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部丰满熟女富婆视频,托着奶头喂男人吃奶,厨房挺进朋友人妻,成 人 免费 黄 色 网站无毒下载

首頁 > 文章中心 > 三十年是什么婚

三十年是什么婚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三十年是什么婚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三十年是什么婚范文第1篇

結婚23年是綠玉婚。綠玉婚含義:綠玉,牡丹名品之一。綠色花系,繡球型。初開綠色,盛開粉綠色。莖短。梗長。葉大而尖。株型半開張,分枝力強,花期中。因此形容婚姻堅強而獨立,穩固而永久。

結婚23年周年祝福語:

1、裝滿一車幸福,讓平安開道;拋棄一切煩惱,讓快樂與您環繞;存儲所有溫暖,將寒冷趕跑;釋放一 生真情,讓幸福永遠對你微笑。

2、在這喜慶祝福的時刻,愿神引導你們的婚姻,如河水流歸大海,成為一體,不再是二,并且奔騰 不已,生生不息。

(來源:文章屋網 )

三十年是什么婚范文第2篇

宋玉說:“我們登記。”男的沒抬頭,問:“你們登多少錢的記?”宋玉和孟倩倩疑惑不解。男的指指窗口玻璃上貼的一張紙。紙上寫著:一千元、五百元、一百元、五十元、免費、獎勵一百元。金額后分別寫著:一年、三年、五年、十年、二十年、三十年。孟倩倩問:“這是什么意思?”窗口里那個女的抹一把臉上的汗說:“你們也看到了,來我們這里的人非常多。現在的人好像都喜歡結了婚就離婚,離了婚又結婚,不瞞你說,我們是冒著生命危險從事這項工作的。經常有同志累得在崗位上吐血。所以,為了盡可能維護我們的健康,有關部門新出臺了這項規定,結婚時間短的收費就高些,反之,就低些。如果二十年不離婚,那就免費,如果三十年不離婚,我們還會額外獎勵一百元。你們倆準備幾年后離婚?”

宋玉說:“我說幾年就幾年嗎?這事情誰也說不清楚啊。”男的說:“是這樣,我們實行多退少補、違約加罰的原則。如果你登記五年的婚姻,結果三年就來離婚,那么我們不僅要加收差額,而且要加倍罰款。現在你們明白了嗎?”宋玉和孟倩倩同時說:“明白了。”窗口里的兩個工作人員也同時說:“好,你們商量一下,別急著做決定。”

宋玉和孟倩倩商量了一下,最后決定登記五年的婚姻。窗口里的那個男的沖著旁邊的一個門指指:“好,你們去那個屋,宣一下誓。”

宋玉和孟倩倩離開窗口,推開宣誓室的門,屋里坐著一個老太太,很莊嚴。老太太說:“我們也知道宣誓這東西沒什么用,但還是搞一下好。調查表明,宣過誓的夫妻與沒宣過誓的夫妻相比,婚姻解體的時間大約可以延遲五至六個月。”

老太太問:“你們的姓名?”宋玉和孟倩倩說了。老太太說:“首先請你們倆如實回答下面的問題。你們是自愿結婚的嗎?”宋玉和孟倩倩剛要回答,老太太擺擺手:“有三個答案供你們選擇。A、自愿。B、不自愿。C、說不清楚。”宋玉和孟倩倩同時選擇了C。

