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夏日荷花的詩句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愛藕說
映日荷花,接天連葉,亭亭蓮蓬和藕,本是四位一體的。
愛佼佼荷花者有之,詠田田蓮葉者有之,贊點點蓮子者有之。偏心的詩人喲,為何厚此薄彼?為什么不肯為嫩藕多唱幾支短歌?
藕,自生與世間,變委身水下,不見日月,在濁泥污土的圍困中生活。一旦出淤泥。風采翩翩,潔似玉,白如學,一塵不染。不是貞潔操守。孰能如此?它孔竅玲瓏,稱得起虛心;它居下而有節,貧賤不屈;它雖然嫩而且柔,藕牙兒卻能穿透青泥碧水,勁挺起翡翠一般的綠莖,托起紅花碧葉,算得上是柔中有剛。
古人將六月二十四日,奉為荷花節日。默默困頓于泥水里的藕,誰知它聲于何時?它像竹鞭那樣,孕出藕牙,長大開花,再生出蓮子以續生生之脈,誰知它年壽幾何?它節節橫生,從未與花葉爭寵奪艷,甘居地下,無日無夜的托著花兒葉兒,像是母親的玉臂偎抱著幼子,睡知它有幾多辛勞?
給我一支花的詩筆吧,我想尋找動情的詩句,寫給養育那蓮花的母親玉藕;也想把真摯的感情奉獻給千千萬萬的婦女偉大的含辛茹苦的母親!
迸發出心中最真的火焰,打印在夏日的扉頁中的是蓮。你在這里重新錘煉,終于掙脫出那泥牢中的鎖鏈,婷婷盛開在這蒼茫大地間,向世人傾訴著至善的語言。堅忍的意志在這苦海中盡顯,最終鑄成一朵金剛凈蓮。
心中的一團圣火,理想中的一只白鴿,都成了你的主宰,多少智者依你而眠,多少善者永遠在心中把你掛牽。看那一柄凈碧的荷葉蕩滌著人們迷中的眼,一片淡粉的蓮瓣成了多少代人的夢幻,凸起的蓮籽成了永不改變的琴鍵,奏響了激蕩萬古的樂章。
人間的一朵凈花,凡塵的一方凈土。生命因你而明白了純凈的內涵哦,蓮!
中國是蓮子的故鄉。早在五千年前仰韶文化遺址中,就曾發掘到兩粒蓮子;三千年前的《詩經》中,就有隰有荷花的詩名。
蓮子補中養神,止渴去熱,厚腸胃,固精氣,強筋骨,補虛損,利耳目,除寒濕,是一種純天然高級營養保健品,歷來為御膳房必備之物。蓮子食用方便,既可制成蓮子羹,蓮子湯,八寶粥,糖水蓮子,又可燉雞,燉鴨等制作美味佳肴,是強身健體,養顏駐容,饋贈親友的上等佳品。
產于浙江宣平的蓮子更有它的獨到之處。一般的蓮子顆粒較小,久煮不酥,而宣蓮由于本地獨特的土質和氣候條件,顆粒較大(465粒即達500克),酥而不爛,味美爽口。它含有高蛋白質、鈣、磷、鎂等多種物質。因而浙江宣蓮成了歷代的貢品。
閱讀題:
1.細讀《愛藕說》,說說藕有哪些優秀品質。(寫出其中4點)(4分)
2.《詠蓮》中心中最真的火焰指的是什么?(2分)
3.《蓮子》一文中寫到的產于宣平的蓮子有哪些獨到之處?(4分)
4.《蓮子》中說早在五千年前仰韶文化遺址中,就曾發掘到兩粒蓮子;三千年前的《詩經》中,就有隰有荷花的詩名,而《詠蓮》中也有兩個詩句和這句話意思相近,這兩句詩是_________。(2分)
5.這三則材料是從不同角度寫蓮的。某校校刊編輯要把這三則材料一齊收錄在一個欄目里,現在請你為這個欄目擬一個恰當的標題。(2分)
6.這三則文字都是贊美蓮的,人們在贊美蓮的時候,常常賦予它美好的品格。在其他花草樹木中,你最想贊美什么?它具有怎樣的品格?(3分)
參考答案:
1.貞潔操守 虛心 貧賤不移 柔中有剛 默默奉獻 含辛茹苦
2.紅蓮
3.顆粒較大 酥而不爛,味美爽口它含有高蛋白質、鈣、磷、鎂等多種物質
4. 凸起的蓮籽成了永不改變的琴鍵,奏響了激蕩萬古的樂章。
