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七夕詩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銀河脈脈千古流,岸柳株株鎖離愁。
可嘆王母重門第,牛郎天庭沒戶口。
【銀河情歌】
銀河岸邊草如茵,馬兒肥壯牛成群。
隔河織女寄魚書:我愛郎君四季勤。
【牛哥情歌 】
湛湛 銀河蕩清波,牛哥鵲橋吟情歌。
睥睨人間拜金妹,寶馬車上淚婆娑。
【七夕致網友】
七夕節很快來了,你知道七夕節習俗嗎?相信不少人都不是很清楚吧,下面查字典小編就給大家介紹七夕節習俗,感興趣的一起來看看吧!
七夕節習俗1:七姐誕廣州舊時過七巧節是非常熱鬧的。宋人劉克莊曾有詩詠道:“瓜果跽拳祝,喉羅樸賣聲。粵人重巧夕,燈光到天明。”人們在節日到來之前,姑娘們就預先備好各種奇巧的玩品,用通草、色紙、芝麻、米粒等,制成各種花果、仕女、器物、宮室模型等物。將谷種和綠豆放入小盒里浸,使之發芽,待芽長到二寸多長時,用來拜神,稱為“拜仙禾”和“拜神菜”.七夕晚(廣州人多從初六晚開始至初七晚,一連兩晚),姑娘們穿上新衣服,戴上新首飾,連指甲也涂上了紅色,然后把早已準備好的各式物品,如古董珍玩、鮮花、時果以及脂粉等擺放在廳堂的八仙臺上,還要有一盞油燈放置在“仙禾”或“仙菜”中間。此時,有錢人家的廳堂布置得錦屏繡椅、富麗堂皇,一般人家盡量把廳堂擺設井然。一切都安排停當以后,姑娘們便焚香點燭,對星空跪拜,稱為“迎仙”.自三更至五更,要連拜七次。此時,除了邀請親戚朋友前來作客以外,還要請鄰里中相識與不相識的姑娘們一起拜神,觀嘗巧藝與玩具,高高興興,熱熱鬧鬧,如巧藝與玩具受到越多人的稱贊,主家姑娘就越高興,越感到榮耀。廣州的姑娘們說,像這樣能在眾人面前展示手藝,一生是投有多少回的。
七夕節習俗2:吃巧果七夕的應節食品,以巧果最為出名。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款式極多。主要的材料巧果是油面糖蜜。《東京夢華錄》中之為“笑厭兒”、“果食花樣”,圖樣則有捺香、方勝等。宋朝時,市街上已有七夕巧果出售。
若購買一斤巧果,其中還會有一對身披戰甲,如門神的人偶,號稱“果食將軍”.七夕巧果的做法是:先將白糖放在鍋中熔為糖漿,然后和入面粉、芝麻,拌勻后攤在案上捍薄,晾涼后用刀切為長方塊,罪尤折為梭形面巧胚,入油炸至金黃即成。手巧的女子,還會捏塑出各種與七夕傳說有關的花樣。此外,乞巧時用的瓜果也可多種變化。或將瓜果雕成奇花異鳥,或在瓜皮表面浮雕圖案,稱為“花瓜”。
七夕節習俗3:針者則“輸巧”正如唐代詩人所描繪:“向月穿針易,臨風整線難。不知誰得巧,明旦試看尋。”再后便焚燒紙制的圓盒(梳妝盒),盒里裝有紙制的衣服、鞋、脂粉、梳妝鏡、梳子等,每樣一式七份。祭拜儀式結束后,八仙臺上的擺設保持不動,留待翌日(初七)供姑娘們互相串訪時參觀、評議。據明清和民國時期的一些書籍所載,廣州姑娘于七夕中展示出來的巧藝,有一粒谷粒大小的繡花鞋、指甲般大小的各式扇子,有玲瓏輕飄的小羅帳,還有特制的蓮花、茉莉、玫瑰、夜合花等,花盆只有灑杯大小,盆內描有兩朵花,一真一假,令人難以區別。到了初七晚,繼續如昨晚一樣祀神,稱為“拜牛郎”,一般由男童主祭。七夕過后,姑娘們所制作的工藝品、玩具等
