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部丰满熟女富婆视频,托着奶头喂男人吃奶,厨房挺进朋友人妻,成 人 免费 黄 色 网站无毒下载

首頁 > 文章中心 > 骨髓纖維化

骨髓纖維化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骨髓纖維化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骨髓纖維化

骨髓纖維化范文第1篇

【關鍵詞】 辨證施治;中西醫結合療法;骨髓纖維化;長期療效

原發性骨髓纖維化(Idiopathic Myelofibrosis,IMF)是骨髓增殖性疾病之一,屬難治性血液系統疾病,病因未明,迄今國內外尚無有效治療方法。1998年11月-2009年12月,筆者在本院黃世林教授指導下,在西醫常規治療基礎上對辨證為熱瘀傷陰型、采用中醫辨證治療的4例IMF患者進行長期觀察,獲得顯著療效,現報道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情況

4例患者均依據《血液病診斷標準與療效標準》[1]確診為原發性骨髓纖維化,并于本院門診或住院系統治療5年以上。其中男1例,女3例,年齡43~69歲,病程7~40個月,療程83~124個月。4例患者治療前均以疲乏無力、腹脹為主要癥狀,伴有發熱者1例,消瘦1例,4例均脾腫大,肝腫大1例,患者舌質黯紫,或黯淡,舌面瘀點,脈象沉澀,或弦數。詳見表1。 表1 4例IMF患者一般情況及臨床表現

1.2 實驗室檢查

1.2.1 外周血象 白細胞(4~10)×109/L者1例,(10~20)×109/L者2例,≥20×109/L者1例;血紅蛋白降低(女

1.2.2 骨髓象 骨髓穿刺干抽2例,骨髓象示骨髓增生程度活躍3例,減低1例;粒系增生極度活躍1例,活躍3例,紅系增生減低4例,2例成熟紅細胞呈淚滴狀;無巨核細胞1例。

1.2.3 骨髓活檢 ①骨髓纖維組織增生程度:骨髓纖維化增生程度分型按陳氏分類法[2]分為細胞期、膠原形成期、骨硬化期。細胞期1例,膠原形成期1例,骨硬化期2例。②骨髓造血細胞增生程度按浦氏骨髓細胞增生三級分法的標準[3],骨髓增生減退2例,明顯活躍2例。

2 治療方法

2.1 中藥治療

自擬方藥物組成:沙參20~30 g,生地黃20 g,麥冬20~30 g,玄參20~30 g,炙鱉甲15~20 g,紫蘇子20~30 g,黨參20~30 g,茯苓15~20 g,白術30~60 g,甘草5~10 g,丹參20~30 g。隨癥加減:腹脹,加陳皮10~15 g、姜半夏20~30 g;易汗出,加黃芪30 g、防風10 g;脾區隱痛,加赤芍20 g、柴胡10 g。每日1劑,水煎2次共取汁200 mL,分早晚2次服用。每周服5劑,服用至病情緩解,緩解期維持治療可每周服用3~4劑。

2.2 西藥治療

馬利蘭2 mg,1~2次/d,口服,連續服用;羥基脲0.5 g,1次/d,口服,連續服用;地塞米松1.5 mg,1次/d,口服,連續服用。

3 療效標準

參照《血液病診斷標準與療效標準》[1]擬定標準如下。①完全緩解:臨床無癥狀,脾縮小達肋下2 cm以內;血細胞數量在正常范圍,無幼稚粒、幼稚紅細胞;骨髓增生程度正常;骨髓活檢增生纖維吸收;1年以上無復發。②好轉:臨床無癥狀,脾縮小達1/2或以上;血細胞數量在正常范圍,無幼稚粒、幼稚紅細胞;骨髓增生程度正常;骨髓活檢增生纖維部分吸收。③進步:臨床癥狀有明顯改善;脾較治療前縮小,但未達1/2;血細胞數至少一項達正常范圍,幼稚粒、幼稚紅細胞較治療前減少1/2或以上。④無效:未達進步標準者。

4 結果

4.1 臨床療效

完全緩解3例,至今(截止投稿時間,下同)療程分別為83、97、124個月;好轉1例,至今療程74個月,療程與療效存在正相關。細胞期1例經65個月治療達到完全緩解,2例硬化期分別經51、92個月治療達到完全緩解,從病理分期角度,細胞期、膠原形成期、硬化期三期治療時間逐期延長。見表2。表2 4例IMF患者療效與病理分期、療程的相關性

4.2 不良反應

緩解后以中藥長期維持治療可使患者穩定于緩解狀態,隨訪至今無明顯不良反應。

5 討論

5.1 命名

在中醫學古籍中無“骨髓纖維化”一名,據其臨床表現,多歸于“積聚”、“癥瘕”等范疇。《景岳全書·積聚》云:“積聚之病,凡飲食、血氣、風寒之屬,皆能致之,但曰積曰聚,當詳辨也……是堅硬不移者,本有形也,故有形者曰積……諸有形者,或以飲食之滯,或以膿血之留,凡汁沫凝聚,旋成癥塊者,皆積之類,其病多在血分,血有形而靜也。”黃世林教授據多年臨床所見,綜合骨髓纖維化患者臨床表現、脅下痞塊及病理特征,結合古訓“腎主一身之骨髓……腎氣熱,則腰脊不舉,骨枯而髓減,發為骨痿”(《素問·痿論》)認為應命名為“骨痿”,系痿證之一。