1、在湖面上,像撐開的張張綠傘,亭立在碧波之上,似層層綠波,如片翠玉。湖面上碧綠的茶葉,托出“少女”粉紅的面頰。荷花的花瓣兒結白如玉,花里又托著深深綠色的蓮蓬,隨風舞動。茶葉像一個個翠玉的大圓盤,有的高出水面,有的在水面上,高高低低鋪滿了湖面。茶葉看上去又像一個個碧綠的大圓盤,有的像飛碟,有的像一把傘,無邊無際的茶葉碧色連天。大片的荷花開出白色,粉紅色的花朵。
2、一朵朵荷花緊緊地依偎著碧綠的,滾圓的荷葉,在陽光的沐浴下,顯得更加雅潔,嫵媚,清秀,真是可愛極了。看,那朵美麗的粉紅色的荷花,從水中鉆出來,微笑著,活像一個粉妝玉砌的瓷娃娃。這些荷花從一只只大圓盤中冒出來,有的花瓣全部張開了,露出嫩黃色的小蓮蓬,才展開兩三片花瓣的荷花有著小姑娘般的羞澀,像一個剛剛學步的孩子,一步一步試探著往前走,惟恐會跌上一跤。還有那還沉浸在美夢中的花骨朵,但是它們看起來飽脹地快要破裂似的。
3、置身在這荷花的世界里,仿佛置身于江南水鄉,習習涼風夾帶著荷花的清香陣陣襲來,吹散了一身的熱氣和煩躁,一種不可名狀的愜意感彌漫全身。這湛藍的天、潔白的云、濃綠的蓮、粉白的花,真是名不虛傳啊!
4、荷花灣,到處都是醉心的綠,荷葉是綠的,陽光下被荷葉掩映的水是綠的,石欄處的綠化樹是綠的,四周或灣內點綴的翠柳是綠的,似乎這護欄、小橋、涼亭,也是綠的了,感覺這空氣也變成綠的了。置身其中,連自身也被染綠了。綠蓋疊翠、青盤滾珠,真是妙極了。
5、荷葉都那么美,那荷花肯定是“亭亭玉立”了。荷葉中冒出了許多仙女般的荷花,有的荷花花瓣全都展開了,露出了金黃色的花蕊和嫩黃色的蓮蓬,它們好像在仰頭微笑,散發出陣陣芳香,真讓人陶醉。有的還是含苞欲放的花朵,還有的才展開兩三片花瓣,還有幾個睡蓮,歪著腦袋緊貼水面,像一個個羞答答的大姑娘。
6、一到夏天,荷花姐妹們臨風起舞。荷花千姿百態:有的昂首挺胸,像一個個勇敢的小衛兵;有的傾斜著腦袋,好像一個個小博士在思考著問題;還有的幾朵荷花躲在一個角落里,好像一個膽小的小姑娘。
7、站在湖岸上,向湖中遠遠望去那千姿百態的荷花,非常美麗,真讓你不由自主想奔向那里。我邁著輕快的步子來到湖邊,想和荷花靠近一點,只聞一陣陣淡雅的芳香撲鼻而來,沁人肺腑,讓人感覺心曠神怡。 白的、粉紅的,一朵朵、一簇簇的荷花被那綠色的花萼托著,鮮艷的花瓣更顯得分外美麗。
8、荷花才有一個花苞的時候似乎非常羞澀,總是躲在一片非常寬大的荷葉下,似乎是不鳴則已,一鳴驚人,它亭亭玉立,最初的時候被一層綠色的東西包裹著,讓人感覺很平常,慢慢的,包裹褪掉了,花瓣一瓣一瓣展開了,也靜靜從荷葉下鉆出來拋頭露面了。從遠處一看,感覺非常寧靜。
9、走著走著,我漸漸把目光轉到荷葉上,它們高高地散在水面,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它們因遮住了湖,遮住了水的光耀,而使它們更見風致了,它們心甘情愿的在于荷花下,將荷花映襯得更加嬌美。
10、我愛荷花,我愛她的美麗,我愛她的真情。滿池的荷花,滿池的碧水、滿池的碧葉映襯著,她們不就像一個個獨站高閣看風景的白衣素女。你看她們的臉,不搽粉黛,自然白凈,就像暖玉一樣,絲毫沒有一絲人間煙火味;你再看她們的身姿,穿著綠裳,挺著脊梁,可不是女中的男兒。當有風吹過后,你還可以聞到她們散發出的清香,那淡淡的清香多像懷春女子細微喘息,我立刻就怦然心動了,原來再美麗,再超凡的女子也有動心的時候。更何況,在炎炎夏日下,只有她們看起來還那么清爽,感覺到還是那么清涼。
11、盛夏的清晨,我和爸爸、媽媽一起去了北海公園。一走進公園,哇,今天的人真多,大概都是來看荷花吧。公園的景色很美,有翠綠的柏樹,有五彩繽紛的鮮花,還有綠油油的草坪……公園綠樹成蔭,擋住了毒辣辣的太陽。接著我們來到了荷花池,那里已站滿了好多人。我找了個空隙鉆了進去,啊,好漂亮的荷花呀!
