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寫月亮的詩句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2、圓圓的月亮皎潔明亮,如一盞夜燈掛在天上,給黑漆漆的夜晚帶來了一絲光亮、一絲溫暖。月兒緩緩上升,銀河隱退了,星星疏落了,夜空像水洗過似的潔凈無暇
3、月光如水,靜靜地灑在地上,給大地披上銀灰色的紗裙。她穿著白色的襯衫,嫻靜而安詳,溫柔而大方,她那玉盤似的臉,透過柳梢,留下溫和的笑容,啊,這就是那夢幻般的美嗎?
4、月亮更是溫馨的。她陪伴了散步的人們,陪伴了旅途勞累的游子,更安撫了遠在他鄉的親人。正如李白詩中寫到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月亮充滿了人文關懷,他不嫌棄任何一個人,當你高興的時候,憂傷的時候,不知所措的時候,她都是你的好朋友,與你娓娓道來。
5、我愿隨月在云中漫步,聽她講古老的傳說;也愿站在靜處悄悄凝望。不過,這一切都化為柔和的月光灑在我身上。這才是真實的接觸,是老朋友的祝福。許多人愿意在屋中歡飲度過這中秋之夜,而我卻更喜歡在寧謐的夜晚,在高高的陽臺或戶外傾聽月的歌聲,感受“月中清露點朝夜”。
6、我愛月亮,愛月亮的皎潔、明亮。當它將銀色的白光灑向大地時,喧鬧的城市安靜了,人們都早早地進入了甜蜜的夢鄉。月亮剛剛升上時,像是脫水而出的玉輪冰盤,不染纖塵。當你一個人坐在馬路旁的椅子上,靜靜地觀賞著月亮,你會感到月亮它那柔和與光亮。
7、晚霞消退,太陽漸漸褪去了明亮的光輝,留給大地的是暗紅中的憂傷,也許是一份恐懼,把人間帶進了黑暗之中。忽然一種莫名的銀白灑在了大地上,我抬頭一看,好不驚喜,啊,月亮,原來是月亮!月亮用她那皎潔的光輝撫摸著大地,大地更有了一些嫵媚和神秘,我們也就少了一些恐懼,多了一些夢幻。
8、月亮,那么的皎潔,如妙齡少女,撫慰所有人的心靈。月光似靜水一般,向地面灑去,這就是妙齡少女輕輕地對大地耳語。令人向往的寧靜中,觀賞如此美麗的月亮,何來不愜意之說
9、月亮像彎彎的銀鉤掛在樹梢上,朦朧的夜色給大地罩上了一層輕紗,屋內的點點燈火映出的光線與天際的星光連成一片,朦朧中仿佛置身于浩瀚無垠的天空中。
一節課的教學,各個環節的設計都要圍繞教學目標,都要對教學目標的完成起到促進作用。如《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一課的拓展設計:“說出古今中外能證明本文論點的典型事例。”課內課外緊緊圍繞本文中心聯系在一起,互相促進,互相加深理解。《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一課拓展延伸:“讀了這首詩,你能夠想起哪些具有同樣情懷的人以及他們的某些名句?”這一設計則緊扣情感目標,對學生理解詩人的博大情懷有很大的促進作用。
而《馬說》教學時,有教師這樣設計遷移題:“現代社會你認為自己如何成為一匹千里馬?”本文的主旨不是在闡述如何成為千里馬,重點在借千里馬的遭遇鞭撻不重視人才、摧殘人才的統治者及對人才悲慘遭遇的同情。本節課的三個目標是: 1、熟讀課文,弄通文義,并能流暢背誦。2、理解本文所闡明的深刻道理,體會作者寄托在文中的思想感情。3、了解托物寓意,以事喻理的寫作方法。這一設計游離于文本,更游離于教學目標之外。
二是要緊密結合文本內容與情感。