老太太問:“夫妻在家庭中的地位平等,你們能做到嗎?A、能做到。B、做不到。C、看情況而定。”宋玉和孟倩倩同時選擇了C。

老太太問:“夫妻雙方有互相扶養、照顧的義務,你們能做到嗎?A、能做到。B、做不到。C、到時候再說。”宋玉和孟倩倩同時選擇了C。

老太太問:“你們能自始至終地善待雙方的老人嗎?A、能。B、不能。C、給錢就能,不給錢不能。”宋玉和孟倩倩同時選擇了C。

老太太問:“你們能忠于對方嗎?A、能。B、不能。C、不知道。”宋玉和孟倩倩同時選擇了C。

老太太問:“你們信仰上帝嗎?”宋玉和孟倩倩點點頭。

三十年是什么婚范文第3篇

比如,她會把放在你面前的一碗肉換到她兒子面前。我發誓,我對那盤肉不感興趣,只是忍不住會嘆息一個女人的愛為何這樣狹小。

這種事情在某一段時間內頻頻發生,那時我剛剛進入婚姻第二年。我安撫自己說這其實無所謂,可失落感日復一日地浸潤進來。婆婆的舉動告訴我,她和她的兒子有共同生活親密無間的三十年。我是外來者,是一只被主人遺落的小狗,在餐桌上看著他們相親相愛,無法逃避。

可是,我的愛情在這里開花結果,我為什么要那么自覺地讓開。

有段時間我非常想回家,想爸爸媽媽。他們會把餐桌上的一切決定權都交給我,我愛吃什么,桌上擺的就是什么。他們會相當積極地洗我的衣服。臉色有一點倦怠就到處給我找藥吃,還會為了讓我吃什么藥產生爭執。

我安心地接受著父母的照顧,和別人的爸媽住一起時的孤獨感與之形成巨大落差。我開始覺得自己命苦,如果再次選擇我一定不會再結婚。向老公傾吐這種感受后,他把這個問題看作我與他之間的事,永遠不會往父母那處去想。

他是我最親密的人,卻沒法理解我。我開始討厭回家,回家是一種負罪,我超越常人地喜歡工作,巴不得天天都上班。上班讓我覺得更加輕松自在。

有一次在一個同學會的飯桌上,女同學們都在講自己的婆婆,個個苦大仇深,彼此抱團求安慰。我坐在旁邊一聲沒吭,看著身邊這些曾經那么可愛的ABCDE的表情,突然覺得很猙獰。這種猙獰的面目讓我無法面對自己的內心:

當我三十年媳婦熬成婆后,會不會重復上演對兒子獨占欲的戲碼?我的內心與她們相差無幾,也曾如此猙獰地聲討過另一個母親。

我發現我們容不下的不是婆婆太愛自己的兒子,而是她怎么不愛我?不關心我?不主動給我添菜?不主動幫我洗衣服?

我們容不下她們為何不先于我們表達愛。這是我們這代人的通病,不太會為別人著想,總想著改變別人,不想著改變自己。

春節帶兒子回娘家看父母。母親很細心地問我生活的各個角落,誰洗衣服?誰做飯?我一一回答。問到兒子晚上跟誰睡覺時,我回答說:“兒子跟我睡。”這時候我發現媽媽的表情,一種被傷害的樣子。

第二天,我聽到母親和兒子的對話:“你以后不要跟媽媽睡覺嘛,跟你奶奶睡覺,你看你媽媽上班多累啊?”兒子稚聲稚氣地拒絕:“不行,我要跟媽媽睡覺!”母親百折不撓:“你要懂事,你要心疼媽媽。”

我的眼淚奪眶而出。感性地講,為一個母親的百折不撓有點墮落的愛;理性地講,我開始理解婆婆。

后來我出差,老公帶了全家老小送我到機場。臨別時兒子跟我擁抱,老公跟我擁抱,婆婆站在旁邊訕訕的樣子。我走過去抱了抱她。

她說:路上小心,早點回來。

三十年是什么婚范文第4篇

昨晚,我陪年過八十的父親喝了點酒,算是過年。――真正隆重的儀式,還要等25天后的農歷春節。天冷,父親在我這里并不冷。我住的樓房里有暖氣,不像老家的寒舍。

現居城里,心卻總還張望著東南方向的老家。那片熟悉的土地上,不,是土地下,有母親獨居的房子。母親,正值數九寒天,您那里冷嗎?三十個年頭了,雖然,只有每年的清明節和農歷十月一,您的子孫才定期來給您打掃衛生,送錢送物,但我們從來就不曾忘記您啊。

