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走自己的路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看了這兩段話,你的眼前一定浮現出村莊小學里的一個個黑屋子、土臺子、泥孩子;你也一定會看到這些浸透著泥土和草葉的質樸的文字,這些甚至有些語句不通的人間實話告訴我們生活的另一面。它是如此貼近大地、貼近孩子,又如此貼近孤獨和無助,渴望得到關愛。
文章的作者是轉學生班的一名學生。這個班的孩子都是從農村轉來的留守兒童,父母都在外地打工。這樣的班級誰都不想接,特別是語文,大家最怕作文,農村滯后的作文教學模式讓他們少了許多靈性。他們的文章往往干巴巴的,沒有想象力,蒼白的文字讓很多人覺得乏味。但我喜歡這些孩子,喜歡這種從內心深處用純潔心靈說實話的姿態。人們習慣了城市的語言、城市的思維,而作為一名農村出身的教師,我決不能忽略農村健康的陽光和農村里掙扎的堅強。我下決心要讓這群孩子喜愛作文。
作文教學的重點是開拓作文資源和選擇寫作材料,要做到這一點,一要生活,這是源泉;二要激情,這是表達的欲望。
一、挖掘生活資源,親近自然
新課標要求引導學生關注現實、熱愛生活、表達真情實感,說真話、實話、心里話。小學生習作要反映兒童的精神世界和真實的生活。其實這些留守兒童不必寫出詞藻華麗、構思奇巧的文章,就寫真實的東西。真實才是文章的生命。
于是,我撥開迷霧,讓真實的生活、真摯的情感、真切的思想,在他們的心靈里安營扎寨,讓他們的思想會說話。在我的指導下,學生以獨特的視角,寫出了《梨農辛苦》《梨價跌了》《和父母對話》等具有真情實感的習作。
過多地捕捉生活的真實,有時會讓人失落、自卑。為了讓這群孩子心靈朝著太陽的方向生長,我沒有忘記讓他們在關注真實生活的同時,親近神奇的大自然,親近美麗的碭山。
碭山擁有世界上面積最大且土地連片的果園。獨特的自然景觀為寫作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孩子們從小就置身于如詩如畫的梨都田園,多姿多彩的梨園生活浸潤著梨鄉孩子幼小的心靈。為了讓他們寫出具有家鄉特色的習作,我讓他們有充裕的時間親近自然,引導學生從瓜田、梨園中去積累習作素材,讓他們干農活、賞農景、記農事、寫農民。讓他們記錄“偷摘西瓜”的竊喜、“臥剝蓮蓬”的灑脫,描繪“萬畝梨花香”的盛景、感受“蛙聲一片”的樂趣……漸漸地,我發現他們文章里的每一個詞、每一句、每一段,都清晰地傳達出他們心靈搏動的聲音。哭了、笑了、急了,想了、說了、唱了,都毫無顧忌地潑灑在紙面上。他們在美麗的梨園、瓜地中去尋夢,去生成“精神的胚胎”,去傾聽花開的聲音,去描繪生命的色彩,去抒發真實的情感。原來,他們個個都是天生的詩人;原來,這里的每一朵花都可以開得如此燦爛;原來,他們也能和城里的孩子一樣享受健康陽光。
二、以課堂為載體,放飛心靈
親情的缺失,讓孩子們失去了太多,甚至讓他們的性格發生了改變。我要讓他們幸福起來,讓他們享受課堂,享受上作文課的快樂。