關于七夕的由來七夕,原名為乞巧節。七夕乞巧,這個節日起源于漢代,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有“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于漢代畫像石上的牛宿、女宿圖開襟樓,人俱習之”的記載,這便是我們于古代文獻中所見到的最早的關于乞巧的記載。后來的唐宋詩詞中,婦女乞巧也被屢屢提及,唐朝王建有詩說“闌珊星斗綴珠光,七夕宮娥乞巧忙”。據《開元天寶遺事》載:唐太宗與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宮夜宴,宮女們各自乞巧,這一習俗在民間也經久不衰,代代延續。
“七夕”最早來源于人們對自然的崇拜。從歷史文獻上看,至少在三四千年前,隨著人們對天文的認識和紡織技術的產生,有關牽牛星織女星的記載就有了。人們對星星的崇拜遠不止是牽牛星和織女星,他們認為東西南北各有七顆代表方位的星星,合稱二十八宿,其中以北斗七星最亮,可供夜間辨別方向。北斗七星的第一顆星叫魁星,又稱魁首。后來,有了科舉制度,中狀元叫“大魁天下士”,讀書人把七夕叫“魁星節”,又稱“曬書節”,保持了最早七夕來源于星宿崇拜的痕跡。
“七夕”也來源古代人們對時間的崇拜。“七”與“期”同音,月和日均是“七”,給人以時間感。古代中國人把日、月與水、火、木、金、土五大行星合在一起叫“七曜”。七數在民間表現在時間上階段性,在計算時間時往往以“七七”為終局。舊北京在給亡人做道場時往往以做滿“七七”為完滿。以“七曜”計算現在的“星期”,在日語中尚有保留。“七”又與“吉”諧音,“七七”又有雙吉之意,是個吉利的日子。在臺灣,七月被稱為“喜中帶吉”月。因為喜字在草書中的形狀好似連寫的“七十七”,所以把七十七歲又稱“喜壽”。
七夕的由來與傳說——超越時空的美麗傳說“牛郎織女”牛郎和織女的故事經過兩千多年的流傳、發展、演變,有各種不同的版本,主要情節是:
天上王母娘娘的孫女織女,其工作是在天上織云彩,也稱云錦天衣;牛郎是人間的放牛郎,父母早亡,受兄嫂虐待,每天和一頭老牛在一起生活,日子過得很苦。
有一天,老牛告訴他,天上織女要和她的姐妹到銀河洗澡,叫他去“偷取”織女的羽衣,這樣沒有了羽衣,織女就不能飛回天上了,就會做他的妻子。
到了那一天,美麗的仙女們果然到銀河沐浴,并在水中嬉戲。這時藏在蘆葦中的牛郎突然跑出來拿走了織女的衣裳。驚惶失措的仙女們急忙上岸穿好衣裳飛走了,唯獨剩下織女。在牛郎的懇求下,織女答應做他的妻子。
婚后,牛郎織女男耕女織,相親相愛,生活得十分幸福美滿。織女還給牛郎生了一兒一女。
后來,老牛要死去的時候,叮囑牛郎要把它的皮留下來,到急難時披上就會得到幫助。老牛死后,夫妻倆忍痛剝下牛皮,把牛埋在山坡上。
后來有一天,王母娘娘聽說織女“不守天規”,“私奔”凡間,大為惱怒,就派天兵天將捉拿織女。天神趁牛郎不在家的時候,抓走了織女。
牛郎回家不見織女,想起老牛告訴他急難時披上牛皮會得到幫助的話,急忙披上牛皮,擔了兩個小孩追了出去,牛郎也飛到了天上。就在牛郎要追上織女的關鍵時刻,王母娘娘拔下頭簪,在織女身后一劃,那劃痕就成了波濤洶涌的天河。牛郎再也過不去了。
