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中華傳統文化教育論文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一、加強小學語文教育中傳統文化教育的策略
在誦讀經典中感悟傳統文化精髓。中華民族的文化自古就有注重音韻的傳統,多數文化經典適合誦讀,不僅可在抑揚頓挫的節奏中加深記憶、增進理解,更可從中體會到民族特有的文化美感。由于中華民族的文化精典傳承悠久、內容豐富,教師應有計劃、有層次地進行組織和引導。根據學生的知識層次和接受水平,由簡入繁地安排每個年級、班級的誦讀內容。如低年級的學生可要求其誦讀較簡單的《唐詩三百首》《三字經》《孝經》《弟子規》等,中高年級的可讀一些稍長的宋詞、《論語》等。在時間安排上可為一周一節或兩節課,要求學生對所選內容反復朗讀,以致熟讀成誦,牢記在心。在誦讀中學習,可以更好地感悟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精髓。
二、穿越時空,延伸擴展,把握文化特質
傳統文化是厚重而凝練的,在精巧的篇章中蘊含豐富的哲理與情感。教師應根據學生特點,探究適合的教學方法,幫助學生理解文化特質。比如,教師可先向學生介紹作品作者所處的年代,講述作者的人生經歷,把學生思緒拉到作品創作的年代及作者所處的境遇,體會此情此境,領悟其思想。再者,在本作品的基礎上延伸擴展一些與此作品相類似的或相關聯的文章,讓學生在欣賞、比較其他作品中更深刻地理解本作品的內容及思想情感。
三、結合生活實際體味傳統文化內涵
文化存在于實實在在的生活中。要更好地體味文化內蘊,就必須走出課堂,走進生活。傳統節日是中華民族的寶貴精神財富,其中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我們可以以某個傳統節日為契機,結合生活實際帶領學生體味傳統文化內涵。在端午節來臨之際,可以引導學生查詢和端午節相關的一些信息,在查詢的基礎上整理資料、布置作文,并以黑板報、講故事、演講等形式交流。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如果這些重要的傳統節日讓學生有計劃地去探究,去實踐體驗,對文化傳承的意義是深遠的。
開展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感受樂趣,在快樂中、無意識中學習到中國的傳統文化。比如通過“對對子”“燈謎”“詩詞朗誦”等形式讓學生領略漢語的結構之美、韻律之美、節奏之美。
【關鍵詞】動漫 教育 傳統文化
縱觀近年的國產動漫,其在表現形式、題材內涵上大多較為類似。無論是從片名、故事背景,還是從角色姓名、整體畫風上,都明顯受到美國和日本動漫的影響,鮮有中國元素的呈現。占據市場主流的還是那些缺乏民族風格、盲目追隨國外動漫的作品,整個行業的生態令人堪憂。眾所周知,動漫產品對青少年的成長有著很大影響。動漫以及相關的衍生產品的輸出,不只是簡單地豐富了青少年的課余生活,而是會進一步地影響其身心的健康成長,甚至會對其思想觀念、價值認同等精神領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具有十分明顯的美育效果。因此,中國動漫界應該積極倡導具有中國元素的動漫作品,創造具有本土文化特征的動漫形象。
作為動漫從業人員的主要輸出者,高校動漫教育專業中教育者的教育觀念顯得尤為重要。如果高校動漫教育者僅僅一味地提倡美日動漫,不能潛下心來研究中國的歷史文化,那么中國動漫將很難有突破性的發展。因此,動漫教育迫在眉睫。那么,究竟該如何結合傳統文化呢?筆者認為,這應該具體地落實到動漫專業培養方案的設置上,有意識地將傳統文化的內容切實地體現在一些具體的課程中。
