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形容豁然開朗的詩句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恬靜少女也強勢
話說楊柳逸是我班集“恬靜、可愛、呆萌”于一身的“女神”,可又有誰能一睹“女神”的強勢與霸道呢?
夜黑,風狂,天涼。剛下晚自習的我倆被風吹得有些瑟瑟發抖,我倆并排走著,蜷縮著身子,抵御大風的侵襲。由于風大,我微微躬身,頭壓得低低的,楊柳逸卻昂首挺胸,闊步而行。
前行中,遇見同班兩個男生正在詆毀“我”的光輝形象。只見楊柳逸目光灼灼地逼視著那兩位男生,大聲怒斥道:“你們倆給我閉嘴!只敢背后議論他人,不敢光明正大地直說,算什么好漢……”她言辭犀利,句句刺痛著那兩位男生。我倒是沒事,她卻路見不平,狠狠地幫我出了一口氣。我的心頭一暖,感謝的話還未出口,她又發話了:“道歉!否則你們不會有好日子過!”只見她霸氣外露,眼中寒光閃閃,連我都被她的強勢嚇了一跳。那兩位男生連忙說了聲“對不起”,溜之大吉。
我的嘴角一直在抽搐,這種情景,誰能抵擋?唯有楊柳逸也!
呆萌妹子女王范
楊柳逸的強勢總是爆發在人跡罕至之處……
翹晚餐的我正奮力與構造復雜的幾何圖形較勁,落筆,舉起……如此循環之下,一同翹飯的許書喬看不下去了?!敖阊?!算啦!以你的智商是搞不定的!”別看這位仁兄淳樸,可真毒舌?。∥艺€擊,卻聽見楊柳逸發話了:“有膽子,你再說一遍!”原來她也在翹飯。我剛想接茬,她又開始攻擊許“童鞋”了:“她IQ咋了,比你高幾百倍!切,你還好意思說,就你,背個語文就能背死你,做個數學題就能難死你,扔個壘球就能砸死你……”她長嘆一口氣,雙手猛一拍桌子,嚇得許書喬驚恐不已,倉皇而逃。當時,真是“強大的女王范+女王氣場”VS“許書喬小毛孩+衰變氣場”,真是天壤之別呀!
這么勁爆的女王氣場,you see過嗎?
學霸女王亦神傷
她從來都是那樣堅強,從未見她哭過。然而那一次,她卻哭了,讓人為之心疼……
正是春節好光景,登上QQ,卻彈出一道消息:“我考砸了,老地方見!”這不正是她的號嗎?一看記錄,十分鐘前。我迅速換好衣服,來到老地方――學友書屋。只見她穿著白棉襖頂著兩只紅眼圈看著我,原來她考數學時不小心填錯了序號,考得很差!她一邊絮叨一邊抽泣,引來了不少人的目光,讓人又心疼又憐惜。在我的反復勸說下,她終于由陰轉晴,豁然開朗。
“柳逸――小兔子,我等著你重生與復活!”我眨眨眼睛,沖她一笑。她堅定地點點頭,邁著小碎步上了車,看著她上了車,我才如釋重負。
這種情景又有幾人知曉呢?堅強樂觀的她竟也有淚如雨下時……
我的同學楊柳逸是不是一朵“奇葩”?“元芳,你怎么看?”
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
名豈文章著,官應老病休。
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
一、背景分析:
“旅夜書懷”顧名思義就是旅途中夜里寫下的抒發自己情感的詩。唐代宗廣德二年(764年)春天,杜甫攜家人再次回到成都,給嚴武做節度參謀,生活暫時安定下來。但不料第二年四月嚴武忽然死去,他不得不再次離開成都草堂,乘舟東下,在岷江、長江一帶飄泊,這首詩是杜甫乘舟行經渝洲、忠州時寫下的。當時的杜甫已53歲,且常年有病,國家時局不穩,自己生活沒有著落,又行無定蹤,因此一路上他心情十分沉重,這首詩集中表現了他的這種心情。
二、誦讀提示:
應該用怎樣的語調來讀這首詩?先看一遍,整體感知后,讓學生指出。——緩慢、低沉的
分析原因:“旅夜”書“懷”,有感而生。乎?否!從哪里可以看出?讓學生再細作分析。
這首詩是感嘆身世之作。前一層寫旅夜風景,其實是寓情于景,為下文抒懷作鋪墊,應當讀得緩慢一些。后一層直抒胸臆,飄泊四方,居無定所,要讀出壓抑感。
三、詩歌內容分析:
1、開頭四句寫了怎樣的景?如何來描寫的詩人的旅夜處境和感受?
寫“旅夜”;岸上有細草微風,江上只有一葉孤舟,依岸而宿,就舟而居,遙望原野,遠處天與地似乎相接了,天邊的星宿也仿佛下垂得接近地面。大江之中,江水浩浩蕩蕩東流,一輪明月映照在江水中,隨著江水的流動而浮蕩著。岸上星垂,舟前月涌,用“星垂”來描寫原野的廣闊,用“月涌”來形容大江的東流,形象而細致地描繪了江上的夜景。唯有在廣闊的原野上才可感到“星垂”;唯其“星垂”,才能見出原野的廣闊。而大江中有“月涌”,才能反映出江水的流動;也只因江水的流動,才能感到“月涌”。“星垂”、“月涌”是以細膩稱闊大的手法,首四句塑造了一個宏闊非凡寧靜孤寂的江邊夜境。
2、后四句書怎樣的“懷”?
“名豈文章著”,聲名不因政治抱負而顯著,反因文章而顯著,這本非自己的矢志,故說“豈”,這就流露出因政治理想不得實現的憤慨。說“官應老病休”,詩人辭去官職,并非因老而多病,什么原因,詩人沒有直接說出。說“應”當,本是不應當,正顯出老詩人悲憤的心情。
面對遼闊寂寥的原野,想起自己的痛苦遭遇,深感自己漂泊無依,在這靜夜孤舟的境界中,自己恰如是天地間無所依存的一只沙鷗。以沙鷗自況,乃自傷飄泊之意。這跟他剛離成都時寫的“萬事已黃發,殘生隨白鷗”(《去蜀》)語意相同。以形象比喻作結,鮮明深刻地傳達了詩人深沉的感慨。天地雖大,卻無自己安身之處,景色遼闊,卻反襯出詩人孤寂而悲憤的心境?!耙簧锄t”照應“獨夜舟”,對比鮮明,比喻貼切。
3、藝術特色。A、寓情于景B、直抒胸臆。
全詩風格沉郁、感情激越,形象鮮明、境界宏闊,表現出詩人“老來漸于詩律細”的藝術成就。
三、名句賞析:“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p>
這兩句寫景的詩句,歷來為人們所稱道。無垠的星空,平曠的原野,浩渺的月光,奔流的江水,看上去是那樣的雄渾闊大,讓人心曠神怡,難怪有人認為這兩句詩是“開襟闊遠”(浦起龍《讀杜心解》),甚至有人認為是寫出了作者“喜”的感情(見《唐詩論文集•杜甫五律例解》)。其實只要聯系本詩寫作背景和全詩的意境不難看出,這兩句詩是在以樂景寫哀情,作者正是以自然的遼闊無邊反襯一葉可憐小舟的孤單與渺小,面對茫茫的宇宙,想想坎坷的過去,望望無光的未來,何處才是自己的歸程,怎不悲從中來?