從此兩人只能隔河相望,日夜泣啼。現在牛郎星旁的兩顆小星,稱扁擔星,人們說那是牛郎織女的一對兒女。最后,牛郎織女的真情感動了天上的喜鵲,它們每到七月七日就拔下自己美麗的羽毛,架成一道彩虹橋,讓這對相思一年的夫婦在這一夜相會。
此外,七夕夜深人靜之時,人們還能在葡萄架或其他的瓜果架下聽到牛郎織女在天上的脈脈情話。
民間如何過七夕?小易
古人在“七夕”時有許多民俗活動。南北朝時就有所謂“七夕節”,優伶扮演《鵲橋仙》戲曲,進時新果品,市井兒童手執荷葉,歡呼雀躍。唐時在七夕夜登高樓危樹,安排宴會,以賞節序。宋時以七夕為“女兒節”,婦女在庭院中以巾帕蒙面,仰首星空,默默禱告,根據所看到的迷蒙景象,預卜自己的終身大事。元、明、清各代,稱七夕為“七巧節”,當夜的花樣更多。最常見的是在庭中擺設香案,盛陳瓜果,望空焚香膜拜,然后一口氣在朦朧月色中以絲線連穿7個針孔。
七夕節的民間習俗很多,不是單純的送一送花或信物。南方城市選擇定情信物,得票率最高的是紅豆。紅豆是江南的,北方不太講,北方最講的還是中國結。
穿針乞巧
乞巧的方法多種多樣,我小時候也陪自己的姐姐和妹妹一起玩過乞巧活動,比如白天拿一盆水放在太陽曬,曬出一層白皮,端進來讓女孩子在里面放針,看大家誰擺的針最好看,誰就是巧女。如果沒有擺好,你就乞得了“笨”,就是拙女,所以女孩子很注重這種乞巧活動。還有一種就是用線去穿七孔針,一根線穿過去,難度是有的,就看你的手指是不是巧,是不是經常繡花,既要眼睛,又要手不顫抖。還有九尾針,如果穿過去你就是最心靈手巧的姑娘。光針就有各種各樣的乞巧形式。
種生
特別注重乞巧的還有女孩子種生乞巧。就是用一個紙板或者木板弄上一寸厚的土,七月初一這一天就要栽上綠豆、小豆。種生乞巧,就是人與自然的和諧,不僅僅會穿針引線,會做活,而且農活一樣能做,是生活當中必備的,也是人生活的一種本領。
牛郎會織女
七月被稱之為“藍月”,七月的夜晚被稱之為藍夜,這天的習俗就是牛郎會織女,小的時候我也陪我的姐姐或者妹妹在黃瓜架下或者葡萄藤架子下偷聽牛郎織女的悄悄話,誰都說聽到了。為什么?因為晚風習習,樹葉的響聲就理解為他們的情話。
【關鍵詞】中日 七夕 習俗 傳承 發展
中日兩國一衣帶水,自古以來聯系就非常密切。古代日本人在創造本土文化的同時,不斷地向先進的中國吸取文化養分,滋養并發展日本本土文化。對此,日本漢學家內藤湖南曾說:“舊本文化是豆漿,中國文化就是使它凝結成豆腐的鹽鹵。”這一形象比喻, 道出了中日文化的傳承關系。然而,文化的傳承絕不是原封不動地代代照搬,恰恰是隨著歷史的變遷,文化在不同地區的傳播,從內容到形式或多或少要發生變化,甚至是劇烈的變化。日本在吸收中國文化時,為了使之適應自身的社會環境,而對其進行了取舍與組裝,然后世代傳承下來。
一、中國七夕節的歷史淵源及風俗
七夕習俗最早源于戰國,據《物原》記載“楚懷王初置七夕”。到漢代初年,七夕傳為牽牛織女相會之夜。所以七夕月下,織女星當頂,女兒們聚會,擺瓜果祭織女,用五色絲線穿七孔針,誰能盡快順利穿過針眼,誰就向織女乞得靈巧。乞巧之風自古在江南尤甚,因自東吳起,金陵就有了織絲業,到南朝時絲織業遍布全城,素有“襪陵南京之民善織”之譽。傳說株陵巧織云錦的技術就是織女傳授的,所以一到七夕,上至宮廷、下至間巷,女子無不面向銀河穿針引線,就連南朝齊武帝也特命宮女于此時登“層城華”,對初出新月引絲線穿七孔針以乞巧,故此樓又稱“穿針樓”或 “乞巧樓”。此后民間每逢七夕也于庭院搭彩樓乞求智巧。