遷移訓練時,設計要與文本緊密結合,要能對文本內容和情感的理解起到促進作用。如《天凈沙.秋思》設計:白樸《天凈沙》和馬致遠《天凈沙》比較閱讀思考問題:1、白樸的小令也寫了很多景物,給人的感覺和馬致遠的小令一樣嗎?2、如果給兩首小令都配一幅插圖,兩幅圖色彩有什么不同?兩幅圖的主體一樣嗎?3、兩首小令抒發的感情一樣嗎?兩首曲牌都是《天凈沙》,感情對比鮮明,問題設計也清晰,通過比較閱讀,學生能更好地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又如
在遷移訓練時,一定要摒棄漫無邊際的課外遷移,舍本而求末。
如《水調歌頭》遷移題:假如你面對四川汶川地震中的同學,你會怎樣對他說?此題與文本結合不大,遷移過遠。學生實際回答時極少能與本詩內容、感情相聯系。
又如《小石潭記》拓展延伸時設計:柳宗元少時成名,20歲中進士,33歲被貶,之后便與憂傷相伴,最后悲憤而死,年僅47歲;他終未實現政治理想,但卻另有收獲;在不幸遭遇中他成名成家。從他這一生的經歷中,你從中獲得了怎樣的人生感悟呢?(示例:人生是不完美的;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含淚播種的人一定能含笑收獲)這一設計與文本相錯甚遠,不能起到加深文本理解的作用。
三是設計要有一定深度和探究意義。
一教師在《水調歌頭》拓展延伸階段,設計了三個小題:1.月亮還有很多美稱,請你寫出幾個:2.古人寫月亮的詩句很多,你能寫出兩句嗎?3.當今社會,經濟浪潮涌動,在那月明寂靜之夜,對遠方打工的親人你想說些什么?
這三個設計題均與本詞的思想感情不相一致,不利于學生加深對文本的理解。第1個延伸題內容過于膚淺,可以放在預習階段。第3個延伸題“經濟浪潮涌動”語言易給學生思維帶來波動。2008年河南實驗區中招試題是這樣設計的“‘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是廣為流傳的佳句,你認為人們會在什么情況下引用它?為什么?”這一設計要求學生在理解原句的基礎上答出自己的思考。第2個設計題要求單純寫月亮的詩句,本文一個主要的感情是表達思念之情,應該改為“古人借月亮來表達思念之情的詩句很多,請寫出一句。”(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
一教師設計《三峽》延伸階段也設計了三個小題: 1、課文寫三峽四時風光,為什么從“山”寫起?為什么不按春夏秋冬的順序來寫?2、寫出兩句與長江有關的古詩詞。3、古人常用“三”形容多或少,如本文中的“猿鳴三聲”。請你也舉出兩個含“三”字,其含義也是表示多或少的成語、俗語、典故等。
2、加強語言運用能力的培養
語言運用涉及的范圍很廣,包括語音、漢字、語法、修辭、課外閱讀等。語音的考查,一般是結合語境要求給容易讀錯的字準確的注音,包括一些多音字、形近字、在方言中分不清后鼻韻母和部分聲母的字。漢字的考查,一是修改錯別字,二是規范、端正、整潔的書寫。語法的考查主要是對病句的識別和修改。修辭的考查表現在試題中,有:常見修辭方法的識別、比喻句的仿寫、排比句的填寫和對偶句的改寫或對句、口語交際中根據情境進行對話等。
常見的語言運用還有根據提供的材料寫廣告語,結合表格復述內容,給報紙設計欄目,設計主題活動,對生活現象進行評點,概括新聞的主要內容等。另外,涉及其他學科知識的綜合性試題,因為其具有內容的包容性、知識的綜合性,值得關注。
3、認真進行閱讀遷移能力的培養