還是按農歷說吧。四十二年前,四十二歲的母親開始孕育我。命運無情,我們母子只在一起生活了短暫的十二年。這十二年,包括我有記憶能力前的三四年,也包括母親患病后直至辭世,神智如小孩的一兩年。但四十多年來的生活閱歷告訴我,母親給予我的已足夠多。她那溫暖的目光,穿越三十年的時光隧道,一直投射到遙遠的未來,始終在為我,為她所有的子女探路、護航。

1.母親的飯桌

母親的飯桌在哪里?母親有飯桌嗎?有的,有的。母親的飯桌在忙碌的田間地頭,是樹蔭下,那托著粗瓷大碗的手掌。這本是一雙細膩的玉手,卻捆扎了太多艱難的日子。它,曬黑了,粗糙如沙石,干裂似旱泥,卻是我最好的“癢癢撓”,無指甲的利刃,多催眠的熨帖。

母親的飯桌是那面烙餅的鏊子。烙出的餅,大的是煎餅,地瓜面的,有時也摻點棒子面,高粱面的好像也有過,但絕少純棒子面的。小的就是麥子面做的白面餅,在小鏊子上烙的。如果烙白面餅,母親就有桌無飯了。白面餅都是烙給別人吃的,幫忙殺麻的,蓋房的,壘墻的,推土推糞的,干的全是力氣活,需要最好的招待,有著最大的飯量。收成好的年月,偶爾也烙過一兩回油餅、菜餅,但不多見。

母親的飯桌是那煙熏火燎的泥巴灶臺。僅有的一點飯菜,全端到了堂屋里,供那些苦中作樂的客人們猜拳行令,母親便在灶前湊合一點了事。

總之,母親的飯桌不講條件,不選地點,因陋就簡,隨處可用,但始終擺滿了勞累,一直支在老家那盞昏暗的油燈下,支在三十年前發黃的鄉下記憶里。那上面,唯一的一點調味品,就是對未來生活的一縷希冀。可是,很快,母親的飯桌就移到了醫院里。三年里,兩度腦溢血。多虧一位“德醫雙馨”的大夫,母親吃飯的方式才由輸液恢復到從前。那位大夫姓秦,是一位手藝精湛的“廚師”啊。但第二次病后的母親,半身不遂,僅有一只手能拿東西,成了她特有的飯勺和筷子。病床就成了母親離不開的餐桌。

當生活的春風終于刮來的時候,時令卻轉向蕭瑟的晚秋。母親的兒女們個個捶胸頓足,不得不把她送出家門,在西南坡族林里,給她建了新房,支起了供桌。此后,母親就開始享有一個巨大的飯桌――墳前的一片沃野,穩如磐石,已經三十年的風霜。今天,我慶幸母親有福,不像許多城里人,生前日子過得擁擠,死后還要在公共墓地里排隊編號,才住得上一平米的小屋,能安多大的飯桌?特別是環顧皆石碑,多為異鄉魂,總缺了葉落歸根的安然。

三十年滄桑,母親的飯桌上不停地變換著飯食,而且越變越好。當年那個不諳世事的少年,還有什么放心不下的呢?而今,跨過不惑之門,又添了兩歲的我,在新年的鐘聲敲響之后,忽然又有所悟:其實,母親的飯桌何曾離開過我。

2.母親的小腳

母親生于上個世紀二十年代的農村,和當時所有的同齡婦女一樣,裹一雙尖尖小腳是自然的。母親洗腳時,我蹲在旁邊,看得仔細,但我不愿意用語言來形容它。那畸形的小腳,長在母親身上,卻一直是我心底的痛,也有莫名的恨。痛,卻無可奈何;恨,又不知恨誰。我好像問過母親,把好好的腳裹成這樣,疼不疼。母親說,從很小的時候就開始裹,一開始很疼,得扶著墻走路。后來,慢慢地就不疼了,就長成這個樣子了。記憶有些模糊,大體是這樣的對話。“很小的時候”是什么時候?那時母親有多大?不得而知。但這并沒有模糊我對這雙小腳的記憶。

