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描寫日出的詞語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1. 創設朗讀氛圍,激發閱讀欲望
朗讀是用形象化的口語來表達文章思想感情的一種藝術手段。它通過語言技巧的運用和語音的多種變化把文章中的人、事、意境、作者的情感和趣味繪聲繪色地表達出來,既能培養學生正確、流利、清晰、富于表情的說話習慣,又能提高學生書面語言的表達能力。
我們在教學中,無論是晨讀、課堂還是在家,都應該給學生創設良好的朗讀氛圍,同時制訂一個朗讀的要求與標準,規定朗讀的時間,并開展形式多樣的朗讀比賽。老師在教學實踐中更要帶頭朗讀,樹立榜樣,培養學生的朗讀習慣和朗讀水平。例如教學語文S版六年級上冊12課《秋天的懷念》和四年級下冊19課《地震中的父與子》,在學生初讀課文后,教師在課堂上深情地范讀課文,全班有一半以上的學生深受感染,邊聽邊暗暗地抹眼淚。通過這樣的朗讀,使讀者與文本之間產生了深刻的情感碰撞又怎能不激發學生的閱讀欲望呢?學生就在這些優美或深情的朗讀中,不僅提高了朗讀水平,還熏陶了情感,培養了語感。
2. 強化課外閱讀,逐步培養語感
課外閱讀在整個語文教學中的重要性。鑒于課外閱讀相對缺失的實際情況,可以把課外閱讀適度地放到課堂中來,利用一定的課堂時間還給學生一個完整的自由閱讀空間,讓學生自主去品讀、討論、交流和感悟,以此來培養學生課外閱讀的習慣和能力,逐步培養學生的語感。
二、加強積累,厚積薄發
1. 積累好詞佳句
各種版本的教材在課末和單元訓練中都有詞句積累,教師要引導學生識記,還可以引導學生把課文中或課外美文中出現的好詞佳句用摘抄本積累下來,甚至可以引導學生用分類法去收集如描寫景物、描寫人物等不同類型的詞語和句子,然后再引導學生反復品讀積累下來的好詞佳句,體會作者遣詞造句的妙處,感受生動形象、富有感染力的祖國語言文字。識記的好詞佳句多了,學生在遣詞造句、寫話習作時才能信手拈來,使文章的語言更加生動形象、富于文采。
2. 積累知識體系
語文S版教材課末習題或百花園里也設計了一些關于語法或修辭方面的練習題,教師可據此加以延伸指導,設計一些有針對性的練習進行鞏固深化。比如詞語分類、短語搭配填空、擴句、句式轉換、用修辭格改寫句子、修改病句、仿寫等練習形式,教師要在低、中、高三個學段中逐步加強學生對必要的語法和修辭知識的接觸和學習,不斷培養、增強學生的語感。
3. 積累表達方法
中、高年段的閱讀教學一定要根據學段目標,結合單元訓練重點著重加強表達方法的學習和積累,將讀寫有機結合起來,使學生在學會閱讀的同時又能掌握一些必要的表達方法,逐步提高學生書面語言表達的能力。比如“學習文章的表達順序”:語文S版教材四年級上冊第6課《觀潮》是按“潮來前-潮來時-潮來后”的時間先后順序、用定點觀察的方法描寫動態景物的;三年級下冊第15課《奇異的植物世界》是按一定的游覽路線、用移步換景的方法描寫植物的;四年級上冊第13課《麻雀》、第15課《蒲公英的夢》等都是按照事情發展的先后順序來記事的。教師在教學時就要引導學生學習積累這些文章的表達順序。
三、抓小練筆,讀寫結合
1. 低年級要重視遣詞造句和寫話
低年級學生語法方面的知識較為薄弱,主要靠平時的聽和讀來培養語感,教師可在平時的閱讀教學中多創設一些貼近生活的有趣味性的情景讓學生樂于表達,激發他們將平時所掌握的字詞通過一定的思維形式和語感外化成書面語言文字,從不通順到通順,不完整到完整,不具體到具體,不生動到生動。