12、荷花池里的水真綠啊,好像是荷葉映綠的,在池里歡快地流動著,毫無一點雜色;荷花池里的水真凈啊,凈得沒有一點瑕疵,仿佛是一塊美麗無瑕的碧玉。池里的小金魚自由自在地游來游去,互相追逐、嬉戲,時而吐出一串串水泡,時而用尾巴拍打著池面,發出“啪、啪”地響聲。
13、當烈日懸掛在高空的時候,小荷的臉頰紅彤彤的,它享受著仰光的沐浴,也在更加努力地綻放,因為它渴望著有一天,也能成為為路人獻上一片綠蔭的小樹。
14、荷花池旁一道小小而瀟灑的瀑布傾瀉而下,打在巖石上,濺起一朵朵水花,那水花多么像小小的白梅,在微風吹拂中,紛紛落下,最后消失在堅硬的巖石與小池的中央,漾起一圈圈的漣漪。
15、荷花的清香不但讓人陶醉,還引來了美麗的蝴蝶和勤勞的小蜜蜂,蝴蝶在荷花間飛來飛去,好像要和荷花比美似的;小蜜蜂落在小蓮蓬上忙著采蜜,還“嗡嗡”地叫著,好像在說:“這里的花粉真香啊!”
16、荷花的莖呈綠色,婷婷玉立。摸起來有些扎手,這可能就是用來保護自己,不讓敵人把自己折斷吧!長長的莖桿深深地扎在污泥中,為何水中的雜物或污泥沒有在荷花、荷葉上留下一點痕跡,使荷花與周圍的景物形成鮮明對照,我不理解。她是怎么長的,是有人定期給她澆水洗澡嗎?再看旁邊的草木,由于長期無雨,葉子上都積落了許多灰塵或泥土,而荷花的葉子相對顯得非常鮮亮潔凈。啊,也許這就是“出污泥而不染”的由來吧。
17、眼前一大片的荷花,讓人心感舒適。你看那朵荷花,粉紅的花瓣,隨風飄來一陣清香,沁人心脾。田田的荷葉,一層層隨風一起一伏,像一片綠浪。令我想起了“接天連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的詩句。
18、清晨,我走在田間的小路上,享受著徐徐的清風。不一會兒,我便來到了荷花池,迎面撲鼻的是一陣陣使人心曠神怡的清香,真是一聞精神爽!我向前一望,呈現在我眼前的是密密縫縫而又碧綠的荷葉。瞧!那碧綠的荷葉上還有一粒粒晶瑩的小水珠呢!在綠葉的相襯下,荷花就更為出眾了,像一個個穿著粉紅色婚紗的仙女亭亭玉立地站在荷葉上。在朝陽的映照下,顯得更加美了。看到這些,我想起了楊萬里的詩句:“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
然而,今天是一個欲望充斥靈魂的年代,充足的物質讓我們安逸,流行的泛濫、語言的蒼白晦暗,讓豪放、婉約成為已逝的背景。黯然回首間,鋼筋水泥的叢林,市井巷陌的攘攘冠蓋,使暗香疏影已成為滄海桑田。
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手捧著課本吟詠唐詩宋詞,使學生陶醉于朦朧幽靜的詩境時,如何才能將詩意的綿遠悠長、詩境的清新淡遠傳授給他們呢?怎樣才能追回遺失的古典美呢?我認為應做到以下幾點。
一、 朗讀
古人云:“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又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這都是極有道理的,形象地說明了讀的重要性。可是,學生三天一小考,十天一大考,教師的教學都是圍繞教學大綱展開,我們現在的語文課顯得太急功近利了,為什么不多給點時間讓學生去讀、去體味、去揣摩呢?
所謂讀,就是指把作者的情感在讀的時候傳達出來。用讀來體味詩歌的“三美”,即音樂美、意境美和語言美。最早的詩歌不就是老百姓在勞動中喊出來的嗎?我們為什么就做不到或淺吟、或低唱、或動情處放聲高歌呢?