5.2 發病機理

黃世林教授認為,骨痿之產生,多為毒熱內蘊傷腎,日久耗損,骨枯髓虛而致。腎為先天之本,《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腦髓生,骨為干,脈為營……血氣乃行。”可知氣血之生成始于精,而“腎藏精”、“腎生骨髓”、“骨髓堅固,氣血皆從”則說明精髓化生血液的造血作用主要取決于腎。腎氣充足,骨充髓滿,精血旺盛,生化不息。若毒熱傷腎,耗損,日久必骨枯髓虛,精血化生,精虧血少。毒熱日久,熱郁血瘀,致肝脾瘀滯,形成脅下積塊,阻礙氣血運行,日久脾氣必虛,運化無力,氣血生化無源,最終形成脾腎兩虛,陰血俱虛兼夾氣虛的虛損證候。故本病應辨證為熱瘀傷陰,早期以實為主,中期虛實夾雜,晚期則以虛為主。

5.3 療效與機理

本組4例IMF患者采用中藥辨證加減,同時配合小劑量馬利蘭和羥基脲、糖皮質激素治療收到較好療效。

本病辨證為熱瘀傷陰,病因以毒熱為主,主損及于腎,次之為脾。治療宜滋陰清熱、補腎益精,兼活血化瘀、健脾益氣。采用地黃引子、滋陰補髓湯加減,方中以沙參、麥冬、生地黃、玄參為君,滋腎養陰;黨參、茯苓、白術、甘草為四君子湯,有健脾益氣之功;制鱉甲、紫蘇子軟堅散結;配合丹參活血化瘀共達祛除瘀滯之功效。

馬利蘭通過抑制免疫發病機制,阻止造血細胞異常增殖,抑制纖維母細胞增殖和減低網硬蛋白合成和/或巨核細胞釋放血小板衍化因子,可逆轉骨髓纖維化,早期治療有益。有報道,羥基脲對早期患者可能有逆轉骨髓纖維化作用[4]。二者均適用于巨脾癥、白細胞和血小板正常或增多,骨髓處于增生階段的患者。糖皮質激素治療骨髓纖維化有學者認為適于伴溶血者,或血小板明顯減少伴出血者,其可刺激骨髓造血功能,抑制骨髓纖維化的進展,還能明顯抑制網狀內皮系統功能,減少血小板的破壞,收效迅速[5]。

5.4 療程與療效

此4例IMF患者均堅持系統治療5年以上,療程最短74個月,最長124個月,在不同病理階段中,隨療程的延長,其療效提高。不同的病理階段亦決定了療程的長短,2例硬化期患者均達完全緩解,其療程亦最長,分別為51和92個月,提示堅持治療成為療效的決定性因素之一。

參考文獻

[1] 張之南,沈 悌.血液病診斷與療效標準[M].第2版.天津: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2007.261-263.

[2] 陳文杰,陳輝樹.造血系統疾病臨床病理學[M].北京:北京醫科大學、中國協和醫科大學聯合出版社,1997.59-60.

[3] 浦 權,李世俊,楊梅如,等.骨髓活檢病理學[M].哈爾濱:黑龍江科學技術出版社,1993.40-54.

骨髓纖維化范文第2篇

【關鍵詞】 參一膠囊;潑尼松;骨髓纖維化

PMF此前又稱為慢性特發性骨髓纖維化(chroniidiopathic myelofibrosis, CIMF), 是一種起源于造血干細胞階段的克隆性MPN, 其特征是外周血涂片可見幼稚粒、紅細胞, 髓外造血引起的臟器腫大以及骨髓纖維化。人參皂苷Rg3是參一膠囊的主要成分, 是日本天然藥物化學家北川勛于1980年從人參中鑒定并提純的藥用成分。自從發現Rg3具有抗腫瘤作用以來, 世界各國的學者對其進行了大量的試驗研究, 也逐步揭示了Rg3的抗癌作用機理:參一膠囊是腫瘤新生血管抑制劑, 可以抑制VEGF表達, 抑制腫瘤的侵襲轉移, 基礎實驗和臨床試驗顯示, 參一膠囊對胃癌、大腸癌、婦科腫瘤以及白血病等多種惡性腫瘤有明確的抗腫瘤作用, 作者應用參一膠囊聯合潑尼松治療10例PMF患者, 取得明顯療效, 將治療情況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08年1月~2013年4月治療的CIMF患者10例, 根據貧血、脾大表現外周血涂片、骨髓涂片及骨髓活檢組織病理學檢查, 都符合原發性骨髓纖維化診斷標準(WHO2008)。男6例、女4例, 平均年齡為50歲(25~76歲), 治療前病程1月~13年, 中位病程1年, 有2例進行短期傳統治療(十一酸睪酮、羥基脲、骨化醇、沙利度胺、干擾素等治療等)療效欠佳。10例患者都有不同程度貧血:血紅蛋白(Hb)為(35~110)g/L;血小板(PLT)(10~484×109)/L, 其中5例減少在(10~85)×109/L、3例正常在(100~172)×109/L,2例增高分別為(350×109/L、484×109/L);白細胞(WBC)(2.6~14.8)×109/L, 其中4例減少在(2.6~3.8)×109/L, 4例正常(4.2~ 7.8)×109/L, 2例增高(13.5~14.8)×109/L; 5例外周血涂片發現幼稚粒細胞(0.02~0.12)的, 4例發現有核紅細胞(0.01~0.15);淚滴狀紅細胞10例;肝臟增大2例(肋下4.0~6.0 cm); 10例均有明顯脾臟增大(肋下5.5~20.0 cm)。