四、練習提升.
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準確的一項是()
A.前兩聯對仗工整,由遠及近,由下及上,描繪了一幅旅夜孤舟夜泊江上廣闊立體的月夜畫面。
B.此詩寫了遼闊的平野,浩蕩的大江,燦爛的星月。景的雄渾闊大襯出了詩人的孤苦憐仃。
C.后兩聯含蓄地寫出詩人的不幸與當時的處境,吐露出詩人不得志的牢騷與失意悲涼之情。
D.尾聯,詩人用設問的方式引出自己的處境:像天地間的一只沙鷗,四處漂泊。
(答案A.應是“由近及遠,由上及下”。首聯與頷聯之間是由近及遠。頷聯的上聯與下聯之間是由上及下。)
五、對比拓展
對比賞析:杜甫的《旅夜書懷》和李白的《渡荊門送別》
渡荊門送別旅夜書懷
李白杜甫
渡遠荊門外,細草微風岸,
來從楚國游。危檣獨夜舟。
山隨平野盡,星垂平野闊,
江入大荒流。月涌大江流。
月下飛天鏡,名豈文章著?
云生結海樓。官應老病休。
仍憐故鄉水,飄飄何所以,
萬里送行舟。天地一沙鷗。
這兩首詩的共同點有哪些?
(1)都在長江上而下,只不過李白是在出蜀之后,于湖北省宜都縣西北作的這首詩。杜甫是在今重慶市忠縣至云陽縣途中作的這首詩;(2)都為五律,不僅韻律相同,而且在短短的僅四十余字的一首詩里,相同的詞字竟有“平野”、“江”、“月”、“流”;(3)這兩首詩的氣象都十分開闊,藝術表現手法較為自然。兩詩的前后結構渾然一體,一氣呵成。由近展遠,由狹而闊,大江,大地,星月,繁復的立體空間景象,映入胸懷。兩詩的結句雖以“低調”和“收束”而止,但仍展現出遼遠時空,令人作無窮無盡的遐想。
這兩首詩的不同點在哪里?
(1)李白寫《渡荊門送別》是青年時代,開元十三年(公元725年)出蜀游歷時而作?!堵靡箷鴳选肥嵌鸥ν砟?,即唐代宗永泰元年(公元765年),杜甫辭去了幕僚的職務,帶家眷離開成都,經渝州(今重慶)乘船到云陽縣云安鎮途中而作。兩詩相差的年代剛好40年;(2)心境不一樣,李白第一次走出蜀地的大山,天地開闊,,神蕩胸襟,豁然開朗,興奮喜悅之情,言于溢表。舉目從沒有看到的茫茫大江,山在大江和藍天之間,成了渺渺的一線。李白的詩里,只有對壯闊山河的感嘆和思鄉的情懷,而沒有人生風雨歷程的傷愁。杜甫的心境和李白大不一樣,蹇途人生,時運不濟,顛沛流離,窮困纏身。恰又
溫庭筠與韋莊并稱“溫韋”,溫詞的風格以艷麗綿密為主,多用比興,以景寓情;而韋莊的詞疏淡明秀,寓身世之感。溫詞初讀頗有晦澀,仔細品賞便覺情深意長,意蘊悠遠,代表作如《菩薩蠻》“小山重疊金明滅”、《更漏子》“柳絲長”等,溫詞對后世影響巨大。其詞于寫景、述事中蘊含主人公深沉的感情,這一藝術特點,宋代詞人周邦彥、均沿襲余波。
《菩薩蠻》原有二十首,今存十四首,多為閨怨之作。就詞之用事、煉字(“度”、“懶”、“遲”)和情思婉轉方面,本篇在十四首中常推為首,甚至在溫詞中排第一。本篇“閨怨”主題一目了然,當然不排除如清代常州詞派張惠言所言“感士不遇”,但是因首句“小山”和“金”說法紛紜,各執一詞,此處只談個人淺見拙識。
通讀全篇,詞人別具匠心地在詞中運用蒙太奇手法,截取四個層面,層次分明,一氣呵成地將閨中怨婦形象展現畢盡,篇中無一字幽怨,但字字愁心,一種哀怨孤寂之情躍然紙上。參考前人觀點和個人理解,筆者試著勾勒出一幅閨人梳妝圖:
一、“初醒”之容:“小山重疊金明滅,鬢云欲度香腮雪”
俞平伯先生《唐宋詞選釋》引清代許昂宵《詞綜偶評》“小山,蓋指屏山而言”,許昂宵并未定論,對“金明滅”認為初日光輝映著金色畫屏,未下斷語,并認為“金”恐怕不能釋為“額黃”。
劉永濟先生《唐五代兩宋詞簡析》認為“小山”乃“枕屏上所畫之景”,且不論“小山”辨析是否正確,“金明滅”釋為“屏上之金碧山水,因日久剝落,故或明或滅”,粗看言之有理,然千嬌百媚閨人“新帖繡羅襦”,焉能熟視無睹屏上殘山剩水?
唐圭璋先生《唐宋詞簡釋》認為“小山”是“繡屏”之山,對“金明滅”沒有明確解釋。
惠淇源先生《婉約詞集評》認為“小山”是“屏風上雕畫的小山”,而“金明滅”釋為“金光閃耀的樣子”,難不成飛卿漏寫“小山”深處有朝霞燦爛而成“金光閃耀的樣子”?