“情動而辭發”。快樂的寫作永遠伴隨無窮的創造。我首先突破傳統作文的“清規戒律”,讓游戲走進課堂。以我上過的一節“啞課”為例:課堂伊始,教師突然不說話,用手語讓學生猜為什么今天老師不說話,接著失聲配合表演各種生動有趣的動作,讓學生觀察、描述。因為不能用語言溝通,表演的過程笑話百出。孩子們在強烈的心理期待下猜著、玩著、說著,完全沉浸在歡樂的海洋中。在輕松愉悅、沒有精神壓力的情況下感到“如鯁在喉,不吐不快”,寫作的靈感和沖動一觸即發。“老師不說話”這樣的主題本身就深深地吸引著孩子們,這樣的活動有效地刺激著他們去看、去聽、去想、去體驗、去感受。這種感受和體驗是自由的、真實的,不是無病,也不是閉門造車。幾個孩子這樣寫道:“老師是個魔術師,她把課堂變成了我們的樂園。”“老師可真狡猾,但她狡猾得可愛,我喜歡。”“李老師讓我佩服得五體投地,她獨特的教育方式讓我愛上了作文。”我用這次特殊的經歷豐富了學生的生活體驗。不管他們寫得如何,這次經歷都是令他們難忘的,讓他們感到快樂的!我的創新為他們的生活注入了一些活力,我覺得這就夠了。在歡暢的氣氛中,誰還會拒絕思考、拒絕習作呢?我知道,此刻他們都想把自己的快樂盡情傾吐在習作里。看著他們自然地流露快樂,無拘無束地表達快樂;看著他們找回了童年,我真得很幸福。
關鍵詞:新課程改革 自主學習 課改
在全國實施課程改革深入展開的形勢下,我所在市的教育部門為我們以熱烈歡迎、敞懷擁抱的姿態介紹了新課程改革理念,并請來新教材編寫組人員對所有教師分批次培訓、上示范課,之后教育局教研室人員在各縣區進行調研,以聽評課的形式指導課堂教學,全市新課程改革自此全面開展。
以下筆者作為一個普通教師說說自己走過的課改路:
一、培養良好的自學習慣
我所在市推廣了適合自身的新型課堂教學模式,全面改革課堂教學,加強學生自主發展的引導。新模式中重要的一環是要求學生圍繞學習目標閱讀相關學習素材,進行自主學習,嘗試知識建構,基本解決學案中的學習問題,提出疑難問題。而指導學生自主學習必須從他們的學習習慣培養起,持之以恒,點滴積累,才能適應新的學習方法,提升自主發展能力。
二、 課前引導學生自主預習
我市新模式中有一個自主學習的環節。從老師的角度來說,數學是邏輯性極強的學科,學生若能初步把握教材體系,教起來就能事半功倍。因此我把“提前預習,先走一步”作為堅持培養學生自學能力的關鍵步驟。每教一節前,我提前布置預習提綱讓學生預習,并試做學案,在預習過程中,把疑難記下來。這樣,一環扣一環,才能使學生在“學案——教案——鞏固案”的反復實踐中積極探索。既然是自主學習,那么這個過程不能偷懶,更不能由別人代勞。“讀書完全靠自己”(楊賢江),“自己思索,自己做主”(魯迅),“用自己的頭腦來想,用自己的眼睛來看,用自己的雙手來做”(郭沫若)。自學應該放在課前完成,學生通過自學可明確課堂內容的要點,提出疑問,以便有方向地聽、學 。
三、課上精講多練,讓學生自主學
新的課程標準指出: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數學課有時一節課只需幾分鐘講解就夠了。”這就要求老師必須用精練、準確、生動的語言講授。