1. 2 治療方法 均為初治患者, 參一膠囊(吉林亞泰制藥有限公司生產)2片/次, 2次/d, 潑尼松(prednisone, P)石家莊華署制藥廠, 30 mg/次, 1次/d, 觀察至少3個月, 可根據病情變化逐漸減量至維持。注意觀察不良反應, 若不能耐受則停藥, 改用其他方案。3個月為1個療程, 并評價療效。

1. 3 檢測指標 主要指標的檢測:2次/周進行血常規檢查, 包括Hb測定、WBC計數及分類、PLT計數, 每周1次行外周血涂片以了解細胞形態, 每2~4周1次肝、腎功能及肝脾彩超檢查, 根據患者病情的變化決定骨髓細胞學及骨髓病理活檢復查的時間。

1. 4 療效判斷 根據骨髓纖維化伴有髓樣化生治療反應的國際工作組(IWG)共識標準進行評價分為(2006年標準):完全緩解(CR)、部分緩解(PR)、臨床改善(CI)、疾病進展(PD)、疾病穩定(SD)、復發。

2 結果

2. 1 治療反應 10例患者其中1例中途退出, 共9例患者完成1個療程, 其中4例達到臨床改善標準(CI)、3例穩定(SD)、2例部分緩解。具體如下(見表1):10例貧血患者4例治療后Hb達90.0 g/L以上, Hb分別較治療前上升45 g/L、35 g/L、29 g/L、25 g/L, 5例無效, 其中包括1例Hb增長15 g/L但仍需反復輸注紅細胞, 貧血治療有效率為40%。治療前PLT分別為60×109/L、84×109/L的2例患者治療后已達正常水平, 而治療前PLT

2. 2 耐受性及不良反應 10例患者中有1例治療1周后失訪, 其中6例分別出現下述不良反應, 見表2, 余無特殊不適。

3 討論

PMF是一組異質性疾病, 患者預后差別極大, 隨著造血干細胞移植(SCT)在CIM患者應用的日益增多, 以及來那度胺等免疫抑制劑和JAK2V617F靶向治療藥物臨床試驗的完成, 臨床預后有所改善, 但患者一般年齡較大加上經濟原因, 無法耐受移植及高昂的藥費, 而常規的治療方法包括沙利度胺等, 療效一般, 且多伴明顯不良反應。研究表明PMF骨髓基質有一復雜的結構, 其特征在于膠原總量的增加包括基質和膠原蛋白, 同時包括過度沉積的纖維粘連蛋白、肌腱蛋白、顯著的新生血管和相關連的內皮細胞增殖, 從而導致骨髓血流量增快, 疾病活動期尤為明顯, 這些復雜的結構特征及基質蛋白增多主要由于一些生長因子形成增多所致特別是者血管內皮生長因子(VEGF), 轉化生長因子 β(TGFβ)和堿性成纖維細胞生長因(bFGF)明顯增高[1, 2], 同時合并骨髓微血管密度增加[3], 上述均與骨髓纖維組織增生有關。沙利度胺一直用來治療一些血管新生明顯和炎癥性疾病, PMF有明顯的血管新生, 而且國內外研究表明沙利度胺可改善貧血、血小板減少、脾腫大[4], 國外使用劑量較大, 隨著劑量的增加不良反應也隨之增加, 老年人無法耐受。故尋求不良反應小耐受性好的藥物是目前研究熱點, 參一膠囊是從人參中提取的一種單體成分, 高勇等人早在2001年究通過體外雞胚絨毛尿囊膜(CAM) 實驗和荷瘤小鼠體內實驗, 證實對腫瘤生長及腫瘤新生血管形成有明顯抑制作用[5], 后用免疫組化證實Rg3可明顯抑制腫瘤組織bFGF、TGFβ的表達從而抑制新生血管形成[6]。人參具有大補元氣、固脫生津之功, 是古往今來治療虛證之要藥, 能補陽中之陰、陰中之陽, 補益脾胃, 益氣補血, 減少放化療毒副作用。人參皂甙Rg3能增強NK細胞吞噬活性,增加整體大鼠血清溶血素含量和抗體生成細胞數從而增強體液免疫功能, 并部分增強特異性免疫功能[7], 增強機體的抗腫瘤能力, 從而提高患者的生存質量, 值得臨床推廣。CIMF患者大都合并白細胞減少, 免疫功能低下, 使用該藥可能減少感染發生率, 治療10例CIMF, 其中4例達到臨床改善標準(CI)、3例穩定(SD)、2例部分緩解。脾臟均有不同程度回縮并變軟, 且有4例脾回縮1/2以上, 目前我們觀察的病例數較少, 還有待于臨床進一步研究及推廣。總之, 參一膠囊聯合激素方案安全, 口服方便, 無不良反應, 或有輕度不良反應, 不必停藥, 不影響治療減輕癥狀, 改善生活質量, 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Chaiter Y, Brenner B, Aghai E, et al. High incidence of myeloproliferative disorders in Ashkenazi Jews in northern Israel. Leuk Lymphoma, 1992, 7(3):251-255.