比如教學語文S版教材二年級上冊第17課《我真希望》時,在學生熟讀課文的基礎上,可引導學生理解“希望、輕盈、悠揚”等詞語的意思,在此基礎上,再引導學生用這些詞語說一句話,最后還可引導學生仿照課文每一節的寫法寫一寫自己的希望。
2. 中高年級要重視仿寫典型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讀寫結合
1 前言
2015年6月,我們進行了以“閱讀教學中有效的讀寫結合研究”為題的省級課題研究,研究組教師在閱讀教學中探索出了有效的讀寫結合方法,將教材中選文依據價值取向、單元主題、不同文體,劃分類別,引導學生“讀中學到寫、寫時憶到讀、擇例做仿練、有疑讀中解”實現了有效的讀寫結合。
2 讀中學習詞語錘煉
詞語是構成文章最基本的單位,學會錘煉詞語是關鍵的第一步。《火燒云》這一課中便有許多用的非常精妙的詞語值得學生揣摩學習。
如寫火燒云變化多而快的第三段:這地方的火燒云變化極多,一會兒紅彤彤的,一會兒金燦燦的,一會兒半紫半黃,一會兒半灰半百合色。葡萄灰、梨黃、茄子紫。用四個重復出現的“一會兒”寫出了顏色變化之快,用多個豐富的“ABB、半A半B、擬物”三類詞寫出了顏色豐富變化之多。筆者認為,教學中可以設計這樣的讀寫結合主版塊:請默讀第三自然段,圈出美詞,嘗試給詞語分類。交流話題:這類詞語寫得真美……
筆者認為,這樣的教學活動可以讓學生從中受到啟發:描寫自然界中瞬息萬變的自然景觀要善于用不同組合形式的詞語表現不同的顏色,用相同的重復性的時間副詞表現變化,筆下的景物才可觸可感。
3 讀中學習句式組合
巧妙地運用多種多樣的句式,可以使筆下的景物在讀者腦海中幻化為一副副生動的畫面。火燒云中便運用了大量優美的排比句式。如文章中描寫大地上景物顏色變化的句子:大白狗變成紅的了,紅公雞變成金的了。黑母雞變成紫檀色的了。喂豬的老頭兒在墻根靠著,笑盈盈地看著他的兩頭小白豬變成小金豬了。句子中多個“……變成……的了”組成了排比句式。
筆者認為,廣大同仁們可以嘗試在教學時抓住這樣的句式,讓學生朗讀、想象、仿寫仿練便可以讓學生感受到:寫自然界瞬息萬變的自然景觀,巧寫句式便可以生動地展現。
4 讀中學習聯想構段
有了錘煉詞語、巧寫句式的意識,如果能講究構段的方法,文章則會更勝一籌。《火燒云》中便有這樣的構段:一會兒,天空出現一匹馬,馬頭向南,馬尾向西。馬是跪著的,像等人騎上它的背,它才站起來似的。過了兩三秒鐘,那匹馬大起來了,腿伸開了,脖子也長了,尾巴可不見了。看的人正在尋找馬尾巴,那匹馬變模糊了。忽然又來了一條大狗。那條狗十分兇猛,在向前跑,后邊似乎還跟著好幾條小狗。跑著跑著,小狗不知哪里去了,大狗也不見了。接著又來了一頭大獅子,跟廟門前的石頭獅子一模一樣,也那么大,也那樣蹲著……
對上述章節的教學教師一定要把握住兩點:第一、寫作知識的學習。學習本段的寫作知識,聯想,在此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聯想寫作手法的關鍵點。第二、寫作能力的訓練。用一句一句比讀的教學策略,使學生通過聯想動物的出現、樣子、變化與消失展現火燒云變化時一幅幅頗具動感的畫面。
這樣的教學活動可以讓學生明白:描寫瞬息萬變的自然景觀,根據動感的變化大膽聯想,便可以為自然景觀增添神奇的色彩。
5 讀中學習布局謀篇
布局謀篇的技巧可以為文章錦上添花,筆者通過教學總結發現,讓學生通過《火燒云》學習寫景類文章需注意如下幾點:
5.1 擬題