朱東潤先生在《中國歷代文學作品選》中認為“小山句,謂畫屏與初日的光輝照映成彩” 。
以上諸位先生均將“小山”之解與“屏”牽涉,大抵是由許昂宵注解衍生而來,但許“蓋”有言在先,他也認為沒有實據,所以不能輕易下結論。
林庚先生有一解,他在1962年給學生的信中認為“小山重疊”指發髻,“金明滅”指首飾上閃動著的光彩。
沈從文《中國服飾史》認為“小山重疊金明滅”是美麗女子青絲云鬢上閃爍其間的金屬飾物。
徐培均《唐宋詞小令精華》中認為“小山”乃“形容隆起的發髻”。
以上三家,都將“小山”認為是“發”,但此解仍有疑問,首句言“發”,次句又言及“發”,作為練字極為講求的詞人,恐怕此解并非原意。
夏承燾《唐宋詞欣賞》和他主編《唐宋詞選》則豁然開朗。《開元天寶遺事》載:“明皇幸蜀,命畫工作十眉圖”。據《海錄碎事》:“十眉圖:一鴛鴦、二小山……”?!敖鹬丿B”,謂把眉毛畫成黃色,像金一般重疊。楊慎《詞品》載“北周靜帝令人黃眉墨妝,其風流于后世”,暗示覺后妝殘?!逗d浰槭隆份d“十眉圖:一鴛鴦、二小山……”,楊慎《詞品》載“北周靜帝令人黃眉墨妝,其風流于后世”。“小山重疊”指眉暈褪色,“金”指“額黃”(在額上涂黃色叫“額黃”,六朝以來婦女的習尚),“金明滅”指褪了色的額黃有明有暗。飛卿另有“蕊黃無限當山額”、“宿妝眉淺粉山橫”等句,都指眉妝或額黃或經宿淚流或輾轉反側,余有眉黛、額黃殘雜。
先品賞詞意,既然描繪閨人初醒,雖未言“啼妝滿面殘紅印”,閨人遲醒,嬌靨殘妝真切宛在眼中?!对娊洝ばl風·伯兮》:“自伯之東,首如飛蓬。豈無膏沐,誰嫡為容?”舊說“小山”釋為“屏山”,“小山”與“屏”又有何牽?若“金”指陽光,深閨美人尚未起來,何來陽光堂皇穿窗入戶?若“金”釋為首飾,詞人首句當描摹生動,閨人出場當穿戴完畢,富貴堂皇之氣撲面而來,若此,后兩句“懶起畫娥眉,弄妝梳洗遲”也就當是畫蛇添足。誠然,亦可先大視角摹寫閨中之景,屏上金山碧水在陽光照耀下一句突兀,壁峰千仞,句意跳躍,閨人嬌柔之態何以襯托?顯然與下句的“鬢云”、“香腮”不能融成一體,顧念全篇,不免感覺唐突。既然詞人著力描摹的對象是幽怨閨人,那么這一句如果作為寫景論斷,則前后就缺乏必要連貫,跳躍性太強,而喪失了一種作者所著力營造的氤氳氛圍,句意的中斷也會使得整闕詞情感突兀,產生風馬牛不相及之感。根據詞的上下文義細細推斷,仍以作眉毛為好。因為首句說眉上的顏色褪了,次句說頭發蓬蓬松松地快垂到腮邊了,三、四兩句才接著說女主人公懶洋洋地起床畫眉和梳妝。這樣前后呼應,層次極為分明。據此,可以認定,首兩句必描繪閨人初醒之狀。“小山”指眉毛?!懊肌焙汀吧健被ビ?,溫詞之前多有例證,庾信《奉和趙王途中五韻詩》“……峽路沙如月,山峰石似眉……”、《上益州上柱國趙王詩二首》“……兩江如漬錦,雙峰似畫眉……”。溫詩亦可為證:“黃印額山輕為塵,翠鱗紅穉俱含嚬”。“小山重疊金明滅”正是惺松懶散模樣,與下句“鬢云欲度香腮雪”協調吻合。
再看用詞,飛卿詞作確有不少“屏”、“山”相連的詩句,如“枕上屏山掩”、“鴛枕映屏山”、“曉屏山斷續”、“日照紗窗,金鴨小屏山碧”等等。無庸置疑,此等“山”皆為“屏上之山”,許注“小山”為“屏山”或本此。但癥結正在于此,許昂宵之解僅著意字面,理解起來不免牽強,也可講得通,但終非妙解。而夏先生之解使首兩句內容銜接,句意連貫,未有平地高山之惑,“眉毛”、“鬢云”、“香腮”均集中刻畫閨人容顏,和諧完美至極。
二、“梳洗”之態:懶起畫娥眉,弄妝梳洗遲
一夜孤寂,無論遼西美夢留人睡還是夢里又一番傷離別,時候已經不早,閨人懶洋洋地起床畫眉和梳妝,前后呼應,互相強化,構成一個渾然的整體,突出其潛在的含義,即詞人所要表達的主題,也就是“腸斷塞門消息”,思念著遠在邊戍的戀人,苦于久無音信,在這樣一個讓人滿生愁緒的日子里,只能對鏡自憐。首句如電影中的大特寫鏡頭,郎在他鄉,閨人一夜輾轉夢醒,雖“度”字將鬢發如云的動態形象準確表現出來,但難掩殘妝滿面。接著下來,“懶”和“遲”沒有絲毫貶義,不但不生硬,反使之與上文熨貼更緊。輾轉反側一宿,眉已殘,發已松,蕭郎在日殷勤弄(“銀箏夜久殷勤弄”與此殊途同歸),“如今正好同歡樂,君去容華誰得知?”自然懶起弄妝,孤苦伶仃宛然眼前!用物象的錯綜排比的手法把客觀的景物展現在讀者面前,讓讀者運用自己的想象把它們貫穿起來,從而理解人物,理解詞人。
三、“顧盼”之儀:照花前后鏡,花面交相映
閨人心中還有希望。梳洗罷,絕不“妝成只是熏香坐”,獨倚望江樓前還得留意是否容妝整齊,萬一蕭郎不期而至呢?前鏡照了還要照后鏡,簪花和人面交相輝映,花美人更美,其綽約之態婀娜之姿可以想見。妝前與妝后,容貌不一樣,心情也有了變化,字里行間感受得到閨人的愉悅心情。
四、“哀怨”之心:新貼繡羅襦,雙雙金鷓鴣
閨人裝扮一新,接下來,詞人筆鋒一轉,難道詞人會不吝筆墨描寫妝后的萬千儀容嗎?不!當閨人瞥見嶄新的繡羅衣裳上那一雙雙的“金鷓鴣”時戛然而止,雖然不再描寫閨人此際心情,但“雙雙”二字收束畫龍點睛,鷓鴣雙雙,勾起閨人無限情思,“人心不如草”,蕭郎亦不如“鷓鴣”,我們完全想象得出閨人意味索然,耳畔既聽得到閨人自憐之嘆,亦聽得到空曠郊野鷓鴣凄楚聲聲,不由為閨人美貌容顏無人憐惜而扼腕,“君行逾十年,孤妾常獨棲”是何等無奈和悲傷!全篇無一字正面寫愁,但客觀描寫中閨人心情毫發畢現,更明白上闋之所以懶畫眉、遲梳洗者,皆因一番怨情蘊蓄難遣。溫庭筠如此從容不迫,但閨人離愁別恨排山倒海,自然動人以情!和王龍標“春日凝妝上翠樓……悔教夫婿覓封侯”在某種程度上略同機杼,異曲同工。
