,再抽出左豎行中的第二顆,讓盲童摸念。
這樣教師慢慢引導盲童觸摸泡沫板上的圖釘,使盲童掌握缺點的符形,反復練習。接著,把圖釘換成細長帽小的小針釘進行反復練習,熟練后再轉入課本上的摸讀練習。
教師在教盲童摸讀盲文時,首先要教會盲童摸盲文的正確姿勢:把書放正,將書的下邊靠近桌邊,頭和上身要端正,雙手自然放在書上,面前臂呈“八”字形,用雙手十指尖輕輕地接觸點子,感知點位上點的個數,同時將左右手的中指和無名指略微彎曲,使其指尖并列排放在點子上幫助食指辨別行次。摸讀時,從第一行的第一個字從左向右順著行次移動。摸完一行再換一行。換行時兩只手要分工,右手摸字,左手換行,當兩個食指摸到一行快結束時右手暫時不動,把左手沿著本行返回到第一個字母,隨即移到下行,暫時放到這行的第一個點子上,然后右手移到左手處,兩個食指又并攏開始向右摸讀。在摸點子符號時,指尖要微微向左右上下移動便可清楚地辨認點位。然后教師根據點位的特點,幫助盲童熟記盲符。如:
b( )一二一二短直線;ing( )一六一六斜直線;左三點 l( );右三點yun( );中間空iang( )等。
又如,記缺點的符形:缺第一點yue( )缺第二點uai( )缺第三點uan( )缺第四點ou( )缺第五點yuan( )缺第六點ch( )。可用口訣記憶“約一歪二彎三歐四冤五吃六”。
又如 in 和ing 根據發音記點位,無鼻音的in( )有兩點,有鼻音的ing( )沒有第二點。用形象記憶法,如直樹中間開叉,左開叉ui( ),右開叉er( )。ai( )和 uo( )好象中括號。s( )和sh( )好像一個人在彎腰,左彎s右彎sh。p( )、iong( )、an( )eng( )像四個正反和倒正的7字;r( )和 h( )的點位好像兩人背靠背坐在高椅上喝開水;en( )和 ang( )好像兩人背靠背坐在矮椅上望星星。教師可編兒歌“左望en,右望ang”。這樣不但提高了盲童的學習興趣,而且加深了盲童的盲符拼音印象。
拼音和摸讀是一種能力,是一種綜合能力的體現,即包含著盲文基礎知識、文化基礎知識的掌握程度,也包含著手指觸摸能力、敏捷性的高低。只有對盲童各方面能力進行綜合地訓練,才能有效地提高盲童的拼音和摸讀能力。
參考文獻
[1] 摘自《師道新篇――給特殊教育教師工作的建議》遼寧人民出版社
[2] 摘自《點子符號用法》中國盲文出版社
[3] 摘自《中國盲文》華夏出版社
關鍵詞: 贛南農村 衛生人才 培養方式
目前我國正處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新階段,醫療改革是備受關注的問題之一。我國城市醫療改革未能很好地解決以藥養醫、看病難、看病貴及醫患關系緊張等問題,改革未取得實質性進展。然而自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試點以來,農村醫療衛生改革取得較明顯的效果。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推行以來,在政府的主導下籌集了基金,為農民看病提供了資金支持。同時新農合帶動了農村基層衛生機構的硬件建設,農村的就醫環境有所改善。然而,農村衛生人才的發展明顯滯后,農村缺少醫生且現有醫生素質普遍不高,隨著農民收入的提高,農民的醫療需求隨之提高,農村衛生人力現狀難以滿足需求。本文以贛南地區為例,進行農村衛生人才吸引和培養的研究。
一、贛南農村衛生人才現狀的原因分析
贛南農村衛生人才現狀是人才素質偏低、職稱結構失衡、年齡普遍偏大、缺乏新的農村衛生人才補充,醫學教育不能滿足農村衛生發展改革的需求。贛南農村衛生人才現狀產生的原因有:一是贛南醫療衛生技術人員在待遇、職稱、教育上的問題沒有很好地解決,而解決這些問題對衛生人員有激勵作用:二是贛南農村地區經濟發展滯后,福利待遇較低,工作環境差,改善衛生人員的待遇及農村衛生機構的硬件是農村衛生人才吸引的必由之路;三是針對贛南農村的實際情況,醫學院校為農村培養的醫學人才不足,這是農村衛生可持續發展的制約因素;四是缺乏有效的補充與穩定機制,普遍存在“崗位缺人員缺編制,人員缺保障缺技術”的問題。目前贛南農村衛生人才狀況難以滿足農民的就醫需求。