伴隨七夕乞巧,承繼漢代水邊用五色絲乞子、乞愛的風俗,晉代七夕的重要內容之一是“無子乞子”,晉周處《風土記》中記載了牛郎織女天河相會以及人們向牛郎織女乞子等內容, 為七夕增加了新的內涵。乞子習俗至唐代演變為“化生”,《唐歲時紀事》中記載“七夕俗以蠟作嬰兒形,浮水中以為戲,為婦人宜子之祥,謂之化生” 。宋代則為賞玩“泥偶” 之俗,直至近代。有些地方直接將七夕稱之為結緣日。多數學者認為,女性祈愿機織針縫等女紅能夠精巧,是乞巧的主要目的,乞巧作為七夕的主要風俗活動,闡釋了七夕的主要內涵與性質。結合七夕的乞愛、乞子的重要內容來考慮,乞巧也應該與生殖文化有關。
到了唐宋時期,此風更盛,據五代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記載:唐玄宗與楊貴妃“每至七月七日夜,在華清宮游宴,時宮女輩陳瓜花酒撰列于庭中,求恩于牽牛織女星也。又各捉蜘蛛閉于小盒中,至曉開視蛛網稀密,以為得巧之候。密者言巧多,稀者言巧少。民間亦效之。”南唐時李煌適逢七夕生辰,為了使萬民歡樂不致因壽誕而受影響,遂將七夕移前初六舉行,初六度七夕也由長江流傳至中原。宋太宗為恢復傳統七夕曾于太平興國三年公元年下了一道詔書“七夕嘉辰,善于令甲,今之習俗,多用久日,非舊制也宜復用七日。”乞巧節又改回七夕。宋代七夕已演變為一個相當隆重的民間節日,宋人孟元老的《東京楚華錄周密的《武林舊事》、吳自牧的《夢梁錄》中都有詳細記載。而這個時期,亦出現大量歌頌牛郎織女的詩篇。例如:唐代白居易的《七夕》,杜牧的《七夕》,李商隱的《辛未七夕》,北宋時期秦觀的《鵲橋仙》等,都是歌頌七夕的名篇。
元代多稱七夕為女孩兒節,習俗亦盛。據《析津志》載“都中北平地區人民七月祀祖先,市賣摩訶羅巧神、泥塑人物,大小不等宮廷宰輔之士庶之家咸作大棚,張掛七夕牽牛織女圖,盛陳瓜果酒餅,邀女流作巧節會,稱日女孩兒節。”摩訶羅又稱摩合羅或摩侯羅。宋元時此俗很興盛, 并流傳后代。除這些以外,宮女們還登高臺各用五彩絲比賽穿“九尾針”,快者便“得巧”,遲者為“翰巧”。明清以來,,民間還流行“丟巧針”的習俗,即于初六取凈水一盆,放陽光下曝曬,再放露天下過夜,待初七清晨,拈平日縫衣或繡花針投入水中, 看水底針影的形狀以驗智愚。滿洲婦女用松針來代替, 稱為“擲花針”。
明代七夕穿針乞巧之外,又增添新的內容。明代沈榜的《宛署雜記》記載了北京地方的七夕“丟巧針”浮針乞巧的習俗將針丟到曝曬過的水上,視影之妍娃,以定巧拙。與前兩種乞巧方式不同的是,“丟巧針”是在白晝舉行,而非夜間,這種風俗一直持續到近代。
值得一提的是,但在乞巧的活動中,多是未婚或新婚女性參加,在這種特別環境下,這些特殊群體一定有什么特別的愿望。自古以來,以日為父、以月為母構成中國文化的主要特征。拜月是中國比較古老的習俗,且限于女性,時間上通常是在七日到十五日, 其時月亮由缺到圓,代表了生命力和生殖力最旺盛的時期。在古代神話里,有女狄吞月精而生禹的故事。古人認為,女性妊娠與月有著密切的關系。夢月而孕的故事也是屢屢所聞。由此看來,古人是非常信仰月神具有生命和生殖神力的,女性的妊娠與其有著很深的關系。在生命力和生殖力由弱轉強的七夕月下,未婚和新婚女性的祈愿是很自然的。因此在中國古代,乞巧活動更多是未婚少女所進行的,七夕更像是個“少女節”。
