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描寫荷花的作文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閱讀教學習作教學有效結合相互滲透勤記多練
縱觀五花八門的各類課堂教學展示活動,閱讀教學精彩紛呈,而習作教學卻寥寥無幾。習作教學可謂是語文教學的半壁江山。而這習作的半壁江山如今卻讓教師頭痛,讓學生害怕。葉圣陶先生說:“語文老師是引導學生看書、讀書的,而不是給學生講書的。”語文課的任務就是要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倘若能理清閱讀與習作教學的關系,找準契合點,將二者有機地結合起來,相信語文教學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數年的教學實踐中,我教中學,學后教,摸索出了一些較可行的做法。
一、以課文為陣地,打響第一槍
杜甫曾指出:“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學生只有在多讀中才能感知、理解課文,從而達到自我消化與吸收。小學語文課本中選取了大量或文質兼美,或思想方面蘊含深刻的哲理,或情感方面給人以美的熏陶的范文,這些范文的寫作方法為學生習作提供了很好的范例。
建立在課文的基礎上,教師在指導課內外閱讀時,可以借助文段中的教學重點、精彩片段描寫來遷移指導習作。當教學《槐鄉的孩子》時,教師引導學生感受學習槐鄉孩子勤勞、以苦為樂的品質后,閱讀教學任務貌似完成,實則不然。此時,在文本中,教師可以抓住描寫天氣熱的語句,“八月,天多熱。雞熱得耷拉著翅膀,狗熱得吐出舌頭,蟬熱得不知如何是好,在樹上不停地叫著‘知了,知了’,啟發學生說說天熱的情景,由課文聯系實際生活,學生有話說,如:“六月,天太熱了,孩子們拼命地往河里鉆。”“天真熱啊,我漫步在人行道的樹陰下,一輛汽車從我身邊駛過,一股熱浪迎面撲來。”此時,教師要牢牢把握契機,由一個點拓展到另一種情形――天冷。這樣一來,學生的情感體驗噴薄欲出,學生說的不是假大空的話,少了矯揉造作和生搬硬套,也便積累了習作材料。學生從教師的點撥中也能懂得學會觀察生活,聯系生活實際,就能在習作中道出真感受,寫出真感情。
又如在教學《秋天的雨》一文時,抓住《秋天的雨》第二自然段的句子:“它把黃色給了銀杏樹,黃黃的葉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熱。……”學完后,讓學生自由選擇秋天的一樣事物,仿照課文寫句子。有的學生寫白云,有的學生寫松柏,有的學生寫稻谷……可見,學生對典型的句式進行仿寫,不僅使學生易于動筆,樂于表達,而且在舉一反三的練筆中,學生的習作語言同樣也得到了錘煉。
自古以來,人們把閱讀比作根,把作文比作葉,根深才能葉茂。因此,教師在閱讀教學中,應緊緊把握文本內容,以課文為主陣地,滲透習作指導,讓閱讀與習作手牽手,走得穩一些。
二、授予習作技巧
在閱讀教學中,教師不應當只讓學生懂得這篇課文寫的是什么,還應當讓學生知道課文是怎樣寫的,學會模仿,繼而創作屬于自己的習作。
在日常學習中,習作技巧對學生而言,恰似空中樓閣。學生對習作技巧的感知與掌握又如身處云霧中,十分茫然。此時,教師在閱讀教學中若能結合課文點撥習作技巧,將有助于學生更加清晰地掌握習作技巧。如教學《荷花》一文時,作者葉圣陶運用比喻、擬人手法,詳細描繪了一池荷花開放的不同狀態,在閱讀教學中,似乎那一池荷花猶如活的畫,展現在讀者面前。此處,教師若能搭設平臺,讓學生來暢談閱讀感受,這些荷花是如何展現自己的身姿的?你似乎看到了哪些美麗的畫面?相信學生定能暢所欲言,再更進一步深究作者是怎樣具體描寫出荷花的姿態,這樣的描寫有什么好處?你平時見到的花朵還有哪些姿態呢?在不斷的點撥,不斷的拓展閱讀思考中,教師可以告訴學生,作者抓住荷葉荷花的顏色、姿勢等展現了荷葉荷花的美,是對事物的細節描寫、靜態描寫。教學至此,學生既明白了課文內容,又習得寫作技巧,在思維中,對動態、靜態、細節等等描寫方法的認識和理解也便有了理性的歸納認知,不再猶如身處空中樓閣,高處不勝寒了。