腳是用來走路的。走路,其實是在一步一步地量自己的人生。這與腳的大小沒有關系。再長的人生,用再小的腳也能量完。即使一個人病癱在床,如母親。“沒有比腳更長的路,沒有比人更高的山。”說得對極了。

母親除了癱在床上的日子,一雙小腳始終在追趕生活,一步也沒落下。母親走直線,從家門到田野,來來回回,不記得留下了多少個腳印。母親也走曲線,上灣西崖的自留地,得沿歪歪斜斜的灣邊小路,繞過廟前的石橋,不記得留下了多少個腳印。母親走的更多的是圓圈,去灣邊打場,到街心軋碾,在家里推磨,腳印連著腳印,腳印摞著腳印,有多少個,也不記得。但我記得那急促的腳步聲,如出兵的戰鼓。因為一雙小腳走起路來,主要靠腳跟用力,如棍杵地,所以這面戰鼓聲音沉重而不夠渾厚,無美感而更顫動人心。僅腳跟著地,穩不穩,累不累?人生路上,坎坷多著呢。母親就用這樣一雙小腳,急匆匆走完了她五十五年的人生之旅。在她身后,我們學她走直線,一如她的為人;學她走曲線,一如她的處事;學她走圓圈,一如她的毅力。

母親的小腳邁出的也不全是急促的步伐,也有悠閑的散步,那是照看兒孫的時候。“那是外婆拄著杖將我手輕輕挽……”此時的母親,應該是這個樣子。但母親從沒聽過這首歌,也從沒到過海邊。她的身后沒有藍天碧海,白浪逐沙,沒有暖暖的澎湖。還有,母親是不用拐杖的,盡管她是小腳。如果挽兒孫于沙灘上,會留下什么樣的腳印呢?也如棍杵地么?如今,她最小的孫子――我的兒子,已上了大學,她的孫輩有的也有了孩子,并上了小學。他們是否愿意再聽一聽,二十多年前,那首風行大陸的臺灣校園歌曲?

3.母親的大襖

母親有多少衣服?我不知道。我只記得她的大襖。雖然這是一件經年未拆未洗,積滿生活塵土和歲月滄桑的舊式大襟棉襖,失去了當初的新鮮柔軟,但在三十年前的十幾個春秋里,卻一直在為我遮風避雨。它傳遞的溫暖,如同一曲《媽媽的吻》,“叫我思念到如今”。三十年來,這首歌,在我的耳邊循環播放,眼前就再現出“老鷹叼小雞”的游戲。那老母雞張開的雙翅,就是母親的大襖啊。有了這雙翅膀,再兇猛的老鷹也休想叼去那些嗷嗷待哺的孱弱小雞。

母親是個勤快的人,手也巧,但就是來不及拆洗自己的大襖。農活如趕集,家務似織梭,還有多少時間,多大精力?何況那么多孩子需要照顧,哪一個不是她的一根手指啊。所以,母親就只能披著舊大襖拾瓜干,走磨道,在黃昏的門口呼喚兒孫倦鳥歸巢。

母親不識字,當然無從知道孟郊的《游子吟》。我們做子女的,在母親生前,也從未有過游子般的遠行。但我們知道,母親的針腳,縫補了多少個艱難的日子,縫起了一個雖然貧窮但不失溫馨的大家庭。其實,三十年前的少年,長大了后就緊隨時代,穿上了西裝,根本用不著母親的針線了。而今,我邁過新年的門檻,依然看見,遠隔了三十年的母親,站在時光的那頭,腳踩田塍,手遮額頭,還在翹首遠望漸行漸遠的兒女……

4.母親的旅行

三哥當工人后,在1976年,或1977年,借了一輛自行車回家,接母親去他們廠宿舍待過幾天。這恐怕是母親一生唯一的一次遠行了。盡管三哥所在的廠子那時還屬城郊,離縣城還有幾里,但從未出過遠門的母親,還是了卻了一大心愿。近百里的路程(那時老家未通公路,進城要繞很遠的道),填補了母親五十多年的人生空白。感謝三哥,再晚一年,癱在床上的母親,就永遠失去了這個機會。

還有別的旅行嗎?那次二哥用一輛獨輪車,推著母親和我,或許還有四哥,去二十里外的公社駐地,找在那里干廚師的大哥,算旅行嗎?母親回娘家,或走親戚,也算旅行嗎?母親的世界就這么大。母親能否忍受,今天的年輕人看待這段歷史的怪異目光?

