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部丰满熟女富婆视频,托着奶头喂男人吃奶,厨房挺进朋友人妻,成 人 免费 黄 色 网站无毒下载

首頁 > 文章中心 > 腦卒中康復

腦卒中康復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腦卒中康復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腦卒中康復

腦卒中康復范文第1篇

原則上從中風發作的第一天起,就應有康復醫療的介入。

但是,越早越好并不意味著沒有任何限制。在患者病情尚不穩定、意識狀態明顯不佳(如昏迷)等狀況下,不宜進行以坐起等移動動作為代表的正式的康復訓練。康復專家認為:正式的康復訓練,以證實神經系統損傷不再進展后48小時開始為最佳時期。腦梗塞應在發病后3~4天開始,腦出血在發病后10~14天開始。如有并發癥,最好由康復專業人員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確定開始時間。1個月以內均為早期。

為什么腦卒中康復應早期進行

關于急性腦卒中早期康復開始的時間長期以來爭論不休。以往認為必須等待臨床狀況穩定后開始康復訓練。近年來腦出血微創手術的迅速進步以及成功的腦梗塞超早期溶栓治療,完全改變了腦卒中患者恢復的進程,可使患者急性期病情迅速改善。康復治療師采取的一些適度的康復措施如正確的擺放與變換、關節被動運動、排痰呼吸功能訓練、吞咽障礙訓練等,對預防腦卒中患者靜脈血栓形成、肺栓塞、褥瘡、肢體關節攣縮以及改善肺部感染、吞咽障礙有重要意義;另外,來自皮膚、肌肉、變化的各種刺激均有利于整合大腦皮層功能,是促進意識恢復的重要手段。因此只要有強有力的生命支持系統保障,患者的康復措施采取的時間宜早不宜晚,而且訓練強度也可適當加大。這些觀點都對以往傳統認識產生了強烈的沖擊,從而使得部分患者康復措施幾乎可與臨床治療同步進行。

急性期患者應怎樣保持正確的床上姿勢

除了極輕微的偏癱病人外,多數病人在發病后早期往往保持一種仰面朝天的臥床狀態。而仰臥位易出現姿勢異常(圖1),同時在骶部、足跟和外踝處容易出現褥瘡,所以要減少仰臥位的時間。由此可見,在這個階段保持正確的床上姿勢是主要的康復任務。通過正確的調整,能使病人盡早地重新認識與儲存正確的運動模式。這不僅有利于預防并發癥的發生,也可有效地發揮早期康復訓練的作用,即通過正常姿勢模式的反應,來促進大腦神經功能的恢復。

仰臥位正確姿勢(圖2) 用枕頭支撐頭部,枕頭的高度適中, 不宜過高。

將患側肩胛骨托起,下面墊一薄枕;患側上肢外展30°,手心朝上;肘關節伸直;使腕關節呈輕度后伸位,在上肢下墊一枕頭。患側髖關節下放一薄枕,以防止髖關節的回縮;股骨外側墊一薄枕,以防止患側下肢的外旋;膝關節下放一小圓枕頭(枕頭不宜過大),足下放一軟枕,以保證踝關節背伸位。兩腿之間放一枕頭,防止大腿內收肌短縮。

健側臥位正確姿勢(圖3) 用枕頭支撐頭部,枕頭不宜過高。

患者胸前放一枕頭,患側上肢前屈90°抱住枕頭;患側上肢呈伸展位(注意防止肩胛骨回縮),手中放一紙卷,保證患手拇指與其余四指呈對指位;腕關節呈輕度背伸位。患側髖關節呈屈曲90°位;膝關節呈90°位,在膝關節下墊一枕頭(枕頭的長度應從膝關節到踝關節――防止患側髖關節的外旋);足下墊一枕頭,保證患側踝關節背伸90°。