首先,應該在課程設置上增加傳統文化的熏陶??v觀國內各大高校動畫專業的課程設置,大多偏重于專業技能的訓練,而忽視綜合素質的培養,其中文化課的缺席已經成為一種非常普遍的現象。這不僅直接忽略了學生文化素養的培養,使其成為只有專業技能而綜合素養差的片面人才,而且會間接地使學生潛意識里認為文化課程無關緊要,從而失去對傳統文化的興趣,進而導致學生對傳統文化缺乏信心和認同感,忽視或者低估傳統文化在動畫創作中的作用。針對這種現象,筆者認為,動畫專業的培養方案應該結合技術類的基礎課程,適當地增加傳統文化的課程或內容,培養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知與興趣,具體可以從以下三個層面展開:第一,培養學生對傳統文化的信心,并樹立以傳統文化為方向的奮起直追美日動畫的緊迫感?,F今,中國元素被中國動漫界所冷落,卻屢屢被美、日創造的動畫片所用,這應該引起我們的警惕。教師應該讓學生認識到當下中國動漫作品的創作缺憾,鼓勵其用深厚且豐富的中國文化作為動漫發展的底蘊。第二,在一些具有針對性的課程中增加傳統文化的內容。如結合已有的動畫史論課程,通過系統地梳理中國動畫發展的歷史,使學生認識到傳統文化對于動漫發展的價值,并使其明白,中華文化伴隨左右的作品不僅可以深受國民的喜愛,也會給世界呈現新的視聽享受。此外,還可以在劇本創作等相關課程中增加中國歷史、文學、哲學思想等內容,讓學生有意識地將目光聚焦在中國傳統文化上,熟悉并樹立民族文化的認同感。第三,有意識地開設一些傳遞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課程,如文學名著選讀、中國歷史、儒釋道思想等,使學生能夠更為系統地了解和掌握中國傳統文化的思想精髓。
其次,要注重與傳統技術工藝學習的配合。目前,大多數動畫專業的教學,在教授完基礎課程以后就將重心轉移到動畫制作流程的教學上,偏重于對技術、軟件的教學,而對傳統工藝的傳授較少。針對這種現象,課程設置上應該增加機會讓學生近距離地感受并接觸體現傳統文化的藝術形式,如木偶、剪紙、皮影、水墨畫等。具體的教學過程主要可以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第一,教師在傳授繪畫技法等課程時,可以結合優秀的國產動畫,使學生更為直觀地了解中國傳統繪畫的創作理念和技術手法,并意識到要想形成具有中國文化特征的動畫作品,結合中國傳統繪畫的技法是一種非常有效的表現形式。第二,適當開設一些教授傳統工藝技法的課程,如木偶、剪紙、皮影等。教師應該注重學生的動手能力的培養,鼓勵其了解更多的傳統藝術表現形式,初步掌握各種工藝的基本方法,使其在今后的創作中可以靈活運用。同時,有條件的院校還應該設置某一兩種工藝的選修課程,使有興趣的學生有機會系統地掌握該種工藝的技法核心。
再次,動漫產品傳承中國傳統文化還應體現在動漫角色的形象塑造上。而角色形象的塑造又可具體從角色造型和表演風格兩個層面來進行。在《角色造型》等相關課程上,應該有意識地引導學生了解并掌握一些符合中國人特征的形象設計方案,如要想讓角色符合中國人的性格特征,不僅應該包括角色的相貌體態(是否具有東方人或者黃種人的特征),還應該包括角色的服飾道具(是穿漢服還是唐裝,是佩劍還是撫琴),甚至包括其不經意間的行為舉止(是文質彬彬的儒學之士,還是善騎射的游牧民族)。這些內容可以通過教師的系統介紹,結合具體案例的比較,使學生直觀地了解何種造型更能體現中國藝術精神。在表演風格方面,教師應在動畫表演等相關課程中結合具體的動畫片,系統地向學生介紹各大表演體系,及其各自的特點。如在《大鬧天宮》中,角色在很大程度上借用了中國傳統戲曲所特有的程式化的表演,幾乎所有的人物造型都展露出深厚的京劇舞臺表演范式。通過教師的講授,使學生在與其他表演體系的比較中更好地掌握各種表演體系之間的差異,從而在今后的創作中有意識地運用具有中國特色的表演風格。