母親知道嗎,她最小的兒子,我,在她去世后第四個年頭,進縣城讀了高中;第七個年頭,到泰山腳下讀了大學。此后,雖然一直受制于“孔方兄”和時間老人,但后來畢竟也進過省城,去過青島,看過威海,到過沈陽,游過微山湖,也在南京、上海、蘇州、太湖開過眼界。我知道,凡是我到過的地方,母親就到過。我就是母親的眼睛啊!

其實,我與母親是常見面的,在夢里。陰陽兩隔,母親來看我,她那雙小腳要走多少路?這也算是旅行嗎?她可是不會騎車,也無車可騎,更未打過“的”。鄉下人也能夠打“的”,而且如平常事,這在母親生前,是想也想不到的。

成天“胡思亂想”,我素有的頭痛,便痛得更多,更痛。很多時候,是工作勞累、生活擠壓引發痼疾,但有時也屬“虛病”,多方求醫,均不奏效。后來有人指點,是母親惦記我,看我來了。便試著用了“虛法”,送別了母親,果然不再頭痛了。前段時間,我去北京,參加“復興之路”紀念改革開放三十周年全國文學創作研討會暨頒獎大會,乘機游覽了故宮、鳥巢、水立方,登上了長城。不敢說品嘗到了“躋身皇城,俯瞰天下”的滋味,但“漫步京華,一睹神圣”,母子兩代人八十多年的夢想,實現了。那幾天,我又頭痛,是母親又隨我來了。母親,如果您真能來,即便是再頭痛,我也愿意陪您到處轉轉,看看北京的門、北京的橋,看看故宮、頤和園,看看天安門前的像,看看深秋的紅葉滿香山……

5.母親的生日

母親的生日?太陌生了!

母親的生日,我們誰都沒有記住,或許母親從來沒有提過。母親生前走過的五十多個春秋,不是戰亂,就是貧窮,有天災,也有人禍。再加上我們的家庭和國家一樣,人口多,底子薄,天天忙吃忙穿,日子還是過得捉襟見肘。母親還過什么生日?母親無暇提起,大家顧不上問,母親的生日便最終掩埋于一黃土之下,消散于歷史的煙雨之中。

其實,母親說過,孩生日,娘苦日。我一直記著這句話。所以,這些年來,我拒絕流俗,從不給兒子過生日。我告訴他,“孩生日,娘苦日”。你的生日不值得慶賀,而應該感恩。細想想,不是這樣嗎?可如今還有多少人這樣想呢?又想起從前聽到的一句“怪話”:“像對待孩子那樣對待父母。”怪話不怪哩!

給老人祝壽,我不反對,不僅不反對,還舉雙手贊成。給老人祝壽,是感恩,其實也是教育孩子。把“恩”字拆開來,不就是“因心”而生嗎?我們兄弟輪流養老,父親在哪,壽宴就在哪。去年中秋夜,望著那輪圓月,我寫下一首《中秋的圓桌》:

母親走了

來不及再看一眼

那輪明月

父親趕緊過來

支起拜月的圓桌

我們大了

圓桌上射出

一支支箭

落在

我們的小家

反射的目光

卻總被月光淹沒

父親老了

一年一度

看這圓桌

在我們中間

來回穿梭

一晃三十年

月光

一直燃著

圓桌上的香火

連月餅都知道

父親在哪

哪里就有一輪明月

我們給父親祝壽,其實也是給母親祝壽。

6.母親的照片

我從未見過母親的照片,或許,母親從來就沒照過相。在不可思議的年代,不可思議的事情是習以為常的。但如母親一般年紀的人,即使在三十年前,照張相也并非絕不可能。歷史留給后人太多的謎團,母親的照片也能算個謎團嗎?三十年過去了,母親知道照片還能帶彩么?知道手機也能拍照么?知道尋常家庭也能夠自拍DV么?母親給我們留下的遺憾太多,太多。可是,她自己認為是遺憾么?