[2] Charbord P. Increased vascularity of bone marrow in myelofibrosis.Br J Haematol, 1986(62):595-596.

[3] Mcsa RA,Hanson CA, Rajkumar SV, et al. Evaluayion and clinical correlations of bone nanrrow angiogenesis in myeofibrosis with myeloid metaolasia. Blood, 2000(96):3374-3380.

[4] Mesa RA, Steensma DP, Pardanani A, et al. A phase 2 trial of combination low-dose thalidomide and prednisone for the treatment of myelofibrosis with myeloid metaplasia. Blood 2003(101): 2534- 2541

[5] 高勇, 王杰軍, 許青.人參皂苷Rg3抑制腫瘤新生血管形成的研究.第二軍醫大學學報, 2001,22(1):40-43.

骨髓纖維化范文第3篇

【關鍵詞】 全血細胞減少;骨髓活檢塑料包埋技術

全血細胞減少癥是臨床很多疾病的共有表現,確診及鑒別診斷主要依據骨髓細胞形態學檢查, 但由于多種因素影響, 骨髓細胞形態學有時難以提供令人滿意的結果。采用骨髓活檢可彌補骨髓涂片檢查的不足,也不受骨髓穿刺取材可能稀釋及推片技術等因素的影響,能真實地反映骨髓造血組織結構、細胞分布等情況,為疾病的正確診斷提供可靠的依據。本文對20例經骨髓涂片分析確診有困難的全血細胞減少癥患者進行了骨髓活組織病理檢查及臨床分析,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20例患者均為我院血液科住院病例,男12 例,女8 例,年齡14~70 歲,中位年齡34 歲。因全血細胞減少隨診(Hb、WBC、PLT 分別< 100g/L、4.0×109/L、80 ×109/L 者視為全血細胞減少[1]) 1~6 個月,所有患者多次骨髓涂片提示骨髓增生活躍、減低或“干抽”,診斷未明,為確定診斷同時做骨髓活檢。

1.2 方法 選常規骨髓穿刺部位(髂前上棘或髂后上棘),用骨髓活檢針取骨髓組織長約1cm,Bouin 液固定1h,梯度乙醇脫水,采用HemaPun865塑料包埋,切片3μm 行HGF(蘇木素-姬木薩-品紅)染色 、5μm 行Gomori 網硬蛋白纖維染色,顯微鏡下觀察[2]。根據活檢組織切片中造血組織與脂肪組織面積的大致比例,將骨髓增生程度分為5級,造血細胞占81%~100%為極度活躍,61%~80%為較活躍,41%~60%為增生正常,20%~40%增生較低下,

2 結果

20例患者經骨髓活檢塑料包埋切片確診19例,其中符合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MDS)15例,占75 %,慢性再生障礙性貧血、急性白血病、多發性骨髓瘤、骨髓纖維化各1 例,診斷未明1例。15例MDS 病例的骨髓塑料包埋切片內均有不同程度的組織學異常,骨髓內幼稚細胞增多,3~5個聚集成簇或灶狀分布,出現粒細胞前體細胞異常定位(ALIP);可見單圓核或小圓核巨核細胞; Gomori 網狀纖維銀浸染色均為+~++,診斷MDS伴輕~中度的纖維組織增生。3 例骨髓抽吸困難或干抽的病例骨髓活檢結果為:1例骨髓切片漿細胞明顯增生伴纖維組織中度增生,造成骨髓涂片取材困難,診斷多發性骨髓瘤并骨髓纖維化;1例骨髓纖維組織中度以上增生,診斷原發性骨髓纖維化;1例外周血WBC 25×109/L,分類可見幼稚細胞,因白血病細胞的塞實造成骨髓抽吸困難,骨髓活檢提示前體細胞占據整個骨髓腔伴輕度纖維組織增生,診斷急性粒細胞白血病。另1例慢性再生障礙性貧血因病程長(10年) ,骨髓活檢為提示增生減低,粒、紅、巨核系三系細胞增生減少,Gomori 網狀纖維銀浸染色為陰性,仍維持慢性再生障礙性貧血的診斷。1 例診斷不明確的患者多次骨髓涂片提示增生骨髓象,骨髓活檢無明顯異常發現,此患者還在繼續隨訪中。

3 討論

全血細胞減少癥可由多種疾病引起,臨床最常見的疾病為再生障礙性貧血、MDS、急性白血病等。骨髓細胞形態學檢查具有細胞形態好、易于各種細胞辨認等特點,是對全血細胞減少病例進行鑒別診斷的主要依據。但少數病例的骨髓由于受血液稀釋、細胞密度過大、骨髓基質對細胞的黏附力、推片的力度等方面的影響,以及某些疾病的診斷需要對骨髓的組織結構進行觀察時,骨髓涂片則不能真實反映骨髓組織及細胞的情況,需要進一步做骨髓活檢。