因此,要在閱讀教學中滲透習作教學,使閱讀教學和習作教學雙軌并行,授予習作技巧是同樣重要的。
三、好記性不如爛筆頭――勤記多練
語文教學就是要教會學生讀書、做文章。通過讀書明白道理、積累知識,通過作文抒發感情、表達愿望。檢驗學生是否真正習得習作技巧,最終還得體現在學生的習作中。因此,勤記多練是實現閱讀和習作教學齊步走的關鍵。
首先,要學會作筆記,勤于做筆記。在閱讀教學中,教師點撥文本的精華后,應當要求學生將精華部分記下來,能將教材每個單元的主題找出來,以幫助整體理解記憶,從而遷移仿寫。我在教學人教版三年級下冊第六組課文時,引導學生感悟理解了父母的愛這一文本主題后,讓學生提筆寫一寫:母愛是什么?學生有的寫到:母愛是天冷時送來的一件棉衣。有的寫到:母愛是雨天撐起的一把傘。在課堂上,學生道出了對父母之愛的真實感受,領悟到了父母的愛,此時,我接著引導,那我們應該如何回報父母的愛呢?學生講得頭頭是道:下班時,給父母遞上一雙拖鞋;讓父母回到家后吃上熱乎乎的飯,我要學做飯……抓住學生最真切的感受,我讓學生當堂寫了小練筆,達到了預想的效果。
而在教學三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的課文時,學生對于作者圍繞中心句展開描寫這一習作方法有了初步的感知,那么學生在習作中能否靈活運用呢?這時,我利用教學《美麗的小興安嶺》和《富饒的西沙群島》兩篇課文,引導學生留心留心段落首句和段落內容之間的關系,讓學生嘗試圍繞一句話寫一個場景。我利用多媒體課件,出示:雨下得真大。讓學生動筆書寫。有的學生寫到:“閃電在天邊跳著舞,雷聲大作,“轟,轟!”把睡夢中的孩子給嚇哭了。”有的學生抓住街道上的行人,寫到:“大街上的行人急急忙忙往家里趕。街邊的小販一邊收拾著自己的貨物,一邊不時抬頭望著天,嘴里含糊不清地說著什么。” 通過勤做筆記,實踐練筆,學生實踐著學習到的習作技巧,實現了閱讀教學和習作指導教學的齊步走。 學生學習知識,聽了不一定記住,記住了不一定懂了,唯有扎扎實實地在運用了,他才真正地掌握了。在教學中,身為教師,我們要明確學生習作能力的提升不能完全依賴于每個主題單元后稀少珍貴的一兩節習作指導課。閱讀教學中實現有機滲透,適度點撥歸納,在生活實踐中練筆,是提升學生習作能力的有效途徑,更能使習作教學達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我們應當讓閱讀和習作手牽手,共同前進。
參考文獻
[1]王銘. 談小學作文教學理念的轉變[J]. 課程.教材.教法. 2006(11)
[2] 韋志成著.作文教學論[M]. 廣西教育出版社, 1998
一、認真細致的觀察
要抓住花兒的特點進行觀察,如花兒的形狀、顏色、大小等,種類不同,特點各異。即使一種花在不同的季節,不同的時間,也會有所區別。如紅色就有淺紅、深紅、火紅之分,不細致的觀察是難以寫準確的。如《梅花》片段:梅花的枝干千姿百態,有的像蜿蜒的長龍,有的像展翅的雄鷹,有的像可愛的珊瑚。梅花有五片花瓣,它的花蕊是一絲一絲的,上面有一個比芝麻還要小的小點,有點像蝸牛的小觸角,真好看!小作者真是個會觀察的好孩子,寫的真實有趣。
二、生動細膩的描寫