詞匯蘊藏著豐富的文化內容,文化的形成離不開詞匯這一載體,同樣,詞匯在英語的基本組成單位中也占有一席之位。教師在教學生學習詞匯過程中,可以教學生用英語來表達與之相關的文化知識。比如學生對《hoppot》這堂課興趣濃厚,是由于他們首次用英語來表達“鍋底”(stock)、“配料”(ingredients)等與吃火鍋相關的詞匯和句子。筆者在教學生們學習這一課時,首先與學生們就吃火鍋的原因、環境、各種各樣的配菜以及哪些同學喜歡吃火鍋進行了回憶;然后筆者將自己為什么喜歡吃火鍋和吃火鍋時的感受穿插于課文中;我們在將火鍋這一中國特有美食介紹給世界各國的人們進行了解和品嘗,同時也需要讓他們了解中國。在學習刀叉(forkandknife)這一詞匯時,筆者將有著中國特色的飲食工具筷子(chopsticks)介紹給大家,與此同時又介紹了東西方在飲食方面的差異,例如,牛奶、面包和雞蛋是大多數西方人的早餐,而在中國,早餐則是包子、豆漿和稀飯。教師將中國的具體實際穿插于英語語言教學過程中,有利于中國文化在跨文化交際中的傳播。
2、課堂測試中加入文化內容
課堂測試、每學期期末考試、全國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都是大學英語教學的主要形式。不管是每學期的期末考試還是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都側重于聽、說、讀、寫,而對跨文化交際能力內容的測試微乎其微。所以很多教師和學生對語言所承載的文化內容熟視無睹,錯誤地認為學英語就是學語言。所以,將傳統文化內容融入英語課堂測試中是非常有必要性的。一般而言,課堂測試包括口頭稱述和遞交作文兩種形式。就拿“confucianism”這一中國文化現象來說,既可以讓學生口頭用英語闡釋,也可以讓學生以書面形式解釋。當然,課堂測試不易過難,不管是句子、單詞的口頭解釋,還是書面詮釋都是行之有效的。同時,在英語課堂教學中,鼓勵學生多角度思考問題,敢于直抒己見,不拘泥于課本,不照抄照搬。一旦這樣,學生就會勇于發表意見,敢于提出問題。
3、積極廣泛地進行課外閱讀
讀者在閱讀時不但能夠獲取自己所需知識,開闊視野,還能夠提升自己的文化素質和自身修養。無論學習哪種語言都離不開大量閱讀和詞匯的積累,只有閱讀才能將真實的語境和地道的語料提供給學習者。課時少、信息量狹窄是英語教學過程中的不足之處,基于此,教師要鼓勵學生利用課外時間大量閱讀,同時向學生們傳授閱讀方法和閱讀技巧,如尋讀、略讀和跳讀等,并將具有中國傳統風俗習慣和文化特色的如《中國文化概況》和《吾國吾民》等英文文學作品推薦給學生,這樣既能夠讓學生們增強民族認同感和愛國情懷,還有助于英語語言的學習。讓學生進行課外閱讀時,教師應要求學生就所讀內容寫出讀后感,并讓學生學會批判性閱讀,即在閱讀的同時提出自己的觀點和看法,這樣有利于學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所學內容和文化內涵。
4、積極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
家庭教育是家庭建設的基礎工程。時下,家庭教育的功利性傾向導致一些父母唯分數論,把孩子能否進重點中學、重點大學作為主要甚至唯一的教育目的,教出了只會學習但不會“做人”的孩子。近年來,越來越多的青少年失德案件,如重慶女童摔嬰、復旦投毒案等折射出家庭道德教育的不足與缺失,為我們敲響了警鐘,加強青少年人格與品德教育必須成為家庭教育的重點。一個國家不能沒有核心價值觀,一個家庭也不能沒有核心道德觀。那么,用什么作為家庭的核心道德觀,培塑我們的下一代?中華民族幾千年文化傳承孕育出的傳統美德,是國人處理人際關系、人與社會關系、人與自然關系的智慧結晶。傳統美德不僅具有普適性的價值,同時也是民族精神的集中體現。比如“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仁、義、禮、智、信、忠、孝、節、勇、和”等等,至今都仍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理應成為我們家庭教育的根基,成為我們教育下一代有力的思想武器。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傳統美德無所不包,如何繼承優良傳統,又賦予新的時展內涵,是我們要思考的問題。僅就家庭建設來看,《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中將傳統家庭美德與現代家庭建設理念相融合后,提出的家庭美德五個準則是一個較為簡潔可行的范本,可是家長對此的知曉程度并不高。據筆者所在單位2014年在福建省開展的全省家庭美德建設調查數據顯示,只有44%的被調查者了解“家庭美德”建設的內容,可見,如何在全社會,特別是在家長中普及與推廣核心價值觀、傳統家庭美德,讓其更接地氣更具操作性,從而成為家庭教育正確的價值引領是當務之急。