我們應在瑯瑯讀書聲中,體味“夜半鐘聲到客船”的落寞之情,“天地一沙鷗”的凄涼之意,“悠然見南山”的散淡之心;在瑯瑯讀書聲中,揣摩蘇軾、李白的豪放,杜甫、辛棄疾的雄渾,柳詠、李清照的婉約。
在這樣的朗讀中,古典美慢慢滲入學生心里,使他們陶醉于詩境,提升審美能力。
二、設境
在那本該撥弦弄音,霓裳輕舞的七夕之夜,還有誰肯對著秋月悲情傷懷,還有哪家女子“和羞走,卻把青梅嗅”,還有誰會吟出“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所以教師要設境,喚回遺失的古典美,來熏陶學生。
1.因時設境
中國二十四節氣,多有文人雅士淺唱低吟,膾炙人口之作至今令人齒頰留香。根據節氣精心營造情境,使學生在詩意的氛圍中感悟前人佳句名篇,受到熏陶漸染。
例如:中秋前夕,我發動學生了解中秋傳說、中秋習俗,搜集詠月佳句。中秋之夜,明月東升,夜空如洗,四野俱寂,將學生引到操場,團團而坐,聽縷縷古箏之聲,賞皎皎玉盤之色,身處其間,俗念俱消,心靈澄澈。繼而我適時誘導學生望月懷鄉,誦明月之詩,歌皓月之詞,學生的心靈與詩詞作者的靈魂撞擊,再現“沙上并禽池上暝,云破月來花弄影”的雅致,“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的悵然,“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祝愿,許許多多飽含濃情的詩句令聽者如飲瓊漿玉露,飄飄然不知身在何處。情到深處,我讓學生靜聽箏聲,神游月宮,思接千載,不少學生在月光下、箏聲中潸然淚下。
2.因景設境
一年四季,皆有可人之處,花草樹木都染上了古代文人或驚或喜或訝或悲的情感。我們可以借用蘊涵人性光輝的四時之景,設置情境,點撥學生活用古典詩歌寫景抒情,加深理解古典詩歌。
比如,炎炎夏日是荷花盛開之時,荷花的高潔已在學生心中生根發芽。抓住這一時機,要求學生活用古典詩句聯想書寫感受。以下是學生習作的片段:
“在小荷初露、蜻蜓翩飛時,欣賞荷葉高擎起舞弄影;在疾風沾水、密雨侵荷時,注視荷葉去垢除塵洗面弄妝;在荷花輕綻、蓮子如水時,驚嘆它的粉雕玉琢而不敢生褻玩之心;在蓮房墜紅、清香隨風時,默念著質‘本潔來還潔去’為它送行。可是,自己從未留意過荷的堅強。難道荷就只有冰心玉壺的純美?難道就只有逢干遇旱的荷才有不屈的魂魄?是自己已有的觀念鎖住了視野,迷住了心竅吧!”
盡管此文有生硬晦澀之嫌,但令人欣慰的是,這種教學設境手段激發了學生的審美意識,使古典美叩擊學生的心靈。
三、寫作
君子性非異也,善假于物也。我們學習詩歌,最大目的就是學以致用,采擷詩詞名言入文章,增加文化底蘊。如:
“閑來無事,走在小溪邊,看著涓涓流淌的小溪,向東流去,決不回頭,也不曾看看自己的足跡,‘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就如同時間一般,逝去了無法將它找回。
彎下腰,用手觸摸水,涼絲絲的,好柔軟啊!試著將它們分開,卻無能為力,它們依然固執地向東流去,誰能告訴我,有什么力量能將水分開,‘抽刀斷水水更流’,而且,水看似柔軟卻能穿石,這難道不是以柔克剛的力量嗎?
望著小溪,想著老子說過的‘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有’,水帶給我們一切,甚至生命,卻不求回報,就像‘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的教師,不求回報,只懂付出。
走在小溪邊,是一種與大自然的親近,也是一次人生的感悟啊!”