描寫花兒的時候要恰當地運用好語言,錘煉好字句,還要適當運用一些比喻、擬人、象征等修辭手法,把花兒寫得生動而傳神。如《杏花》片段:杏花笑盈盈地開放了,它們睜開了眼睛,張望著這個神奇的世界。山坡成了花的世界,花的海洋。這些杏花有的含苞待放,像剛學會笑的娃娃,咧著小嘴;有的完全開放,像害羞少女的臉蛋,紅撲撲、亮晶晶。這段話用了比喻和擬人的修辭手法,寫出了杏花初放的美景,生動形象。
這是特級教師顧琴在金陵執教《張開聯想的翅膀》時呈現的一段描寫文字,配以拍攝的梅花照片,學生讀來興趣盎然,習作指導取得了非常出色的教學效果。
我們在指導學生習作的時候,經常會這樣說:“要學會留心觀察身邊的事物,并展開豐富的聯想,把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感,具體、形象、生動地描寫下來。”可當這些正確的“廢話”說了多遍之后,孩子們的作文仍然是“你說你的,我寫我的”,不僅習作水平沒有得到快速有效地提升,有的甚至連習作興趣也提不起來了。
特級教師之所以能成為特級教師,自有其“特”于常人之處。細細欣賞顧老師的這段文字描寫和整個教學過程,相信對于提高教師的習作指導能力大有裨益。
一、善于觀察
“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春夏秋冬的季節輪回,日月星辰的時空變幻,大自然中的飛禽走獸、梅蘭竹菊、江河湖海……只有你學會觀察,才會發現其獨特的美。學生的習作之所以干癟乏味,就是因為平時對身邊事物的熟視無睹,甚至視而不見,寫起來自然是浮光掠影、粗枝大葉了。
顧琴老師是一位優雅的知識女性,這段對梅花的描寫條理清晰、觀察有序。先聞花香,再觀花色,后賞花形。由遠而近,由整體到“眼前這一棵梅樹的不同一般的花朵”,由表及里,細膩生動的描寫使我們仿佛身臨其境。
這樣的觀察之法正是需要我們通過習作指導讓學生熟悉并牢固掌握的,學會這樣細致地觀察生活,學生的習作表達才會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有情。
二、巧于聯想
中國的寫意山水畫一直深受人們的喜愛,因為它方寸之地盡顯天地之寬。欣賞南宋馬遠的《寒江獨釣圖》,只見孤舟一只,笠翁獨釣,整幅畫中未見一絲水,卻讓人感到煙波浩渺、滿幅皆水。這就是留白的藝術魅力,“留白”能給人以無盡的想象。
顧老師的聯想豐富而獨特。從老遠處梅花開得正旺,聯想到“紅的如火,白的似雪”;從眼前這一棵梅樹花朵的不同一般,引發一系列的聯想,“像一枚撐開的小傘,像一個旋轉的風車,也像一束綻開的煙花”;從梅花可愛迷人的樣子,聯想到杜甫的詩“可愛深紅愛淺紅”。顏色、形態、心理三處聯想,真是虛實相生、形神俱佳。
聯想貴在一個“巧”字,所以當有學生寫到“水仙那六片白色的花瓣多像六把鋒利的寶劍保護著中間的仙子”時,就有其他學生指出“寶劍”過于鋒芒畢露,不能表現出水仙的優雅和靈動之美,不如聯想到“裙子”“白蝴蝶”或者“六個小精靈手拉著手守護著凌波仙子”。學生的想象力非比尋常,顧老師的指導之功可見一斑。
三、勤于“下水”
中年級是作文的起步階段,學生普遍有畏難情緒。模仿是孩子們的天性,所以教師的“下水”能給學生以很好的示范和激勵作用。小時候學過《小馬過河》,講述的道理是:河水的深淺,只有我們親自下河體驗過后才更具有發言權。
這段描寫梅花的“下水文”生動細膩,頗具功力,是顧老師勤于筆耕的最好見證。教學相長,只有教師真正體驗到了習作難在何處,才能有效地轉變教學方法,將寫作和教學更好地結合起來,從而更有針對性地指導學生習作。
教師要像一位高明的醫師,通過望、聞、問、切,找準病癥,才能對癥下藥,藥到病除。行不行?看療效!從學生的課堂練筆來看,“例文引路”確實是醫治語言平淡空洞的一劑好藥。
生1:二月份,我去了梅花山,朱砂梅開得最旺,火紅火紅的,就好像燒旺的火把高舉在半空,又好像風中搖曳的小燈籠,它們朝我們笑著,多么可愛啊!