寫自然景觀可以景觀名字直接擬題,如寫火燒云就要以《火燒云》擬題;錢塘江大潮就以《錢塘潮》為題,寫日出就以《海上日出》為題,這樣的命題讓人一目了然。
5.2 點題
《火燒云》有十分精妙的點題藝術,文章在描繪了火燒云上來時地面上在火燒云映照下瞬間神奇的變化后第二段話以“天上的云從西邊一直燒到東邊,紅彤彤的,好像是天空著了火”一句介紹火燒云這一自然景觀得名的原因,獨立成段,巧妙點題。
5.3 總起分述
《火燒云》從整體上來看用三個中心句“晚飯過后,火燒云上來了;這地方的火燒云變化極多;一會兒工夫,火燒云下去了。”整篇文章每部分按總起分述的手法來進行寫作,讓火燒云這一自然景觀的特點無比鮮明。
5.4 首尾呼應
首尾呼應可以使文章渾然一體。《火燒云》這篇文章以“晚飯過后,火燒云上來了。”開頭,結尾以“一會兒工夫,火燒云下去了。”收束全文,這樣的首尾呼應,使這篇寫景文章渾然天成。
6 結論及建議
巴金(1904-2005),現、當代作家。原名李堯棠、字芾甘,筆名佩竿、余一、王文慧等。巴金是與茅盾、老舍、齊名的作家。祖籍浙江嘉興,生于四川成都一個官宦家庭。1927年初赴法國留學,寫成了處女作長篇小說《滅亡》,發表時始用巴金的筆名。巴金以其獨特的風格和豐碩的創作令人矚目,被魯迅稱為“一個有熱情的有進步思想的作家,在屈指可數的好作家之列的作家”。代表作有《新生》《愛情三部曲》(《霧》《雨》《電》)《春天里的秋天》《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等。他善于在娓娓動聽的敘述和真摯樸實的描寫中,傾瀉自己感情的激流,細膩獨到,自有一種打動人心的藝術力量。1982年至1985年他相繼獲得“意大利但丁國際榮譽獎”“法國榮譽勛章”和“香港中文大學榮譽文學博士”“美國文學藝術研究院名譽院士”稱號。曾任中國作家協會主席、全國文聯副主席。
【作品展廳一】
星
在一本比利時短篇小說集里,我無意間見到這樣的句子:
“星星,美麗的星星,你們是滾在無邊的空間中,我也一樣,我了解你們――是,我了解你們――我是一個人――一個能感覺的人――一個痛苦的人――星星,美麗的星星――”我明白這個比利時某車站小雇員的哀訴的心情。好些人都這樣地對藍空的星群講過話。他們都是人世間的不幸者。星星永遠給他們以無上的安慰。
在上海一個小小舞臺上,我看見了屠格涅夫筆下的德國音樂家老倫蒙。他或者坐在鋼琴前面,將最高貴的感情A(流露寄托)在音樂中,呈獻給一個人;或者立在藍天底下,搖動他那白發飄飄的頭,用贊嘆的調子說著:“你這美麗的星星,你這純潔的星星。”望著藍空里眼瞳似的閃爍著的無數星子,他的眼睛潤濕了。
我了解這個老音樂家的眼淚。這應該是B(灌溉濕潤)靈魂的春雨吧。
在我的房間外面,有一段沒有被屋瓦遮掩的藍天。我抬起頭可以望見嵌在天幕上的幾顆明星。我常常出神地C(仰望凝視)著那些美麗的星星。它們像一個人的眼睛,帶著深深的關心望著我,從不厭倦。這些眼睛每一霎動,就像賜予我一次祝福。
在我的天空里星星是不會墜落的。想到這,我的眼睛也濕了。
探究練習
1.請給文中A、B、C三處選擇最恰當的詞語。
2.本文主要寫了哪三件事?請用簡明的語言加以概括。
3.關于“星星永遠給他們以無上的安慰”中“他們”的指代,下面說法正確的一項是()
A.“他們”指車站小雇員、德國音樂家老倫蒙和“我”。
B.“他們”指人世間的不幸者。
C.“他們”指人世間所有的人。
D.“他們”指車站小雇員和德國音樂家老倫蒙。
4.凝望藍空的星星,車站小雇員、德國音樂家老倫蒙和“我”的感受有什么相同之處?