現代文閱讀材料的要求是以課外文章為主。學習中應該注意培養以下幾個方面的能力:一是整體理解感知。二是能夠明確文章的寫作思路,也就是理清文章的篇章結構,把握作者謀篇布局的匠心。三是能夠根據語言環境準確理解關鍵詞語和句子的含義。四是能夠運用探究精神對文章的觀點或寫作技巧提出自己的看法。
文言文要能讀、能寫、能翻譯、能背誦。考試中,文言文閱讀材料,往往是課內外相結合,考查的題目設計不僅有文言文特有的通假字、句子翻譯,還有重點詞句的理解,文章內容的把握,還有與現代文相同的考查探究能力和創新精神的開放性試題。
需要強調的是,對教材上列出的課外閱讀篇目的內容要有一定的了解,比如其主要故事情節、主要人物性格、精彩片段等,這些都是“拓展性閱讀”的范圍。
二、研習文本
(一)剛才我們背誦的文章體裁是“詞”,那么,請同學們看題目,這篇文章的體裁是什么?說說這種文體有什么特點。
生:賦。
師補充:“賦”這種文體古人解釋為“鋪采摛文,體物寫志”。(板書:賦,體物寫志)“體”的意思是“借”,“體物寫志”也就是“借物抒情”。請同學們思考:本文主要借助什么景物來寫志抒情的。
生:赤壁。師提示:懷古的地點。
生:江水、清風。師提示:這是俯視。生:還有仰視“月”。師:文中出現的這些景物,哪一個是最主要的呢?生:是“月”。(板書:月)
(投影)一、自讀第一段,說說作者是如何借“月”寫赤壁之景的。(板書:寫景)
生:清風徐來,水波不興。
師提示:這是月出前的景色,此時作者做些什么呢?
生:舉酒屬客,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師提示:《詩》三百篇,作者為何單呤誦《月出》這一章呢?
生:想月亮早點出來。
師提示:月亮聽到作者的呼喚了嗎?
生:聽到了。
師:哪幾句能證明?
生齊讀:少焉,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
師:這里,作者用“徘徊”來形容月亮動作,“徘徊”是什么意思?
生:來回走動。師提示:月升起后,又怎么會來回走動呢?生:蘇軾酒喝多了醉眼朦朧,所以看到的月亮是來回走動的。(生笑)生:因為作者在江中的小船上,清風徐來,江水流動,小船飄蕩,觀察點在不斷的變化,所以看到的月亮是來回走動的。師提示:請從下文中找一個字來證明這個分析。生:“縱一葦之所如”中的“縱”。師提示:大家試試從修辭的角度來分析。生:擬人。師提示:修辭的效果呢?生:用“徘徊”一詞賦與月亮楚楚動人的情態,顯得它很多情。生:月亮不會對作者多情,而是作者對月亮多情,作者對月亮情有獨鐘,不愿離她而去,卻倒過來說月亮流連忘返,可見月亮與作者心心相印。師提示:心“月”相印,真可謂“心有靈犀一點通”,分析得很好。
師:作者千呼萬喚,月亮終于出來了,此時景色怎樣?
生:白露橫江,水光接天。師提示:此時“秋水共明月一色”,那么人的活動呢?生: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師提示:作者此時的感覺怎樣?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而獨立,羽化而登仙。師:這天是陰歷既望日,為何選擇這日?生:十五的月亮十六圓,作者就是想去欣賞明月。
師小結:作者借助月亮給我們展示了一幅充滿詩情畫意的圖畫:清風明月交織,露珠水色輝映。在這澄澈、幽美的夜景中,主客秋夜蕩舟,把酒誦詩,油然而生“欲乘風歸去”“羽化登仙”之感,本段無一“樂”字,但……(停頓)生答:字字顯“樂”情。師:(板書:樂)請大家齊讀一遍,要讀出這種樂的感情來。生:齊讀。
師:作者陶醉在這樣的良辰“月”景下,作者由月還想到了什么呢?
(投影)二、作者由“月”想到了什么?