天游峰海拔409.6米。最為精彩的是從茶洞起步沿陡峭山崖爬越828級石階。登天游覽勝,如登天云游、有驚無險,九曲奇觀,盡收眼底??捎^日出云海,可賞晴空月色。徐霞客曾評價說:“其不臨溪而能盡九曲之勝,此峰固應第一也”。
看水之一:大峽谷漂流
武夷大峽谷長14公里,相對落差150米。桐木溪發源于武夷山自然保護區黃崗山,為九曲溪的源頭之一。大峽谷漂流即在桐木溪河段,全長6公里,漂流時間約1.5小時。所用橡皮艇可乘坐游客6人,由2位訓練有素的水手劃舟。桐木溪漂流是一種有驚無險、野趣橫生的體驗。兩岸高山峭壁,森林鋪蓋,猿啼鳥鳴,溪水怪石嶙峋,水質剔透,魚石相趣。舟行其間,水路彎彎,下險灘,浪花撲面,驚心動魄。過深潭,波瀾不驚,悠然自得。在險灘與深潭、激躍與平凡之間,充分體驗和品味人生的內涵。
看水之二:龍川大峽谷
位于景區通往保護區的途中,距度假區22公里。龍川東側為來龍崗,西側為獅子山,終年飛瀑流泉,川流不息。春和景明,萬木蔥籠,雨后初睛,山泉鼓足了勁奔騰而下,飛花濺玉、氣勢雄渾,尤如大自然的交響曲章,給人以強烈的心靈震撼;秋高氣爽,層林盡染,丹桂飄香,山泉細致而柔情萬種,沿山崖變化著姿態,展示著少女般的柔情,耐人品味。山泉流淌的紅巖上生長著大量的珍稀植物,如竹柏,其葉形似竹葉但更厚,與水杉、銀杏等被稱為植物的活化石。還有一種被列為國家重點保護植物――蛛網萼,屬虎耳草科,因其形密集如蜘蛛網狀而得名。這種植物只能在毫無污染的環境里生長。峽谷內有幾處落差百米的瀑布,墜落擊石飛花間,產生了大量的負氧離子,龍川大峽谷內負氧離子含量高達1萬個/立方厘米,是絕佳的天然氧吧。
武夷品香茗
武夷巖茶種植區的氣候溫和,冬暖夏涼,年平均溫度在18-18.5度之間;雨量充沛,年雨量2000毫米左右。山間常年云霧彌漫,年平均相對濕度在80%左右。茶園大部分在巖壑幽澗之中,日照較短,更無風害,優越的自然條件孕育出巖茶獨特的韻味。武夷山之地質,屬白堊紀武夷層,下部為石英班巖,中部為礫巖、紅沙巖、頁巖、凝灰巖及火山礫巖五者相間成層。茶園土壤之成土母巖,絕大部分為火山礫巖、紅砂巖及頁巖組成。《茶經》稱茶山之土“上者生爛石,中者生礫壤,下者生黃土”。武夷茶園土壤系爛石或礫壤。明代徐渤《茶考》所述“武夷山中工氣宜茶”。適宜的土壤,造就出巖茶的優良內質。
武夷巖茶是烏龍茶中的珍品,講究品質。品賞武夷巖茶是一種極富詩意雅興的賞心樂事,自古以來,文人學士非常崇尚這種高層次的精神享受。品賞武夷巖茶講究環境、心境、茶具、水質、沖泡技巧、品賞藝術。
環境:品茶的環境、場所,要清雅、明)爭。廳室布置可懸以國畫、詩文,擺以蘭花。古樂低回,古色古香。品茗不宜人數過多。明代張源《茶錄》說:”獨啜曰神,二客曰勝,三四日趣,五六日泛,七八曰施”。五六人就嫌多,七八人則是喝茶解渴。這當然指品賞而言,否則平常難以做到。
心境:品茶先品人,品茶講人品。品茶者心境要平和、矜持、不躁,這樣才能體現傳統茶德:即信奉人與人之和美、人與自然之和諧、人與社會之和靜。這是茶之精神、茶之風韻,也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
茶具:武夷山品茶茶具有茶盞、白瓷壺杯、紫沙壺杯等等。但較為通用的是宜興紫砂壺,配以白瓷杯或外紫沙內白瓷杯,茶海(可漏水、盛水的托盤)。茶壺大小如拳頭,杯小如核桃。紫砂壺有良好的保味功能,它質地細密,不易散熱,宜于保溫,又不炙手。紫砂壺使用越久,器身越加光澤油亮,光滑古雅,沖泡出的茶味更加醇郁芳馨。使用白瓷杯主要是便于觀看茶之湯色。
水質:泡茶與水質關系極大。陸羽《茶經》云:“山溪泉水為上,河上之水為中,井中之水為下?!比粲米詠硭詈梅派习胩鞎r間,待氯氣揮發。煮水最好用砂壺或銅壺,并用爐子、硬木炭。如此煮出之水無雜味、無油膩。所謂“活火煮活水”,即用有焰無煙之炭火煮流動之山泉。沖泡巖茶宜用剛開的開水,煮至“水面若孔珠,其聲若松濤,此正湯也?!睖词靹t茶浮于上,香不能出;過熟則茶沉于下,而味則多滯??茖W而言水煮過老則缺氧,于身體也無益。
沖泡技巧:泡茶前要洗凈茶壺、茶杯,然后用開水燙過。
加放茶葉因人而異。嗜濃者多加,喜淡者則少放。將沸水沖入,滿壺為止,然后用壺蓋刮去泡沫,再用開水沖凈蓋上泡沫。蓋好后,用開水澆淋茶壺,既提高壺溫,又能洗凈壺的外表。約過1―2分鐘,即可斟品?,F今流行的是不喝第一道,而是用第一道茶水燙洗茶杯后注入茶海,第二次沖泡的茶才開始斟品,有“頭泡湯,二泡茶,三泡五泡是精華”的說法。斟茶有講究,各杯先斟少許,然后均勻巡回而斟,喻為“關公巡城”,茶水剩少許后,則各杯點斟,喻為“韓信點兵”,以免淡濃不一。沖水要高,讓壺中茶葉滾動促進出味,斟茶要低,防止茶香散發,避免產生不雅之泡沫,這叫“高沖低斟”。獻茶講究禮節,朋輩對品時,應先敬長者;以茶待客時,則先賓后主。接受敬茶時,不必起身迎接,只要以食、中二指輕輕敲桌,如下跪狀即表謝意。據說是,清乾隆皇帝化裝為仆人,微服私訪,當眾給隨員斟茶時,臣慌惶不安,急中生智,用雙指點桌,以示下跪。后人沿襲成為禮儀,很是方便。這樣免于杯小不使雙手遞接,防止起坐紛紛,干擾靜寂秩序。端茶杯時,宜用拇指和食指扶住杯身、中指托住杯底。如此端法,既穩妥,又高雅,喻為“三龍護鼎”。