八年前,父親的生日,我們照“全家福”。二哥悄悄地把我叫到一邊,說,給父親單獨照張相。話沒說透,但我明白,不能讓當時已七十三歲的父親再留遺憾。我不認為這是在咒父親。如果有人認為是咒的話,那就“咒一咒,十年壽”。孝順的方式、形式,有時似乎不合常理。

盡管母親一生沒留下照片,但青春易逝,歲月可流,母親的音容卻永遠定格在兒女的心底,清晰不變,直到永遠。可是,孫輩呢?母親去世時,我二哥的兒子才周歲多點,根本不記事;三哥尚未結婚,四哥與我均未成年,我們大家庭后添的新成員,就只能從我們的回憶中,去想象母親的容貌。只是,他們是否有傾聽的欲望。先前的故事,能夠吹動他們心海微瀾嗎?

記住自己的先人,就記住了自家的歷史。如同牢記祖國的歷史,就能更好地把握住現在和未來。不忘記過去,就永遠不會“背叛”。責任,不是大而空洞的一個字眼,不是可有可無的一番說教,不是人為戴上的一副枷鎖。忘了它,就會迷失自我,如斷線風箏,水上浮萍。

借助以上文字,一來宣泄一下我的激情,二是給母親拍個照,送給晚輩。

獨輪車

車輪滾滾,似看得見的時光。從騎自行車,到駕駛摩托車、電動車、小汽車,對尋常百姓而言,也只是一眨眼的功夫。如同吃慣了大魚大肉而覓野菜,久離泥土的雙腳,又丈量起寬闊的馬路來,連梢頭的清風,橋下的流水,都猜得透養生的心情。路,永遠走不完。這雙腳,還能走到從前嗎?

記憶的源頭總是泥土。發黃的背景下,土路上,隱約走來一輛獨輪推車。兩千多年了,你,依然不停地向前走著,走著。老胳膊老腿了,吱吱扭扭,看得出你滿懷疲憊。遠處,費翔唱著一曲《故鄉的云》。你的雙臂已經磨得光滑,車襻是你的領帶,浸透了汗漬,早不見了往昔的容顏。好在近期你才換了雙新鞋――膠輪替下了木輪。抖落肩頭層層堆積的戰爭硝煙,重新沐浴著和平的陽光,你一直走到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初,剛剛記事的我面前。推土,推糞,推糧食,推柴火,進進出出,來來往往,從莊戶小院到田間地頭,日復一日,可曾如詩人一般嘆息“年年歲歲花相似”?負重的間隙,你也總閑不住,不是馱著老人小孩悠閑地走親戚,就是載著病人傷者奔醫院。隔一層紅被,替一頂舊式花轎沾沾新娘子的“鮮”,估計也是有的,只是不曾親見。

相傳,是諸葛亮生下的你。走遍蜀道之難,黯淡了刀光劍影。替一代賢相出力,理應心甘。但是,這能掐會算的老頭兒,可曾料到,你“木牛流馬”的使命這么悠長,悠長,而又寂寥,全然不似戴望舒的雨巷,你的主人也從沒有那“撐著油紙傘”的閑情。你的大哥是兩輪的地排,他從很早的歲月就在部隊服役,跟叱咤疆場的將軍猛士一起沖鋒陷陣,浴血奮戰;也曾被改成四輪,伴醉生夢死的達官貴人共赴秦樓楚館,笙歌曼舞。后來老了,牽走駕轅的戰馬,卸去炫耀的裝飾,他又走進民間,忙在田間。當然,作為兄長,他比你載得早,載得多,也比你受禮遇,他多次被毛驢拉著,穿梭在鄉間,辦些應急的事兒。