二、七夕文化在日本的傳承與發展
日本的“七夕”,是與日本農耕文化同時開始的,最初是為祈禱秋天的豐收而祭祀田神的一種活動。農歷7月7日,正是稻子開花的季節,也正是風水害和蟲害等襲來的季節,為了祈禱秋天的豐收,日本的古人們除了誠心誠意地向神靈求助之外,別無他法。當時的人們相信田神是萬能之祖靈變化而來的。7日早晨,人們來到水邊清洗身心后,開始祭祀活動。可以說,這就是與農耕文化同時開始的日本“七夕”之起源。
在中國七夕節俗傳入以前,日本就有“棚機津女”的信仰。“棚機津女”是在水邊搭建的棚內一邊織神衣一邊等待神的來訪的少女,她織出的神衣就是來訪神的衣服,少女和來訪神結合,成為來訪神的妻子。《日本書紀》神代下第九段第六記載了天孫降臨,娶了在水邊織布的大山抵神的少女豐吾田津姬,豐吾田津姬當晚就懷孕了。豐吾田津姬實際上就是“棚機津女”。“棚機津女” 與中國牛郎織女的神話中的織女有些相似,“棚機津女”是在河邊搭建的棚中織衣的女人,銀河的織女星宛如“棚機津女”,尤其是每年在河邊等待與來訪者相會這一點非常相似。這種巧合讓奈良時代深受漢文化影響的詩人非常高興,他們借七夕傳說表達自己現實生活的情與景,從文學上達到漢化效果。正是因為這個原因,七夕傳說傳人日本以后, 迅速被上流社會的日本人接受并吸收, 并在上流社會中流行起來。
成書于奈良時代末期的日本和歌集《萬葉集》,從第八卷到第20卷共收錄了130首七夕和歌。這些和歌大多反映了牛郎織女的傳說。其中,第八卷有山上憶良12首、湯原王兩首、市原王一首。卷九有兩首,卷十二有98首, 卷十五有三首, 卷十八、卷十九各一首,卷二十有八首。山上憶良出生于日本齊明天皇六年(660年), 但第八卷以前未見,表明中國七夕牛郎織女的傳說傳人日本并展開的時期是在日本的白鳳時代,在宮廷內蔚然成風則是奈良時代中期。
中國的乞巧節傳入日本,大約是在日本奈良時代。據《公事根源》記載,孝謙天皇天平勝寶7 年(公元755 年)第一次舉辦了乞巧節。當然,最初是宮廷活動,所以是在清涼殿的東廳進行的:將7根金針穿過葉,另外再挖7 個孔,把五色絲線合并起來穿到孔中;庭院里放上椅子,把“和琴”放到上面;天皇觀賞“二星會合”,賜予公卿們酒宴。據說這就是如今日本七夕節的初始形式。這種形式又逐漸被日本古代的七夕信仰所吸納、復合。到了室町時代(1390 年代),宮中的活動略微簡單化了一些,七夕節的娛樂面得到了凸顯,與七夕相關的游戲隨之風行起來。
江戶時代以前,農舉行的乞巧活動是帶有與水有關的農耕活動的性質。他們在水邊洗頭發、洗農具、給牛馬洗澡,甚至還清理井水和河水,將半年的污穢洗凈流走。另外,為即將到來的祭祀祖先的盂蘭盆節清洗罪惡和污穢,所以這一天也叫“七日盆”,這天要掃墓,并且要用黃瓜、茄子扎成牛和馬的形狀來迎接祖靈。至今在七月七日這一天,東京等一些地方仍有此習俗。
江戶時代(1600年代)七夕節被列入日本一年中的五大節日(人日、上巳、端午、七夕、重陽)之一。至江戶時代,隨著“五節供”的確立以及上流社會的七夕節俗向庶民階層的滲透,七夕傳說及其節俗活動逐漸被民眾熟知并流傳。于是,全國各地就更加風行過七夕節了,并且流行裝飾竹飾品,最初是在竹子上懸掛用以表達愿望的五色絲線。