患側臥位正確姿勢(圖4) 用枕頭支撐頭部,枕頭的高度適中,不宜過高。

患側肩關節前屈呈90°位,在患側肩胛骨處墊一枕,使其肩胛易向前傾;肘關節伸直;手心朝上;腕關節稍背伸。軀干稍向后旋轉,在身后放一枕頭。健側下肢屈曲90°,膝關節下墊一枕頭。

為什么要進行關節活動訓練

腦卒中康復范文第2篇

當時,我的兒子、女兒正在讀中學,家中還有年邁多病的父母,我這個頂梁柱一倒,整個家庭全亂了套,生活的重擔全落到了妻子一個人的肩上。我痛苦、難過,甚至絕望……難道我再也不能工作了嗎?不,決不能!我必須重新站起來。

經過幾年的治療和鍛煉,我終于又回到了健康人的行列中,不但重新挑起了家庭的重擔,而且又繼續工作了14年。現在我的兒子已大學畢業參加了工作,女兒正在攻讀博士學位,我今年也退居二線了,身體很健康。去年在單位舉辦的乒乓球比賽中,我還得了冠軍哩!許多腦卒中患者見我恢復得如此之好,都紛紛前來詢問秘訣。現在,我把我的康復經驗拿來與大家分享,希望能給您一些啟發。

經驗之一 多方治療。腦卒中發病急,但我發現得早,入院及時,為搶救和以后的恢復贏得了最寶貴的時間。在一個多月的住院治療后,我開始采用多種方法來協助治療:中藥、西藥、針灸、按摩……并一直堅持至今。我還查閱了大量的醫學書籍,弄清自己發病的原因,并經常向醫生請教,增長了不少保健知識,然后把這些知識運用到日常生活中去。我堅持每年體檢一次,控制好血壓、血脂,有效地防止了病情復發。

經驗之二 頑強鍛煉。患肢功能恢復的最佳時間,是發病后的1~6個月。我從癱瘓的第二天起,就開始了肌肉、關節的按摩,一直堅持了3年,避免了肌肉萎縮。當患肢稍能活動后,我就開始了功能鍛煉,強迫自己用左手拿東西、干活、寫字、玩健身球,強迫左腿單腿站立,彈跳,并根據不同的恢復階段,有針對性地進行運動,如步行、慢跑、爬山、打太極拳、打乒乓球等。我一瘸一拐地走著,鞋磨破了一雙又一雙,終于走出了健康人的步態。在體能鍛煉的同時,我還注意腦力和語言的鍛煉,堅持每天看書讀報、學說繞口令、練習寫作,使語言和思維能力得到了恢復。“生命在于運動”“用進廢退”,這些都是千古不變的真理。我體會到:運動可以代替藥物,但所有的藥物都代替不了運動。

經驗之三 保持樂觀。要想身體得到康復,關鍵是精神不能垮。樂觀的情緒,頑強的精神,會使人絕處逢生。俗話說“笑口常開去病消災”,我覺得開闊胸襟比擴張血管更為重要,穩定的情緒比藥物還能穩定血壓。我保持樂觀的訣竅是:“退后一步,海闊天空。”十多年來,無論遇到什么事情,我始終牢記“制怒、消愁、克悲、勿躁”8個大字,讓焦慮、憤怒、沮喪、悲傷、憂郁、妒忌、怒恨等不良情緒離我而去,使希望、歡樂、恬靜、信心等有益身體健康的情緒常存,始終保持心理平衡。

腦卒中康復范文第3篇

【關鍵詞】腦卒中康復;康復治療;基本觀點

1腦卒中康復治療的基本觀點

1.1腦卒中的治療需遵循個體化治療原則腦卒中可有多種病因及病理機制,卒中灶的部位、大小及側支循環代償能力等也有個體差異,造成了腦功能損害程度不一及臨床表現復雜多樣。因此,腦卒中不是單一疾病,更非綜合征,而是包括不同的病因、病理損害、臨床表現及轉歸的一大類疾病的總稱。另外,臨床藥理研究反復證實,機體與治療藥物或療法的相互作用,表現出同一種治療在不同患者之間的效果很不一致,基因多態性成為個體療效差異的重要原因之一。由此可見,在進行治療時,不可能通用一個模式,必須根據病因、病理、臨床表現等具體情況,對每個患者采用針對性強的方案及措施,才有可能取得較好的效果。在臨床實踐時,特別要注意下列幾個方面:

