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曹劌論戰譯文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曹劌論戰》,注商
人教課標版九年級下冊語文教材選用了《左傳·曹劌論戰》一文,其中的三處注釋值得商榷。
一、衣食所安
教材注釋為:“衣食這些用來養生的東西。”認為“安”有“養”的意思。竊以為此注欠妥。
課文的注釋本自《春秋左傳正義》孔穎達疏:“公意衣食二者,雖所以安身,然亦不敢專己有之,必以之分人。”[1]后人隨意增解,不足采信。在古代漢語“所”字句中,有的定語后置,翻譯時要前置,“衣食所安”即“所安衣食”。在《古代漢語詞典》中,“安”有“安適、安逸”一義項。如《左傳·僖公四年》:“君非姬氏,居不安。”在課文中,“安”可訓為“安適,指享受”。考察“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全句,“專”指“專有、獨享”,正與“安”之“享受”形成對照。故,“安”訓“享受”,“衣食所安”當訓為“衣服和食物(即吃的、穿的)各種供人享受的東西”。《中國古代文學作品選》(江蘇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亦采此說。
二、小信未孚
課文注釋為:“(這只是小信任),未能(受到神靈充分)信任。”將“孚”釋為“相信、信任”,竊以為解釋欠妥。
結合上句“公曰:‘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說的是魯莊公從事祭祀活動,所采用的“犧牲”、“玉帛”,要如實按規格進行,不敢妄自虛報(加,虛報。科技論文,《曹劌論戰》。解釋有爭議,此處采此說。)所謂“小信”,絕不是說祭神是件小事,古人認為“國之大事,在祀與戎”,非常重視祭祀活動。既然“犧牲、玉帛”等祭品在數量上都達標,為什么不能受到神靈的成分信任?若將“孚”理解為“信任”,句子前后缺少邏輯聯系。“孚”可解釋為“誠實,為人信服”。《左傳·召公二十年》載:“若有德之君,外內不廢,上下無怨,動無建事,其祝史存信,無愧心矣。是以鬼神用饗,國受其福”。意為國君祭祀時要做到凡事“無愧于心”,即“心誠”才能得受神福,反之,如果統治者不夠恭敬誠信,僅僅是形式上做給百姓看,祝史又虛報國君的功德,百姓必不能信服,則“神弗福也。” 曹劌意在提醒魯公不能只做表面工作,欲得民心必須對誠實、恭敬。故,“孚”可解釋為“誠實,為人信服”。《古代漢語詞典》“孚”訓為“信用、誠實”義項解時[2],用《國語·周語上》舉證:“昭明物則以訓之,制義庶孚以行之”。《后漢書酷吏列傳》:“仁信道孚,故惑被之,情著。”綜前,“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可訓為“小信用如果不誠實,就不能得到神靈的保佑。”
三、必以情
課本注釋為:“情,實情”。如此,“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當譯為“大大小小的案件,雖然不能一一明察,弄清案子的實情,但一定要據實情辦理。”《古文觀止》、《辭源》(修訂本)等均采此說。此譯文意不通,將“情”訓為“實情”,實誤。