骨髓活檢通過活檢針取一小塊完整的骨髓組織, 采用Bouin 液固定, 梯度酒精脫水,切片裱片,對骨髓組織脫水、不脫鈣,行HGF 染色使切片清晰度高,骨髓細胞皺縮小,變形小,色彩鮮明,便于辨認粒、紅、巨核、淋巴、單核各系統細胞及觀察骨小梁、小梁間區細胞分布等。

將骨髓涂片和骨髓活檢二者密切配合、相互補充,對臨床診斷有很大幫助。在未開展骨髓活檢檢查前,全血細胞減少癥病例被診斷為再生障礙性貧血的比例遠遠高于MDS。有部分慢性再生障礙性貧血也可出現一些病態造血現象:包括有核紅細胞巨幼樣變、雙核紅細胞、多嗜性紅細胞、點彩紅細胞、Howell-J ally 小體等;粒系統核漿發育不平衡;巨核系見單圓核小巨核細胞、多圓核巨核細胞;但未見巨大紅細胞、紅細胞多極分裂且為奇數核等[2-3]。在臨床工作中,對于診斷慢性再生障礙性貧血病程長、治療效果不理想的患者,在隨診中復查骨髓涂片的同時做骨髓組織活檢,能避免涂片中的弊端,反映骨髓組織的結構和細胞分布,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骨髓組織塑料包埋切片技術的開展,將更易對慢性再生障礙性貧血和MDS (尤其低增生MDS)進行鑒別。在MDS 患者的骨髓內均可見不同程度的骨髓正常結構被破壞和細胞的異位:(1) 主要分布于小梁旁區的不同發育階段的粒系細胞向小梁間中央區移動; (2) 幼紅細胞島和巨核系細胞常由正常的小梁間區和中央區移向小梁旁區或骨小梁表面; (3)在小梁間區和旁區見3~5 個原始和早幼粒細胞常聚集成簇,即稱幼稚前體細胞異常定位(abnormal localization of immature Precursors, ALIP),這是MDS的組織學特征[2-5];(4)間質的改變:約半數患者切片示輕度或中度纖維組織增生,10%~15%合并顯著骨髓纖維化。再障骨髓活檢無ALIP結構、Gomori染色無網狀纖維增多現象[4]。

本組20 例患者經多次骨髓涂片均未明確診斷,經對癥治療效果不佳,是臨床的疑難病例,經骨髓組織塑料包埋檢查多數患者確定了臨床診斷,證實骨髓活檢彌補了骨髓涂片的不足,提高了臨床診斷的準確性,是正確診斷各種血液系統疾病的一個重要的輔助檢查手段。另外,本組患者中符合MDS 病理改變的有15 例,占75 % ,也提示骨髓活檢在MDS 和再生障礙性貧血的鑒別診斷上有重要的臨床價值。

骨髓纖維化是骨髓涂片不能解決的問題,需要靠骨髓組織活檢技術來完成。通過骨髓組織切片的Gomori 網狀纖維銀浸染色能顯示骨髓內網狀纖維的增生情況。正常骨髓活組織切片內可見少量纖細的網狀纖維,是構成造血誘導微環境的主要成份之一。文獻報道[2]50%以上的MDS 患者骨髓切片內伴輕至中度纖維組織增生,11 %~15 %伴顯著纖維化,MDS 的纖維組織增生可能與病態巨核細胞生成以及血小板衍生性細胞因子有關。本組15 例MDS 患者均有骨髓輕至中度的纖維組織增生,較文獻比例高,可能與病例數較少有關,但也能說明骨髓纖維組織增生在MDS 是較為常見的。2例骨髓纖維組織中度以上增生的患者,最后分別確診為原發性骨髓纖維化和多發性骨髓瘤伴骨髓纖維化。少數急性白血病患者因白血病細胞的緊密塞實和伴骨髓纖維化,導致骨髓不易抽吸,靠骨髓涂片明確診斷是困難的。本組1 例患者出現類似表現,經骨髓活檢確診為急性白血病伴骨髓纖維化。

多發性骨髓瘤患者的骨髓基質細胞產生的大量黏附分子,增強了惡性漿細胞間的相互粘連,造成部分病例的骨髓不易吸出,骨髓涂片不能明確診斷,在這部分病例骨髓活檢具有重要意義,同時對有無骨髓纖維組織增生也能明確[2]。

參考文獻

1] 張之南.血液病診斷的療效標準[M]. 第2版.北京:科學出版社,1998:152-157.

[2] 浦權,楊梅如. 血液病骨髓病理診斷手冊[M]. 北京:科學出版社,2003:7.

[3] 金朝暉,李曉,楊梅如. 低增生型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的骨髓病理觀察[J].臨床血液學雜志,2000,13 (1):15.