二、贛南農村衛生人才吸引的研究
1.創造參與農村醫療衛生實踐的機會
讓醫學生了解農村衛生機構管理及服務模式、明晰農村常見病多發病、堅定服務農民等想法,當前醫學院校可以為醫學生提供平臺,讓醫學生畢業前期先到縣級衛生醫療機構實習一段時間,再到鄉鎮衛生院參與農村基層衛生服務一段時間。這樣既能培養大學生的農村醫療衛生實踐能力,又能很好地發揮他們的作用。
2.解決醫學畢業生的后顧之憂
醫學生在選擇服務農村時間方面大多傾向于短期服務,解決畢業生戶口、住房及代償國家助學貸款等相關政策對其具有較大的吸引力,應考慮對愿意延長服務時間并在服務期間表現優秀的大學生給予以上政策支持。
3.改善農村工作條件及待遇
醫學畢業生會擔心農村的工作條件差,硬件條件落后不利于其技能的提高,因此對服務農村衛生的大學生要考慮其繼續教育深造學習的機會,更好地發揮其價值。
三、贛南農村衛生人才吸引的研究
1.農村衛生資源整合利用
贛南農村的三級醫療衛生服務是以縣級醫院為龍頭、鄉鎮衛生院為骨干、村衛生所為基礎的,三者之間進行衛生資源的整合利用,發揮農村衛生服務網絡的整體功能。在贛南,縣級醫院衛生技術人員學歷、職稱相對較高,鄉鎮衛生院和村衛生所高學歷、高職稱、業務骨干型的衛生技術人員奇缺。區縣-鄉鎮-村級縱向一體化管理模式可以有效整合贛南農村衛生服務的衛生資源。“縱向一體化”管理運行模式以衛生區域規劃為依據,由區縣綜合醫院對區域內鄉鎮衛生院的業務管理、技術支持和人才培養進行對口幫扶,由鄉鎮衛生院對轄區內村衛生所進行技術指導和相關業務管理,實現衛生資源的合理整合利用。
2.城市衛生資源支援
城市衛生醫療機構的人力資源可以對農村衛生在技術支援和人才培養方面給予指導,促進贛南農村衛生人才技術水平的提高。一方面實行城市醫院下派人員支援縣鄉醫療機構,由縣鄉醫療機構提出對所需人員的要求,城市醫院單位提出下鄉人員的擬定人選,雙方自愿選擇以保證縣鄉醫療機構選到真正需要的人才,下鄉人員發揮自己的一技之長。另一方面有計劃地安排縣鄉醫療機構技術人員到城市醫院短期進修學習以提高業務素質。
3.醫學院校培養農村醫學人才
醫學院校培養適應農村衛生醫療需求的人才是在短期內解決農村醫療衛生人才匱乏問題的有效途徑。我國醫學教育應針對農民健康的需求、農村醫療的特點、農村醫療工作的現狀等進行改革,增設具有農村醫療特點的全科醫學、健康管理、農村常見病多發病的診斷治療及中醫學等專業知識,強調動手操作能力。醫學教育應向農村傾斜,鼓勵本科醫學院校建立面向農村的定向招生、定向培養,政府出臺定向就業政策,提高贛南農村衛生人員的素質,提高農村衛生人員的學歷層次[1]。
四、結語
贛南農村衛生人才吸引和培養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一方面醫學生對農村衛生服務的傳統觀念較難改變,鑒于就業的壓力,醫學生會考慮作為志愿者到農村基層服務,但短期內返城再就業問題突出。我們要加強對這部分醫學生的培養,以工作為激勵因素留住衛生人才。另一方面是農村衛生現有人員的穩定問題,改善其福利待遇,使農村衛生人員在職稱晉升、繼續教育、養老保險、退休待遇等方面真正享受優惠。此外,針對贛南農村實際提出以全科醫學為重點領域,短期的在崗培訓、鄉村一體化培養模式與中長期繼續教育、定向培養模式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2]。
參考文獻:
[1]錢福華,呂兆豐.以創新農村衛生人才培養模式為基礎促進農村衛生人才隊伍的整體提升.醫學教育探索,2008,4:11-13.