生:與“月”有關的詩歌。
師:詩言志,作者先吟詠詩經中的作品《月出》喚月亮出來,現在,隨口吟出自己的作品,大家齊讀作者自己的作品。生齊讀“桂棹兮蘭槳,……望美人兮天一方”。
師:作者飲酒唱歌,由“月”想到在天一方的美人。你是怎么理解“美人”的?
生:不就是美女嗎?(生笑)師提示:你的理由呢?
生:上文中的《月出》詩,不就是描寫一位男子在月下思念自己的心上人嗎?(生笑)……此時有酒有美景,不就缺一位美人嗎?(學生鼓掌)
師提示:大家都認為你的分析不錯,能從書中找到根據,言之有理。大家有不同理解的嗎?
生:我認為是指自己的理想。理由是蘇軾此時被貶黃州,離自己濟世報國的理想越來越渺茫,這個理想此時就像遠在天涯的“美人”。
師提示:能知人論世,有道理。還有其它的分析嗎?
生:我認為是指君主。理由是蘇軾此時被貶黃州,遠離了皇帝,用“美人”喻皇帝,用“望”來表達自己對君王的忠貞之情。(學生鼓掌)
師:大家的分析都有理有據,我認為這里的“美人”就是作者的自喻。屈原《離騷》中的“唯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其中的“美人”就可以理解成自喻;從創作背景及后文對音樂的描寫來看,蘇軾心有報國濟世之志,卻被貶到黃州,這不正是幽壑中的潛蛟嗎?對君主忠心耿耿,卻信而見疑、忠而被謗,這不正象孤舟中的嫠婦嗎?另外,作者引用曹操《短歌行》中的“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的詩句,此詩句后面還有兩句,“繞樹三匝,何枝可依”,這就是形容人才沒有歸宿時茫然無措的樣子,不也正是此時蘇軾的自我寫照嗎?所以我認為“美人”就是作者的自喻。當然同學們只要言之有理,言之有據,都可以。
師小結:由“美人”一詞,我們可以窺見作者壯志未酬的憂傷,作者借月抒發了自己的悲情。(板書:抒情悲)可見被貶黃州,這對胸有“鴻鵠之志”的蘇軾打擊很大,赤壁的美景只能暫時撫慰一下他失落的靈魂,但還不足以撫平他心中的創傷。看來要想徹底擺脫憂傷苦悶,還得靠自己從思想上精神上去解脫。
師補充:“賦”這種文體通常采用“主客對答,抑客揚主”的形式。
師:(板書:“主客對答”)蘇軾此時,就借“賦”的“主客對答”的形式,請出一位“客人”來與自己辯論,其實“客”也是作者自己。通過“抑客揚主”的手法來展現了自己的解脫過程。
(投影)三、自讀三、四段,思考主客是如何議論的?
生:客借“月”表達了“抱明月而長終”的理想。
師提示:為何有此夢想?
生:因為客感到“吾生渺小而天地無窮,吾生須臾而宇宙永恒”。
師提示:為何有此感嘆?
生:因為看到了既有文治又有武功的一世之雄——曹操,他與山川明月之永恒相較,也不復存在了;更何況我們這些漁樵于江渚之上,侶魚蝦而友麋鹿的等閑之輩了。(學生鼓掌)
師:回答得很精彩,這是用了什么手法?
生:對比。
師小結:客借月道出人生最大的理想——永生不朽。同時也點出了人生最大的悲劇——人生苦短、“人生如夢”“人生如寄耳”。客人的言論正是蘇軾被貶黃州的內心寫照。
師問:那么“主”又是怎樣超越解脫的呢?
生:“主”指出,從“變”的角度看,水逝者如斯,月盈虛之變。從不變的角度看,而水未嘗往,月卒莫消長。故不應羨乎。師:原來客只知月亮“初一、十五不一樣”卻不知“月亮還是那個月亮”;客“知不可乎驟得”是只知皮毛,而并不是真知灼見;那么客的理想“抱明月而長終”能否會實現呢?