元祿時代(1690 年代),開始懸掛紙簽、幡。將軍家舉辦的七夕節,是在城里豎起兩棵帶著枝葉的竹子,上面扯滿五色絲線,還要懸掛上彩紙、詩簽和葉,彩紙、詩簽和葉上寫著自己創作的詩歌或古人的詩歌。這些寫著詩歌的彩紙、詩簽和葉,飽含著乞求學藝、書道進步的愿望。另外,庭前擺設一對祭壇,其上點燃9 盞燈。還要把蔬菜、魚類、果實等供于一張兩腿桌上,在其前面放上樂器、香花、蓮葉,把五色的絲線掛在帶枝葉的竹子上。另外,桌下還要放上帶泥金畫的水盤,里面注滿水,將葉浮于水上,兩顆星在水盤中映現出來后,開始祈禱。竹枝上的絲線,稱之為“愿望線”。據說掛上這種絲線進行祈禱,所想之事三年內就一定能夠實現。竹子與水稻原來都是熱帶植物,這種儀式的意義,和新年的門松(日本新年時在門前裝飾的松枝或松樹)一樣,都表示神靈降臨之處。后來,詩簽也逐漸被紙條,即常綠樹枝或稻草繩上所懸掛的裝飾用紙條(古時用的是布條)所替代。
三、中日七夕習俗之比較
(1)相同點:
綜觀中日兩國的七夕傳說和七夕節日習俗,至少有兩點是共同的。其一是中日兩國在詩歌上,都出現了大量歌詠牛郎織女傳說的七夕詩,中國則是唐宋時期歌頌七夕的詩篇尤為多。在日本表面上追求女紅精湛、實則乞愛乞子的七夕乞巧以及牛郎織女的傳說, 與日本固有的信仰相結合,自古代起便流行于日本宮廷內部以及上流社會,除有時從形式上對乞巧儀式進行模仿外,實則成了上流社會附庸風雅、學習漢文化的七夕詩會。“七夕”在《萬葉集》里寫作“織女”,在隨后的一些和歌集中則使用“七夕”,無論是“織女”還是“七夕”,二者發音都與“棚機”相同。
其二是七夕具有鮮明的農時節令民俗特征和強烈的農耕禮儀性格。首先分析牽牛、織女的所指。牽牛,通指牽引牛的人,此處的“牽,為拉,挽引向前。前文曾提到日本七夕起源時,為了祈禱秋天的豐收,他們進行一系列祭祀的活動。此外,在七月七日這天,為了迎接祖靈所進行的一系列帶有農耕文化性質的活動。而中國自古有以初熟五谷或時鮮果物祭獻神明的習俗。
(2)不同點:
1.兩國七夕的活動對象不同:在中國七夕更多的是一個“少女節”,它流露出古代少女的傳統愛情觀,在客觀上起到了增進人們相互交往的作用。然而在日本的七夕,它更多的是孩子們的節日。
2.日本七夕時間因隨時間推移以及地區分布不同而大相徑庭:自江戶時代起至明治6年以日本的七夕都是于舊歷七月七日舉行,自改歷后很少有地區沿用舊歷,大部分地區改于新歷關東地區七月七日舉行。另外東日本和北海道地區推遲一個月,改到公歷八月七日。中國的七夕都是在農歷的“七月七”舉行。一直以來維持不變。
3.兩國七夕在過節方式上差別較大:日本的七夕有在院子里擺上玉米、梨等貢品來許愿,寫詩歌許愿求一身好手藝,另外把許愿望的帶有線的竹簽系在竹枝上的特殊活動與中國是截然不同的。中國當前的七夕節主要形式還是以燒香、燃燭、上供品等。可見中日七夕的儀式形式存在很大的差異。
綜上所述,中日七夕節一方面都體現了華夏民族的“漢”文化,這表現出中華民族文化的傳承意義;另一方面,中日七夕節在儀式性質、時間及地域范圍及其儀式上都有較大差異,這又表現出中華民族文化在異域的流變的過程。我們應當正確認識和理解中日七夕節之間的異同,只有這樣,才能對中日傳統文化的基本特征有所把握,對日后中日文化的進一步交流與合作有所裨益。
參考文獻:
[1] (東晉)葛洪主編:《西京雜記》,陜西,三秦出版社,2006.