1.1.1分型治療腦卒中有多種不同的臨床病理類型,治療時應注意分型。最重要的是梗死灶或血腫的部位、大小等,如大的梗死或血腫與腔隙梗死或小量出血,其治療方案及措施都有顯著不同。

1.1.2分期治療任何一種腦卒中均有病理損害的動態過程,主要是形態結構改變及病理生理變化,有一個明確的變動過程,成為分期治療的依據或基礎。溶栓時間窗是最典型的代表,事實上其他方法也均存在治療的最佳時點,因而,治療時窗可能更為確切,是分期治療的核心。

1.1.3病因治療去除病因是十分重要的治療,應重視對因施治。多數卒中的病因不易根除,但也有查到原因而取得良效的,如螺旋體腦動脈炎所致的腦梗死,只有用特異性的青霉素治療,才能控制疾病發展,最終恢復功能。

1.2良好的腦血循環是所有治療的基礎,必須貫穿全程腦結構復雜,代謝活躍,但缺乏能量儲備,要維持正常生理功能,要求有穩定的血循環。在腦部疾患時應重視保持良好的腦血循環,在腦血管疾病(尤其腦卒中)中此點表現更為突出,是基于下列緣由:

腦血管的損害:引致卒中的病因均可損害腦血管,如腦動脈硬化、動脈瘤、動靜脈畸形、動脈炎等,都存在累及腦血管結構的病變。最常見的高血壓尚可出現小血管稀疏,糖尿病的腦微血管病變,以及血液成分或血流動力學改變致腦血管功能受損等,均可引起腦血循環障礙,即卒中前存在腦血循環受損,成為治療中的重要環節。

總之,腦卒中急性期,有明顯的腦血循環障礙,是治療的主要目標,也是救治的核心。另外,患者進入恢復期后,由于原有的腦血管基礎病變未能完全改善,甚至病因或病理損害因素尚未能徹底消除或控制,腦血循環功能尚未恢復正常,因此在康復過程中,應保持良好的腦血循環。適宜的腦灌注壓是良好腦血循環的基礎。良好的腦血流灌注壓是維持正常腦血循環的前提和基礎,因此,灌注壓在腦卒中的治療中是十分重要的。腦卒中患者常存在不同程度的腦血流自動調節功能障礙,使腦血流灌注壓較難穩定,而目前對灌注壓檢測手段非常有限,臨床大多通過血壓來推測,故血壓調控成為維持腦血循環的重要措施,可以說調控血壓是最重要且有效的治療,一切康復措施都應不影響血壓及腦灌注壓的穩定。

2腦卒中康復治療的辨證實施

腦卒中的病因、發病機制、病理、臨床等的復雜性,在治療上有眾多的方法,然而,具體實施時還必須根據患者的臨床病理情況,深入分析,選用針對性強的措施,才能取得良好效果。客觀事實說明,在腦卒中的治療(包括康復)過程中,必須有正確觀點指導并在臨床實踐時辨證實施。

2.1重視治療的作用靶點、機制、時窗目前應用于臨床的方法甚多,但療效不一,其中重要原因是這些措施對側支循環(尤其是腦卒中灶的微循環)的影響,以及在不同臨床病理類型中的作用大小等,缺乏可靠的判斷。我們應加強這些方面的觀察和研究,以便科學的評價這些治療措施,使治療更具針對性和主動性。同時,必須加強研究康復治療的神經機制,尤其是大腦結構和功能變化的機制,才能較好地指導實踐,提高療效。