生:不能。
師:為何?用下文中的原句來回答。生齊讀:“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
師:那么我們可以擁有些什么呢?
生齊讀:“唯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
師:如何將清風明月這些無主之物,變成為我所有的有主之物呢?
生:用耳去“得”,用目去“遇”。
師:蘇軾說過“江山風月,閑者便是主人”,從此文中,你看如何才能做到“閑者”呢?
生:伸長耳朵,張大眼睛,卸下心中的包袱,用心去擁抱自然,做到隨遇而安,隨緣自適。
師:也只有胸無塵渣的“閑者”才能享受到明月山水之樂。這場主客之間的辯論,誰取得勝利了啊?
生:是“主”。
師:何以見得?
生齊讀最后一段。
師:客人終又破涕為笑、解愁為樂了,于是“洗盞更酌”,重新開懷暢飲起來。三杯下肚,管它周郎曹瞞,管它人間悲歡,放枕便睡,睡即入夢,竟至一覺醒來,“不知東方之既白”矣,月亮此時消失了嗎?
生:沒有,月亮已與作者融為一體了。
師:不錯,蘇軾借助“月亮”,通過辯論,從精神上“解放”了自己。至此被貶黃州的苦悶、憂傷已經徹底戰勝。(板書:“議論喜”)請同學們再齊讀四、五段,讀出“喜悅”的感情。
師小結:總觀全文,可見詞人對月情有獨鐘,前人評《赤壁賦》“以江山風月作骨”,這的確有道理。本文中,“月”確是描寫之主景,抒情之觸媒,議論之載體。但是請大家思考這樣一個問題:
(投影)四、作者借月抒情,但感情既有喜又有悲;以月為論據,但主客結論卻迥然不同。這如何理解呢?
生:黑夜中的月亮顯得格外皎潔,這與作者品質的高潔相似,所以月下赤壁的美景,引起了作者的共鳴,作者引月為知己,抒發了喜悅之情。
生:同時,夜晚中的月亮,它又是凄清的,這與作者被貶到黃州的悲寂心境類似,所以作者對月表達了自己壯志難酬的悲情。
生:月亮的盈虛變化,同人命運的變幻無常相似,作者借月表達了人生的無奈。
生:月亮的永恒長存,這又反襯出人生命的短暫,作者借月抒發了人生如戲的感慨。
師:同學們說得很好,下面我們看看專家的評論:(投影)請大家齊讀一遍。
“蘇軾借月與月夜這一意象,寄托了自己的人生態度與理想。他從月之盈虧感悟宇宙的無常,從月之永恒追問生命的價值,進而從動態中把握人生奧秘,表達曠達的思想;他又從月之孤冷慨嘆生存的挫折,從月之美好堅定人生的信仰,進而從靜態中表現自己高潔的人格,反彈出達觀的心態。總之,月這一‘天地自然之象’當它與蘇軾的主觀心態相統一時,便產生了蘇軾月夜這一‘人心營構之象’。”〔丁美霞〕①
生齊讀。
師小結:原來自然中的“月亮”本身就變化萬千豐富多彩,而多情的詩人從不同的角度帶著不同的感情去望月寄情,借月抒懷。所以創作的有關“月”的詩文,既首首優美動人,又情感各異。同學們現在對這種借月抒情的手法有點感覺或感悟了嗎?下面從補充的詩歌中,任選你最有感覺的一首來談談你對這種手法的理解。
附:《赤壁賦》拓展閱讀材料
虞美人
持杯遙勸天邊月,愿月圓無缺。持杯復更勸花枝,且愿花枝長在、莫離披[注]。
持杯月下花前醉。休問榮枯事。此歡能有幾人知。對酒逢花不飲、待何時。
[注]①離披:枝葉散落。
中秋月①
暮云收盡溢清寒,銀漢②無聲轉玉盤。
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