[2] 《古事類苑》,日本古書.
[3] 玉勃,《七夕賦》山西,山西人民出版社,1923.
[4] 《古今要覽稿》,日本古書.
[5] 湯禮春,《中日七夕文化之異同》華夏經緯網,2009.
[6] 孟元老.東京夢華錄[M].鄧之誠,注.北京:中華書局,1982.
[7] 袁珂.中國神話傳說辭典[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5.
[8] 宋敏求.長安志[M].靈巖山館,乾隆甲辰年.
[9] 徐堅,等.初學記[M].北京:中華書局,1962.
剛剛過去的七夕和即將到來的情人節,都是愛情的節日。但是,由于種種原因,源自西方的情人節,越來越得到時尚年輕人的追捧,而傳統的農歷七月初七的“中國情人節”,卻逐漸被人們淡忘了。
其實,七夕這個“愛節”,對于中國人是非常重要的。七夕以人、牛、鳥,天、水、橋,以及乞巧瓜果,編織了一個美麗的神話故事,形成了深入老百姓心底的民俗儀式。“食以載道,敦化人倫”成了中國人傳承真愛和孝道傳統道德的載體,對于弘揚民族的優秀文化有著重要意義。
“七”在中國老百姓的心目中是個怪數,因為它能引發人們心中的喜樂哀怒愁。喜的是七夕牛郎織女是夜在天河相會,民間為此有婦女穿針乞巧、祈禱祝愿活動;樂的是孩子的“七竅玲瓏”,聰明靈巧,能有曹植七步成詩之才;哀的是七月十五“鬼節”要超度亡靈;怒的是遭人罵“七魄悠悠”大不吉利,至少缺心眼;愁的是“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有沒有著落。但是,正月初七是人日,人的生命得到最大的關注,因此,傳說中的神仙往往在七月七日降臨,凡人也常在此日成仙,所以,七月七日是古人充滿生命關懷的時日。
在飲食觀念上,我國也是以“七”為吉的。南朝·梁·宋懔的《荊楚歲時記》說“正月七日為人日,以七種菜為羹。”斯時,人們用七種菜果混合米粉煮羹,全家聚食,俗信食此羹可拂邪氣,能治百病。
我國漢族民間習俗,每年的農歷七月七日為“七夕巧節”。傳說天上有織女和牛郎雙星被天河隔開,二星只能隔河相望,不得相會。后來王母見憐,允許牛郎、織女每年七月七日晚上相會于河畔。是夕,喜鵲為之搭橋于河上。牛郎、織女相聚后,天明離去,重會再待來年。
在明代宮中,七夕皆穿鵲橋補子的繡袍。在民間,婦女則對月和牛女兩星穿針,穿過者為已向織女乞求到智巧,俗信會使人心靈手巧。其針質地有金、銀、 鍮石等多種,狀如篦子、針鼻細,有兩孔、五孔、七孔、九孔等,專作為七夕乞巧之用。《荊楚歲時記》云:“是夕,婦人婦女結彩線,穿七孔針,或以金、銀、鍮 石為針,陳瓜果于庭中乞巧。”崔顥《七夕》詩曰:“長安城中月如練,家家此夜持針線;仙裙玉佩空自知,天上人間不相見。”
七月七日牛郎織女的天河相聚,是中國歷史上最為動人的愛情傳說,七夕的乞巧亦反映了普通民眾對愛情最為樸實的祈愿。在古代的封閉社會中,無論是近在咫尺,還是遠在天涯,那些深愛著的情侶們都在翹首等待著在這一天雙雙墜入愛河,永世不忘,再無別期。無論是帝王妃子、文人墨客、征人思婦或耕夫村姑,都為牛郎織女的情事所感化。這是中國人的生活中閃耀著愛之星光的夜晚,也是中國文化中充滿愛之情意、最動人的篇章。