詩詞名句猶如一粒粒明珠,放射出迷人的光芒。引用古典詩詞佳作佳句于文章之中,可以給人以厚重的詩香氛圍,從而使文章流光溢彩、充滿詩意,給人以美的享受。
摘要 意象是中國古典詩歌的靈魂,它有著獨特的民族特色。本文試從意象的特征,內涵,作用,意義等方面作一個較為深入的探討,從中感受中國傳統文化的厚重精深,品味中國古典詩歌意象獨特的審美意蘊。
關鍵詞:中國古典詩歌 意象 內涵 作用 意義
中圖分類號: I206.2 文獻標識碼:A
意象是一個古老的美學概念。古人講“立象以盡意”,借助客觀外物來表達主觀情感,又講情景交融,物我兩忘,天人合一。這就決定了客觀外物往往為文人內心情感所浸潤。于是,“意象”這一美學概念產生。南朝劉勰在《文心雕龍?神思》中認為謀篇須“窺意象而運斤”,難怪西方意象派詩人龐德說“中國詩人從不直接談出他的看法,而是通過意象表現一切。”
中國古代詩詞中的意象是詩人的匠心與智慧的體現,是詩人憑著審美直覺或是靈感在生活中得到的。它融合了作者主觀思想和感情的具體可感的藝術形象,是寄寓作者主觀之情的客觀物象。它凝聚著被人們所默認的某些特定的內涵和情思。我們知道,文字鑒賞的過程,就是感受形象,理解形象,從而獲得情感體驗,審美愉悅的過程。因此鑒賞詩歌,就要著重分析意象的特征及內涵。
一
每個民族都有其特定的文化,在文化的流程過程中,一些意象由于名家的使用,后又被其他詩人反復使用而具有了特定的含義。同一民族,同一文化背景下的人,往往一想表達某種情感,就想使用某種意象,反過來,一提到某一個意象,就讓人想到某種情感,這就是流沙河所說的“中國人有中國人的心態,中國人有中國人的耳朵”。我們從古詩文中所見到的典型意象,都是經過民族文化心理的積淀,在繼承相同的歷史和文化傳統,及共同的文化心理,生活方式,語言習慣以及性格特點的基礎上,形成的獨特的審美文化心理意象。在詩人的眼里,自然界中的一草一木,花鳥魚蟲,風霜雨露都浸透著人的情感,都反映人的精神世界,而且這些事物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給中國文化賦予了某種特定內涵。所以,月:“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望月思鄉異常傷感,月亮,月光引發離愁別緒,思鄉之愁。柳:“柳”與“留”諧音,有折柳惜別之意,因此“柳”帶有傷離別的意味。柳永《雨霖鈴》中以“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來表達離別的傷感之情。:“秋從繞舍似陶家,遍繞籬邊日漸斜。不是花中偏愛菊,此花開盡更無花”,臨秋開放,凌冰傲霜,不畏權貴,淡泊名利,是的固定內涵。蓮:南朝樂府《西洲曲》:“采蓮南塘秋,蓮花過人頭;低頭弄蓮子,蓮子清如水”,由于“蓮”與“憐”“戀”音同,所以古詩中有不少寫蓮的詩句,借以表達愛情。梧桐:凄涼悲傷的象征。如“一聲梧葉一聲秋,一點芭蕉一點愁,三更歸夢三更后”。杜鵑:“子規夜猶啼血,不信東風喚不回”以杜鵑鳥的哀鳴,來表達哀怨,凄涼或思歸的情思。
除了意象內涵的固定性,還表現其內涵的豐富性。同一意象,存著不同的內涵。例如,蟬:“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無人信高潔,誰為表予心?”駱賓王《獄中詠蟬》以寒蟬高唱,渲染自己在獄中深深懷想家園之情。古人以為蟬餐風飲露,是高潔的象征。而柳永《雨霖鈴》中“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還未直接寫別離,“凄凄慘慘戚戚”之感已充塞讀者心中,釀造了一種足以觸動離愁別緒的氣氛。再如,燕子:“落花人獨立,微雨燕飛來”,燕子因結伴飛行而成為愛情的象征。“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燕子眷戀舊巢的習性,成為古典詩詞表現時遷,抒發人事代謝的寄托。另外,同一內涵,也有著不同的意象。如:青鳥,鴻雁,雁足,尺素這些意象都有音信,書信的內涵。楊柳,長亭,孤帆,驛路,浮云也都有著纏綿悱惻,離愁別愁之意。