5.“星”是全文的線索,是作者抒發感情的對象,又是作者感情的寄托物,“星”具有一定的象征意義。你能說出文中“星”的象征意義嗎?
【作品展廳二】
海上生明月
四周都靜寂了。太陽也收斂了它最后的光芒。炎熱的空氣中開始有了涼意。微風掠過了萬頃煙波。船像一只大魚在這的海上游泳。突然間,一輪紅黃色大圓鏡似的滿月從海上升了起來。這時并沒有萬丈光芒來護持它。它只是一面明亮的寶鏡,而且并沒有奪目的光輝。但是青天的一角卻被它染成了杏紅的顏色。看!天公畫出了一幅何等優美的圖畫!它給人們的印象,要超過所有的人間名作。
這面大圓鏡愈往上升便愈縮小,紅色也愈淡,不久它到了半天,就成了一輪皓月。這時上面有無際的青天,下面有無涯的碧海,我們這小小的孤舟真可以比作滄海的一粟。不消說,懸掛在天空的月輪月月依然,年年如此,而我們這些旅客,在這海上卻只是暫時的過客罷了。
與晚風、明月為友,這種趣味是不能用文字描寫的。可是真正能夠做到與晚風、明月為友的,就只有那些以海為家的人!我雖不能以海為家,但做了一個海上的過客,也是幸事。
上船以來見過幾次海上的明月。最難忘的就是最近的一夜。我們吃過午餐后在艙面散步,忽然看見遠遠的一盞紅燈掛在一個石壁上面。這紅燈并不亮。后來船走了許久,這盞石壁上的燈還是在原處。難道船沒有走么?但是我們明明看見船在走。后來這個悶葫蘆終于給打破了。紅燈漸漸地大起來,成了一面圓鏡,腰間繞著一根黑帶。它不斷地向上升,突破了黑云,到了半天。我才知道這是一輪明月,先前被我認為石壁的,乃是層層的黑云。
探究練習
1.給下列黑體字注音。
收斂()
皓()月
滄()海
2.分析下列句子運用的修辭手法。
(1)忽然看見遠遠的一盞紅燈掛在一個石壁上面。()
(2)看!天公畫出了一幅何等優美的圖畫!()
(3)這時上面有無際的青天,下面有無涯的碧海。()
3.將第四段描寫海上生明月的思路補充完整。
()――圓鏡――()
4.在本文中,巴金如印象派畫師般描繪出了海上月夜的光和色之美,美麗的月色也撩起了作者思鄉的詩心。請你從文中找出表達作者思鄉之情的句子。
5.通讀全文,請你給本文劃分一下層次。
【作品展廳三】
海上的日出
為了看日出,我常常早起。那時天還沒有大亮,周圍非常清靜,船上只有機器的響聲。
天空還是一片淺藍,顏色很淺。轉眼間天邊出現了一道紅霞,慢慢地在擴大它的范圍,加強它的亮光。我知道太陽要從天邊升起來了,便不轉眼地望著那里。
果然過了一會兒,在那個地方出現了太陽的小半邊臉,紅是真紅,卻沒有亮光。這個太陽好像負著重荷似的一步一步、慢慢地努力上升;到了最后,終于沖破了云霞,完全跳出了海面,顏色紅得非常可愛。一剎那間,這個深紅的圓東西,忽然發出了奪目的亮光,射得人眼睛發痛,它旁邊的云片也突然有了光彩。
有時太陽走進了云堆中,它的光線卻從云里射下來,直射到水面上。這時候要分辨出哪里是水,哪里是天,倒也不容易,因為我就只看見一片燦爛的亮光。
有時天邊有黑云,而且云片很厚,太陽出來,人眼還看不見。然而太陽在黑云里放射的光芒,透過黑云的重圍,替黑云鑲了一道發光的金邊。后來太陽才慢慢地沖出重圍,出現在天空,甚至把黑云也染成了紫色或者紅色。這時候發亮的不僅是太陽、云和海水,連我自己也成了明亮的了。
這不是很偉大的奇觀么?