品嘗藝術:武夷巖茶首重巖韻,味以”香、清、甘、活”者為上,十分講究“山骨”“巖韻”“杯底香”等。品茶時,應先聞其香,再看其色,三品其味,后觀葉色。品茶是精神感應、高層次文化享受,因而要慢助細吸,徐徐入口。古人云:小杯曰品,大杯飲驢。牛飲只可解渴,小杯方能品出真味、領略情趣。初品者體會是一杯苦,二杯甜,三杯味無窮;嗜茶客更有“兩腋清風起,飄然欲成仙”之感。品茶時,如將所泡過的茶葉放入清水中,觀看葉色,為“綠葉紅鑲邊”,這是武夷巖茶之特征。品嘗巖茶時,也可備些茶點,一般以咸味為佳,如瓜子、菜干、咸花生之類,也可用咸味糕餅。因為咸食不會掩蓋茶昧、“喧賓奪主”,不會影響品茶的效果。品茶不僅是一種享受,而且是交友聯誼、溝通情感的好形式。以茶會友,和敬談心、說古論今、吟詠詩詞、欣賞茶歌、探究茶道、切磋茶藝、熏陶茶德。武夷山人不但擅長種茶、制茶,而且精于品茶。在挖掘繼承古人煮茶、斗茶、鑒茶的基礎上,把品茶和觀景、賞藝融為一體。
九龍窠“大紅袍”
九龍窠是“茶中之王”――“大紅袍”的生長地。
一個幽奇深邃的峽谷,從峽口高處往下看,兩側長條狀單面山,左五右四, 九座石骨嶙峋的巖峰漆黑如鐵,仿佛九條將要騰飛的巨龍。峽谷里巖石錯落,巖縫中滲出細細山泉,匯成小澗清流,曲折東流。沿峽谷往里,一路上有一片片、一層層的茶園,映襯著竹木花草。有些武夷巖茶的名叢就生長在這峽谷的巖壁上,小澗邊,像盆景一樣爭奇斗巧、充滿生機。因此,人們把九龍案稱為“茶樹王國”。
“大紅袍”生長在九龍窠最后一窠的巖壁上,環境得天獨厚:一是峭壁的巖縫,終年不斷供應富含有機物質的泉水,且以點滴方式澆灌,不急不緩,不多不少,恰到好處;二是土壤濕潤肥沃,是包含有機物質的砂巖碎屑土;三是四周崖壁聳立,陽光照射時間適度,空氣濕潤,氣溫穩定;四是茶農精心呵護、栽培管理;五是制茶名師的精湛制茶技藝等使得“大紅袍”品質優異,具濃郁的桂花香味,可沖泡九次仍有余香,飲后口齒留香,舌下生津,緩緩回甘。
1997年,“大紅袍”在香港拍賣,以每公斤136萬港元之高價出售25克。2002年,在廣州茶葉博覽會上“大紅袍”20克拍賣價達18萬元。“大紅袍”每年僅產2000克左右,不能滿足廣大游客的需要。武夷山茶科所經過多年的研究培育,現已將“大紅袍”進行無性繁植成功,并有了批量產品上市,普通百姓也能喝上“大紅袍”了。
武夷訪古
訪古之一:柳永紀念館
柳永紀念館位于武夷宮,為紀念宋代著名詞人柳永而設立的。柳永(987-1053年)武夷山市上梅鄉白水村人,原名柳三變,字景莊,后改名永。因在柳姓同輩中排行第七,又稱柳七。柳永少有俊才,為人風雅,少年時曾有“金鵝峰下一枝筆”之稱。他生于北宋前期的太平盛世,受家鄉武夷洞天仙人靈氣的影響,意氣豪放,倜儻不羈,柳永一生在仕途上很不如意,真宗景德二年(1005年)參加貢院考試時,因一首《鶴沖天》詞鑄大錯,給之后連續5次科場考試留下禍根,第五次雖得到貢院之榜,卻被仁宗批為“且去淺酌低唱,何用浮名”,未被錄用。到了宋景佑元年(1034-年),才被賜為進士,那時已年近半百。由于一生歷進坎坷,身處逆境,因而把自己人生的無奈,當作茶余笑料,酒后戲言,并以寫詞的方式盡情地表達出來。他的詞多反映下層社會生活,不僅“市井之人悅之”,而且被稱為“凡有井水處,即能歌柳詞”。笑在青樓,醉在街頭,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正是對一代詞人柳永的生動寫照。
訪古之二:武夷書院(古稱武夷精舍、紫陽書院)
武夷書院是南宋理學家朱熹于淳熙十年(1183年)建造的書院,世稱“武夷之巨構”。朱熹在此廣收門徒,著書講學,培養了大批學生,理學思想得到廣泛的傳播,成為一個有力量、有影響的學派――閩學。
朱熹,字仲晦,號晦庵。祖籍徽州婺源(今屬江西),朱熹在武夷山生活、從師、講學、著述長達50年。在他的一生中著作有《四書集注》等70余部460多卷,創辦書院27所,門生數子人。朱熹是中國南宋時期最著名的理學家,又是繼孔子之后最偉大的教育家。他的哲學思想和教育思想對中國封建社會后期的政治、文化都有著極大的影響。為紀念朱熹,同時也為了便于學者和游客研究、了解朱熹和理學,內有朱熹塑像、楹聯、匾額,生平介紹圖像照片及文字介紹,還有一部分朱熹手跡和著作。
復旦大學蔡尚忠教授有詩贊道:東周出孔丘,南宋有朱熹。中國古文化,泰山與武夷。
訪古之三:桃源洞
桃源洞因“風光近武陵”而得名。游桃源洞之前,先回憶一下晉代田園詩人陶淵明的《桃花源記》頗能增添游興,其開頭寫道:“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從口人,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