《春秋左傳集解》杜預注:“必盡情察審也”。科技論文,《曹劌論戰》。科技論文,《曹劌論戰》。“情”確指斷獄者的主觀之情,而不是客觀的“案情”。在古漢語中,“情”常與“誠”通。如《論語·子路》:“上好信,則民莫不敢用情”。朱熹注:“情,誠實也”。孫詒讓《間詁》云:“情亦與誠通。”《左傳》中多借用“情”指代“誠”。科技論文,《曹劌論戰》。如《僖公二十八年》:“民之情偽,盡知之矣。”“情”即“誠,誠心”。《古代漢語詞典》釋“情”為“真情、實情”,[3]并舉證《國語·魯語上》:“余聽獄雖不能察,必以情斷之”。亦誤。此句的解釋與“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同,都表達盡心辦案的愿望。與下文“忠之屬也,可以一戰”剛好一致。“情’與‘忠’的意思相通。郭錫良本《古代漢語》[4]注:“忠”是“盡心竭力”的意思,即“盡心竭力’,全句意思是“這是盡了本職一類的事’。可見,‘情’作‘誠”解,即誠心誠意、盡心盡力去做,與“忠”的注解剛好一致,前后語義連貫。
查核《中國古代文學作品選》注,“情:誠心。科技論文,《曹劌論戰》。必以情:一定誠心加以處理”。科技論文,《曹劌論戰》。筆者對此解釋深表贊同。
另,近年來有學者指出課文對“肉食者”的解釋有誤(課文注釋為“吃肉的人,指得厚祿的人。”)[5]認為“肉”普通百姓也吃,并不是只限于“居高位”的統治者,“肉食者”不足以成為“得厚祿的人”的代稱。“肉”當取其在古書中的第三個義項,即“有孔的玉器或錢幣的邊稱肉,與好(孔)相對而言”。[6]在文中借指銅器——鼎。“肉食”即“鼎食”,筆者認為此解釋證據不足,實為舍近求遠。《春秋左傳正義》卷二十四“其出入也時,食肉之祿,冰皆與焉。食肉之祿,謂在朝廷治其職事就官食者。”正義注曰:“在官治事,官皆給食。食乃有肉。故魯人謂曹劌曰‘肉食者謀之’,又說子雅、子尾之食云‘公膳日雙雞’。是大夫得食肉也。傳言‘食肉之祿’,祿即此肉是也。”曹劌是魯國一位沒有權勢的人,不能位居“食肉之祿”之列,但他憂國憂民,與目光短淺的“肉食者”形成鮮明對照。朱東潤《中國歷代文學作品選》將“肉食者”直接譯為“做大官的人”,亦為正解。
課文中的“安”、“孚”、“情”等看似只是意思簡單的小詞,但卻牽動如何正確解讀作品的“大問題”,所以對一些存疑的詞匯還是嚴謹些為好。
參考文獻:
[1]孔穎達.春秋左傳正義[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2][3]古代漢語詞典.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1263.
[4]郭錫良.古代漢語[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1986.113.
[5]楊向東.肉食者≠食肉者,中學語文教學2007(12).
[6]王力古漢語字典.北京:中華書局,2000.988.
《九年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對初中文言文教學提出這樣的要求:“誦讀古代詩詞,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位和審美情趣。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背誦優秀詩文80篇。”“評價學生閱讀古代詩詞和淺易文言文,重點在于考察學生記誦積累的過程,考察他們能否憑借注釋和工具書理解詩文大意,而不應考察對詞法、句法等知識的掌握程度。”
二、重視積累,在積累中升華
(一)重視誦讀積累
新課標要求“誦讀古典詩詞和文言文,背誦一定數量的名篇”,并在“閱讀與鑒賞”中明確指出“教師應激發學生誦讀的興趣,培養學生誦讀的習慣”。文言文復習首先一定要讓學生去朗讀。文言文大多音韻和諧,內涵豐富,很適合朗讀,而朗讀本身就是一種對話――和作者對話、和文本對話。有效地、投入地朗讀,能夠加深學生對文章的理解。俗話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就是這個道理。所以在具體的復習設計中,我們一定要把朗讀作為一個重要的教學環節貫穿于整個課堂教學中,指導學生讀出新意境、讀出新思想、讀出自己新的理解。