探究練習
1.作者看了幾次日出?你是從哪一句話看出來的?
2.這篇文章抓住“______”和“______”這兩個特點,按照______、______和______的時間順序來描繪海上日出的瑰麗景色。
3.在日出過程中,作者用了哪些富有象征力的動詞,充分表現出旭日東升時的強大生命力?
4.“這不是偉大的奇觀么”這句話是什么意思?
5.這篇短文通過對海上日出雄奇、壯麗景象的描寫,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參考答案
《歷經滄桑的老人巴金》
作品展廳一:
⒈寄托灌溉凝視⒉比利時短篇小說中車站雇員的哀訴,屠格涅夫筆下的德國音樂家老倫蒙的贊嘆,“我”在房間里的思想活動。⒊B⒋同處黑暗之中,都感到痛苦和不幸。⒌星是痛苦和不幸中的安慰,黑暗中的希望。
作品展廳二:
⒈liǎnhàocāng⒉比喻擬人對偶⒊紅燈明月⒋①不消說,懸掛在天空的月輪月月依然,年年如此,而我們這些旅客,在這海上卻只是暫時的過客罷了;②可是真正做到與晚風、明月為友的,就只有那些以海為家的人!我雖不能以海為家,但做一個海上的過客,也是幸事。⒌前三自然段為一層,最后一自然段是一層。
關鍵詞:讀寫結合;指導;寫作
小學生由于生活閱歷少,在寫作方面往往感到困惑。閱讀是寫作的基礎,通過閱讀學生可以學習到寫作技巧和寫作方法,同時在閱讀時教師進行合理的寫作訓練,即進行讀寫結合,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使學生寫作能夠有話可寫,從而提高寫作能力。
一、讀寫結合的關系
讀寫之間的關系,從字面意思可以理解。讀是學習過程,寫是表達過程,也可以理解為一個是吸收、一個是釋放的過程。但是這些理解都太片面、表層化,只是一種單線聯系的認識。
1.讀寫是一種內化和外顯的關系
學生在有目的的閱讀時,理解言語,內化言語,把閱讀的好語段、好詞語記入大腦。學生在寫文章時,思考大腦中所學的知識,外顯表露出來。好質量的外顯需要有一定的閱讀量和好的語文思維技能,只有讀好才可以寫好。
2.讀與寫類似于學與用、學與習的過程
孔子說:“學而時習之”就證明了學與習的關系,顧名思義,學就是獲取知識,習是溫習、復習的意思。寫也好比是習,它是對所讀文章的運用和鞏固。朱熹說:“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源頭不僅僅指的是讀書本知識,也是讀生活閱歷,開闊視野,培養良好情感。只有讀取這么多好的生活經歷,才能運用好的語言技巧寫出好的文章。
3.讀寫之間具有兼容包含的關系
閱讀不僅僅是吸收,寫作也不僅僅是吸收。寫是表述生活感受、梳理個人思想的有效途徑,實際上也是重新讀自己的經歷。讀就是增長見識、學習知識,積累材料、案例,也是為了用更恰當的語言記錄一些生活事情。
因此,在小學作文教學時,要重視前期的語言、知識、技能、思維能力、情感體驗等的積累,發現它們的價值。這樣才會在作文中用更優美的語言表述文章的內容。