沿著松鼠澗往峽谷有石階可行,一路上聽山泉叮咚,看山巖俊秀,落葉流花,意境無窮。至“疑無路”、“問津處”,似乎山窮水盡,卻見有一小巖洞,僅通一人,洞內迂回曲折,走十余步即出洞口。有石門,上刻“桃源洞”,門邊是一幅對聯:喜無樵子復觀弈,怕有漁郎來問津。進入石門,豁然開朗,果然是“洞天絕境”。四周巖峰聳立,遮天蔽日,中間是平曠幽深之谷地,方圓20畝,幾間屋舍,有桃園、竹林、石池和流泉。山泉注入醌間,青藤攀附壽桃石,蒼松翠竹挺拔于山坡巖崖。端坐的老子巖雕高16米,據說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老子坐像,戲稱“老子天下第一”。開元堂道觀的門聯寫的是:到此已非塵世客,進來便是桃源人。點明了“世外桃源”之意境。
訪古之四:天心永樂禪寺
“子萬峰中梵室開”,這是北宋著名詞人柳永(武夷山人)形容武夷山佛教鼎盛的詩句。而最有氣派,香火最旺的要數天心永樂禪寺了。它是武夷山最大的寺廟,位于天心巖邊上。初建時稱“山心永樂庵”,是因其位置處于武夷山景區中心而得名。明朝嘉靖七年(1528),道土韓洞虛重建時,改名“天心庵”,是道教的宮觀。
進入天心景區,映人眼簾的是一座彌勒佛巖雕,地處風水寶地,就地取材,依崖打造,堪稱天成杰作。正如俗話所說:后面有靠,兩邊有抱,前面有水,水中有泡。像高19米,寬13米,像后的巨型“佛”字是康熙皇帝的親筆字,字高11米,寬9米,計99平方米,取“九九吉利”之意。
訪古之五:閩越壬城
閩越王城景區位于武夷山市興田鎮城村村,距離度假區28公里,游覽時間為半天。
閩越王城遺址是武夷山世界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發現于1958年,1996年被國務院批準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中國古代文明的一塊絢麗的瑰寶。閩越王城始建于公元前202年,是閩越王無諸受封于漢高祖劉邦時營造的王城,總面積48萬平方米,干欄式宮殿建筑,封閉式的宮殿組群,極富閩越文化色彩。在西漢初年的近一個世紀內,使福建政治、軍事、經濟、文化的中心。從遺址出土了大量的文物:陶器、鐵器、罐、盆、缽、壺蠱、鐵矛、鐵劍、銅鏃、弩機等,現建有大量博物館來展示這些文物。保存最完整的代表明代皇權的木構樓坊,面闊7.9米,進深5米,高8米。
訪古之六:五夫朱子文化
五夫鎮位于武夷山市東南,距離度假區51公里。游覽時間為1天。汽車站每天有定期班車前往。
五夫鎮自古有“鄒魯淵源”之美稱,古代名人輩出。至宋代已是鼎盛時期,名人學者云集,工商仕農極為繁榮,抗金名將劉子羽、吳介、吳遴在五夫降生;詞圣柳永以及他家“柳氏三杰”在五夫孕育胡安國家族的胡氏五賢出自五夫;理學宗師朱熹在五夫從師就學,可謂“群英薈萃”。五夫鎮自然環境幽美、氣候宜人、物產豐富、省產白蓮、板栗、楊梅、香菇、田螺等。
主要景觀有二處:一是朱子故居一一紫陽樓;二是興賢古街,包括興賢書 院、朱子卷、朱子社倉等景點。
興賢書院位于五夫鎮興賢古街,建于南宋孝宗年間(1163-1189年),為紀念理學先賢胡憲而構筑,朱熹學有所成后,曾在該書院講學授徒。之所以名為“興賢”,民間傳說有“興賢育秀”,繼往開來之意。書院門牌高聳,構筑精巧,造型古樸,全部建筑共分三進,前進為正堂、分下廊與上廳,下廊設兩廂房;二進為書院,分左右兩院,正進為文昌閣。興賢書院曾是朱熹弘講理學,以文論道之所,現今在書院內可欣常到仿朱熹筆體而寫的“繼往開來”等堂匾和各式楹聯。
朱子巷,南宋紹興十三年(1143年),朱熹14歲時家里突發不幸,父親朱松病逝,去世前將兒子托給原武夷山籍的摯友教養。于是,朱嘉隨母移居到武夷山五夫里,從此定居五夫里近50年。在這些年中,他無論是幼時上學,還是成年后,探友尋幽問道,每次外出都要路經。這條巷子是五夫中和坊與儒林坊(古名)的交界線,上行是中和坊,下行是儒林坊,原全長300米,現僅存138米,巷子路面全用鵝卵石鋪成,巷多曲折,兩側皆是古屋高墻,步入其中,耳邊仿佛回蕩起朱熹求學的足音。
紫陽樓又名紫陽書堂、紫陽書室,建于南宋紹興十四年(1144年),朱熹從15歲起在此定居,一直到晚年遷居建陽為止,住了近50年。紫陽樓位于屏山腳下,潭溪之畔,周圍古樹參天,修竹成林,屋前是半畝方塘,屋后是青翠竹林。傳說,朱熹的那首《觀書有感》就是因朱熹在塘邊苦讀時,觸動靈感,信手寫就的:“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弊详枠菢嬛L格莊重典雅,一楹兩進,前進為朱熹書齋及寢室,朱熹為不忘父老,以父號取名,將寢室命名“韋齋”,將書房命名為“晦堂”。中堂懸匾曰:紫陽書堂。表示不忘其祖籍徽洲婺源(今屬江西)的紫陽山之意。
訪古之七:下梅古民居
下梅村位于武夷山市東面,距離度假區約10公里。游覽時間半天。
下梅村保存了以鄒氏祠堂為代表的集磚雕、石雕、木雕藝術于一體的典型清代民居特色建筑群。900多米的人工河穿村而過,沿河兩岸有涼亭美人靠,造就了一個江南水鄉的風貌。
比喻、夸張、借代、比擬、設問、雙關、對比、對偶、排比、反復、諱飾、互文、并提,等等。
(一) 比喻
文言文的比喻與現代漢語的比喻一樣,有本體和喻體,也有比喻詞,當然,有的只出現喻體,有的沒有比喻詞。
例1 如今人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史記·項羽本紀》)
譯文:如今人家好像是廚房的刀和砧板,我們好比是放在砧板上的魚和肉,這樣緊迫的情況,還要向人家告辭干什么呢?