讓學生自讀,從課題到作者,再到注釋,放手讓學生自由讀,從整體上感知課文。初步了解作者、課文的大意、表達思想感情。然后,在老師的指導下和同學合作下進行研讀品味。
1.讀準字音。這是最基本的要求。2.讀準詩文的節奏。要求在語言層面上通讀文言文,做到停頓正確,理解文意才不會出錯。文言文的斷句很重要,要傳給學生斷句的方法。因為斷句正確與否直接關系到對句子理解的對錯。斷句有詞組斷句法和意義斷句法兩種,學習者要反復訓練、反復琢磨、反復玩味。3.讀出語氣和語勢。這樣有利于體會古詩文的感情和氣勢,表現出詩文的抑揚頓挫、跌宕起伏的節奏感。
通過多層次、多形式的誦讀,學生必然會被文言文的韻律美、節奏美深深感染,在不知不覺中加深對文言文的整體感知。
(二)重視文言詞語、句式的積累
在文言文字詞句落實上必須要打破一味死記硬背的模式,應著眼在運用上,體現在閱讀實踐中的運用。在復習文言文時,一般采用“注重字詞,標記疑點;課堂質疑,師生釋疑;聯系舊知,推求詞義;歸類整理,練習鞏固”的方法。曾經出現過的字詞教師要引導學生回憶聯系、比較、整理。如虛詞“之”“其”“而”等字用法,在文言字詞的認讀中,要注意一些特殊的語言現象。比如,一詞多義,古今異義,詞類活用,通假字等,在句的認讀方面,初三學生要熟悉常見的文言句式,把握句子的主要意思,如判斷句、倒裝句、省略句等。
(三)重視方法積累
1.歸納和糾正學生在翻譯過程中容易出現的失誤
(1)詞義不明常出錯
文言實詞數量很多,再加上古今異義、一詞多義、詞類活用等,可以說五花八門。那么我們應如何下手呢?
我認為應該先求其根本,再展開想象進行推斷和猜測。
如文言文中的“間”字的義項不少:①中間。“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三峽》)②隔離。“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遂與外人間隔。”(《桃花源記》③暗中。“又間令吳廣之次所旁叢祠中……”(《陳涉世家》)④夾雜。“中間力拉崩倒之聲……”(《口技》)⑤參與。“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曹劌論戰》)
(2)省略成分不增補
省略句的省略成分,必須補出卻沒有補譯出來。例如,“觸草木,盡死”(《捕蛇者說》),漏譯成“蛇觸及草木,全死了”,這不合邏輯。如果把原文的省略成分補全,那么就應譯為“(蛇)觸及草木,(草木)全枯死了”。 “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3)照搬注釋不變通
“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曹劌論戰》)中的“犧牲”,其注釋是“指豬、牛、羊等”,有的同學就譯成“豬牛羊、珠玉、絲綢……”。其實,這里的“犧牲”,是古時祭祀用牲的通稱,翻譯時不能照搬注釋,應變通一下,把全句譯成“祭祀用的牛羊、珠玉、絲綢等物品……”,這就比較妥帖了。“風煙俱凈,天山共色”(《曹劌論戰》)中的“風煙俱凈”。
(4)倒裝句式不調整
在古代漢語中,有一種倒裝句,在翻譯時,要恢復成現代漢語的正常句式。
掌握一定的方法,才能避免文言文翻譯過程中的常見錯誤,翻譯要力求原文字字落實,譯文字字有據,這就必須堅持“直譯為主,意譯為輔”的原則。