骨髓纖維化范文第4篇

G-CSF 動員組(SCF-G 組)、單側輸尿管梗阻組(UUO 組)、SCF 聯合 G-CSF 動員加梗阻 組(UUO+SCF-G 組)。于實驗第 5、14、21、28 天每組各隨機抽取 8 只處死,檢測血清

肌酐水平、腎間質 CD34+表達細胞數目和Ⅷ因子陽性表達細胞數目、腎間質纖維化和間質

的病理損害積分、腎皮質血管內皮生長因子(VEGF) mRNA 和血小板反應蛋白-1(TSP-1 )

mRNA 的表達。結果

①UUO 模型 2 周時即可見到腎間質纖維化伴腎小管周微血管的丟失;

②UUO+SCF-G 組腎間質干細胞歸巢數目明顯高于 UUO 組和 Sham 組;③UUO+SCF-G 組 腎小管周微血管指數減少出現的時間晚于 UUO 組;④第 14、21、28 天 UUO+SCF-G 組間 質化纖維程度和腎小管損傷程度均輕于 UUO 組;⑤UUO+SCF-G 組術后 VEGF mRNA 表達 下降出現的時間晚于 UUO 組,且表達均高于同期 UUO 組;⑥UUO+SCF-G 組術后 TSP-1 mRNA 表達增高出現的時間晚于 UUO 組,且表達均低于同期 UUO 組;⑦在 UUO 組和 UUO+SCF-G 組中,腎小管周微血管指數與血清肌酐水平及間質纖維化積分、腎小管間質的 病理積分均呈負相關;腎皮質 VEGF mRNA 表達與腎小管周微血管指數均呈正相關,腎皮

質 TSP-1 mRNA 表達與腎小管周微血管指數均呈負相關。結論

周微血管的丟失,并與腎間質纖維化及間質病理損傷密切相關;

①UUO 大鼠中存在腎小管

②聯合應用 SCF 和 G-CSF 動員的骨髓干細胞可以歸巢至受損的腎臟,有助于減少腎小管周 微血管丟失,并進而減輕腎間質纖維化和間質損害,保護腎功能;③聯合應用 SCF 和 G-CSF, 可以上調腎皮質 VEGF mRNA 水平和下調 TSP-1 mRNA 水平,這可能是其促進內皮細胞修 復及保護腎間質微血管損傷的機制之一。 關鍵詞:單側輸尿管梗阻,骨髓干細胞,干細胞因子,粒細胞細胞集落刺激因子,間質纖維 化,腎小管周微血管,血管內皮生長因子,血小板反應蛋白-1

中圖分類號:R620

間質纖維化是慢性腎臟疾病進展的共同病理特征,最終進展為終末期腎衰[1],目前對此 尚缺乏有效的治療措施。Bohle 等的研究[2]發現,多種進展性腎病存在腎間質微血管丟失, 并認為腎間質微血管的丟失是造成腎小管間質缺氧性損傷及間質纖維化的重要病因。近年國 內外在心肌梗死領域應用骨髓干細胞進行治療的報道較多,認為骨髓干細胞最終不能分化為 新的心肌細胞,但可促進受損組織的新生血管形成,心肌梗死患者可能受益于此[3,4]。本研 究擬觀察干細胞因子(SCF)聯合粒細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對單側輸尿管梗阻(UUO) 大鼠骨髓干細胞動員后在腎間質的歸巢及對腎間質中微血管、纖維化程度和腎功能的影響, 并探討其對微血管影響的可能機制,以期為干細胞移植在腎臟疾病中的應用提供新的途徑及 理論依據。

1本課題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號:30672251)及教育部博士點基金資助 (項目號:20040533043)

的資助。

1 材料與方法

1.1 實驗動物

128 只雄性 Wistar 大鼠(體重 180-200 g),由中南大學湘雅二醫院實驗動物中心提供。 隨機分為 4 組,每組 32 只。

1. 2 主要材料

基因重組人粒細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商品名:瑞白)購于山東齊魯制藥廠,干細胞因 子(rhSCF)購于成都地奧九泓制藥廠,兔抗 CD34 多克隆抗體購于 Santa Cruz 公司,兔抗 Ⅷ因子相關抗原多克隆抗體及 SP 免疫組化染色試劑盒均購于北京中杉金橋生物技術有限公 司,引物由上海生工合成。

1. 3 實驗分組及方法

①假手術對照組( sham operation group,Sham 組)。手術分離右輸尿管但不結扎輸尿 管。術后當天即經皮下注射生理鹽水 2ml/(kg·d),連續 5 天。②SCF 聯合 G-CSF 對照組(SCF

and G-CSF control group,SCF-G 組)。皮下注射 SCF200 ?g/(kg·d),G-CSF200 ?g/(kg·d), 連續 5 天。③單側輸尿管梗阻組(unilateral ureteral obstruction group,UUO 組)。行右側輸 尿管結扎術。術后當天即經皮下注射生理鹽水 2ml/(kg·d),連續 5 天。④單側輸尿管梗阻加 SCF 聯合 G-CSF 動員組(unilateral ureteral obstruction treated with SCF and G-CSF group, UUO+SCF-G 組)。行右側輸尿管結扎術,術后當天即皮下注射 SCF200 ?g/(kg·d),G-CSF200

?g/(kg·d),連續 5 天。于實驗第 5、14、21、28 天每組各隨機抽取 8 只大鼠處死,采集血液 及右側腎臟標本。其中右腎除去腎包膜用生理鹽水灌洗后分成二份,一份用 10%的福爾馬 林固定以用于光鏡檢測和免疫組化檢測,其余部分分離腎皮質,經液氮速凍保存后轉入-70℃ 冰箱備用。