這種未經逐步分析,迅速對問題的答案作出合理的猜測、設想或突然領悟的思維,就是人們常說的直覺思維。直覺思維是人們進行創新的重要思維方式,歷史上許多著名的發明創造都是直覺思維使然。
下面,結合本人的教學實踐,談談培養學生直覺思維的幾點心得。
一、和諧的課堂氛圍,為直覺思維的培養創設情境
心理學研究表明,溫和、寬松的環境與快樂、興奮的情緒對思維影響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沒有無情感的思維,也沒有無思維的情感。豐富、積極的情感是學生形成直覺思維的基本要素之一,它表現出一種對問題孜孜不倦的思考,一種對知識執著的追求,是主動積極思考帶來的成果。如在教學“無限循環小數”時,一上課,教師就給學生講起了故事:“從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廟,廟里有個老和尚和小和尚,老和尚在給小和尚講故事,從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廟……”教師邊講邊觀察學生的反應,許多學生的眼中帶著問號,他們充滿著好奇,同時也在積極地思索,迫切地想知道老師為什么要講故事,而且還是個循環往復的講不完的故事。這時,教師板書一個小數“3. 787878……”,然后要求學生給這個小數起名字。由于學生一直努力地在想教師講故事有何目的,所以一看到這個小數,直覺告訴他們小數的名稱與故事有關,有一個學生就說:“我覺得這個小數與老師講的故事一樣,它是寫不完的,而且小數部分一直是‘78’在重復,我想把它叫無限循環小數。”教師設置的情感懸念,激發學生進行了合理的猜想,產生了靈感,獲得了成功的體驗。
二、扎實的基礎知識,為直覺思維的培養創造條件
直覺有賴于機遇,直覺的獲得具有偶然性,但絕不是毫無根據的憑空臆想,而是以扎實的知識為基礎的。
如教學“比的基本性質” 時,教師首先設計以下三個問題:比和分數、除法有什么關系?除法中的商不變規律是什么?分數的基本性質是什么?通過問題的解決,不僅幫助學生復習舊知識,還為猜想比的基本性質建立表象,作好鋪墊。
三、合情地引導猜想,為直覺思維的培養搭建平臺
著名數學家和教育學家波利亞在他的著作《數學與猜想》中明確指出:“數學的創造過程和其他任何知識的創造過程是一樣的,在證明一個數學定理之前,你得先猜測這個定理的內容,在你做出完全詳細的證明之前,你得先推測證明的思路……只要數學的學習過程稍能反映出數學的發明過程的話,那么就應當讓猜測、合情推理占有相當的位置。”科學家牛頓也有句名言:“沒有大膽的猜想,就不可能有偉大的發明和發現。”將猜想引入數學教學之中,將有助于學生開闊視野,活躍思維,培養創新意識,促進能力提高。
四、有效的邏輯訓練,為直覺思維的培養提供佐證
直覺思維與邏輯思維同等重要,偏離任何一方都會制約一個人思維能力的發展。在綜合性較高的數學情境中,固然需要直覺頓悟,但是直覺的獲得要以邏輯推理為前奏,離開了必要的邏輯思考,直覺就成為空中樓閣;直覺的認識只是猜想,它還需要運用邏輯的方法檢驗所得的結論。直覺是發明工具,邏輯是證明工具。兩者的作用不可互相替代。
例如,教學“用短除法求兩個數的最小公倍數”,當學生總結出求兩個數的最小公倍數的方法后,教師準備讓學生做練習時,突然,一個學生說:“老師,我有一個想法可以說嗎?”教師答應了他的要求。他說:“我通過觀察短除式后,覺得用其中一個數乘以另一個數獨有的質因數,也可以求出兩個數量的最小公倍數。”說完他大膽地走上講臺,在黑板上用紅粉筆補充一些內容,將原板書變更為:
18和30的最小公倍數是18×5=90,或30×3=90。教師當時驚異了片刻,問他為什么,他一時答不上來,只說試了幾道題都是一樣。教師猜測到這個學生是憑直覺進行判斷的,這種直覺雖然模糊,但卻有一定的獨創性;如果正確,將可以簡化計算過程,有一定的推廣意義。 為了把這種直覺清晰化,教師決定讓學生圍繞這個設想分組討論。結果發現,兩個數的最小公倍數不但包含其中一個數的所有質因數,而且包含另一個數的獨有質因數。這說明這個學生的直覺是正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