2.質疑和探討
素質教育要求教師由“教書匠變成研究家”,“把學習主動權交給學生”。 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的行為,有著鮮明的個性體驗。語文教學要求老師帶領學生走進教材,走進文本,更要讓學生走出教材,走出文本,這樣在教師正確引領下的多元解讀,學生才能獲得文本閱讀的智慧,獲得語文學習的高峰體驗而不能把文言文教學限定在對教材的教學上,困于教材,墨守成規,就教材教教材,就教參教文本,用自己的解讀代替學生的解讀,用教參上的答案限制學生的思維。
1.首先了解一下文言文文段的特點:從體裁上說,選文均為史傳作品,主要以敘述為主,議論較少。從選文內容上說,選文的主人公大多為有聲名的文臣武將,人物皆為正面形象,選文主要圍繞該人物展開記敘,敘述其生平簡歷和突出事跡。文章思想性強,選文一般突出人物敬業奉公的品行和卓越的才能。從考試內容看,命題的指導思想一直定位在“能夠閱讀淺易文言文”。文言文測試是“言”“文”并重。這里的“言”,即文言知識,如實詞、虛詞理解、翻譯時古今異義辨析等;“文”主要指對文意的理解,如篩選主人公品行的句子。
2.文言文翻譯的標準要求:信、達、雅。要求字字落實、語句通順、譯出語氣、合乎事理。
3.文言文句子翻譯的原則:
(1)直譯為主―對應性
對文句中的每個字詞,只要它有一定的實在意義,都必須字字落實,對號入座。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詞義和詞序,把文言文換成相應的現代漢語,使“字不離詞,詞不離句,句不離段”。
(2)意譯為輔―靈活性
文言文中帶修辭的說法、用典用事的地方,都要根據上下文靈活、貫通地譯出。
4.文言文具體的翻譯方法很多,也很活,通過長期的實踐,我認為切實可行、卓有成效的有下面五種方法:留、換、刪、補、調。
(1)保留法:保留文言文中一些基本詞匯、專有名詞,如人名、地名、年號、國名、官職名、朝代名、政區名、典章制度、器物名,以及度量衡單位等以及古今詞義相同的詞,如“山、水、中、笑、有”等,都按原文保留不譯。
例:至和元年七月某日,臨川王某記。《游褒禪山記》
譯文:至和元年七月某一天,臨川王安石記。
(2)替換法:有些詞語意義已經發生變化,用法已經變化,語法已經不用,在譯文中應該換這些古語為今語。(古今異意、詞類活用、通假字),凡該換的,一律換之。
例: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出師表》
譯文:先帝不因為我地位低、見識淺,委屈了自己降低了身份(前來拜訪我)。
通假字:師者,傳道受業解惑也。(受――授)
(3)刪削法:文言中有些虛詞的用法,在現代漢語里沒有相應的詞替代,如果硬譯反而別扭或累贅,譯文時可刪削。這些詞包括:發語詞、湊足音節的助詞、結構倒裝的標志、句中停頓的詞、個別連詞及偏義復詞中虛設成分等。
例:“夫戰勇氣也。”(《曹劌論戰》)
譯文:作戰,(是靠)勇氣的。(夫,句首發語詞,翻譯時應刪去)
例:“頃之,炎煙張天。”“之”起補足音節的作用,無實義,應刪去。例:兵者,兇器也(者表提頓語氣)
例:“有好事者船載以入”
“以”字相當于“而”,譯出來,反而不通順,也可刪去不譯。
例:蓋目眶盡腫,不可開合。
譯文:由于眼睛全腫了,不能睜開眼。“合”虛設成分省略。
(4)增補法:原句中有省略或古今用詞不同的地方,可根據現代漢語語法增加或補充一些成分,使譯文顯豁通順。
包括:①單音實詞對譯成雙音實詞;②數詞后面增加量詞;③省略句中應補充的各種成分(主語、謂語、賓語和介詞等)。
例:更若役,復若賦,則何如?
譯文:變更你的差役,恢復你的賦稅,那么怎么樣呢?