二、課堂教學怎樣運用讀寫結合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鼓勵學生自己閱讀,給學生閱讀留下充分的閱讀時間,教師不但要要求學生熟讀課本,而且要要求學生多讀課外資料,通過勤讀多誦,積淀語言。小學是記憶的黃金階段,很多成年人往往有這樣的感受,在小學背誦過的古詩文,長大后仍能清晰記得。因此,教師要抓住這個黃金時期,為學生的泛讀準備好素材,同時也要督促學生努力閱讀,盡量能夠熟讀成誦。語言功夫足了,寫作時才能夠得心應手。
由讀到寫,自然貫通。有了語言的積累,學生才能夠順理成章地寫作。在文章閱讀后,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寫寫自己的感受心得,或是模仿作者的內容進行寫作。如在課堂前三到五分鐘,教師可以訓練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通過這種口頭的訓練促進書面的表達,如教師鼓勵學生把自己課外看的文章用自己的話描述出來,學生也可以講述自己積累的成語故事、格言警句等,題材多樣,再讓其他同學說說自己聽文章后的心得感悟。這樣學生就能把自己的真實想法逐漸流利地表達出來,由閱讀到寫作,水到渠成。
三、從學生角度出發運用讀寫結合
1.以發展學生思維能力為目的進行讀寫結合
閱讀不僅提高了學生的語言能力,還提高了學生的思維能力。結合語文教材,進行有效的課內外閱讀訓練,可以完善學生的知識結構,拓展學生的思路,為學生寫作提供思路及語言、事例等素材。讀寫結合訓練從單純的組織語言文字內容轉移到語言的思維訓練上,以思維訓練提升表達能力。例如,小學三年級的《海上日出》一文,將日出描述得栩栩如生,學生通過對課文中優美語句的鑒賞,通過模仿作者的語言進行寫作可以提高自己的語言表達能力。學生在對文章一次次精讀品味中,也學會了文章寫作的邏輯,如時間、空間等邏輯順序,還是以《海上日出》一文為例,巴金描述日出景象就是按照時間的邏輯順序進行描述的,分別描寫了日出前、日出時、日出后的壯美景象,學生在品讀文章時,潛移默化地學會了文章描寫的邏輯性,在自己寫作時才不會出現語言前后混亂的現象,學生的思維就會不斷提高。
2.從尊重學生的個性化、多元化角度出發進行讀寫結合
語文閱讀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沒有標準答案,每一個文學作品的體會都是基于讀者自身的理解、經歷、觀點感悟而來的。因此,教師在實施教學策略時,要促進學生個性化的閱讀。在閱讀中,學生應根據自己的親自理解體會而不是教師強加的意愿,從而更好地對文章有自己的理解體會,這樣在自己的寫作中才能有所幫助。
讀寫結合是小學語文寫作培養方式之一,通過督促學生勤讀多誦,積累語言,從而使閱讀到寫作自然貫通。小學語文進行讀寫結合不僅提高了學生的思維能力,還能體現教學的個性化。
參考文獻:
[1]黃瑞夷,江平.創境生情,讀寫結合:小學讀寫結合習作指導課課堂實錄及評點[J].語文建設,2004(01).