[注]①熙寧十年(1077)在徐州作,為《陽關詞》三首之一。《蘇軾文集·書〈彭城觀月詩〉》:“余十八年前中秋夜,與子由(弟蘇轍字)觀月彭城(徐州州治),作此詩,以《陽關》歌之。今復此夜宿于贛上,方遷嶺表,獨歌此曲,以識一時之事,殊未覺有今夕之悲,懸知有他日之喜也。”此跋當書于紹圣元年(1094)作者被貶至嶺南途中。②銀漢:銀河。玉盤:指圓月。
西江月①
世事一場大夢,人生幾度秋涼。夜來風葉已鳴廊,看取眉頭鬢上②。 酒賤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誰與共孤光③,把盞凄然北望。
[注]①一本有標題為“黃州中秋”。《蘇文忠公詩編注集成總案》說本詞作于元豐三年(1080)。宋楊湜《古今詞話》謂其末句“北望”為表現作者“懷君之心”。宋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則謂詞末兩句為抒發“兄弟之情”,“疑是在錢塘(杭州)作”。②夜來二句:謂秋風落葉引起眉上愁,鬢上霜(白發)。③孤光:遠照之月光。《文選》沈約《詠源中雁》詩:“單汎逐孤光。”注:“銑曰:孤猶遠也。”
生:我說說《虞美人》。我覺得作者由月亮的圓缺,感受到人的悲歡離合,作者借酒表達了及時行樂的感情,貌似超脫,其實內心充滿了苦楚與無奈。
生:我談的是《中秋月》。這首詩有點張若虛“江月年年望相似”的味道。作者用天上月亮的永恒,來反襯出人生短暫、世事無常。
衣裳”,生動的比喻將秋姑娘形象化了,秋姑娘可親可近。“秋姑娘來了,她走遍每一個地方。”秋姑娘是可觀可感的,無論白天與夜晚,秋姑娘都與我們在一起。秋姑娘無時不在,她的身影就在我們每一個人的眼前,與我們同行;秋姑娘無處不在,她的足跡遍及每一個地方,與我們做伴。
教學建議:① 兒童是天生的詩人,啟發學生拓展說說,秋姑娘還會藏到哪里,聆聽小詩人精美的詩句與創造。② 積累詩中精彩的短語,讓學生有基本的短語可以模仿,從而逐步走向創新。
(2) 《給劉洋阿姨的信》課文解讀:課文以信的格式出現,讓學生對信有一個初步的認識。課文分為2個自然段,第1自然段向劉洋阿姨提問,讓學生遇事多問幾個為什么,學會連續發問,讓無數個問題在學生腦海中閃現,從小學會提問,同時開拓學生的視野,激起學生探索太空無窮奧秘的興趣,在學生的心田播下關注科技的種子,從小熱愛科學。第2自然段以一個問題收尾和關心劉洋阿姨的身體健康作結,富有人情味。
教學建議:① 教學時不做過多的生硬分析,而重在激發疑問,啟發學生提出更多新問題。② 教學時要思路開闊,重在點燃學生喜歡科技的熱情。
(3) 《河里的月亮》課文解讀:這是一首兒童詩,精致小巧,意境優美,樂趣無窮。詩歌運用了想象和夸張的手法,很有新意;使用了對稱和反復的手法,前后呼應,韻味悠長,給人以美的熏陶,帶給人驚喜與歡樂。“天上一個月亮,河里一個月亮”,對稱之美,動感十足,一下子把人帶入無比優美的境界中去了。“滾圓,滾圓,晶亮,晶亮”,形狀迷人、色澤晶瑩透亮,可愛無比,讓人不禁為之深深吸引與陶醉。月亮忽然被游過來的魚兒撞碎啦,多么神奇的想象,多么富有詩意的勾勒,一下子把天上人間融合在了一起,分不清哪是寫實哪是幻想。一塊,兩塊,天上的月亮被小魚吵醒了,真的像有那么一回事,東晃,西晃,“碎了的鏡子”還在晃動呢!慢慢地、悄悄地,水里的月亮恢復了原來的樣子。由靜到動再恢復靜,遙遙相望,美美的、甜甜的感受充盈心中,美不勝收。