例:軒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護者。
譯文:項脊軒總共四次遭到火災,能夠不焚毀,大概是有神靈保護的原因吧。
例:曰:“獨樂樂,與人樂樂,孰樂?”曰:“不若與人。”
譯文:(孟子)問:“一個人欣賞音樂快樂,和別人一起欣賞音樂快樂,哪一種更快樂呢?”(齊宣王)回答說:“不如同別人(一起欣賞音樂快樂)。”
例:然力足以至焉,于人為可譏,而在己為有悔。
譯文:然而體力足以達到(卻沒有達到),在別人看來是可笑的,在自己看來也是悔恨的。
(5)位移法:由于古今語法的演變,有的句型表達方式有所不同,譯文時,應按現代漢語的語法習慣及時調整。包括:主謂倒裝、賓語前置、定語后置和介詞短語后置等。
定語后置例: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
譯文:蚯蚓沒有鋒利的爪牙,強勁的筋骨,(卻能)向上吃到黃土,向下喝到黃泉,(是由于)用心專一的緣故。
賓語前置例:大王來何操?《鴻門宴》
譯文:大王來時拿著什么(東西)呢?(疑問句中疑問代詞作賓語)
忌不自信。(《鄒忌諷齊王納諫》)
譯文:鄒忌不相信自己(比徐公美)。(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
主謂倒裝句例: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譯文:你不聰明,真是太厲害了。
狀語后置例:虎兕出于柙,龜玉毀于櫝中。《季氏將伐顓臾》
要做好這類試題,避免無謂的失分,讀懂文言文的文本內容是關鍵。筆者結合多年來的閱卷實踐,從以下五個方面談談如何讀懂文本及解答此類題目的技巧,以幫助考生提升文言文閱讀的解題能力。
一、積累文言詞匯
病癥舉例:[江蘇泰州](第12題)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4)微使君之賜()
有位考生寫的答案是:細微。正確答案是:非,(如果)沒有。
病因分析:這位考生答錯的原因,是因為平時不善于積累文言詞匯,導致頭腦“倉庫”中的文言詞匯積累匱乏。
對癥下藥:要解答好對文言字詞的解釋的試題,平時要注重文言詞匯的積累:①常見通假字。如《童趣》中的“昂首觀之,項為之強”的“強”通“僵”,是僵硬之意;②古漢語常用字詞。掌握常見文言字詞的意義,是提高文言文閱讀能力的關鍵。如實詞誠、或、書、聞、遺、坐等的意思,虛詞之、而、乎等的意思;③詞類活用字。詞類活用就是詞語的詞性在一定的語言環境中發生轉變的語法現象,常見的類型有:名詞活用為動詞,名詞作狀語,名詞、動詞、形容詞的互用,使動用法,意動用法等;④古今異義詞。如《桃花源記》中的“率妻子邑人”中的“妻子”的意思是妻子和兒女,而現在的意思是男子的配偶。
二、熟悉文言句式
病癥舉例:[江蘇淮安](第20題)把下面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②忠之屬也。可以一戰。
有位考生是這樣翻譯的:忠心的屬性,可以來打一仗。
病因分析:這位考生對常見的文言句式不熟悉,“……也”是判斷句的標志,“可以一戰”是“可以(之)一戰”的省略,正確的翻譯是: (這才是)盡了職責的一類事情。可以憑借(這個條件)打一仗。
對癥下藥:要弄懂這類句式的意思,我們一定要熟悉常見的文言句式,主要有以下幾種:①判斷句式。判斷句是對事物的性質、情況、事物之間的關系作出肯定或否定判斷的句子。文言文中常見的表判斷的詞語有者、也、乃、則、即、皆、悉等,如《出師表》中“此悉忠良死節之臣”;②疑問句式。一般用疑問代詞(誰、何、胡、安、孰、焉等)或疑問語氣詞(乎、耶、歟等)提出問題,如《公輸》中“胡不見我于王?”;③省略句式。文言文中在不影響語意表達的情況下,某些句子成分往往省略,從而使語言更加簡練。如《曹劌論戰》中“一鼓作氣,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括號中的謂語省略;④倒裝句式。文言中的倒裝句,是相對于現代漢語的句序而言的。常見的有賓語前置,如“何陋之有?”(《陋室銘》)正常語序是“有何陋?”定語后置,如“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馬說》),正常語序是“千里馬,一食或盡粟一石”。狀語后置,如“細若蚊足”(《核舟記》),正常的語序是“若蚊足細”。