當然,詩的意象和與之適應的詞藻都具有個性特點,可以體現詩人的風格。一個詩人有沒有獨特的風格,在一定程度上即取決于是否建立了他個人的意象群。屈原的風格與詩中的芳草,美人,以及眾多取自神話的意象有很大關系。李白的風格,與他詩中的大鵬,黃河,明月,劍,俠以及許多想象,夸張的意象是分不開的。杜甫的風格,與他詩中一系列帶有沉郁情調的意象聯系在一起。李賀的風格,與他詩中那些光怪陸離,幽僻冷峭的意象密不可分。各不相同的意象,體現出各不相同的風格。它們雖然只是構成詩歌的磚瓦木石,但不同的建筑材料正可以體現不同的建筑風格。意象還具有時代特點,同一時代的詩人,由于大的生活環境相同,由于思想上和創作上相互影響和交流,總有那個時代慣用的一些意象,時代改變了,又會有新的創造出來,這不難理解。
二
詩人對意象的推崇,是因為“言不盡意”,邏輯語言不能完美地表達詩人心中之意,就只好“立象以盡意”,借助意象訴諸感性來作為另一種表達。“言證實則寡余味也,情直致則難動物也,故示以意象”。意象入詩的目的和所要表達的效果,是以“象”“征”“意”,是喻示,是象征,是“含不盡之意,見于言外”。立象盡意的詩,其構思的要領,是以言選象,以象寓言。此時,語言是構選意象的材料,意象是寄托情思的載體。所以說,意象既是詩人表達情感的方式,更是詩歌內容重要的組成部分,是詩歌形式和內容的完美結合。它的作用表現為:
第一,營造氛圍,借景抒情。就是將抽象的主觀情思寄托于具體的客觀事物,使之成為可感可觸的藝術形象,使情思得到鮮明生動的表達。如唐代詩人劉長卿的《余干旅舍》:“搖落暮天迥,青楓霜葉稀。孤城向水閉,獨鳥背人飛。渡口月初上,鄰家漁未歸。鄉心正欲絕,何處搗寒衣。”詩人以“霜葉”“古城”“獨鳥”等具體可感的意象來寄寓內心凄清冷寂的思鄉情懷,使讀者透過詩中“青楓搖落”、“暮色漸深”、“城門緊閉”、“新月初上”的冷寂氛圍領悟到詩人內心的思鄉之情。
第二,創設情境,塑造意境。意境是作者抽取自然景物中的多個特定景物以進行描繪而表現出來的境界和情調。它展現給讀者的是一幅立體感強的畫面,目的是給人身臨其境之感。對于讀者而言,也只是“臨其境”或“入其境”才能感知境界之妙以及作者的情感。如“月明松間照,清泉石上流”,“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秋水共長天一色,落霞與孤鶩齊飛”等都是意境深遠的詩句。
第三,以景襯境,以景襯情。以景襯境這一作用在山水詩運用最多。如以鬧景襯靜境“竹喧歸浣女”,以動景襯靜境“蓮動下漁舟”,以暖境襯冷靜“日色冷青松”,以滿境襯空境“雁字回時,月滿西樓”,以物態襯心境“廢池喬木,猶言厭兵”等等。以景襯情在詩歌中亦常出現,其表現為詩人用意象顏色的濃淡襯托情意的濃淡,往往與諧音雙關的表達技巧相關聯。如李白《春思》中“燕草如碧絲,秦桑低綠枝”之句,就是用桑草之“碧”“綠”襯托相思情濃。“絲”“枝”分別與“思”“知”諧音。還有用悲景襯悲情,用喜境襯喜情或用悲景襯喜情。
第四,襯托人物氣節,品質或性格。這種作用在寫物詩中較為普遍,在表達技巧上,常用象征手法或比喻修辭。如雪,竹,梅,松,鶴,金風玉露等等,襯托人物品行高潔,性格堅毅,情感純潔等。例如宋代詩人林逋的詩作《山園小梅》“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詩句寫盡了梅花的神清骨秀,端正高潔,幽獨超逸的氣質,襯托了作者一塵不染的品質。
當然,這些作用在詩歌中并不具備獨立性,一首詩歌中,所有作用可能兼而有之,所以在鑒賞詩歌時,不能顧此而失彼。
三
詩歌,所貴之處并非情思的“露出”,而在情思的“暗含”。因此,要想了解詩歌中蘊藏的詩人的情感和情緒,只能從意象中解讀,那么如何解讀意象以準確地進行詩歌鑒賞呢?