人常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大量誦讀、反復吟詠是培養語感、提高鑒賞能力的有效途徑。在抑揚頓挫、富有感情的誦讀中,詩的韻味、詩的意境、詩的情感才能被品味出來。讀的同時,還需展開想象。想象是引感的橋梁,在想象中還原詩歌給我們描繪出的形象畫面,在感悟中體味作者的詩情。
1首先要讀懂字面內容,通過反復吟哦,體會其音樂美,進而體會其思想感情
詩的韻腳往往與詩的情感相映照,有些韻腳發音響亮,便于表達昂揚奮發、輕松明快的情緒;有些韻腳發音低微,常用于抒發憂郁、低沉、愁苦的感情。如杜甫的《聞官兵收河南河北》用“江陽”韻,讀來明快流暢,表現的是極度歡喜之情。而他的另外一首詩《登高》用的是“灰堆”韻,讀來低沉抑郁,表現的是悲苦感傷的心境。從詩歌的韻腳的特點,有時可以推知該詩的感情基調。
2要在讀中抓關鍵詞語
有些詞語本身就帶有喜怒哀樂等感彩,如“新、碧、輕、晴、香”等常常與快樂的心情有關,而“孤、獨、冷、寒、霜”等常常表現愁苦之情。這些詞能幫助讀者體會詩情,如杜甫《蜀相》中有“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之句。按說句中有“碧草”“春色”“黃鸝”等,該是寫美好景色的。但一個“自”字,寫出了碧草無人觀賞,一個“空”字,點明了黃鸝的白白歌唱,兩個字表現出濃重的凄涼孤寂之情,因而春色也就不再是美好的了,所以就不能認為這兩句寫的是春天美景了。有些語句含義深刻,往往是主旨所在,抓住了它,就找到了理解詩詞的鑰匙。 要在讀中弄懂典故
古人寫詩詞,有時遇到不便直說之處,或為了追求含蓄,往往用典。不了解這些典故,就很難理解詩詞含義。如辛棄疾的《永遇樂京口北固庭懷古》,就用了五個典故,姜夔的《揚州慢》也多處用典。
4要在讀中由表及里,領悟詩詞的意境
意境,是作者描繪的生活圖景和所抒發的思想感情相融合而形成的一種藝術境界。當詩人用熱情的眼光去看世界時,這世界便被涂上了詩人的感彩,它所描寫的對象,就成了帶有詩人感彩的對象。因此,讀者可以從詩人筆下具體可感的事物推知詩人內心的情緒。如宋人雷震有一首《村晚》:“草滿池塘水滿陂,山銜遠日浸寒漪。牧童歸去橫牛背,短笛無腔信口吹。”這是一首描寫夏季山村風光的小詩。遠山夕陽倒映在水草青青、碧波蕩漾的池塘里,歸村的牧童橫騎在牛背上,自由自在地吹著短笛,雖然無腔無調,卻也別有情趣。細細品味,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全詩清新優美,生活氣息濃,是一幅優美的山村晚景圖。而在這幅圖中蘊含著的,是詩人愉悅的心情和對山村風光的熱愛。
二、體會譴詞造句的妙處
語言是描繪事物、表現思想內容的最基本的手段。語言的好壞,關鍵在于譴詞造句準確與否。卓越的作家總是善于根據表達的需要,準確地譴詞造句,生動地表現出事物的特征,深刻地表現出思想內容。如唐代齊己《早梅》中的句子“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開”,用字平淡無奇,卻很耐咀嚼。其中猶以“一”字為佳,梅花開在百花之前,可謂“早”,而這“一”枝又先于眾梅,悄然而開,更突出了一個“早”字,極巧妙地照應了題目。又如宋代戴復古的《江村晚眺》:“江頭落日照平沙,潮退漁船擱岸斜。白鳥一雙臨水立,見人驚起入蘆花。”后兩句寫驚鳥飛入蘆花之中的情景,連用“立”“驚”“入”三個動詞,使水鳥的動態、神情躍然紙上,為江村晚景平添了幾分生氣。古人非常講究“煉字”,力求一字傳神,類似的例子還有很多,如“江碧鳥愈白,山青花欲燃”“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綠楊煙外曉寒輕,紅杏枝頭春意鬧”,“人煙寒橘柚,秋色老梧桐”,“西風吹老洞庭波,一夜湘君白發多”“雨去花光濕,風歸葉影疏”等。在教學中,我們要引導學生品味這樣的詞語,這也是理解詩詞的基本方法。
三、鑒賞運用表現方法的妙處
從作品的文字詞語,我們知道了它寫的是什么,而從作品的表現方法上,我們可以知道作家在如何寫,弄清了如何寫,也就容易理解作品的內容和領略寫法的妙處了。要學生平時注意:詩詞結構的技巧,每種修辭的效果,表達方式的作用,常見手法的妙處。
如現代詩人李季的敘事詩《王貴與李香香》中對女主人公眼睛的描寫:“一對大眼水汪汪,就像那露水珠兒草上淌。”這里運用了比喻的手法,把眼睛比作青草上的露珠,突出地表現了眼睛的水靈、明亮,從而描寫出了香香的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