二、傳承中華傳統美德家長應率先垂范
1.孝老愛親,知行合一。中華傳統美德最注重孝文化。孝作為“眾善之始”,存在一個由內及外、由親及疏、由近及遠、由小及大的推行過程。推行到最后,幾乎是無所不包,無所不在。在家庭中孝道倫理的本質應是責任和義務,被視為國人的基本品德。當下不少家庭“孝親”觀念淡薄,尊老不足愛幼有余,啃老現象嚴重。在福建省家庭美德建設調查中,被問及對“啃老”現象的看法時,有46.3%的人認為“很不應該”,有43.8%的人認為“事出有因,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另有9%的人甚至認為“可以理解”。民眾對“啃老”的寬容固然有一定社會原因,但從另一方面也表明大家“尊老敬老”的意識與能力均不足。只有家長們將“孝老愛親”上升到家庭核心道德的高度來予以對待,處處知禮、守禮、重禮,做到知行合一,家庭教育才能真正成為傳統美德傳承的一個重要場所,從而發揮傳統美德的現實價值。
2.言傳身教,以身作則。言傳身教,身教重于言教,是中國家庭教育的優良傳統?!把詡鳌奔醇议L先要深入理解傳統美德內涵,然后通過閱讀、講解、游戲等多種形式向子女傳授美德知識?!吧斫獭笔且蠹议L做好表率,以“遵紀守法,愛崗敬業,誠信友善”等美德規范自己的行為。但是,能做到“以身作則”的家長并不多,比如在福建省家庭美德建設調查中,只有30%的被調查者認為自己“對孩子的承諾都能兌現,在誠實守信上為孩子做好榜樣”。家庭教育應是做人的教育。“人而無信,百事皆虛”(《增廣賢文》),“修身以求進,行道以利世”(《顏氏家訓》),承載傳統家庭美德的古代家訓,也是處處體現為人處事的教誨,而少講讀書學習。這些經典告訴我們,家庭教育應重品行培育,通過家長言傳身教建立“家規”,形成良好“家風”。
三、傳承中華傳統美德家長應講究方法
1.立成于幼,潛移默化。中國古代家教非常重視少兒早期品行教育,講究立成于幼?!额伿霞矣枴氛f:“當及嬰稚,識人顏色,知人喜怒,便加以教誨,使為則為,使止則止。比及數歲,可省笞罰?!眰鹘y家教強調只要堅持從小實行道德啟蒙,就能在少兒的心中培養起道德倫理情感,并在不斷地砥礪之后,習慣成自然地踐履道德。近代嬰幼兒生理學、心理學和教育學等方面的研究說明,早期教育在個人的身心發展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孩子幼年時期對其潛移默化、潤物無聲的美德教育,能培養起孩子道德良知和優秀品質,并伴隨其成長越發牢固。
關鍵詞:高中語文;教育;傳統文化;分析
隨著近幾年社會發展的迅速,經濟的發展和技術的進步影響著人們生活的各個方面,多遠文化和各種思潮影響著人們的價值觀和行為規范,使得傳統文化有逐漸缺失的危險。人們的精神世界匱乏,容易產生社會焦慮,為社會的不和諧因素埋下隱患的種子。相應的傳統文化在語文教學中的滲透就是要人們對中國的文化進行深入的了解,使得人們對民族文化產生自信心,有自己的信仰,思想堅定,對人們的思想信仰產生巨大的凝聚力。
1、高中語文教育滲透傳統文化的意義
1.1、有利于培養學生學習傳統文化的興趣
高中語文的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進行教學,使得學生在學習語文課程的同時對我國的傳統文化進行深入的了解,拓寬學生的知識視野,知道本國的傳統文化博大精深,百花齊放,曾經擁有璀璨輝煌的歷史,增強了學生對本國傳統文化的自信心,對我國的傳統文化產生敬畏之情,激發學生對傳統文化產生學習的興趣,進而能繼承并發揚。