生2:“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荷花有個好聽的雅稱,叫“水中芙蓉”。它的顏色五彩繽紛,像是在開宴會呢,有的白里透紅,有的紫里透粉,有的火紅如霞,真讓人心曠神怡!
……
從這些習作片段來看,學生的想象力和表達力是多么出色,由花的色、形、味引發的對相關的景、物、詩、事的聯想是多么的精彩,是老師的下水示范和有效指導讓他們妙筆生花。
教學有法,學生需要的是具體可感的可以借鑒學習的方法,而不是空泛的指導語言。給孩子們一雙“翅膀”,他們就一定能在習作的天地里自由快樂地飛翔。
小池邊,池里的荷花花苞是粉紅色的,像小姑娘那粉紅的臉蛋兒;一滴滴露水依偎在荷葉上,像一個個小精靈,隨著輕輕的微風,在荷葉上滑滑梯。我到處張望著,希望看到一些開了的荷花,就在這時,我看到一個淡紫色的東西出現在我的視野里,我定睛一看,驚呼:“這不是荷花嘛!”我輕輕地走過去,生怕驚擾了它。
那枝淡紫色荷花的周圍圍繞著一些其他的綠葉植物,還有些石頭,不認真看,還真找不到它。它就像一個淘氣的孩子,正玩著捉迷藏的游戲呢!我伸出手,就在離它只有一厘米時,我猛地把手收回,像看到了什么可怕的東西,腦子里突然一片空白。
等恢復平靜后,我想起了媽媽說的話:“好東西不一定要帶回家,一定要讓別人也能欣賞到。”我又想到了我走在回家的路上,別人用鄙視的目光看著我……
我忍不住多看幾眼,低頭深深地嗅著它的清香……我一邊走,一邊回頭望。
正要拐進一條岔道時,微風中傳來了一陣陣的芳香留住了我的腳步。我東張西望,原來是不遠處那一排排綠得茂盛的梔子樹,開了的梔子花并不多,但香味卻極濃。那一朵朵雪白的梔子花像蒙著蓋頭的新娘,害羞地把頭埋在綠葉叢里。而許多個青綠色的小花苞則躲在葉子間,很難分辨出哪是花苞哪是綠葉,只看到一條綠色的長毯子,點綴著一些雪白的梔子花,更顯得高雅美麗……
而在老街一排排粗壯的榕樹下,有許多淘氣的小孩,已迫不及待地抱著個又沉又大的綠西瓜,中間還切了幾刀,幾個小一點兒的,就拿著勺子,大口大口地吃著,紅紅的汁水滿嘴都是,將一些路過的孩子看得口水都流出來了。剛一吃完,就蹦跳著到小池邊捧著水洗嘴巴,其中幾個膽子大的,走進小池里抓小魚,一不小心,跌進了水里,岸上的孩子捂著肚子,哈哈大笑起來。跌進水里的那個,不好意思地從水里站起來,瞪一眼正笑得起勁的那個人,也笑了。
唉,時間過得真快,轉眼已到吃早飯的時間了,媽媽來電話催我回家了。帶著一股子欣喜而又快樂的心情,我真心地挽留夏天,希望夏天的腳步慢些,再慢些……
【學生自評】
我這篇作文優點是:有些部分寫得還是比較生動有趣的,能吸引讀者的注意力。不過文題和結尾不夠好,沒有緊扣“夏日清晨”來命題和總結。
【同學評點】
本文寫得生動形象,不過還得在細節上下功夫哦,相信我們的“大作家”下次一定能寫得更好。
升格后的這篇記敘文,以“梅香”為線索,在自我失落中引出,在“淡淡的清香”中引發“尋香”步履,繼而在細膩入微的描寫中展示“品香”的精彩細節,最后在經典的詩句中巧妙地“贊香”,脈絡極為清晰。與原文相比,其語言上的亮點更為突出。
如“我輕輕閉上雙眼,凝神細品,在淡香的引領下,緩步輕移”等句子,用詞妥帖,描寫細膩入微;“那如線如縷的芳香,正是它們臉上那盈盈的笑意”一句,妙用擬人,神形兼備;“花瓣薄如蟬翼,團拱成一個圓形的花朵”一句,比喻貼切,極為逼真。幾番描寫,將梅花的美麗展示得淋漓盡致。值得肯定的是,升格文并沒有就此止步,而是繼而用“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等詩詞,進一步挖掘梅花的精神風采。不僅內容主旨鮮明,語言更是散發出文化的幽芳。