第一,把握詩歌意境的整體基調,感悟意象的審美意蘊。在一首詩中常常有幾個意象,詩人通過創造一組意象群來營造詩歌的意境,許多意象共同組成了詩歌的意境。但詩歌意境的整體基調并不是所有意象的簡單相加,而是遠遠大于這些意象之和。在這個意境整體中,各個意境互相依存,互相作用,共同構建了詩歌的意境,但是,意境一旦形成,又對構成它的每個意象產生重大影響。正因為整體對部分的重要影響和各部分之間的相互依存,即使是同一個意象,放到不同的詩歌意境中也會有不同的審美意蘊。因此,鑒賞詩歌時應通過把握意境的整體基調和意象之間的相互關聯來分析詩中每個意象獨特的審美意蘊。
如兩首荷花的意象,《古詩十九首?涉江采芙蓉》:“涉江采芙蓉,蘭澤多芳草。采之欲遺誰?所思在遠道。還顧望舊鄉,長路漫浩浩。同心而離居,猶傷以終老!”和楊萬里的《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涉江采芙蓉》詩中出現了“芙蓉,芳草,舊鄉,長路,游子”幾個意象,夏日盛開的芙蓉花本來是鮮艷美麗的,但聯系詩中其他幾個意象來看,詩中的觀察主體是“游子”,而“游子”是“憂傷以終老”,“舊鄉”是遙遠而不可即得,“道路”是漫長的。雖然芙蓉花給人的感觀印象是美好愉悅的,可是由于整體對部分的影響,它打上了憂傷的基調,成為“游子”懷鄉之情,思妻之情的寄托,變成了一個憂傷清美的詩歌意象。而《曉》詩中的幾個意象是“西湖,蓮葉,荷花,天”。這里的西湖,湖水清澈,波光粼粼,荷花盛開,這里的“天”與碧綠的湖水相接,這里的“蓮葉”是碧綠的,茂盛的,這里的“荷花”是嬌艷的,整首詩的基調是明朗艷麗的。同樣是荷花意象,放到不同的詩歌意象群中就有了不同的審美韻味。所以,鑒賞詩歌,要把詩歌所有意象組合起來,形成一個完整的藝術畫面,感受這個藝術畫面的整體基調,通過詩歌的整體基調,通過意象與意象之間的相互關系,來把握詩歌中每個意象的審美意蘊。
第二,分析意象的色彩,強度感悟詩歌的情感。意象色彩的冷暖傳遞著詩人不同的情感體驗。一般暖色預示著熱烈活潑,積極向上的,意氣奮發,冷色代表著低深頹唐,孤寂凄涼。如白居易《憶江南》中“日出江花紅似火,春來江水綠如藍”點燃出江南春天的繁華燦爛。杜甫的《登高》“渚清沙白鳥飛回”以清冷的白色,渲染出秋的凄涼氛圍。而詩歌意象強度的大小也可以反映出詩歌的感情基調和作品風格,同樣寫別離,有高適的“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的豁達豪放,也有柳永的“楊柳岸,曉風殘月”的婉約纏綿。因此,善于把握意象的強度有助于解讀詩歌的情味。
第三,了解虛實相映,動靜結合的意象,感悟詩歌的豐富內涵。清朝畫家笪重光在《畫笙》中說:“虛實相生,無畫處皆成妙境”。“實”指作品中具體的物象以及由物象構成的藝術整體。“虛”是指與作者已經描繪出的實境必然聯系的想象境界,即有一個個可感且很強的具象畫面所喚起的生活體驗。如劉禹錫的《烏衣巷》“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這首詩中,我們見到的一組具體意象畫面是:朱雀橋邊野花雜草叢生,夕陽斜沉,昔日出入在王謝大家豪華殿堂的燕子,如今正飛入在這里新建的普通百姓家。詩中沒有一字表達詩人的主觀意蘊。難道詩人只是為了我們提供這樣一幅簡單的畫面嗎?其實,這里的夕陽,燕子,是一種暗示,表達了作者對世事的盛衰之感,對人生的蒼茫之思。由此可見,在詩歌中,一組組意象創造了一種有限與無限相結合,寓無限于有限的“虛實相生”的境界。
意象是古典詩歌的靈魂,它獨特的民族特色,對詩人個性的反映以及它真切可感的形象美,都使它成為解讀詩歌的最佳切入口。讓我們走進詩歌的藝術空間,去感受傳統文化的厚重精深,品味中國古典詩歌意象獨特的審美意蘊。
參考文獻:
[1] 侯敏:《意象論》,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
[2] 劉勰:《文心雕龍》,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