教學建議:① 這首兒童詩美在意象,美在意境。要引導學生多讀多背,切忌作過多的分析,破壞詩歌整體的美。② 教學時注意整體感知與切入,注意圖與文的結合,啟發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進入詩歌創設的美好的意象中。
(作者單位:太倉市教師發展中心)
就一起來學習第7課――《給劉洋阿姨的信》。
二、 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 豆豆給劉洋阿姨的信里究竟說了些什么話?聽老師讀課文。請小朋友們把語文書翻到105頁,坐端正,雙手捧書,書本稍稍往外斜,字字入目。
2. 教師范讀課文。
3. 小朋友們聽得可認真啦,會聽也是會學習哦!你們自己也來讀讀課文,借助拼音,讀準字音,讀通句子,遇到難讀的句子多讀幾遍。
4. 聽老師讀了課文,小朋友們自己也讀了課文,我們大家來看,豆豆在信的開頭就說――(出示句子“劉洋阿姨:您好!我可以問您幾個問題嗎?”)多有禮貌的孩子,上來就甜甜地稱呼“劉洋阿姨”,還不忘問候一聲“您好”,“您”字中有個“心”,說明是從心里很尊敬劉洋阿姨呢!“我可以問您幾個問題嗎?”豆豆用商量的語氣,向劉洋阿姨提問,多懂事的好孩子,我們一起來讀一讀。
5. 豆豆究竟問了劉洋阿姨幾個問題?都問了什么問題呢?我們來仔細讀課文。
三、 細讀課文,品詞析句
1. 請小朋友們再次輕聲讀讀課文,找一找,豆豆究竟問了劉洋阿姨幾個問題?在每個問句后面標出數字。
2. 現在,誰來說說看,豆豆問了劉洋阿姨幾個問題?(指名說)
3. 豆豆問的第一個問題是――從太空看地球是什么樣子的?(指名讀)
(出示字卡:從)從:是一個平舌音、后鼻音。(指名讀)
4. 豆豆問的第二個問題是――您在天上能不能給家里人打電話?(指名讀)
(出示詞卡:打電話)我們打電話時要說話,“話”字的左邊是言字旁,說話時舌頭要動,所以“話”的右邊是“舌”字。
5. 豆豆問的第三個問題是―― 還有,“天宮”里沒有水,您怎么能像魚兒一樣,從“神九”游進去呢?(指名讀)(1) 點紅詞語“還有”:已經問了兩個問題了,問第三個問題前就要說“還有”。(2) 點紅詞語“天宮”:小朋友在電視劇《西游記》里看到過,天宮就是指神話中天上天帝、神仙居住的宮殿。這里的“天宮”,指的是在太空中讓宇航員居住的艙體。(出示書上圖片)(3) 點紅詞語“神九”:(出示書上圖片)這就是“神九”,又叫“神舟九號飛船”,是一艘載人宇宙飛船。(4) 點紅詞語“游”:(觀看視頻剪輯)航天員進入天宮的動作,就像是在游泳,藍色的艙內工作服,使他們看上去宛若漂游在大海中的“藍鯨”。
6. 豆豆問的第四個問題是――老師說,從太空回到地球上,人是很累的,是嗎?(出示字卡:回) 大口套小口,像水打旋轉,轉來又轉去,回到家門口。“回”就是走向原來的地方。地球是劉洋阿姨原本居住的地方,劉洋阿姨從太空回到地球上。
7. 豆豆一共問了四個問題,加上開頭一句商量的問句,五句話里都有問號,怎樣讀好這些問句疑問的語氣呢?同桌互相讀一讀,聽一聽。再請同學在全班朗讀問句,教師相機指導讀好“嗎、呢”等語氣詞,語調上揚,通過范讀進行指導。
四、 齊讀課文,整體回顧
1. 豆豆真是個懂事的好孩子,問完問題后,在信的結尾還不忘關心他人。(出示句子:劉洋阿姨,您可要好好休息呀。)
2. 豆豆對太空的生活很好奇,也激發了我們對太空生活的向往。讓我們有感情地讀讀這封信。
五、 復習字詞,指導寫字
1. 小朋友們,剛才我們一邊學習課文,一邊學習生字。這些生字你還記得嗎?