【模擬新題】
題目:柳暗花明。
要求:①除詩歌外,文體不限;②合理地引用詩詞或名言;③不少于800字。
【寫作提示】
柳暗花明,《現代漢語詞典》的解釋是:“垂柳濃密,鮮花奪目,形容柳樹成蔭,繁花似錦的春天景象,也用來比喻在困難中遇到轉機。”從本義出發,描寫自然里“繁花似錦的景象”是符合題意的;從比喻義出發,寫“困難中遇到轉機”思路會更為寬闊。不管選擇哪種角度切入,景物描寫均是出彩的有效方式。因此,描寫景物時,一定要學會運用比喻、擬人、排比等修辭方法,將景物的魅力展示得淋漓盡致。要知道,這種描寫越細膩,越精彩,文章會越動人。當然,若是能夠引用“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等,景物自然更會平添風采。如果是講述生活故事的話,則可以自然地引入“寶劍峰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之類的佳句,這樣既可以展示人物迎難而上的精神風采,也能展示自我非凡的才情。總之,要巧妙地學會運用修辭,美化語言,為作文增添光彩。
【新題佳作】
柳暗花明
張天語
我家附近,有一口兩畝見方的池塘。水不深,淤泥卻很厚。池塘是家畜野禽的樂園,一直任由它們踐踏排泄,里面十分污濁,終日散發出一股腐臭。有一天,爸爸竟然告訴我,說要承包這口塘,用它來種藕養魚。村長求之不得,很快就與我們定下了承包合同。爸爸那莊稼人的心勁,又有了新的施展天地。他買來藕種和魚苗,細心經營,經常去看看水位高低,投些魚飼料……看他有時站在塘邊那得意的神情,池塘仿佛成了他的兒子。
第二年,春暖花開的時候,池塘一片新景象。荷葉爭先恐后地鉆出水面,很快舒展開來,漸漸地,田田的荷葉鋪滿了水面。不久,又有荷花點綴,或含苞待放,或鮮花怒放,縷縷荷香沁人心脾。蜻蜓或輕盈飛舞,或靜立于綠葉、紅花之上;魚兒嬉戲蓮葉間……池塘竟然成了一片美景。晴天,蓮葉無窮碧,荷花別樣紅。最妙的是雨打荷葉,形如珍珠滾動翡翠盤,賞心悅目,聲如美妙音樂,隨雨勢大小而揚抑起伏,悅耳動聽,讓人不由陶醉。一次,我情不自禁地走進荷塘,卻一下陷入污泥濁水之中。雙腿一攪動,泥水中便散發出腐臭氣味。想一想,生長在污泥濁水中的蓮卻是如此清純可愛,真是“出淤泥而不染”啊!
第一次網魚挖藕,恰好我不在家。我埋怨爸爸,爸爸說,明年等你在家時挖藕。第二次挖藕時節,親戚近鄰都來幫忙,我自然歡歡喜喜下塘打下手。從淤泥中挖出一根根粗粗壯壯的藕來,水中洗洗,白白胖胖,如象牙,似玉臂,真讓人欣喜。
我還發現,池塘居然沒有腐臭氣味了,飄來的只是泥土氣息混合著蓮藕的清香。我問父親,他淡淡地答道:“種了藕,池塘自然干凈了。”我聽了卻驚喜不已。哦,原來這是藕的功勞!藕不僅可以長出“出淤泥而不染”的蓮花,還能凈化淤泥,消除腐臭。誰會想到,短短幾年堅持不懈的努力,竟讓爛泥塘變得柳暗花明!
我不禁陷入沉思。長期以來,人們贊美蓮的“出淤泥而不染”,其實,藕的“化腐臭為清香”更為可貴啊。不同流合污而“獨善其身”固然也值得贊美,但僅僅如此,污穢、腐敗便不會消失;盡其所能凈化污泥,消除腐臭,才能創造出一片潔凈的天地。
【簡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