傳統教學中我們往往看到這樣的情形:學生抓耳撓腮、目光呆滯,更有甚者鼻孔朝天、閉目養神,或搬弄電子書,或交頭接耳,而老師視而不見、聽而不聞,反覺得上述情況是學生學習不用功的表現,究其實質是老師唱主角,忽視了學生的主動性。我認為,大膽革新,改變原有的滿堂灌的教學方式,把課堂主動權逐步還給學生,是必要的。在學生預習基礎上應大膽采用有利于學生發展的教學方式,依據教材自編題目或引導學生討論,抓住重、難點講解,然后再讓學生得出問題、給以點撥,從而鞏固加深所學知識,引導學生探索性地學習數學。數學教學不搞題海戰術是對的,但必須適當多練,才會熟能生巧。因此,我要求學生不但要在課堂上試做練習題,還要求在課外輔導書上精選一些習題來小組內互相考問,從而提高學生運算的速度和準確性。
四、課后抓學生,引導再改進
在把“自學”、“自練”、“自評”引進課堂后,不能撇開學生不管,或者簡單地批改作業了事,我覺得這會兒正是引導學生自主學習的好時機。我經常在課下利用學生課堂上“三自”提供的反饋信息引導學生抓牢“誤點”,讓學生仔細分析出錯的原因,再促進學生回頭多思、多問、多討論,從而幫助學生改進學習方法,錘煉學生腳踏實地、誠實求學的精神,真正達到鞏固所學的目的。
五、關于教學方法的一點感受
課改后我作為一線教師參加和學習了若干次教學觀摩活動,好像沒有一節不運用現代教育技術的,有的教學技能比賽直接要求參賽者必須運用現代教育技術。但我覺得不能把是否運用現代教育技術作為評判教學的一個標準,否則,“為用課件而用課件”將會成為很多人特別是青年教師的教學誤區。而對學生來說,課堂容量的確增大了,但與此同時他們也會在幻燈片的“咔”、“咔”聲中將所學知識一帶而過。另一方面,對教材中的探究性學習內容,教師若不引導學生如何探究,不講探究哪些內容,全盤撒手,學生又能探出啥來呢?!講課,講課,講是不可缺的。
作為一名初三的學生,我很能理解許多人壓力過大而而迷失了路的方向,或許面對著未知的一個個大問號,許多人仍不知自己的路在哪里。那就讓我用<<西游記>>片尾曲的那句歌詞來告訴你吧:莫問路在何方,路在腳下。
其實,我們每個人生來就走著一條路,但是有的人走的路是家人用所有心血精心鋪成的,而有的人走的路是自己憑著一點點的經驗走出來的。有的人走的路或許是比較暢通的,有的人走的路是布滿荊棘的。
面對著一條條不同的路,有的人或許會高興,高興自己走的是黃金大道;有的人或許會埋怨,埋怨自己的路是多么崎嶇;但還有一部分人,他們即不過分高興,也不會連聲埋怨,他們就靠著字的信心,勇氣,經驗,來走這條路。這樣的人無疑是最讓人佩服的。
其實,路的好壞并無所謂。只要著條路是屬于我們自己的,是我們用自己的心血鋪成的,是我們用自己的智慧修復的,那么這條路對我們而言就是最好的一條路,不論多么曲折崎嶇,不論有多少障礙,我們還是要一直走下去。因為這條路是我們自己的,我們獨屬的。雖然在這路上有許多岔口讓我們選擇,但我們一定要有自己的主見,不要去走別人走過的路,因為它就算再好也不是屬于你的,終究是屬于別人的。有句話說的好:靠天,靠地,不如靠自己。我們要讓我們的腳穩穩實實地踏在屬于自己的路上。
大家要記住:走自己的路,讓別人說去吧!