例2 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蟬蛻於濁穢。(《史記·屈原賈生列傳》)
譯文:使自己自動地遠離污泥濁水,像蟬脫殼那樣擺脫污穢環境。
例1用 "刀俎"和"魚肉"比喻對方和自己,將兩種對比強烈的不同地位和危急的形勢作了生動形象的描繪。例2用"污泥"和"濁穢(環境)"比喻邪惡的勢力,用"蟬蛻"比喻自己的潔身自好,比喻具體形象,句子通俗易懂,屈原的周遭環境和他的人生態度在比喻句中有了清晰的交代。
(二) 夸張
夸張,主要是通過形象的語言,把被描寫的事物加以藝術地夸大或縮小,給人以比較強烈的感覺,從而增強句子的表現力和感染力。
例1 人固有一死,或重與泰山,或輕於鴻毛。
譯文:人本來就免不了一死,有的人死得比泰山還要重,有的人死得比鴻毛還要輕。
例2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萬,流血漂櫓。
譯文:秦國便有了剩余的精力,乘對方的困敝而制服他們,在戰場上追逐逃走的敗兵,殺得敵人流下無數的尸體,血流成河,可以漂浮盾牌。
例3用 "泰山"和"鴻毛"來比輕重,將死的價值夸大和縮小,夸大和縮小中表明了作者愛憎分明的態度和涇渭分明的價值取向。例2用"百萬"的"伏尸" 和血流成河可以漂浮盾牌來形容戰爭的殘酷,夸大的描述中刻畫了秦國的強大和殘忍,以及其他國家的弱小和慘敗。
(三) 借代
借本體的特征或標誌來代替本體;借本體的所屬或所在來代替本體;借事物的全部來代替屬於局部的本體或借局部來代替整體等修辭方法,均為借代。借代的主要目的是給人一種具體可感的形象,引發讀者的形象思維。
例1 愿馳千里足,送兒還故鄉。(《木蘭詩》)
譯文:希望能騎著千里馬,快馬加鞭送我回故鄉。
例2 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李白《望天門山》)
譯文:兩岸青山在眼前相對出現,一片白帆向紅日輕捷飛來。
例1中的 "千里足"代替千里馬,是局部代替整體。例2中的"孤帆"代替揚著一片白帆的小船,是局部代替整體。
(四) 比擬
比擬是擬人和擬物的合稱,是一種將人擬作物,或將物擬作人的修辭方法。這種修辭方法,有時給物以人的對話或語言,有時給人以物的動作或形態,增加了文章的藝術性。
例1 自胡馬窺江去后,廢池喬木,猶厭言兵。(姜夔《揚州慢》)
譯文:自從金兵南侵以后,就連荒廢的池沼和古老的樹木,也對戰爭表示厭惡。
例2 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陶淵明《歸園田居》)
譯文:關在籠子里的鳥思戀以往的樹林,養在池塘中的魚思戀過去的深潭。
例3 雄兔腳樸朔,雌兔眼迷離,兩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樂府詩集·木蘭詩》)
譯文:雄兔的腳上毛蓬松,雌兔的眼睛瞇成縫,兩只兔子并排跑,怎么能辨別我是雌還是雄?
例1的 "廢池喬木,猶厭言兵"是把物當作人來描寫,作者借"廢池喬木"所表露的一個"厭"字,將對戰爭的憎惡情感表達得淋漓盡致。 例2的"羈鳥戀"和"池魚思"也是把物當作人來描寫,"戀"和"思"是對自由的一種向往,作者借動物的人類思想化語言來表達的正是這種情感。例3"安能辨我是雄雌"是把人當作物來寫,動物才講雄雌,問"安能辨我是雄雌",顯然是主人公用幽默的語言說明女扮男裝是難以分辨的。
(五) 設問
有疑問就要問,有問就要答,有問有答就是設問。設問可以分為兩類,一是自己設問自己回答,二是反面設問,正面回答。
例1 然秦以區區之地……一夫作難而七廟隳,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何也?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賈誼《過秦論》)
譯文:然而秦國以雍州小小的疆域……但是經不起陳涉振臂一揮就國破人亡,并被后人譏笑,這是為什么呢?就是因為不行仁義,而使攻勢和守勢完全發生了變化的緣故啊。
例2 夫擊甕叩缶,彈箏搏髀……今棄擊甕叩缶而就鄭衛,退彈箏而取韶虞,若是者何也?快意當前,適觀而已矣。(李斯《諫逐客書》)
譯文:敲打瓦罐,叩拍瓦缶,彈奏秦箏,拍著大腿打拍子……現在人們不聽敲打瓦罐和叩拍瓦缶,而去欣賞鄭國和衛國的音樂,不彈奏秦箏,而選擇《韶》樂,這是因為什么呢?為的是聽起來高興,看起來舒服罷了。
例3 嗚呼,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原莊周之所以得天下,與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歐陽修《伶官傳序》)
譯文:啊!國家盛衰的道理,雖然總強調說是天意,其實還不是決定於統治階級的政策措施嗎?追溯一下后唐莊宗是怎樣建立起他的統治,又是怎樣遭到失敗的過程,就足以說明這個道理了。
例1是自己設問自己回答,意在引起讀者的註意,以達到強調其結論 "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的目的。例2也是自己設問自己回答,先交代結果,后敘說原因,給人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例3則是用反面的問題來激發正面的答案,對問題的答案是肯定的。這種設問,有點像現代漢語的反問,不用回答,答案就在問句里面。
(六) 雙關
雙關的顯著特點是言在此意在彼,言有其實,意有其因,移花接木,耐人尋味。
例1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陶淵明《飲酒》)
譯文:在舍東的籬笆下采摘,悠閑中見到了深遠的南山。
例2 九邊爛熟等雕蟲,遠誌真堪小草同。(龔自珍《己亥雜詩》)
譯文:我對邊防事務嫻熟精通,卻被人看作雕蟲小技不予重用,自己雖懷抱遠大誌向,到頭來也是和一棵默默無聞的小草相同。
例3 枝枝相覆蓋,葉葉相交通。(《孔雀東南飛》)
譯文:松柏梧桐枝枝葉葉相互覆蓋,心心溝通相融。