三、掌握翻譯方法
病癥舉例:[江蘇泰州](第13題)翻譯下列句子。
(1)若水獨疑之,留其獄,數日不決。
譯文:
有位考生翻譯的答案是:像水一樣單獨懷疑它,留下它在監獄里,幾天也沒有處決。
病因分析:這位考生翻譯出錯的原因,一是平時沒有很好地積累文言詞匯,“獄”在這里的意思是案件;二是沒有掌握正確的翻譯方法,“若水”是一個人的名字,只要把它留下來就行了。正確的翻譯是:只有若水懷疑這個案子,留下了案件,好幾天都沒有決斷。
對癥下藥:“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翻譯同樣如此,我們要掌握常用的翻譯方法。主要有:①擴充法。即在翻譯文言文時,把古漢語的單音節詞擴充為現代漢語的雙音節詞。在原來的單音節詞后面或前面加一個輔助成分(也叫前綴、后綴),或加一個同義詞、近義詞;②替換法。是擴充法的補充辦法。用現代漢語中的同義或近義詞替換文言文里的原詞;③保留法。文言里有兩類詞語,一類是古今通用的詞語,如“天、地、山、水”等,一類是古代的專有名詞,包括人名、地名、國名、朝代名、年號、日期、官職名、典章制度的名稱等,在翻譯的時候要原封不動照搬過來,若強譯硬譯,非但譯不好,反而畫蛇添足;④刪略法。文言文的句首、句中、句尾有大量的虛詞,它們有時只起語法作用,沒有實在意義,翻譯時可刪去不譯;⑤增補法。省略的句子成分有主語、謂語、賓語等。譯成現代漢語時,要讓譯句完整通順,就應將省略的成分增補出來;⑥調整法。主要針對文言文里大量存在的倒裝句。從現代漢語的語法角度看,這類句式內部的順序有一些“顛倒”,翻譯時應按現代人表述的習慣,對原文的順序進行調整。
四、把握人物形象
病癥舉例:[廣東梅州](第9題)文中劃橫線的句子“軍士吏被甲,銳兵刃,彀弓駑,持滿”,正面表現了將士們的,側面表現了周亞夫將軍的。
有位考生的答案是:嚴肅;善戰。
不少學生由于不懂文言文翻譯的原則和方法,結果常會出錯誤,還會鬧出一些笑話。如何正確理解文言文的內容,把握主題。進而分析技巧呢?在這里,筆者想與中學生們談談文言文學習的一些方法,或許對于大家的學習能有一定的幫助。筆者認為文言文學習應該注意以下原則和方法,它可以簡要地概括為十二個字,即“信、達、雅”和“留、換、增、刪、調、選、引、縮、擴”。
“信、達、雅”是翻譯文言文的三條基本原則。
所謂“信”,就是翻譯時要忠實于文言文原文的內容和每個句子的含義,用現代漢語字字、句句地落實,或直譯或意譯,不歪曲原意,不添枝加葉、不望文生義、不牽強附會:更不隨心所欲地撇開原文,去憑空編造。
所謂“達”,就是翻譯出來的現代漢語要求表意明確,語言通順流暢,既要使句子完整無缺,保持原文的語言不走樣,又要避免語句的呆板,留有文言氣。
所謂“雅”。就是用簡明、優美、富有文采的現代漢語把原文的內容形式以及風格準確地表達出來。
“留、換、增、刪、調、選、引、縮、擴”則是文言文翻譯的基本方法。因為文言文與現代漢語在詞義和語法已有所不同,所以翻譯文言文時要根據句子特點和組成句子的實詞、虛詞的不同情況,采用合適的方法。
一、留就是保留文言文中的詞語。文言文中凡是專有名詞、物名、職稱、器具、度量衡單位以及一些固定詞組(如成語)等,可照錄保留。例如:
慶歷四年春,滕子京謫守巴陵郡。
(《岳陽樓記》)
譯:慶歷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貶官降職做了巴陵郡的太守。
句子中的“慶歷”是年號。“滕子京”是人名,“巴陵郡”是地名。這些專有名詞在翻譯時把它們照搬到譯文中去就行了。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
《陋室銘》
譯:山不在乎高,有了仙人就出名。水不在乎深,有了龍就靈性。
這句子中的“山”“水”“龍”古今詞義相同,翻譯時不用改變它的原意。
二、換替換詞語。文言文里的有些詞語古今差異較大,這些詞在現代漢語中意思已改變,在翻譯時就要用相應的詞語來替換。例如:
扁鵲望桓侯而還走。(《扁鵲見蔡桓公》)
譯:扁鵲遠遠地看見桓侯便轉身往回跑。