2.2在實施中需處理好幾個關系目前卒中的許多治療都強調遵循有循證醫學支持的“指南”或規范化的方案,在康復治療中也必須重視。在實施過程中要注意處理好下列幾個的關系。

2.2.1處理好群體與個體的關系“指南”所依據的大多數臨床試驗(包括有循證醫學依據)是反映群體的結果,有重要的指導作用。然而在日常醫療工作中是面對每個具體患者,要達到最有效的實施,必須進行辨證思維,來制訂符合客觀實際、及時、針對性強的個體化方案。

2.2.2處理好效益與安全的關系任何一種治療都有其發揮作用的主要機制、靶點,優勢與局限性,尤其是效益與安全存在較大的差異,在實施時認真權衡利弊。重視選擇良好效果的療法,更要注意安全性及防止或減少副作用,嚴格掌握適應證及禁忌證。

2.2.3處理好原則性與靈活性的關系“規范化”主要是就總體方案而言,在具體實施時則需根據客觀實際來靈活應用。如卒中單元需因地制宜,視條件、設備及技術水平而定,其核心是用較好的組織措施、整合或優化醫療資源,及時地實施針對性強的個體化治療。

2.2.4處理好遵循規范與積極探索的關系“指南”在總體起指導、規范化的作用,應嚴格遵循。在臨床實施中,還需注意觀察、探索,如方案制訂及選擇、療程、效果等隨病因、年齡、內臟功能狀態、臨床病理類型而有差異,需不斷積累資料,總結經驗,作為補充修改“指南”的依據。

總之,在腦卒中康復治療中必須有基本觀點進行指導,而具體實施時,要理念清,盲點少,多思考,重視實踐,不斷總結經驗,才能提高水平。

腦卒中康復范文第4篇

選擇2007年1月至2009年1月在我院神經內科住院的急性腦卒中吞咽障礙的病人40例,經頭顱CT或MR確診為腦梗死或腦出血病人,符合全國第四屆腦血管病診斷標準,其中男25例,女15例,年齡40—87歲,平均(66.5±12.4)歲;其中腦出血8例,腦梗死32例,全部病人均為發病3天以內者。

2護理

全部病人均在入院后生命體征平穩、神經功能缺損無進行性加重、病人有一定的配合能力時即實施吞咽障礙的早期康復護理,采用吞咽功能肌肉訓練、進食訓練、VitalStim吞咽障礙理療儀理療三者相結合的方法進行訓練。

2.1吞咽障礙的評估在為病人進行吞咽障礙訓練時,必須對病人進行充分的評估,并將評估貫穿于訓練前、訓練中及訓練后的整個訓練過程。主要評估內容包括:病人的意識狀態;智能;合作能力;下頜、口唇、舌、軟腭及頰肌運動情況;咽反射及流涎情況;觀察病人進食時喉結的上下移動情況;有無營養不良及肺部感染;家庭的照顧能力。同時以洼田飲水試驗對吞咽功能進行評級:讓病人按習慣喝下30ml溫水,根據飲水結果進行分級:Ⅰ級:能不嗆咳地一次飲下30ml溫水;Ⅱ級:分兩次不嗆咳飲下;Ⅲ級:一次飲下,但有嗆咳;Ⅳ級:分兩次以上飲下且有嗆咳;Ⅴ級:屢屢嗆咳,難以全部咽下。

2.2吞咽障礙的基礎訓練包括頸部活動度訓練、咳嗽訓練、口腔吞咽肌訓練。訓練時如病人病情許可則取坐位或半坐臥位,輔助者在健側,按以下順序指導病人進行訓練。①頸部活動度訓練:活動頸部,指導病人做抬頭、低頭、轉左、轉右訓練10—20次(有頭暈頭痛者暫停此訓練)。②咳嗽訓練:張口深吸氣(腹式)呼氣時做咳嗽動作5—10次。③口腔吞咽肌訓練:口腔操:鼓腮10—20次;咀嚼10—20次;舌運動:張大嘴,做舌的外伸、后縮運動10—20次;將舌頭盡量伸出口外,舔上、下嘴唇及左右口角10—20次;做舌繞口唇的環繞運動10—20次;舌舔上腭運動(卷舌)10—20次。