1. 4 指標檢測

1.4.1 檢測四組大鼠血清肌酐水平:

日立 7150 型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測定。

1.4.2 免疫組化染色檢測腎間質 CD34 陽性表達細胞

染色后每張切片取腎皮質 20 個顯微鏡高倍視野(×400),分別計數每個視野腎小管間質

中 CD34+細胞數目,取其平均值。

1.4.3 免疫組化染色檢測腎間質Ⅷ因子陽性表達細胞 微血管免疫組化染色陽性細胞的量化參照文獻[5] 任何 1 個棕黃色的內皮細胞或內

皮細胞簇作為 1 條微血管,只要結構不相連,其分支結構也作為 1 條血管計數(除外大的

血管)。對每個標本觀察腎皮質 20 個顯微鏡高倍視野(×400)腎小管周圍腎間質中微血管數, 并取平均值,得出腎小管周微血管指數(peritubular capillar index,PCI)。

1.4.4 腎臟病理評分

HE、 PAS 及 Masson 染色后在光鏡下觀察腎組織形態改變,并進行間質纖維化及間質 的病理損害積分,評分標準參照李志輝等的方法[6]。

1.4.5 RT-PCR 方法檢測腎皮質血管內皮生長因子(VEGF) mRNA 和血小板反應蛋白-1

(TSP-1 )mRNA 的表達

VEGF 引 物序列 為 :上游 5/- TTCGTCCAACTTCTGGGCTGT-3/ ,下游 5/- AGCAAGGCAAGGCTCCAATG-3/ ; TSP-1 引 物 序 列 為 : 上 游 5/- CATCAACACCGAAAGGGACG-3/,下游 5/- AGCCCATAGTTCCAGAAGGTG-3/。擴增片段 長度 VEGF 為 420 bp,TSP-1 為 538 bp。GAPDH 為內參。PCR 反應產物瓊脂糖凝膠電泳后,

用 Phoretix ID 凝膠圖像分析軟件測定電泳條帶的光密度,用內參校準后進行統計分析。

1.5 統計學分析

采用 SPSS13.0 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腎小球和小管間質的病理積分系將多項分類資 料的結果數量化,其結果同其它定量資料一樣,以均數±標準差( x ±s)表示,兩組間均數 采用 t 檢驗,多組間均數進行單因素方差分析。對有相關趨勢的變量,采用 Pearson 相關分 析。腎間質纖維化積分系單項分類資料的結果,按等級資料處理,兩組之間比較采用秩和 檢驗。腎間質纖維化積分與其它資料的相關分析采用 Spearman 相關分析。均以 P

2 結果

2.1 四組大鼠不同時間點血清肌酐水平的變化

UUO 組與 UUO+SCF-G 組大鼠在術后第顯著性(P0.05)(見表 1)。

表 1. 四組大鼠不同時間點血清肌酐的變化(?mol/L)( x ±s)

第 5 天 第 14 天 第 21 天 第 28 天

Sham

24.11±7.88

24.41±5.53

21.95±5.36

25.05±7.69

SCF-G

22.19±7.04

23.55±5.36

22.44±4.83

23.77±7.07

UUO 25.54±7.85 89.71±12.92a 81.50±18.05a 81.05±26.75a

UUO+SCF-G

26.05±6.67

85.33±14.72a

84.08±20.38a

77.99±22.20a

F

0.440

97.452

49.418

24.638

P

0.726

0.000

0.000

0.000

a P

2.2 四組大鼠不同時間點腎小管間質中 CD34 陽性細胞數目的變化

CD34 表達于細胞膜,既是干細胞的表面標志,也是血管內皮細胞的表面標志。CD34 陽性表達為蘇木素核襯染下,細胞膜環狀棕黃色染色。在 Sham 組及 SCF-G 組,CD34+陽 性表達見于腎小球內、腎間質內微血管及大的血管的內皮細胞,其他部位各時間點均未發

現 CD34+表達細胞。而在 UUO 組和 UUO+SCF-G 組中,除了上述部位外,在部分損傷的小 管部位亦見 CD34+表達細胞,且 UUO 組腎間質 CD34+表達細胞數目在術后第 5 天較 Sham 組及 SCF-G 組略有增多,UUO+SCF-G 組則在第 5、14、21 腎間質 CD34+表達細胞數目與 其余三組相比均明顯增多,差異有顯著性(P0.05)(見表 2)。

骨髓纖維化范文第5篇

全血細胞減少可由多種疾病引起,對其進行診斷的主要依據仍然是進行骨髓細胞形態學的檢查,但是由于多種因素的影響,骨髓細胞形態學有時難以提供滿意的結果。骨髓活檢對骨髓組織進行分析,檢查結果不受骨髓稀釋等因素的影響,可為正確診斷疾病提供互補依據。對2002年-2006年的284例骨髓涂片標本中56例同時做骨髓涂片和骨髓活檢資料進行比較分析,報告如下。