中國的民俗節日大多與農事有關,當然,也和天象、人事及其所反映的觀念和情感有著密切關系。唯獨七夕節日,它的傳承與變遷總是關乎著情愛。
溯源七夕,主要見于文獻與口傳。最早記載牽牛織女俗傳的是周至春秋中葉的文獻《詩·小雅·大東》:“唯天有漢,監亦有光。跂彼織女,終日七襄。雖則七襄,不成報章。睆彼牽牛,不以服箱。”然而,七夕風俗成俗的成熟階段是在魏晉南北朝時期。
南朝的《荊楚歲時記》云:“七月七日,為牽牛織女聚會之夜。”魏曹植的《九詠注》說得明白:“牽牛為夫,織女為婦,雖為匹偶,歲一會也。織女、牽牛之星,各處河之旁,七月七日,得一會同也。”東漢有無名詩人詠嘆牛女相思曰:“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 纖纖擢素手,札札弄機杼。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西漢劉安在《淮南子》中所記的鵲橋傳說和《文選·卷一》班固的《西都賦》中“集乎豫章之宇,臨乎昆明之池。左牽牛而右織女,似云漢之無涯”記的牛女像,都應當是當時俗傳的產物。
時俗是一種儀式,儀式中總要有美食的深化支持以為內容。七夕祈愿于美食的記載見于《太平御覽卷·三一》引晉周處《風土記》云:“七月初七,其夜灑掃于庭,露施幾筵,設酒脯、時果,散香粉于筵上,以祈河鼓(注:指牽牛)、織女”;“而愿乞富、乞壽,無子乞子”。《四民月令》所記的七月七日以曝曬經書(曝衣)、星神相會、守夜祈愿為主要內容,其守夜之俗,還點出了“七夕”之稱的本義。
唐宋間較重乞巧節,有較為盛大的慶節活動。如《開元天寶遺事》說:“(玄宗)帝與貴妃每至七月七日夜在華清宮游宴,時宮女輩陳瓜果酒饌,列于庭中,求恩于牽牛織女星也。……宮中以錦結成樓殿,高百尺,上可以勝數十人, 陳以瓜果酒炙,設坐具以祀牛女二星。”嚴格說來,七夕實際是古代的女人節。女人乞巧求福,求愛情美滿,嫁個如意郎君,均盼在此時。七夕祭星與享用的節物,大略有湯餅、同心鲙、斫餅、煎餅、油 (饣追) 、巧水、巧餅、巧果等。
湯餅,見《風土記》:“魏人或問董勛云:七月七日為良日,飲食不同于古,何以?勛云:七月黍熟,七日為陽數,故以糜為珍。今北人唯設湯餅,無復有糜矣。”可知在湯餅之前,古人七夕是用糜粥。
斫餅,見《唐六典》:七月七日進斫餅。斫餅即切餅,熟餅切后再吃。
煎餅,見《歲時雜記》:“七夕,京師人家亦有造煎餅供牛女及食之者。”
油(饣追),清代江西建昌地區,七夕女子作乞巧會,羅拜月下,用米粉煎油饣追)食之。
巧水,清代江西廣昌地區,七月七日婦女作乞巧會,羅拜月下,以各種果實置糖水蜜水中,露一宿后,天明飲之,謂之“巧水”。
果茶,清代福建羅源地區,七夕家家戶戶以桃仁雜果占茶,互相遞飲。
巧餅,清代福建邵武地區,七月七日做面餅,謂之“巧餅”。
熟豆,清代福建漳州地區,七夕女兒乞巧,持熟豆相饋,謂之“結緣”,與佛節的結緣豆相同。
巧果,清代江蘇武進地區,士大夫家饋贈,七月七日必以巧果相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