2.3VitalStim吞咽障礙理療儀理療在完成基礎訓練之后即將VitalStim吞咽障礙理療儀的第一電極放于舌骨上方,第二電極置于甲狀上切跡上方,第三、四電極按前兩電極之間的等距離放置,采用雙通道,調整輸出電流(以病人不感疼痛為宜),刺激時間為1小時,一天1次,刺激的同時對病人進行冷刺激訓練:用棉簽或毛筆沾少許冰水,輕輕刺激病人軟腭、舌根及咽后壁,然后囑病人做空吞咽動作,重復10—20次。

2.4吞咽障礙的進食訓練在使用吞咽障礙理療儀理療的同時指導病人進食訓練。訓練方法:⑴選擇糊狀食物,溫度要適宜。⑵病人頭部前屈,轉向健側,輔助者位于病人健側。在病人健側滴入1—2滴溫開水,囑病人吞咽,然后用小湯匙把1—2ml的糊狀食物放于口腔健側,囑病人低頭,仰頭,慢慢吞下,轉頭到患側,做側方吞咽,免食物積于梨狀隱窩。⑶囑病人反復做幾次空吞咽。再重復上述步驟,無不適時逐漸增加喂食量。2.5做好心理護理在整個吞咽訓練過程中,要多鼓勵病人,吸引病人的注意力,告知病人在吞咽障礙理療儀的刺激下一般較少發生嗆咳,以克服病人對嗆咳的恐懼心理,同時引導家屬多關心病人,使病人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對于嚴重認知障礙的病人應暫停進食。

3結果

40例病人經實施早期康復訓練后吞咽功能有較大的改善,總有效率為90%,無低蛋白血癥發生,只有1例病人合并有吸入性肺炎。

4討論

腦卒中病人的吞咽障礙主要在口腔期和吞咽期,因口唇、頰肌、舌、軟腭等肌肉癱瘓,以及食管入口部收縮肌不能松弛,軟腭和喉頭上抬不良而導致病人吞咽障礙,從而導致病人吸入性肺炎及營養不良的發生。我們采用吞咽功能肌肉訓練、進食訓練、VitalStim吞咽障礙理療儀理療三者相結合的方法進行吞咽障礙訓練,效果較理想。在為病人行吞咽功能評級時應先詢問病人進食有否嗆咳,假如病人已訴有嗆咳時在評估時應慎重。進行進食訓練時應注意喂食的“一口量”:對病人進行攝食訓練時,一般先以少量試之(1—4ml),然后酌情增加。訓練開始時以薄而小的匙子為宜。在每次進食吞咽后,應囑病人反復做幾次空吞咽,使食塊全部咽下,然后再進食。