句子中的“還”通“旋”,是“轉身”的意思。“走”古今詞義不同,應換成“跑”字。
三、增增補詞語或句子成份。在文言文翻譯時,增補的情況最為復雜,主要有以下幾種情況。
1 文言文以單音節詞居多,所以翻譯時應將文言文中的單音節詞增補成現代漢語中相應的雙音節或多音節詞。例如: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譯:北山有個叫愚公的人,年紀將近九十歲。面對著山居住。
句子中“年”“面”“居”都是單音節詞,應增補為雙音節詞“年紀”“面對”“居住”。
2 文言文是將數詞直接放在名詞或動詞的前面,而不用量詞。翻譯時應把量詞增補上去。例如:
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撫尺而已。 (《口技》)
譯:那個表演口技的人坐在帷幕中,里面只有一張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一塊醒木罷了。
3 句子成份的省略是文言文里常見的現象,翻譯時為了表意明確,應作必要的增補。例如: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
(《桃花源記》]
(村里人)看見漁人,竟大為驚奇,問(漁人]是從哪里來的,(漁人便)原原本本地告訴了他們。
原文中省略了兩處主語一處賓語,翻譯時應將它們補上去,并用括號表示。
4 有些句子,它們的句子成份是完整的,但是為了上下文的連貫,按照現代漢語的習慣,在翻譯時也要作適當的增補。例如: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
譯:東晉太元年間,武陵(有個人)以打魚為職業。(有一天他)沿著溪流(劃船)前行,忘記了(劃行)路程的遠近。
四、刪刪去一些不譯的詞。文言文中有一些虛詞,在句子中只起某些語法作用,沒有實在意義,在現代漢語中也沒有相應的詞語,因此,可刪去不譯。例如:
夫戰,勇氣也。
(《曹劌論戰》)
譯:作戰,是靠勇氣的。
句子中的“夫”是發語詞,沒有實在意義。因此刪去不譯。
五、調調整語序。文言文中有一些特殊句式,如,主謂倒裝、賓語前置、狀語后置、定語后置等。在翻譯時要根據現代漢語的習慣把它們的語序調整過來。例如:
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主謂倒裝)
譯:你太不聰明了。
何陋之有?(《陋室銘》)(賓語前置)
譯:有什么簡陋呢?
行者休于樹。(《醉翁亭記》)(狀語后置)
譯:行人在樹下停留休息。
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馬說》)(定語后置)
譯:(馬類中的)千里馬,吃一頓有時要吃盡一石飼料。
六、選選用恰當的詞義翻譯。文言文中一詞多義的情況十分常見,因此要選用恰當的詞義來翻譯。例如:
顧不如蜀鄙之僧哉。(《為學》)
“顧”是一個多義詞,它的義項共有七條:A、回頭看;B、看;C、探問;D、拜訪;E、顧惜、顧念;F、考慮;G、但、只是;H、反而、卻。根據上下文,這個句子中的“顧”用H項最恰當。
七、引
引申詞義。文言文中單音節詞很多,因此有些詞很難從它的本義在現代漢語中找到相應的詞語,對這類詞應選用切合原文語境的引申義來替代。例如:
乃重修岳陽樓,增其舊制。(《岳陽樓記》)
譯:于是重新修建岳陽樓,擴大了它原來的規模。
這里的“增”本義是增加,此處引申為擴大;“制”本義為制作、制造,引申為規章、制度,再引申為規模。
八、縮縮就是簡化。即把文言文中的一些繁筆合并翻譯為簡筆,使譯文簡潔通暢。例如:通計一舟,為人五;為窗八;為箬篷,為楫。為爐,為壺,為手卷,為念珠,各一。(《核舟記》)
譯:總計一條小船,刻有五個人物。八扇窗戶,還有竹篷、木槳、火爐、茶壺、畫卷及念珠各一件。
九、擴即對過于言簡意豐的句子加以擴展。如“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這類句子,翻譯時如果不多用些筆墨,就難以把意思全部表達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