[3] 李立等譯:《當代英美詩歌鑒賞指南》,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年。
[4] 流沙河:《流沙河詩集》,上海文藝出版社,1982年。
[5] 陳良運主編:《中國歷代詩學論著選》,白花洲文藝出版社,1995年。
難忘,故鄉那一抹黃昏的夕陽和夕陽下美景如畫。響晴響晴的夏日,天空比洗過的還要通透,黃昏的美麗會不聲不響的浮現,陽光是燦爛的金黃,夕陽依舊是象個燙手的大紅火球,半隱半現的貼在天邊,仿佛走到地下線就能觸摸到它的火熱,夕陽又象美女手中的繡球,拋向大地也拋來了幸運;在天邊下是一望無際的莊稼地,黑綠得發亮的玉米葉,在黃昏的火紅中映得異常嬌羞,玉米長長的葉片象古代少女的衣袖,揮一揮就是一縷詩篇;高梁桿高高的、細細的一排排,一行行,象守護莊稼的士兵,不倚不斜,風聲襲來,葉子碰撞枝干,葉子碰撞葉子,枝干碰撞枝干沙拉拉,沙拉拉的作響;地頭的小樹林也被太陽的金輝籠罩,穿過樹葉的縫隙,一縷縷金絲瀉下來;不遠處蛐蛐鳴叫,此起彼伏,蛙聲也來湊趣,是許多蛙的叫聲,低低高高,卻絲毫不覺得刺耳,象一曲大合唱;遠山此時變得明朗起來,山后面也是山,重疊起來,突兀餓有致的顯現出來,離夕陽很近很近,連平日模糊的樹木也變得清晰起來,樹葉變成了一簇一團的形狀,鍍上了霞的金邊,象一幅水墨畫印在了腦海;山下是松花江的支流,一條蜿蜒的小河,常年奔流不息的繞過山脈,繞過我兒時居住的小村,嘩嘩的響聲清脆悅耳,伴著均勻的韻律,敲打著耳膜,象一曲磅礴的交響樂,動聽但絕不喧鬧,勞作一天的故鄉人會不自覺的信步走到西山,在那鄉間一車寬的小路上,踏著車轍輾壓過的痕跡,跺在充滿質感的泥土地上,聆聽著來自大自然的天賴,呼吸著黑土地和綠作物散發出來的空氣,立即多了份直達心脾的暢快,此時人們很少出語攀談,仿佛不愿意破壞這靜寂中的音樂。村邊那一高一矮的古樹,樹蔭團團抱抱,樹葉濃而密,稀疏有致,樹下被村民打掃得干干凈凈,席地而坐,三一堆,二一塊有一打無一打的閑聊著,笨拙的語言是不是也在贊嘆這黃昏的美麗?
更難忘,故鄉那一池碧波和碧波上片片蓮花。北方很少看見荷花,而在我故鄉唯一的一座公園里卻有大片的荷花,成為小縣城重要的景觀。記得那樣的雨日,走進公園,一池的蓮花就鋪天蓋地般映入你的眼簾,“其葉如碧,清自中生;其絲如縷,綿延不斷”并不為過,現在看一池碧水映襯著雪白圣潔的蓮花,一朵朵的傲然,一朵朵的嬌媚,讓人目不暇接,古代就有“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蓮而不妖,不蔓不枝……“的詩句,不覺間沉醉在這荷花池邊。粉白色,淡粉色,純白色,白葉黃蕊,也有含苞欲放的,也有花瓣半綻開的,要多耐看就多耐看,要多雅致就多雅致,不妖媚,不張揚,卻出落得如此美麗,真的令人驚嘆大自然的厚愛;細雨那日是來應景,湊這熱鬧,清清爽爽的雨,那樣的淅淅瀝瀝,那樣的如霧如煙,迷漫起來的雨霧象晶瑩的珠簾在池塘上空漫開,揚揚灑灑,蓮瓣沁水,看似厚厚的,嫩嫩的,卻更加的靚麗,更加的充滿著真實感;嬌翠欲滴的朵朵,又似美女傷懷的涕淚,羞羞澀澀,滴落在蓮花瓣上,滴濺起來,一點點又一點點,也沁在花蕊里,白得更加清凈更加明媚,這樣的雨絲,是絲毫摧殘不了蓮花的頭,依然的,蓮花迎著細雨挺立,象白色衣裙翩翩欲舞的仙女,超凡脫俗,素靜又不失俊俏,蓮亭亭玉立,腰肢似楊柳一樣柔韌,纖纖細細,卻又不懼風雨,纖腰下是大片大片的綠綠的蓮葉,橢圓形的,方圓形的,紋理被雨水浸過,更加的脈落清晰,剔透得令人不忍心拈手,一枝一束,卻絲毫不顯呆滯,蜻蜓翅膀沾水停在花瓣底下,蜜蜂也許躲進花蕊深處,花瓣輕綻,朵朵搖曳,漾起一圈圈的漣漪漣漪緩慢的蕩開去,仍蕩不開人們戀戀的目光。蓮花花瓣可以當作茶飲,也可作為藥膳的輔料;即使荷花殘去時,仍有營養豐富的蓮耦、蓮子給人實實在在的體貼與慰藉。
我們還有什么理由挑剔,蓮花雖沒有牡丹的雍容,沒有芍藥的嬌媚,我卻讀懂了它的清靜自然,樸實,不張揚、不自傲的風格,是與世無爭卻不失幽雅的品格。這不就是我敦厚純樸的故鄉人嗎?
兒時貧窮的故鄉曾經是我一度迫不及待要遠離的地方,因為它的貧困,因為它的愚昧,因為那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艱辛……