參考文獻

腦卒中康復范文第5篇

【關鍵詞】 急性腦卒中;康復治療

急性腦卒中患者經過臨床積極的藥物治療及腦出血患者的血腫清除后,存活率已有了明顯的提高,但大多數患者遺留有不同程度的功能殘疾,使得生活質量降低。運動障礙是腦卒中患者功能殘疾的主要表現,其恢復主要在病后6個月之內。為探討早期康復對運動功能的影響,筆者進行了臨床對照研究。 腦卒中是臨床常見疾病,約80%的存活者留有不同程度的神經功能障礙。其偏癱等后遺癥嚴重影響人類的健康和生活質量。隨著康復醫學的興起,逐漸給腦卒中患者帶來了意想不到的效果。為探討早期綜合康復治療對腦卒中患者神經功能恢復的影響,對60例急性腦卒中患者進行標準化的評定并隨機分組進行早期的、系統的、規范的、個體化不同處理,分析對比其療效,現總結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2006年5月至2008年5月入住康復中心的急性腦卒中患者共60例,均符合1995年全國第四次腦血管病學術會議制定的診斷標準,并符合下列條件:年齡40~72歲,平均61歲;首次發病,過去雖有腦卒中病史,但未留下明顯偏癱;有肢體運動功能障礙;發病前日常生活活動能自理;頭顱CT或MRI證實;格拉斯哥昏迷評分>8分;病程于2周內排除:合并精神障礙、意識障礙、混合性及感覺性失語、惡性進行性高血壓、嚴重心肺肝腎功能不全、癡呆、蛛網膜下腔出血者。全部患者均由同一醫師隨機分為康復組及對照組各30例,其中男40例,女20例,腦梗死42例,腦出血18例;左側上下肢肌力1~2級24例,3級18例,4級4例;右側上下肢肌力1~2級12例,3級10例,4級6例;伴語言障礙15例。癥狀穩定時即開始早期康復治療。一般康復治療組分別于入院第5天(腦梗死)、第10天(腦出血)開始進行康復介入,而對照組無康復治療計劃。康復治療組全部由專業的康復治療師進行,治療方法主要采用促通技術,如Bobath療法、Brunnstrom技術。

1.2 治療方法 兩組患者均接受神經內科常規藥物治療。康復組加用以Bobath和Brunnstrom方法為主的現代康復訓練方法。擺放:健側臥位時胸前放1個枕頭,使患肩前伸、肘關節伸展、腕指關節伸展放在枕上,患腿向前屈曲,放在身體前面另一撐枕上;患側臥位時,須拉肩胛骨于前伸位;仰臥位時,患側肩部、臀部墊高,并置于抗痙攣模式下,足底不放支撐物。床上訓練:橋式運動,訓練患肢髖及膝關節的穩定性,提高持重能力,為行走做準備;翻身動作訓練,強調肩的前伸及骨盆旋轉,訓練肩關節及下肢的控制能力,注意保持足背屈外翻。坐位平衡訓練:注意抬高患側肩胛帶,使肩關節外展、外旋位。肘關節伸展站位平衡訓練:包括患肢負重訓練。步行訓練:強調患側持重能力及膝關節屈肌的訓練、上下樓梯訓練、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訓練。

1.3 評定標準 主要評定患者癱瘓肢體的運動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動能力,采用Fugl-Meyer方法評定癱瘓肢體的運動功能及Barthel指數評定日常生活活動能力。均于治療2、4周后由另1位治療師完成全部病例評定工作。改良式Fugl-Meyer評分根據積分多少分為5級運動積分[1],嚴重運動障礙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0.10軟件包將全部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對實施康復計劃的檢測資料用t檢驗,數值采用(x±s),P