1 材料與方法

1.1 材料

284例全血細胞減少癥患者骨髓涂片標本,男137例、占48.2%,女性147例、占51.8%,年齡9個月~85歲,平均43.8歲;其中56例同時進行骨髓涂片和骨髓活檢。所有病例均符合以下診斷標準。血常規男RBC<4.0×1012/L,女性RBC<3.5×1012/L;Hb

1.2 方法

1.2.1 骨髓涂片

于髂前上棘或髂后上棘進行骨髓穿刺制備骨髓液涂片,瑞氏染色;采用奧林巴斯生物顯微鏡,先低倍鏡觀察,再用油鏡觀察標本有核細胞形態,并計數500個有核細胞并計算百分比,按照血液病診斷及療效標準[2],結合病人的臨床資料給出實驗室診斷。

1.2.2 骨髓活檢

于髂前或髂后上棘局部麻醉后,用一步法抽吸活組織塊,經PCF液固定24 h,80 %~100 %酒精梯度脫水,HEMA包埋劑包埋,切片厚度3 μm,進行HE、HGF染色[3]。

1.3 統計學分析

采用配對資料χ2檢驗。

2 結果

284例全血細胞減少癥患者骨髓涂片顯示各種疾病的分布情況見表1,可見全血細胞減少主要由急性白血病(AL)、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MDS)、巨幼細胞性貧血(MgA)、再生障礙性貧血(AA)等疾病引起,另外還可以由惡性組織細胞病(MH)、缺鐵性貧血(IDA)、鐵失利用性貧血等引起。56例全血細胞減少骨髓細胞形態學與組織學結果見表2。由表2可見,56例患者使用骨髓涂片檢查總的疾病檢出率為44.7 %,但是同時用骨髓涂片與骨髓活檢后,總的疾病檢出率達到了78.6 %,二者檢出率的比較存在極顯著性差異(χ2=13.63,P

3 討論

全血細胞減少癥在臨床常見,本組284例全血細胞減少病人骨髓涂片結果主要為增生性貧血(巨幼細胞性貧血、缺鐵性貧血)、再生不良性貧血、AL以及MDS等,目前對這些疾病的鑒別診斷主要依據骨髓細胞形態學檢查。骨髓涂片檢查具有細胞形態好、易于對各種細胞的辨認等優點,但由于受血液稀釋、骨髓基質對細胞的黏附力、推片的力度等影響,往往不能真實反映骨髓組織細胞的情況[4]。骨髓活檢通過穿刺針取一小塊完整骨髓組織進行分析,不受以上因素的影響,能較準確地反映骨髓造血組織的真實情況[5]。本組56例病人使用骨髓涂片和骨髓活檢兩種方法后提高了診斷率,特別是對MDS的診斷,其原因是MDS常伴有細胞過度增生,細胞蓄積而致不易抽出,骨髓涂片顯示有核細胞增生正常或減低,不利于該病的診斷;而骨髓活檢切片能客觀地反映組織、細胞的分布,有利于MDS的診斷。此外,在骨髓纖維化的時候常常會發生骨髓干抽,致使未能得出結果,而骨髓活檢可以對骨髓纖維化程度進行判斷,通過Gmori染色,可容易地觀察到纖維組織。另外,在再生障礙性貧血的時候,骨髓涂片多次穿刺都會發生稀釋的情況,而通過骨髓活檢是取材完整的骨髓組織,可以觀察到造血細胞的數量和分布,尤其是巨核細胞的數量以及骨髓機質的變化,從而對再生障礙性貧血進行診斷。骨髓涂片檢查在診斷血液系統疾病時有非常重要的價值,但是在對某些疾病,如MDS、骨髓纖維化、再生障礙性貧血時由于疾病本身的因素難以得到明確的診斷,所以對全血細胞減少病人進行診斷和鑒別診斷時,骨髓涂片與骨髓活檢相結合能有效提高診斷率。

綜上所述,對全血細胞減少的病人,不應單純采用骨髓涂片,還應結合骨髓活檢,減少疾病的漏診,這不僅有利于快速診斷,提高診斷準確率,還為病人在治療時贏得時間。

參考文獻

[1]譚齊賢.臨床血液學和血液檢驗[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3:2.

[2]張之南,沈悌.血液病診斷及療效標準[M].2版.北京:科學出版社,1999:163-259.

[3]張功亮,郭廣秀,王建,等.21例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骨髓活檢切片分析[J].贛南醫學院學報,2007(3):441.

相關期刊更多

臨床血液學

統計源期刊 審核時間1-3個月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中華細胞與干細胞

統計源期刊 審核時間1-3個月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

中國組織工程研究

北大期刊 審核時間1-3個月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

主站蜘蛛池模板: 文昌市| 曲周县| 霍林郭勒市| 大渡口区| 漳平市| 临海市| 迭部县| 蛟河市| 余干县| 铜梁县| 龙门县| 会东县| 湾仔区| 巩留县| 海门市| 荣成市| 嘉祥县| 洛宁县| 婺源县| 阿鲁科尔沁旗| 大洼县| 和龙市| 高唐县| 东明县| 四平市| 渭源县| 武威市| 简阳市| 铜梁县| 万安县| 辉南县| 博湖县| 洛川县| 邹城市| 射阳县| 泾川县| 龙岩市| 景泰县| 建始县| 牡丹江市| 吉木萨尔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