2. 指導寫字:“電、回、豆”
(1) (引導觀察)它們都有“口”(點紅),“口”字的兩條邊豎向里斜。
(2) (教師范寫,邊寫邊提示)雖然都有“口”字,但“口”字的位置不同,大小也不同:“電”中“口”字扁而寬;“回”中外“口”大,里“口”小,都要寫得方方正正的;“豆”中“口”字只占小小一部分,要寫得扁而小。
3. 學生練寫,教師巡視。
4. 展示學生書寫,進行點評,鼓勵學生再次練寫,不要用橡皮擦掉原來寫得不好的字,只要后面寫的字比原來寫得有進步就好。
六、 小結
今天,我們學習了豆豆小朋友在2012年7月15日,寫給劉洋阿姨的一封信,感受到了劉洋阿姨在太空生活的神奇,練習朗讀了課文,認識了生字,又學寫了生字。大家在上的表現很棒!
(作者單位:南京市梅山第一小學)
一、 導入新課,學讀輕聲詞語
1. (出示月亮圖片)小朋友們,這是什么?(板書:月亮)“亮”字和“月”字做朋友時,讀輕聲,誰能讀好這個詞?
2. 晴朗的夜晚,月亮高高地掛在天上。(出示詞卡:天上)“上”在這兒也讀輕聲,誰來讀讀這個詞?
3. (出示河里月亮的圖片)咦!天上的月亮怎么到河里啦?
4. 以評促讀:你的知識真豐富!河里的是月亮的影子!(板書:河里的)“里”“的”在這兒也讀輕聲,誰能讀好?
5. 月亮倒映在河里,還發生了有趣的現象呢!這節課我們一起學習一首詩歌,這個課題里有三個輕聲,聽老師讀。誰能把課題讀好?
二、 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 河里的月亮是什么樣的呢?聽老師讀一讀這首詩歌。聽的時候要注意:眼睛看著字,耳朵聽聲音,字字入目,聲聲入耳。
2. 你們聽得真認真,還有的小朋友小嘴巴也跟著動呢!老師看出來了,你們也很想讀讀,是嗎?讓我們借助拼音讀讀吧,注意讀準字音,讀通句子,詞語連讀不拖音。
三、 細讀課文,隨文識字
1. 學習1―4行詩句。(1) 誰來給我們讀一讀?(2) (出示詞卡:滾圓)誰能讀好這個詞?(教師通過點評朗讀和引導觀察月亮的圖片,指導讀好“滾圓”)(點紅:滾圓、滾圓)兩個“滾圓”,這月亮可不是一般的圓哪,誰來讀?(每個字都讀飽滿了,第二個詞力度應有變化,可以變強或者變弱,凸顯月亮的圓潤。)(3) 月亮不僅滾圓滾圓的,還特別亮,哪個詞語告訴我們的?(出示詞卡:晶亮)誰來讀讀?“晶”字是后鼻音,你讀得真準!誰再來讀讀這個字?你們看,“晶”字是由三個“日”組成,一個太陽已經很亮了,三個太陽疊加在一起,就更亮了,亮得耀眼。指導讀這四行詩句,節奏可以緩慢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