1.2、對于學生思想道德品質的培養具有重要的影響作用
中國的傳統文化中有很多優秀的人物,他們的言行影響了一代一代的人,也教育和啟發著后人,其中著名的儒家思想代表:孔子的言行就成為很多人尊崇的楷模,人們從優秀的文化中吸取精華,并內化為自己的行為,從而提升自己的思想道德品質。
1.3、是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展有效途徑
目前的高中生都是在電子產品的耳濡目染中成長的,他們接觸的信息量大,紛繁復雜,使得多元文化對學生的文化信仰產生了不同程度的影響。這樣就威脅著傳統文化的逐漸缺失,不利于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揚,因此在語文的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教育有利于我國傳統文化的發揚和繼承,使其源遠流長,四季常青。
2、高中語文教育傳統文化滲透的實施
2.1、以教材中的古詩為載體,豐富傳統文化的內涵
在高中語文的古詩詞中,有很多關于古人的人生觀、民風、民俗以及行為道德文化都滲透在詩詞中,需要教師在教學中充分挖掘教材的文化內涵,探求深層次的思想道德情感,將其中蘊含的文化底蘊淋漓盡致的展現出來,讓學生感受到古人的高尚品質和情操,并將這種思想內化到自己的言行中。例如,教師在教授《短歌行》這首詩時,通過介紹作者曹操創作這首詩的背景,傳遞了作者在赤壁大戰失敗后,面臨連年的戰亂,曹操已年事已高,對未能實現統一天下的愿望感到憂愁。但是他仍然不放棄,堅持以統一天下為己任,廣招賢才,建功立業,體現出曹操的宏偉志向以及對人才的渴望。在教師的講解中給學生傳遞了古人為了理想不屈不撓,將苦奮斗的精神,這值得我們每一位學生學習。
2.2、營造濃厚的傳統文化課堂氛圍,使學生感悟傳統文化精神
教師在授課的過程中,不僅要注重傳統文化知識的傳授,還要注重課堂氛圍的營造,提升學生的文化水平素養,將傳統文化知識與內化的思想有機的結合在一起,給學生展示自己傳統文化知識的機會。例如,教師組織學生進行詩詞比賽,強化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理解,有助于繼承和發揚。教師在比賽中設置:詩詞背誦、詩人創作風格、古詩翻譯、詩詞默寫等環節,考察學生對中國古詩詞的理解。例如,在《鴻門宴》中描寫了哪些人物之間的矛盾和沖突?文章通過語言動作體現了人物的什么精神?當學生在回答這樣的問題時,通過自己的總結得出文章所要傳達的人文精神:樊噲在緊急的關頭,不畏艱險闖入帳中,在緊張矛盾的沖突中刻畫了樊噲豪爽、勇猛以及粗中帶細的性格。
2.3、通過課外實踐閱讀活動,弘揚傳統文化精神
課外閱讀和通過閱讀實踐活動是滲透傳統文化教育的重要方法,教師指點學生閱讀經典的詩文、名著等來積累自己的傳統文化知識,并將文化知識與道德實踐進行有機的結合,將文化知識轉化為實際的行動,真正做到傳統文化與日常的行為實現有機統一。例如,教師指定學生閱讀《雷雨》、《駱駝祥子》、《論語通則》等,通過閱讀學生積累文化知識,并對字里行間進行深刻的思考,得出作者想要表達的思想,并與作者產生思想上的共鳴,有助于提升學生的文化素養水平。
3、結束語
綜上所述,傳統文化是我國優秀的文化遺產,對于精神文明的建設具有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這個多元化、信息化充斥的年代,更需要傳統文化來成為人們精神的信仰和食糧,故而在高中的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的教育有助于傳統文化的傳承,這就要求教師必須加強傳統文化修養,具備先進的教育教學理念,變換教學方式整合科學有效的手段實施教學,充分調動學生主動學生傳統文化的積極性,提升自己的文化修養,實現傳承傳統文化的目的。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