例1中的 "悠然"有"遙遠"的字面意思,即南山在一定的距離之外,也有詩人采菊時心"曠遠"的意思。詩人有了這種心境,對眼前的美景才有"悠然"的神情和感受。所以"悠然"的雙關意義值得玩味。例2中的"遠誌"的字面意思是一種植物的名稱,是一種多年生草本植物,根可入藥。但詩人在這里顯然不是在談草藥,而是在談自己的遠大理想,所以,"遠誌"是用來形容自己的遠大誌向。例3的"交通"有詩句中描寫的枝葉交錯的意思,更有仲卿和蘭芝心心相印的意境描寫,正所謂生死相依,永結同心,其愛情的堅貞讓人贊嘆不已。
(七) 對比
不同的事物,表象不同,實質不同,將它們并列在一起,使之互相對照,或者是用一個事物來襯托另一個事物,從而突出所要說明的問題,強調所要表述的觀點,就叫做對比。
例1 燕雀烏鵲,巢堂壇兮。露申辛夷,死林薄兮(屈原《涉江》)
譯文:燕雀烏鵲,卻在殿堂和高臺上筑巢啊,風姿招展的辛夷樹,卻枯死在亂樹叢中啊。
例2 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杜甫《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
譯文:富貴人家的酒肉飄出醇香味,路上卻躺著饑寒交迫而死的窮人的尸體。
例3 獨是成氏子以蠹貧,以促織富,裘馬揚楊。(《促織》)
譯文:惟獨這個成名因胥吏侵耗而貧窮,卻又因為促織而榮華富貴,穿皮衣,騎大馬,得意洋洋。
例1中 "燕雀烏鵲"和"露申辛夷"的地位和處境相對比,說明邪惡勢力得勢,正直不阿之士卻遭遇陷害和打擊,揭示了君昏國危的社會現實。例2的兩種情形相對比,刻畫了封建社會貧富不均背景下窮苦人民的不幸遭遇。例3以成名先貧后富的對比,抨擊了封建社會統治者驕奢逸,魚肉百姓的罪惡行為。
(八) 對偶
幾個句子如果結構相同,字數相等,詞性相對,就構成了對偶。對偶主要表現為音節的和諧,節奏的明快,給人一種結構整齊的美感。
例1 南聲函胡,北音清越。(蘇軾《石鐘山記》)
譯文:南邊那塊石頭的聲音重濁而模糊,北邊那塊石頭的聲音清脆而悠揚。
例2 歌臺暖響,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風雨凄凄。(杜牧《阿房宮賦》)
譯文:歌唱的臺上聲響充滿暖意,好像春天到來那樣融和,跳舞的殿里長袖帶來的寒氣,如同風雨交加那樣清冷。
例3 左手持刀尺,右手執綾羅。(《孔雀東南飛》)
譯文:左手拿著剪刀和尺子,右手拿著綾羅綢緞。
例1是四字對,寫了不同方位石頭的不同音響效果。例2是兩個句子相對,分別寫出了歌唱和舞蹈的不同情景。例3是五字對,寫了蘭芝姑娘的手巧和忙碌。
(九) 排比
將幾個意思相關,結構相似,字數基本相等的句子有序地排列在一起,就是排比的修辭方法。排比的基本作用是加強語勢。
例1 庖丁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觸,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莊子·養生主》)
譯文:有個廚師替梁惠王宰牛,一切動作,諸如用手推動牛,用肩靠近牛,用腳踏牛,用膝壓?!?/p>
例2 春不得避風塵,夏不得避暑熱,秋不得避陰雨,冬不得避寒凍。(晁錯《論貴粟疏》)
譯文:春天不能躲避風塵,夏天不能躲避暑熱,秋天不能躲避陰雨,冬天不能躲避冰雪。
例3 汝之詩,吾已付梓;汝之女,吾已代嫁;汝之生平,吾已作傳。(袁枚《祭妹文》)
譯文:你的詩,我已經付印;你的女兒,我已經代你出嫁;你的生平事跡,我已經寫了傳記。
上述三例都用了排比的修辭方法,這些排比句,除了語勢的強烈外,還有使句子的內容更為具體的作用。
(十) 反復
作者為強調某種意思,突出某種感情,采取在文章中重復使用某些句子的方法,這種修辭方法就是反復。反復出現的句子一般能給讀者留下較為深刻的印象
例1 阿兄歸矣,猶屢屢回頭望汝也,嗚呼哀哉!嗚呼哀哉!(袁枚《祭妹文》)
譯文:阿兄回去了,還一次又一次回過頭來看望你啊。嗚呼哀哉!嗚呼哀哉!
例2 吾君在前,叱者何也?……吾君在前,叱者何也?(《毛遂自薦》)
譯文:我的君主就在面前,你這樣呵叱做什么?……我的君主就在面前,你這樣呵叱做什么?
例3 采采芣笖,薄言采之。采采芣笖,薄言有之。(《詩經·周南》)
譯文:車前子兒采呀采,采呀快快采些來。車前子兒采呀采,采呀快快采起來
例1 "嗚呼哀哉"的反復運用,突出了作者對亡妹的凄楚懷念之情。例2"吾君在前,叱者何也"的反復運用,突出了毛遂對自己君主地位的維護和尊重,以及對秦王的一種心理上的威勢。例3"采采芣笖"的反復運用,突出了采摘芣笖時的愉悅心情。
(十一) 諱飾
諱飾也叫避諱。遇有犯忌觸諱的事物,不便直接說出來,而改用其他的詞匯來回避掩蓋,或裝飾美化,這種修辭方法就是諱飾。
例1 一旦山陵崩,長安君何以自托與趙?(《戰國策·趙策》)
譯文:有朝一日,太后不幸去世,長安君憑什么功績在趙國安身?
例2 故為之說,以俟夫觀人風者得焉。(柳宗元《捕蛇者說》)
譯文:所以記下這件事,等著考察民風的人用它作為參考吧。
例3 昔者有王命,有采薪之憂,不能造朝。(《孟子·公孫丑下》)
譯文:昨天王有命令來,因為我身體不舒服,不能去上朝見王。
例1的 "山陵崩"是為了避開"死"字而使用的諱飾之辭。例2的"人風"是為了避開唐朝皇帝李世民的"民"而使用的諱飾之辭。例3的"采薪之憂"是為了避開"病"字而使用的諱飾之辭。
(十二) 互文
在連貫性的話語中,將本應合在一起說的兩個詞語,分開上下各一個,參成互文,合而生義,上下文意相呼應和補充,叫互文。
例1 十三能織素,十四學裁衣,十五彈箜篌,十六誦詩書。(《孔雀東南飛》)
譯文:十三到十六歲的時候就先后學會了織布、裁衣、彈箜篌和誦讀詩書。
例2 叫囂乎東西,隳突乎南北。(柳宗元《捕蛇者說》)
譯文:到處大喊大叫和騷擾。
例3 主人下馬客在船。(白居易《琵琶行》)
譯文:主人和客人都先后下馬和上船。
例1的年齡互補。例2的 "東西"和"南北"互補。例3的"主人"與"客"互補。
(十三) 并提
把兩件相關的事情并列地放在一個句子中來表述,就叫并提。也有人稱之為"合說分解"。
例1 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韓愈《師說》)
譯文:不理解文句,倒急於向老師學習;不能解答疑難問題,卻反而不愿向老師求教。
例2 耳目聰明(《后漢書·華陀傳》)
譯文:耳朵聽得清楚,眼睛看得分明。
例3 若有作奸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諸葛亮《出師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