三十年是什么婚范文第5篇

你幸福嗎?你穿著Prada,拎著愛馬仕,開著保時捷,住著納帕,喝著拉菲,你幸福嗎?就好像最近網上流傳的狗與狼的對話―狗:我有房子你有嗎?狼:沒有。狗:我有狗糧你有嗎?狼:沒有。狗:我有戶口你有嗎?狼:沒有。狗:我有醫院你有嗎?狼:沒有。狗:我有干爸你有嗎?狼:沒有。狗:我有LV包你有嗎?狼:沒有。狗:我有瑪莎拉蒂跑車你有嗎?狼:沒有。狗:那你有什么呢?狼:自由……

為財富打拼了三十年,溫良恭儉讓了幾千年的中國人剛剛全面爆發了對財富的熱情,卻又在“幸福”二字面前悵然若失。你有很多東西,你有的東西郭美美們也有了,那么,你憑什么說你幸福呢?更架不住的是,郭美美們有的東西,恐怕你還沒有,你的幸福又是什么?即使你比郭美美擁有的還多,你的幸福是不是就是一只狗的幸福呢?

正如歐陽鋒,為“天下第一”打拼多年,忽然被普普通通的“你是誰”問得神智昏迷無法自拔。你有很多武功,也可能天下第一,但是天下第一又是誰呢?

你幸福嗎?你有房有車有錢有糧,但是你不敢生病,害怕醫生亂開藥亂開刀;你也不敢幫人治病,害怕病人拿刀來砍你;你不敢結婚,害怕《婚姻法》,害怕太過投入婚姻最后凈身出戶;你不敢生孩子,害怕成為孩奴,害怕找婦產醫院,找學校,找老師,害怕孩子“拼爹”;你甚至不敢想未來,不敢變老,害怕成為無人來扶的老人,不敢設想70年后自己的房子會歸誰所有……

與“你幸福嗎?”給你帶來的不知所措、莫可名狀相比,“你痛苦嗎?”可能是更現實的一句設問:《福布斯》2011年度“稅負痛苦指數”,中國內地第二次高居榜眼位置,“痛苦”這個詞開始有了更具體的含義。盡管國家稅務總局以最高效的方式回應了這條新聞,納稅人的痛苦與困惑并沒有得到絲毫消減。

按照“稅收技術”的名言,“稅收這種技術,就是拔最多的鵝毛,聽最少的鵝叫”(哥爾柏),中國的納稅人此次感到痛苦,發出震耳欲聾的“鵝鳴”,并不是因為毛拔多了,而是因為知道毛拔多了,而且不清楚毛的去向。稅務部門的人感到很痛苦,因為他們一直這樣拔毛,以前鵝閉著眼睛,并不叫,或者叫得并不兇,現在突然睜開眼來,突然叫得很兇,真讓人很不適應。在這種情況下,單純解釋我們并沒有拔太多恐怕沒有用,因為眼睛睜開了,就很難閉上了,要想減少鵝鳴,兩個辦法:一是切實減稅,二是讓鵝們知道每一根拔下來的毛都去了哪里,是不是都利益了眾生,是不是讓鵝們的幸福不再含糊,看病生孩子養老不再含糊……只要說得清道得明,拔更多的毛,鵝們也會贊成。

主站蜘蛛池模板: 台江县| 奇台县| 阿城市| 慈溪市| 吴旗县| 兴安县| 镇平县| 门源| 厦门市| 义乌市| 怀安县| 梁河县| 四川省| 通江县| 龙江县| 呼和浩特市| 潞西市| 甘孜县| 旺苍县| 神池县| 南郑县| 白朗县| 旌德县| 句容市| 康平县| 闻喜县| 会泽县| 原阳县| 南漳县| 盈江县| 额尔古纳市| 扎兰屯市| 新宾| 彭州市| 烟台市| 临清市| 四平市| 诸城市| 巴彦淖尔市| 遂平县| 德格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