探求之路永不放棄
李時珍為著寫《本草綱目 》歷經幾十年的風風雨雨。他親自上山采藥,詢問當地的居民,還多次冒著生命危險,親口嘗藥,了解藥性。雖路途坎坷,但他從不放棄,等著成之時,他已從一個四肢健壯的青年變成了雙鬢斑白的老人。他將自己的青春和經歷無怨無悔地投入到這項艱苦的工作中,他的這條探求之路可謂走的艱苦之極。他的堅持令后人稱贊,他的無私值得每一個人敬佩。
走自己的路,是一份難得的堅持。
奉獻之路無怨無悔
他的個子雖然不高,但他那張充滿愛心的笑臉,卻足以讓每個人都記住了這個可愛的戰士——雷鋒。
“學習雷鋒好榜樣,忠于革命忠于黨……”一首幾乎是伴著我們長大的童謠,直到現在還時常在我的耳畔回響。雷鋒助人為樂的精神,成為那個時代永不褪色的光環。他把幫助別人當做自己的責任,別人都說他傻,可他卻說自己就愿做這樣的“傻”人。他不在乎別人的看法,只要自己做得心安就足夠了。他默默地奉獻著自己,不求回報。這條奉獻之路他走得很快樂。雖然他的這條路沒有走到盡頭,生命就隨那雨后的彩虹而消逝,但人們會永遠記住這個“傻”戰士。雷鋒精神時刻激勵著當代青少年們不懈努力,助人為樂,不求回報。
走自己的路,是一種難得的信念。
愛心之路不求回報
林秀貞——一位普通的農村婦女,幾十年來義務贍養了多位孤寡老人和失學兒童。她將別人的快樂當作自己的快樂,她踏上這條愛心之路不為別的,只為讓世間多一份關愛,多一點溫暖。她的這種品德值得每一個人學習,她將成為我終身學習的榜樣。
從今天開始,你們就是成人了。
盡管從你們出生那天起,就知道你們總有一天會長大成人。可是當這一天真的到來時,作為父母的我們,還是覺得太快了。
回憶過去,你們的嬰兒時代還歷歷在且,父母懷抱你們,那沉甸甸的感覺似乎至今還留存在手臂上。沒什么事情比孩子的成長更令父母感到光陰之快了。
通常都說,撫養孩子是辛苦辛勞的事情。可是,因為有了你們,我們對生活的態度不一樣了,我們對生命的態度也不一樣了。孩子讓我們感受到生命成長的喜悅,讓我們對明天充滿了堅定的希望,使我們的生活變得充實、實在。使我們的日常有了不可替代的樂趣。更使我們的人生有了新的價值新的意義。
由此,可以總結出一條人生哲理:幫助他人生命的成長、發展,是我們幸福的源泉。
從今往后,不論你們從事什么職業,我們都是高興的。
做父母的希望永遠能夠保護自己的孩子,使他免受傷害,永遠快樂。可是這種希望是不切實際的,是空想是幻想。
假如我們將這種空想和幻想表現在實際行動中,就會阻擋你們的成長,妨礙你們的發展。
因此,到了你們成人的年齡,我們就必須尊重你們的獨立人格,放手讓你們去面對自己的問題。
你們永遠不要指望人生道路一帆風順。人生起起落落,有時順心得意,有時遭受挫折,這些都是正常現象。
我們要告誡你們的是:生活中的歡樂、甜蜜、幸福,只要曾經擁有,就會永存心底。并且時間越久越醇厚;相反,我們曾經遇到過的挫折、失望和痛苦,不論當時把它看得有多嚴重,隨著時間的過去,它們會變得越來越淡。
因此,我們的人生經驗可以告訴你們:當你們不順利。遭遇挫折和打擊的時候,千萬不要泄氣,更沒必要一蹶不振。
時間會沖刷痛苦,生活可以重新開始。
從今天起,你們在年齡上成人了。心理上、人格上呢?
只有在心理和人格上成人。才是真正的成人。
心理和人格成人的標準是什么呢?
簡單地說,就是成為自己。
只有不隨波逐流,勇于走自己道路的人,才是心理成熟的人。
只有為人處事有明確而堅定的原則的人,才是有人格的人。
我們年輕的時候也曾有過偶像崇拜的狂熱。當這份幼稚過去之后,覺得有些可笑。回想起來,生活中真正令我們終生難忘的、給我們人生以溫暖的,是那些品性良好、待人誠懇善良的人。因此我在這里建議你們:將人的品性作為結交朋友的唯一標準。
正因為良好的品性能給人帶來溫暖,令人終生難忘,因此,我希望在座的同學,都把鍛造品性作為自己終身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