2 結果

治療前兩組Fugl-Meyer值及Barthel指數積分相近,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2周后,康復組癱瘓肢體的運動功能兩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隨著重癥監護技術和綜合搶救技術的提高,腦卒中患者死亡率已有顯著下降,但是如何減少運動功能障礙,提高其生存質量,值得探討。藥物治療在一定程度上可改善神經功能重組能力,但臨床觀察效果十分有限,康復治療與藥物治療不同,是一種主動學習的過程,是影響腦可塑性的極重要因素。通過60例患者的對比觀察,可以說明早期康復治療可促進腦卒中患者患肢功能的恢復。大腦損傷的恢復過程中,存在著不同于再生的其他恢復機制[大腦具有功能重組的能力(可塑性)]。研究已證明,豐富的環境刺激是大腦功能重組的重要條件,而功能恢復訓練是極其重要的一個外界因素,它可使喪失的功能重新恢復。這就是腦卒中康復治療的理論基礎[3]。這是由于運動療法可調節大腦皮層的興奮抑制過程,形成新的神經通路,可能在中樞神經系統病灶周圍網樣的突觸聯系中形成新的傳導通路。在不完全癱瘓的肌肉中尚有功能的肌纖維經鍛煉而增粗,使整個肌肉的肌力有所恢復。另外在不完全癱瘓的肌肉中尚有功能的神經末梢可增加分支,以支配臨近失神經支配的肌纖維使其恢復。這種康復訓練是在周圍神經肌肉中形成代償功能,同時通過部分有功能的神經纖維向上傳導至中樞神經系統,而形成中樞性代償,其實質是在大腦中樞功能降低的短時間內盡快引起中樞的興奮,并促進沒喪失支配的神經肌肉的正常功能,在周圍發揮其更大的作用,代償已失去神經支配肌肉的支配功能,使周圍肌肉中未完全喪失功能的盡快發揮作用。由于康復訓練這種外周信息的不斷刺激,將保持中樞神經與周圍神經正常興奮和抑制過程,避免癱瘓肢體無活動和不重視被動運動,以致形成關節攣縮而造成廢用性退變[4]。皮層損傷后運動功能恢復的機制研究提示,腦組織可通過軸突發芽,離子通道改變,潛伏通路的啟用,未受損組織系統等方式進行功能重組[5]。腦卒中后數周至數個月大腦皮質出現明顯的功能和結構變化,因為中樞神經系統中有大量突觸存在,人類正常情況下只有一部分突觸激化而處于活動狀態。另一部分處于備用狀態,這部分突觸的閾值很高,只有當中樞神經系統受損后,才激活部分處于備用狀態的突觸,使其發揮代償作用。另有一些軸突末梢還可能出現軸突發芽,其閾值也會隨著使用程度的改變而被激活,也形成了旁路。上述新建的通路若不被經常使用,則有可能漸漸退縮、消失,因此,腦卒中患者通過早期的康復訓練,能加速腦側支循環的建立,可充分實現中樞神經功能重建,極大地發揮了腦的可塑性[6]。另外,運動輸出可以由感覺輸入來調整,同時,通過肢體活動可以促使相應皮層腦血流量增加,還可以大大減少肌肉萎縮,增大關節活動度,防止萎縮畸形的發生,這是任何藥物所不能替代的[7]。本文著重于研究早期康復訓練治療對急性腦卒中患者運動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ADL)方面的影響,并做出客觀評價。結果顯示,康復組優于對照組,即患者的運動功能及ADL均明顯提高,而且科學系統規范化的綜合康復治療時間越長神經功能缺損的恢復越好。提示早期康復治療可以使患者最大限度地恢復日常生活能力,增強生活信心,明顯降低腦卒中患者的致殘率。

參考文獻

[1] 卓大宏.中國康復醫學治療規范.華夏出版社,1999:75-79.

[2] 南登.康復醫學.人民衛生出版社,2001:43-44.

[3] 朱鏞連.腦卒中的康復評定和治療.華夏出版社,1996:1-3.

[4] 范振華.運動療法基礎.神經病學與神經康復學雜志,1996,7(1):60.

[5] 周維金,王玉琴,崔利華.腦卒中康復研究新進展.中國康復醫學雜志,2002,17(2):124-127.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大埔区| 洛宁县| 垣曲县| 铜鼓县| 南雄市| 蓝田县| 兴山县| 惠水县| 庄河市| 阜阳市| 云安县| 芷江| 盘山县| 年辖:市辖区| 基隆市| 祁门县| 临高县| 宜君县| 江门市| 阳信县| 嘉祥县| 康定县| 涪陵区| 内黄县| 富裕县| 开封县| 苍南县| 开江县| 琼海市| 惠州市| 横峰县| 长沙市| 即墨市| 呼图壁县| 陇西县| 陆川县| 龙山县| 桓台县| 屏东市| 稻城县| 凉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